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风 温
2
内 容 一、概 述 二、病因病机 四、辨证论治 五、病案举例 三、诊 断
3
一、概述—概念 何谓风温?
4
一、概述—概念 风温: 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冬春季节多发) 特点: 初起:肺卫表证(顺传、逆传) 继则: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
后期:肺胃阴伤之象
5
一、概述—沿革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最早记载“风温” 明确风温为新感温病 第一篇论述风温的专著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伤寒论》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最早记载“风温” 明确风温为新感温病 “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第一篇论述风温的专著 “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
6
一、概述—讨论范围 以风温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主 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 流行性感冒 急性支气管炎等
7
二、病因病机—病因发病 春天温暖多风 风热病邪 主因 冬天应寒反暖 素禀不足,正气虚弱,卫外不固 发病条件 起居不慎,寒温失调
Content Layouts 素禀不足,正气虚弱,卫外不固 起居不慎,寒温失调 发病条件
8
二、病因病机—病机演变 邪袭肺卫 (卫分) 邪热壅肺 肺热腑实 肺 肺热移肠 余 肺 肺热发疹 热 胃 邪传气分 (痰热结胸) 未 阴
(卫分) 邪热壅肺 肺热腑实 肺 肺热移肠 余 肺 肺热发疹 热 胃 邪传气分 (痰热结胸) 未 阴 (气分) 热炽阳明 净 伤 胃 热结肠腑 胃热阴伤 热陷心包 邪传心包 内闭外脱 (营分) 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9
二、病因病机—病机特点 1、发病较急,初起必有肺卫表证。 2、以肺为病变中心,其次影响胃、肠。 3、传变较速,易出现逆传内陷。
4、易伴见痰热喘急之症。 5、后期每出现肺胃阴伤证。
10
三、诊断—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冬春两季为多; 2.典型症状:三阶段,肺为中心; 3.部分病例可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热陷心包症状。
11
三、诊断—鉴别诊断 1、风温与风寒感冒 病名 相同点 不 同 点 病邪 表证性质 卫表证候的特点 风寒感冒 均有发热恶寒等卫表证候 风寒
不 同 点 病邪 表证性质 卫表证候的特点 风寒感冒 均有发热恶寒等卫表证候 风寒 表寒 恶寒重而发热轻,口不渴,无汗,苔白而舌不红,脉浮而不数。 如寒邪偏胜,外束肌表,还可见身痛无汗、脉浮紧等症,风邪偏胜,营卫不和,可出现汗出恶风、脉浮缓等症 风 温 风热 表热 发热重而恶寒轻,口渴,无汗或少汗,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12
病名 相同点 不同点 2、风温与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 风温 初起病变部位都在上焦肺卫,临床表现初起均见表热证 病情轻重 证候特点 病程 传变
较轻 多见头痛、鼻塞、咳嗽、咽痛、发热不甚、微恶风等肺卫失宣、清窍不利表现,全身症状不重 较短 数日 即愈 较少 风温 较重 发热重而恶寒轻,口渴,无汗或少汗,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且传里而肺热亢盛,甚至出现阳明热盛 较长 较多
13
3、风温与麻疹 病名 相同点 不 同 点 全身证候 局部斑疹 麻 疹 都可发生于 冬春两季, 初起均可见 发热恶风, 头痛、咳嗽 等肺卫症状
不 同 点 全身证候 局部斑疹 麻 疹 都可发生于 冬春两季, 初起均可见 发热恶风, 头痛、咳嗽 等肺卫症状 初起可见两眼发红、 怕光、眼睑微肿、涕 泪增多、鼻塞、打喷 嚏等证候 发病2—3日后,口腔颊黏膜接近第一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起病3—5日后开始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散在,压之褪色,疹间仍保持正常皮肤 风 温 初起有肺卫见证,继 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 分证候,后期多致肺 胃阴伤 多无
14
