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内经》痹症明代思辨录 冰释工作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内经》痹症明代思辨录 冰释工作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内经》痹症明代思辨录 冰释工作组

2 痹症本意 《说文解字》:痹者,闭也。 《中藏经》:痹,湿病也。 《易经通注》:气不达则为痹。

3 痹的概念 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

4 痹症思辨录 《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万事诸相,皆体阴而用阳。 阴者:人体的正气,气血者也。 阳者:入侵之外邪者也。

5 《黄帝内经》对痹的认识 内因:诸痹不已,亦盖内也。 (内经) 血虚、气滞、阴虚 痰,淤血,血淤 阳气不行 特殊的治法,认识
针灸治疗为其重 (吴昆) 以脉定痹 (龚廷贤)

6 《黄帝内经》对痹的认识 医案一则 外因: 痹论曰:风寒暑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张景岳 万全 武之望 医案一则

7 痹症思辨录 《道德经》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 一年半的中医学习 三周准备工作 抛砖引玉

8 制作单位:冰释工作组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 我们希望五千年韵味的中国传统文化, 让自己无惑、恬然。 谢谢大家!
能让你站在源头看事务, 让自己无惑、恬然。 谢谢大家!

9 阴虚、血虚、气滞、 医案一则 返回 张景岳: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 行,则寒邪随去。 万全:气滞不行因血受热,已自沸腾
王肯堂:着痹:即麻木,由水液聚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 武之望 :少阴脉。浮则则血不足 龚廷贤:血气风寒痰火并 汪绮石:痹症即虚症,法应滋阴养血。 方谷:贵于行气 (没有) 医案一则 返回

10 痰,淤血,血淤 王肯堂:痛痹,风、湿、痰、火 江瓘:恶血淤滞 虞抟:湿痰浊血为通 阳气不行 李中梓:痛痹,阳气不行 (无具体论述) 返回

11 张景岳 对痹症特有的认识: 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热者少 治疗原则: 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

12 张景岳 具体辨证: (1)风痹之证,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 病因:惟血气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惟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此痛痹之大端也
使用方子: 三气饮、大防风汤 凡治痹之法,惟此为最

13 张景岳 返回 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 病析: 历节风痛是气血本虚,与气血相抟,而疼痛非常 治法:
以补气血为中心。(无具体方剂) 返回

14 辨证:(2)痹症之寒胜者,但察其表里俱无热证 。 辨证:(3)痹症之湿胜者,其体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脾胃阴寒证也。
张景岳 辨证:(1)痹证之风胜者,治当从散。 治法:宜败毒散,乌药顺气散之类主之 。 辨证:(2)痹症之寒胜者,但察其表里俱无热证 。 治法:宜五积散或小续命汤、甘草附子汤。 辨证:(3)痹症之湿胜者,其体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脾胃阴寒证也。 治法:五积散 、真武汤、五苓散。 返回

15 万全 对痹症特有的认识: 气滞不行,积于患处,或痛而麻木,手足为之不仁也。
引用丹溪的观点: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当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促进抗体生成和增加抗体形成细胞数量, 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16 万全 返回 个人特殊论述: 体质与痹症特有关系论述及思考。
“肥人多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脉必滑,宜二陈汤加减;瘦人多是血虚与热,脉必涩,宜四物汤”。 返回

17 万全 辨证:(1)痹而行气胜湿; 治法; (1)行痹防风汤 辨证:(2)痛痹茯苓汤 (2)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 理。 返回

18 王肯堂 对痹症的特殊认识: 着痹:亡液 着痹的认识: 即麻木,由水液聚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冲而为麻也。 治疗法则:
着痹:温经除湿汤、羌活汤、茯苓汤

19 王肯堂 痹症特识: 痛风,因于火和血瘀 返回

20 王肯堂 痛痹病因:痛痹:风、湿、痰、火 病机:着痹:即麻木,由水液聚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冲而为麻也。

