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作者简介: 艾萨克 · 阿西莫夫 (1920 - 1992) ,美国著名 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于 1920 年 生于俄国,三岁时跟随全家迁居美国。 1949 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博 士学位。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 一 、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和世界闻名 的全能作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作者简介: 艾萨克 · 阿西莫夫 (1920 - 1992) ,美国著名 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于 1920 年 生于俄国,三岁时跟随全家迁居美国。 1949 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博 士学位。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 一 、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和世界闻名 的全能作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3 作者简介: 艾萨克 · 阿西莫夫 (1920 - 1992) ,美国著名 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于 1920 年 生于俄国,三岁时跟随全家迁居美国。 1949 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博 士学位。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 一 、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和世界闻名 的全能作家

4 科普短文:能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的介绍科学知识、科学道理的小品文 , 就是科普短文。这类文章 一般融 知识性、 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极少使用专业 术语, 语言通俗易懂, 易于读者理解。在 说明中根据需要可适当地 穿插记叙、描写 等 多种表达方式, 运用 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

5 恐龙: 恐龙是生物史上最引入注目的已绝灭的 爬行动物。它们在晚三叠世 ( 或中三叠世 ) 由假鳄类进化而来,至晚白垩世绝灭, 在地球上生活了 1 . 6 亿年。在中生代恐 龙成为最繁盛的动物之一,故此,中生 代被称为 “ 恐龙时代 ” 。中国是世界上少 有的几个恐龙化石丰富的国家,到目前 为止,世界上发现了约 350 个恐龙蛋,中 国就有 80 个左右,约占总数的 23 %。

6 恐龙无处不在

7 解决生字词: 遗骸 蟾蜍 褶皱 劫难 追溯 两栖 鸟臀目 hái chán chú zhě zhòujié sù qītún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 缝: 遗留下来的骨骸;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灾难; 细致精密; 原意是逆流而上。现常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8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 证明了 “ 板块构造 ” 理论的正确。

9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什么是 “ 板块构造 ” 理论? 4. 什么是 “ 泛大陆 ” ?复述 “ 泛大陆 ” 分离 成七大洲的过程。

10 1986 年 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 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 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 界各地。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1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 自己在迁移。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 题?

12 3. 什么是 “ 板块构造 ” 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 拼合在一起, 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 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 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 板块下面俯冲。

13 4 、什么是 “ 泛大陆 ” ?复述 “ 泛大陆 ”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2.25 亿年前 —— 完整的泛大陆 2 亿年前 —— 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 万年以前 —— 完全分开

14 发现问题 找出答案 得出结论 南极发现恐龙 —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候 — 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 —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 泛大陆 ” 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 — 后来 “ 泛大陆 ” 又分成四个部分 —— 所 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 恐龙无处不在 ” 是支持 “ 板块构造理论 ” 的 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15 恐龙 板块理论 生物学 地质学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

16 “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 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 ” 议论 是全篇行文的逻 辑基础,起到总领 全文的作用。

17 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共 15 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 :用一个科学观点引 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 (2 — 14) :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 (15) :总结说明内容,结 束全文。

18 ( 1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 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 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 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 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 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 多深层证据。

19

20 1. 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 能找出来吗? 撞击说撞击说 火山说

21 2.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 据又是什么? “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 证据 1 :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 发现了斯石英 —— 压扁的沙子。 证据 2 :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 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 “ 斯石英 ” 存在。

22 质疑、讨论:

23 2 、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它是怎么形成的? 有什么特性?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 、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一问题 目前有几种说法?根据是什么? 3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与恐龙的灭亡 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24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 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 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 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 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 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5 问题:恐龙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撞击说? 火山说? 斯石英的特 性: 高压下形成 高温下会复 原 大自然中 的斯石英 只能是撞 击形成的。 新墨西哥洲的岩层(斯石英) 的年龄为 6500 万年与恐龙灭亡的时间 一致, 新仪器的检测证明斯石英存 在原子排列 6500 万年前 地球 发生撞击, 恐龙是在撞 击中灭亡的

26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1 — 4 ),提出 “ 撞击说 ” 和 “ 火山 说 ” 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 —— 举例提出 “ 撞击说 ”—— 举例提出 “ 火山说 ” 。 第一部分( 1 — 4 ),提出 “ 撞击说 ” 和 “ 火山 说 ” 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 —— 举例提出 “ 撞击说 ”—— 举例提出 “ 火山说 ” 。 第二部分( 5 — 全文完),通过对 “ 被压扁 的沙子 ” 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 绝,支持 “ 撞击说 ” 。 第二部分( 5 — 全文完),通过对 “ 被压扁 的沙子 ” 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 绝,支持 “ 撞击说 ” 。 由果到因 逻辑顺序

27 揣摩语言 ( 1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 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 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8 揣摩语言 ( 2 )即非常纯的沙子。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 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 “ 二氧化硅 ” 。

29 揣摩语言 ( 3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 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 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 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 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 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 者思维的活跃

30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 、地球上所有冰的 9/10 都在南极。 2 、如果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状态, 那么它的原子相距 很近, 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 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就 叫作斯石英。 3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4 、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聚在一起, 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列数字 作比较、下定义 打比方 下定义

31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角度、说明语言、中心思想

32 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 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 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 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 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说明顺序

33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列数字、作诠释 说明方法

34 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 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说明角度 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 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 “ 板块构造 ” 理 论)的正确。 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 被压扁的沙子 ” 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 的科学思维方法。

35 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 浅显易懂

36 主题思 想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 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 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 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 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 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 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 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 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Download ppt "作者简介: 艾萨克 · 阿西莫夫 (1920 - 1992) ,美国著名 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于 1920 年 生于俄国,三岁时跟随全家迁居美国。 1949 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博 士学位。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 一 、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和世界闻名 的全能作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