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发展经济学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发展经济学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发展经济学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尹 晨

2 授课方式及成绩评定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含听课率、课堂发言等)20% 期末考试 80%

3 使用教材 齐良书编著:《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系统、深入浅出

4 参考教材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英]A. P. 瑟尔沃著:《增长与发展》(第六版,郭熙保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美]德布拉吉·瑞著:《发展经济学》(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叶静怡编著:《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5 课件下载 Vcampus.fudan.edu.cn

6 课程主要内容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国际经验和教训 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与战略

7 第一章、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

8 1.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论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9 1.1.1 概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 只研究发展中国家* 研究范围较宽*

10 1.1.2 发展中国家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11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OECD国家或工业化国家*
二战以后,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简写为LDCs)、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第三世界”国家* “南方”与“北方”国家* “穷国”和“富国”*

12 发展中国家的独立(1)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首先是从亚洲开始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5—1949年,民族独立浪潮在亚洲兴起。第二个阶段是1950—1959年,民族独立浪潮从亚洲向北非延伸。第三个阶段是1960—1975年,以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为中心,亚非拉地区基本完成“非殖民化”。第四个阶段是1976年以后,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进入最后扫尾阶段,原来处于托管状态的亚太地区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小国和岛国也纷纷独立

13 发展中国家的独立(2) 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

14 发展中国家的独立(3) 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大批战后新独立的国家登上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这样的战后新独立的一大批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约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三,土地面积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二。

15 “发展中国家”称呼的由来(1) 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和地区群体的命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变化。在独立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群体都曾经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统治和掠夺,当时被西方殖民者称为“野蛮民族(Uncivilized nations)”和“落后国家(Backward countries)” 在殖民体系瓦解以后,“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ed countries)”开始成为在许多相关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术语,并缩写为LDCs 这些称呼或多或少都带有歧视的色彩

16 “发展中国家”称呼的由来(2) 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多数民族独立国家开始意识到,只要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1964年联合国第一次贸发会议上,经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成为联合国组织文件的一个正式术语。此后逐步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概念

17 两种“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指富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世界”是东方阵营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试图摆脱两大阵营的控制,希望以第三种力量干预世界政治,以便能够更好地追求自己的利益。1955年4月,它们第一次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会议,来拟订自己的设想。奠基者是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这就是后来的77国集团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18 其他相关概念 南与北 富与穷

19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联合国的分类 经合组织的分类 世界银行的分 类 中国是怎样的发展中国家?

20 联合国的分类 联合国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国
最不发达国家符合三个条件:人均GDP低于100美元(以1971年不变价格计算);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低于10%;识字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低于20% 联合国于1971年按此标准确认21个发展中国家为最不发达国家 目前世界上有最不发达国家49个,人口6.3亿

21 经合组织的分类(1) 经合组织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写为NICs) 以1994年为例。高收入国家是指1994年人均GNP在8956美元以上的国家,共24个,其中以色列、科威特、香港地区、新加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是指那些1994年人均GNP在725美元以上、8956美元以下的国家。这些国家又可按1994年人均GNP2895美元为界划为上中等收入和下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是指那些1994年人均GNP在725美元及以下的国家

22 经合组织的分类(2) NICs是指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1979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新兴工业化国家报告,将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巴西、墨西哥、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等10个国家和地区列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3 世界银行的分类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 类
分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南亚国家、欧洲和中亚国家、中东和北非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6类

24 中国是怎样的发展中国家?(1) 中国地处东亚,是非石油输出国,2006年 名次 经济体 GDP (亿美元) 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
(万) 人均GDP(美元) 1 美国 982.66 30053 43995 2 日本 37.78 12746 38533 3 德国 35.70 8242 34679 4 中国 959.70 131457 2052

25 中国是怎样的发展中国家?(2) 中国GDP继2004年超过意大利后,2005年又超过法国,预计2006年超过英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世界第四位的经济大国。如果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变,中国在2007年肯定将超过德国,最多四年以后将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但2005年美国人均GDP44180美元,中国2005年人均GDP1700美元,仅为美国的1/26,全球平均的1/5,全球排一百名以后

26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发展中国家各自有其相异之处,有时差异甚至很大(历史传统、国土大小、人口多少、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禀赋、公营和私营部门比重、对外依赖程度、经济体制等 ) 但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所以“可以在颇为相似的框架内去观察它们”

27 共有特征 低下的生活水平 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人口负担严重 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 二元结构明显 出口以低级产品为主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

28 低下的生活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差距扩大 存在大范围的贫困 其他方面生活水平都低 教育水平低下,人民文化水平低
发展中国家人民享受现代生活的机会也少

29 人均收入水平低 1999年发展中国家人均GDP1240美元,而高收入国家为25730美元,相差20倍
2005年最穷的布隆迪只有103美元,最富的卢森堡为69056美元 世界上400个最富的人的财产加起来超过了世界上一半人口一年的总收入 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水平也比发达国家缓慢。1962年的最贫穷国家,到1984年有超过3/4仍然维持原样,而且没有一个超过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在扩大。

30 存在大范围的贫困 目前,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为12.5亿,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半分布在南亚,非洲人口的一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31 其他方面生活水平都低 发达国家平均寿命男性为75岁,女性为81岁,发展中国家男性为63岁,女性为67岁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发达国家为7‰,而发展中国家为83‰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中大约有10亿人营养不良,13亿人缺铁,10亿人缺乏卫生饮用水 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指出,全世界目前仍有十三亿人得不到最起码的医疗保健,全球每年仅死于妊娠和分娩的妇女人数就多达一千万

32 教育水平低下 各级学校的入学率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发达国家
1998年,低收入国家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男性为30%,女性为49%,而发达国家的文盲率则不足5%

33 人民享受现代生活的机会也少 1998年,发达国家每1000人拥有电视机661台,移动电话265部,个人电脑311台,而发展中国家的数字为172、17、15.6

34 数字化鸿沟 全球收入最高的20%人口93%是因特网用户,而收入最低的20%人口只有0.2%是因特网用户
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电脑300台,发展中国家仅有16台 2000年底,因特网用户北美每千人479户,西欧217.5户,亚太16.6户,中东和非洲只有7.2户

35 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要素和体制的约束(资本、人力资本、土地占有、市场发育等)*
1998年,发达国家每个劳动力实现产值52556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只有2591美元

36 人口负担严重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率高 人口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重 童工现象非常严重

37 人口基数大 目前世界上总人口3/4以上居住在发展中国家 中国13亿人口,印度、印尼、巴西、孟加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人口都过亿

38 2005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 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发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13.04、印度11.04、美国2.96、印尼2.22、巴西1.84、巴基斯坦1.62、孟加拉1.44、俄罗斯1.43、尼日利亚1.32、日本1.28

39 人口增长率高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为30‰-40‰,发达国家只有10‰-15‰,同时由于医疗条件等的改善,死亡率逐渐减少,结果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为2%,是发达国家的4倍 如果考虑到基数,发展中国家每年新增的人口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中国和印度每年就给世界增加2500万人口

40 人口赡养负担重 发展中国家人口结构年轻化。1998年,15岁以下和64岁以上人口(非生产性成员,需要劳动人口抚养)占总人口的比重高收入国家为33%,低收入国家为39%,其中主要是儿童 这就造成经济上的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重

41 童工现象非常严重 10-14岁的儿童中正在工作或找工作的比重,低收入国家为17%,中等收入国家为6%,而高收入国家为0

42 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 公开失业率高 严重就业不足

43 公开失业率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劳动力中公开失业者约占10-15%,15-24岁青少年失业率高达30%左右

44 严重就业不足 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指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或劳动者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效率极低,减少劳动时间对总产出没有影响* 这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农村很普遍 如果把两者加总,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中有30%,大约10亿人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

