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循环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循环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2 循环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3 病 例  男, 72 岁。间歇性胸骨后疼痛 2 年,间有 气促、心悸。  近 2 个月症状加重。入院前 13 小时,劳累 后突感剧烈心绞痛,向左肩、臂部放射, 急诊入院。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心肌梗死, 救治无效死亡。  尸检见主动脉及其分支、心冠状动脉、 脑底动脉均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左 心室壁心肌梗死。

4

5

6  问题 何谓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哪些 动脉? 何谓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哪些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有哪些?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有哪些? 哪些因素易致动脉粥样硬化? 哪些因素易致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动脉粥样硬化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动脉粥样硬化对机体有哪些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对机体有哪些危害?

7  血脂异常  主要累及大、中动脉  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 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  导致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粥样斑 块形成 → 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 AS

8

9 正常动脉壁 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部位 病变部位

10  累及的动脉类型 大、中动脉 大、中动脉  动脉受累及的顺序 腹主 A >冠状 A >降主 A >颈 A >脑 底 Willis 环 腹主 A >冠状 A >降主 A >颈 A >脑 底 Willis 环  受累动脉的好发部位 动脉分叉、分支开口、血管弯曲凸 面 动脉分叉、分支开口、血管弯曲凸 面

11 病理变化: 4 个阶段  脂纹期 -- 最早期病变  纤维斑块期 -- 由脂纹期发展  粥样斑块期 -- 纤维斑块深层 C 的 坏死  继发性病变 -- 纤维、粥样斑块的 继发改变

12 脂纹 ( fatty streak ) 期 脂纹 ( fatty streak ) 期 肉眼:黄色条纹、斑点 不 / 微隆起 肉眼:黄色条纹、斑点 不 / 微隆起

13  镜下 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基质和合成型 SMC ,少量炎细胞 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基质和合成型 SMC ,少量炎细胞 正常 泡沫细胞 ↓ 泡沫细胞有何特点?

14 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特点 体积大,胞浆呈空泡状 泡沫细胞是如何形成的?

15 低密度脂蛋白 ↑ 受损内皮细胞 内皮下 LDL 积聚 进入 单核细胞和 SMC 吞噬 渗入

16 脂纹的进展

17 纤维斑块期 纤维斑块期 肉眼: 肉眼: 隆起 隆起 灰黄色 灰黄色 瓷白色斑块 瓷白色斑块 似蜡烛油 似蜡烛油 纤维斑块模式图

18 镜下: 纤维帽: 脂质区: 基底部: 纤维帽: 脂质区: 基底部: 胶原纤维 FC 、 SMC 胶原纤维 FC 、 SMC SMC 细胞外脂质 炎细胞 SMC 细胞外脂质 炎细胞 巨噬细胞 坏死碎片 结缔组织 巨噬细胞 坏死碎片 结缔组织 弹力纤维 弹力纤维 蛋白聚糖 蛋白聚糖 纤维帽 脂质区 →→ 基底部 →→

19 纤维斑块进展 纤维斑块进展 泡沫细胞坏死 大量脂质释放形成脂质池 其它坏死物 粥样斑块 溶酶体酶释放

20 粥样斑块期 (粥瘤期) 粥样斑块期 (粥瘤期) 肉眼: 肉眼: 隆起斑块 隆起斑块 表面灰黄色 表面灰黄色 切面黄色粥糜样物 切面黄色粥糜样物

21 镜下: 镜下: 表层:纤维帽 表层:纤维帽 深层:粥样物 深层:粥样物 底部、周边部 : 泡沫细胞 底部、周边部 : 泡沫细胞 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坏死物 胆固醇结晶 钙化

22 中膜: SMC 受压变薄 外膜: cap 新生 结缔组织增生 结缔组织增生 粥样:坏死 + 脂质 硬化:纤维帽 交替出现 层状结构

23 腹主动脉粥样硬化

24  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变小结 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变小结

25 继发改变 继发改变  斑块破裂 粥瘤性溃疡 粥瘤性溃疡 胶原纤维暴露 胶原纤维暴露  血栓形成 栓塞 栓塞 梗死 梗死 再通 再通

26  斑块内出血 新生血管破裂 新生血管破裂 纤维帽破裂 纤维帽破裂  钙化 纤维帽 / 粥瘤灶内 纤维帽 / 粥瘤灶内

27

28  动脉瘤 ( aneurysm ) 形成: 真性动脉瘤:血管壁局部扩张、向外膨胀 真性动脉瘤:血管壁局部扩张、向外膨胀 夹层动脉瘤 : 中膜撕裂,血液进入中膜 夹层动脉瘤 : 中膜撕裂,血液进入中膜 假性动脉瘤:血管破裂形成血肿,血肿外 假性动脉瘤:血管破裂形成血肿,血肿外 外膜或周围组织 。 外膜或周围组织 。

