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 從佛法論超克死亡之道 南華大學副校長 生死學系教授 慧開法師編講.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章 銀髮族產業經營 第一節 銀髮族產業的發展 熟年商機  銀髮族發展產業 醫療保健 保健食品市場逼近三百億元 熟年人最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追求健康 是他們共同的願望,包括保健食品、養生 餐飲、健康器材、運動健身、抗衰老等都 是值得開發的市場。
Advertisements

論點 “ 自由 ” 主張 照顧 ” 弱勢 ” 父母 我 配偶配偶 子女子女 8 夫 妻.
Introduce Myself 自我介紹.
佛光山寺副住持 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生死學系專任教授 慧開法師編講
公 益‧分 享 圖 : 葛林‧陶蕃怡 提供 文 : 林惠珠 提供 PPS : giftop 音樂 : 天空: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實踐 — 晨曦學人的生命課題與使命
中國人壽 徐真真.
2 杜威十進分類法 複習 000 總類 100 哲學及心理學類 200 宗教類 300 社會科學類 400 語文類 500 自然科學及數學類
如果光想著一件事情的難度而遲遲不肯行動 ,那麼將永遠不會成功 ,但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 你就可能成功。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現代人生死自在之道 南華大學副校長 生死學系教授 慧開法師編講.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現代人生死自在之道 南華大學副校長 生死學系教授 慧開法師編講.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愛讀書的人 ---如何成為會思考的大學生 講員:周憲明老師.
生死的玄機解密 — 生死安頓與生死超克 南華大學代理校長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台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慧開法師編講.
我所知道的知性話題 請發表已知的知性話題.
勇敢作數碼父母 梁永泰.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教會節期禮儀 從受難到基督升天.
第 一 單 元 不定積分.
曇花.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1 數系的發展.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主你是我最知心的朋友 主你是我最親愛的伴侶 我的心在天天追想著你 渴望見到你的面
Web Applications & IT Trends (靜宜資管楊子青)
議程大綱. 議程大綱 微軟在雲端服務已經耕耘超過15年 Windows Live – 雲端應用的最佳典範.
經文:哥林多後書 4:7-15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中華民國台灣 民國80年到92年人口問題 簡報 江聰輝ˋ吳彥儒 93年9月23日
He’s Been Faithful Carol Cymbala
Web Applications & IT Trends (靜宜資管楊子青)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我願傳講我是基督徒, 靠祂的名不以為恥; 我願傳講我是基督徒, 我與祂同行任何地。
經濟學 學經濟.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英 文 報 告 第三組 姓名 財金二A 傅佳文 財金二A 彭雅安 財金二C 許倩蓉
花 時 間.
一、生命週期 二、經濟需求 三、收支狀況 四、人身風險事故 五、人生八大規劃 六、財務規劃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黃美廉:幼時罹患腦性麻痺.
菲你不可 世界志工社2009菲律賓服務團.
Influenza Virus H1N1甲型流感.
離開尊貴天,變成人樣。 為了愛,猶太為故鄉, 漁夫是朋友,父親是木匠。 Love was when God became a man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想起你 Thinking of you 心情低落的時候 想起你的溫柔 你那看不見的手 安慰我 風風雨雨的天空 盼望看見彩虹 是你恩典的承諾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天恩的呼喚 一、 羅 1:18-23 朱世平牧師.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新事業發展專題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珍惜人生的「有效期限」 詩篇三十七3-5/羅五11
問句 黃勇仁.
富爸爸著作 富爸爸實踐家 現金流101活動.
The Heavenly Kingdom People’s View of Wealth Management
THE MISSION COVENANT CHURCH
劇變世代中的教會使命 The Mission of Church at the Age of Radical Changes
經文:約翰一書 5:1-12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 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
復活的主,宣教的主 Lord of Resurrection Lord of Missions
經文:提摩太前書 1:12-17 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 ,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 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
來得自由 約8:32 朱世平牧師.
主日信息 『基督裡的自由』 (約 8:31-36) 薛忠勇 弟兄 5 19  20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 從佛法論超克死亡之道 南華大學副校長 生死學系教授 慧開法師編講