45 二元结构明显 什么是二元结构? 二元差距 二元结构的深化与扩大 引发大规模的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46 二元结构 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广大落后的农村并存
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占支配地位。据世界银行1990年统计,低收入国家有69%的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中等收入国家是32%,而发达国家只有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47 二元差距 农业主要采取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小,劳动效率低,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绝大多数农村生活条件艰苦
城市以工业为主,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和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劳动生产率较高,产品主要用于销售,城市居民收入较高,生活条件较好

48 二元结构的深化与扩大 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制度安排等都存在二元结构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差异及收入分配等原因,二元结构的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

49 出口以低级产品为主 初级产品(食品和农产品原料 )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 *
发展中国家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而进口主要是制成品,因而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几个原因) *

50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 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层,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经济结构因而畸形发展 受到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 *
发达国家的体制和文化也给发展中国家不断带来冲击 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却流向发达国家

51 美国用钱影响发展中国家 哈佛的两位经济学家(2006)研究发现,大部分安理会中的发展中国家在其任期内,都可 以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研究发现,在非常任理事国的两年任期期间,美国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增加 了几乎60% 研究同时指出,每当出现国际危机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就会显著上升

52 1.1.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个范畴 衡量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指标

5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个范畴 两个概念的渊源 两个概念的含义 两个概念的关系

54 两个概念的渊源 经济增长的概念直到近现代才出现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20世纪50和60年代,经济增长与许多社会问题的不协调逐渐凸现出来 70年代以后,发展的含义得到扩充 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制度等也被纳入发展的概念

55 经济增长的概念直到近现代才出现 在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增长是例外而不是常态,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生产力水平低下而又提高缓慢,人们的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不变 在凝固的、静止的社会经济中,增长和发展不可能成为人们注意的问题 持续而显著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8世纪晚期英国的工业革命,那时起人们才开始关心经济为什么增长、经济能不能持续增长以及如何才能使经济持续增长等问题

56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刘易斯的著作《经济增长理论》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阶段》其实讲的是经济发展问题 雷诺兹等虽然认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区别,但“增长和发展可被视为互相可以替代的两个名词”。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目标与发展目标之间不存在冲突或不能兼顾的矛盾,经济增长了,经济发展也能自动实现

57 20世纪50、60年代 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实现了增长,但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善,有的甚至为增长付出了痛苦的代价(如农民)
经济增长与许多社会问题的不协调逐渐凸现出来

58 70年代以后 于是70年代以后,发展的含义得到扩充,经济学家把收入分配、消除贫困、就业、满足基本需要、平等、权利等概念引入经济发展的含义
如古雷特(Goulet,1971)提出发展有三个最基本的因素:生存、自尊和自由* 古雷特的观点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83,1984)的观点相似。森认为发展是“人们有权利和能力做什么和处于什么状态”

59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到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得到发展经济学家的重视,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也开始被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
同时,制度也被纳入发展的概念,比如托达罗(1996)指出,如果要避免因实行仅根据经济理论制定的政策而造成的发展错误,发展经济学家需要从国家整个的社会制度这样更广的视野来看待,它们包括价值观、信念、对努力和冒险的态度、宗教和阶级等级等 *

60 两个概念的含义 学术界对于增长和发展的概念虽有争议,但还是有不少地方达成共识的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增长侧重于数量,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多维体系概念

61 两个概念的关系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 但仅有增长经济不一定能发展 两者关系的小结

62 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
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如1960-1975年的古巴,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0.6%,但收入不平等程度减小,教育更加普及,医疗卫生有普遍性改善 但这是社会发展急剧变革的结果,它不可能在长期负增长或微弱增长的基础上长期维持。事实上,古巴的经济增长在1970年以后逐渐加快 因此,有经济学家指出“一般而言,发展过程几乎必然依赖于某种程度的同时发生的经济增长”

63 但仅有增长经济不一定能发展 有增长经济不一定能发展
如果产出增长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加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如石油产出国利比亚);或产出增长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用于军备等消耗;或为了片面追求产出增长而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社会代价极大等等,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或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Clower, R. W., 1966)

64 两者关系的小结 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许多目标就无法实现 当然,仅有增长经济不一定能发展
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因为发展反映了经济结构、质量和制度等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一个国家扩大生产能力

65 衡量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指标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66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人均GNP或GDP的增长率 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使用的是后者

67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人均GDP指标 综合发展指标体系 人类发展指数 国家竞争力指数

68 人均GDP指标 优点是简单明了 但缺点很多:如统计项目和价格不够真实;无法反映分配状况:汇率问题(购买力平价);不能反映GDP增长过程中的社会代价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1999年的人均GDP是3291美元,居128位,而不是780美元,140位;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为4580美元,较2002年的4020美元增长14%

69 综合发展指标体系 尼维阿罗斯基(Niewiaroski, N. H.)14个变量的体系、阿尔德曼(Adelman, I.)和莫里斯(Morris, C. T.)41个变量的体系、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16个变量的体系(第25页) * 优缺点*

70 人类发展指数(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年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 包括三个变量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社会教育水平(成人识字率+入学率)、调整过的人均收入,再取平均值 * 优缺点*

71 The UNDP’s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STEP 1:

72 STEP 2:

73 STEP 3:

74 SPEP 4

75 45 65 64

76

77 中国的HDI 根据UNDP的计算,中国2003年出生预期寿命由2002年的70.6岁上升到70.9岁,成人识字率由85.5%上升到90.9%,综合毛入学率由64%上升到68%,加上人均GDP由4020美元增长到4580美元,所以HDI在177个国家和地区排名中由第104位上升到第94位,2005年更上升到第85位。与1990年相比上升了20%左右。 但即便如此,中国仍属于“次发展”的国家群体,位于“高发展”与“低发展”之间 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刚超过非洲的纳米比亚,但是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则与发达国家葡萄牙相当

78 2005年的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7日发表的《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出全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状况。2005年,人类发展指数列在世界前十位的国家是:挪威、冰岛、澳大利亚、卢森堡、加拿大、瑞典、瑞士、爱尔兰、比利时和美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排在第22位。

79 国家竞争力指数 就国际竞争力研究和“排序”而言,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家著名机构,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它们的做法是通过设置相应的评价体系来对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调查、测算、评价,以竞争力排序作为目标和导向

80 指标体系 以WEF每年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为例,竞争力排名用到的指标有100多种,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各项要素、为发展提供支持的公共机构质量、技术完备性和创新水平这三个方面。竞争力排名反映的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而不仅仅是当前的经济增长率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都对世界上最主要的60个左右经济体进行全方位排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裁定结果,是通过“经济运行状况”、“政府工作效率”、“商务活动效率”和“基础设施状况”等四个项目的314个指标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后得出

81 中国的竞争力排名 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排名在2002年以前持续上升,但此后下降。 2005年更从2002年的第33位下降到的第49位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2006年《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在经济体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从去年的第31位跃居第19位

82 WEF中国排名下降的原因 参加排名的经济体数量增加(80)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了轻微下滑。在衡量宏观经济环境质量的众多指标中,中国在通货膨胀指标上的排名从2001年的第5位陡降至2005年的58位,财政赤字上的排名从2001年44位降到了58位 教育是开发一个国家未来创新潜力的关键,中国在这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比如中国的高校就学率在全世界排名第85位 中国仍然受制于多种机构性缺陷,比如银行体系效率低下、缺乏现代养老金体系和足够的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网等

83 1.2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 发展经济学的“最老”和“最新”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84 1.2.1 发展经济学的“最老”和“最新” 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是最老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发展经济学又是最新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85 最老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在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之前,西方经济学说史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
从最早的重商主义者,到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再到马尔萨斯、约翰·穆勒,最后到马歇尔、熊彼得等等,他们的经济思想中或多或少都包括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思想。他们或是论证经济如何发展(如斯密等),或是消极的解释经济如何不发展(如马尔萨斯、李嘉图等)

