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清初的民族政策 P66-86.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清初的民族政策 P66-86."—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清初的民族政策 P66-86

2 課題重點 清初的民族政策及其影響 滿族建立的清朝,君主除致力維護本族的優勢和利益外,對轄境漢、蒙、藏、回諸族一直採用因族制宜的管治策略,雖有利清室的統治,卻使各族保持相對疏離的關係。 民國年間外蒙事件及西藏事件的發生自當溯源於此。

3 問題 清初民族政策的具體內容? 政策的影響? 對不同族群(漢、滿、蒙、回、藏、苗) 如何助滿清維護本族的優勢和利益? 當時 長遠 正面效益?
負面作用? 長遠 民國(至今?)

4 民族政策是甚麼? 「民族政策」是「帝國」獨有的 「帝國」(empire)與「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分別?
「民族政策」的作用﹕ 1) 界定何謂「自己人」(確立彼此的身份) 統治者 被統治者 2) 鞏固對被統治者的統治

5 清帝國的背景 以「滿洲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 在征服過程中,發展成為「多民族國家」 治理下的民族﹕各有「地盤」… a) 滿洲族(東北)
b) 蒙古族(蒙古) c) 藏族(西藏) d) 西南少數民族(雲南、貴州、四川、廣西) e) 回族(新疆) f) 漢族(全國﹕集中於中原地區)

6 清帝國的版圖 蒙古 滿洲 回疆 西藏 中原地區 西南地區

7 清帝國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努爾哈赤時期(1586-1626) 第二階段﹕皇太極時期(1627-43)
統一「滿洲地區」,建立後金國反明(1616) 第二階段﹕皇太極時期( ) 內蒙古臣服,與明朝交戰 第三階段﹕順治時期(入關初期﹕ ) 消滅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及南明政權 第四階段﹕康熙初期( ) 平定三藩之亂及台灣鄭氏政權

8 清帝國的發展歷程(2) ? 第五階段﹕康熙時期(1688-1720) 第六階段﹕雍正時期(1723-34)
撃敗準噶爾部的噶爾丹(烏蘭布通及昭莫多戰役 ) 打敗準噶爾部的策妄阿拉布坦,控制西藏( ) 第六階段﹕雍正時期( ) 控制青海,與準噶爾部爭持 第七階段﹕乾隆時期( ) 消滅準噶爾部,平定天山北路 平定大小和卓木,平定天山南路 新疆完全納入中國版圖 清廷花了數代經營才以中國資源為後盾征服西部

9 清朝的地方行政系統 中原地區及西南地區﹕本部18省(總督、巡撫) 藩部地區﹕ 兩組系統互不統屬,同為清廷領有
8大總督﹕直隸、兩江、湖廣、兩廣、閩浙、雲貴、四川、陝甘 藩部地區﹕ 東北﹕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 外蒙古﹕烏里雅蘇台將軍、辦事大臣、參贊大臣 內蒙古﹕熱河、察哈爾、綏遠都統 青海﹕西寧將軍、辦事大臣 新疆﹕伊犁將軍 西藏﹕駐藏大臣 兩組系統互不統屬,同為清廷領有

10 親疏有別論 滿洲族 蒙古族 藏族 漢族 回族 西南少數民族 外人 外人 外人 外人 外人 自己人

11 清朝如何看待不同族群? 滿洲人在征服過程中授予部份族群「旗人」的稱號,視作自己人 根據征服/ 投誠的先後次序來決定彼此關係的親疏
滿洲八旗 蒙古八旗 漢軍八旗(遼東地區的漢人) 根據征服/ 投誠的先後次序來決定彼此關係的親疏 這是否「絕對」的準則?

12 「帝國」的特點? 依賴強大的軍事力量鎮懾潛在的敵人 問題﹕單靠軍事力量能否長期維持國家的穩定? 彼此的關係是在長期的交手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
除了軍事手段外,也需要權術的配合

13 清廷民族政策的理念 權術 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 剛柔並濟 分而治之

14 對漢族的統治政策 懷柔 高壓 禮葬思宗 錄用明臣 輕徭薄賦 整頓吏治 獎勵農耕 停止圈地 復行科舉 尊孔崇儒 編纂典籍 屠城滅邑 駐兵鎮壓
薙髮易服 圈佔土地 摧抑士紳 興文字獄