29 1-4 :真性动脉瘤 5 :夹层动脉瘤 5 :夹层动脉瘤 6 :假性动脉瘤 6 :假性动脉瘤

30 正常 脂纹 粥样斑块 复合病变 小结 纤维斑块

31  影响及后果 1. 主动脉 1. 主动脉 病变特点 越下越严重 病变特点 越下越严重 腹主 A 降主 A 、 A 弓 升主 A 主 A 后壁、分支开口处严重 主 A 后壁、分支开口处严重 >> 后果 后果 主动脉瘤破裂致命性大出血

32 2. 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部位:最常见于颈 A 起始部、 部位:最常见于颈 A 起始部、 基底 A 基底 A 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 Willis 环 Willis 环 后果: 后果: ①脑萎缩 ①脑萎缩 皮质脑回脑沟脑重

33 ② 脑梗死(脑软化) 部位:颞叶、内囊、丘脑等镜下:液化性坏死结局:小:吸收 大:形成囊腔, 大:形成囊腔, 周围大量胶质细胞 周围大量胶质细胞 纤维包裹 纤维包裹 ③小动脉瘤破裂 脑出血

34  肾动脉粥样硬化(自学) 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自学)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35  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 LDL ,胆固醇促进发病, 高脂血症: LDL ,胆固醇促进发病, HDL 抵抗发病 HDL 抵抗发病 高血压:血压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内皮细 胞损伤 高血压:血压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内皮细 胞损伤 吸烟 :一氧化碳高内皮细胞损伤 吸烟 :一氧化碳高内皮细胞损伤 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 HDL 低,高血 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 HDL 低,高血 糖、甘油三 脂。 糖、甘油三 脂。 遗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遗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其他 其他

36  发病机制( 6 个学说) 综合为: 综合为: 脂质的作用 脂质的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的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的作用 平滑肌增殖的作用 平滑肌增殖的作用

3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 Coronary artherosclerosis ) 概述 概述 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病( 95%-99% ) 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病( 95%-99% ) 20-50 岁 男 > 女, >60 岁 男=女 20-50 岁 男 > 女, >60 岁 男=女 北方 > 南方 北方 > 南方

38  病变特点 ( 1 )前降支,右主干、左主干、左 旋支、后旋支 旋支、后旋支 ( 2 )新月形斑块,位于心壁侧 ( 3 )管腔偏心性狭窄 狭窄程度: 狭窄程度: Ⅰ ≤25% Ⅱ 26%-50% Ⅰ ≤25% Ⅱ 26%-50% Ⅲ 51%-75% Ⅳ >76% Ⅲ 51%-75% Ⅳ >76%

39 右主干 左室后壁 室间隔 1/3 右室前壁 2/3 ( R ) 右室后壁 左主干 左前降支、左旋支 左室侧壁 心尖大部 左室前壁大部 室间隔 2/3 右室前 1/3 ( L ) 左前降支 右主干 左主干 左旋支

40 冠脉 AS 将引起什么后果?

4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CHD  概述 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狭窄 心肌缺氧 供血不足

42  原因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 — 管腔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 管腔狭窄 继发复合病变 继发复合病变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炎症 冠状动脉炎症

43 心肌耗氧剧增,冠状动脉供血不 能相应增加 心肌耗氧剧增,冠状动脉供血不 能相应增加 如:体力劳动 如:体力劳动 情绪激动 情绪激动 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 血压骤升 血压骤升 心肌肥大 … 心肌肥大 …

44 症状及后果 取决于 动脉腔狭窄程度 动脉阻塞速度 动脉阻塞速度 侧枝循环建立状况 侧枝循环建立状况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心源性猝死

45 心绞痛 (angina pectoris) 心肌耗氧量和供氧量暂时失去平衡 临床综合症 胸骨后压榨性、 紧缩性疼痛 紧缩性疼痛 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 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 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

46  诱因: 饥、寒、劳、怒、饱等 饥、寒、劳、怒、饱等  类型(自学) 稳定型: 稳定型: 不稳定型: 不稳定型: 变异型 : 变异型 :

47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冠状动脉供血中断 ( 心肌严重持续缺血缺氧) 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临床 :不能完全缓解的 胸骨后疼痛 化验检查异常 WBC ,心肌酶

48  发生原因 冠状 AS+ 血栓形成 冠状 AS+ 血栓形成 冠状 AS+ 痉挛 冠状 AS+ 痉挛 冠状 AS+ 心负荷增加 冠状 AS+ 心负荷增加 心肌供血不足 心肌供血不足