86 最新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发展中国家二战以后才纷纷独立
发展经济学是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30年多前,很少有大学将发展经济学课程列入本科生经济学教学计划”(瑟尔沃 ) 但现在,几乎没有那个大学的经济学科不开设这门课,教科书、论文、刊物《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发展经济学领域已有好几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库兹涅茨、刘易斯、舒尔茨、阿马蒂亚·森等

87 1.2.2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诞生标志 发展中国家的意愿 发达国家的意愿

88 发展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二战及战后重建的影响
标志性的三本著作: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1944)、斯塔利(Staley, E.)的《世界经济发展》(1944)和曼德尔鲍姆(Mandelbaum, K.)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1947)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1947) 尚未形成体系

89 发展中国家的意愿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急切愿望(国际承认、防卫、缩小差距的要求、稳固政权的要求、更高的预期)*
但经济独立和发展与政治独立不同,需要专业的解答*

90 发展中国家的意愿(1) 经济的独立和发展与政治的独立和发展显然不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借鉴甚至全盘照搬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在短时间内建立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机构框架,但是照搬发达国家当时的经济制度和战略来构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却是行不通的 发达国家当时的经济制度和战略是经过长期的演进而形成的,其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法制社会条件等都完全不同于战后刚刚独立的、尚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发展中国家

91 发展中国家的意愿(2) 同时,经济发展的进程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不能仅仅由发展的愿望来决定,需要专业的研究和解答
当时能够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沾上边的是所谓的“殖民经济学”,但它只不过是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者和殖民地官员著述的拼凑而已,并且具有严重的歧视色彩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构建适合自身情况的经济理论做指导,需要设计符合国情的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切都对发展中国家研究自身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构建现代发展经济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92 发展中国家的意愿(3) 以新加坡为例。1965年8月9日,处于一系列的原因,新加坡迫不得已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宣布独立。在短时间内,新加坡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迅速建立起来。但正如当时的总理李光耀后来在他的回忆录《经济腾飞路》中写到的,他当时最头痛的问题是经济:如何让人们得以维持生计和得到发展? “怎么盖房子、怎么修理引擎、怎么写书,都有专著教导。但是从没见过有这样的一本书,教人如何把一群来自中国、英属印度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不同移民塑造成一个民族国家,或者如何在岛国转口贸易港的传统角色已经过时的情况下,养活岛上的人们”

93 发展中国家的意愿(4) “由于其他国家都不像新加坡,我们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尝试采用世界其他地区从未尝试过的新方式。”
经过漫长艰苦的路程,越过了一道道看起来不能逾越的障碍,新加坡在独立后的30年内从一个贫困的小岛发展成富强的国家,人均GDP从1959年(新加坡独立,李光耀开始担任总理)的400美元增加到1990年(李光耀卸任)的12000美元,1999年更达到22000美元。作为总结,《经济腾飞路》第一章的标题就是“走自己的路”。

94 发展中国家的意愿(5)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中国家逐步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发展经济学家(如以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为首的来自拉美各国的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经济学家们、依附论的代表人物巴西经济学家特奥托尼奥•多斯桑多斯、塞尔索·福尔塔多和秘鲁经济学家阿尼瓦尔•基哈诺等、印度经济学家辛格、缅甸经济学家明特、埃及经济学家阿明等等),从民族利害关系出发分析本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是他们理论的明显的倾向性

95 发达国家的意愿 早期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研究殖民地经济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冷战中达到白热化程度的国际对抗关系已经使得欠发达国家的命运成为发达国家对外政策所关注的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不断增强(蝴蝶效应)* 研究发展问题,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不仅仅是道义方面的原因(对殖民统治还债),更重要的还有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考虑(出口、债务等)*

96 蝴蝶效应(1) 蝴蝶效应最早是作为一个气象学名词出现的,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首先分析了这个效应,他提出:“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 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有诗意的蝴蝶替代了海鸥,“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97 蝴蝶效应(2)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一起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基金的高层管理者中甚至包括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Robert Merton)和舒尔茨(Myron Scholes)。但从1998年6月起,在3个月内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资产总值剧减90%,濒临破产

98 蝴蝶效应(3) 而亏损的初始原因却是千里之外的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及俄罗斯政府推迟尝付外债,引起国际债券市场发生逆转。1998年9月美联储出面组织了以Merrill Lynch、J. P. Morgan为首的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共同接管了LTCM,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亏损还在欧洲引起了的连锁反应,欧洲最大的银行之一瑞士联合银行因购买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5%的股权也出现了严重亏损,该行董事长不得不引咎辞职

99 1.2.3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第一阶段(1940s末至1960s初) 第二阶段(1960s中期至1980s) 第三阶段(1980s至今)

100 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 结构主义(广义和狭义) 唯资本论 唯工业论 唯计划论 带来的现实问题

101 广义的结构主义(1) 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以市场价格机制运作为核心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的共识被成为广义的结构主义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活调整,相反,是具有刚性的,存在结构刚性(Structural Rigidities)和制度刚性(Institutional Rigidities)。结构刚性主要是指供给和需求缺乏弹性,而制度刚性主要表现在制度对经济发展不能作出迅速的反应和调节

102 广义的结构主义(2) 这使得新古典经济理论若干的前提假设完全不能适用,导致价格体系不起作用,无法实现供求均衡和市场出清。因而,与新古典均衡假说相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并没有朝着各种力量趋于均衡的那一点收敛,而是朝着偏离均衡状态的方向发散,并呈现出累积性的“循环因果关系”

103 广义的结构主义(3) 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发展过程并非如新古典主义者所言,是一个渐进的、和谐的和乐观的过程,而是相反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发展是非渐进的和非连续的过程,就像罗森斯坦-罗丹提出的是一个非渐进的大推进(Big Push)的过程 “颇有点像发动一架飞机从机场起飞。在飞机飞向空着之前,有一个临界地面速度,必须超过这个速度,飞机才能飞向空中”

104 广义的结构主义(4) 其次,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和谐的过程。由于结构性刚性的存在,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收益并没有像新古典主义所描述的自动、逐步、均匀地分配到社会各阶层和各个区域,发展过程往往伴随着收入分配不平衡和利益冲突的加剧。缪尔达尔就指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穷国要比富国更加明显。”

105 广义的结构主义(5) 最后,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并不令人乐观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许多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并且不断自我强化的因素,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贫困落后的“低水平均衡循环”,难以实现经济的起飞

106 狭义的结构主义 狭义的结构主义则集中在国际贸易领域。普雷维什提出:世界经济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中心,即发达国家,生产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另一个是外围,即发展中国家,集中生产几种初级产品;中心和外围紧密联系,互相贸易,互为条件;由于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所以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结构中将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狭义的结构主义并不支持比较成本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相反,主张发展中国家走出恶性循环的唯一出路是改造其经济结构,核心是工业化,而工业化需要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107 唯资本论(1) 认为投入三要素中资本的多寡及其形成的快慢是发展中国家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代表性的理论,如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Nelson, R.)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罗斯托的“起飞”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108 唯资本论(2) 唯资本化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积累和获得资本。资本国内积累的主要战略包括运用行政或经济手段动员和转移农业剩余,通过税收、通货膨胀等政策增加政府储蓄,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融资等。而资本的国外获得则包括外贸、外援、外债和国外投资等渠道。