15 (一)淡化明亡的事實 突顯自己「弔民伐罪」的大義名份,強調其政權合法性(天命所歸) 有選擇性地採用明制,尊崇儒學 倡導「滿漢一家」的觀念
主張取天下於李自成手上 不承認南明政權的合法性 此說是否合理? 有選擇性地採用明制,尊崇儒學 使民眾容易適應新政權 倡導「滿漢一家」的觀念

16 (二)收買人心 禮葬明思宗及表彰死節者 宣揚忠義的觀念﹕關帝崇拜 vs 岳王崇拜 錄用降臣 配合弔民伐罪的宣傳,以示對前朝的尊重
保留其原有地位,穩定士氣 對可以利用者加以籠絡,以便「以漢制漢」 如洪承疇、吳三桂

17 (三)關心民生 廢明苛政﹕三餉(遼餉、練餉、剿餉) 巡行天下﹕康熙多次南巡,視察治河工程 獎勵農耕 整頓吏治 輕徭薄賦﹕
康熙﹕「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的承諾 禁止圈地,歸還民田,保障民生 圈地﹕霸佔漢人土地 恢復生產力 減少滿漢之間的衝突

18 (四) 拉攏士人 尊崇儒學,重開科舉 編修圖書,投資文化事業 保留及承認明制之下的科舉資格,安定士氣
用「博學鴻詞科」網羅隱逸,以吸引知識份子投身政府 編修圖書,投資文化事業 使士人學以致用 康熙﹕《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 乾隆﹕《四庫全書》

19 懷柔政策? 甲、正面宣傳 乙、給予厚利 1) 淡化亡明的事實 2) 禮葬明思宗及表彰死節者 3) 有選擇性地採用漢法,尊崇儒學
4) 巡行天下,獎勵農耕,整頓吏治,關心民生 5) 廢明苛政 乙、給予厚利 錄用降臣 重開科舉 編修圖書,投資文化事業 輕徭薄賦 禁止圈地,歸還民田,保障民生

20 (1)血腥鎮壓,鎮懾漢人 作為對抗清者的報復,以圖殺一儆百 厲行薙髮易服,強制留辮 頒圈地令,掠奪民產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陰慘殺」 厲行薙髮易服,強制留辮 企圖減低漢人的民族意識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頒圈地令,掠奪民產 作為對滿族的優待政策

21 (2)軍事鎮壓,保甲監視 派八旗兵屯駐於重要的軍事要地 實行嚴密的保甲制度 嚴刑峻法 遷海令 頒大清律﹕防範民眾反清
針對台灣鄭氏政權的「焦土戰略」 防範沿海民眾與鄭成功聯絡 沿海居民向內陸遷徙30里

22 (3)壓抑士紳,嚴禁結社 士紳﹕讀書人、退休官員、宗族領袖、社會名流 鎮懾漢人中最具勢力及組織能力的群體,使之完全貼服 興文字獄,壓制言論
禁止聚眾講學,議論朝政 金人瑞哭廟案 江南奏銷案(針對士紳欠糧漏稅) 興文字獄,壓制言論 針對知識份子以文字影射政權 強化君主的權威 明史獄 南山集獄

23 高壓政策? 甲、引蛇出洞,殺雞儆猴 乙、嚴密防範 血腥鎮壓,鎮懾漢人 興文字獄,壓制言論 壓抑士紳,嚴禁結社 厲行薙髮易服,強制留辮
頒圈地令,掠奪民產 乙、嚴密防範 軍事鎮壓,保甲監視 實行遷界,強制遷海 嚴刑峻法

24 Q﹕清廷對各社會階層是否一視同仁? 小活動﹕請代入以下身份 明朝遺臣 知識份子 平民百姓 分析甚麼政策針對他們?

25 明朝遺臣 高壓 追殺明宗室 貶殺降臣 懷柔 禮葬明思宗及表彰死節者 錄用降臣

26 知識份子 高壓 興文字獄,壓制言論 壓抑士紳,嚴禁結社 懷柔 有選擇性地採用漢法,尊崇儒學 重開科舉,招攬士人 編修圖書,投資文化事業

27 平民百姓 高壓 血腥鎮壓,鎮懾漢人 厲行薙髮易服,強制留辮 頒圈地令,掠奪民產 軍事鎮壓,保甲監視 實行遷界,強制遷海 嚴刑峻法 懷柔
淡化亡明的事實 巡行天下,獎勵農耕,整頓吏治,關心民生 廢明苛政 輕徭薄賦 禁止圈地,歸還民田,保障民生

