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六章 视力残疾 第一节 眼检查法
2
一、视力检查 视力,指眼睛的视网膜感受光线刺激的敏锐程度,表现为在一定距离内辨别物体的能力,又叫视敏度。根据视网膜的感光区域将视力分为中央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央视力是指视网膜黄斑中央凹的视力。周边视力是指黄斑中央凹周围部的视力。根据眼的调节状态将视力分为远视力与近视力。5米或5米以外的视力叫远视力,30cm以内的视力称近视力。理论上讲,一个人的远视力与近视力是相等的。通常,人们所说的视力是指中央视力的远视力。
3
(一)中央视力检查 中央视力,简称视力,反映了眼底黄斑部中央凹功能的优劣。 1、远视力检查 目前国内使用的是国际标准视力表和对数视力表。 (1)国际标准视力表 【检查方法】 ①视力表应悬挂在对窗的地方,必要时可用人工照明。 ②视力表悬挂高度应使1.0行视标与被检眼在同一水平。 ③被检者坐或站在视力表前5米的距离。如空间太小可在视力表对面2.5米处安放一平面镜,被检者背靠视力表坐下,注视镜内所反映的视力表。
4
④一般先查右眼,再查左眼,然后查双眼。 ⑤自上而下顺序读表的符号,每一行答对半数即转入下一行,直到不能辨认的一行为止,前一行则代表被测者的视力。 ⑥视力不及0.3者,用适当的镜片矫正后再检查其视力,或用针孔镜测其视力。 【记录方法】 ①如被检眼能看清表上第10行的全部视标,则视力为1.0,即视力已达到正常标准。不足1.0者为非正常视力。如被检眼能看清表上第10行全部视标(1.0行),同时也能辨认第11行(1.2行)半数以下的视标,则视力为1.0强,记为1.0+。如能辨认第11行半数以上的视标,则视力为1.2弱,记为1.2-。如此类推。
5
②如第1行(0.1行)最大符号亦不能辨认,则嘱被检查者向视力表方向逐渐移近,直到能辨认出第1行最大符号时为止,此时的视力按公式计算:视力=0.1×被检眼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米)/5。例如,距离3米处才能辨认清最大符号则视力=0.1×3/5=0.06。每接近视力表1米的距离,视力减低0.02。 ③如视力低于0.01,即在0.5米处仍不能辨认第1行符号,则令被检者背光而坐,检查者将手指伸开,指间距离略同指宽,置于被检者眼前,让其辨认手指数。手指面向光线,由1米处慢慢移向被检眼,记录其能辨认手指数的最远距离,记录法为:数指/cm,数指可简写为CF。如CF/30cm,表示被试在30cm处能辨认手指数。
6
④在眼前仍不能辨认手指数者,检查者可将手由远而近轻轻在被检眼前来回摆动,记录能辨认手动的最远距离,记录为手动/cm,手动可简写为HM。如HM/20cm,表示被试在20cm处能辨认手动。
7
⑥凡视力仅有手动感或光感者,还要进一步检查光定位,即嘱被检眼向正前方注视不动,另一眼完全遮盖,将光源在距被检眼约1米处分别置于其左上、左中、左下、正上、正中、正下、右上、右中和右下九个方位,让被检查者指出光源的方向并记录下,判断正确时记“+”号,反之记“-”号。光定位检查对决定是否能进行眼内手术及估计预后大为重要。 (2)对数视力表 【检查方法】 ①将表挂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高度以表上五分记录一侧的5.0视标与被检查的眼等高为准。
8
②被检查者应在表前5米处,面向本表分别为两眼进行测试。
③被检查者所能辨认的最小视标作为视力记录。 【记录方法】 本表采用五分记录法,将所有视力等级连成一个完整数字系统。本表共有14行视标,最佳视力可测至5.3,相当于小数制的2.0。5分为标准视力,相当于小数制1.0。4分相当于小数制0.1;3分相当于50cm数指(即小数制0.01),数指距离不同(10~100cm)相当于2.3~3.3;2分表示手动;1分表示光感;0分表示无光感。
9
①如能看清第11行视标,则记录为5.0;如能看清第8行,则记录为4.7;如仅能辨认第1行,则记为4.0。
②如在5米处尚不能辨认4.0视标,则让被检查者向前走近至能认清4.0视标为止,按下表即可查出在此距离的视力。 表5-1 不同距离视力的对照表 距离(米) 5 4 3 2.5 2 1.5 1.2 1.0 0.8 0.6 0.5 五分记录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小数记录 0.1 0.08 0.06 0.05 0.04 0.03 0.025 0.02 0.015 0.012 0.01
10
2、近视力检查 我国常用《国际标准近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近视力表》。 【检查方法】 ①在充足照明下,被检查者取座位,近视力表与被检眼相距30cm。 ②辨认视标,并记录于30cm处能辨认出的最小一行视标,如能准确读出第10行者为1.0,为正常视力。 ③如于30cm处不能看清1.0行可嘱被测者前后改变距离,直至能看出最小视标的最佳距离。记录时应注明距离与所能看清的最小一行视标,如0.1/20cm。不能辨出最大一行视标者,近视力记录为“0”。
11
一般认为,如被测者的近视力在0. 3或0. 3以下,则基本上无法阅读一般书刊、杂志(小五号字),如近视力在0. 5~0
一般认为,如被测者的近视力在0.3或0.3以下,则基本上无法阅读一般书刊、杂志(小五号字),如近视力在0.5~0.6以上,一般能顺利阅读书刊杂志,读小五号字无困难。 3、儿童视力检查 (1)图形视力表(卡)检查 将视标设计为儿童熟悉的物体图案,这类视力表可提高学龄前儿童对检查的兴趣而查得准确的视力。常用的有儿童图形视力表、儿童形象视力表、儿童手形视力卡片、低视力数字视力表等。
12
(2)乒乓球测试 在儿童的正前方一定距离的深色的背景上,放置一个白色的乒乓球(直径约40mm),若儿童能够看见并拾起,根据视力公式计算出该儿童的视力。如,在距儿童4米远的前方放置一个乒乓球,儿童能看见并拾起,表明该儿童的视力为0.03。改变乒乓球与儿童的距离,根据视力公式计算出视力是多少。
13
(3)硬币测试 在儿童的正前方一定距离的深色的背景上,放置一枚5分硬币(直径约24mm)或1分硬币(直径约18mm),若儿童能够看见并拾起,根据上面的视力公式计算出该儿童的视力。如,在距儿童5米远的前方放置一枚5分的硬币,儿童能看见并拾起,表明该儿童的视力为0.0625。改变硬币与儿童的距离,根据视力公式计算出视力是多少。 年龄更小的幼儿也可采用数手指的方法,令其模仿检查者出示的指数,待能理解并准确表达后,再逐步增加检查距离。1米远能准确模仿手指数的视力相当于0.02,5米相当于0.1,10米相当于0.2。
14
(4)婴幼儿视觉功能观察 观察婴幼儿对玩具是否感兴趣,是否追视进而伸手去拿,是对视力的初步估计。假若小儿没有追视,说明视力有问题。假若用一手挡住小儿一眼时,引起小儿极大的反感,说明被挡的眼为视力较好的眼,反之,则不会被拒绝。婴幼儿的视功能发育情况见表5-2。 (二)视野检查 视野,亦称周边视力,反映黄斑中央凹以外视网膜的视力。通常指单眼球向正前方凝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视野内的景物与在眼底视网膜上的投影方位正好是相反的,即视野上部的景物,投影在视网膜的下方;视野下部的景物,投影在视网膜的上方;颞侧视野上的景物,投影在鼻侧视网膜上;鼻侧视野上的景物,投影在颞侧视网膜上。视野分周边视野和中央视野。
15
1、周边视野 反映周边部视网膜和各段视路的功能。 (1)对比检查法 【检查方法】 ①被检查者和检查者面对面相距0.5~1米而坐,双方眼睛维持同一水平高度。 ②在两方面照明(最好采取昼光)大致相等的情况下,被检者右眼注视检查者左眼,并各自遮盖另一眼。
16
③检查者举出食指在两人之间等距离处自周边部缓慢地向中心移动,测出被检查者开始看到手指时的位置。依次检查颞侧、颞上、颞下、上方、下方、鼻上、鼻下和鼻侧八个方向。将被检查者所能看到的范围与检查者(其视野必须正常)相比,大致了解被检查者的视野情况。 ④另一眼的检查步骤相同。 此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不需仪器,不需特定场所,有一定准确性。缺点是精确度不足,无法作记录以作比较。
17
难以合作的儿童,其眼球总是跟随检查者的手指移动,可以用手将其头部固定,待眼球转向某个方向不能再动(例如转动到外眦角不能再向外转)时,检查者的手指继续外移到他说看不见为止。向内、向上、向下采取类似的方法便可测知其大概视野的情况。对年龄更小、不会做上述表达的儿童,可以采用他所喜爱的一个小玩具作为中心注视点,同时用另一个小玩具作为视标,自各个方向向中心移动进行测试。 (2)周边视野计检查法 【检查方法】 ①将视野计对着充足的光线放好,受试者将下颌固定于视野计的下颌架上,调整托颌架的高度,使眼恰与弧架的中心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18
②先将弧弓摆在水平位,被检眼注视视野计弧中心的注视点不动,遮闭另一眼,检查者沿弧弓一端的内面从周边向中央慢慢移动视标,当受试者看见视标颜色时,再将视标倒移一段距离,然后再向中央移动,如此重复测试一次,待得出一致结果后,记下弧弓上相应的经纬度数,并及时标在视野图上。 ③顺时针依次转动弧架,用同样方法测量各个经线度数,最后将记录的各点连接起来,即为受检眼的周边视野范围。
19
2、中心视野 指固视点以外30°范围以内的视野(其中黄斑部的视野范围为3~10°)。中心视野反映中心凹及其周邻视网膜和各段视路中视盘黄斑束的功能,是视功能的主要部分。 方格视野表(Amsler):方格表是10cm见方的黑色纸板,用白线条划分为5mm宽的正方形格400个,板中央的白色小圆点为注视目标。目的是检查20°视野内的中心暗点、旁中心暗点或中心——生理盲点性暗点。
20
图5-1 Amsler's表(方格视野表)
21
【检查方法】 ①方格视野表置于被检查者眼前33cm处。 ②让被检查者遮盖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注视表中心的白圆点不动,此眼能看清四周的几个方格,其视野半径为几度。 ③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只眼。 3、正常视野 通过视野的中央注视点,作一垂直线,将视野分成两半,颞侧半的视野较大,鼻侧半较小。视野的大小还与检查视野所用的视标的大小、形状、颜色和照明度有关。各种色视野的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白、黄、蓝、红、绿。视野的周边部为盲色,中心约30°范围以内为全色觉区,这与视网膜的视锥、视杆细胞分布有关。
22
二、光觉检查 光觉即眼对各种不同强度光亮的辨别能力。从强光下进入暗处,起初一无所见,以后随着光敏度的增进,慢慢能看清暗处周围的物体,这一过程称为暗适应。由暗处突然到明处,也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此过程称为明适应。 (一)暗适应对比检查法 检查者和被检查者一起,从同一明处进入暗室,记录在微弱光线下,二人在同等距离能看清远视力表第1行视标的时间,以作比较。如此,可粗略了解患者的暗适应情况,但检查者的暗适应必须正常。
23
(二)夜光表检查法 将夜光表放在铺有白布的桌面上,用75瓦电灯投照桌面,医生和病人并肩而立,同时朝桌面白布注视5分钟(达到明适应),然后关掉电灯,继续注视桌面方向,直至感到表面的时数刻度开始发光为止,此即暗适应。如果医生与病人同时在同一距离发现光亮则病人的光觉大致正常,但医生的光觉必须正常。如果病人需要向前方移近时才能发现光亮,则根据这一距离与医生所需距离,可以推算出光觉损害的大致程度。光的亮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病人与医生所需的距离比例为1:2,则病人的光觉只等于正常的1/4;如距离比例为1:3,则光觉只等于1/9。如此类推。本方法简单但不精确。
24
