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侧 骆 Modified 8年之前
1
第十三章 秋燥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
一、概述 (一)定义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经 为病变重心,初起邪在肺卫,并具有津气干燥特 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一般较少传变,病程较 短,易于痊愈。
3
(二)历代医家对秋燥的认识 1. 《内经》: “ 燥胜则干 ” , “ 燥者濡之 ” , “ 燥化于 天,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 。 2. 金元时期 : “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 3. 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 · 秋燥论》专论秋燥, 并首创了秋燥病名 。
4
(三)分类 温燥-初秋-燥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 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凉燥-深秋-燥凉、风燥病邪-初起以 肺卫表寒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5
二、病因病机 (一)秋燥的病因 外因:燥热病邪 内因:正气不足,肺卫不固
6
( 二 ) 秋燥的病机 燥干清窍 燥 燥热伤肺 热 自口鼻 邪在肺卫 传入气分 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病 而入 肺燥肠闭 邪 腑实阴伤 气营(血)两燔 肺胃阴伤 燥伤真阴
7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秋燥的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初秋燥热偏盛季节(秋分至小雪) 2、初起证候:肺卫见证 + 口、鼻、咽、唇、皮肤 等干燥证 3、病理特点:病变重心在肺,病情轻,少传变, 以伤肺 胃之阴为多,较少传入下焦。
8
(二)秋燥的鉴别诊断 1. 秋燥与风温的鉴别表 风温 秋燥 发病季节 病因 初起证候 传变 春、冬秋(初秋) 风热病邪燥热病邪 但见肺卫表热证 肺卫表热证 + 津液 干燥证 病情重、传变快、变化 多,易逆传心包 病情轻、传变少、 易治愈
9
2. 风寒感冒 同:均可发于秋季。 异:风寒感冒多发生于深秋近冬和冬季,初 起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疼痛等风 寒外束肌表,卫阳受郁的症状为主。 3. 伏暑 同:可发于秋季。 异:初起时也可有表证,但较少肺经见证, 而以暑湿在里见证为主,起病急,病情较重, 变化较多;可见动风、动血、闭窍之变。
10
四、辨证论治 (一)秋燥的辨证要点 1 、辨燥邪的寒热属性 2 、审燥热的所在部位 3 、察燥热阴伤的轻重主次
11
(二)秋燥的治则治法 邪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 —— 滋培真阴 治则:燥者濡之。滋润祛邪 治法:初期:邪在肺卫 —— 辛凉甘润 中期:燥热已炽,津伤尤甚 —— 清养并施 (泻肺、清胃、通腑兼养阴) 燥热化火,内陷营血 —— 清营凉血 后期:肺胃阴伤 —— 甘寒滋养肺胃
12
关于 “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 上燥治气:指初起燥邪犯肺时,治宜辛凉透邪, 宣肺润燥。肺主气,肺气宣畅,邪乃 外解;肺可布津,燥亦易除。 中燥增液:指燥热传入中焦,胃肠津液耗伤时, 治疗宜予甘寒生津之品以补养胃阴。 下燥治血:则是指燥邪深入下焦,损伤肝血肾阴时, 治疗宜用甘咸酸寒之品滋养肝肾阴液。
13
( 三 ) 治疗禁忌 “ 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 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 苦寒者,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 理矣。 ” 1. 一般温病初期多不用滋阴之品,秋燥初起即用滋 润之药物 2. 一般温病化热化火后,常用苦寒清热泻火之品, 而秋燥最忌苦寒 3. 治燥不同于治火。 “ 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 火郁可以发,燥胜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 养。 ”
14
(三)秋燥的分型辨治 1. 邪在肺卫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咳嗽少 痰,咽干痛,鼻燥热,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 白而乏津,右脉数大。 【病机】燥热侵犯肺卫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剂】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叶 豆豉 杏仁 象贝 栀皮 沙参 梨皮
15
2. 邪在气分 ( 1 )燥干清窍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 肿,咽痛,苔薄黄少津,脉数。 【病机】燥热之邪上干头面,清窍不利 【治法】清宣气热,润燥利窍。 【方剂】翘荷汤(《温病条辨》) 薄荷 连翘 黑栀皮 绿豆皮 桔梗 生甘草
16
( 2 ) 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促,胸 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而燥 或薄黄而燥,脉数。 【病机】肺燥阴伤 【治法】清泄肺热,养阴润燥。 【方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石膏 冬桑叶 枇杷叶 杏仁 胡麻仁 真阿胶 麦门冬 甘草 人参
