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痢疾
2
一·病名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3
1.《内经》中称本病为“肠辟”。 2.《难经》中称本病为“大瘕泄”。 3.《金匮要略》中称本病为“下痢”。 4.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之为“痢病”。 并进行了分类: 赤白痢 脓血痢 血痢 热痢 久痢 休息痢 鱼脑痢 五色痢 5.唐 孙思邈 称本病为滞下。 6.宋代 严用和《济生方》首先提出“痢疾”的名称,亦即宋才把泄泻与痢疾明确分开。 “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7.另外,古人还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金元时代就已经认识到本病能相互传染,称为“时疫痢”、“痉痢”。
4
时疫痢-传染性强,而病危重。 痉痢-痢疾伴有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丹溪心法》:“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 8.在治疗上刘河涧提出: 后重则宜下 腹痛则宜和 身重则除湿 脉弦则去风 行血则便脓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 9.叶天士认为:“治痢大法,不过通塞二义”。 明 李中梓-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 -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 10.蒲松园《医镜·症发明卷·痢》提出治痢四忌:忌温补 忌大下 忌发汗 忌利小便
5
二.病象 多发于夏秋季节 多有传染性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临床表现一般有急性,慢性两期,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为慢性期-休息痢
6
急性痢疾-起病多急,体温增高,可高达39℃,伴有恶心,呕吐,大便次数频繁,以至失禁,带脓血粘液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重则出现失水,四肢厥冷,意识模糊,谵妄和惊厥,有一种重毒型,大多发生在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在未出现脓血便之前就高热,昏迷,惊厥,而以循环衰竭和中毒性脑炎为表现,这时肛诊取便化验。 慢性痢疾-般由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而出现慢性迁延不愈,也有缓慢起病,急性可转为慢性,慢性也可急性发作。
7
本病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肠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他如Cohn病,慢性结肠炎等若临床表现与本病证特点相符者,也可参照本节辩证治疗。
8
三.病位 病位在大肠,于肝脾肾关系密切。
9
四.病类 分急性、慢性两类。 急性者又称之为暴痢、新痢。 实-湿热痢 -疫毒痢 -寒湿痢 慢性者又称之为久痢。 虚-阴虚痢 -虚寒痢
-休息痢-虚实夹杂 噤口痢-下痢不能食,或呕不能食。急性慢性均可见。
10
五.病性 有虚有实。 暴痢多实,久痢多虚,亦有虚中夹实者。 本病为传染性疾病,即有散发性,又有流行性,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特征。
11
六.病程 实-短。一周左右可以痊愈。 虚-长。迁延日久,一个月以上,或至数年,反复不愈。
12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气血邪毒凝滞于肠道脂膜血络,化为脓血。
本病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不节,如饮食生冷或恣食肥甘或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及肠腑,以致内外交感,互相影响而发病。
13
(一)外感时邪疫毒 湿热(暑湿)、寒湿、疫毒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气血凝滞,腑气不通,致脉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发为痢疾。 (二)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 ①恣食生冷瓜果,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壅塞肠中,肠中气机受阻,气滞血瘀,化为脓血,而成痢疾。②嗜酒肥甘厚味,腐败污秽食物,酿生湿热,湿热内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而成痢疾。
14
1.湿热痢 素体阳盛(易感湿热)、感受暑湿、饮食所伤(肥甘厚味) →侵及肠道,大肠传导失司→湿热痢 2.寒湿痢 素体阳虚(易感寒湿)、饮食不节(恣食生冷) →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湿从寒化,大肠传导失司→寒湿痢 3.疫毒痢 感受时行疫毒→疫毒化火→火气炽盛→暴伤正气→阳气欲脱;内陷心包,引动肝风→疫毒痢疾。
15
4.噤口痢 湿热疫毒-上攻(实证)↘ 胃失受纳,影 响大肠传导 久痢伤正-胃虚气逆 ↗ 5.休息痢 下痢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余邪滞留于肠中,正气受损→复感外邪,饮食失当→反复发作或者时作时止或迁延不愈→休息痢 6.虚寒痢 久痢不愈→脾阳受损↘ 脾胃虚寒 寒湿滞留于肠中→虚寒痢 日久及肾→脾肾亏虚↗
16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有接触痢疾患者的病史及有引起痢疾发生的病因,如感受外邪,饮食不洁和饮食所伤。 2.临床表现: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理化检查 ①便常规可见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 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加。 ③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④便涂片镜检可见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⑤纤维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改变轻重不一,可有轻度充血,急性期肠粘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渗出,浅表溃疡有假膜形成。