(三)暗适应计 操作复杂,能较精确测定光觉能力。 (四)视网膜电图 在光的刺激下,视网膜产生的电位变化,可以用电极引出,通过适当的放大记录装置把它记录下来称为视网膜电图(简称ERG),ERG是表示视网膜的动作电位,其静止电位则可用眼电图(简称EOG)记录之。 三、色觉检查 色觉是眼在明亮处视网膜锥细胞活动时产生的一种感觉。眼对各种颜色光线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在照明度逐渐降低的情况下,首先失去辨别红色的能力,最后不能辨别的颜色是蓝色。
25
(一)假同色表检查法 这是一种可靠的色觉检查方法。国际上通用的是石原氏(日本)假同色色盲检查本,我国多用俞自萍色盲检查本。 【检查方法】 ①于自然光下检查,光线正对色盲检查本,受检者与色盲本相距0.5米。 ②双眼同时注视色盲本,必须在5秒钟内读出数字或图案。 ③如果辨认有困难、读错或读不出,可按色盲检查本内所附说明书判定为何种色盲或色弱。
26
④为避免受检查者背诵色盲本内的数字或图案,检查时应不按任何顺序随意翻阅各图抽查,有时需用几本不同的色盲本检查,以作出正确的结论。
(二)彩笔检查法 【检查方法】 ①在自然光下,受检查者依桌而坐。 ②取各种彩笔若干支,检查者任选一种彩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并嘱受检查者从彩笔中选出与此颜色相同的笔。 ③根据其选择情况作出判断:全色盲,受检者选出的彩笔颜色与所画颜色不同,但明暗度相同,如将黄色、浅绿、浅黄与粉红色相混淆;红色盲,将玫瑰红色与蓝色或紫色相混淆;紫色盲,将紫、红与橙色相混淆;绿色盲,将玫瑰红色与灰色或绿色相混淆。
27
(三)彩色线团挑选法 将不同颜色及深度的线团放在一起,嘱受检者选出与检查者手中所持线团颜色相同者,视其选择结果,根据彩色检查法的判断标准,予以判别。 (四)颜色混合测定器 能很精确地测定色盲情况,既可定性也可定量。 四、眼压测量 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壁的压力称为眼内压,简称眼压。眼压测量是诊断和估计青光眼及其他一些眼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常用方法有指触法、眼压计测量法。
28
(一)指触法 嘱病人两眼向下看,检查者以两手食指尖置于上睑,隔着上睑交替触压眼球,借指尖触知的抵抗感(虹膜的张力与弹性)估计眼压高低。记录方法:眼球硬度正常者,用“Tn”表示;“T+1”表示眼压轻度增高;“T+3”表示眼压极高,眼球硬如石卵;介于二者之间者用“T+2”表示。如果眼球稍软于正常,记录为“T-1”;眼球极软为“T-3”;介于二者之间为“T-2”。 (二)眼压计测量 通过测定眼球壁的张力而换算成眼内压。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眼压计可分为压陷式、压平式和非接触式三种。
29
五、立体视觉 双眼同时注视同一物体时,两眼的视线相交于注视点上,物体的形象同时落在两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以外的视网膜对应点上,传入皮层中枢,主观感觉融合成一个形象,称为双眼单视。具有完善双眼单视功能的人,才能确认外界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物体深度和凹凸等物体的立体视觉。 检查立体视觉用立体视觉测定仪。
30
第二节 眼附属器疾病 一、睑内翻 睑内翻,是指睑缘内卷导致睫毛部分或全部倒向眼球,刺激角膜和球结膜而引起一系列角膜、结膜的继发改变。上下眼睑均可发生。 【病因】 1、先天性发育不良。 2、瘢痕性内翻:如沙眼、睑腺炎,各种烧伤、手术等的并发症。 3、痉挛性内翻:下睑多见,炎症刺激眼轮匝肌痉挛性收缩所致。小眼球、眼眶内脂肪不足等情况下容易发生。
31
【致残特点】 1、初期刺激角膜,有畏光、流泪、异物感、眼睑痉挛等症状。 2、重症者形成角膜溃疡。 3、长期慢性的刺激,可使角膜发生混浊或有新 生的血管生长,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低下。 【治疗原则】 手术矫治。
32
二、睑外翻 睑外翻,是指睑缘向外翻离开眼球的一种眼睑位置异常。 【病因】 1、痉挛性外翻:眼部急性炎症时,眼轮匝肌周围部分受到刺激而发生痉挛性收缩。儿童、青少年容易发生。 2、瘢痕性外翻:眼睑皮肤病变形成的疤痕收缩。 3、麻痹性外翻:面神经麻痹,眼轮匝肌功能消失,眼睑由于本身的重量而外翻。
33
【致残特点】 1、结膜充血、干燥、肥厚。 2、角膜干燥,继而上皮脱落、溃疡形成,最终形成角膜混浊、白斑,进而影响视力。 【治疗原则】 手术矫治。 三、眼睑闭合不全 用力闭眼,睑裂依然存在。又称兔眼,是由于眼睑的闭合功能失调,闭睑时上下眼睑不能吻合,部分角膜、结膜不能被覆盖而暴露在外所致。部分正常人睡眠时,睑裂也可留一条缝隙,但角膜不会暴露,是一种生理性兔眼。
34
【病因】 1、引起睑外翻的原因均可引起眼睑闭合不全。 2、各种原因导致的眼睑容量与眼球大小的比例失调,皆可引起眼睑闭合不全,如眼眶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先天性青光眼等。昏迷的病人也可发生暂时的眼睑闭合不全。 【致残特点】 1、轻度时,闭睑时只有球结膜暴露。球结膜变得充血、干燥、肥厚。 2、重度时,闭睑时球结膜、角膜同时暴露在外,角膜干燥,继而上皮脱落、溃疡形成,严重者可继发感染导致角膜穿孔。
35
【治疗原则】 1、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同时在结膜囊注入大量消炎眼膏,将睑裂封闭,以保护角膜和球结膜。 四、上睑下垂 【病因】 1、先天性:与遗传有关。 2、后天性:眼部局部病变以及与相关的神经或肌肉的病变有关。
36
【致残特点】 1、上睑下垂、不能上举而遮盖瞳孔的一部分或全部,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2、同时可出现代偿性皱额、耸眉,表现为一侧眉毛高、一侧眉毛低的特有外观。双侧下垂较重者,常仰首视物。 3、自幼眼睑遮挡瞳孔,影响视觉功能的发育,导致视弱。 4、严重者可影响儿童脊柱的发育。 【治疗原则】 先天性原因应给予手术矫治。后天性原因引起的针对病因治疗。
37
五、沙眼 沙眼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炎,常双眼发病,可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由于患眼睑结膜粗糙不平,形似沙粒,故形象命名为沙眼。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5亿多人患有沙眼,其中约有300万人由沙眼导致视力障碍,并有200多万人因此失明。通常卫生条件不好的地区发病率比较高。我国80年代调查农村的盲眼率为1.08%,沙眼的致盲率为10.79%。人类对沙眼具有普遍的易感性,任何人都可以患沙眼。
38
【病因】 沙眼是由一种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的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通过接触传染。沙眼病人的眼分泌物和眼泪中含有大量的衣原体,被污染的毛巾、手帕、水、脸盆和手都可以成为传染沙眼的媒介。沙眼衣原体在56℃的热水中5分钟就可死亡。 【致残特点】 自觉症状一般无特殊性,常在体检时发现。轻症可有发痒和轻微异物感,常伴有少许流泪,晨起有一些分泌物。沙眼对视力的影响主要是角膜血管翳以及后期的并发症。
39
1、角膜血管翳。血管从角膜缘的上方向下延伸,其末端形成整齐的水平线。严重影响视力。
2、角结膜实质干燥症。沙眼病变使结膜组织广泛破坏,这些组织平时有分泌液体湿润保护角膜的作用。患者眼睛看上去发暗、干燥、混浊。 3、睑内翻与倒睫。随着眨眼动作,眼睫毛在角膜上刷来刷去,患者怕光、流泪、眼睛磨痛,同时透明的角膜越来越混浊,最终能导致失明。 4、角膜溃疡与角膜白斑。若内倒的睫毛划伤角膜继发感染,则可引起角膜溃疡,患者的症状明显加重。即使溃疡愈合,也会留下角膜白斑。
40
5、慢性泪囊炎。慢性泪囊炎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一旦角膜有了外伤或做眼内手术(如青光眼、白内障等手术),就会引起角膜溃疡或眼球内感染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有人形容慢性泪囊炎是一颗埋在眼睛内的定时炸弹。 【治疗】 要彻底治好沙眼,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并要坚持药物治疗。治疗时,自觉症状的消失并不等于痊愈,只有经过眼科医生的检查确定后,才能停止治疗。定期检查儿童的眼睛,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儿童沙眼的根本方法。
41
1、局部点药。0.1%肽丁胺、0.1%利福平、0.5%金霉素、0.5%新霉素等眼药水滴眼,每日3~4次。
2、挤压法(刮眼术)。对有大量滤泡的沙眼患者,可用乌贼骨加工成细棒状作为磨擦工具,将乳头和滤泡压平挤破,用生理盐水彻底洗净,再点眼药。一般一周磨擦一次。磨擦工具用时煮沸消毒。 3、口服药物。对重症患者在局部用药的同时,口服抗菌素可提高疗效。 4、手术。沙眼的并发症需手术治疗。
42
【预防】 1、注意用手卫生。手上常常沾有许多病毒和衣原体,因此要教育儿童不要用脏手揉眼睛,外出归来、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做到“常洗手、不揉眼”这6个字,就可以达到降低沙眼的患病率的目的。 2、注意用水卫生。不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有条件者提倡流水洗手、洗脸。家中有沙眼病人者可用热水洗脸:用开水或60℃以上的水洗烫脸盆和毛巾5分钟后再加凉水洗脸。
43
3、注意毛巾的卫生。每个儿童要有自己专用的毛巾,每次洗脸后清洗干净,在通风处或阳光下晒干。悬挂毛巾不要与其他毛巾重叠在一起,以免相互感染。不要使用公共场所未经消毒的毛巾。
4、注意眼部卫生。不要用衣角、袖口或脏布揩拭眼睛。遇风沙迷眼时,可暂时闭一闭眼,让眼泪将尘埃冲洗出来。 5、避免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在检查或治疗沙眼后,双手一定要用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或75%酒精等消毒,以免交叉感染。
44
第三节 角膜疾病 角膜位于眼球最前面,直接暴露于外界,容易受外伤和微生物感染;另一方面,角膜本身没有血管,新陈代谢缓慢、抗感染能力差,愈后留下瘢痕,影响视力。因此,角膜疾病是世界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在各种角膜疾病致盲的原因中,又以角膜炎占主要地位。 一、细菌性角膜溃疡 (一)匐行性角膜溃疡 【病因】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常因角膜上皮受伤或剔除角膜异物后细菌感染。常见于慢性泪囊炎患者。
45
【致残特点】 1、角膜外伤史。 2、突然发生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患眼明显充血。 3、角膜溃疡面呈蛇行进展,伴有前房积脓。 4、角膜溃疡穿孔,虹膜脱出。多数痊愈后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亦有因细菌毒力过强或抵抗力低者,感染累及眼内组织,最后导致眼球萎缩,完全失明。
46
【治疗原则】 1、针对病菌选有效抗菌素:如青霉素、金霉素、新霉素、磺胺或多种抗菌素混合眼药水,每小时滴眼1~3次,重症者可加上结膜下注射。 2、散瞳:防止角膜后粘连。 3、局部热敷:促进吸收。 4、手术:前房积脓者,可考虑前房穿刺术。临近溃疡穿孔者,如有条件可作治疗性角膜移植术。