4、风温与肺痈 病 名 相同点 不 同 点 主要病机 全身证候 实验室检查 肺 痈 均为风 热病邪 引起 初起卫 表证候 极为相 似 风热犯
不 同 点 主要病机 全身证候 实验室检查 肺 痈 均为风 热病邪 引起 初起卫 表证候 极为相 似 风热犯 肺,血热 壅聚。血 败为脓。 初期症状较重,常见 寒战高热持续不退,咯吐浊痰,常在 病程第2周后大量咳吐 腥臭脓血痰 X线检查肺部可见大片 边缘模糊、密度较均匀 的致密影,也可出现液 平的空洞 风 温 风热袭 肺,肺热 壅盛,肺 失宣降 初期症状相对较轻, 无咳吐腥臭脓血痰 X线检查多见肺纹理增 多、增粗或紊乱。或可 见斑片状阴影
15
四、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常见证型 辨治 辨证要点 治则治法
16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辨析肺经证候(肺卫表证、邪热壅肺、 辨证要点 辨析相关脏腑的病变(肺热移胃? 辨析证候的演变 肺胃阴伤)
肺热移肠?肺热下迫大肠?肺热波及营分?) 辨析证候的演变
17
四、辨证论治—治则治法 风温 清泄肺热 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辛凉解表 邪传气分 肺 清热宣肺 阳明热盛 辛寒清气 阳明腑实 苦寒攻下
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辛凉解表 邪传气分 肺 清热宣肺 阳明热盛 辛寒清气 阳明腑实 苦寒攻下 逆传心包 清心开窍 正气外脱 敛阴回阳固脱 后期肺胃阴伤 甘寒滋养肺胃 17
18
四、辨证论治—常见证型辨治疗 1 邪袭肺卫 2 肺热炽盛 3 痰热结胸 4 邪入阳明 5 热入心包 6 正气外脱 7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19
1. 邪袭肺卫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 咳嗽,口微渴; 苔脉: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风温初起,邪袭肺卫
1. 邪袭肺卫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 咳嗽,口微渴; 苔脉: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风温初起,邪袭肺卫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银翘散、桑菊饮(注意比较二方)
20
银翘散 连 翘 一两 银 花 一两 苦桔梗 六钱 薄 荷 六钱 竹 叶 四钱 生甘草 五钱 荆芥穗 四钱 淡豆豉 五钱 牛蒡子 六钱
连 翘 一两 银 花 一两 苦桔梗 六钱 薄 荷 六钱 竹 叶 四钱 生甘草 五钱 荆芥穗 四钱 淡豆豉 五钱 牛蒡子 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21
桑菊饮 杏 仁 二钱 连 翘一钱五分 薄 荷 八分 桑 叶二钱五分 菊 花 一钱 苦桔梗 二钱 生甘草 八分 苇 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22
银翘散与桑菊饮 银翘散 同: 风热犯肺 辛凉解表 长于解表,偏于表热重 发热恶寒咽痛为主 荆芥,豆豉 银花、连翘用量较大。竹叶 辛凉平剂
长于肃肺止咳,偏于肺失宣降 表证较轻以咳为主 杏仁 辛凉轻剂
23
银翘散加减 如恶寒已解,则可去荆芥、豆豉; 如因风热灼津而口渴较甚者,则加天花粉、石斛以生津止渴;
若热势较高,邪热化火者,可加入黄芩、虎杖、鸭跖草等清热泻火; 咽喉肿痛者,可加马勃、玄参、土牛膝等以解毒消肿; 因肺失宣降而致咳嗽较甚者,可加杏仁、橘红、川贝、枇杷叶等,以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24
肺热盛而咯痰浓稠者,可加黄芩、鱼腥草、虎杖等以清肺化痰;
鼻衄者去荆芥、豆豉(偏温),加白茅根、焦山栀等; 若见胸膈满闷者,可加藿香、郁金;(风温挟湿,吴瑭原意在保护膻中) 如热盛津伤而小便短少者,宜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冬、生地之甘寒,以清热养阴。(甘苦合化) 卫营同病,恶寒发热、兼见斑疹者,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说明银翘散原有玄参,亦说明豆豉是辛温的)。
25
桑菊饮加减 若兼见热入气分而气粗似喘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气分之热; 如肺热甚,则加黄芩、鱼腥草等以清肺热;
如热盛伤津口渴者,可加天花粉、玉竹以生津。 何廉臣治客寒包火加麻黄、瓜蒌; 风邪重头痛、畏风加蔓荆子、僵蚕、白蒺藜; 喘咳加牛蒡子、葶苈子、贝母。
26
思路建立 发热后先确认有无恶寒?(确定邪的性质?部位?) 次问口渴不渴?渴则偏风热,再验舌象加强证据。 再按脉:浮数否?