17
(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临床表现】初起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粘 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舌红,苔 薄黄而干,脉数。 【病机】肺中燥热之邪下迫大肠, 肺、肠同病 【治法】润肺清肠,清热止血。 【方剂】阿胶黄芩汤(《通俗伤寒论》) 陈阿胶 青子芩 甜杏仁 生桑皮 生白芍 生 甘草 鲜车前草 甘蔗梢
18
( 4 )腑实阴伤 【临床表现】发热,腹部胀痛,大便秘结, 或有神昏谵语,苔黑干燥,脉沉细。 【病机】燥热内结阳明,津伤肠燥 【治法】滋阴养液,通腑泄热。 【方剂】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 石斛。
19
( 5 )肺燥肠闭 【临床表现】咳嗽不爽而胸满痰多,腹胀, 大便秘结,舌红而干。 【病机】肺中燥热,液亏肠闭,肺肠同病 【治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方剂】五仁橘皮汤(《通俗伤寒论》) 甜杏仁 松子仁 郁李仁 原桃仁 柏子仁 橘皮
20
( 6 )肺胃阴伤 【临床表现】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舌 红少苔,脉细。 【病机】燥热渐退而肺胃津伤未复 【治法】甘寒生津,滋养肺胃。 【方剂】沙参麦冬汤(方见风温章) 五汁饮(《温病条辨》) 梨汁 荸荠汁 鲜苇根汁 麦冬汁 藕汁(或用蔗浆)
21
3. 气血两燔证治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 吐血、衄血,苔黄燥,舌绛,脉数。 【病机】气分燥热未解,传入营血 【治法】气血两清。 【方剂】加减玉女煎(方见春温章)
22
4. 燥伤真阴 【临床表现】夜热早凉,口渴,或干咳,或 不咳,甚则痉厥,舌质干绛,脉虚。 【病机】阴虚内热 ; 肺肾阴伤,津液不能上承 ; 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治法】滋养肝肾,潜镇虚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方见春温章)
23
附. 凉燥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 咽干唇燥,咳嗽稀痰,舌苔薄白欠润,脉浮紧 【病机】凉燥之邪侵袭肺卫 【治法】辛开温润 【方剂】杏苏散(《温病条辨》) 杏仁 紫苏 半夏 陈皮 前胡 甘草 桔梗 枳壳 茯苓 生姜 大枣
24
附:温燥与凉燥初起证治比较表: 温燥凉燥 病因 发病季节 恶寒 发热 汗 鼻 痰 口渴 舌苔 发展趋势 初起治法 燥热病邪凉燥病邪 初秋久晴无雨,天燥热 深秋天气转凉之时 较轻,持续时间较短较重,持续时间较长 较重 较轻 可有少量出汗无汗 少涕,鼻中干燥灼热多清涕,鼻塞 痰少质粘难咳较清稀 口渴欲饮口干唇燥,但不欲饮 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红赤 舌苔薄白而干,舌质如常 易灼伤阴液 如不解,亦可化热 辛凉甘润,桑杏汤辛宣温润,杏苏散
25
病案举例 王 ×× ,男, 35 岁,商人。某年 9 月 29 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始病觉恶寒,继则头痛身 热,干咳少痰,咳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未愈, 反渐加重,所以来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 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干, 舌质边尖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检查:体温 39.0 ,脉搏 91 次 / 分,白细胞计数:总 数 13600/mm 3 , 中性 83% ,淋巴 17% 。
26
思考: 1 、本病的中医病名。 2 、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 、确立治则和治法。 4 、选择处方。
27
参考答案 1 、病因:燥热病邪 2 、病机:燥热病邪犯肺,阴液耗伤,肺气失宣 3 、治则治法:清肺润燥养阴 4 、处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生石膏、麦冬、瓜蒌仁、光杏仁、南沙 参、生甘草、制月石、柿霜、枇杷叶、梨皮
28
病例讨论 胡某某,女, 51 岁, 1993 年 10 月 15 日诊。一 月前受凉病发高热咳嗽,在某医院诊断为 “ 大 叶性肺炎 ” ,经抗生素等治疗热退咳喊。近半 月来,小便频数,每见水则欲小便,以致不敢 洗脸、嗽口,伴见干咳痰少而粘,口渴欲饮, 大便秘结,舌质嫩红,苔薄白,脉沉细略数。 请辨证论治。
29
证属热邪灼伤肺津,肺失治节,清肃失令。治 宜清燥润肺,方用清操救肺汤加减:桑叶、桑 白皮、麦冬、阿胶 ( 佯化 ) 、炙杷叶各 10 克,炒 杏仁、桔梗、益智仁、五味子各 12 克、生石膏 ( 先煎 ) 、沙参各 15 克,火麻仁 30 克,甘草 6 克, 水煎内服,每日一剂。
30
按语:经云: “ 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 。因而本 病多属膀胱失约而致。然膀胱正常功能的发挥,除 与肾之摄纳,脾气升清密切相关外,与肺之宣肃治 节亦不可分。所谓 “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 “ 肺之气,主行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 下际而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而气不亢,莫不受 其制节也 ” (《血证论》 ) 。该例缘于肺热病后,余 热未清,肺律受损,失于治节,宣肃通调失职而致 上源失固,下源失约,故以清燥救肺汤治其燥热, 滋养肺阴,合益智仁,五味子以约膀胱,使肺热得 清,肺阴乃复,治节复常而水泉自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