楔子 — 生死問題舉隅 2009年7月23日,本人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參加宗教論壇 — 「天主教與佛教對話」系列講座 — 「生死觀」的對話,與天主教耶穌會黃錦文神父對談,現場的聽眾提出不少有關生死與生命的問題,依照問題的性質分成三類,條列如下。

一、有關如何面對「老、病、死」苦: 面對至親的人即將死亡,家人可以怎樣準備呢?能使家人和即將死去的親人安然度過。 家中有老人患病,常抱怨老苦、病苦,做為兒女,該如何開口勸他∕她,打破死亡禁忌,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法師說過:「人老化,最苦就是『死不了』」,那佛教怎樣超越這種「苦」?

二、有關生命的起源、輪迴的意涵: 佛教認為生命「不生不滅」,如果「不生」,生命又起源於何?在生死輪迴圖中,也看不到起點?如果這張圖本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無起點、無終點的圓,哪這個生命輪迴的圓又來自何處? 佛教認為宇宙、星球、大自然,也會經歷輪迴嗎?源於何處? 什麼叫做擺脫生死輪迴?怎麼才能擺脫生死輪迴?擺脫生死輪迴之後是怎樣?

既然人是輪迴而來,那麼人源起來自哪裡?即:人是怎麼來的? 生命若沒有起源,何來「緣起緣滅」?假設每個人都有輪迴,那「六道」輪迴是誰在掌管?最初又是如何起源的? 請問法師: 生死輪迴的三世生命觀是從哪裡∕或如何總結出來的?有什麼根據嗎?或歷史線索?

三、有關生命的意義與選擇: 請問法師: 人生每一次生命不斷地循環,那麼最終有什麼意義呢? 請問神父及法師: 當人沒有選擇地來到這充滿苦難的人間,而又沒有選擇國家、家庭、性別、資質、美醜的自由,而又命途坎坷,他∕她怎能去感謝造物主?

內容大綱 壹、從數學概念談起… 貳、不同情境中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參、生命開展、意義建構與宗教探索 肆、如何能見到真理與實相? 伍、生命究竟是一世、還是三世的辯證 陸、三世生命觀的現代啟示 —   生死流轉的歷程與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柒、生命的永續經營規劃 — 問題所在與因應策略 捌、結語

壹、前言—從數學概念談起 在自然數系中:2 − 1 = 1,而1 − 2 = 無解 在整數系中: 1 − 2 = −1,4∕2 = 2,而 4∕3 = 無解 在有理數系中: 4∕3 = 1⅓,√4 = 2,而√8 = 無解 在實數系中: √8 = 2√2,而√−4 = 無解 在複數系中: √−4 = 2i, √ −8 = 2√2i

向量空間 複數系 實數系 有理數系 整數系 自然 數系

從數學的集合(set)或定義域(domain)概念來看,在自然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整數系中有解;在整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有理數系中可有解;在有理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實數系中可有解;在實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複數系中可有解;在複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向量空間中可有解。 在低階的數系或定義域較小的集合中,看似無解的算式或問題,放在高階的數系或定義域較大的集合中即有可能迎刃而解。 當一個算式或問題看似無解,往往並非問題本身無解,而是所給的定義域太小。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度空間無解的問題,放到二度空間來思考就可能不成問題;二度空間無解的問題,放到三度空間來思考即可能迎刃而解;三度空間無解的問題,就可能需要放到四度空間(三度空間加上時間)去解決。 人生的問題也是一樣,在低階的思維層次看似無解的難題,提到高階的思維層次或放大視野來看,就不再是無解的難題,而很可能迎刃而解。 人生視野的高度決定廣度,即王之渙的詩句所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貳、不同情境中的 人生觀與世界觀

