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单元 茶叶知识. 2 3 4 一、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中国俗语历来有开门见山七件事: 在中国、在全世界,人们不仅把饮茶当 做物质的需要、精神的享受,还当做一 种促进人们交流的润滑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 第一单元 茶叶知识. 2 3 4 一、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中国俗语历来有开门见山七件事: 在中国、在全世界,人们不仅把饮茶当 做物质的需要、精神的享受,还当做一 种促进人们交流的润滑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 第一单元 茶叶知识

2 2

3 3

4 4 一、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中国俗语历来有开门见山七件事: 在中国、在全世界,人们不仅把饮茶当 做物质的需要、精神的享受,还当做一 种促进人们交流的润滑剂。

5 5 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 的国家,被誉为 “ 茶的祖国 ” ,因此,茶被 称为 “ 中国的国饮 ” ,也有人说,茶香乃中 国之国香。这些我们可以由 “ 茶 ” 字的演变、 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茶文物(人、物、 具、树、书、诗、画)看出:

6 6 比如:神农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 二毒,得茶而解之)中国茶的发现和利 用,相传始于 “ 神农时代, ” 最初为药用。 (湖南茶陵有神农炎帝墓与神农庙,现 置为炎陵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茶进行研究并撰写 成书的国家。见到茶名 “ 茶 ” 字字形的第一 部字书是《尔雅》(公元前 2 世纪);世 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茶经》,其作 者是陆羽(公元前 758 年左右)被称为茶 祖。

7 7 茶的发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 于唐朝,盛在宋代。 茶叶、可可、咖啡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 料,而茶叶被称为世界 “ 饮料之王 ” 。

8 8 饮茶进程,茶类的产生、发展、演,茶 文化的传播均是与茶叶生产相结合的。 茶叶由开始的咀嚼鲜叶,而后生煮羹饮, 再到晒干收藏,唐代便有了蒸青做饼, 到宋代便创制了蒸青散茶,同时开始萌 发了炒青技术,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 以至成为今天的茶类。茶叶从原来的奢 侈贡品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 随着茶品的的日益丰富与考究,逐渐形 成了茶艺与茶道。

9 9 茶的传播 进入 20 世纪以来,全世界茶叶的发展迅 速。当今世界,有 160 个国家, 30 亿人口 在喝茶,产茶国家和地区已达 50 多个, 茶园面积达 250 多万公顷,茶叶产量 300 多万吨。茶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产业。

10 10 二、茶树适应的生态条件 气候条件中与茶树生长关系最为密切的 是温度、光照和水分三个因素。 一般认为适宜茶树经济栽培的年平均气 温在 13° 以上,秋末冬初,气温下降到 10° 以下时,茶树地上部分就如休眠状态, 停止生长。

11 11 根据科学分析,茶树有机体中 90%-95% 的干物质是靠光和作用合成的。但就茶 叶品质而言,气温偏低,湿度偏高,光 照强度较弱条件下生长的鲜叶,氨基酸 含量较高,故有利于制成香浓、味醇的 绿茶;在高温强日照条件下生长的鲜叶, 多酚类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汤色浓厚 而滋味强烈的红茶。

12 12 茶树是一种既喜水又恶水的作物。茶树 的立地条件,应以地下水位较低的平地、 丘陵或缓坡山地为佳。茶树土壤湿度为 田间持水量的 70%-90% ,空气相对湿度 为 70% 以上,最适宜茶树生长。

13 13 三、茶叶的命名与分类 依据产地名称和茶叶的外形特点相结合而命名 黄山毛峰、高桥银峰、古丈毛尖、君山银针、 六安瓜片 依据产地特点而命名 西湖龙井、南京雨花茶、武夷岩茶、普洱茶、 洞庭春 依据茶叶外形特点而命名 湘波绿、翠螺、碧螺春、银针白毫、龙须茶、 竹筒茶、饼茶、黑砖茶

14 14 借用茶树品种名而命名 大红袍、铁观音、肉桂、黄金桂、水仙、 佛手、毛蟹 借用历史典故而命名 仙人掌茶、周打铁茶、文君嫩绿、湘妃 茶 以果味或功效而命名 猕猴桃茶、荔枝茶、柠檬茶、罗汉果茶、 戒烟茶、减肥茶

