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74.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P74."—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P74

2 蒙古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課文整理 蒙古建國: 1.原居地:今黑龍江上游、蒙古東部 2.崛起:13世紀初,鐵木真統一大漠南北
3.擴張:後裔南進西攻,版圖橫跨歐 亞大陸 4.建立第一個統治全中國的征服王朝─ 忽必烈,定國號「大元」

3 P76

4 P76 P77

5 蒙古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課文整理 統治策略─族群等級制、多元文化制 1.背景:元朝境內民族複雜,蒙古族人少 ,運用策略控制並分化
2.策略: A.族群等級制 B.多元文化制

6 族群等級制 課文整理 依據:各族群的政治可靠程度與降附先後
劃分為四個等級 A.蒙古人─又稱「國人」 B.色目人─在中國的中亞各族人 C.漢人─原金朝境內的居民(包括契丹人) D.南人─南宋統治下的漢人 地位與待遇極不平等 A.職務─各級長官必用蒙古人、色目人 B.科舉─蒙古人、色目人右榜,漢人、南人左榜 C.法律─處罰不同

7 P76

8 P77

9 P77

10 多元文化制 課文整理 多語兼用:將蒙古文、漢文、回回文並列為官方語文
諸教並崇 A.崇奉喇嘛教為國教 B.允許佛教、道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各種宗教的傳播 各從本俗 A.明訂對各族婚喪禮俗的維護 B.不同族群的人犯法,各依其族舊俗審理

11 P77 P78

12 P78

13 P78

14 蒙古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課文整理 蒙元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 1.背景:元世祖立國中原後,為加強蒙古菁英統治漢地的能力
2.做法: A.多次召儒臣進講經史 B.令皇子兼習蒙古文與漢文 C.重建國子學,招納蒙古勛臣子弟研習漢學 3.阻力:自始即無意全盤漢化,採「祖述」、「變通」並行的二元立國方針 4.結果:終元之世,始終未積極漢化

15 P78

16 蒙古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課文整理 蒙元較難以漢化的因素: 1.文化差距過大─蒙古族為游牧民族,較 難理解漢族的農業文明
2.西域文化競爭─吐蕃 喇嘛教文化、中亞伊斯蘭教文化與蒙古社會背景相似 3.征服狀態局限─為確保蒙古族的統治權,不宜放棄蒙古認同 4.蒙古帝國牽制─立法施政必須以蒙古為本位

17 P78 P79

18 P79

19 明 朝 課文整理 明朝建國: 1.背景:元末天災、民變不斷,群雄四起 2.推翻蒙元:朱元璋(明太祖) A.以民族革命為號召
明 朝 明朝建國: 1.背景:元末天災、民變不斷,群雄四起 2.推翻蒙元:朱元璋(明太祖) A.以民族革命為號召 B.再度恢復漢族政權 C.致力於革除「胡俗」─僅在長城以南地區施行

20 P79

21 明朝的族群政策 課文整理 對蒙古族與女真族:分化強酋 1.分化強酋策略─使其無力單獨犯邊 2.藉朝貢、互市以為羈縻
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分設土司 1.因襲元制─設「土司」,以安撫為主,征伐為輔 2.廣設儒學─施行教化,促進當地文教與族群融合

22 P79 u

23 P79

24

25 滿清建國 課文整理 族群:先世為女真族 建國: 1.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 2.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
入關:順治元年(1644),統治中國

26 P79 P80

27 清朝對漢族的恩威並施 課文整理 懷柔政策 1.禮遇明室君臣 2.維持科舉取士 3.廢除苛捐雜稅 4.設法改善「圈地」等弊政 高壓手段
1.禁結盟社 2.摧抑紳權 3.大興文字獄

28 P80

29 P80

30 清朝對邊族的「分而治之」策略 課文整理 對蒙古 A.以聯姻、會盟、招降、宗教措施撫綏 B.以盟旗制度限定各旗勢力範圍 對西藏
C.統兵分駐前藏、後藏

31 P80 P81 清雍正時實施『改土歸流政策』

32 P80 P81

33

34 滿清對漢文化的態度─介於遼、金之間 背景:入主中國前已汲取漢文化成分 入關前: 1.努爾哈赤─對漢文化採抗拒態度
A.凝聚滿洲族群向心力創滿文 B.本人懂漢語 2.皇太極─秉持「參漢酌金」原則 A.確立漢式中央集權政治體制 B.命滿洲貴族子弟研讀儒家典籍 C.不忘諭令族人維持「國語騎射」傳統

