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同济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
本章主要内容 一、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对经济全球化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对经济全球化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 奥斯特雷(OECD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IMF:跨国商品及服务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德国学者卡尔·巴奎:以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为基准的。根据他的这个理解,世界出口率越高,跨国贸易额在世界生产中的比重越大,世界经济就越强烈地表现出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条件下,经济活动超越国家和地域的界限,且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通过商品与服务贸易、资本移动、技术转移、人员流动等方式而形成一种日益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而向一个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演化的过程。 教学视频:经济全球化视频.mpeg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概念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超越了其国境,就形成了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也有人将这种情况就称为全球化。 经济一体化( Economic Integration):最初指产业组织之间的联合;现在用于描述区域经济一体化。 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成员国在经济联盟的基础上,实现财政、货币、汇率等经济政策的统一。
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概念 优惠贸易安排( 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成员国通过协议或其他方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其特别优惠的关税。 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Area ):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 关税同盟( Customs Union):成员国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对外关税。 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成员国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对财政、货币、汇率等经济政策进行协调。 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取消对劳动、资本和人员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限制。
各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特点的比较 优惠贸易安排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完全经济一体化 相互间关税减让 商品自由流动 相互间关税减让 商品自由流动 统一对外关税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经济政策协调 经济政策完全统一 优惠贸易安排 ▲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完全经济一体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各国经济的一体化过程,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1)生产全球化 指企业的生产边界越出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向全球各地扩展,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在数量上急剧增长和在地域上广泛分布,它们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联系实行其全球战略指导下的跨国生产体制,从而逐步建立起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全球生产体系人类的生产活动。
福特·埃斯科特(欧洲)的零件网络
美国波音“747”喷气式客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它们由分布在8个国家的100个大型企业和15000个小型企业协作生产。目前全世界仍在飞行的波音飞机中,约有3300架上装有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我国成都、西安、沈阳等地都可以说是波音飞机的生产车间。对波音公司来说,这样做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生产全球化 跨国公司作为生产全球化的微观基础和主体,遵循长期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将生产过程分解为研发、制造、销售等多个环节,根据自身在各个环节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在世界各地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与安排,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关系。 据统计,1973年全世界有跨国公司9481家。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有6.5万多家,分支机构超过85万家,总投资超过3万亿美元。它们控制了全球生产的40%,全球贸易的50~60%,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技术专利的80%。
生产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还从衡量生产全球化水平的另外三个指标即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生产值、销售额和出口额等的变化上得到反映。 1982~1996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总产值增长了约3倍,达到15570亿美元,同期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年均约增长8%,其出口额则翻了一番。
生产全球化还体现在国际分工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从广度上看,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遍及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参加某种形式的国际分工。 从深度上看,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国际分工的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有生产资源型分工,生产工序型和零部件专业化型分工等也日益增多。
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其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很快,从1948年到1980年的32年中,世界贸易增长了7.2倍。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商品贸易继续保持高增速,世界商品出口贸易额从1986年的21370亿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34380亿美元,2001年进一步增长到7.5万多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2.5倍多。同期世界服务出口贸易额从1986年的4496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约1.5万亿美元,增长了2.3倍多。
贸易全球化 整个20世纪90年代,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为全球GDP增速的两倍。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得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国际贸易总额迅速增长,使国际贸易的内容不断丰富,推动了贸易全球化的向前发展。 1995年,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1万亿美元,远高于同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4.9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0%。
贸易全球化 144 107 106 100 86 85 56 世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世界贸易指数 世界生产指数 1990 1985 1995 1985 1995 1985 1995 资料转引自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网站
143 120 100 93 75 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世界商品出口量指数 1995 1990 2002 1990 2002 资料转引自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网站