21 王肯堂 返回 痛痹:因风:加减小续命汤 因湿:除湿蠲痛汤、防已黄芪汤 因痰:豁痰汤 因火:潜行散加竹沥 因血虚:四物苍术各半汤
因瘀血:芎归桃红水蛭麝香等 返回

22 武之望 血少致痹: “左寸结而不流利为血痹” “少阴脉浮弱则血不足,风雪想搏,即痛疼如掣。” 治疗: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 返回

23 武之望 返回 风痹:痛走不定 治疗:乌药顺气散、三痹汤、越婢汤 寒痹:掣痛,周身拘急,手足冷痹 治疗:五积散加天麻、附子,或蠲痹汤
湿痹:浮肿重着,一处不移 治疗:川芎茯苓汤、当归拈痛汤、防己黄芪汤、羌活胜湿汤、续断丸 返回

24 龚廷贤 医案一则 返回 痹症特识: (痛风) 腰背手足肢节疼痛,乃血虚气弱,经络枯涩,寒滞而然也….. 治则:活血疏风,消痰去湿
方药:羌活汤加减 医案一则 返回

25 龚廷贤 返回 个人特色:从脉象论述痹症的病因病机。
“脉:痛风沉弦,肝肾被湿;少阴弱浮,风血掣急;或涩而小,酒后风袭;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脉理多端,有旦定而夜甚,脉弦而紧者,是痛风也” 返回

26 汪绮石 痹症认识: 痹症即虚症,法应滋阴养血 治则治法: 注重滋阴补气补血 清气安神,以养心脾之血;润燥滋血,以归肝肾之阴。(原文) 返回

27 汪绮石 痹的成因: 强调内因,即内脏之间相互影响而致病 肝风,脾湿,肾虚生寒,三气合聚而为肾痹(原文)

28 江瓘 痹症认识: 古者患胸痹者,心中急痛,锥刺不得.属医为胸府有恶血故也 返回

29 虞抟 返回 痹证认识: 涉水受湿、污浊凝滞,不得运行。 治疗法则: 行气流湿疏风(主) 倒滞血,补新血,降阳升阴(辅) 不可食肉
二陈汤+白芍+黄连 返回

30 吴昆 针灸论治痹症: 《筋痹针方九十四篇》中:病在筋,筋挛骨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筋炅病己,止。 返回

31 医案一则 返回 文学陆文湖, 两手亦木,左胁下有尺许不知痛痒。六脉大而无力。 辨证:着痹,气血皆损。
文学陆文湖, 两手亦木,左胁下有尺许不知痛痒。六脉大而无力。 辨证:着痹,气血皆损。 治疗:神效黄芪汤,加茯苓、白术、当归、地黄,十剂后小有效,更用十全大补五十余剂始安。 李中梓《医宗必读》 返回

32 医案二则 返回 盐贾叶作舟,遍体痛疼,尻髀挛急,足膝挛急。 辨证:痛痹。寒伤荣血,筋脉为之引急
治疗:乌药顺气散七剂而减,更加白术、桂枝,一月而愈。 李中梓《医宗必读》 返回

33 医案三则 返回 孙东宿治行人孙质庵患痛风,手足节骱(jie4),肿痛更甚。痛处热,饮食少。诊之脉皆弦细而数,面青肌瘦,大小腿肉皆削。
辨证:阴血亏虚,营卫不行,下元亏虚 治则:养血柔筋,流湿润燥,实其下元 治疗:以五加皮、苍术、黄柏、苍耳子、当归、红花、薏苡仁、羌活、防风、秦艽、紫荆皮,二十剂而筋渐舒,肿渐消,痛减大半。更以生地、龟板、牛膝、当归、苍术、黄柏、晚蚕砂、苍耳子、薏苡仁、秦艽、海桐皮,三十剂而肿痛全减。 按:痛风之治,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痛,痛止之后峻补下元。 返回


Download ppt "《内经》痹症明代思辨录 冰释工作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