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2004 高考语文备考讲座 现代文阅读 2004 年 1 月 · 北京
2
对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基本认识 *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适应高考特定需要,以考查精读(信息阅读)能力立意的试题。
*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适应高考特定需要,以考查精读(信息阅读)能力立意的试题。 *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自八十年代中期试题改革以来思路最清晰、成效最显著的领域。 *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在语文学科领域跨世纪的突破,对教学和科研有积极引导意义。 基本认识
3
一、考查内容概说 内容概说
4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 解 B 鉴赏评价 E 分析综合 C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8.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形象思维能力 ——文学作品 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文章 社会科学文章 自然科学文章 以考查 思维能力立意
6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⑴怎么认识重要词语 ? 重要词语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确切理解这些词语,才能准确把握文意。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结合语境迅速理解词语含义,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
7
⑵如何理解重要词语 ? 社会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化,修辞手段的运用,使词义扩大;新旧词义并存造成了多义现象。词在语言中不是孤立的,要跟其他词组合成句表达意思。因此,对词的多义现象,必须整合上下文去正确理解。
8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⑴怎么认识文中重要的句子? 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 ⑵考查句子的侧重点是什么?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和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9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⑴怎么认识筛选信息? 辨别读物中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指阅读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10
⑵如何实施筛选信息? 辨别、筛选、整合重要信息,须把阅读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③最能表达作者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其中①在学习性阅读中尤为重要。
11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⑴思想、思路、结构的关系是怎样的? 叶圣陶:“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结构是思路的具体展现。 ⑵结构、层次、文章的关系是怎样的?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段间的、段内的),才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12
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⑴归纳、概括考查的是什么能力? 一段文字内容可能很多,但其核心意思可用一句或几句话概括。这项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13
⑵怎样考查归纳、概括能力? 可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也可要求对整篇材料中心做归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赞颂还是批评,完全支持还是有所保留,需读者分辨。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直接表述出来的,有分散在多处,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得出正确判断。
14
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⑴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考查哪些内容?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露。作者对所论说事物的观点和态度,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需要读者分辨。 ⑵怎样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分散在多处,需要经由辨别和筛选得出正确判断。
15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⑴推断、想象考查的是什么能力? 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潜在能力的测试。读文章不仅要读而且要思,探究文外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6
⑵怎样考查推断、想象能力?答题要义是什么?
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想象,要有理有据。有时,文章没有现成结论,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合理推断想象,这是探究性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题目选项,有些对文中说法变换了叙述角度或表达方式,有些是根据文意推断的,是否符合文意不能直接看出。要在正确理解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分析判断选项的变换或推断是否合理。
17
8.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⑴鉴赏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初步赏析文章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较高的能力要求。 ⑵鉴赏文学作品怎样命题?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就某一方面单独命题。
18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⑴评价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评价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评说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较高的能力要求 ⑵评价文章思想怎样命题? 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可单独命题,也可与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结合起来命题。
19
二、基本能力解说 能力解说
20
阅读 学习 研读 考查 精读 生活 泛读 1.阅读方式的分类 专业阅读 高于信息阅读 探究阅读 信息阅读 密切相关 讲评阅读 浏览阅读
消闲阅读 浏览阅读 专业阅读 探究阅读 阅读 信息阅读 学习 研读 高于信息阅读 考查 精读 密切相关 讲评阅读 生活 泛读 低于信息阅读 知能积累 • 认识社会 传承文化 • 写作样板
21
2.信息阅读的特性 以阅读者的知能积累为依托,以确认、整合为基本手段,准确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的一种阅读方式。
22
⑴以阅读者的知能积累为依托 [例1 • • 20]根据文意,肠脑之所以称为“脑”,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它具有同颅脑一样的能够控制肠胃运转的独立功能。
23
[例2 • 1996 •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8题。
贝多芬之谜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 …… 注:①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4
总 分 [例3 · 2002全国卷 · 科学文章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沙尘暴 • 思路结构 ①概括介绍“沙尘暴”
② 具体介绍“沙 有利 ③ 尘暴”的历史 有弊 ④具体说明“沙尘暴”近年的危害 ⑤引歌德话提出希望 总 分
25
符合解释科学名词规范 过于宽泛的文学性语言 只涉及成因过于片面 只涉及成因过于片面
[例4 · 2002全国卷 · 7] 下列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符合解释科学名词规范 过于宽泛的文学性语言 只涉及成因过于片面 只涉及成因过于片面
26
[例5 · 2002全国卷 ·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27
[例6 ·2002北京卷 · 科学文章阅读]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15题。
科学文章(模糊性)• 思路结构 ①概括指出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②举鸡与蛋、固体与液体的实例说明 ③举三个实例说明客观世界的模糊性, 科学发展无力实现客观世界的清晰。 ④人们利用模糊概念来帮助自己判断。 ⑤仿人计算机是模糊理论的重要课题。 导入 主体 尾声
28
慢镜头的 快镜头的 对比联想 类比联想 [例7 · 2002北京卷 · 12]画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
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慢镜头加以重映 B. 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 C.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D.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慢镜头的 对比联想 快镜头的 类比联想
29
[例8 ·2002北京卷 · 13]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C.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 D.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③段中心
30
[例10 · 2002北京卷 · 14]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是