47
(二)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病因】 由绿脓杆菌引起。主要是通过外伤和污染的眼药水引起。 【致残特点】 1、起病急剧,发展迅速。 2、初期剧烈、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眼睑及球结膜水肿,高度充血。 3、角膜感染后数小时,角膜中央部组织迅速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4、前房积脓特别多,绿脓杆菌可产生青绿色色素,故分泌物带有绿色。 5、可于48小时内毁坏整个角膜。角膜坏死并穿孔,虹膜全部脱出,甚至引起眼内炎而致失明。
48
【防治原则】 1、选用有效抗菌素如多粘菌素、庆大霉素。 2、在治疗过程中充分散瞳。 3、用过的敷料焚毁。 4、注意隔离病人。 5、不要使用剩眼药水。 二、真菌性角膜溃疡 【病因】 致病菌为真菌。常见于角膜损伤之后。由于抗菌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眼部真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49
【致残特点】 1、本病起病及经过缓慢,自觉症状轻微。 2、溃疡特征为牙膏样或舌苔样外观:溃疡为浅在性,角膜表面为灰白或乳白色垢状物所覆盖,外观干燥而粗糙,稍隆起。外围有点状混浊,形成所谓卫星病灶。 3、随着真菌毒素侵入前房,引起虹膜炎及前房积脓。 4、有时溃疡初步愈合,但经常复发,最终角膜穿孔,引起真菌性眼内炎而失明。 5、整个病程中时轻时重,可迁延数月之久。
50
【治疗原则】 1、抗真菌药,如金褐霉素、二性霉素、制霉菌素等。 2、散瞳。 3、辅助治疗,如补充维生素和加强营养。 4、对长期不愈或角膜濒于穿孔的病例可采用角膜移植术。 三、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病因】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病毒可隐匿在三叉神经节节细胞内,也可存在于皮肤、粘膜表面或角膜的细胞内。当机体患呼吸道感染、肺炎、疟疾等全身热病后,便急性发作,可能与机体抵抗力的降低有关。本病近几十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可能与抗菌素与皮质类固醇广泛应用有关,也可能是病毒发生变异使侵袭力增强。
51
【致残特点】 1、角膜知觉减退或消失。 2、角膜典型病灶:初期角膜上皮层出现大小如针头样的小疱排列成行,称点状角膜炎。小疱溃破融合成树枝状,称树枝状角膜炎,多数病例经过积极治疗可在1~2周内愈合,留下的少量混浊,可逐渐吸收,视力可不受到影响。若树枝状角膜炎反复发作,特别是不适当地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后,炎症向周围扩展,表面有深浅不等的溃疡,外观犹如地图样,称之为地图状溃疡。炎症侵犯角膜深层时,有时角膜中央部出现一灰色致密混浊,边缘清楚,即为盘状角膜炎。
52
3、反复发作而严重危害视力 【治疗原则】 1、抗病毒药,如环胞苷等。 2、清创灭毒:如冰冻法、机械清创法等,清除坏死组织,有助于溃疡而愈合。 3、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防止混合感染,可用抗菌素和抗真菌眼药水。 5、手术治疗。对药物治疗效果差、反复发作、角膜已穿孔或濒于穿孔的病例,可行角膜移植术。
53
四、角膜软化症 【病因】 缺乏维生素A。本病多见于婴幼儿。食物中缺失维生素A,喂养不当,慢性腹泻,患病时忌口是导致维生素A缺乏的常见原因。 【致残特点】 眼部症状根据临床病变的过程可分为四期: 夜盲期:婴幼儿常被忽略,常见于较大儿童(维生素A参与视杆细胞视暗觉的代谢过程)。儿童或青少年每到黄昏时候,有摸索走路的奇怪现象。
54
干燥前期:球结膜表面失去光泽,角膜暗淡无光,瞬目反射迟钝。这一时期如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效果良好。
干燥期:球结膜干燥更为明显,色泽污暗。眼球转动时,在内外侧球结膜上,可见到典型的白色泡沫状的三角形上皮角化斑,称为毕脱(Bitot)氏斑,三角形的尖端朝向内外眦部。角膜知觉迟钝或消失,上皮干燥而无光泽,不能为泪液所湿润。角膜混浊。 软化期:角膜混浊进一步发展,上皮剥脱,常合并继发感染,引起前房积脓而至角膜穿孔,大片虹膜脱出,形成葡萄肿或眼内炎。
55
维生素A缺乏时,除了眼部症状外,孩子发育不良,体格矮小、瘦弱,发音嘶哑、干咳,长期腹泻,皮肤粗糙、毛发干燥、指甲多纹等。
【治疗】 及早治疗,耐心治疗,坚持治疗,全身治疗与眼部治疗相结合。由于孩子的再生能力很强,即使是角膜已全部发生软化,也不能放弃治疗,为将来做恢复视力的手术(如角膜移植术)作准备。 1、全身治疗。在结膜干燥期,迅速补充大量的维生素A以及其他的维生素。口服鱼肝油时,最好服用浓缩鱼肝油,因为患儿经常伴有腹泻,而大量鱼肝油可能加重腹泻。若病情严重,已经发
56
生角膜混浊时,肌肉注射维生素A,每日0.5~1ml(每ml含维生素A5万单位,维生素D5千单位),直至痊愈为止。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对原发病加强治疗外,还要多吃些含有丰富维生素A的食物。
2、眼部治疗。遵照医生的指示用药。为防止角膜继发感染,早期可用各种眼药水、眼药膏,每日3~4次,同时滴用鱼肝油滴剂,每日3次,以营养和润滑眼球。如角膜发生溃疡,要用1%阿托品滴眼放大瞳孔,以防角膜与虹膜粘连;在治疗期间要用眼垫遮盖眼部,不要压迫眼球,以免造成角膜穿孔。
57
【预防】 本病的预防关键是科学喂养婴幼儿。对于不吃母乳的孩子和早产儿的喂养一定要给予含有丰富维生素A的食物,如牛奶、蛋黄、鱼肝油或黄绿色蔬菜等,不要单喂奶糕、米汤、稀饭等。乳儿断奶后,应及时补充含有丰富维生素A的食物。对久病虚弱、营养不良和长期腹泻、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儿童尤其要注意其饮食。除了急性炎症应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外(刺激性的饮食会使血管扩张,加重充血,对疾病不利),一般的眼病不必“忌嘴”、“忌荤”,同时要多吃一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孕妇、乳母不可偏食或单纯素食。患肝脏病的孩子要充分补充维生素A和含有丰富维生素A的食物。
58
五、暴露性角膜炎 暴露性角膜炎是指由于失去眼睑的保护,角膜暴露在空气中,引起角膜的干燥、上皮脱落进而继发感染的角膜炎症。 【病因】 眼睑缺损、眼睑外翻、眼睑闭合不全、眼球突出、面神经麻痹、深度昏迷等。 【致残特点】 1、初期角膜与结膜上皮干燥、粗糙;逐渐暴露的结膜充血、肥厚,角膜混浊并有新生血管长入。 2、轻微的角膜外伤即可导致角膜上皮脱落,继发感染,形成溃疡,严重者可出现角膜穿孔。
59
【治疗原则】 1、除去病因。 2、病因一时不能除去者,可做睑裂缝合术。 3、保护角膜、预防感染,如戴软性接触镜,滴人工泪液,涂大量眼药膏。 4、有溃疡形成者,按匐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原则处理。 六、神经麻痹性角膜炎 角膜为丰富的三叉神经末梢所支配。这些神经末梢一方面使角膜具有敏锐的感觉功能,同时,还具有调节角膜的营养代谢功能。一旦三叉神经受损,一方面角膜的知觉减退或消失,失去了对外界机械性损伤的防御反应,另一方面角膜
60
的营养代谢发生障碍。此时,角膜很容易受到损伤并继发感染而引起神经麻痹性角膜炎。
【病因】 炎症、外伤、肿瘤压迫、手术损伤等原因损伤了三叉神经。 【致残特点】 1、三叉神经损伤史。 2、严重的角膜炎症反应,但没有与之相应的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角膜刺激现象。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 3、角膜上皮脱落,继而继发感染而引起前房积脓,最后出现角膜穿孔。
61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恢复三叉神经的功能。 2、对症治疗:同暴露性角膜炎。 七、角膜移植 角膜移植是用健康透明的角膜替换病变的角膜。由于角膜本身不含有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故角膜移植的成功率居器官移植之首。 角膜移植目的:恢复患眼的视力(光学性移植)、治疗一些顽固难治的角膜病(治疗性移植)以及改善容貌。 角膜移植材料:同种异体角膜。从死者的眼球上取下角膜,经无菌处理后,冷藏在冰箱或放在保养液中。
62
常用的角膜移植分为全层角膜移植和板层角膜移植两种。
(一)全层角膜移植 把不透明的角膜全层切除,补上一块同样大小的透明角膜称为全层角膜移植,又称穿透性角膜移植。 适应症:多用以治疗角膜中央白斑、角膜圆锥、盘状角膜病变、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瘘等。 禁忌症:凡有活动性炎症、弱视、眼球震颤、角膜知觉消失或泪液分泌不足者不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优点:光学效果好。 缺点:材料要求严格(冰箱冷藏48小时内或保养液储存5天内);并发症多;手术难度大。
63
(二)板层角膜移植术 将浅层角膜病变组织切除,留下一定厚度的底板做移植床,用一块同样大小和厚度的板层移植片放在受眼角膜床上称为板层角膜移植术。 适应症:中浅层的角膜斑翳或角膜营养不良性混浊,进行性角膜炎或溃疡、角膜瘘、角膜肿瘤以及一些条件极差不能做穿透性角膜移植者。 优点:适应广泛;安全;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材料要求不严(长期保存的材料也可应用);操作简便。 缺点:光学效果不如穿透移植的好,在治疗一些感染性角膜炎时,复发率较高。
64
(三)人工角膜移植术 用透明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特殊光学装置,通过手术植入角膜组织中,以取代部分角膜瘢痕组织,重新恢复视力的一种手术方法。由于角膜组织对人工合成材料的排异反应尚未解决,手术远期效果不佳,仅适用于患各种严重角膜疾患后的双目失明,特别是严重的化学烧伤引起全部角膜白斑和多次角膜移植术失败,无法再做其他手术者。
65
(四)眼库 眼库是收集和保存供体眼球或角膜,并以向眼科医生提供合格眼球或角膜材料做角膜移植为其主要目的的非营利机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要求移植片角膜内皮细胞多数存活,而在死亡后一小时之内,内皮细胞便开始变化。因此要求尽可能在死亡后不久摘出眼球,并加以适当保存,以求最大数量的内皮细胞存活下来。自从角膜移植在临床上取得成功,眼球需要大量增加,制定允许采用尸体眼球的法律及建立眼库成为必要。 为保证角膜移植片的质量合格,长途运送要有适当容器,保证不受污染,并保证运送期内温度。容器外附有卡片,有关眼球的临床所需资料都详记在卡片上。
66
生前患消耗性疾病、急性传染病、败血症、黄疸、肿瘤、梅毒反应阳性、严重全身疾病等患者的眼球不得供作移植使用。
第四节 晶状体疾病 晶状体混浊、失去了透明性称为白内障。 一、先天性白内障 凡在胎儿期,由于各种因素致使晶状体的发育受到影响,在出生后即呈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称为先天性白内障,又称为发育性白内障。 【病因】 1、与遗传有关,由于内部的因素导致眼部本身的发育障碍。
67