28 反思﹕ 參考資料 有人認為強迫漢人剃髮是不智之舉,你同意嗎? 試加以分析 P.67,陳名夏語 P.67,衛匡國語
清軍入京之初,曾下薙髮令,因士民反對而不得不一度暫緩執行 有人認為強迫漢人剃髮是不智之舉,你同意嗎? 試加以分析

29 政策的影響 懷柔 瓦解反清勢力 國勢安定繁榮 文化發展昌盛 高壓 種下民族仇恨 士風日漸敗壞 禁錮士子思想 考據學出現

30 小結﹕ 清初統治者的取向… 清朝的八旗旗主主要傾向採用高壓措施,而皇帝則傾向懷柔,以爭取民心,削弱八旗旗主的實力 「懷柔為主,高壓為副」?
「先高壓,後懷柔」? 當中考慮甚麼因素? 清朝的八旗旗主主要傾向採用高壓措施,而皇帝則傾向懷柔,以爭取民心,削弱八旗旗主的實力

31 第一節完

32 對邊境民族的統治政策 基本理念 基本手段 不易其宜,施政配合當地的環境 各安其習,尊重當地的傳統 剛柔並濟
分而治之(互相隔離),阻止漢族移民 基本手段 愚民政策 隔離政策 籠絡政策,納入其統治系統 高壓政策

33 Q 清廷如何分析個別民族的特點,採取針對性的對策
考慮點﹕ 清廷認為這些特點對其管理有利還是不利? 改變這種特點,還是維持這種狀況? 部族特點 管治策略 具體措施

34 清帝國的版圖(回顧) 滿洲 蒙古 回疆 滿洲族 蒙古族 藏族 漢族 回族 西南苗族 西藏 中原地區 西南地區

35 蒙古的特點 地方廣闊,部落林立,聚居分散 彼此缺乏聯繫而且關係欠佳 四肢發達(武勇),頭腦簡單(對信仰極度虔誠)
滿洲人心底瞧不起蒙古人(視作武夫) 策略1﹕建立共通語言(宗教) 策略2﹕維持分離之勢,避免出現第二個成吉思汗 策略3﹕利用其武勇,收為己用 策略4﹕令其「蠢」下去,無法進步

36 蒙古﹕絕其智而用其力 藉盟旗制度,限制各旗的活動範圍及私下聯繫,鞏固蒙古部落林立的形勢,不能統一
籠絡王公貴族,賦予高度自治權(自由度),誘使他們滿足現狀。只派「辦事大臣」作為清廷的代表 尊重蒙人信仰的喇嘛教(庫倫活佛) 視作重要盟友(自己人),以聯姻鞏固關係 編成「蒙古八旗」,充份利用其戰鬥力 隔離蒙、漢兩族,禁止蒙人學漢語,與漢人通婚和交往(愚民政策)

37 西藏的特點﹕ 地廣人稀,聚居分散 高原地帶,對外交通極為不便 對宗教極度虔誠,尊重(黃教)達賴及班禪喇嘛
有政教合一傳統﹕精神領袖同時是政治領袖 策略1﹕尊重其宗教,以建立親切感 策略2﹕突顯自己作為宗主國的身份 策略3﹕控制西藏上層領袖 描繪順治帝接見五世達賴的圖畫

38 西藏﹕崇其教而抑其政 限制西藏與四境的交往,限制文化發展 尊重喇嘛教,鼓勵藏人出家,減少藏民人口 刻意保持政教合一之勢。只派
「駐藏大臣」作為清廷的代表, 會同達賴及班禪處理政務。 達賴及班禪身份需用 「金瓶掣籤法」決定並報請中央冊封 金瓶

39 新疆的特點﹕ 地大民稀,但主要聚居於天山南北貿易幹線上的綠州城市,人口相對集中 位居貿易幹線的樞紐,對外(esp.中亞)聯繫較多
居民多為回教徒,一手持可蘭經,一手持刀,具侵略性和組織性,內部相當團結 回教主要分為什葉及遜尼派,互相敵視 當地原來的統治者(準噶爾部)與清廷戰爭多年,有宿怨,而且當地是最後被納入版圖的地區。 策略1﹕以高壓手段掃除「搞事份子」,重點駐防 策略2﹕借力打力,搞派系分化

40 新疆﹕輕其教而離其民 抑制伊斯蘭教,強調政教分離 派兵鎮壓(兆惠),設伊犁將軍 監控各地 民族隔離(聚居城區﹕漢城與回城)
刻意制造教派及民族糾紛,以轉移視線,分化回民 安撫親清廷的回民首領,以伯克制給予少量自治權 Q﹕為何清廷待喇嘛教與回教有別?