兒童的世界 成長/發育 家庭 健康 啟蒙/學習 精神&靈性

大學生的世界 讀書 成績 打工 交友 求學/學業 休閒旅遊 就業/前途 升學/深造 家庭 社團活動 健康 精神&靈性

教學/研究/服務 大學教師的世界 家庭 健康 參與學術活動∕校務行政 學術著作/論文發表/升等壓力 休閒旅遊 學術研究計劃案∕指導學生論文 精神&靈性

健康者的世界 汽車 房地產 職業 待遇 納稅 工作/事業 家庭 身分地位 升遷前途 休閒旅遊 社交活動 健康 精神&靈性

患病者的世界 家庭 健康 (醫療課題) 精神&靈性 工作/事業

臨終者的世界 精神&靈性 生死大事 家庭 工作、汽車房屋、財務 醫療課題

參、生命開展、意義建構與宗教探索 — 傅偉勳教授的 「生命的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 參、生命開展、意義建構與宗教探索 — 傅偉勳教授的 「生命的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 吾人的實存主體,在面對宇宙人生及生死大事時,終究且必然會產生高層次的意義探索與價值取向,也就是探求究竟真實與追尋徹底解脫的終極關懷,這是人類亙古以來的生命開展、意義建構與宗教探索之旅。在此借用傅偉勳教授所提出的「生命的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來作說明。

依照傅教授個人所了解,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其生命存在之諸般意義,就其高低層次與價值取向,從下往上列出十大層面: (一)身體活動層面 — 個體(點) — 生理學 (二)心理活動層面 — 個體(點) — 心理學 (三)政治社會層面 — 群體(面) — 社會學、   政治學、經濟學 (四)歷史文化層面 — 時空(體) — 歷史學、     文化人類學

(五)知性探索層面 — 求真 — 哲學 (六)審美經驗層面 — 求美 — 美學 (七)人倫道德層面 — 求善 — 倫理學 (八)實存主體層面 — 自在 — 自覺┐ 宗教 (九)終極關懷層面 — 慈悲 — 覺他├ 探索與 (十)終極真實層面 — 圓滿 — 覺滿┘ 實踐

在這十大層面之中,有關生死大事的問題及其超(越)克(服),是在第八、九、十這三個層面。 這三個層面與宗教的探索息息相關,從宗教的獨特人文觀點來探索生死問題及其超克,是最為貼切的。  每一個實存主體對於生死問題的探索超克,乃是有關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終極關懷課題,而此一課題的解決,則有待於終極真實的發現、領悟與體認。

吾人每一個實存主體,當自身處於世俗世間時,無論其意義探求與價值取向為何,皆不得不關注自其個人身心健康,以至政治社會、歷史文化,乃至知性探索(求真)、審美經驗(求美)、人倫道德(求善)等層面的種種問題。 然而,即使這些世俗問題皆能獲得圓滿的解決,也根本無法保證單獨的實存主體,有了真實的精神依止,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歸宿。個人的生死大事,仍然是需要單獨的實存主體各自面對解決的。

為了面對死亡的精神超克,為了解決超出世俗世間層次之上的生死大事,每一個單獨實存主體不得不有一種,基督教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所標舉出的終極關懷。 基於此一超越世俗關懷的終極關懷,各個單獨實存主體乃開始涉及高度精神性的宗教探索,分別探求有關終極真實的答案,作為其安身立命的精神本根或源頭。 我們必需要了解的是,只要有眾生的存在,生死問題就永遠存在的,因此吾人的宗教探索就永遠都不會終止,此即萬物之靈的宗教命運。

肆、如何能見到真理與實相? ─ 欲見真理須先開慧眼 肆、如何能見到真理與實相? ─ 欲見真理須先開慧眼 ◎了悟真理不僅是知識的探求,更是生命 的體驗。 ◎俗諺云:「慧眼識英雄。」如果沒有開發出慧眼,既使真理呈現在面前,我們也會視而不見的。 ◎《金剛經》中說眾生的眼根、眼識及眼界有五種層次與境界,亦即是五眼:肉眼(凡夫)、天眼(天人)、慧眼(羅漢)、法眼(菩薩)、佛眼(諸佛) 。

五眼 不同的眼界所能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 (1)肉眼 (凡夫之眼):能見世間諸法。 (2)天眼 (天人之眼):能見三世 (過去、現在、未來)諸法。 (3)慧眼 (羅漢之眼):能見諸法之「空性」與「空相」(諸法的平等相,緣起無自性)。