17
(二)鉴别诊断 1.痢疾与泄泻鉴别 两者均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外感,饮食) 泄泻 痢疾 病位 脾胃 大肠
脓血便 无 有 腹痛 有伴肠鸣 有伴里急后重 排便 通畅 滞下不爽,虚坐努责 危证 极少见 可见 1.痢疾与泄泻鉴别 两者均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外感,饮食)
18
2.霍乱鉴别 二者的发病季节都在夏日或夏秋之际,霍乱起病急骤,剧烈上吐下泻米泔样物而无腹痛、里急后重,这与痢疾不同。
19
九.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辨虚实 虚-病势: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病程长。 -全身症状:腹痛隐隐,虚坐努责,苔薄白或白腻。
-大便性状:白冻或少夹脓血。 实-病势:发病急,病程短。 -全身症状:腹痛拒按,里急后重,下利次频,兼发热、恶寒,苔黄腻,脉滑数。 -大便性状:脓血便。
20
2.辨寒热 寒-全身症状:腹冷痛,恶寒肢冷,肛门坠胀,苔薄白,脉沉细。 -大便性状:如蟹沫(灰棕色)或淡红或紫黑水。 热-全身症状:里急后重,腹痛紧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壮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大便性状:脓血或纯鲜血或鲜紫。 3.辨痢疾的危证 ①发病暴急,高热,恶心,呕吐,烦躁甚则昏迷,惊厥→系疫毒内陷心包。 ②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系内闭外脱。
21
(二)治疗原则 初痢宜通,久痢宜涩(收涩、补益) 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 但始终以顾护胃气为本,“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
22
1.暴痢(属实热)-治宜清化肠胃湿热、调和气血。
2.疫毒炽盛-清营凉血解毒,镇肝熄风。 3.里实热盛-要辅以泻下,“通因通用”,中病即止,攻伐太过恐增加肠道病变部位出血。 4.初起兼表者,要合以解表,即解表疏散表邪,则外表疏通,内亦畅遂,使邪从外入自外出,痢疾自愈,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 逆流挽舟--是治疗痢疾初起兼表证的一种方法。即痢疾初起,除痢疾主症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表证,用解表法治疗,方用荆防败毒散,本方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解而里滞亦除。亦即前人所谓从表陷里者当由里出表,如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古称逆流挽舟。但本方药味多辛燥,非典型病例不宜应用。
23
5.久痢者,属虚寒,宜补虚温中固脱,若下痢过度,绝不思食(胃气衰败)-补气固脱。
6.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但治痢应始终以顾护胃气为本,此即“见痢莫治痢,提防伤胃气”之意。 治痢禁忌: 1.不宜过早止涩,以防留邪之弊“闭门留寇”。 2.不宜分利小便,以防伤阴,病在大肠,非在小肠,不是泌别清浊失常。 3.不宜大下,恐伤中气,以致中气下陷,脾胃虚弱反使病邪滞留,形成久痢或休息痢。 4.忌发汗,病在大肠,发汗徒伤阴液,但初起兼表者除外(逆流挽舟)。
24
(三)分证论治 1.湿热痢 症状:下痢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日十余次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 便短赤(辨证要点),或有恶寒, 发热,身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刘河间:行 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方药:芍药汤 。
25
2.疫毒痢 症状:起病急骤,高热(39℃以上),呕吐 ,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 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显著, 肛坠灼痛,或伴有寒战,恶心,呕吐 ,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①若热毒内陷心包引动肝风-高热烦躁, 神昏谵语,惊厥抽搐。 ②内闭外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 淋漓,气微欲绝,舌少津,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26
3.寒湿痢 症状: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腹痛, 里急后重,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饮 食乏味,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化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床常用胃苓汤(平胃散加五苓散) 忌利小便,恐伤阴液,本方温中化湿 健脾。
27
4.虚寒痢 症状:久痢不愈,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粘沫 甚则滑泻不止,伴虚寒候(腹痛绵绵 喜温喜按,食少神疲,畏寒肢冷,形 体消瘦,面色苍黄,甚则脱肛,舌淡 苔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附子理中汤-补脾胃之阳 ※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二者均有收涩固脱的作用