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还表现为世界经济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世界(出口)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1992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约为23.28万亿美元,该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7.36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31.6%。 世界出口贸易依存度(即世界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50年的约6%提高到1973年的约12%,1997年进一步提高到约20%。 与此同时,单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依存度提高得尤其迅速。
贸易全球化 1995年1月1日WTO(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 这意味着,一个包括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一体化贸易体系即将建立,没有歧视和强硬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市场将形成。 一句话,贸易全球化正在成为现实。
(3)金融全球化 基于生产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快。 金融全球化是指随着各国相互开放金融领域和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大量跨越国界,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纷纷涌现,巨额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分秒不停地迅速流动和配置。 金融全球化的表现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国际股票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 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全球各类金融市场向连成一片的方向发展。
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是与战后金融自由化的进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发达国家纷纷宣布实行为“金融自由化”为目标的金融改革,许多发展中国家随后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类似改革。 金融自由化的内容包括放松和逐步取消银行利率管制和外汇管制,降低银行法定准备金要求,减少政府在信贷配置决策等方面对企业的干预,对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实行私有化,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积极发展和培育股票市场,鼓励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等等。例如,1986年10月27日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发生金融“大爆炸”(Big Bang)。
金融全球化 在许多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内容还包括减少或取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到2000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183个成员中已有149个承诺实现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37个已经实行或承诺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即本币自由兑换。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适应了资本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各国金融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与自由竞争,促成了作为资产价格的利率的市场化,导致了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大规模高速度跨国界流动。
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巨额资本在国际间快速、自由流动。 全球金融领域创新不断: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多样化;融资方式证券化;表外业务重要性增强 国际性金融机构兼并活动频繁,跨国金融业务活跃:跨国兼并;混业兼并 多边国际金融协调进一步发展,全球性金融监管体系崭露头角。
(4)技术和信息全球化 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使得技术和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在全球范围迅速扩散。 首先,第三次科技革命表现出综合性,即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且互为基础;科学成果与技术成果相伴而生并且相互催生;现代科学各门学科相互交叉形成整体联系,同时各种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一系列新技术。这种综合性使得科学技术成果的数量日益加速增长,为技术和信息的广泛扩散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成果的加速涌现使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大为缩短,迫使技术拥有者出于利润目的而加快技术成果和信息的转让。
其次,这次科技革命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各国经济的信息化,为技术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再次,作为技术和信息需求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增强自身的科技基础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引进先进科技,从而拉动了科技成果和相关信息的迅速扩散。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科技的基础上扩大自主科技研发力度,有些国家能向他国转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信息产品,从而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和信息在全球范围扩散的进程。 显然,技术和信息的全球化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其他组成部分特别是生产全球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全球化最终使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 各国经济高度相关和高度依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这也是把握经济全球化含义的关键之所在。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和起点:资本国际化 马克思指出,资本生来就具有国际性,它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利润),不受国家和民族疆界的局限,它要开拓世界市场。 资本国际化从资本主义诞生初期就开始,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资本国际化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建立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货币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输出)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资本国际化(直接投资)阶段,资本国际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扩展最终造成了资本的全球化,而资本的全球化则进一步带来了生产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超越了原先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信贷资本流动以及国际人力资源的运动,是一种综合了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众多要素的、整个生产行业的跨国转移; 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市场经济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新自由主义主张的私有化、市场化和放松政府管制影响了各国经济体制变迁的方向,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秩序变迁的潮流,这些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质 国内外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有人认为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有人认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化; 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化; 有人认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参见p185~p186)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以西欧、北美为中心,扩展到俄罗斯那样的半边缘国家,再扩展到中国和第三世界的边缘国家,最后完成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所以全球化是西方化和美国化。