2、母体或胎儿的全身病变对晶状体所造成的损害,如母亲在妊娠期前6个月内患有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以及甲状腺机能低下、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均可能与之有关。
【分类与致残特点】 先天性白内障为双眼、静止性,少数在出生后继续发展,偶有至儿童或少年期始对视力有影响。通常按其混浊部位、范围不同进行分类。
68
(一)全内障 全内障主要由于子宫内炎症所致,也可能与遗传有关。 1、晶状体在出生时已全部混浊。 2、常合并其他眼部畸形,明显影响视力。 (二)绕核性白内障 又称板层白内障,为儿童最常见的白内障之一。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与低钙、低血糖、甲状腺功能紊乱、晶状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母体营养不足有关。
69
1、绝大多数为双眼,男性居多。 2、表现为围绕晶状核的板层混浊,并有许多白色索样混浊骑跨在混浊区的边缘。因混浊区位于瞳孔区,故视力明显障碍。 (三)冠状白内障 初期在晶状体周边,呈短棒状或滴水状的乳白色混浊,环绕成一周,形成花冠排列,中心部与极周边部晶体保持透明,一般不影响视力。到高龄时期,混浊逐渐向瞳孔发展而引起视力障碍。 (四)点状白内障 分布在幼儿晶状体各部的混浊小点,呈蓝色、灰色或为乳白色。点与点之间的皮质透明,故不影响视力。
70
(五)前极白内障 混浊位于瞳孔正中前极部,为一圆形小点或表面突入前房呈锥形突起。前极白内障一般范围较小,对视力影响不大。部分病例可伴有角膜混浊。 (六)后极白内障 混浊位于晶状体后囊的正中部位,呈盘状,严重影响视力。 【治疗原则】 1.先天性白内障如属静止性的,对视力影响不大,一般无需治疗。如前极性白内障、点状白内障、花冠状白内障等。
71
2.绕核性白内障、全内障等可采用手术治疗。一般应在半岁左右即施行手术,最迟不超过两岁,以免产生弱视。术后应尽早戴矫正眼镜。
二、外伤性白内障 【病因】 眼球穿孔伤、挫伤、眼内异物、辐射性损伤(包括红外线、微波、快速中子、γ线、x线等照射眼部及其临近部位)以及电击伤(如闪电击伤、触电甚至用电流进行休克治疗等)引起的晶状体混浊称外伤性白内障。
72
【致残特点】 1.晶状体囊及晶状体纤维损伤,引起晶状体的渗透功能失调,房水透入晶状体内,引起晶状体混浊。 2.辐射性白内障的潜伏期、发展速度与年龄、剂量、照射方式密切有关。儿童比成人敏感,大剂量者潜伏期短。 3.闪电击伤多为双侧;触电者多为单侧,即发生在触电的一侧。多数病例混浊静止不发展,但也可逐步发展成完全混浊。 4.继发青光眼(最常见的并发症)。 5.眼内感染(最严重的威胁)。
73
【防治原则】 1.教育儿童青少年,预防眼外伤的发生。 2.局限性混浊,对视力影响不大者,药物治疗。 3.如白内障已完全混浊,光感、光定位和色觉异常,均可行白内障摘除术。 三、代谢性白内障 是一组由于全身代谢障碍(主要是糖代谢和钙代谢障碍)引起的晶状体混浊。 (一)半乳糖性白内障 【病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缺乏半乳糖激酶或缺乏半乳糖一1一磷酸尿苷转移酶。
74
【致残特点】 患儿出生后数日或数周发生,多引起板层白内障。 【治疗原则】 立即停止乳类及含半乳糖的饮食,食用谷类、水果、蛋类、肉类等食物。饮食控制至少3 年。治疗至年龄较大时,对半乳糖的耐量逐渐增加,可给予一般饮食。对顽固性白内障需手术治疗。 (二)搐搦性白内障 【病因】 1.甲状旁腺功能不全(甲状腺切除时,误切了甲状旁腺)。 2.营养障碍使血钙过低。
75
3.常发生于女性哺乳期,双侧性,山区发病率较高。
【致残特点】 1.晶状体出现灰色小点状、线条状和辐射状混浊,有时可发展为完全性白内障。儿童可为绕核性白内障。 2.有手足搐搦、骨质软化及白内障三大典型表现。 【防治原则】 1.甲状腺手术时不要损伤甲状旁腺。注意妊娠和产后哺乳期的营养。
76
2.药物治疗可制止晶状体混浊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钙剂、维生素D、甲状旁腺提取物、二氧速固醇,低磷膳食,口服氢氧化铝以减少磷的吸收。
3.若白内障已严重影响视力,纠正低血钙后手术治疗。 四、药物中毒性白内障 长期全身或局部应用某些药物以及长期接触某些化学药品而引起晶状体混浊,称药物中毒性白内障。 【分类与致残特点】
77
(一)皮质类固醇白内障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某些疾病可导致白内障。皮质类固醇中以地塞米松的致白内障效应最强。多双侧发病,大多数无自觉症状,停药后混浊可自然消退。少数发展为完全性白内障。用药剂量大,持续时间长者较易发生白内障。 (二)缩瞳剂白内障 长期滴用缩瞳剂(如异氟磷、碘化磷等),均可导致晶状体混浊。停药后可自然消退。用药一年以上者,白内障发生率可达50%。
78
(三)氯丙嗪性白内障 长期或突然大量服用氯丙嗪可导致晶状体混浊。常为双侧,较明显时,呈星状或花瓣状混浊。 【防治原则】 1.针对病因,注意预防中毒和合理用药。 2.局部可试滴白内停、治障宁等眼药水。 3.辅助疗法,口服维生素B、c等。 4.晶状体完全混浊,可行手术治疗。 五、后发性白内障 【病因】 晶状体摘除术后,残留的晶状体皮质及上皮细胞增生,并变混浊,称为后发性白内障。
79
【致残特点】 1.混浊明显时可影响视力。 2.有时形成较厚的白色带有色素的膜,若膜与虹膜形成粘连,可使瞳孔缩小、闭锁、变形或移位。 【治疗原则】 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 六、白内障的治疗 白内障采用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至今仍以前者为主。
80
(一)手术治疗 晶状体手术是指用不同方法摘除已经明显影响视力的白内障或晶状体脱位(晶状体离开了正常的位置),以达到提高视力或消除由此而引起的并发症的系列手术。 【白内障术后视力的矫正】 无论用何种方法摘除晶状体后的无晶体眼,屈光力减低10~14度,呈高度远视状态,常伴有1—2D的散光。看远时,一般可配戴+10D~+14D凸透镜(俗称白内障眼镜)或放置角膜接触镜或植入人工晶状体来补偿其屈光改变。
81
配镜一般需根据其原来的屈光情况进行加减,一个原来正视眼在白内障手术后就变成+l0~+14D的远视眼;若术前患眼有近视或远视,可按公式计算屈光度:镜片度数=12D+原有屈光度数÷2。如原来此眼睛为4D的近视,术后应配镜片的度数为:12D+(-4/2)=1OD。如原来此眼睛为4D的远视,术后应配镜片的度数为:12D+4/2=14D。无晶体眼不仅需戴镜矫正视力,且失去调节能力,故看近时需要在看远的镜片基础上再加以+3~+4D,方能在25~30cm的近距离进行阅读。
82
双眼白内障摘除术后,可用普通眼镜矫正,通常于术后3个月正式验光配镜。单眼白内障术后,用普通眼镜其成像大于正常眼,而且视野缩小,故不能戴用。角膜接触镜可以减小两眼之间成像大小的差距,往往可以忍受。但角膜接触镜的配戴受患者年龄及条件的限制,如婴幼儿、老年人、手部活动困难者等,很难自己放置角膜接触镜,并且配戴角膜接触镜后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人工晶体的成像差最小,特别适合单眼白内障术后。
83
【人工晶体植入术】 现代白内障手术不再是单纯晶状体摘除术,而是在晶状体摘除术后即时在眼内放置一个人工晶体,代替已摘除的混浊的晶体,达到更好的恢复晶状体功能的目的。 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在显微镜下操作的。人工晶体没有手术后配戴白内障眼镜引起的物像放大、周边视野缩窄和配戴角膜接触镜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的缺点。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此技术。我国A32晶体植入术比国外晚30多年,但近十几年来发展很快,目前,省级以上医院眼科和一些县级医院眼科都开展了人工晶体植入术。
84
从理论和技术上讲,做人工晶体植入术不应有年龄的限制,但国内外眼科专家学者将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规定在15岁以上,15岁以下慎重考虑。因为人工晶体毕竟是一个异物,短期效果满意,但是20年、30年、40年、50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人工晶体植入术仍处于边推广边总结提高远期疗效的阶段。 (二)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一种药物有肯定的作用能恢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和促进晶状体混浊的吸收,故药物治疗的疗效不肯定。目前国内外出售的抗白内障药物有:白内停、消白灵、视明露、法可灵、谷胱甘肽等。
85
第五节 青光眼 病理性高眼压合并视功能障碍者称为青光眼。本病的主要特征是高眼压、视乳头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 正常情况下,房水的生成率与回流率以及眼内容物三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正常视功能,这时的眼压为正常眼压。如果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将出现病理性眼压。我国正常人眼压是1.33~2.793 Kpa(10~21mmHg)。超过2.793 Kpa(21mmHg)或24小时眼压差超过1.064 Kpa (8mmHg) 或两眼眼压差大于0.665Kpa(5mmHg)时,应视为异常。一般说,眼压越高 ,持续
86
时问越久,视功能损害的可能性也越大。但视神经对眼压的耐受程度可有极大个体差异,少数病例眼压虽在正常范围内,而视功能的损害却已十分显著,称为低眼压性青光眼;部分病人眼压虽已超过正常高限,而房水流出阻力和房水产出量仍然正常,且长期观察并不出现视功能的损害,称为高眼压症。青光眼眼压升高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房水流出的阻力增加,但也有少数病例眼压升高是由于房水产生过多所致。 青光眼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混合性青光眼;根据前房角的开放状态分为闭角性青光眼和开角性青光眼。本节讨论先天性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
87
一、先天性青光眼 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房角结构先天变异,而致房水排出发生障碍所引起的青光眼,称为先天性青光眼。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大约12%的病人有家族史,男女之比约为2:1。发病多为双眼。先天性青光眼根据发病的年龄又分为婴幼儿型青光眼、青少年型青光眼。 (一)婴幼儿型青光眼 约有30~40%的先天性青光眼出生时已很明显,出生后6个月内,将近75~80%的病例能显示出来;到1岁时,90%的患儿都能被发现,其余10%的病例在1~6岁时被诊断出来。
88
【致残特点】 1.早期表现为流泪、畏光、眼睑痉挛、角膜水肿。 2.眼球及角膜扩张,角膜混浊,视乳头凹陷。高度的眼球扩张,一般称之为“水眼”。凡婴儿有原因不明的畏光、流泪,角膜直径大于12mm或角膜直径逐渐增大者,均应怀疑为本病。 【防治原则】 本病对药物不敏感,适于手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最适宜的手术时机,是在眼球尚未显著扩大之前。有人认为,1岁以前进行手术治疗多数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初生时眼球已受到严重破坏者,术后也难以恢复视力。