109 唯工业论 工业化的好处* 代表性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等*

110 唯计划论(1) 理论(市场不完全、凯恩斯主义、丁伯根技术)和实证(苏联)的支持*
在“大推进”理论、平衡增长理论等思想中,计划化、国家干预等都是应有之意

111 唯计划论(2) 从1950年到1980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曾试图通过国家制订经济计划的办法来加速经济发展,这些国家总共制定了超过300项计划 这些计划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种是制订全面计划的方针,这种做法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极深,亚洲、东欧和北非诸国都广泛采用这种方针。第二种是制订指示性计划的方针,这种做法深受西欧国家二战后经历的影响,非洲部分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都采用这种方针。第三种是主要在形式上(甚至在仪式上)制订计划的方针,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拉丁美洲国家是制订这类计划的典型,它们的计划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援助机构推动的

112 带来的现实问题 受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影响,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大多走的是一条封闭式的、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高度计划化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虽其中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并未达到预期结果,反而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 * 反倒是经济比较开发、注意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出口导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

113 第一阶段战略带来的问题 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农业发展停滞,从1848年到1960年,整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产量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6%,1960年至1970年更降至-0.1%;进口替代战略导致民族产业缺乏效率和竞争力,引起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同时牺牲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微观领域的激励机制严重缺乏,从而使得资源配置难以优化;二元结构不但没有消除,还进一步造成了二元结构的次级分化,即城市再分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两个次级部门(Sub-sectors)

114 第二阶段的大调整 新古典主义复兴 对发展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对经济计划化的得失重新评价 纠正对农业的偏见 重新评估市场机制的作用
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

115 新古典主义复兴(1) 市场机制不但在发达国家是有效率的,在发展中国家同样也是有效率的。相对于计划或政府干预,市场机制至少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有效配置资源并提供对经济增长的激励;二是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可用来有效完成政策目标并避免直接控制下出现的低效率和腐败;三是能够提供广泛的信息而成本不高 因此,与计划机制相比,市场机制对于发展中国家也是一种更为可取的经济发展工具

116 新古典主义复兴(2) 同时,新古典主义提出不但市场有失灵,政府也会失灵,在大多数时候,如果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将出现政策引致的扭曲和政府失灵,后果更严重 当然,新古典主义也提出,重视市场不等于完全取消政府干预,适当的和有限的政府干预可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117 新古典主义复兴(3) 新古典主义延续了古典主义的基本观点,即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就像马歇尔提出的“自然从不飞跃(Natura non facit saltum)”,同时又是一个和谐的、累积的过程;经济发展是以边际调整来实现地,均衡状态是稳定的,而价格机制是一切调节的原动力,它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地最好机制 当然,新古典主义也重视资本的积累,认为储蓄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条件,同时认为贸易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技术扩散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利

118 对发展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发展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
从1960s开始,一些新的问题被纳入发展的范畴,如库兹涅茨(Kuznets, S.)、钱纳里、克拉维斯(Kravis, I. B.)等开始研究收入分配问题;辛格(Singer, H. W.)开始研究二元程度扩大问题;就业问题、增长中的再分配问题、满足基本需要问题等也成为人们研究发展的对象

119 对经济计划化的得失重新评价 发展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计划化的缺陷:过于重视计划的制定而忽视计划的执行;过于重视数量指标而忽视难以量化但意义重大的因素;宏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难以掌握所有信息、计划跟不上变化、政府的道德风险、卢卡斯批评、动态时间不一致等) *

120 纠正对农业的偏见 农业和农民成为“糟糕经济学的很大牺牲品” (舒尔茨),农业的贡献和农业的地位是两回事
农业不仅仅是工业扩张的工具,农业本身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对就业的作用* 只要采取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及合适的政策,农民利用土地、劳动和技术的能力是明显的、巨大的(民工荒) *

121 重新评估市场机制的作用 与新古典主义复兴相联系
重视市场机制三方面的作用(有效配置资源并提供对经济增长的激励;有效完成政策目标并避免直接控制下出现的低效率和腐败现象;提供广泛的信息而成本不高 )* 与计划机制相比,市场机制是一种更为可取的经济发展工具 重视市场不等于取消计划和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应与利用市场机制相结合

122 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 发展经济学家对进口替代战略的批评(价格体系的扭曲,不利于国际收支的改善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是保护新兴产业而是保护低效率 )* 出口鼓励战略的好处,如普雷维什、哈伯勒(Haberler, G.)等的观点* 东南亚和东亚一些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的经济成就

123 第三阶段的多样性 结构主义思路的发展 激进主义思路 新古典主义思路的发展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

124 结构主义思路的发展 新一代的结构主义越来越多的在吸收新古典分析方法的同时不断加固其自身的理论范式框架
巴汉(P. Bardhan)侧重研究发展中国家“那些往往被看作是结构约束的一个给定部分的制度”,比如农业中的分成租制及联锁要素市场(Inter-linking Factor Market)等,力图加强微观基础 泰勒(L. Taylor)用数学工具构建宏观经济学模型,以表明“结构主义思路也能严密地表达出来” 巴恰(E. Bacha)完善结构主义的国际经济理论,深化“两缺口”模型及不平等交换等问题的研究

125 激进主义思路 在结构主义基础之上有新的发展 有两个阶段:依附论和阶级分析理论

126 激进主义之依附论 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来自于外部因素,即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制约,对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障碍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由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和依附于这些中心的外围的发展中国家构成,中心的发展造成了外围的不发展,并使得外围进一步依附于中心,而市场机制则不断累积地强化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关系

127 激进主义之阶级分析理论(1) 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便将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转移到对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制度的分析上来。而在进行制度分析时他们采用了马克思曾经使用过的阶级分析方法。激进主义经济学家作出的阶级分析更为复杂。如关于阶级的划分,不仅仅是分成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而且还继续细分出了城市工业资本家、进出口商人、农村土地所有者、政府官僚、城市居民、工人、农民等许多阶级集团

128 激进主义之阶级分析理论(2)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之所以不成功,并不是因为市场的不完善(市场失灵),也不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失误(政府失灵),而是因为政府常常只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制定国家政策,比如,工业化政策是基于城市工业资本家的利益,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补贴的农业政策则往往是在城市资本家和农村土地所有者(主要经营出口型农产品生产)之间取得妥协的产物,低的粮食价格政策维持了城市工人的低工资,并且最终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农民的贫困化

129 激进主义之阶级分析理论(3) 在没有对传统的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变革条件下,政府干预国民经济活动只是出于加强统治阶级或是既得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的目的,对经济发展本身只会带来损害,并且政府干预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对经济造成的损害也越大。因此它反对结构主义提出的政府干预 激进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主张首先应该发动对传统的社会制度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更多的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的转变也只会是这种制度变革的后果。

130 新古典主义思路及发展(1) 理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适用* 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
经济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和谐的、累积的过程 * 经济发展均衡状态是稳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边际调节,而价格机制是一切调节的原动力 重视资本的积累,认为储蓄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条件 认为贸易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技术扩散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利。 主流思路

131 新古典主义思路及发展(2) 主要的发展集中在新增长理论 重视内生性的、收益递增的因素 重视政府的作用

132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1)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扬弃与发展。它一方面恢复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批评新古典主义把政治、法律、制度等视为既定或外生的做法,指出恰恰相反,这些因素是内生的,同时也是决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被称为是“亚当•斯密的复兴 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它延用了新古典主义的基本范畴,如效率、均衡、最优化等,同时也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如成本——收益分析、均衡分析等,同时把制度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融为一体

133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2)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以前的经济学家所认为的储蓄率高、受教育程度高、技术创新等因素,是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发展的表征,是经济发展理论要解释的事实,而不是发展的原因,就像奥尔森曾打过的比方“他们追溯了江河源头的小溪与潮流,但没有解释注入这些源头的雨水是怎样形成的。同时,他们也没有说明经济发展的渠道是如何被堵塞的——即某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什么受到阻碍。”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十分强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提出“制度至关重要(Institutions do matter)”。从根本上看,除了现行经济制度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发展就不会出现,更不可能持续