49  类型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 1 )心室内层 1/3 ( 1 )心室内层 1/3 肉柱、乳头肌 肉柱、乳头肌 ( 2 )小灶性坏死 ( 2 )小灶性坏死 0.5-1.5cm 0.5-1.5cm ( 3 )环状梗死 ( 3 )环状梗死 左心室内膜下心肌 左心室内膜下心肌 内外

50 区域性心肌梗死 区域性心肌梗死 透壁性、累及三层, 透壁性、累及三层, 坏死灶大小不一 坏死灶大小不一内外

51 发生部位和范围  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部位一致 左心室前壁、心尖部、 室间隔前 2/3 (占 50% )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左心室后壁、室间隔 后 1/3 、右心室(占 25% ) 右冠状动脉 左心室侧壁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52

53 ( 2 )病变及生化变化 闭塞后 肉眼 镜下 生化 30m-6h 无改变 心肌 f 波浪状 糖原消失 肌浆不匀 血肌红蛋白 (2hs) 肌浆不匀 血肌红蛋白 (2hs) 6-8h 苍白色 肌钙蛋白 I/T(3hs) CPK,GOP,GPT↑ CPK,GOP,GPT↑ 8-9h 土黄色 凝固性坏死 24h LDH↑,CPK,GOP 和 GPT↑ 4d 边缘充血 分界性炎 出血带 心肌 f 肿胀 CPK GOP GPT 正常 出血带 心肌 f 肿胀 CPK GOP GPT 正常 胞浆颗粒 胞浆颗粒 2-3W 边缘肉芽组织 5W 机化、疤痕 CPK (肌酸磷酸激酶) 的同工酶和 LDH 的同工酶对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最高 肌钙蛋白 I/T(cTnI / cTnT) 肌钙蛋白 I/T(cTnI / cTnT)

54 肌浆凝聚、核消失、中性粒细胞浸润

55 大量中性粒细胞浸 润、心肌开始溶解 单核细胞浸润、坏 死心肌被吸收

56 梗死区呈土黄色, 边缘有出血带 心梗后肉芽组织机化

57  合并症及后果: ① 心脏破裂( 1 ~ 2W )占致死病例的 3% ~ 13% ● 心肌坏死+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 ↓ 蛋白水解酶 → 溶解组织 → 心壁破裂 蛋白水解酶 → 溶解组织 → 心壁破裂 心包积血 → 心包填塞而猝死 心包积血 → 心包填塞而猝死 ● 室间隔破裂 → 左室血 → 右室 → 急性右心衰 ● 左室乳头肌断裂 → 二尖瓣关闭不全 → 急性左心衰

58 ② 室壁瘤 (10%-38%) 局部向外膨隆 (室壁瘤) (室壁瘤) 心脏破裂 附壁血栓 梗死区坏死组织 瘢痕组织 急性期 愈合期 压力

59 ③附壁血栓 原因  室壁瘤  心室纤维性颤动

60 ④ 急性心包炎( 2 ~ 4d ):占梗 死病例的 15% 死病例的 15% ⑤ 心功能不全:为最常见 死因 占致死病例的 60% 死因 占致死病例的 60% ⑥ 心源性休克:占梗死病例的 10 ~ 20% 20%

61 3. 心肌纤维化 心肌持续性 / 反复加重 心肌持续性 / 反复加重 缺血缺氧 缺血缺氧 4. 冠状动脉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中最常见的一种 心源性猝死中最常见的一种 排除自杀与他杀 排除自杀与他杀 冠状动脉、心肌病变 冠状动脉、心肌病变

62 心肌炎( Myocarditis )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 ● 常见类型 ● 病变 ▲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间质内炎细胞 间质内炎细胞 ▲ 细菌性心肌炎 多发性小脓肿 ▲ 细菌性心肌炎 多发性小脓肿

63 一、病毒性心肌炎(提纲 P94) 1. 概念 亲心肌病毒引起的原发性心肌炎症 2. 病因 柯萨奇 B 组病毒、埃可病毒和流感病毒 3. 发病机制 ● 病毒直接损伤 ● T 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损伤

64 病变 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间质内炎细胞浸润

65 二、心肌病 Cardiomyopathy ● 原发性心肌病 原因不明 → 心肌原发性损害 原因不明 → 心肌原发性损害 ● 克山病 心肌变性、坏死和瘢痕形成为主

66 ● 原发性心肌病 ▲ 扩张性 ▲ 肥厚性 ▲ 限制性


Download ppt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循环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