89
父母有青光眼病史者,最好定期给子女做眼部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二)青少年型青光眼 一般3岁以前眼压不升高则眼球多不胀大,即3岁后的高眼压不使眼球再扩大。我国将30岁以下发病而不引起眼球扩大的青光眼定为青少年型青光眼。 【致残特点】 1.本病眼压倾向于多变,视乳头凹陷不典型。 2.进行性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 3.高眼压使眼轴加长,故可出现迅速进行性近视。
90
【治疗原则】 先试用药物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可手术治疗。 二、继发性青光眼 继发性青光眼是由于其他眼病或全身病所引起的眼压升高,伴有视功能损害的眼病,约占青光眼的20~40%,且多为单侧性。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法各异。 【致残特点与治疗】 (一)继发于角膜病的青光眼 最常见的是角膜溃疡,穿孔后的粘连性白斑可使前房变浅、房角变窄,瞳孔缘与角膜粘连则影响前后房的沟通,这些情况都阻碍房水的排出而引起青光眼。 药物不能控制眼压,应及早施行手术治疗。
91
(二)继发于虹膜睫状体病的青光眼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时,房水中的渗出物粘稠度增加,同时前房角有炎症性渗出物附着,以致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此类青光眼一般应用药物治疗(如降压药、激素等)多能控制。 虹膜睫状体炎并发症和后遗症所致的青光眼可采用激光或手术治疗。 (三)继发于晶状体改变的青光眼 晶状体脱离正常的位置而进入前房时,可阻塞前房角而使眼压升高,应立即摘除晶状体。 白内障破裂,一些物质进入前房堵塞前房角而引起青光眼。此类青光眼在摘除晶状体并彻底清洗前房后,一般都可缓解症状,有些病例可恢复一定的视力。
92
(四)继发于外伤的青光眼 眼外伤所致的前房积血可堵塞前房角引起眼压升高,首先用药物控制,如仍不能控制眼压,可手术除去血块。 三、青光眼的治疗 青光眼的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两大方面。 (一)药物治疗 各种抗青光眼药物都是通过降低眼压发挥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类。 1.缩瞳剂。如毛果芸香、毒扁豆碱等。但这些药物长期应用,有产生或加速晶状体混浊的危险。
93
2.碳酸酐酶抑制剂。如醋氮酰胺等。 3.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如噻吗心胺等。 4.高渗药物。如甘露醇和甘油等。 5.其他。尚有一些药物如维护视功能的药物维生素B、血管扩张剂等,对某些青光眼的的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 【药物治疗青光眼的原则】 1.局部和全身用药都能见效时,首先考虑局部用药。 2.一种药物已可见效时,不要同时采用几种药物。 3.小剂量能够奏效时,不任意加大剂量。
94
4.在多种药物相互配合治疗下,眼压控制仍不理想,视功能的损害继续发展,而患者对加大药物剂量已无法耐受时,不应无原则地再坚持药物治疗,而要争取及早手术。
(二)抗青光眼手术 凡应用药物不能使眼压降低、视功能不断恶化者,或某些与解剖结构变异有关的青光眼,均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抗青光眼手术的目的是降低房水外流阻力或减少房水产生而降低眼压,使眼压保持在正常水平,以避免高眼压造成的视功能损害。
95
第六节 色素膜疾病 色素膜炎是最常见的眼内病之一,致盲率很高。由于色素膜内血管非常丰富,血流速度缓慢,血液中的致病因素如微生物、肿瘤转移栓子以及其他有害物质,很容易在该处停留下来而致病。此外,色素是一种容易发生自体免疫反应的一种抗原组织,对有毒的一些化合物又有特殊的亲和及聚集能力。这些因素使色素膜炎有较高的发病率。 【病因】 1.病原微生物通过血液或淋巴液转移到眼内而感染发病。 2.眼内组织过敏发生变态反应而发病。
96
3.由外来致病菌直接侵入色素膜所致。 4.因角膜炎、巩膜炎、视神经炎波及到色素膜所致。 【分类与致残特点】 按照炎症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虹膜睫状体炎和脉络膜炎。不同病因引起的色素膜炎的症状各有特点。发生于角巩膜穿孔伤、眼内手术、眼内异物、角膜溃疡穿孔等病例者多为化脓性色素膜炎,来势凶猛,往往使眼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丧失视力。
97
(一)虹膜睫状体炎 1.常见于青少年,一般为单眼发病。 2.发病时患者自觉看东西不清楚、畏光、流泪、眼痛、头痛,夜晚加重。如果炎症是慢性起病,则可没有刺激症状,而以视力减退为主。 3.虹膜发生粘连时,瞳孔呈不规则形状。瞳孔缘全部后粘连称瞳孔闭锁。 4.继发性青光眼。 5.虹膜睫状体炎容易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导致睫状体被严重破坏,失去了产生房水的能力,眼球前部组织缺乏营养,最终导致眼球萎缩、眼睛失明。
98
(二)脉络膜炎 1.病人早期常觉眼前有黑影飞动,这是炎症引起玻璃体内胶状物液化、流动所致。 2.脉络膜炎一般不会造成巩膜充血,也没有局部刺激症。 3.病人可有变视症及闪光感,这是炎症累及视网膜所致。 4.弥漫性脉络膜炎可致视力急剧下降。
99
【治疗原则】 1.首先用阿托品眼药水散大瞳孔,可预防瞳孔后粘连,从而避免由此引起的严重后果,还可以减轻眼痛、头痛等症状,使眼睛得到休息。 2.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激素减轻炎症的反应。 3.眼部热敷,可以减轻症状,促进炎症的缓解吸收。 4、尽可能地寻找病因治疗,消除病灶,有利于彻底的治疗。 5、如果发生继发性青光眼,可手术治疗。
100
第七节 视网膜疾病 一、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慢性、进行性视网膜的变性疾病。 【病因】 与遗传有关,呈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或性染色体连锁遗传,可与其他内分泌疾病伴发。 【致残特点】 1、多10岁左右发病,也有更早的。病程缓慢进展,至青春期症状加重。多双眼发病。 2、夜盲和双眼视野逐渐向心性缩窄为本病主要特征。
101
3、患者首先感到在夜间或暗处行路困难,难辨周围环境,暗适应差。蓝色盲。
4、起病越早,进展越快,预后越差,终至完全失明。 5、可伴有精神紊乱、癫痫、智力落后、白内障、青光眼、先天性聋、先天性畸形等。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二、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是一透明的薄膜,由于胚胎发育的来源不同,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层、视锥及视杆细胞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有一潜在的间隙,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紧密相
102
连,这个薄弱环节是形成视网膜脱离的物质基础。在病理情况下,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间隙增大导致两层分离称视网膜脱离。
【病因与分类】 视网膜脱离的病因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通常可分为原发性脱离与继发性脱离两类。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常有视网膜裂孔,故又称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与遗传、外伤、炎症等因素有关,2/3患者为近视眼,尤以高度近视眼为多。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常发生于眼局部的严重炎症、肿瘤、眼部或全身循环障碍等,一般不会有裂孔的存在。
103
【致残特点】 1、脱离前常有先兆症状,如眼球运动时发生闪光、黑影飞舞等。 2、视力和视野的改变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部位及病程长短不同。当视网膜突然部分脱离时,在脱离的对侧视野中自觉出现云雾状阴影,看东西变形,直线变弯,平面变凸,慢慢地阴影扩大,最后导致失明。如果脱离在周边部,视力障碍不明显;如果脱离位于黄斑部,则中心视力显著下降;若视网膜全部脱离时,视力便降到光感或眼前手动。 3、可并发玻璃体变性、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
104
【治疗原则】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继发性视网膜脱离以治疗原发病为原则。 视网膜脱离者应立即卧床休息,并使脱离部位处于最低位。双眼戴小孔镜或包扎,以免眼球运动引起脱离范围的扩大。 本病的预后决定于脱离的部位、范围、裂孔大小、病程的长短以及是否得到及时的治疗。黄斑区脱离超过2~3个月者,手术后视网膜即使复位,视功能也难以恢复。周边部脱离预后较好。老年人和高度近视者,术后效果较差。
105
三、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小儿眼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25%可先后或同时双眼发病,多发生在5岁之前,3岁以下占75%。 【病因】 与遗传有关。 【致残特点】 根据临床病变的过程可分为四期: 眼内生长期(静止期):外观上无炎症表现。肿瘤在视网膜上呈黄白色隆起。视力较早的受到影响,但因病儿不能自诉或另一只眼尚好而被家长忽视。当肿瘤长入玻璃体后,在瞳孔区出现特殊的黄光反射,即所谓“黑蒙性猫眼”,才引起家长的重视。
106
青光眼期:肿瘤在眼内蔓延,因眼球的内容物增加而致眼压升高,出现青光眼症状。此时患眼发胀、疼痛,患儿精神不振或哭闹不安。
眼外蔓延期:肿瘤沿着视神经向颅内扩展;并可向前穿破角膜或巩膜突出眼睑之外。 全身蔓延期:随着淋巴和血液途径转移到骨骼、肝、肺等器官。 【治疗原则】 早期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 四、晶状体后纤维增生 一种原发性视网膜血管疾病,见于早产儿,又名早产儿视网膜疾病。
107
【病因】 本病的发生直接与用氧过多有关,可视为氧中毒。早产儿长时间采用高浓度氧气疗法抢救生命,故易患本病。 【致残特点】 1、早产儿生后4~6个月出现瞳孔区发白和视力不良。 2、多为双侧性,一眼较重,男女无差别。 3、眼底早期可见视网膜血管扩张及新生儿血管形成;随着病程进展,晶状体后面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灰白色膜。 4、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落。
108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控制好早产儿用氧的浓度和时间,预防本病的发生。对早产儿应定期检查眼底,如三个月尚未发现异常,则不需要继续追踪。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严重病例在急性期需经常散大瞳孔,以免发生虹膜后粘连。