津巴布韦学者雅希·汤顿:“现代全球化的真实面目是,强者获其所需,弱者则必须放弃自身的利益。资本为了克服危机,不得不实现自身的全球化,销售其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同时廉价占有人力资源和原材料。” “全球化是资本统治和经济剥削这一历史运动的现代表达方式,是资本对世界的其余部分的最终征服。” 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在经济全球化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区位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 经济全球化使网络化生产体系逐步形成,投资外向化现象日益凸现。 经济全球化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和推进。 经济全球化使科学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和传播,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 把市场经济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 把资本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 把一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 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正在迅速发展和扩大着,它不但改变着各国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范围,也在改变着各国控制自己经济活动的手段和方法。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正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轨迹。 经济全球化为各种类型的国家带来收益和潜在机会的同时,也给它们带来了明显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普遍性问题,如国家间的贫富差别进一步扩大、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国家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国际社会缺乏有效的全球协调体系、全球性经济危机大大增强、国家经济主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等。
据统计,占世界人口不足20%的发达国家却控制着世界GDP的85%;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GDP的14%。 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其经济总量仅为全世界的1%,而非洲国家的债务接近3000亿美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5.5%。 在全球因特网用户中,“北方”用户占了92.2%,而“南方”用户仅占7.8%,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的用户还不到1%。 全世界有20%的贫困人口还从未打过电话。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未见好转,3/4的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但是经济全球化也给发达国家带来新的问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 。 经济全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发达国家带来消极影响 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在享有资本和商品全球扩张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来自世界各地更激烈的竞争; 全球化使发达国家面临经济安全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教学视频:美日贸易战视频.mpeg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同在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源在全球加速流动,为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源(资金和技术)的不足提供了机会;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利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创造了机遇。 使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经济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着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容易带来金融风险;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的制约。 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对全球化的参与及成绩 1、历史 按照世界银行的观点,经济全球化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 1870-1914年为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 1945-1980年为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 1980年至今为经济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
无论全球化的起点如何,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都处于落后地位。1820-1950年,各国在世界生产总量中的相对份额发生了很大变化。 按照1990年的美元计算,中国1820年的GDP总量是英国的5.7倍,美国的15.9倍,德国的11.9倍; 1870年中国GDP相当于英国的1.95倍,美国的1.9倍,德国的4.2倍; 1913年美国GDP是中国GDP的1.72倍,中国GDP仅为英国的1.3倍和德国的2倍; 1950年美国GDP为中国的4.3倍,英国为中国GDP的1.03倍。
资料:中国历史上曾错失三次机遇期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明朝中叶。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随后,欧洲开始进入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工业革命的活跃时期。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第二次战略机遇出现在19世纪末期。当时的中国和邻国日本已意识到,东方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在这次机遇面前,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在短短几十年迅速崛起并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大获全胜,后又击败俄罗斯,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而中国则没有像日本那样一开始就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而是在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下缓慢推进,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次机遇发生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时代。应该说,中国在冷战时期曾较好地利用了美苏对峙,但只能说利用了一半。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 -----(摘自《半月谈》2003年第3期)
经济发展方面:引进技术、引进外资、促进出口、增加就业; 2、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成就 经济发展方面:引进技术、引进外资、促进出口、增加就业; 国际贸易:2001年与1978年相比,进口额与出口额分别增长了22.4倍和27.3倍。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甚至超过了被认为是最为开放的美国。 外资流入: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直接投资流入国。1997到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为452.6、454.6、403.2、407.2、468.8和527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部分约占2个百分点,即每年约有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
其他经济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2002年GDP总量102398亿元,比1952年增长38倍; 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比1952年增长200多倍;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52年的8.6亿元增长到10万多亿元。 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之“最”:经济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增长;外汇储备增长;吸引外资在发展中国家;100多种重要产品的产量。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方面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从1986年起申请以发展中国家身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国地位,2001年底正式成为WTO成员。 入世推动了中国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距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还有很大差距,如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体系还有待培育。 加入WTO就必须遵守WTO规则并履行入世所作的各项承诺,WTO规则绝大多数都是来规范政府行为的,这必将推动我国政府体制改革,WTO的市场经济规则必将使我国的市场经济走向规范,趋于成熟。
