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学习状况调查的实证分析 舒忠梅 屈琼斐 冯路棋 高赛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2015.12.6
内容概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工具 三、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 四、学习投入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五、讨论与建议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提高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以及普通民众共同关注 的教育问题。 世界各国进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改革,如,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学 生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评估受到高度重视。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更加关注学生学习 经历和学习成果,寻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 本研究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数据进行了初步实证分 析,旨在考察学生学习经历及其对学习成果的影响,以期能为高校如何 提升学生学习成果提供实证依据和参考价值。
一、研究背景 学生学习与发展理论: Astin的I-E-O模型:认为投入是受学生选择影响的环境因素,学生进入学校后, 根据个人特征寻求特定的环境,进而形成不同的学生经历。 Tinto的大学生辍学模型:探讨了学术融合和社会融合对学生继续完成学业的重 要性影响。 Pascarella的发展评估模型:考虑了学生个人层面和院校层面对学生学习和知识 技能发展的影响。 Kuh和Coates均认为投入是学校环境和学生行为的交集,学校可以通过创造情境、 鼓励学生的某些行为来影响环境。
一、研究背景 学生学习经历和学习状况实证研究: 国际上: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和“研究型大学本科生 学习经历调查研究(SERU)”、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NSS)”、澳大利亚 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CEQ)”等。 国内:清华大学引进美国NSSE对中国大学生展开调查(NSSE-China),北京大学 开展了“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加 入SERU联盟展开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了“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调查”,厦门 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分别自主设计问卷开展了“国家大学生学情调 查”、“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和“中山大学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等。
一、研究背景 参考Astin的I-E-O理论模型,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研究内容: 学习经历围绕着学习投入、学习认同和院校实践等方面分析; 学习投入、学习认同和院校实践及其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图1 研究框架
二、研究工具 研究对象:A校本科生(N=3907) 研究数据来源:2012年A校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研究工具:学习投入量表、院校实践量表、学习认同量 表以及学习成果量表 分析方法:项目分析、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
(一)学习投入量表 探索性因子分析,从19个指标中萃取四个因子, 分别命名为师生互动、同伴互动、课外活动参 与、主动学习,萃取后保留的因素联合解释变 异量能达到50%。 验证性因子分析,19个测量指标的因子负荷量 介于0.68至0.82之间,均大于0.5而小于0.95, 说明模型的基本适配度达到良好水平,指标变 量可以有效反映其要测的构念特质。 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检验潜在 变量的信度,四个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系数值 分别为0.812, 0.839, 0.870, 0.862,均大于 0.60,表示模型内在质量佳。 图2 学习投入量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一)学习投入量表 模型适配指标值如表1所示,综合所有指标进行判断,可以看出模型具有良 好的拟合度。 表1 学习投入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指标值