109
第八节 视神经疾病 一、视神经炎 【病因】 1.局部炎症,如色素膜炎、视网膜炎、脑膜炎、脑炎、扁桃体炎、龋齿、鼻窦炎等。 2.急性传染病(麻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百日咳等)、新陈代谢疾病、预防接种、营养不良、梅毒等。 3.中毒,如烟、酒、铅等,最常见的是铅中毒。 【分类与致残特点】 视神经的眼内部分发生炎症称视神经乳头炎;眼球后的视神经发生炎症称为球后视神经炎。
110
(一)视神经乳头炎 1.发病早期视力显著减退。 2.完全失明者,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 3.有部分视力者,其瞳孔大小可无明显改变,视野检查可有中心暗点或不规则缺损。 (二)球后视神经炎 1.中心视力急剧减退,甚至失明。 2.额部头痛,眼球转动时痛,眼眶深部痛,压迫感。 3.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4.视野为典型的哑铃状暗点。
111
5.慢性球后视神经炎者多为双侧,发病缓慢,进展迟缓,中心视力减退及中心暗点出现,但一般不会导致完全失明。
【治疗原则】 主要是寻找病因进行相应治疗等。 二、视神经萎缩 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变性萎缩称为视神经萎缩。以视乳头颜色苍白、视力减退和视野改变为主要特征。 【病因与分类】 视神经萎缩的病因较为复杂,临床上分为两类:
112
原发性(或单纯性)视神经萎缩:原发病变在眼球后,病因多不明显,具有遗传性。常在青年期发病。
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原发病变在视乳头、视网膜或脉络膜。如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肿瘤、外伤、中毒、糖尿病、维生素B缺乏等均可导致本病。 一般说来,儿童的视神经萎缩,以脑部肿瘤或颅内炎症较多;青年患者,以遗传性为主;中年人则多为视神经炎、视神经外伤或颅内视神经交叉区肿瘤;而老年人常与青光眼或血管性病因有关。
113
【致残特点】 1.视力显著减退,可进行至完全失明。 2.视野改变比较复杂,多呈向心性收缩。视野收缩先由颞侧开始,红、绿色视野收缩最为明显,也可出现其他形式的视野缺损。视野改变与视力减退同时出现。 3.瞳孔反射依视神经萎缩轻重不同,可以由迟缓至完全消失。 4.根据病因不同,合并全身其他相应症状。 【治疗原则】 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制止或除去发生萎缩的原因。
114
第九节 眼外伤 眼外伤是指眼球及其附属器受到外来因素的损伤而导致其功能的损害。 【病因】 儿童时期,眼部外伤是导致视力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身心特点不一,因而致伤的原因也不同。新生儿时期,多由于病理分娩或助产者操作不当而引起;婴幼儿时期,多由子自己的手指甲、玩具的棱角或走路摔跤而引起;学龄前期(3~7岁),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大人做事,但又缺乏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随时随地都有发生眼外伤的可能:学龄时期(7岁以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受伤的机会也更多了。导致儿童眼外伤的常见原因有:
115
1.尖锐物品戳伤。儿童随手拿一些剪刀、针、锥子等尖锐物品当玩具或做针线活,一不小心戳伤眼睛。
2.危险的玩具打伤。弓箭、矛、木棒、弹弓、气枪等玩具很容易碰伤或打伤眼睛。孩子之间相互用泥土、石块打斗,也很容易引起眼部击伤;带有子弹的玩具手枪,是引起儿童眼外伤的重要危险因素。 3.热烧伤。多由于热水、热油、热煤灰、火焰等触及眼部所致。 4.爆炸性损伤。孩子们喜欢放鞭炮,但在燃放时不分地点、场合或点不响时走近去瞧,爆炸物突然爆炸而伤害眼睛。此外儿童误玩雷管等爆炸物,造成眼部严重爆炸伤,也较常见。
116
5.化学烧伤。眼部的化学烧伤在工厂、农村、实验室、学校或家庭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有的化学物品放置不当,被孩子误碰翻,溅到眼部而导致烧伤。有的建筑工地堆放石灰未加特别的防护,孩子跑到石灰堆里玩耍时,不小心跌入石灰堆中被石灰烧伤眼睛。农村则常为氨水等化肥溅入眼内所致。 6.动物抓伤。孩子与动物玩耍时,被动物抓伤。 7.摔跤扎伤或撞伤。幼小的孩子容易摔跤,当孩子拿着碗、杯走路或跑步时,不小心摔跤则容易被碎碗、杯片扎伤眼睛;有时儿童不小心被桌椅撞伤。
117
8.日蚀灼伤。儿童在日蚀时用肉眼看太阳,阳光中的可见光线和红外线经过晶状体聚焦于黄斑,使视网膜发生灼伤。
【致残特点】 1.眼球有透明的屈光系统和精密而脆弱的感光系统,轻微的外伤也会引起视力的严重损害。 2.眼球富于血管组织,外伤后易引起出血。 3.角膜和玻璃体等无血管,抵抗力较低,易造成感染。 4.当一只眼受伤后,有时可影响到对侧眼,甚至引起失明,这就是交感性眼炎,是眼外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时间多在伤后2~8周,一年以上发生者较少,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118
【治疗原则】 1.眼睑外伤 眼睑被钝器或拳头击伤,容易引起眼睑皮下出血、肿胀,有青紫瘀斑。 早期(即伤后24小时内)用冷敷,每日三次,目的是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l一2天后改为热敷,目的是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的吸收。一般一周内瘀斑自行消退,无需特殊治疗。 尖锐的器具,如刀、剪刺入或割破引起的眼睑裂伤,应到医院诊治。 2.角膜、结膜异物与角膜擦伤 异物进入眼睛,眼部感觉磨痛、流泪。
119
翻开眼皮,用干净的棉签或手帕轻轻地将异物擦出;若异物落在角膜上,用淡盐水冲洗;如异物冲洗不掉,则在充足的光线下找到异物,再用棉签蘸点消炎眼药水或凉开水轻轻擦出角膜异物;若仍不易擦掉异物,到医院诊治。
角膜损伤时,眼睛有明显的疼痛、怕光、流泪。如果用一种特殊的眼药水——荧光液滴眼,角膜损伤处被染成绿色。对于角膜的损伤,轻者滴抗菌素眼药水(膏),较重者用0.5%地卡因一滴止痛,涂消炎眼药膏,包眼。一般3~4天可痊愈。
120
3.眼球挫伤 由于打击、震荡和压迫等冲击力量所造成的眼球损伤称为眼球震荡伤或挫伤。 挫伤的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如有伤口,清创后缝合。伤口有组织脱出,抗生素冲洗后可归还进去。白内障或晶状体脱位可予以手术摘除。继发性青光眼药物控制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对角膜血染经久不退者可做角膜移植术。
121
4.眼球穿孔伤 锐利的或高速飞溅的物体最易穿破眼壁而造成穿通性眼外伤称眼球穿孔伤。眼球穿通伤大多发生在眼球前部:角膜、角膜缘及前部巩膜。穿孔部位临近的眼内组织往往同时受到损伤。眼球穿孔伤可造成一系列损伤性变化:眼球壁有伤臼;眼内感染;眼球内异物;交感性眼炎。 发生眼球穿孔性外伤后,应立即做出必要的处理:要尽快用于净布把眼部包扎起来送医院,原则上不要敞着伤口长途转送以免加重伤势,增加感染的危险;在运送中要尽可能减少颠簸和震动;将致伤物带着一起送往医院,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千万不要随便揉眼或自己动手查看,以免引起眼内组织的进一步脱出或感染。如伤眼的视功能已丧失,眼内反应很重者,为保护健眼,应及时摘除伤眼。
122
5.化学性眼外伤 凡因腐蚀性化学物质与眼部接触所造成的组织损伤,称为化学性眼外伤。一般酸性物质接触眼组织后,立即与组织内的蛋白质凝结,凝结的蛋白质反过来阻止了酸性物质进一步腐蚀组织。因此,病变多局限于被接触部位,较少向深部组织渗透。酸烧伤的创面较浅,边界清楚,受伤组织反应较轻且比较容易修复。碱性物质除与组织内蛋白结合外,还与脂肪组织结合起皂化作用,使组织溶解,碱性物质继续迅速向四周和深部组织渗透,对眼内其它组织造成严重破坏。
123
化学烧伤的治疗要争分夺秒,其原则是: 急救洗眼:最为重要的是现场急救。就近取净水或自来水大量冲洗,或将面部浸入水盆,拉开上下眼睑,摆动头部,将溅入眼内的酸、碱物质彻底洗净,然后弄干净结膜囊内及眼球表面粘着的残渣。 眼部用药:酸性烧伤用弱碱性药,碱性烧伤用弱酸性药滴眼;石灰烧伤的病人用0.5%依地酸二钠眼药水每小时点眼一次,以便将渗入角膜内的钙质溶解排出。 预防感染:全身应用抗生素药,局部滴涂抗生素眼药水、眼药膏。 防止粘连:眼内滴鱼肝油或液体石蜡,每日用消毒玻璃棒分离结膜囊以防止眼球粘连。
124
第十节 屈光不正、斜视与弱视 一、屈光不正 眼球在调节静止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后,焦点恰好落在视网膜上,所以能结成清晰的像,具有这种屈光状态的眼称为正视眼,即正常的屈光眼。若眼球在调节静止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屈光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图像,称非正视眼,即屈光不正。由于眼球的屈光能力和眼球前后轴长短不相适应所致者称轴性屈光不正;由于眼球屈光力太强或太弱所形成的屈光不正称为屈光性屈光不正。屈光不正有近视、远视及散光三大类。
125
图5—2正视眼 图5—3近视眼矫正 图5-4远视眼矫正
126
(一)近视眼 当眼的调节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聚焦于视网膜之前,使从远距离目标上发出的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成清晰的焦点,而是形成一个弥散圈,这种屈光状态,称为近视眼。-3D以下为低度近视;-3D~-6D为中度近视;一6D以上为高度近视。 【病因】 1.遗传因素。高度近视的遗传倾向明显,但一般近视遗传倾向不很明显。
127
有人对61个高度近视者进行家谱调查,结果表明:双亲均为高度近视者,其子女100%均为高度近视;双亲中的一方有高度近视,另一方为外表正常的近视基因携带者,其子女有50%以上患高度近视;如双亲均无高度近视,子女一般不会患高度近视(双亲为携带者除外)。 2.发育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的发育,眼轴逐渐加长,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眼轴过度发育则形成近视,多在学龄时开始,到20岁左右停止发展,一般低于6D。若幼年的近视发展很快,到15~20岁时进展更速,以后减慢,这种近视常常高于6D,甚至可达20D、25D或30D。超过1OD的近视,并有进行性加深的趋势,称为进行性近视或恶性近视,这种近视晚年可发生退行性病变,配镜不能矫正视力。
128
3.病理因素。角膜弯曲度增大;晶状体弯曲度增大;睫状肌痉挛;房水屈光指数增加;眼外伤等。
4.环境因素。包括精细目力工作、照明条件、营养、疾病等。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球壁的伸展性较大,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学习时眼的调节和辐辏作用,球壁逐渐延伸,眼轴拉长,近视程度越来越深,而且经休息和药物不能缓解,从而导致器质性(结构发生改变)近视或真性近视的发生。 胎儿发育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可能与近视眼有关,已发现新生儿近视与母体疾病有关,早产和出生时体重不足,是新生儿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9