15 15 茶类的划分 目前,茶叶同行普遍从茶叶初、精加工 工艺的不同和工艺技术原理的差异,生 产不同的产品,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 茶类两部分。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 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 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 药用保健茶、液态饮料茶、低咖啡因茶、 粉茶、浆茶。

16 16 基本茶类的划分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红茶属于发酵茶、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黄茶属于微发酵 茶、白茶属于轻发酵茶、黑茶属于后发 酵茶类。

17 17 茶叶推荐 - 审评技术 一、茶叶选购方法 二、茶叶审评与茶艺品茶的区别

18 18 茶叶选购方法: 确定自己欲购的茶类后,究竟怎样区分各种茶 的花色、等级及另外一些品质指标呢 ? 一般先从特色、价格等方面考虑, 通过感观辨 别进行判别。

19 19 一摸: 以手触摸,可判别茶的干燥程度: 干燥程度足够: 选一茶条,以手轻折易断。 断片放在拇指与食指之间用力一研即成粉末。 干燥度不足:茶不宜长时间保存 手捻不成粉末,只成小碎粒。 购买后加以干燥(如:放进微波炉稍稍微加热)

20 20 判断茶叶含水量的感官标准: 含水量 手感 手捻 嫩梗 茶香 5% 很刺手 即成粉 轻折即断 干香高。 7 % 感觉刺手 即成粉 轻折即断 香气充足。 10% 有些刺手 有片末 稍用力可折断 香气正常。 13% 微感刺手 略有碎末 用力可折断、但梗皮不脱离。

21 21 二看: 将茶放入样盘中 ( 若无,可以白纸代替 ) ,双手 持盘顺或逆时针旋转摇动,看干茶: 外形 — 是否具该花色的特色, 色泽 — 新鲜 匀净度 — 均匀,无杂物 整碎度 — 完整,少断碎

22 22 三嗅: 嗅闻干茶的香气 高低 —— 浓淡 香型 —— 清香、甜香、花果香 纯异 — 辨别有否烟、焦、酸,馊、霉等劣变气 味和各种夹什的气味。

23 23 四尝: 当干茶的含水量、外形、色泽、香气均符合要 求后,取数条干茶放入口中含嚼辨味,根据味 感进一步了解茶的内质优劣,但这一点需有审 评的基本功方能做到,

24 24 五泡: 茶叶内质的评鉴: 取一撮干茶 ( 约 3 ~ 4 克 ) 置茶杯中,冲入沸水 150 ~ 200 毫升, 名绿茶不必加盖,其他茶均需加盖, 5 分钟后将茶汤倒入另一杯或碗中, 嗅叶底的香气,看汤色,尝味,观看和触摸叶 底。

25 25 二、茶叶审评技术 —— 评茶人员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 觉等感觉器官来评定茶叶品质高低 优次的一门技术。

26 26 1. 茶 叶 审 评 的意义 指导茶叶生产,促进制茶工艺改进, 提高茶叶品质,合理定价, 推动茶叶贸易 指导购买茶叶

27 27 2 、评茶用具 ①审评杯、碗: 一般茶类 150ml 。 乌龙茶为 110ml 的盖碗。

28 28 ②评茶其它用具: 定时器、小天平、茶匙,品茗杯、茶巾、烧水 壶、茶叶品质记录表、样品柜、废液桶等等。 小天平:

29 29 3 、茶叶审评程序与项目 (1) 茶叶外形审评。 摆放评茶盘 → 摆样 → 取样 → 把盘 → 评茶叶外形 → 记录。 (2) 内质审评。 摆放审评杯 → 称样 3 克 → 冲泡 5 分钟 → 倒出茶 汤 → 快评汤色 → 嗅评香气 → 品尝茶汤滋味 → 评 看叶底(茶渣)。

30 30 (1) 外形审评 外形审评操作 把盘: 把盘三个过程:即摇盘、收盘和簸盘。使盘 中茶叶分成上中下 三层。

31 31 ①条索。茶叶的大小、长 短、粗细、轻重 。

32 32 ④色泽 茶叶本身的颜色和光泽度。 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给人一种鲜 活的感觉。 绿茶 — 绿色 红茶 — 红色 色泽差的茶叶,看上去带有一种枯死的 感觉,无光泽的茶叶,呈暗灰色。