资料:我国入世历程回顾
资料:我国“入世”5年的成就 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和规范,并按照承诺逐年降低了关税、在2005年完全取消了进口非关税措施、放开外贸经营权、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认真履行透明度义务、按WTO规则和中国的承诺清理了中央和地方的法律法规。 中国在中央政府层面共制定、修订、废止了2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的法规清理工作也已经完成。 WTO所倡导的理念在中国已逐渐为人们所认知,透明度和非歧视等WTO原则已成为中国普遍适用的立法原则。
我国“入世”5年的成就 对外贸易 2001年到2005年的短短4年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5096亿美元增长到14221亿美元,排名从世界第六上升到世界第三; 同期,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则从719亿美元增长到1665亿美元,排名从世界第十一上升到世界第七。 2006年1~8月,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3.9%,其中出口增长了25.9%,进口增长了21.6%。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我国“入世”5年的成就 吸收外资 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额的29%;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8317亿美元,占全国的58.5%; 外商投资企业引进技术费用支出83亿美元,占全国的43%; 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634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税收总额近21%。 截至2006年6月底,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200个,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设立的在华研发机构近800个。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对外贸易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加入WTO会极大地增加我国对外贸易的机会。 由于我国在某些技术规范方面的落后,以及许多大宗出口商品不具备自主的知名品牌,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 过分依赖价格优势占据国外市场,经常引起反倾销诉讼;一些国家以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为由,对中国的出口产品经常作出不利的裁决,使我国出口受到很大的损失。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国内各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重大的压力 我国关税税率将削减至10%以下; 外国投资者可以进入电信服务业; 增加允许美国电影进口的数量; 我国入世的五年过渡期结束后,外商独资银行可以在我国经营银行零售业全方位服务业务(包括人民币业务)等; 对农业的影响将更大。 参见p205-206
逐渐提高经济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层次 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完善法律制度 逐渐提高经济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层次 开放的重点由“引进来”转向“走出去”;追求出口市场和投资目的地的多元化;提升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水平和能力 增强我国企业的活力
三、反全球化运动与我们的态度 1、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及表现 1999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WTO部长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期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非政府组织和5万多抗议者举行了声势浩大游行抗议活动,使会议无法正常进行。这次抗议活动标志着“反全球化现象”的开始。 自西雅图事件以来的反全球化现象,呈现出四大趋势。
反全球化运动的表现 ⑴ 反全球化活动频繁发生 2002年2月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之际,被称为“穷人经济论坛”的第二届“世界社会论坛”在巴西阿雷格里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反全球化行动者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8月底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期间,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约400个非政府组织的3万多名代表也会聚这一城市,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全球人民论坛”,上万人在约翰内斯堡举行游行活动,呼吁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
反全球化运动的表现 ⑵ 反全球化运动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广泛 2000年WTO在卡塔尔的多哈举行会议期间,英、法、日、印度、泰国等地发生了不同规模的抗议活动。 2001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反对美洲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活动中,参与者达6万人之多;在热那亚的抗议活动中,抗议者达10万人。 2002年世界各地非政府组织代表参与的第二届世界社会论坛,与第一届相比,其广泛性、全球性的特征明显加强。在全球范围,与反全球化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和网站也迅速增多。
反全球化运动的表现 ⑶反全球化在程度上日趋激烈,经常与警察发生冲突。如在巴塞罗那、热那亚、华盛顿的示威 。
反全球化运动的表现 ⑷反全球化活动趋于正规化、制度化,组织意识增强,其抗议方式和策略也日趋多样化。 如针对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世界社会论坛”, 每年举行一次活动,与世界经济论坛同时开幕.其口号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一个“替代新自由主义”的新社会秩序。
2、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力量 (1)环保主义者 如“绿色和平组织”、“善待动物人民组织”、“热带雨林行动网络”、“地球第一”组织等。 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唯利是图的公司为了利润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和人类资源。 反对跨国公司向环保标准低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提倡“安全食品第一,健康第一,地球第一”的口号。
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力量 (2)劳工组织 劳工的参与对整个反全球化运动具有重大的影响。 劳工参与反全球化的目标主要是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反对血汗工厂及降低劳动保障条件,发达国家工人认为全球化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削弱了工会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则受到跨国公司裁员的影响,导致大量的失业。 要求提高工作待遇,制定全球最低工资,组织全球工会,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包括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条款等。
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力量 (3)农民组织 (4)人权组织 谴责全球化导致土地集中,使农民和土著人失去土地,提出进行土地改革,反对土地被占有和出卖,提出土地、水和种子要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如法国农民“反全球化专业户”博韦组织了“农民联盟”,抗议农产品基因变种,支持巴西、墨西哥等国农民争取土地运动。 (4)人权组织 如“全球交流 ”、“直接行动网络” “激进的根”及“全球贸易观察”等。 反对剥削、反对剥夺劳动权利、反对雇佣童工、反对与独裁国家或违反人权的政府进行交易等。呼吁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土著权利。
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力量 (5)妇女组织 妇女运动也是反全球化运动中非常活跃的运动之一。例如在巴西举行的“世界社会论坛”中,妇女参加者超过40%。南方妇女联合组织“新时期妇女发展选择”为世界社会论坛中妇女席位据理力争,终使论坛增加了妇女问题的讨论。 妇女运动的组织者认为,妇女运动是反全球化“运动中之运动”的完全参与者,提出“现在是应该承认妇女为性正义、经济正义和共享民主而进行斗争之重要性的时候了……”