【致残特点】 1.视力下降。远视力差,近视力正常。即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 2.眼疲劳。看远时喜欢眯着眼看,因为远处的物像在近视眼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是与瞳孔一样大小的朦胧圈。眯着眼看,可以减小瞳孔的直径,使朦胧圈缩小一点,看得清楚一些。经常眯着眼看东西,会使眼皮肌肉过度紧张,引起眼疲劳,如产生头晕、眼胀、看字串行等现象。许多近视的孩子,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喜欢把书本放得很近,这样增加了眼睛的调节,也使眼睛容易发生疲劳。
130
3.外斜视。近视眼视近物时,常常不需要调节,辐辏功能相应减弱,容易发生外斜视。
4.飞蚊症。中度以上的近视眼可产生玻璃体液化、混浊,眼前有黑点随眼球转动飞来飞去,当仰望天空或注视洁白墙壁时更为明显。 5.突眼。高度近视者因眼轴较长,眼球变大,眼球突出。 6.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者可出现视网膜萎缩,黄斑出血,视网膜裂孔的形成,有的因此而发生视网膜脱离。
131
【矫正】 1.凹透镜片矫正。原则采用能获得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度镜片。如一个人戴上2D、2.5D、3D的镜片,视力都能矫正到1.0,则应选用2D的镜片。对高度近视眼第一次配镜,应先戴低度眼镜,待适应后再增加度数。儿童、青少年应散瞳验光,以防过度矫正。高度近视者可配戴角膜接触镜。 2.各种角膜光学手术。如辐射状角膜切开术、角膜磨镶术、后巩膜加强术等。
132
【用眼卫生】 1.消除不合理的用眼习惯,姿势要端正,不要躺着或走路、乘车时看书;距离要适当,书本与眼要保持33cm;时间要适当,用眼一小时应休息片刻,远视、户外活动或做眼保健操。 2.避免或消除不适当的用眼条件,读书写字时,教室要有良好的照明及环境,教室的桌椅高低要适当,学生座位的前后左右定期调整,黑板要避免反光,印刷品字迹要清楚,不要在光线或阳光直射下看书写字;低视力者应使用印刷质量良好的大字课本。
133
3.广泛宣传用眼卫生的常识,建立定期的视力检查制度,及时了解视力变化情况,对视力下降、眼位不正者早诊断早治疗,无效者早配镜矫正,低视力者选用助视器。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天膳食要荤素搭配,合理营养,增强体质。 (二)远视眼 当眼的调节处于静止状态时,由于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弥散圈,以致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这种屈光状态称为远视眼。小于或等于+3D为低度远视;+3D~+6D为中度远视;大于+6D为高度远视。
134
【病因】 1.眼轴过短。最常见,多为发育所致,如先天性小眼球。 2.角膜和晶体的屈光力过低。多为先天性因素所致,如先天性扁平角膜、先天性扁平晶状体等。 3.无晶状体眼或晶状体位置异常。 【致残特点】 1.视力下降。低度远视者,可被调节代偿,故远近视力均正常;中度远视者,远视力好而近视力差或远近视力均差;高度远视者,远近视力减退。幼年高度远视可造成弱视。
135
2.眼疲劳。如眼眶隐痛、流泪、怕光、复视等,病人常不自觉地将读物向近处移位促使目标在视网膜上形成较大的像来补偿视物不清,造成一种类似近视的假象。
3.内斜视。高度远视的儿童,由于过度调节而致过多的集合,久而久之导致内斜视。 【矫正】 凸透镜片矫正:学龄前儿童轻度远视,属于生理范畴之内者无需矫正,但视力减退明显或开始出现斜视者,必须散瞳验光,然后选择适度的凸透镜片给予配镜。学龄儿童如有显著的视力疲劳,即使是轻度的远视,也要加以矫正。原则上配以能获得最佳矫正视力的最高度数的镜片。儿童的远视度随年龄增长常有减低趋势,故需每年验光一次,及时调整眼镜度数。
136
(三)散光 由于眼球各屈光面在各经线的屈光力不等,从而使外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的一种现象称散光。 【病因】 圆锥角膜、角膜炎、角膜溃疡、眼外伤、眼手术后等。 【致残特点】 1.视力减退。看远看近均不清楚,视物模糊,似有重影。时常眯眼视物,以减少散光。幼年高度散光可造成弱视。 2.视疲劳。头晕、脑胀、恶心、流泪等。 3.斜颈。高度不对称性散光可出现代偿性头部倾斜,久之形成斜颈。
137
【矫正】 散光可通过验光以确诊。轻度散光而无症状者无需矫正。 圆柱镜片矫正:伴有眼疲劳者,可用圆柱镜片加以矫正。散光度数必须全部矫正。如果度数太高,不能适应一次全部矫正者,可先给较低的度数,到患者逐渐适应后,再全部矫正。 由角膜病变造成的不规则散光则以配戴角膜接触镜为原则。 (四)屈光参差 屈光参差又称屈光不等,即两只眼睛的屈光度数不相等。一般两眼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屈光参差,绝大多数在2D以下。屈光参差在2D以下者,仍可获得良好的双眼单视功能。
138
【致残特点】 屈光参差超过2.5D,两眼的成像过于悬殊而引起融合困难,于是屈光不正严重的眼被抑制,长期的废用导致弱视或斜视。 【矫正】 屈光不正的矫正原则是充分矫正屈光不正,经常戴镜。两眼屈光参差过大,应考虑戴角膜接触镜矫正。
139
(五)验光 验光,即屈光检查的手段,根据验光的结果来决定眼镜的种类和度数,所以验光的准确性关系到配镜矫正的效果。验光包括主观和客观检查两种方法。主观验光法是依据患者的感知能力来确定有无屈光不正,并且依靠患者的判断来选择最合适的镜片,可靠性差,如插片法。客观验光法有视网膜检影法和电脑验光法。电脑验光是采用光电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检查屈光度(利用红外线光源以及自动雾视装置达到放松调节的目的),并将屈光度自动显示、打印在纸上。儿童眼睛的调节能力很强,电脑验光不能充分消除调节的影响,故许多眼科专家认为,学龄前后的儿童不宜用电脑验光配镜。
140
验光的度数与最后眼镜处方的度数往往是不一致的。客观检查法测出的屈光度必须经过主观试镜加以验证、调试、试戴。
散瞳验光是用睫状肌麻痹剂,如1%阿托品眼药水,滴入眼球,使睫状肌完全麻痹,瞳孔散大,在失去调节作用的情况下,测查眼的屈光状态。儿童、青少年睫状肌调节作用强,散瞳验光非常必要。假性近视者,一经散瞳,调节作用消失,近视随之痊愈。任何视力减退的疾病,只有排除或矫正了屈光不正才能明确诊断。严重的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角膜白斑、瞳孔粘连者散瞳验光无意义。青光眼病人禁止散瞳验光。
141
二、斜视 正常情况下看东西时,视中枢通过神经支配着眼外肌,保证两眼球协调运动,两眼视轴同时指向目标,使物像聚焦于两眼视网膜的黄斑中央凹,经视神经送往中枢,在脑内综合成单一的印象,称为双眼单视。当视中枢、视神经或眼外肌任何一部分发生问题,两眼球之间的运动不能协调一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仅一只眼的视轴指向目标,另一只眼的视轴偏向目标的一侧(即黑眼珠出现偏斜),即称为斜视。向鼻侧方向偏斜叫内斜视,向耳朵方向偏斜叫外斜视。根据发病的原因分为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两种。
142
(一)共同性斜视 主要由于大脑高级中枢发生障碍,眼外肌本身和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及神经核并没有病变而出现的眼位偏斜称为共同性斜视。常发生在学龄前儿童。 【病因】 1.家族史。目前认为斜视可能为多基因遗传。父母斜视者,其子女斜视的发病率高,兄弟姐妹同患斜视的机会多;也可能与相同的环境因素影响有关。 2.发育因素。双眼视觉是婴儿期借助于视网膜对应点将图形信息传人中枢融合为一的过程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惊吓、头部创伤、高热、麻疹、百日咳等儿科疾病,影响或破坏视觉中枢的发育,从而发生斜视。胎儿期母体疾病、难产、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等也可影响视觉中枢的发育。
143
3.调节因素。远视眼为看清近物需高度调节,过度的辐辏引起内斜;反之,近视眼不太需要调节,辐辏功能相对不足而引起外斜。
【致残特点】 眼球向各方向的运动正常。任意用一只眼注视时,另一只眼向内或向外偏斜。起初,两只眼的视力都可正常。由于总有一只眼的眼位异常,故表面看起来是双眼视物,实际上只有一只眼视物。虽有斜视但无复视,斜视眼的功能总是处于抑制状态,如发生在5岁之前,很容易形成弱视。
144
【治疗】 在5岁以前,视觉反射功能尚不固定,如能在这一时期内进行充分的治疗,多能获得双眼单视的功能。因此斜视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矫治。 1.矫正屈光不正。儿童一定要散瞳验光。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只要配镜进行全部的矫正,同时进行双眼视觉功能的训练,即可痊愈。 2.治疗弱视眼。见弱视部分。 3.眼肌训练。早期到医院用弱视镜、立体镜或同视镜等进行训练,不仅对斜视眼位的矫正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弱视眼的视力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145
4.障碍爬。双眼会聚的中枢位于脑干,爬行能够调整脑干的功能,障碍爬能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有趣的障碍物设计,家长的积极参与,使孩子在兴奋状态下进行爬行,效果很好。
5.手术治疗。凡是采用上述方法,1年后仍不能矫正斜视者,特别是斜视治疗过晚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二)麻痹性斜视 由于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包括神经核)或眼外肌本身病变,使眼睛向某一方向不能转动者,称为麻痹性斜视。
146
【病因】 1.先天性病因。主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产伤或出生早期患各种疾病(脑炎、脑膜炎等)引起。 2.后天性病因。炎症(如周围神经炎、脑炎、脑膜炎等)、血管性病变、肿瘤、外伤、中毒(如一氧化碳、铅等)。 【致残特点】 1.眼球运动受限。眼球向麻痹的眼外肌作用方向运动时明显受限,眼球斜向麻痹肌作用方向的对侧。
147
2.复视。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的现象称为复视。由于物像分别落在注视眼的黄斑部和斜视眼黄斑外的视网膜上,而这两个点不是视网膜的对应点,所以在中枢感觉为两个物像。由于复视,患者看东西容易产生眼性眩晕,走路步态不稳。 3.代偿头位。为避免或减轻复视的干扰,头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偏斜。 【治疗原则】 主要是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效果不好,可考虑手术治疗。
148