再确认咳不咳?怎么咳?痰的情况?(确认肺气失宣?) 风热初期,邪袭肺卫,卫受邪郁,肺气失宣。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清热(经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方药: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一处有玄参、一处无玄参)
27
四、辨证论治—常见证型辨治疗 1 邪袭肺卫 2 肺热炽盛 3 痰热结胸 4 邪入阳明 5 热入心包 6 正气外脱 7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28
2.1 邪热壅肺 证候: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咳痰黄稠, 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 苔脉:舌红苔黄,脉浮数。
2.1 邪热壅肺 证候: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咳痰黄稠, 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 苔脉:舌红苔黄,脉浮数。 病机:风热之邪入里,邪热壅阻肺经气分 治法:清热宣肺 方药: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治疗中注意“热、痰、闭”)
29
麻杏石甘汤 不在-发汗解表 麻黄+石膏 主要-宣肺定喘 麻黄、石膏 不在-清阳明之热 石膏+麻黄 主要-泄肺中邪热
— 宣肺作用较强,用于咳喘较甚者为宜。 不在-发汗解表 麻黄+石膏 主要-宣肺定喘 麻黄、石膏 不在-清阳明之热 石膏+麻黄 主要-泄肺中邪热
30
千金苇茎汤 重用苇茎—清泄肺热 冬瓜仁、薏苡仁—清化痰热,排脓解毒 桃仁—活血化瘀
— 以清泄肺热和化痰排脓为主,适用于肺热甚并有化痈倾向,而肺气郁闭不甚者。 重用苇茎—清泄肺热 冬瓜仁、薏苡仁—清化痰热,排脓解毒 桃仁—活血化瘀
31
加减: 如肺热炽盛者,可加银花、连翘、虎杖、蒲公英、矮地茶、黄芩、鱼腥草、金荞麦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如咳痰黄稠者,可加黄芩、瓜蒌、浙贝母、竹沥清热化痰; 如胸膈疼痛较甚者,可加桃仁、郁金、瓜蒌、丝瓜络等以活络止痛; 痰多而喘急显著者,可加葶苈子、苏子等以降气平喘;
32
痰中带血或咯血者,加茜草炭、白茅根、侧柏炭、仙鹤草、焦栀子等以凉血止血;
如咯吐腥臭浓痰者,可用千金苇茎汤加桔梗汤以化痰逐瘀排脓。
33
2.2 肺热腑实 证候: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 苔脉: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机: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2.2 肺热腑实 证候: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 苔脉: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机: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瓜蒌皮)
34
注意点: 1.腑实不去,肺热难泄;腑实得下,肺热易清。
2.吴鞠通:“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胃肠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因有宣肺通腑之效,故名宣白承气汤。 3.注意与“邪热壅肺”相鉴别; 4.加减: 痰涎壅盛:酌加竹沥、贝母、半夏、天竺黄等 喘促较甚:加葶苈子 如腹胀甚:加枳实、厚朴等
35
2.3 肺热移肠 证候: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 灼热,腹痛而不硬满; 苔脉:苔黄,脉数。 病机:肺胃邪热下移大肠
2.3 肺热移肠 证候: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 灼热,腹痛而不硬满; 苔脉:苔黄,脉数。 病机:肺胃邪热下移大肠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36
注意点: 1.与肺热腑实: 2.与热结旁流: 肺热腑实:肺热+腑实—潮热便秘,痰涎壅盛 肺热移肠:肺热下迫大肠—无潮热便秘,痰涎壅盛
热结旁流:下利多恶臭稀水,腹部必硬,按之作痛 肺热移肠:下利黄色稀便,腹痛而不硬满。
37
如肺热较甚,加银花、鱼腥草、桔梗等以清肺宣气; 如咳嗽较甚,可加桑白皮、枇杷叶等; 如腹痛较甚,可加白芍;
3.加减: 如肺热较甚,加银花、鱼腥草、桔梗等以清肺宣气; 如咳嗽较甚,可加桑白皮、枇杷叶等; 如腹痛较甚,可加白芍; 如下利较甚,可加白头翁、马齿苋、地锦草等以清热止利; 如恶心呕吐者,可加藿香、姜竹茹以化湿止呕,也可配合苏叶。 地锦草: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活血止血
38
2.4 肺热发疹 证候:身热,肌肤发疹,疹点红润,咳嗽, 胸闷; 苔脉:舌红苔薄白,脉数。 病机:肺经气分热邪外窜肌肤,波及营络
2.4 肺热发疹 证候:身热,肌肤发疹,疹点红润,咳嗽, 胸闷; 苔脉:舌红苔薄白,脉数。 病机:肺经气分热邪外窜肌肤,波及营络 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 倍玄参方
39
注意点: 本证邪不在表,故去温散透表之豆豉,以防助长热势;又因肺热波及营分,营热较甚,窜入血络而发疹,所以加入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以凉营泄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之效。 临床运用时,若无表郁见证,可去荆芥;皮疹明显者,则可加入蝉蜕、浮萍等透疹外出。