41 苗疆(雲貴地區)的特點﹕ 地形複雜,對外聯系困難 民族極多,居民多居於山寨,聚落分散
明朝政府的沐王府長期以來容許當地土司各自為政,處於半獨立的狀態,對中央政府叛服不常 策略1﹕加強中央對當地的管理和控制

42 苗疆﹕ 改土歸流﹕鄂爾泰建議取消世襲土司,由於中央任免官員管理苗民 派大將鎮壓苗民叛亂 乾隆年間的大小金川之亂

43 滿洲地區(對待自己人) 保持滿人獨佔東北地區,限制漢族移民 分駐各地的八旗兵及親眷居於「滿城」,聚居地與漢人分隔 優待八旗子弟,給予優厚待遇
使其專心從事戰鬥訓練,不為外事分心

44 乾隆的不同「造型」

45 乾隆的不同「造型」

46 其他配套? 以不同面貌包裝,對外宣傳(八面玲瓏) 定期在承德「避暑山莊」與各地王公貴族聯誼,打好關係 強化對各地藩部的行政管理
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 多重身份﹕滿洲大汗、漢人皇帝、菩薩 定期在承德「避暑山莊」與各地王公貴族聯誼,打好關係 以滿洲大汗的身份接見各地代表 強化對各地藩部的行政管理 另設理藩院統籌各地民族事宜 在各地分駐中央特派代表(將軍、大臣) 性質與中原地區的總督、巡撫相若 滿、蒙、漢、藏、回並用(官方語文、用人等)

47 清初的民族政策 設理藩院 派駐代表 管治邊疆 因俗制宜 蒙古 統治漢民 西藏 新疆 高壓 懷柔 嚴禁結社,壓抑士紳 禮葬明思宗 嚴刑峻法
絕其智 用其力 統治漢民 西藏 新疆 高壓 懷柔 嚴禁結社,壓抑士紳 輕其教 離其民 崇其教 抑其政 禮葬明思宗 嚴刑峻法 表彰死節 強逼薙髮 大興文字獄 屠城滅邑 圈佔土地 苗疆 錄用明臣 軍事控制 沿用漢制 輕徭薄賦 禁止圈地 廢土司 用流官 籠絡士人 編纂典籍 推崇儒學

48 清廷民族政策的核心﹕ 積極不干預 除了少數有利清廷管治的措施,如屯田、改土歸流之外,基本上積極維持各地原有的特質,並不積極開發
清廷民族政策的核心﹕ 積極不干預 除了少數有利清廷管治的措施,如屯田、改土歸流之外,基本上積極維持各地原有的特質,並不積極開發 減少與原住民之間的利害衝突 積極籠絡各族上層貴族,給予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並分而治之,但不主動干預各地內政 加強對各地的監控以宣示宗藩關係,使反清勢力難以團結成勢,以便居中操縱 尊重各地的風土習慣,因勢利導,加以羈糜 不強求與自身完全一致,但求各不相擾

49 反思﹕ 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你認為以下哪種說法最能代表滿清對各治下民族的統治方針? A. 種族隔離,分而治之 B. 積極不干預
C. 剛柔並濟 D. 因時制宜,因勢利導 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50 政策的影響 奠定中國版圖 有助民族壯大 鞏固清廷統治 激起反清活動 民族間存隔閡,導致日後外國勢力介入
當年秦朝大興土木,修建長城以禦外族。今天我朝施恩於蒙古,使其為我守備北方,這比長城更有效。 奠定中國版圖 有助民族壯大 鞏固清廷統治 激起反清活動 民族間存隔閡,導致日後外國勢力介入

51 反思 Q﹕你認為滿清對漢人,還是其他少數民族更好? 為甚麼? Q﹕你認為滿清的民族政策在幾大程度上是成功的?

52


Download ppt "清初的民族政策 P66-86."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