三、弱视 中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于1987年10月规定: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戴矫正眼镜后视力低于0.9者称为弱视。按程度分为轻度弱视,视力为0.6~0.8;中度弱视,视力为0.2~0.5;重度弱视,视力小于或等于0.1。 【病因与分类】 1.斜视性弱视。由于斜视眼的黄斑功能长期受到抑制而形成弱视。斜视发病越早,产生抑制越快。这种弱视是斜视的结果,是继发性的、功能性的、可逆的,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149
2.屈光参差性弱视。当两眼的屈光参差超过2.5D以上时,度数低的眼睛看东西清楚,度数高的眼睛看东西不清楚,大脑无法把两个清晰度不同的物像融合为一,于是避重就轻,对度数高的那只眼采取主动抑制而形成弱视。这种弱视也是功能性的,预后良好。 3.形觉剥夺性弱视。在婴幼儿视觉尚未发育成熟的时期,视网膜没有得到足够的图形刺激而使视觉中枢发育障碍形成弱视。如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遮盖瞳孔、角膜白斑等。由于某种原因遮盖婴幼儿眼一周,也可造成形觉剥夺性弱视。3岁以后由于遮盖眼睛而引起弱视的可能性较小。形觉剥夺性弱视不仅视力极差,而且预后不好。
150
4.屈光不正性弱视。这种弱视发生在高度屈光不正又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儿童。由于双眼的屈光度相差不是太大,不存在物像融合障碍,一般不会引起黄斑部功能的抑制。只要配戴合适的眼镜,视力自能逐渐提高,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依弱视程度而定,一般需要2~3年。若能配合良好的治疗,疗程可明显缩短。 5.先天性弱视。患儿出生就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新生儿视网膜或黄斑出血、眼球震颤、全色盲等。由于先天性弱视有器质性病变的存在,故疗效不佳。
151
【致残特点】 1.视力减退。屈光矫正后视力仍不足0.9,单个视标检查的视力比排列成行(普通视力表)的视力增进2~3行。 2.斜视。一半以上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斜视。 3.眼球震颤。两眼不自主地、有规律地往返运动,无固定注视目标的能力。 4.异常固视。用黄斑以外的某点注视目标。 【诊断】 以视力检查为诊断依据。年龄越小,视力检查越困难,较为理想的方法是利用视觉诱发电位来推算受检查者的视力。
152
【治疗】 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只有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进行治疗,弱视才有可能治愈。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疗程越短。专家认为:最好在6岁以前进行弱视的筛查。弱视的治疗方法有遮盖疗法、压抑疗法、红色滤光胶片法、后像疗法、视觉生理疗法等,遮盖疗法结合精细目力的家庭作业,是疗效可靠而容易被家长和孩子接受的方法。压抑疗法适合于年龄较大,弱视眼视力小于0.1以及不能坚持遮盖或遮盖疗法失败者。对婴幼儿有先天性白内障或单眼完全性上睑下垂者要尽早手术治疗。
153
遮盖疗法的治疗原理是:遮盖健康眼,强迫弱视眼使用,促进弱视眼视觉发育。为防止健康眼发生遮盖性弱视,可交替遮盖双眼,遮盖健康眼与弱视眼天数的比例是:1岁为1:3;2岁为1:4;3~4岁为1:6。3岁以下的儿童每2周复诊一次,4岁以上的孩子每月复查双眼的视力。为提高疗效并缩短疗程,让患儿用弱视眼做一些精细目力的家庭作业,如描图、绘图、穿针、穿珠、剪纸等。家庭作业的量和项目必须因年龄和兴趣而定,但必须按规定完成,并持之以恒。 必须注意,所有弱视的治疗都必须在屈光不正矫正的基础上才能实施,即屈光不正的矫正是弱视治疗的重要内容。屈光参差太大者,可配戴角膜接触镜。
154
第十一节 先天性眼球疾病 一、先天性无眼球 【病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致残特点】 眼睑、睑裂、眼眶均存在,但检查时不能看到眼球。可为单侧或双侧。 【处理原则】 无特殊疗法。从小用眼模扩张结膜囊,以安装假眼,改善外观
155
二、先天性小眼球 【病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不高)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致残特点】 眼眶、眼睑均较小。眼球小而内陷。角膜小、前房浅。常为高度远视。视网膜发育不良。常伴有眼部其他畸形。 【处理原则】 仅有远视,不伴有其他畸形者,可配镜矫正视力。伴有其他畸形者,可进行治疗,设法改善视力。无视力者,从小用眼模扩张结膜囊,以安装假眼,改善外观。
156
三、隐眼 【病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致残特点】 上下眼睑完全粘合,仅在眼皮下可摸到球状物。一般无视力。常伴有全身畸形。 【处理原则】 无法获得视力,手术改善外观。
157
四、先天性眼球震颤 【病因】 X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不高)或X染色体隐性遗传。较少见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致残特点】 眼球不自主地病理性摆动。常为双侧性,并且视力不良。可伴有高度近视、晶状体混浊或眼部其他畸形。 【处理原则】 无特殊疗法。
158
第十二节 助视器 助视器是通过放大作用增大物体的影像或改善视环境,刺激患者更多的视觉细胞,给大脑提供更多的信息,使之容易识别物体的一系列装置。 一、光学助视器 利用光觉的性能提高低视力患者视觉活动水平的设备或装置。 (一)分类 1.远用助视器——望远镜系统 主要用于看黑板时提高低视力儿童的视力。
159
望远式眼镜:可放大1.8~2.2倍,适用于视力在0.2或以上患者,可使大多数患者在4米处距离看清黑板上的图画及文字。
小单眼视野眼镜:可放大6~8倍,可使视力低于0.2的患者在适当距离看电视、道路标志、汽车牌照号码等。 2.近用助视器 主要提高儿童阅读书写能力。常用的有眼镜、手持放大镜、头戴放大镜、立式放大镜、近用望远镜、简单的手持放大器及带支架和照明的放大器。
160
(二)光学助视器的特点 1.助视器的镜片越大,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越大;镜片越小,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 2.镜片距离眼越近,视野越大。 3.助视器的价格主要与镜片的质量相关。 4.塑料镜片比玻璃镜片轻,但表面易于划伤。 (三)儿童助视器的选用原则 1.患儿使用助视器的愿望。有强烈使用助视器愿望者,容易获得成功。例如,一个先天性视力残疾的儿童,以为所有的物体就是自己所看到的那个样子,他就不会有兴趣使用助视器。
161
2.患儿视力损害发生的时间。视力损害发生时间越早,视觉经验越少,对视觉发育的影响越大,并且使用助视器的愿望低,使用助视器的效果差。
3.患儿病情是否稳定。 4.残余视力的程度。 5.视野损害的情况。 (四)儿童常用的几种助视器的比较 儿童对助视器的反应非常敏感,如果助视器对他们帮助不大,他们会立即拒绝使用。
162
使用方便,双手可以自由活动。视野大。可以用于写字。
表 几种常用的儿童助视器优缺点的比较 助视器 优点 缺点 眼镜式助视器 手持放大镜 立式放大镜 使用方便,双手可以自由活动。视野大。可以用于写字。 使用方便。放大倍数高,可以看较小的字。价格便宜。携带方便。 焦距固定,图像清晰。适合于视野小以及有运动功能障碍的低视力儿童。 阅读距离近;易产生视力疲劳,照明要求高。 视野小。需要手持,有运动功能障碍者使用困难。 需要调节或戴阅读镜才能使用。翻书页时,影响图像的清晰度。
163
二、非光学助视器 通过改善周围环境的状况来增强视功能的各种设备或装置,称为非光学助视器。非光学助视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光学助视器联合使用。 (一)调整照明度 不同眼病对照明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般黄斑部损害、视神经萎缩、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常需要较强的照明;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白化病、先天性无虹膜、球后视神经炎等,需要较暗照明;角膜中央部混浊或核性白内障,需要暗一些的照明。
164
低视力者使用的照明灯,最好灯臂有关节,灯臂可以向不同方向运动;灯光的强度可调强或弱;光源有半透明的光罩,使射出的光线在眼水平以下,而不是直接或反射进入眼内。不同的患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
(二)控制反光 使用“阅读裂口器”,通过裂口阅读,一方面避免反光,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比度。 (三)加强对比度 低视力者的阅读材料以及生活环境都应该有强烈的对比度。白纸黑字,纸要干干净净,字要清清楚楚。
165
(四)放置阅读资料支架 许多低视力患者需要近距离阅读,低头弯腰,很容易产生疲劳。把书放在阅读架上,人可以采取舒适的体位,手也可以自由活动。 (五)大体字印刷品 国外报道,视力在0.1—0.04的低视力儿童,43.44%使用大体字,3%使用盲文与大体字,22.51%使用大体字与普通字。低视力学生使用大体字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六)书写用具 指导书写的有槽孔的塑料片导向器;毛毡笔和线条宽的格子平板等。
166
三、闭路电视放大器 又称为电子助视器。 【优点】 1.放大倍数高(最高为54倍)。 2.视野大。 3.可调节阅读距离。 4.患者可自己选择白底黑字(一般书刊)或黑底白字,如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常常喜欢用黑底白字进行阅读。 5.可调节对比度。特别有利于低视力儿童的教学。
167
【缺点】 1.售价较高。 2.携带不便。 3.由于闭路电视结构复杂,所以还存在维修及练习使用等方面问题。 四、非视觉性助视器的辅助设备或装置 视力严重损害或盲人可以依靠听觉或触觉以弥补视力的不足。
168
(一)电子行动工具 包括超声波及激光装置。当声波及激光束碰到障碍物后,产生音频或震动信号为患者听到或感到,根据信号的高低来决定障碍物的有无、方向及距离等,在一定程度上给盲人带来方便,但价格昂贵尚不能完全普及。常用的有声纳眼镜、导盲手电、激光手杖等。 (二)盲杖 供盲人独立行走使用的一种辅助工具,由把手、杖杆和杖头三部分组成。杖杆一般为白色或红白相间。有些国家把白色手杖作为盲人的标志,规定盲人持白色手杖行走时,行人、车辆应让其先行。
169
(三)向导狗(猴) 训练犬、猴等动物,也可以给盲人提供必要的帮助。1891年维也纳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训练狗的机构,目的是为盲人带路,称为“向导狗”、“盲人狗”或“引路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因战争受伤而失明者大量增加,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向导狗的训练学校。 (四)会说话的工具 包括会讲话的书、盲人电子计算机、盲人计算器、盲人体重计、盲人手表、报时钟以及报警器等。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