33 33 ( 2 )茶叶内质的审评。 操作: 3 克茶 → 茶杯 →150ml 沸水 → 冲泡 →5 分钟 → 滤 出茶汤 → 茶碗。 评审项目:快看汤色,嗅评香气,品尝滋味、 评鉴叶底。

34 34 ①评鉴汤色。 汤色 —— 茶汤的颜色,即茶叶中内含成分溶解 在茶汤中所呈现的色彩。 通过视觉判定。

35 35 ①汤色评鉴 : 汤色本身的正常色、茶汤的亮度、茶汤 的清澈度。 即茶汤的性质、深浅、明暗和清浊。 以茶汤清、亮、明为上。

36 36 茶汤 “ 正常色 ” 如: 绿茶:绿汤绿叶,或绿中略带黄、明亮; 红茶:红汤红叶,汤色红艳而明亮; 青茶:橙黄明亮; 黄茶:黄而明亮; 白茶:浅黄而明亮; 黑茶:红浓明亮,或橙黄明亮。

37 37 ②嗅评香气。 靠评茶人员的嗅觉来完成的。分三个阶段:热 嗅、温嗅、冷嗅。

38 38 嗅评香气。 热嗅:主要辨别茶叶香气的纯异,闻香气中 有否异味。 温嗅:主要辨别茶叶香气的高低。 冷嗅:辨别茶叶香气的持久性。 以鲜爽、郁香高长持久为好,高短次之,低 而粗为差,有异味的茶叶为劣质茶叶。

39 39 ③品尝茶汤滋味。 由评茶人员的味觉器官来区别的。 味感有酸、甜、苦、辣、涩、咸、碱及金 属味等。 人的味觉感受器是满布舌面上的味蕾,味 蕾接触到茶汤,受到刺激,激起味觉兴奋波, 兴奋波传入神经到中枢神经,再经过大脑综 合分析,得出不同的味觉。

40 40 审评茶汤滋味的优次 以: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及纯异 评定优次。 品尝茶汤的适宜温度:为 50 ℃左右。

41 41 品尝茶汤的温度 茶汤温度太高: 易烫坏评茶人员的味觉器官,味觉麻木, 不能正常品味。 茶汤温度太低: 茶汤对味觉器官刺激不够,影响味觉的灵 敏度。 另外,茶汤中的物质,随温度下降而逐步 析出,汤味会变得不协调。

42 42 ④评鉴叶底。 色泽:颜色。 嫩度:叶质的老嫩。 匀度:叶质老嫩和颜色的均匀程度。 亮度:光泽度、明亮度。 好的叶底:鲜活,光 亮、均匀、柔软。

43 43 三、茶叶审评与茶艺的区别 1. 茶具的不同: 茶叶审评 :采用白瓷审评杯、审评碗。规定 用茶量 3 克、加水量 150ml 、泡茶时间 5 分钟。 如: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等

44 44 乌龙茶审评:白瓷盖碗。 110ml 、投 5 克茶、 泡 2 分钟闻香, 3 分钟滤出茶汤。再冲泡 5 分钟, 再品一次。

45 45 茶艺泡茶用具: 工夫茶艺: 品名杯、闻香杯 紫砂壶 茶海 比较随意,茶、水、用具,随个人爱好来定。

46 46 品绿茶泡茶用具: 品饮名绿茶和细嫩绿茶:用玻璃杯 茶杯均宜小不宜大。

47 47 品普洱茶用具: 用紫砂壶、硬陶茶具 粗陶茶具

48 48 泡大宗茶: 用大茶具:白瓷壶 、玻璃壶

49 49 2. 重点不同 茶叶审评:重在评茶。要求规范,投茶 量、用水量、泡茶时间要求一致,不能随 意。 茶艺品茶:重在品茶。要求不规范,投 茶量、用水量、泡茶时间比较随意,容易 受个人喜好的影响。

50 50 3. 风格不同 茶叶审评:具有可比性,体现公正性。 茶艺品茶:具有观赏性,体现个人泡茶 的技艺。

51 51 本次课程到此结束 ! 再见 !


Download ppt "1 第一单元 茶叶知识. 2 3 4 一、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中国俗语历来有开门见山七件事: 在中国、在全世界,人们不仅把饮茶当 做物质的需要、精神的享受,还当做一 种促进人们交流的润滑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