(二)学习认同量表 学习认同量表最初在原始问卷中的“专业学习 经历”模块中选取了8道题,经项目分析、探索 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以及验证性因子分析。 因子旋转后得出“专业认同”和“学校认同” 两个因子,萃取后保留的因素联合解释变异量 能达到72.48%。 8个测量指标的因子负荷量介于0.74至0.87之间, 均大于0.5而小于0.95,表示模型的基本适配度 良好。 通过公式计算,上述两个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 系数值分别为0.898和0.703,均大于0.60,表 示模型内在质量佳。 图3 学习认同量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三)院校实践量表 院校实践部分最初在原始问卷中的“总体课程 学习经验”模块中选取了28道题,经过项目分 析、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之后,最终形成的正 式量表共25道题。 因子旋转后得出“教师教学”、“培养力度”、 “学习机会”、“图书馆资源”四个因子,萃 取后保留的因素联合解释变异量能达到66.02%。 25个测量指标的因子负荷量介于0.67至0.92之 间,均大于0.5而小于0.95,表示模型的基本适 配度良好。通过公式计算,上述四个潜在变量 的组合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851,0.913,0.950 和0.945,均大于0.60,表示模型内在质量佳。 图4 院校实践量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四)学习成果量表 学习成果部分最初在原始问卷中的“个人 学习及发展”模块中选取了16道题,经过 项目分析、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之后,最 终形成的正式量表共15道题。 因子旋转后得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 “综合能力提升”以及“基本能力提升” 三个因子,萃取后保留的因素联合解释变 异量能达到62.29%。 15个测量指标的因子负荷量介于0.67至 0.92之间,均大于0.5而小于0.95,表示模 型的基本适配度良好,模型内在质量理 想。。 图5 学习成果量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三、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 表2 学习投入总体状况的阶层回归分析结果 投放顺序 阶层变量 阶层内预测变量 阶层一 阶层二 阶层三 阶层四 β t值 1 入学前特征 女生&男生 0.027 1.691 0.007 0.427 0.035 2.240* 0.037 2.439* 城镇&农村 0.023 1.243 1.270 0.009 0.536 0.014 0.842 父_高&初 0.080 3.775*** 0.083 3.919*** 0.068 3.458** 0.060 3.112** 父_大&初 0.472 0.008 0.414 0.010 0.546 0.011 0.646 母_高&初 0.034 1.664 1.703 0.031 1.666 0.041 2.186 母_大&初 0.045 2.490* 0.047 2.577* 0.033 1.962* 0.036 2.193* 2 年级和专业 人文&工科 0.057 2.748** 0.082 4.214*** 3.109** 社科&工科 0.058 2.900** 0.061 3.325** 0.048 2.617** 理科&工科 1.610 0.024 1.238 0.521 医科&工科 0.069 3.094** 1.689 1.189 大一&大四 -0.101 -3.979*** -0.088 -3.746*** -0.071 -3.087** 大二&大四 -0.116 -4.641*** -0.090 -3.914*** -0.077 -3.402** 大三&大四 -0.105 -4.251*** -0.080 -3.505*** -0.059 -2.623** 大五及以上&大四 -0.005 -0.303 0.005 0.271 0.306 3 院校实践 培养力度 0.257 13.965*** 0.180 9.528*** 学习机会 0.129 6.571*** 0.038 1.850 图书馆资源 0.565 0.819 教师教学 0.074 4.104*** 1.927 4 学习认同 学校认同 0.199 11.341*** 专业认同 0.115 5.854*** 回归模型 摘要 F值 7.814*** 6.679*** 45.308*** 51.342*** R2 .012 .023 .173 0.209 △F值 5.771*** 176.298*** 87.500*** △R2 .150 *p<.05, **p<.01, ***p<.001
四、学习投入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学习投入4个维度均对学习成果总体状况具有显著预测力,依序为师生互动、主 动学习、同伴互动和课外活动。 四个预测变量与因变量“学习成果总体状况”的多元相关系数是0.585,决定系 数为0.343,最后回归模型整体性检验的F值为508.309(p=.000<.05),因而师生 互动、主动学习、同伴互动与课外活动可有效解释“学习成果总体状况”34.3% 的变异量。 表3 学习投入对学习成果总体状况的逐步回归分析摘要表 投入变量顺序 多元相关系数 决定系数R2 增加量 (△R2) F值 净F值 (△F) B Beta (β) 截距 27.171 1.师生互动 .424 0.180 856.942* 0.779 0.264 2.主动学习 .530 0.281 0.101 763.672* 549.938* 0.872 0.256 3.同伴互动 .582 0.338 0.057 664.796* 335.989* 0.784 0.233 4.课外活动 .585 0.343 0.004 508.309* 26.049* 0.235 0.076 * p<.001
五、讨论与建议 根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学习认同包括学校认同和专业认同两方面;院校实践包括教师教学、图书馆资源、 学习机会以及培养力度四个方面;学习投入包括主动学习、师生互动、课外活动 参与以及同伴互动;学习成果包括基本能力提升、综合能力提升以及自我发展能 力提升三个方面。 学生背景、学习认同以及院校实践对学习投入有显著影响作用。学生背景、学习 认同以及院校实践对学习投入总体状况的解释力为20.9%,达到显著性水平。 学习投入对学习成果有显著影响作用。师生互动、主动学习、同伴互动、课外活 动参与对学习成果总体状况的解释力为34.3%,达到显著性水平。
五、讨论与建议 保障措施: 高校应重视学生学习经历,提高学生学习投入程度 注重采取有效的院校实践鼓励学生的学习投入
舒忠梅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issszm@mail.sysu.edu.cn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