(4)法眼 (菩薩之眼):能見諸法之「有」相 (緣起諸法之差別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 慈觀,……,具一切功德,慈眼視 眾生,福聚海無量,…… (5)佛眼 (諸佛之眼):能見諸法之「實相」 (本來面目)。 《華嚴經》: 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伍、生命究竟是一世、還是三世的辯證 一、假設生命只有一世的話…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在他的經典之作《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一書中說了一句名言:「人是向死的存在。」 海德格的實存分析似乎預設了生命一世論的立場與觀點,因此死亡對人生而言,就成了具有絕對意義的全程終點,所以他不得不說:人是「向死」的存在 (being- toward-death)。

假設吾人的生命只有一世的話,死亡的結局必然導致生命存在的斷滅,生命價值的失落,乃至生命意義的空虛,萬物之靈的人類,也終究將與草木同朽。 假設生命只有一世的話,對少數人來說,死亡或許是一了百了的解脫;但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死亡無異就是令生命灰飛煙滅的黑洞,我們所必然面臨的生離死別與悲傷哀痛,也終究成了天人永隔的無解難題。

二、如果生命有三世的話… 如果生命有三世的話,亦即不僅有現在世的生命,還有已經歷的過去世生命,與將開展的未來世生命。 從三世論的生命流轉立場與觀點而言,死亡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或者是銜接前後世的轉捩點;是故,在此意義之下,吾人已不再只是「向死」的存在,更是「朝向生生不已」的存在。 由此觀之,「死亡」一方面是隔絕今世與來生的關卡,另一方面也是銜接今世與來生的樞紐。

舉實例說明:宋朝黃庭堅的前世今生故事,出自江西省《修水縣誌》記載。 這個故事涉及生命的前世與今生之間的交織,顯示有情色身的死亡是一時的,親人的生離死別也是一時的,透露出生命無限與永續經營的啟示。 有情的生離死別如果放到三世生命觀的宏觀視野來看,就有「感應道交」的精神共鳴或者「天地何處不相逢」的因緣契機,可以轉化乃至超越心理上的悲傷哀痛。

1. 黃山谷的前世今生 黃庭堅,字山谷,宋朝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蘇東坡齊名,人稱 「蘇黃」。 黃山谷在中進士後,朝廷任命為蕪湖地方的知州,就任時才二十六歲。 有一天當他正在午寐時,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州衙大門,來到某處村莊,看見一位老婆婆站在家門外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語,好像在叫喚某人的姓名。

黃山谷趨前一看,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芹菜麵,香味飄溢,他不自覺的端起來就吃。吃完後就走回衙府,等到一覺醒來,夢境仍然十分清晰。尤其特別的是,口中還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雖覺納悶,但並不以為意,只覺得是作了一場夢。 次日午寐時,夢境又和昨日完全一樣,而且同樣地齒頰還留有芹菜的香味,讓黃山谷甚感訝異,想一探究竟,於是他就起身步出衙門,順著夢境中記憶的方向而行,令他詫異的是,一路走過來,路旁的景致竟然和夢中的情景完全一模一樣。

最後來到一處人家門前,但是門扉緊閉,黃山谷前去叩門,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婆婆出來應門,黃山谷問她,這兩天是否有人在門外喊人吃麵一事。 老婆婆回答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因為她生前非常喜歡吃芹菜麵,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時,我都會供奉一碗芹菜麵,呼喊她來食用! 黃山谷問:妳女兒過世多久了? 老婆婆回答說:已經二十六年了!

黃山谷心想:自己不也正是二十六歲嗎?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日,於是更進一步詢問婆婆,有關她女兒在世時的情形。 老婆婆說,她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在生時非常喜歡讀書,而且禮佛茹素,非常孝順,就是不肯嫁人,後來在二十六歲時,生了一場病死了,臨終的時候,還告訴她說一定會回來看她! 黃山谷進到屋裡,老婆婆指著一個大木櫃告訴他說,她女兒平生所看的書全鎖在裡頭 ,只是不知鑰匙放到那裡去了,所以一直無法打開。