40
四、辨证论治—常见证型辨治疗 1 邪袭肺卫 2 肺热炽盛 3 痰热结胸 4 邪入阳明 5 热入心包 6 正气外脱 7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41
3. 痰热结胸 证候: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 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二便? 苔脉:苔黄滑,脉滑数有力。
3. 痰热结胸 证候: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 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二便? 苔脉:苔黄滑,脉滑数有力。 病机:邪热入里,与痰搏结与胸脘,气机失于通降 治法:清热化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加枳实汤
42
注意点: 1.似阳明经证:身热面赤,渴欲凉饮 (但舌黄滑,且有胸脘满痛) 似阳明腑实:大便秘结 (但便秘而腹不硬痛,舌苔黄滑脉滑数)
2.加减: 如呕恶较甚,可加竹茹、生姜汁以和胃降逆; 如胸脘胀痛而涉及两胁者,加柴胡、黄芩。
43
四、辨证论治—常见证型辨治疗 1 邪袭肺卫 2 肺热炽盛 3 痰热结胸 4 邪入阳明 5 热入心包 6 正气外脱 7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44
4.1 热炽阳明 证候:壮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 苔脉: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病机:阳明无形邪热内盛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
45
注意点: 石膏-辛寒清泄里热 1.白虎汤 知母-清热养阴 甘草,粳米-养胃生津 2.加减: 热毒盛者,可加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等
1.白虎汤 知母-清热养阴 甘草,粳米-养胃生津 2.加减: 热毒盛者,可加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等 里热化火者,佐黄连、黄芩等 津伤显著者,加石斛、天花粉、芦根等 热盛津气耗损者,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肺热壅盛喘咳,加杏仁、瓜蒌皮、黄芩、鱼腥草等
46
3.吴鞠通提出用白虎汤有“四禁”: 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予也; 脉沉者,不可予也; 不渴者,不可予也; 汗不出者,不可予也 但在临床上不必完全拘泥于此“四禁”,大致掌握表证末解者当慎用,里热未盛,或病非阳明邪热浮盛,或属阳明腑实,或属里虚证者,多在禁用之例。
47
4.2 热结肠腑 证候: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 恶臭稀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
4.2 热结肠腑 证候: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 恶臭稀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 苔脉:苔老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裂,脉沉实有力。 病机:肺经邪热不解,传入胃肠,与积滞糟粕相结 治法:软坚攻下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
48
加减: 如见腹胀满较甚,可加枳实、厚朴以行气破坚,但此二味药性偏于温燥,津伤甚者当慎用;
如见苔灰黑而燥,为津伤已甚,可加玄参、生地、麦冬,即成增液承气汤,以攻下泄热,生津养阴; 若热毒较甚,可加入黄连、黄芩、栀子、黄柏以苦寒攻下,清热解毒。
49
4.3 胃热阴伤 证候:身热自汗,面赤,口舌干燥而渴,虚烦不 眠,气短神疲,身重难以转侧,时时泛恶, 纳谷不馨;
4.3 胃热阴伤 证候:身热自汗,面赤,口舌干燥而渴,虚烦不 眠,气短神疲,身重难以转侧,时时泛恶, 纳谷不馨; 苔脉:舌红而干,苔黄而燥,脉细数。 病机:胃热津伤 治法:清泄胃热,生津益气 方药:竹叶石膏汤
50
注意点: 1.白虎加人参汤证:气分极期,四大症,热炽为主 竹叶石膏汤证:四大症不典型,阴虚之象明显。 2.加减:
气阴耗伤较重者,方中人参可用西洋参替代以益气养阴; 痰热内阻者,可加竹沥清热化痰; 热毒较重者,可加入银花、虎杖、败酱草、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 呕恶较甚,加竹茹、橘皮和胃止呕。
51
四、辨证论治—常见证型辨治疗 1 邪袭肺卫 2 肺热炽盛 3 痰热结胸 4 邪入阳明 5 热入心包 6 正气外脱 7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52
5.1 热陷心包 证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体灼热,四肢 厥冷,舌蹇; 苔脉:舌色鲜泽,脉细数。 病机:肺卫之邪逆传心包 治法:清心开窍
5.1 热陷心包 证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体灼热,四肢 厥冷,舌蹇; 苔脉:舌色鲜泽,脉细数。 病机:肺卫之邪逆传心包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53