35 P81

36 P81

37 P82

38 P82

39 北方民族建立政權的模式 課文整理 滲透王朝: 1.即魏 晉 南北朝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
2.獲政權方式:在建立政權之前,即自塞外內徙,逐步以半和平方式滲透 征服王朝: 1.即遼、金、元、清 2.獲政權方式:定居中國邊境,以武力征服中國部分或全部領土

40 P74

41 綠色表示滲透王朝 藍色表示征服王朝 黃色表示漢民族建立的典型王朝

42 P74 征服王朝

43 征服王朝的特徵 課文整理 同時兼具長城內外農耕與游牧兩種不同型態的社會 採用「二元體制」分別治理原有的部族與被征服的漢族
選擇性攝取漢文化,設法維護本民族文化 1.遼:文化抵抗型─傾向有限涵化 2.金:文化讓步型─傾向文化融合 3.元:文化抵抗型─傾向有限涵化 4.清:過渡時期

44 P74 u P75

45 P74

46 遼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課文整理 遼的族群政策─二元體制 1.採用「因俗而治」 A.南面官:以漢制治理漢人
B.北面官:以契丹舊制治理契丹人 2.成效:直至遼末,境內漢人與契丹人仍各自保有原來的生活與生產方式

47 P75

48 遼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遼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 課文整理 1.情形: A.自建國以來,重視維護契丹的制度和習俗
B.耶律阿保機啟用漢士制定典章制度,參酌契丹 原有儀制與漢制而成 C.創制契丹文字,契丹語文獻得到保存 2.結果:眾多契丹人能恪守契丹傳統

49 P75

50 P75

51 金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課文整理 金的族群政策─二元體制、族群等級制 1.採遼的二元體制:滅遼、宋之後 A.以州、縣制治理漢人
B.以猛安、謀克制統治女真人 2.族群等級社會:女真人在各方面的地位皆高於契丹人與漢人

52 P75

53 金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課文整理 金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文化融合 1.初建:兼採宋、遼政治體制與固有部族制
2.熙宗、海陵王:改行漢制→守舊派反彈 A.金熙宗:將大量女真人移徙至華北定居,以期 加強對漢地的統治 B.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 3.世宗:致力維護女真舊俗 4.章宗:允許女真人與漢人通婚

54 P76

55 P76

56 文字 契丹人參照漢字,發明契丹字 女真人以契丹字為基礎,創造出女真字
蒙古人初利用回鶻字母拼寫蒙古語,成為回鶻式蒙文,後元世祖忽必烈( 在位)命國師八思巴( Phags-pa, )創製蒙古「國字」(八思巴文) 滿洲人則借用回鶻式蒙古字加以改進,而成為滿文。

57 滿清的族群政策 聯合蒙漢 課文整理 恩威並施 漢 族 恩:禮遇明室君臣、科舉取士、廢除科捐雜稅…等 威:禁結盟社、摧抑紳權、興文字獄…等
漢 族 恩威並施 恩:禮遇明室君臣、科舉取士、廢除科捐雜稅…等 威:禁結盟社、摧抑紳權、興文字獄…等 蒙 古 聯姻、會盟、招降、宗教等措施加以撫綏 以蒙旗制度限制各期範圍 西 藏 劃分四大教區 施行政教分離,於拉薩設駐藏大臣 西 南 改土歸流 邊疆少數民族 設「理蕃院」分而治之

58 蒙古簡史 1206 1206 1218 1227 1234 1235 1252 1253 1271 1279 1313 1368 「成吉思汗」。 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受推載為 第三次西征 元亡 第一次西征 亡夏 滅金 第二次西征 滅大理國 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 元兵陷厓山,宋亡。 初行科舉

59 征服王朝學說 提出者:魏復古(Karl A. Wittfogel)
內容:征服王朝是指某一民族征服另一民族居住地的一部份或全部所建立的王朝,遼、金、元、清皆屬之。 文化上:征服民族與被征服民族在文化上是雙向的「涵化」,而非單向的「同化」。摒棄傳統的漢人中心史觀。

60 征服王朝對漢文化的態度 應是雙向的涵化,對漢文化並非被動地全盤接受,而是能夠進行主動的選擇。征服王朝較傾向於抵制,而滲透王朝較傾向於吸收。在征服王朝中,又由於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差異,遼、元較傾向於抵制,而金、清較傾向於吸收。