A.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B.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C.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D.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第⑤段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④段中心
31
[例11 · 2002全国卷 ·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第①段]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第一点] 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第③段]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 [第二点]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32
反射光强烈,原因①接近垂直入射②单色光线
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 [例12·2003北京卷·10]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从飞越亚马孙丛林的小飞机上,有可能看到蓝蝶发出的蓝色闪光。 B.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 C.亚马孙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D.有关蝴蝶的传说,可能因蓝蝶反光的奥秘被揭开而更添浪漫色彩。 反射光不强烈, 原因:斜入射光线 反射光强烈,原因①接近垂直入射②单色光线 以偏代全 以确切代可能 B.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如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那么可能是因角度所限。 难 度 0.25 区分度 0.11 答案 B
33
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
[例13·2003新课程卷·10]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 将非全称概念扩大为全称概念 将必要条件扩大为充要条件
34
[小结]构建连通知能积累的思维通道,使信息阅读获得最有效的依托。
1.语文课内的知识积累; 2.语文课内的能力积累; 3.来自生活的常识积累; 4.判断事理的逻辑能力; 5.对比类比的联想能力; 1.知能积累与确认整合; 2.知能积累与意识培养; 3.知能积累的充实提升。
35
⑵以确认、整合为基本手段 * 信息阅读是“确认、整合”的同义语,信息阅读的目的即是对文字做确认、整合的认知处理,此外再无其他目的; * 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都建立在确认、整合的基础之上,都通过确认、整合的手段得到体现和展示。
36
确认整合意识 确认:对某一语言单位的确切认知 字、词、短语、句子、句群、段…… 整合:对语言单位关系的准确把握 同级或不同级的
37
[例1 • 1996 •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8题。
[例1 • •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8题。 贝多芬之谜·思路结构图 Ⅰ (1段)贝多芬之前的音乐传统——贝多芬“谜”的背景 (2段)贝多芬成为“谜”的原因之一——音乐追求及特点 (3段)贝多芬成为“谜”的原因之二——音乐才能及反响 Ⅲ (4段)贝多芬对后代音乐的影响——释开“谜”的意义 Ⅱ
38
[例2 • 1996 •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8题。
[例2 • •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8题。 贝多芬之谜·第二段思路结构图 提分见解(1句)贝多芬音乐追求的特征(2句)当时传统的反响 (3句)贝多芬一生对音乐的追求 举例阐析 (4句)《英雄交响乐》中的体现 得出结论(5句)当时传统的反响(6句)贝多芬音乐追求的原因
39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例3 • 1996 • 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不超过20个字)
[例3 • • 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不超过20个字)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40
[例2 • 1998 •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例2 • •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报秋·思路结构图 (1段)见花惊怅 时光飞逝 (2段)生命力强 (3段)太阳花死 (4段)长势蓬勃 (5段)芳香醒脑 (6段)引发感喟 不安焦虑 (7段)西江月词 (8段)领略悠然 (9段)点明主旨 领取生活 消逝怅然 正反对照 花之种种 正面铺陈 报 秋 知 秋
41
[例4 • 1998 • 2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到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⑴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 ⑵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 收获季节,两手空空。 没几天便是立秋。 ① 似乎刚过完春节,一切都还来不及干呢,已经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了得! ② ---- ⑤ [第一部分主体]…… ⑥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42
[例5 · 2002全国卷 · 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
[第②段]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参考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43
[例6 · 2003北京卷 · 科学文章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7—10题。
科学文章(蓝蝶仿生)• 思路结构图 介绍蓝蝶 蓝蝶奇妙的光学性能 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 仿生研究 蓝蝶的仿生应用研究 仿生难如蝶翅的奇妙
44
文本第二段 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 [例7 · 2003北京卷 · 8] 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增强了蓝光的反射 B.翅膀的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颜色随不同视角而变化 C.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反光是广角的。 D.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①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以在很大范围内看到。这种奇妙性能缘于那些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略微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②蓝蝶的翅膀还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一种仅有6到8个分支的蓝蝶翅膀,仍比蓝色涂料的反光率高出一倍以上。③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略有变化,从蓝色到紫色,一直延伸到人眼看不见但蓝蝶能看见的紫外线。 难 度 0.81 区分度 0.31 答案 C
45
[例8 · 2003北京卷 · 9]对有关蓝蝶的仿生研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
B.翅膀上的羽状物的构造和尺寸,是仿生学家们极感兴趣的课题。 C.新型的变幻色彩的迷彩服,可能将与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有关。 D.对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取得突破性的结果。 文本第三段 课题 可能 有关 没取得 突破性的结果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比如改善公路上的路标,改善电脑的液晶显示器。军事部门感兴趣的是仿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色彩的新型迷彩伪装;服装公司则设想,仿蓝蝶翅膀做出的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将使时装展示台上更加异彩纷呈。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印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 难 度 区分度 0.36 答案 A
46
乡土情结 • 思路结构图 [例9 · 2003全国卷 ·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就空间说 乡土情结 释乡土情结
就时间说 就时空说 赞乡土情结
47
父母亲族的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 悲欢离合的家史 邻里乡情
[例10· 2003新课程卷 · 19]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①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②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③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④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⑤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⑥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唤着同一空气, 濡染着同一的风习, 千丝万缕沾着边。 ⑦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乡土情结》第二段 父母亲族的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 悲欢离合的家史 邻里乡情
48
① ② [例11 · 2003新课程卷 · 20]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类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① ② ① ② ③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49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