黃山谷想了一下,輕而易舉找到了鑰匙打開木櫃,發現在裡面全是女孩生前讀的書和所寫的文稿,黃山谷細讀之下,大吃一驚,原來他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竟然全都在這些文稿裡,而且一字不差。 至此,黃山谷心中完全明瞭,這位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親,於是將老婆婆迎回州衙,奉養餘年。 後來黃山谷在州衙後園,造了一座亭園,名「滴翠軒」,亭中有他自己的刻像,並且自題石碑像贊曰:「似僧有髮,似俗脫塵,作夢中夢,悟身外身。」

2. Henry Ford Henry Ford was convinced he had lived before, most recently as a soldier killed at the battle of Gettysburg. A quote from the San Francisco Examiner from August 26, 1928 described Ford's beliefs: “I adopted the theory of Reincarnation when I was twenty-six. Religion offered nothing to the point. Even work could not give me complete satisfaction. Work is futile if we cannot utilize the experience we collect in one life in the next.

When I discovered Reincarnation it was as if I had found a universal plan I realized that there was a chance to work out my ideas. Time was no longer limited. I was no longer a slave to the hands of the clock. Genius is experience. Some seem to think that it is a gift or talent, but it is the fruit of long experience in many lives. Some are older souls than others, and so they know more. The discovery of Reincarnation put my mind at ease. If you preserve a record of this conversation, write it so that it puts men’s minds at ease. I would like to communicate to others the calmness that the long view of life gives to us.”

陸、三世生命觀的現代啟示 — 生死流轉的歷程與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三世生命觀」或「輪迴說」以「生死流轉」(梵語作 samsara)的過程,來解說有情生命的遷流現象與生死的奧祕,一般大眾皆以為此一觀點是原本屬於印度教與佛家生死輪迴說的教義內容。 其實輪迴說是通於古今中外的,而不只是東方思想所獨有,在古代西方哲學思想中,原本也有輪迴的概念。

古西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是輪迴說的提倡與擁護者,大哲柏拉圖(Plato)亦承襲其說,然不幸為後世所湮沒。 早期的基督宗教也未排斥輪迴轉世的說法,在《舊約》與《新約》聖經之中皆有輪迴的文獻記載,早期教會的神父也接受輪迴的概念,不少聖徒更相信他們有前世與來生。 遺憾的是,《新約》聖經之中有關輪迴的文獻,卻被羅馬帝國第一位提倡信奉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所刪除,後來又被羅馬天主教會於553年召開的第二屆基督教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判為異端邪說而禁絕,因此輪迴說在西方一度成為絕響。

然而近年來,在心理諮商與精神治療的領域,由於催眠術的應用而有跨越前世今生的臨床報告,例如:美國Brian Weiss醫生所著的Many Lives, Many Masters (《前世今生》),台灣陳勝英醫師所著的《生命不死》、《跨越前世今生》等書的出版,大受歡迎。 一時之間,輪迴轉世之說,彷彿突破了一般大眾所認為的宗教迷信之窠臼,而進入深層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的探索領域。

從佛教的觀點看生死的歷程 —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生命流轉的過程─生死輪迴,四有次第循環,無始無終: (1)生有:出生,眾生一期生命的開始。  (1)生有:出生,眾生一期生命的開始。  (2)本有:從出生至死亡之間,眾生一期      之生命。  (3)死有:臨終及轉(往)生,眾生一期生      命的結束。  (4)中有:又稱「中陰」,死生之間的過      渡時期。

本有 中有 生有 死有 生有 無明 ↓ 行 識 ↓ 名色 觸 ↑ →六入 →受→愛→取─→有──→生─→老死

從生死輪迴的觀點而言,一切有情生命的流轉,乃是生死交替循環,無始無終,是故生命的「斷滅」(亦即絕對意義的死亡)不能成立;反之,「死有」(亦即相對意義的死亡)則成為分段生死的轉捩點。 換言之,「死亡」只是一切眾生的無限生命,在跨越生死之際,所經歷的一種時空轉換狀態,從當世的角度觀之,是一期生命的終結,從來世的角度觀之,則是過渡到下一期生命的開始。