28
5.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遇饮食 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作时便下 脓血,里急后重,腹痛食少,倦怠乏 力,舌淡,苔白腻,脉细或濡或虚弱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张氏医通》
29
6.阴虚痢 症状: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粘稠,脐腹 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 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肠 方药: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30
※噤口痢 定义:暴痢久痢,均可见噤口痢,因以不能 食而称为噤口痢。 症状: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 实证-胸闷,呕逆,口臭纳呆,苔黄腻。 治法:苦辛通降,泄热和胃。 方药:开噤散去人参,石莲子,半夏,大黄 虚证-①胃阴大伤:呕吐频繁,舌红绛而干 脉细数,开噤散加石斛,沙参,麦 冬(滋养胃阴) ②胃虚气逆: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口 淡不渴,脉弱。 健脾和胃,六君子汤加菖蒲,姜汁, 醒脾开胃。 ③胃气衰败:下痢无度,浆水不进,呕吐 频繁,呃逆,病危重,急用独参汤浓煎频服 益气救逆。 噤口痢可考虑灌肠给药或频频口服。
31
十.其它疗法 刮痧疗法 对感受暑湿秽气,饮食不调引起的下痢,呕吐,胸闷有一定疗效。
方法:病人背部从上而下,用边缘光滑的瓷勺边沾水边刮边拌,刮出少量紫黑色出血点为止。 单验方 大蒜:a.口服紫皮蒜1头/日,分三次口服,适用 于暴痢轻证。 b.灌肠,50%大蒜液100-200ml保留灌 肠日1-2次,7天一疗程。治久痢15天 一疗程,暴久痢均可,此法特别用于噤口 痢,但下痢频繁或滑泻不止的不宜用。 保留灌肠 方一:黄连 黄柏 秦皮 白头翁 方二:马齿苋 地榆 黄柏 半支莲 针灸 足三里 合谷 天枢 气海 关元 下脘 灸神阙
32
十一.转归及预后 预后:一般痢疾能早期妥善治疗后良好。 能食者轻,不食者重 有粪者轻,无粪者重 不发热轻(虚寒痢除外),发热不休者重
痢下五色或鱼脑、猪肝、屋漏水、赤豆汁者属五脏气败之危重症候。
33
十二.预防与调护 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腐败食物 2.改进环境卫生。 3.加强隔离措施。 调护
饮食清淡素食(流食),便次减可予半流质食物,忌生冷瓜果油腻,干硬食物。
34
课后题 填空题 1.刘河间指出“调_则_自除,行_则_自愈”。 2.治痢疾赤多重用_药,白多重用_。
3.痢疾初起见表证,常用喻嘉言所谓_之法。 4.痢疾是以腹痛、_、_为主证。 5.痢疾多发于_季节。 6.痢疾的病因为_、_两个方面。 7.痢疾的病位在_。 8.痢疾病的辨证,始终掌握照顾_为本。 9.痢疾病湿热痢的治法_、_。方药_。 10.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称为_。
35
单项选择题 1.痢疾病,若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宜急投:( ) A.王枢丹 B.开噤散 C.乌梅丸 D.独参汤 2.关于痢疾的病理机制,那种说法不对?( ) A.湿热之邪,损伤脾胃,传导失司,清浊不分 B.素体阳虚,易感寒湿,素体阴虚,易感湿热 C.气血凝滞则化为脓血,痢下赤白 D.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则里急后重 3.休息痢的形成是由于:( ) A.湿热痢日久伤阴 B.寒湿痢日久伤阴 C.暴痢日久,积滞未净,正气已虚 D.以上都不是 4.痢疾里急后重的产生主要是:( ) A.气血阻滞 B.气滞阻滞 C.寒湿内蕴 D.脾肾亏虚
36
5.疫毒痢与湿热痢的鉴别主要是:( ) A.下利赤白脓血 B.里急后重 C.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D.壮热惊厥 6.下列何者不是痢疾的必有症状?( ) A.里急后重 B.下利赤白脓血 C.下利白色粘冻 D.肛门灼热 7.哪一条不是湿热痢的主症?( ) A.肛门灼热 B.下利白色粘冻 C.小便短赤 D.腹痛里急后重 8.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痢疾的治法?( ) A.湿盛则分利 B.初痢易通 C.久痢易涩 D.赤多重用血药 9.湿热痢初起挟有表证,可用逆流挽舟法,常用何方?( ) A.银翘散 B.活人败毒散 C.葛根芩连汤 D.羌活胜湿汤 10.痢疾发病急骤,痢下脓血,红紫相杂,腹痛剧烈,肛门灼痛,口渴热,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数( ) A.清热凉血解毒 B.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C.清热解毒,和胃降逆 D.逆流挽舟法
37
多项选择题 1.虚寒痢的治法主方是( ) A.温补脾肾 B.收涩固脱 C.温化寒湿 D.胃苓汤 E.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2.痢疾危重之候的表现为( ) A.痢色紫红 B.痢下五色 C.痢如屋漏 D.痢如赤豆汁 E.痢如鱼脑 3.好发于夏秋季节的疾病有( ) A.呕吐 B.泄泻 C.痢疾 D.霍乱 E.腹痛 4.疫毒痢的主要症状是( ) A.发病急骤 B.痢下赤白 C.腹痛里急后重 D.烦躁神昏 E.壮热口渴 5. 疫毒痢的治法主方是( ) A.清热凉血解毒 B.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C.白头翁汤 D.胃苓汤 E.葛根芩连汤
38
词语解释 1.痢疾 2.滞下 3.里急后重
39
病案分析(写出诊断、辨证分析、鉴别诊断、治法、方药)
陈某,男,30岁,一天前因饱餐过度饮酒后,自觉心烦,口渴,腹胀,恶心,干呕,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日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
40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