134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3) 之所以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强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因为他们认为现实的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与新古典主义的假设不一致。新古典主义隐含的假定交易成本为零,但现实的世界是正交易成本的世界;新古典主义假定人是完全理性的,但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世界;同时现实的世界除了存在“看不见的手”,还存在“看不见的脚”,即拥有垄断地位的集团和个人凭借所掌握的权力进行的寻租活动 巴丹提出,一旦引入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完备等因素,新古典传统中市场一般均衡与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稳定增长的体系就随之瓦解了。

135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4) 在此基础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矫正制度(Getting the institutions right)”。 通过矫正制度,可以建立交易的基本规则,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通过矫正制度,可以建立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通过矫正制度,可以建立起界定产权、明确契约关系或分担风险的种种制度安排,保护和促进技术创新;通过矫正制度,可以改进对企业、市场的微观管理机制,进而由上而下得推动经济发展等等

136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5)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还重视经济史的研究。诺斯提出:“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学习,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和过去连接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史的分析是以制度观念为基础的,将计量经济学、交易成本与产权分析理论与方法、公共选择理论与方法以及对社会知识和意识形态等的分析融入历史分析之中,试图对经济发展的历史给出一个一致的、有逻辑性的解释

137 1.2.4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发展经济学死了吗? 独立的发展经济学是需要的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38 发展经济学死了吗? 发展经济学消亡论的提出 单一经济学 华盛顿共识

139 发展经济学消亡论的提出 J. Sachs D. Lal V. N. Balasubramanyam P. Krugman 发展经济学家

140 Sachs 哈佛大学的萨克斯(J. D. Sachs)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农民请教祭司如何才能救活他养的患病的鸡。祭司建议他祈祷。于是农民祈祷,但鸡还是不断死去。祭司又建议农民播放音乐,农民照办,但鸡还是不断死去。于是祭司又建议农民给鸡舍刷上明亮的油漆,但结果并不好。最后鸡全死掉了。祭司告诉农民:“非常遗憾,我还有许多好主意呢。” 萨克斯在这里暗喻发展经济学家就是祭司。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和6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接一个的理论,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种接一种的战略和政策。但不幸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大的起色。萨克斯对发展经济学提出了怀疑

141 D. Lal 1983年,拉尔(D. Lal)的一本题为“发展经济学的贫困”的小册子出版。在该书中,拉尔点名批评了赫尔希曼、纳克斯、钱纳里、缪尔达尔、刘易斯、普雷维什等一大批发展经济学家,提出发展经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思路的发展经济学主张政府直接控制经济和中央集权计划的“统制教条”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经济上的灾难。他甚至提出“发展经济学的死亡可能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142 V. N. Balasubramanyam 巴拉舒伯拉曼雅姆(V. N. Balasubramanyam)同意拉尔和萨克斯的观点,提出“发展经济学这个分支并没有成功地消灭落后,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学科它失败了,而且,由于它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伤害大于好处,所以它的灭亡是受到欢迎的。”

143 P. Krugman 克鲁格曼(P. Krugman)1995年也宣称,发展经济学“这个领域已不复存在”,“作为一个特定领域已被挤出主流经济学”, 原因在于发展经济学的“非数学化风格”,即早期阶段的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未能将其直观的见解转变为可以用作一门经久不衰的学科之核心内容的条理清晰的模型”,发展经济学家“以菲凡的直觉预见了许多结论,却没有进行任何证明”。

144 发展经济学家 鲍尔(P. T. Bauer)就提出,在研究中,他逐渐发现自己的观点与主流发展经济学“在部分内容上存在着惊人的差异”,反对印度实行计划经济政策 西尔斯(D. Seers)在1979年撰文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已经被证明远远没有它生气勃勃的年轻时期所乐观地期望的那么有用” 赫尔希曼(A. O. Hirschman)也在1982年提出:“发展经济学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在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50年代,这一领域里的各种基本思想和模式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引起争论,使这一学科充满了活力”,而“最近……我们这一学科的发展停滞了”

145 单一经济学(1) 所谓“单一经济学”也就是存在一种适合于任何国家(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和任何时间(既包括经济发展的初期,也包括经济发展的后期)的经济理论。而这样的单一经济学在当前就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将要发生的事情”,库兹涅茨提出“现代经济增长作为一个长波段,发端于欧洲,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是现代经济增长波段到达最晚的地方”。

146 单一经济学(2) 一些新古典主义学者更直接提出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发展经济学实际上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派生形式 哈伯勒(G. Haberler)旗帜鲜明地提出:“我的思路,一直是人们常常称呼的单一经济学(Mono-economics)的思路。在我看来,只有一种经济学,这就是包括国际经济政策在内的广义的新古典经济学。我反对有一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单独理论的双经济学(Duo-economics)的观点。”

147 单一经济学(3) 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H. W. Arndt)也提出发展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过去改变了发达国家的那种过程的性质,为什么它现在不出现在欠发达国家,今后能够做些什么去推动这个过程”。

148 华盛顿共识(1) 在对早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猛烈抨击的同时,新古典主义的学者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上也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和建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

149 华盛顿共识(2) 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债务危机频发的经济困境之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对此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评论,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拉美国家出现的这些经济问题的根源是早期错误的结构主义的政策,要求拉美国家进行经济改革。1989年,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总结了这些学者的意见,写了《华盛顿共识》一文。

150 华盛顿共识(3) 华盛顿共识后来成为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给拉美国家政策建议的基础蓝本。在前苏联和东欧转轨开始以后,华盛顿共识又被推荐为转轨的药方,成为休克疗法的基本内容。在应对1997-1998年东亚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它亦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执行的政策的理论基础

151 华盛顿共识(4) 华盛顿共识一共有十条基本的政策建议 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 公共支出优先性的转变
改革税制,扩大税基(收入分配) 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 采用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 实施贸易自由化

152 华盛顿共识(5) 外国直接投资输入的自由化 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 放松政府管制 公共权利与政府的定位
私有化、自由化和宏观经济稳定是华盛顿共识的三个关键词。华盛顿共识完全以新古典主义为理论基础,非常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要求削弱甚至最小化政府的作用,因此被称为是“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153 独立的发展经济学是需要的 实践需要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已经逐渐构建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式 对所受批评的回应 对华盛顿共识的反思

154 实践需要发展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当多的共同的特征。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群体与发达国家的群体之间又有着太多的不同点。这种同种群体内的同质性和不同种群体间的异质性,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作为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在一个共同的框架下进行研究 迈耶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就需要有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对其作出理论解释,发展经济学就有存在的必要

155 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式(1) 近现代以来,像许多其他科学的发展一样,经济学的发展也体现出越来越细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的二级学科,其存在是合理的。正像“经济学是经济学家做的事情”一样,“发展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家做的事情”

156 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式(2) 即便存在单一经济学或一般经济学,单一经济学也不能替代发展经济学。可以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单一经济学比喻为研究人类经济系统“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理学”,发展经济学就是“病理学”,即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不发达的成因、机理及走向发展的机制。就像生理学为病理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理论参照和研究方法,但它不能替代病理学研究一样,单一经济学也不能替代发展经济学

157 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式(3)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以来,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存在多元化的特征,但不同的流派正逐渐融合,表现出来就是:研究的问题相近,即关注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的方法趋同,越来越多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如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被引入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研究范式也相似,即从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入手,从微观机制分析入手,构建解释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模型。可以说,发展经济学已经逐渐构建了自己相对独立的,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学科范式

158 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式(4) 实际上,自诞生以来,发展经济学已经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二元结构、产业结构变动、不平衡增长、可持续发展、贸易条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等一大批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学的内涵,极大地扩张了经济学的外延,并在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金融学等经济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中得到了应用