一般大眾皆誤以為「輪迴」之意,是在眾生命終之後,依其善惡業報,去投胎轉世,此一片面的理解並非生死流轉之正確意義。 廣義而論,「輪迴」的真正內涵,具體地描述,就是在吾人的整體生命歷程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親身處於「輪迴的系統」之中隨波逐流而不自覺,所以佛典中常用「生死大海」一詞來譬喻及描述芸芸眾生身陷「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生死輪迴」現實處境。

例如《大般涅槃經》(卷上)云:「一切眾生皆悉漂沒生死大海。」就是由於生死輪迴是宇宙人生整體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生態系統。 因此,要洞悉生死輪迴的如實相貌,根本就不需要 — 也不能 — 等到死亡來臨之際。 而且從佛教強調觀照功夫與注重修持實證的立場而言,要參究有情生命流轉的實相,應是隨時把握當下現前一念,留心觀照內外諸法緣起緣滅的契機。

柒、生命的永續經營規劃 — 問題之所在與因應策略 一、現代人的高齡化難題與困境 二、長壽的迷思 — 老病的困境, 比死亡還要可怕的夢魘…! 三、長生不死的迷思—死不了的夢魘! 四、對死亡意義的省思與肯定 五、死亡(往生)的準備 —及早規劃個人生命的永續經營

一、現代人的高齡化難題與困境 現代醫療科技的進步,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加上人口結構的改變,造成了日益高齡化的社會。然而高齡化並不保證吾人生命與生活的品質也隨之提昇。年長的族群很容易罹患退化性疾病,諸如:癌症、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等等,即使現代醫學的進步也無法徹底解決老化與老年疾病的問題。 現代社會日益高齡化的結果,除了在經濟、政治、社會等現實人生層面,產生種種棘手的問題或課題之外,也同時產生與死亡問題息息相關的種種生命高層次的心理或內在精神問題。

存活機率假設:基年兩性單一年齡之死亡機率,係採用內政部發布之2006年臺灣地區簡易生命表之死亡機率,推算出2008年存活機率為基準。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2056年 89.0歲 2008年 82.3歲 零歲平均餘命 (歲) 女 2056年 82.2歲 2008年 75.6歲 男 1956 1966 1976 1986 1996 2006 2016 2026 2036 2046 2056年 1

人口結構趨勢 台灣未來50年人口結構趨勢(依中推計) 千萬人 10% 20% 65歲以上 高齡人口 30% 38% 15-64歲 3.0 千萬人 17年 2.5 15年 16年 10% 20% 65歲以上 高齡人口 2.0 30% 38% 1.5 15-64歲 工作年齡人口 73% 67% 57% 1.0 52% 0.5 15歲以下 少年人口 17% 12% 12% 10% 1961 1976 2008 2025 2040 2056 1

所選國家地區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 65歲以上人口比率 (%) 40 日本 65歲以上人口比率 (%) 臺灣 35 南韓 新加坡 義大利 30 香港 德國 25 法國 英國 20 中國 美國 15 10 5 1950 1970 1990 2010 2030 2050年 資料來源: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6 Revision.

未來高齡人口占工作年齡人口比例 (依中推計) 台灣在18年後,約每3.2個15~64歲工作年齡者,負擔1個65歲以上高齡者 65歲以上高齡人口 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 2008年 2026年 2056年 1人 ______ 7.0人 1人 _____ 3.2人 1人 _____ 1.4人

二、長壽的迷思— 老病的困境,比死亡還要可怕的夢魘…!

長壽的迷思 — 老病的困境! 傅偉勳教授的父親以九十一高齡逝世就是一個實例 (以下直接引述自1993年傅教授的話): “約在三十多年前,他在台北患上半身不遂之後,由於我的四哥一家十分忙碌,無法自早至晚在家看護照顧,祇好送他到一家特殊醫院安頓下來。不到一個月,家父開始大吵大鬧,說死也要死在家裡。無已,四哥把他接回。但是有一天四哥夫婦因要事不得不在外好多小時,家父就在這時不慎從床上跌到地板上,不得動彈,直至四哥夫婦回家才被發現。經過這次痛苦經驗與教訓,家父也同意,搬回特殊醫院,專由醫院護士照顧,四哥則每週總去一兩次陪他談天解悶。以後二十年左右就如此在醫院一小房間,直至逝世為止。”