3、反全球化运动的实质 反经济全球化运动的实质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反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有三类:一是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如耐克、麦当劳、微软等;二是大型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三是诸边贸易协议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等。 全球化者为公司全球化开列的罪名主要有:违反民主原则、破坏生态环境、践踏人权、弱肉强食、唯利是图、剥削劳工、破坏文化的多样性。
反全球化运动的实质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认为,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当然也免不了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 安南《千年报告》( 2000年4月3日):“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 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
反全球化运动的实质 反全球化源于人们对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问题的不满,特别是对当今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与反抗,“反全球化”中的“反”字包含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不同程度的不满和反抗,代表了“不满”、“憎恨”、“批判”、“反对”、“抗议”、“抵制”及“反抗”等不同意思。 反全球化运动有利于促使国际社会对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反思,牵制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公正做法。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只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诸如两极分化、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
4、对待经济全球化的科学态度 鉴于经济全球化作用的两重性,我们应以高度的理性自觉地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加快发展自己,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尽量避免和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努力保护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保持和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优势。
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世界发展的最终结果,只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所体现的高度发展的生产社会化的巨大力量“炸毁”无法容纳其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外壳,进而转向社会主义的全球化进程。
资料:DVD的故事—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2001年2月,欧盟一些国家的海关在3C联盟(飞利浦、索尼、先锋)请求下,以没有获得知识产权认证为由,对我国出口到欧盟国家的DVD实施扣押。3月,6C联盟(东芝、三菱、日立、松下、JVC、时代华纳)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国内DVD生产企业在3月31日前与之达成专利费交纳协议,向每台零售价在90~150美元左右的国产DVD收取20美元专利费,否则将提起诉讼。
DVD的故事 结果,中国电子音响协会与3C达成协议:国产DVD企业每出口一台DVD将向3C交纳5美元的专利费用,加上以前的6C,之后的1C(法国汤姆逊公司)、杜比公司、DTS以及MPEG-LA,总费用将达到21.3美元,中国DVD企业被专利费“砍”得头破血流。 DVD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大约为90~100美元,而我国DVD的出口价格大约在60美元左右,如果加上20美元的专利收费,出口价就会飙升至80美元,国产DVD的优势就荡然无存。
DVD的故事 6C、3C、1C等公司早在2000年就开始和国内厂家进行谈判,但在2001年才开始采用强硬态度。 一开始,6C的态度很柔和,表示“考虑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收费情况会着重考虑”,而到了2001年底,则态度大为转变。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典型的“蓄水养鱼”之策。在2000年,整个DVD市场才刚起步,如果它们高价收费,没有众多厂家入场,市场将难以培育出来,而2001年则是到了该收网的时候了。
资料: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正式诞生。 它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可见,世贸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 WTO作为政府间贸易组织,要求成员国遵守的规则不仅包括《WTO协定》及其附件,还包括了25个以上的部长宣言、决议、谅解等。在这一纷繁复杂的法律体系中,贯穿了一些基本原则,主要约束各成员方政府。
WTO基本原则 (1)非歧视原则 要求所有成员方都必须相互给予对等的贸易条件,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成员一方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在贸易上的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其他成员方。最惠国待遇作为WTO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多边的和无条件的,它贯穿于WTO协议中并约束所有成员。 国民待遇原则:又称平等待遇原则,具体指一个国家给予其境内的外国公民、企业和商船民事权利方面与其国内公民、企业、商船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即专指外国自然人、法人、商船在民商事方面而非政治方面的待遇。
WTO基本原则 (2)透明度原则 要求成员方的政府要实施全国统一的贸易政策法规并且保持透明度,政府应提前公布其贸易法规政策,使其他成员方的政府和企业有一定时间来熟悉它,然后才开始实施。 (2)市场开放原则 要求成员分阶段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以此扩大市场准入水平。 (3)公平贸易原则 禁止成员采用倾销或补贴等不公平贸易手段扰乱正常贸易行为。
资料: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是指以低于成本向国外销售产品。WTO 禁止成员采用倾销等不公平贸易手段扰乱正常贸易行为。 进口国为抵消或阻止倾销,可对倾销产品征收不超过该产品倾销幅度的反倾销税。 实施反倾销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内,则该出口产品被视为倾销产品; 该倾销产品对进口国相似产品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产生实质性威胁,或实质性地阻碍相似产品工业的建立; 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但反倾销措施常常被滥用。
中国面临严峻的反倾销形势 (1)WTO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 WTO对“正常价值”的确定有两套标准:对市场经济国家,是与出口国国内市场的价格相比较;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只要用来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是合适与合理的”,就可用某一市场经济国家相似产品的价格作为标准,即所谓的第三国标准。理由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源由政府控制,企业多属于政府或受政府干预,其产品的价格是扭曲的,不能反映真实价值。当这些产品流入市场经济国家时,即构成对后者相关企业的不公平竞争。
(2)我国被控倾销的主要特点: 被控国家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 中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据WTO统计,2005年有18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发起63起“两反两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金额达21亿美元。2006上半年对华反倾销诉讼有32宗之多,占全球1/3。 被控国家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 被控倾销的产品多,以矿产品、化工产品为最多; 连锁反应,有产品连锁反应和国家连锁反应; 三资企业也被反倾销; 被控倾销的金额大。
我国的具体应对之策 积极争取各贸易对象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 推动我国企业积极应诉:坚持“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由行业协会牵头出面应诉 对某些产品实施出口关税,规范出口市场秩序 制定自己的反倾销法,利用反倾销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截至2005年底,在我国发起的42起反倾销案中,作出肯定性裁决并征税的有25起。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上升到全球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