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光復前之台灣經濟發展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 第一講.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光復前之台灣經濟發展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 第一講."—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光復前之台灣經濟發展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 第一講

2 台灣史的歷史階段 有關台灣的記載在十六世紀以前仍然很少。 台灣可能是原住民南島語族的發源地。但歷來均被中國視為化外之地。
1602年明朝將領追擊日本海盜(倭寇),曾經抵達「東番」,即為台灣。 1604年荷蘭人首度佔領澎湖,遭明軍擊退。1622第二次佔領,強迫居民築成。1624明軍進攻澎湖,荷蘭人敗退來台在金台南安平(大員)築城。1626西班牙人佔領今基隆之和平島,修築城堡。1627荷蘭人首度派宣教士來台傳教。 1661鄭成功擊退荷蘭人,佔領台灣。1662鄭成功病死,子鄭經繼位。 1683清廷派施琅領軍擊敗鄭軍,佔領台灣。

3 1684清廷頒渡台禁令,偷渡盛行。清廷在台設置「綠營」,調派福建士兵輪駐台灣。1687比照內地,在台灣正式舉行科舉考試。
清廷建設台灣:1719開始建造彰化地區「八堡圳」水利工程,至1895. 1885台灣獨立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致力於台灣之建設。 1895甲午中日戰爭戰敗,清廷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 日據時代 1945至今,中華民國時代。 以上歷史引自廖宜方,圖解台灣史,易博士文化出版,2004

4 台灣史之參與者 原住民 中國明清兩個朝代 荷蘭人、西班牙人 (影片─荷蘭篇) 清初開始漢人來台墾荒 (影片─移民篇)
日本人佔領台灣 (影片─日據篇) 1945後大陸來台之「外省」人 外勞、外籍配偶

5 漢人來台拓墾* 荷蘭時代之前,台灣西部為原住民狩獵之大鹿場。荷人招募漢人來台,經過明鄭的經營,今台南的土地已經開墾完畢,漢人18世紀後到中北部及今高雄南部。18-20世紀初之200年間,農業經營之人力、資本與技術都從內地輸入。中國精耕農業逐漸移植到台灣。 漢人將原野改為農地後,進一步化旱地為水田,提高稻米產量。建設水圳以興水利。水圳屬於私人,用者付費。 圖解台灣史 第5篇 pp90/91

6 19世紀後,西部平原開墾完畢,漢人推向中、北部的丘陵與山坡地以及今宜蘭地區。移民與原住民鬥爭更烈。漢人設「隘口」於地形險要之處以防原住民。
原住民與農懇的關係 學習漢人的農業技術,但從「游耕」改為「精耕」並不容易。 開闢水圳需利用山區水源,必須經過原住民的同意。原住民將土地轉讓漢人以換取共享灌溉用水。 抗拒漢人之入侵。常潛入隘口內狙殺漢人。

7 清末兩岸貿易與經濟發展* 台灣農業生產在自用後仍有剩餘,紛紛出口到大陸。經過幾個海港:八里岔(1794開放,今台北靠海處)、鹿港(1784,今台中附近)、鹿耳門(1684,今台南附近) 相對之對岸為福州、泉州、廈門 三個港口從台灣運出之商品,以船舶噸位計算,平均一年約13-15噸之間。 在沿海港市從事兩岸貿易的專門組織稱為「郊」的傳統商會。郊行多由福建官宦之家投資。從台灣進口稻米蔗糖,內銷大陸內地,再將內地之衣料及手工業製品轉銷到台灣。 台灣之氣候不適合種植某些作物,如棉花,需仰賴大陸進口。糖、茶、樟腦為台灣 年間之大宗出口品,也外銷到大陸以外地區。 台灣很早即成為貿易基地。也因此貧富差距很大。 *圖解台灣史 第5篇 96/97

8 日據時代的台灣經濟1895-1945* 1894甲午之戰日本先後擊敗中俄兩國,與滿清訂定甲午合約,割讓朝鮮與台灣予日本。
日本在接收台灣時遭遇頑強抵抗。日軍在大事屠殺後佔領台灣。台人其後一直有抗日行動,直到1915年之後武裝抗日才中斷。 政府財政:日本治台初期,收入仰賴日本撥款,後來稅收逐漸增加(以地稅為主),財政逐漸自立。 *圖解台灣史 第7篇