159 对所受批评的回应(1) 一个学科在诞生和发展的初期出现问题是正常的
发展中国家内部涌现出来的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阿明(S. Amin)、普雷维什(R. Prebish)等看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问题,但大一统的理论框架缺乏微观基础 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把适用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改头换面或生搬硬套地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又出现了“水土不服”或“曲高和寡”,也难以在发展中国家有效推行

160 对所受批评的回应(2) 不少发达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曾到发展中国家作过实地考察,有些甚至作过较长时期、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曾在20世纪50-60年代,对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作过为期长达10年的考察,完成了《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贫穷的研究》这样的鸿篇巨制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深感自己是一个“完全的外国人”。而其他大多数人则对发展中国家隔岸观火,浮光掠影,满足于对一些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那就根本不可能透彻地认识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61 对所受批评的回应(3) 对发展经济学第一阶段的理论和战略也不能全盘否定。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先驱,比如缪尔达尔、普雷维什等大多原来信奉新古典主义,但他们从在发展中国家工作或生活的实践中深感新古典主义脱离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因而提出了一些创新的理论和模式(比如中心-外围理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等),也曾经对发展中国家独立初期的经济发展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个理论在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情况下不适应新的要求而被新的理论所替代,这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不断认识科学发展的过程

162 对所受批评的回应(4)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迄今已经有三个阶段,不能把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的发展经济学等同于含有三个阶段的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的新兴学科 发展经济学已经经过了多次的演变,体现了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在逐步深化,这决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学走向衰亡,相反,恰恰表明发展经济学正在从初生状态逐步走向成熟 设想一下,如果将发展经济学的涵盖面扩大到包括新古典主义发展思路,包括拉尔、克鲁格曼、赫尔希曼等在内的学者就不会轻言发展经济学消亡的论断了

163 对所受批评的回应(5) 并不是所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的问题,某些问题运用一般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就可以进行很好的分析,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另一些问题,比如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刚性等,难以用新古典主义的一般方法加以分析和解决 不是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一般方法(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就一定超出了发展经济学的范围,发展经济学从不排斥、反而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方法和工具来完善自己的微观基础和分析框架

164 对华盛顿共识的反思 理论批评 实践问题 后华盛顿共识 非华盛顿共识

165 理论批评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认识严重失误,对发展中国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构性特征视而不见,把目光局限在过于狭隘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于狭隘的工具上 忽视了转型和发展中的经济体各自拥有的初始条件非常不同,“一刀切”地假定所有的政府干预都是一无是处,“一刀切”地希望发展中国家遵循同样的模式和时间序列来开始改革 过分热衷于新自由主义,将经济政策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导致本末倒置,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结果迷失了方向

166 实践问题 政策误导 拉美 前苏东 东亚

167 政策误导 关于紧缩政策。华盛顿共识不分析财政赤字形成的具体原因,而是强制要求陷入危机的国家顺周期调整,造成国内需求进一步减少,失业增加,收入下降,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市场化改革本身没有错,但不能不顾各国的具体情况,忽视政府调节和制度因素,片面强调迅速的市场化是错误的(利率、贸易、资本流动) 关于私有化。当一个国家缺少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和金融监管体制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时,私有化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腐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168 拉美 经济方形轮子的增长 高失业率(城市公开失业率20世纪70年代略低于4%到2002年上升到10.6% ) 收入分配状况进一步恶化
资本市场的过早快速开放将拉美市场暴露在变动不安的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之下,导致系统性风险频发(1982年和1994年,墨西哥两度爆发金融危机;巴西1999年的外债利息高达其出口收入的69.3%;2002年阿根廷 )

169 前苏东(1) 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推行以“休克疗法”,内容大体包括:第一,市场和内外贸易快速自由化,快速而全面地消除价格监督,转向开放的、非集中的监督和货币体系;第二,国有企业的迅速的全盘私有化;第三,宏观经济稳定化;第四,全盘西化,效仿西方经济模式和依赖西方的援助 Sachs设想的J Curve

170 前苏东(2) 大多数国家的L Curve 根据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的资料,如果199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0,那么到2000年波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47,捷克为99,匈牙利为109,斯洛伐克为82,俄罗斯为64,乌克兰为43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大幅度下降,导致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大量增加 私有化过程中舞弊盛行,自由竞争并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新权贵资本主义的垄断

171 东亚(1) 在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东亚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取消对外国资本流动的政府管制,开放金融市场,放松外资进入证券、保险和租赁等行业的限制。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涌入,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的投机热潮推动了泡沫经济的形成,终于酿成了1997年由泰国开始并波及到整个东亚地区的亚洲金融危机

172 东亚(2) 在如何解决危机的问题上,国际货币基金会和世界银行采取了与解决拉美国家金融危机相同的措施,即条件贷款,以华盛顿共识提出的改革措施为紧急贷款条件,继续实行顺周期政策。顺周期政策的实施加重了危机,使一些国家的经济至今还没有恢复到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而没有接受IMF方案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在危机中时间最短,程度最轻,走出危机后,也没有像许多邻国那样背上沉重的债务和企业大量破产的负担

173 后华盛顿共识 1998年1月,在联合国大学发表的年度讲演时,斯蒂格利茨首次提出了“后华盛顿共识”的概念,旨在批判、超越华盛顿共识
后华盛顿共识的核心是重新思考和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型可以被看作是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完美合作的持续的寻求(其实永无止境)” 后华盛顿共识提出市场经济的制度支撑的重要性,必须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制度环境和能提供各种有效规制的机构 后华盛顿共识还充分肯定了一些非华盛顿共识的转轨和发展道路

174 非华盛顿共识(1) 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的乔舒亚·库珀·拉莫(Jashua Cooper Ramo)在2004年5月提出了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 第一个定理是创新的价值,即中国问题的解决依赖的是在几乎所有方面的创新,中国不相信对各种情势均可采取一种唯一的解决方式,而是坚决进行创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第二个定理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国内环境;第三个定理则是自主理论,即在自身的崛起不要对世界造成太大震荡,特别是要善于处理好与当今世界霸权大国的关系

175 非华盛顿共识(2)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提出中国发展的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实事求是,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不接受任何所谓的“共识”,也就是说“北京共识”的实质是没有共识 在一个国家有效的政策用到另外国家未必管用,“一刀切”的政策注定要失败;各个国家都可以并且应该自己试验,自己判断,去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176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流派的多样化与融合 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前沿

177 流派的多样化与融合(1) 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激进主义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存
在相互的论战中,发展经济学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同时,长期的论战和交锋也促成了不同流派相互借鉴对方的好的思想和方法,出现了相互靠拢的趋向

178 流派的多样化与融合(2)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借鉴了新古典主义的部分合理内核,不断加强微观理论的分析,夯实其微观基础,并运用了诸如CGE模型这样的数学工具 新古典主义则向结构主义乃至激进主义学习,开始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向贴近发展中国家现实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而激进主义进行阶级分析其出发点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即都认为“制度是重要的”,并分析不同制度背后的根源以及影响因素 新增长理论则是与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共同生长的,因此受到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深刻影响。比如新增长理论非常重视促进思想产生的制度和经济史分析

179 流派的多样化与融合(3) 一个现象就是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认识。第三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克服了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割裂的两分法,认为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资源配置机制,而是互为补充的机制,应该建立市场与政府之间的互动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就提出:“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那么经济的、社会的和可持续的发展将是不可能的。有效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180 方法的多样性(1) 发展经济学正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的交叉领域,不但涉及到经济学的许多学科,还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逐渐向一个超专业化的学科(Hyper-special Subject)发展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斯特恩(N. Stern)就曾提出,一个优秀的研究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家,既要是某个学科的专家,又要是一个发展经济学家,必须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有一般性的了解,这样才可以对许多发展问题作出更好的回答

