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codynamics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通过分子相互作用的初始作用。 药理效应:指药物作用所致的机体细胞和器官功能的改变。 药物作用的性质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构效关系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基本作用 兴奋(excitation )----使原有功能水平提高 肾上腺素激动β – 受体 -----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率加快 抑制(inhibition)----使原有功能水平降低 普萘洛尔阻断β – 受体 -----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率减慢
药物效应动力学 二、作用类型 普 鲁卡因 局部作用—未进入血液循环 局部麻醉 吸收作用—进入血液循环 心脏抑制 局部作用—未进入血液循环 局部麻醉 吸收作用—进入血液循环 心脏抑制 直接作用--- 增强心肌收缩力 间接作用---继发于直接作用 利尿、消肿 洋地黄
药物效应动力学 选 择 作 用----- 与治疗目的无关作用 选 少,不良反应相对少 择 普遍细胞作用----- 选择性低,不良反应相 性 选 择 作 用----- 与治疗目的无关作用 少,不良反应相对少 普遍细胞作用----- 选择性低,不良反应相 对较多 选择性低的优点:广谱抗菌 、抗寄生虫 选 择 性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两 重 性 防治作用:指在临床应用药物时,既可以产生符 合用药目的的作用。 预防作用: 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出现的一些不符合用药目的的甚至给病 人带来痛苦的反应。 两 重 性 对因治疗----- 治本(抗感染—抗菌素) 对症治疗----- 治标(退热---解热镇痛药)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三、不良反应 (一)副作用:指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二)毒性作用:由于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所致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和结构的病理性改变。 急性毒性------ 立即发生 慢性毒性------ 蓄积作用 三致反应 致癌 致畸—反应停 致突变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三) 变态反应: 一类免疫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且不易预知。有些药物应做过敏皮肤试验,如青霉素。 (四) 特异质反应(基因缺陷反应): 指由于遗传缺陷导致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严重度与剂量成正比,如机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伯氨喹啉可引起急性溶血、高铁血红蛋白症。
药物效应动力学 (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 短效应------ 巴比妥类催眠药的宿醉现象 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短效应------ 巴比妥类催眠药的宿醉现象 长效应------ 氨基甙类抗菌素引起的永久 性耳聋后遗症 ( 六) 继发性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广谱抗菌素引起的二重感染。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七) 药物的依赖性: 1、 躯体依赖性(成瘾性): 精神和躯体方面对药物的依赖性,造成机体适应状态的欣快感,中断用药将产生强烈 的戒断症状,如吗啡等镇痛药。 2、精神依赖性(习惯性): 愉悦满足感,有用药的强烈愿望,停药后会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 指用药不当所引起的损伤性、危害性较大,又不易恢复的慢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和急性毒性不同。如 糖皮质激素---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吩 噻 嗪 类----帕金森氏综合症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药物效应动力学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量效关系 极 量 最小中毒量 最小致死量 最小有效量 常用量 (治疗量) 剂量 效应 无效 中毒 死亡 安全范围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药物效应动力学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量效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成比例。常用“浓度—效应关系” 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映内在活性(Emax)。---纵坐标 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反映亲和力(ED50);---横坐标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药物效应动力学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量效关系 Emax 速尿 200 每日排钠量 环戊噻嗪 氢氯噻嗪 氯噻嗪 150 100 50 mmol 0.1 0.3 1 3 10 30 100 300 1000 ED50 单次剂量(mg)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药物效应动力学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量效关系 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如HR(心率)、Bp(血压)等 质反应:只能以阳性和阴性来表示的 效应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药物效应动力学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量效关系 从量效曲线可看出: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致死量LD50。 反映药物安全性参数: 治疗指数 TI=LD50/ED50 愈大愈安全 Question LD50是衡量一个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LD50愈大,药物毒性愈大吗?
(Mechanism of action)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机制 1.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理化性, 非结构性 ① 渗透压改变 ——甘露醇(脑水肿) ② 脂溶性 —— 麻醉乙醚 ③ 影响pH ——抗酸药中和胃酸 碱化或酸化尿液 ④ 络合作用 —— 二巯基丙醇能络合类金属砷 用于砷中毒
(Mechanism of action)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机制 2. 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结构特异性 ①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补充疗法或抗代谢药:胰岛素、5-氟尿嘧啶。 ② 影响体内活性物质—— 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③ 对酶的影响——新斯的明、噢美拉唑 ④ 作用于细胞膜离子通道——钙通道拮抗剂 ⑤ 作用于受体 2. 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结构特异性
(Mechanism of action)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机制 3、受体学说 1)受体概念与分类: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浆或细胞核内能与特定物质结合并传递信息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 1.细胞膜受体:肾上腺素受体(α,β) 胆碱受体(M,N) 2.胞浆内受体:甾体激素-R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R,性激素-R 3.细胞核受体:如甲状腺激素-R
药效学—药物与受体: 由来 两个条件 1.亲和力: 药物与受体相结合 的能力 2.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 产生效应的能力 1.亲和力: 药物与受体相结合 的能力 2.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 产生效应的能力 1878年Langley提出可能存在一种与药物结合的物质。 1905年称种物质为接受物质(receptive substance)。 1908年Ehrlich首先提出受体(receptor,R)。 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速率学说Rate theory、二态模型Two model theory。 1948年Ahlquist提出肾上腺素受体亚型。 1972年Sutherland第二信使学说。
(Mechanism of action)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机制 2)受体特征: (1) 敏感性 低浓度---高效应 (1) 敏感性 低浓度---高效应 (2) 特异性 能与结构相适应的配体(ligand) 药物或体内活性物质相结合; (3) 可逆性 体内配体结合的快,解离也快 (4) 饱和性 决定药物具备出现最大效应和 竞争性拮抗作用
(Mechanism of action)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机制 3)Clark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认为 药物和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两个条件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 + — (Mechanism of action)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机制 4)药物分类 激动药 部分激动药 拮抗药 亲和力 内在活性 + — 例 药 吗 啡 (阿片-R) 镇痛新 纳洛酮 (阿片-R) 部分激动药与完全激动药并用还可拮 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Mechanism of action)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机制 拮抗药 竞争性拮抗药:其特点是①可逆性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结合,②量效曲线平行右移③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其特点是①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或与受体结合后能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不竞争同一受体②使激动药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③最大效应降低。
药物效应动力学 (Mechanism of action) 药物作用机制 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
药效学—药物与受体:药物分类 竞争性拮抗药
药效学—药物与受体:药物分类 非竞争性拮抗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