女兒送父親回老年公寓,把親生父母從家裏送走實屬無奈。

74歲的趙老太太在彌留之際只能靠吸氧和輸液換來片刻的安寧小睡一會兒。

“我們結婚的時候她才20歲……” 正月初二84歲的儲老來老年公寓看望自己患腦萎縮症的妻子。

老宋卧床多年,他把所有生活用品都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老李這樣看電視已經一年多了,電視是他瞭解外界的唯一途徑。

三、長生不死的迷思 — 死不了的夢魘!

四、對死亡意義的省思與肯定 ─ 建立正向的生死觀 四、對死亡意義的省思與肯定 ─ 建立正向的生死觀 (一) 死亡的原因 ─ 老朽、疾病與災禍 (二) 死亡的意義 ─ 休息之後再出發   (Life without death is unbearable.) (三) 死亡的難題 ─ 能否善終而有尊嚴 ※ 五福臨門︰(長)壽、富(貴)、康寧、   攸好德、考終命(善終)。(《尚書.   洪範》)

五、死亡(往生)的準備 ─ 即早規劃個人生命的永續經營 五、死亡(往生)的準備 ─ 即早規劃個人生命的永續經營 (一) 培養及建立「十方三世」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充分且深入地了解宇宙之廣大浩瀚,以及生命境界無限提升與開展之可能,克服面對自我色身老朽衰敗乃至死亡的無謂恐懼。 (二) 預立遺囑: 預作規劃及安排個人的生死大事 ─ 安排家務,處分財產,付囑後事,交代心願,期無後顧之憂。

(三) 確立個人生命的永續經營理念及規劃: (1) 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天界樂土…。 (2) 乘願再來:迴入娑婆世界行菩薩道。 (四) 當個人的世壽圓滿時,能從容且歡喜地迎接往生時辰的到來:預知時至,從容準備,身心康寧,無有遺憾怨懟,身無病苦,心無罣礙。 (五) 萬緣放下以告別今生:世緣已盡,所作皆辦,臨命終時,正念現前,無有恐懼,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瀟灑走一回)

捌、結語 一、生命的意義 二、死亡的意義 三、生死的境界

一、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何在? 慧開曰:在於不斷地、深入地探索生命的意義,同時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生死自在之道:反觀自性,反璞歸真。        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活在當下:真誠擁抱生命,       坦然面對死亡。

二、死亡的意義 如果生命只會不斷地老化卻不會死亡,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因此,死亡對生命而言,是必要而有意義的。 Life without death is unbearable. 沒有死亡的人生是無法忍受的。死亡絕非是萬劫不復的可怕深淵,它讓生命得以休息之後再出發。 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轉換階段,絕對不是墮入終結,而是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開始。 換一個角度來看,因為有死亡期限的警惕,吾人的生命才活得更為積極而充實。

三、生死的超克與境界 凡夫:貪生怕死 (生死流轉) 自尋煩惱 → 醉生夢死 羅漢:厭離生死 (不受後有) 斷除煩惱 → 了生脫死 菩薩:無畏生死 (生死一如) 慈悲大願 → 出生入死

2005年7月1日菲律賓馬尼拉生死學英語講座

2005年8月22日洛杉磯西來寺生死學英語講座

2006年5月12日廣州中山大學生死學演講

2006年5月13日廣州六榕寺生死學演講

2007年1月5日馬來西亞吉隆坡星洲日報演講

2007年1月5日馬來西亞吉隆坡星洲日報演講

2007年7月20~23日復旦大學生死學講座

1997.10.8 晉見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2008.11.13~15 由外交部推薦代表佛教出席天主教教廷梵蒂岡第23屆國際醫療牧靈會議

2008.11.14 代表佛教在梵蒂岡第23屆國際醫療牧靈會議之宗教對談場次發表演講,題目:Spiritual Care of Sick Children from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2008.11.15 晉見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

敬祝大家 吉祥如意 福慧圓滿 生死自在 謝謝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