181 方法的多样性(2) 在发展经济学日益发展成为跨专业学科的同时,发展经济学正在向更加精细的专业化方向努力。
当代的发展经济学正在从大一统的经济理论分析范式中走出来,主要的趋势包括:从一般研究转向不同类型的研究;从长期宏观分析转向短期微观分析;从总量增长模式转向微观分析模式;由执着于长期最优分析转向短期“次优”分析,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认识到没有任何政府和市场能够使经济达到充分的福利最大化,所能实现的只是一种次优状态

182 方法的多样性(3) 主流经济学方法的引进。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少偏离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现象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
一大批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主流经济学家纷纷涌入发展经济学领域,力图使他们的理论放到发展中国家来检验。产权理论、委托与代理理论、博弈论、经济地理学等理论及交易成本、道德风险、搭便车等概念,以及规模收益递增分析工具、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工具等被引入发展领域。

183 方法的多样性(4) 案例研究与国际比较研究。已有的大量计量研究都提出并验证了对经济增长和发展重要的一些因素。一些研究提出并验证了某些因素的重要性,而另一些研究用同意的方法验证另一些因素的重要性。不同的论文提出的结论不能脱离特定的初始条件、时间和环境等等。就像目前的宏观经济学一样,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完全的证实或证伪某一种或其他的结论。因此发展经济学还没有到“一统天下”的时候,还没有办法得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而案例分析、国别研究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一些相对更客观的结论

184 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前沿 发展观的不断演进 微观发展领域 拓宽新增长理论的解释范围 非经济因素的分析 全球化问题

185 发展观的不断演进(1) 发展观从最初的物的增长,到基本需要满足论,到可持续发展观,目前已经发展到重视人的发展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提出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同时又是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森提出作为发展手段的自由包括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保护性保障。

186 发展观的不断演进(2)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人类发展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充分就业和生活安全、人民自由和权利的增加、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合作以及维护人类未来的发展。发展观从最初的仅仅追求GDP的增长到目前强调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程的变化和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

187 微观发展领域(1) 由于市场不成熟或不完善,发展中国家的家庭远比发达国家的家庭承担了更多角色。斯蒂格利茨甚至认为,在不发达国家,“决策单位并不是个人而是家庭”,这一点是“理解不发达国家经济行为的关键” 由于市场不完善,发展中国家的微观经济行为往往不是体现为个人或厂商形式而是家庭形式,这就引起了他们对家庭行为的兴趣。他们建立了多种家庭模型,讨论其中的生育决策、性别歧视、人力资本投资、健康或营养不良对生产率增长的效应等问题

188 微观发展领域(2) 非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斯蒂格利茨(J. E. Stiglitz)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着分成制、兼业制、信贷合同等不完全市场形式,这些市场形式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为它们要么提供保险功能,要么节约交易成本

189 拓宽新增长理论的解释范围 1998年卢卡斯发表了一篇从新增长理论视角审视产业革命的文章,由此掀起了用新增长理论分析工具重新考察经济史的热潮,大量论文将关注点放在重新解释产业革命起源、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口转型的关系、人口流动、制度变迁、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等方面 另一个是试图对经济增长的历史进行量化分析, 探寻分析经济增长的新计量方法等 报酬递增经济学与创新经济学

190 非经济因素的分析 社会资本与发展 思想与经济发展 民众精神与经济发展 宗教伦理与经济发展 文化与经济发展 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
种族多样性与经济发展

191 社会资本与发展(1)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最先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 Bourdieu)在1980年提出的,此后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S. Coleman)在理论上对社会资本给予了全面而具体的界定,而真正使社会资本的概念引起广泛关注的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帕特南(Robert D. Putnam)

192 社会资本与发展(2) 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1993)一书中提到,“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迈耶(1997)提出:“在相继强调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之后,一些经济学家现在又把‘社会资本’加入增长的源泉中。……当社会相互交往产生外部效应和促进为获取市场之外的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时,社会资本就会产生经济收益。信任、互惠、人际网络、合作和协调可以被看作是调节人们的交往和产生外部性的‘民间社会资本’。”

193 社会资本与发展(3) 社会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减少信息搜寻成本,二是减少交易成本,三是产生知识和技能的溢出效应,四是节约制度实施的成本 奈克(Stephen Knack)和克弗(Philip Keefer)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社会资本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他们分析了29个市场经济国家调研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信任、民间合作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强的正相关关系。

194 社会资本与发展(4) 其实,以往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发展时并没有完全忽视人际关系、信任、网络等社会因素,但一直没有一个恰当的概念将其进行概述并综合进入经济理论分析。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把社会学和经济学巧妙的结合起来,将上述这些社会因素进行了准确的归纳并引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 在市场经济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比较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社会资本往往发挥了更为关键的对市场机制补充的作用。所以社会资本概念首先在发展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

195 思想与经济发展(1) 刘易斯认为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时要大于物质力量“人是由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思想所激励的,这些思想能影响社会经济变化,并且是社会经济变化的首要力量”, “在不发达国家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通常是,这些国家缺乏各种思想以及实现这些思想的人。” 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按照刘易斯的说法,是人们对创新、冒险等新事物的认可、接受的态度,“经济增长要求人们有冒险思想,要求有适量的创新者”。而阻碍经济发展的是落后的思想

196 思想与经济发展(2) 张培刚将束缚中国近代末期原始工业化发展的传统思想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农本主义传统思想巩固着落后的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天人合一”的整合思想使人们消极地适应自然,不利于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力的提高;三是重道德、轻真理的非理性认知观阻碍了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四是狭隘的家族思想观念阻碍了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分工与专业化

197 民众精神与经济发展 阿兰•配雷菲特指出,经济奇迹的产生,除了资本和劳动要素以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第三要素,即人的各种精神气质因素,“这是一种质量型的看不见的标志,它将激发或者抑制、孕育或者扼杀前两种要素,即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精神包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城市精神、民族主义精神等

198 宗教伦理与经济发展(1) 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新教禁欲主义和在生活消费上的节俭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有利于资本形成;勤勉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从事某种职业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的心态,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讲究信用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盈利是现代企业的目的;反对特权和垄断,有利于市场的自由交易等 格里尔(R. Grier)对63个西班牙和法国的殖民地(信奉天主教)和英国的殖民地(信奉新教)的经济增长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新教与实际GDP和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199 宗教伦理与经济发展(2) 通过世界宗教比较研究,韦伯提出了“儒家伦理妨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论断
但这个观点遭到不少学者的反对或质疑。通过对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增长奇迹的研究,不少学者,如金耀基、杜维明、勃格、艾勒塔斯、米策泽尔、金日坤等,都认为儒家伦理是造就东亚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 宗教伦理与经济发展(3) 巴罗(R. J. Barro)和麦克利里(R. M. McCleary)利用1981年到1999年59个国家的宗教状况和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在既定宗教信仰的条件下,礼拜次数和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因为宗教活动消耗了经济资源;在既定礼拜次数的情况下,宗教信仰会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宗教影响了个人的行为和品德,如诚实、节俭、敬业以及对陌生人开放等 阿隆(I. Alon)和切斯(G. Chase)等对不同国家人均GDP、宗教自由度和经济自由度等的计量研究,得出了宗教信仰自由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强的正相关关系

201 文化与经济发展(1) 所谓文化,诺斯的定义是“文化不仅是不同知识的混合,而且还包含对行为标准的价值判定……在所有社会里,都有一种非正式框架构建人类的相互作用。这种框架是基本的‘资本存货’,被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文化提供了一个基于语言的概念框架,破译、理解和表达来自大脑感官的信息。”

