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能力
本章知识结构 一、能力的概念 二、能力测量 三、能力的个别差异 四、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能力概述 如画家辨别色彩的能力 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 数学家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什么是能力? 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的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 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 特殊能力:即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1.按倾向性 如画家辨别色彩的能力 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 数学家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 基本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
2.按创造性: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3.按功能: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三种认知能力分类:言语信息what;智慧技能why和how;认知策略(调节监控认知过程)
二、智力 (一)智力概述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及想象力等。一个人的智力会受到遗传、早起经验、教育、社会实践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的影响。 (二)智力理论 1.二因素论 斯皮尔曼提出的最早的关于智力研究的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两大因素: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G因素是能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多数智力测验测量的是G因素。 2.群因素论 瑟斯顿提出的“基本心理能力论”。提出智力包括七种基本因素:词语理解、词语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记忆能力、知觉速度、一般推理
3.三维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1967年提出。智力结构三维度是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中的各项结合共形成150中智力因素。
4.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①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两者皆属于G因素。 ②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理解、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由于这些能力大部分是先天的,所以它们受教育文化的影响比较少。流体智力20-30岁之间达到高峰,30岁以后开始下降。 ③晶体智力是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大部分是从学校中学到的,如词汇和计算方面的能力,是个体经验的结晶。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说,流体智力是晶体智力的基础,任何一种智力活动都包含这两种智力,我们很难将它们分开。 5.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七种主要智能: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自省智力、人际智力。这些能力在人的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发展:流体能力20以后达到高峰,3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一生一直在发展,25岁之后发展速度趋缓。 能力发展水平 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 低 10 20 30 40 年龄
三、能力测量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七巧板 九连环 中国式的迷津
智力测验就是对智力的科学测试,它主要测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1.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1905有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智力测验。 2.斯坦福-比内质量量表(一般只适合儿童) 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比内-西蒙智力量表进行修订,第一次提出“智力商数(IQ)”概念。比率智商IQ=(MA/CA)×100 (M代表mental,C代表chronological)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由韦克斯勒编制,包括学前儿童、少年儿童和成人智力量表,包括语言量表和操作量表两大部分。首次提出“离差智商”这一概念。具体公式为: IQ=100+15Z=100+15(X-M)/SD Z是标准分数,其值等于被测人实得分数减去同龄人平均分数,除以该年龄组的标准差。X为某人的测验得分,M为该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D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WAIS-R(1974)的结构 操作分量表 言语分量表 数字符号 知识 图形完整 理解 木块设计 算术 图片排列 类比 组装物体 数字广度 词汇 操作分量表 数字符号 图形完整 木块设计 图片排列 组装物体
(二)智力测验的标准 1.标准化:题目代表性、被试代表性、程序标准化、统计科学化 2.常模化: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3.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智力测验信度一般为0.90 4.效度: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智力测验的效度系统通常在0.3~0.6之间。
补充:智力发展的速度 布鲁姆的观点 智力发展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 如果17岁达到的水平是100%的话,其中: 4岁以前就达到了50% 4-8岁可获得30% 8-17岁获得20%
智力发展的顶峰年龄 韦克斯勒研究了7-65岁人的智力,结果发现,智力发展的顶峰年龄在22岁左右。 朱智贤研究结果认为,人到18岁左右智力就达到成熟时期。在此后,总的智力虽不会显著增长,但某一方面还是以不同的速度在增长。
(三)能力和知识 区别 1、能力和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 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和知识影响因素不同 同时受遗传和后天的影响 完全是后天获得的,不能遗传 3、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不是一回事,也不一定同步。 先快后慢 活到老,学到老
联系 1、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是 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离开 了知识的学习,就无从发展能力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
中国人智商正态分布 等级 智商 极超常 超常 高于平常(中上) 平常(中材) 低于平常(中下) 边界(临界) 智力缺陷(心智不足) 占总数百分比 极超常 超常 高于平常(中上) 平常(中材) 低于平常(中下) 边界(临界) 智力缺陷(心智不足) 130以上 120-130 110-120 90-110 80-90 70-80 70以下 2.2 6.7 16.1 50
智力的分布 130以上 智力超常 1 110-129 智力偏高 19 90-109 智力中常 60 70-89 智力低常 19 130以上 智力超常 1 110-129 智力偏高 19 90-109 智力中常 60 70-89 智力低常 19 70 以下 智力低常 1
智力分级表 智 商 级 别 % 130以上 非常优秀 1 120-130 优秀 11 110-119 中上 18 90-109 中智 46 80-89 中下 15 70-79 临界 6 70以下 智力迟钝 3
智力低下者 智商在70以下: 愚纯 IQ 50-69 轻度智力障碍 痴愚 IQ 25-49 中度智力障碍
三、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类型差异 水平差异 早晚差异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 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量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 水平的高低和表现早晚上。 类型差异 水平差异 早晚差异
(一)类型差异 智力多元理论 艺术型 思维型 中间型 综合型 分析型 分析综合型
(二)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发展水平的差异 超常者与智能不足者 ①超常者是智力高度发展。 ②智能不足表现为智商在70分以下。 优越的自然素质是超常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理想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
宋朝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同中进士 (三)表现早晚的差异 甘罗早,子牙迟 人才早熟 宋朝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同中进士 齐白石50成名 大器晚成 中年成才 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是35岁左右
唐代诗人王勃6岁善文辞,10岁赋诗,13岁时写成不朽名篇《腾王阁序》。 白居易6岁显诗才,9岁通声律,年纪很轻就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名句。 德国诗人歌德,4岁前就识字读书、朗诵诗歌,8岁时已经能用德语、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和书写。 我国当代超常儿童姚思,2岁时识汉字1200个,测试智商为243。 湖南神童刘俊杰,4岁识字2500多个,破格上了小学三年级,1992年不满9岁时,已经上了高中二年级,学习成绩优良。
智力早熟现象在文学、音乐、绘画方面最为常见。
中年成才 就多数人来讲,获得成就的最佳年龄约在40岁左右。有人研究1907-1978年间3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发现其中301人取得成果的最佳年龄是30-50岁。 中科院调查,1978-1979年重大成果科技人员: 年龄 百分比 < 35岁, 2.8% 36-40 24 % 41-45 40.9% 46-50 23.5% 51-55 4.5% 56-60 2.6% >=61 1.7% 成果最多为35-45岁,其中峰值在40岁。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四、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历史上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 一是遗传决定论 二是环境决定论 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加以任意的改变, 要么使他们成为律师和法官,要么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一)遗传素质的影响 产前环境 (二)环境的影响 家庭早期教育 社会环境 (三) 实践活动的影响 学校教育 (四)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