[例12· 2003新课程卷 ·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 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50
W = a b ( X + Y ) [小结] * 信息阅读又称精读,是一种以获取新鲜信息为主要取向的阅读方式; * 信息阅读能力可示意为:
* 信息阅读又称精读,是一种以获取新鲜信息为主要取向的阅读方式; * 信息阅读能力可示意为: W = a b ( X + Y ) 确认整合的综合 认知积累 确认整合速度
51
三、考场应对例说 应对例说
52
[标题语、概括语、限示语、对象语、篇章语、主旨语、过渡语、照应语、背景语、文学语]
整体把握与确切理解 相结合 文章体式 [含体裁样式、语言表达] 话题范围 [宏观把握解读微观问题] 相关背景 [标题、注释提供的信息] 思路结构 [对全文各段关系做整合] 情境基调 [对于文学作品尤其重要] 关注文章要点 [标题语、概括语、限示语、对象语、篇章语、主旨语、过渡语、照应语、背景语、文学语] 确认整合结合 [对词句意义确切认知 对词句关系准确把握] 依托认知积累 [知识积累和认识能力]
53
乐 式 感 情 巴 赫 √ ╳ 莫扎特 贝多芬 [例一·1996·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28题。 概括语 标题语
贝多芬之谜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①,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b 概括语 对象语 标题语 乐 式 感 情 巴 赫 √ ╳ 莫扎特 贝多芬 文学语 限示语
54
主旨语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对象语 限示语 文学语 照应语 篇章语
55
过渡语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注:①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②《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璜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送入了地狱。 文学语 限示语 背景语
56
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不超过20个字)
某些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57
包含着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激情的音乐
25.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哪些音乐? (不超过20个字)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 包含着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激情的音乐
58
贝多芬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却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完全把音乐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
26.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 32个字)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 贝多芬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却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完全把音乐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
59
27.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 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
乐 式 感 情 巴 赫 √ ╳ 莫扎特 贝多芬
60
A.不喜欢贝多芬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 B.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 C.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
2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不喜欢贝多芬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 B.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 C.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 D.与贝多芬同时的“伟人”们既不理解他,又无法否认他的成就 E.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 B.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 A.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C.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 E.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 ②《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璜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送入了地狱。 D.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
61
1996年卷24—28题·题目之间关系示意图 筛选信息 理解语句 24.“只追求乐式” ----同
筛选信息 理解语句 24.“只追求乐式” ----同 时代的传统音乐家的特点 25.“具有产生于思想信念的最高激情”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 对比归纳 主要内容 26.“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又完全不把设计本身作为目的” ----揭示文章的中心 概括整体 确切理解 27.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比较 对比概括 E、C ----筛选理解
62
[例二·1999·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24题。
创造宣言 • 思路结构图 Ⅰ( 1 ) 提出创造是教育的使命 (2— 4) 具体阐释教育者肩负的创造使命和面临的问题(正面) Ⅱ (5—11)批评不能创造的畏葸观点,鼓励树立创造观念(反面) Ⅲ(12)表示愿为创造献出一切
63
时时处处,人人都可以创造。 21.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创造宣言 • 节录
第 5 段首句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第 6 段首句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第 8 段首句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第 9 段首句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第10段首句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 绝 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第11段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时时处处,人人都可以创造。
64
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教育对象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能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创造宣言 • 节录 第 4段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教育对象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能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众多)活人的塑像 (众多的) 卓越的活人 众多教育对象 教育方法 众多教育 对象成才
65
2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者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文本《创造宣言》节录〗 第3段 ①教育者不是造神像,不是造爱人。②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③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我们的石像,我们的爱人。④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⑤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⑥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⑦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⑧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⑨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若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要明确教育创造的目标 要鼓励学生也创造 要注意集体 创造的特点 要注意师生间合作创造
66
2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选项与《创造宣言》文句对照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若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A. “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作活人之塑像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的原理。 √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唯有大无畏的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
67
选项与《创造宣言》文句对照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坎坷,但还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 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
68
选项与《创造宣言》文句对照 教育者不是造神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
69
祝您成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