三宝的应用 作用 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 至宝丹 清热之力最强,兼能豁痰 清热之力次之,兼能镇痉息风通便 清热之力最次,长于芳香辟秽 适应证
高热,昏迷痰诞壅盛 高热,抽搐昏迷不深 昏迷较深或昏愦不语, 热势不甚 用 量 ½~1丸 次 3次 日 0.5~1钱 次 2次 日 1~ 2丸 次
54
注意点: 1.营分证营热扰心导致神昏:神志症状较轻,且无舌蹇肢厥,常见斑点隐隐;
2.热结肠腑证出现的神志异常:症状一般较轻,时间也短;热结肠腑症状。 3.加减: 犀角,用水牛角代,配合大青叶、生地等; 痰热蒙蔽心包,去莲心、麦冬,加石菖蒲、郁金、赤豆皮等; 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55
5.2 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证候: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腹部按 之硬痛; 苔脉: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5.2 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证候: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腹部按 之硬痛; 苔脉: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病机:手厥阴心包与手阳明大肠俱病 治法:清心开窍,攻下腑实 方药: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化开,调入生大黄末)
56
加减: 如燥结津伤甚者,可加入芒硝、玄参等以软坚生津; 如心包见证严重而燥结不甚者,可先予清心开窍而后再行攻下。
57
四、辨证论治—常见证型辨治疗 1 邪袭肺卫 2 肺热炽盛 3 痰热结胸 4 邪入阳明 5 热入心包 6 正气外脱 7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58
6. 正气外脱 证候:身体灼热,神志昏聩,倦卧,气息短促, 汗多,脉散大或细数无力;或发热骤退,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不止,虚烦
6. 正气外脱 证候:身体灼热,神志昏聩,倦卧,气息短促, 汗多,脉散大或细数无力;或发热骤退,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不止,虚烦 躁扰,气息短促,舌淡,脉微细欲绝。 病机:正气外脱(内闭外脱) 治法:益气敛阴固脱或回阳固脱(清心开窍) 方药:生脉散、参附汤(安宫牛黄丸)
59
四、辨证论治—常见证型辨治疗 1 邪袭肺卫 2 肺热炽盛 3 痰热结胸 4 邪入阳明 5 热入心包 6 正气外脱 7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60
7.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证候:低热或不发热,干咳或痰少而黏,口舌 干燥而渴; 苔脉:舌干红少苔,脉细。
7.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证候:低热或不发热,干咳或痰少而黏,口舌 干燥而渴; 苔脉:舌干红少苔,脉细。 病机:风温病恢复期,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治法:滋养肺胃,清涤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
61
加减: 肺经热邪尚盛者,加知母、地骨皮等; 胃阴伤明显者,加石斛、芦根; 咳重者,加杏仁、贝母、枇杷叶等; 纳呆者,加谷麦芽、神曲等。
肺胃阴伤者,还可配合饮食疗法,如进食雪梨汁、荸荠汁、石斛茶等; 同时注意避免过早进食油腻和辛辣食物。
62
五、病案举例 陈××,男,16岁,1974年3月24日住院。 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当晚即
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 汗出而热不退,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 咳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脘 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凉饮,舌苔薄白 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8300/mm3, 中性91%,淋巴9%。痰培养:肺炎球菌。胸透: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
63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64
参考答案: 1、病名:风温 2、病因:风热病邪; 病机:风热袭于肺卫,食滞中阻。 3、治则治法:解表祛邪为主。辛凉解表,佐以导滞 4、处方: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桑叶、荆芥、薄荷、杏仁、牛蒡子、淡豆豉、全瓜蒌、桔梗、枳壳、枇杷叶,以后又加用栀子、黄芩、前胡等。
65
复习思考题 简述风温病的病机演变特点。 风温邪袭肺卫时如何区别使用银翘散和桑菊饮? 试述风温邪热在肺阶段的辨证施治。
试述风温逆传心包的病机及证治。 风温后期为什么易伤肺卫之阴?请述其证候表现与治法方药。
66
Thank You!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