9 總督府將收入之賦稅所得約一半以上用在台灣本土的交通建設、水利開發、農業改良及振興工業等項目。
但這些建設背後有政治目的:方便日軍調兵遣將,有利於日商來台投資、經營輸出貿易。許多設施往往優先照顧日人。教育也厚日人、限制台人。 台灣成為日本工業化的農業基地,以米糖經濟為主。地主掌控米業,日商則壟斷糖業。農家可以以收益高低為考慮因素,決定種植稻米或甘蔗。

10 日據時代台灣工業化過程* 1895 以農產品加工為中心,蔗糖為最大宗,茶葉與鳳梨加工為次。食品加工業帶動附屬相關產業,如鳳梨罐頭之金屬片,糖廠機器維修,糖蜜可加工程為酒精等。 1931發展能源產業、電氣化學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結合的工業。興建日月潭發電廠,利用進口金屬原料發展輕金屬及合金工業。開發多樣化之農林礦產資源作為新興工業之基礎,或滿足農業升級發展的需要。 圖解台灣史 第10篇 190/191

11 1937「戰時體制」開始,擴張生產力以滿足軍事需求。進行現代港口和機場之建設,發展重工業和基本化學工業。高雄成為工業重鎮和海軍基地。台灣成為日本帝國擴充之中間基地。
1941日本帝國進入全面戰爭,影響工業發展。戰事使海運受阻,原料無法及時進口,台灣力求自給自足,因而紡織工業開始興起。盟軍轟炸造成大破壞,影響工業體系之運作。

12 台灣工業發達趨勢(日據時代) 單位 1914 1917 1920 1925 1929 1931 工業會社資本額 百萬圓 59.6 73.3
205.7 214.7 202.5 190.2 工場數 1309 1493 2695 3983 5870 6094 職工數 千人 21.8 28.2 48.5 62.9 57.8 生產額 45.7 123.9 189.3 193.8 246.8 122.6

13 砂糖在工業中的地位 (日據時代) 1914 1917 1920 1925 1929 1931 A工業額總計 百萬圓 52.6 166.8
214.0 193.8 246.8 192.6 B食品製造工業 45.4 148.0 173.6 142.3 183.4 147.8 C砂糖 36.0 134.2 155.1 117.4 150.9 120.7 B/A% % 86.3 88.7 81.1 73.4 74.3 76.8 C/A% 68.4 80.4 72.5 60.6 61.1 62.7 東嘉生 台灣經濟史概要

14

15 日據時代台灣對外貿易* 晚清台灣的自由貿易相當發達。台灣以茶、糖、樟腦之出口為大宗外銷大陸及其他地區。但日據時代,日本在台政府獨厚日商,迫使「郊行」和外商無利可圖而退出台灣的貿易。日本成為台灣主要的貿易對象。米、糖除自用外,絕大多數外銷日本。日本商社壟斷台日貿易,賺取高額利潤。 台商則轉戰到福建、廣東發展(華南台民2萬人)。有些台商則隨日軍到東北發展(東北台民1千人)。有些隨日人之南進政策到東南亞發展(3千人)。由於許多台民持有日本護照,戰後連帶受害者很多。 *圖解台灣史 第10篇 192/193

16 台灣之對外貿易 台灣之對外貿易 (百萬圓) 輸出至國外 輸出至日本 自外國輸入 自日本輸入 外貿結餘 對日結餘 1897 12.8 2.1
12.7 3.7 0.1 -1.6 1903 11.0 9.7 11.2 0.0 -1.5 1908 9.3 24.4 17.1 20.9 -7.8 3.5 1912 15.0 48.2 19.3 43.3 -4.3 4.9 1917 40.2 105.5 21.1 67.7 19.1 37.8 1922 30.6 127.3 36.9 82.2 -6.4 45.1 1926 49.3 202.1 62.0 121.4 -12.7 80.7 1929 33.2 238.7 64.5 140.4 -31.4 98.3 1931 19.4 201.4 30.9 114.8 -11.4 86.7 1933 17.7 230.7 35.5 149.9 -17.8 80.8 東嘉生

17 台灣經濟史參考書目 台灣史小事典。 遠流, 2000 林鐘雄: 台灣經濟經驗一百年。 三民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群學 2003 葉榮鐘: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晨星 2002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概說(日文本1944出版) 。海峽學術,2000 江丙坤:台灣經濟發展的省思與願景。聯經,2004 李國鼎、陳木在: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聯經,1987 Shirley W. Y. Kuo (郭婉容): The Taiwan Economy in Transition. Westview, 1983. 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 。天下文化,1991 同上:台灣經驗再定位。天下文化,1995 施建生主編: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


Download ppt "光復前之台灣經濟發展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 第一講."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