61 征服王朝的意義 1.提出:德裔學者魏復古於二十世紀前半期提出的。 2.分類:將中國古代諸北族王朝按其統治民族進入內地的不同方式,分為兩類。
朝 代 征服方式 對漢化態度 滲透王朝 十六國、北朝、西夏 王朝創始者移居至內地,或是局部侵略中國,趁中國內亂而取得政權 較容易被漢同化 征服王朝 遼、金、元、清 以武力侵入中國建立王朝 較不易同化

62 涵化、同化、融合 涵化是指當兩個群體接觸時,其中一個群體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干預另一群體的物質文明、傳統風俗、信仰等;這是幾個世紀以來一民族以政治控制和軍事征服等手段,對另一民族建立統治時所產生的特有現象。 同化是指民族傳統不同的個人或群體被融入社會上占支配地位的文化的過程;通常他們是移民或孤立的少數民族,雖然徹底同化很少見,但由於和主要文化進行接觸並加入主要文化所形成的生活中,慢慢失去大部分原來的文化特色而接受新的文化,變化大到已經無法區分。例如在美國,數百萬從歐洲來美國的移民,經過重新安置、學校教育及美國生活中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兩、三代之內幾乎完全被同化。

63 涵化、同化、融合 融合則是兩文化接觸時,彼此的文化因素在混合過程中結合起來,而不是被消滅。例如在墨西哥,經過幾個世紀後,西班牙人文化和印第安人文化已日益融合成一體。

64 北面官、南面官名稱的由來 南、北面官的稱謂,與契丹習俗有密切關係。「遼俗東向而尚左」,因此,遼朝皇帝的宮帳都坐西朝東,文武百官的牙帳(官署)分列宮帳兩旁。遼朝尚左,皇帝的左面即北面官署。因此,北面官地位優於南面官。

65 遼的官制──南面官與北面官 遼採用「因俗而治」的統治制度,其特點是根據不同地域,各民族不同的發展水平,而制訂獨特的統治制度,「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1.北面官:北面官主要管理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是在契丹氏族部落制基礎上發展來的一套官制。因此,北面官職多保留部落聯盟制的痕跡。 2.南面官:南面官主管從事農業經濟的漢族等,是從中原王朝移植過來的制度。

66 契丹文字 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較類似於蒙古語,但是至今仍未能解讀。
契丹大字創制於920年,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令參照漢字創制的。但是,契丹上層統治者大都通曉漢文,並以漢文為尊,契丹文使用範圍有限。 契丹小字則是參考回紇文對大字加以改造而成的。小字為拼音文字,較大字簡便。 遼亡後,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使用,並幫助創造女真文。直到1191年後,契丹文才逐漸廢棄,一共使用了三百多年。

67 元朝的建立 蒙哥於1259年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阿里不哥在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首都哈拉和林即大汗位。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自稱大汗,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蒙古傳統,引起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雙方隨即展開四年的內戰,直到阿里不哥兵敗投降。但忽必烈的「行漢法」主張造成許多蒙古貴族不滿,拒絕歸附忽必烈,結果導致四大汗國紛紛脫離,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與蒙古本土。大蒙古國不復存在。

68 忽必烈建元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元」。這是蒙古國家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掠奪殖民式統治,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69 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

70 P77

71 四大汗國

72 元代的差別待遇 蒙古人、色目人 漢人、南人 政治 中央至地方的重要官員,正職一般由蒙古人及少數色目人擔任
只能任副職或屬員,「一代之制,未有漢人、南人為正官者」 科舉取士 列右榜,只考兩場、可授六品官 列左榜,須考三場、授官則降一級 徵斂 蒙古人的馬匹不須繳交給政府,色目人只須繳交一部分 漢民擁有的馬匹須全數交給政府 法律 蒙古人打漢人或打死漢人,其罪刑都很輕 漢人殺蒙古人則不僅處以死刑,而且還要付燒埋銀 軍事 蒙古人是軍事上的重要組成分子 禁止漢人擁有兵器、馬匹,不許漢人射獵、習武、集會,甚至連夜間點燈、行路也要受到管制

