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料生产线萃取过程6σ质量改善 组长:陈昌国 组员:杨林栋 王波 钟润婷 李玉珊
目录 1 Define 2 Measure 3 Analyze 4 Improve 5 Control 6 Discussion 7 Background 1 Define 2 Measure 3 Analyze 4 Improve 5 Control 6 Discussion 7
Background 背景 茶饮料生产线是“模范工厂”内建成的主要生产线之一,以各 种茶类饮料作为 产品,采用食品 级流程工艺,用 于节能研究,以 实际生产支持实 践教学
Define 定义——问题 阶段 研究对象 研究目标 茶汁萃取环节 萃取茶汁的质量及稳定性 探究茶汁质量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探究茶汁萃取的适宜条件
Define 定义——流程描述 热水 萃取 萃取罐:萃取茶汁 容积:30L 茶叶 温度:70 oC (每罐浸泡15 mins) 离心机 萃取 过滤 冷水机 萃取罐:萃取茶汁 容积:30L 温度:70 oC (每罐浸泡15 mins) 过滤器:过滤茶叶 流速:> 500L/H 温度:70 oC 热交换器 流速:50L/10 mins 温度:70 oC 5 oC) Centrifuge equipment to remove sediment in cold temperature 25L/5 min 5 oC 热水 茶叶
Define 定义——变量 茶汁质量衡量指标 pH值 口感:苦度 色泽:茶水颜色 透明度:杂质 香味:茶香 茶多酚含量、微量元素……
Define 定义——变量 茶汁质量影响因素 水温 浸泡时间 茶水比例 搅拌速度 茶叶质量 过滤网密度……
Measure 测量 理化指标 温度:红外感应温度计 → 酒精温度计 pH:精密pH试纸 茶叶质量:电子天平 浸泡时间:手机秒表 水的量:量杯
Measure 测量 感官性指标 色泽、透明度、香味、口感 主观打分法 每个测量员同时观察、独立测量,用手势汇报结果 1, 3, 5, 7, 9 五个等级 每个测量员同时观察、独立测量,用手势汇报结果
Measure 测量 测量员的测量是否一致 定性观察 属性一致性分析 基本一致
Measure 测量 属性一致性分析 Kendall统计量是评价人的评估等级之间关联的度量 香味 检验员与标准 Kendall 的相关系数 检验员 系数 标准误系数 Z P 杨 0.786643 0.136663 5.73523 0.0000 李 0.816139 0.136663 5.95106 0.0000 钟 0.717192 0.136663 5.22703 0.0000 检验员之间 Kendall 的一致性系数 系数 卡方 自由度 P 0.745406 58.1417 26 0.0003 所有检验员与标准 系数 标准误系数 Z P 0.773325 0.0789025 9.78898 0.0000
Measure 测量 一些改进措施 通过预实验进行测量员培训 制作纸质托盘称取茶叶
Analyze 分析 质量波动来源 原料 设备 工艺 环境 测量系统
Analyze 分析
Improve 改进——实验方案 预实验 正式实验 验证调整实验参数 选择测量工具 培训检验员 波动来源分析 波动影响分析 预实验的成果:温度计,茶叶量的设置,需要精密pH试纸
Improve 改进——正式实验 3变量3水平全因子设计 量具 测量员 测量方法 温度计 量杯 pH试纸 3人 测量员对每组实验的每个变量独立测量 测量顺序:色泽、透明度、香味、口感、pH(冷却至常温)
Improve 改进——正式实验 响应变量 响应变量 正常操作水平 与范围 测量精度 (测量方法) 与试验目的的关系 pH 7, 3-9 7最好 口感 苦度等级:5 1-9 主观打分法 越接近正常水平越好 色泽 色泽深浅等级:5 透明度 透明等级:5 香味 香味等级:5
Improve 改进——正式实验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 (单位) 正常水平与 可操作范围 测量精度 与方法 推荐试验设置 对响应变量的 预期效果 水温 (℃) 80 70-90 0.1 温度计 70,80,90 越高越好 浸泡时间 (s) 240 0-3600 秒表 120, 240, 360 适中最好 茶水比例 (g) 1:100 0:100-20:100 天平 0.5, 1.5, 3