202 文化与经济发展(2) 麦克尔•波特(M. Porter)和福山(Francis Fukuyama)等最早将文化引入经济竞争力的分析
波特指出基于文化的竞争优势是最根本、最难替代和模仿、最持久以及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要加强国家的竞争力,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改变经济文化(包括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 福山认为在制度日益趋同的今天,决定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由文化构建的社会信任和合作制度,文化差异是导致社会和经济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203 文化与经济发展(3) 目前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是否对经济发展起作用;二是如果文化影响或制约经济发展,作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三是特定的文化变迁与制度变迁、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四是进行经验性研究的识别问题如何克服

204 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1) 经过观察人们往往可以发现了一些现象:靠近赤道的热带地区国家中低收入国家比较多,而中高纬度的国家中高收入的国家比较多;靠近海岸线国家的人均GDP通常比内陆国家高 比较贫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具有一些共同的地理特征,如处于热带、人口集中在内陆、四分之一以上人口居住在被陆地包围的国家、缺乏与欧洲主要市场联系的贸易渠道、海岸线附近区域人口密度很低等等,而人均GDP高的西欧国家则具有另一些共同的地理特征,如地处非热带、人口集中在海岸线附近区域、不存在被陆地包围的国家、人口密度适中等等

205 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2) 戴蒙德(J. Diamond)、萨克斯(J. D. Sachs)、盖洛普(J. L. Gallup)等经济学家认为地理因素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地理因素对经济活动和收入水平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生产率、疾病环境和人类健康、运输成本及拥有或靠近自然资源(包括水、矿产资源等)的影响上 例如,与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和航运方便的地区占据更有利的发展优势;完全被陆地包围的国家,由于缺乏便利的出海渠道,发展的劣势尤为明显;对于沿海地区,高人口密度有利于经济发展;对于内陆地区,高人口密度阻碍经济发展等等

206 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3) 地理因素的间接效应则体现在对拓展国际贸易和对国内制度的质量的影响上,一国如果属于内陆国家而且不采取开放的贸易政策,将极大地限制该国进入主要的经济市场的能力,阻碍其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因而降低该国的生产效率

207 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4) 以热带地区为例。萨克斯和合作者提出,长期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热带地区(主要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经济不发达,尽管可以用殖民主义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来解释这一客观事实,但令人失望的是,20世纪的后半时期,这些地区的殖民统治已经瓦解,而经济比较落后的态势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主要原因是地理因素

208 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5) 地理因素包括: 热带土壤的脆弱性和相对贫瘠、不肥沃使得几种主要的农作物如水稻、玉米和小麦在热带地区产量低;
热带地区农作物害虫和寄生动物很普遍; 热带地区植物过度呼吸、净光合作用比率较低; 热带地区水源供应不稳定、蒸发率高; 热带地区缺乏温带谷物适宜生长的季节和较低的温度; 热带地区的易使人们患上传染性疾病的生态条件; 热带地区较高的运输成本等

209 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P. Krugman)和波特(M. Porter)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积极推动经济学与地理学的新一轮融合,建立“新经济地理学”,并力图“使人们接受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的学科领域”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210 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7) 克鲁格曼认为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主要动力是马歇尔(1890)提到的三个因素,即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和中间产品的供求关系,并形成报酬递增;克鲁格曼认为是由“一些小的事件所导致的自身的不断加强”,即存在路径依赖的特征 关于区域间经济增长收敛还是发散,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当资本的外部性以及劳动力的流动通过区域整合增加时,将形成更大规模的空间集聚,从而富裕中心和较差边缘的差距将拉大,但如果区域之间存在不可流动性,那么中心的劳动力和由于拥挤带来的成本就会增加,从而产生有利于区域间增长收敛的经济活动的扩散

211 种族多样性与经济发展(1) 1960年,前苏联的Miklukho-Maklai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院创造了种族与语言多样性指数(Ethno-linguistic Fragmentation),这个指数衡量了在一个国家随机选择的两个人分属于不同的民族语言体系的可能性

212 种族多样性与经济发展(2) 世界上民族多样性最高的15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坦桑尼亚(93%)、乌干达(90%)、扎伊尔(90%)、喀麦隆(89%)、印度(89%)、南非(88%)、尼日利亚(87%)、象牙海岸(86%)、中非(83%)、肯尼亚(83%)、利比里亚(83%)、赞比亚(82%)、安哥拉(78%)、马里(78%)和塞拉里昂(77%)

213 种族多样性与经济发展(3) 民族单一性最高的15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海地(1%)、日本(1%)、葡萄牙(1%)、香港(2%)、也门(2%)、德国(3%)、(1%)、布隆迪(4%)、多米尼加(4%)、埃及(4%)、爱尔兰(4%)、意大利(4%)、挪威(4%)、冰岛(5%)、牙买加(5%)、约旦(5%)

214 种族多样性与经济发展(4) 伊斯特莱(W. Easterly)和列文(R. Levine)发现民族多样性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负相关性。艾莱斯纳(A. Alesina)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经济学家提出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在普选制的政治制度下,民族越多,执政的竞争越激烈,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包括可能出现的动乱、政变、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寻租和腐败等)越高,同时执政者出台维护本民族利益、但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的政策(如金融抑制、官僚资本主义等)的可能性也越高;另一方面种族的多样性使得社会达成一致变得很困难,从而可能导致公共产品(如教育、基础设施等)供给严重不足

215 全球化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互依存的关系日益增强,经济发展问题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范围
全球化是否会给穷国带来利益,是有助于阻止全球收入差距的扩大,还是会通过贸易自由化及贸易政策使某些国家的贫困加剧 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国家政策与国际体系的相互影响、超过国家界限的利害同盟、对全球问题的适宜的制度等

216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 20世纪30、40年代 张培刚 1978年以后 中国奇迹与发展经济学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

217 20世纪30、40年代 中国的学者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了,先后出现一批与现代发展经济学类似的思想和理论,如何启良、胡礼恒的大推进战略,陈炽的劳动力转移理论,王学文的二元经济结构思想,吴景超的人口控制理论与工业化理论,谷春帆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伍启元的两类缺口理论等 其中代表性的论著有马寅初的《中国经济改造》,吴景超的《中国工业化的途径》和《中国经济建设之路》,谷春帆的《中国工业化通论》,刘大钧任所长的国民经济研究所编著的《国民经济研究所丙种丛书》

218 张培刚 如果用西方发展经济学的范畴体系作为衡量标准,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中就有一位中国人。他就是张培刚
1945年,当时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培刚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一般方法,结合中国的国情,完成了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1949年作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出版。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农业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使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了哈佛大学最佳博士论文奖和“威尔士奖”的领奖台,也使得张培刚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219 1978年以后 现代发展经济学被系统引入中国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经济学第一次公开的、较为系统的在国内被介绍是在1979年。当年,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举办了一系列的国外经济学讲座,范家骧教授主讲了发展经济学 1985年,武汉大学谭崇台教授主编的《发展经济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学者的第一部发展经济学教科书。此后1987-1989年间,万晓光、陶文达、杨敬年等编写的发展经济学教材相继出版。同时,一大批发展经济学的译著也纷纷出版 目前,发展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内大学经济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220 中国奇迹与发展经济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以至于被成为“中国奇迹”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也给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对一些规律或模式的认识,同时,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新观点,进而形成新的理论,这些都可以极大地丰富发展经济学的外延和内涵

221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 印度著名学者苏地生(Sudisen)曾经说过:“邓小平是当代最伟大的发展经济学家”
坚定地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谋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利益 突出地研究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弥补了此前发展经济学家只注重研究中小国家和地区的重大缺陷 执著地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打破了以往发展经济学家回避对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研究的封闭局面 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成为对发展经济学最伟大的贡献

222 本章小结 什么是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同质性?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 衡量增长和发展的指标有哪些?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有哪些历史背景? 发展经济学经过那几个演变的阶段?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主要有哪几种?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Download ppt "发展经济学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