Improve 改进——正式实验 固定变量 固定变量(单位) 期望试验设置值及允许变动范围 测量精度与方法 变量控制方法 预期效果 水量 固定变量(单位) 期望试验设置值及允许变动范围 测量精度与方法 变量控制方法 预期效果 水量 110 105-115 0.1 量筒 微小变化 茶的品种(绿茶) 使用同一种茶叶 无变化 茶的色泽 使用同一时期同种茶叶 茶叶提取次数 所有茶叶均用一次 水的pH pH计 使用同一桶纯净水
Improve 改进——正式实验 实验制约因素 实验条件和现实生产的差异 变量选择 变量因子水平数量选择 变量因子水平值设置 测量误差
Improve 改进——正式实验 直击现场
Improve-改进——数据分析 结果初探 pH指标无明显差异 双样本 T 检验和置信区间: T1, T2 T1 与 T2 的双样本 T N 均值 标准差 均值标准误 T1 9 6.5111 0.0928 0.031 T2 9 6.5222 0.0833 0.028 差值 = mu (T1) - mu (T2) 差值估计值: -0.0111 差值的 95% 置信区间: (-0.0997, 0.0775) 差值 = 0 (与 ≠) 的 T 检验: T 值 = -0.27 P 值 = 0.793 自由度 = 15
Improve 改进——数据分析 测量指标合并 问题1 :三个因素的影响效果? Q=0.2∗ 9− 色泽−5 +0.15∗(9−|透明度−5|)+0.35∗香味+0.3∗(9−|口感−5|) 问题1 :三个因素的影响效果? 温度影响不大 时间影响复杂 茶叶适中越好
Improve 改进——数据分析 问题1:三个因素的影响效果? 交互作用不显著 一般线性模型: 质量 与 温度, 时间, 茶叶量 质量 的方差分析,在检验中使用调整的 SS 来源 自由度 Seq SS Adj SS Adj MS F P 温度 2 0.0941 0.0941 0.0470 0.10 0.906 时间 2 0.5430 0.5430 0.2715 0.57 0.584 茶叶量 2 14.2363 14.2363 7.1181 15.07 0.002 温度*时间 4 0.5970 0.5970 0.1493 0.32 0.860 温度*茶叶量 4 0.8837 0.8837 0.2209 0.47 0.759 时间*茶叶量 4 4.9081 4.9081 1.2270 2.60 0.117 误差 8 3.7785 3.7785 0.4723 合计 26 25.0407 S = 0.687252 R-Sq = 84.91% R-Sq(调整) = 50.96%
Improve 改进——数据分析 问题1:三个因素的影响效果? 回归模型中温度和时间系数不显著 回归分析:质量 与 温度, 时间, 茶叶量 回归方程为 质量 = 5.01 - 0.072 温度 + 0.106 时间 + 0.750 茶叶量 自变量 系数 系数标准误 T P 常量 5.0148 0.6688 7.50 0.000 温度 -0.0722 0.1879 -0.38 0.704 时间 0.1056 0.1879 0.56 0.580 茶叶量 0.7500 0.1879 3.99 0.001 S = 0.797313 R-Sq = 41.6% R-Sq(调整) = 34.0%
Improve 改进——数据分析 问题2:哪个因素的改变对质量影响最大? 茶叶的量是关键因素 温度和时间的影响较小 质量 = 5.01 - 0.072 温度 + 0.106 时间 + 0.750 茶叶量
Improve 改进——数据分析 问题3:最优的组合是什么? 温度90℃,时间为2min,茶叶量为3g 质量 3 1 7.6 2 7.2 7.1
Control 控制 确定“最佳”色泽、透明度、香味、口感、pH的标准并实施 统一培训“品茶师” 萃取时保持温度恒定,例如使用保温棉等 使用天平称量茶叶质量 在无菌环境中生产茶饮料,以排除污染的空气对泡茶过程产生的影响 实验探索出的最优的组合为:温度70℃,时间为6min,茶叶量为1.5g/75mL 控制阶段(C阶段)。使改进后的流程程序化,并通过有效的监测手段,确保流程改进的成果。 主要方法有: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等
Discussion 讨论 成果: 未来的改进 主观打分法在感官指标测量中的应用 探索了萃取环节最佳的参数设置 制作了温度控制图 对实际生产提出了建议 未来的改进 通过更多的实验探索温度对萃取环节的影响
Thank You!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