73 喇嘛教 中國佛教的一支。主要流行於藏族、蒙古族、滿族等地區。唐朝時,天竺僧寂護、蓮華生等到西藏傳播顯、密兩系佛教,融合西藏原有的本教以及民間習俗,從而形成喇嘛教。喇嘛教教義兼容大小乘,而以大乘為主,大乘中顯、密俱備,而側重密宗,且以無上瑜珈密為最高修行次第。 喇嘛教的派別眾多,其中以格魯派、寧瑪派名聲最大。寧瑪派屬舊教,穿著紅色衣服,也稱「紅教」,是蓮華生上師所創。格魯派屬新教,穿著黃色衣服,也稱「黃教」,是明永樂(1403~1424)年間宗喀巴所創。此外,稱為「白教」的葛舉派和稱為「花教」的薩迦派,也有一定的影響。

74 基督教的傳播 基督教之聶斯托利派,早在唐貞觀九年(635)已傳入中國,稱「景教」,後中斷。元朝時,景教和天主教又傳入中國,稱「也里可溫教」(蒙古語稱「有福緣之人」為「也里可溫」)或「十字教」。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當時北京、杭州、西安、甘肅、寧夏、鎮江、泉州皆設有教堂,並有專管基督教徒的機構「崇福司」。 元亡後,該教在中原地區漸趨衰微。直到明朝耶穌會教士利瑪竇來華,天主教再度入華。嘉慶年間,英人馬禮遜也曾來華傳新教。鴉片戰爭前後,新教各派紛紛傳入中國。

75 滿清簡史 後金國 努爾哈赤建 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滿清入關 清廷始設「駐藏辦事大臣」 雲貴實施「改土歸流」 聖祖親政 1644 1616
1636 1669 1727 1728 後金國 努爾哈赤建 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滿清入關 清廷始設「駐藏辦事大臣」 雲貴實施「改土歸流」 聖祖親政

76 薙髮令 滿州人很早就有結辮的習慣,其髮式是半剃半留。最遲在宋史裡已有關於金人結辮的記載
清順治五年,皇帝發布「薙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對漢族來說,髮型成為忠於明朝的象徵,因此引發「嘉定三屠」等歷史悲劇

77 康熙(西元1663年)「莊廷鑨《明史》案 莊廷鑨,盲人,好史學,自稱「盲史」。他從明代朱國楨後人手中購得朱國楨《明史》稿本,又讓人續撰了明天啟、崇禎二朝事,合為《明書輯略》。書成後莊廷鑨死,其父莊允誠為之刊印。後被人告發。清政府以其書不記努爾哈赤、皇太極的年號,將南明隆武、永曆二帝視為正統,又有斥責滿洲的文句,故為「大逆不道」。於是把已死的莊廷鑨開棺戮屍;作序者、刻印者、校閱者、售書者、藏書者被殺共七十二人;莊氏家屬發配邊疆為奴,受牽連者多達數百人。

78 雍正時「查嗣庭案」 禮部侍郎查嗣庭任江西省主考官,出八股文試題「維民所止」。這句話原自出自儒家經典《詩經》中的《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意思是王者之都十分寬廣,都是君臣們居住的地方。但是有人上告,「維民所止」中的「維止」即去「雍正」之首,也就是砍掉雍正的腦袋。於是查嗣庭就被革職查辦,不久死於獄中,但仍被戮屍和砍頭示眾,其兒子皆被處死,其他家屬被流放。又因為查嗣庭是浙江人,還下令停止浙江省的鄉試、會試六年,以示懲戒。

79 雍正7年(西元1729年)「呂留良案」 呂留良(西元1629年~1683年)是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明亡後曾圖謀復興。事敗,家居授徒,拒絕清廷博學鴻辭科所召,削髮為僧。其著作中含有明顯的反清思想。雍正時,湖南人曾靜偶獨到呂留良的文選,大為感動,決心反清。曾靜得知,當時任川陜總督的岳鍾琪是宋代抗金明將岳飛的後裔,就派其弟子張熙去遊說岳鍾琪起兵反清。岳鍾琪告發,曾、張被逮捕。雍正與他們辯論,並撰《大義覺迷錄》批駁呂留良文選中的思想。對呂留良開棺戮屍,殺呂氏後人及學生和刊刻呂氏著作的人,呂氏家屬發配邊疆。

80 乾隆時「胡中藻詩獄」 胡中藻是內閣學士(儲備宰相),所著《堅磨室詩抄》,有句說:「一把心腸論濁清」,弘曆認為他故意把「濁」字加在「清」字之上,居心不良,立即處斬。 (依詩的格律,濁字必須放在清字上邊)

81 乾隆43年「徐述夔案」 徐述夔早已去世,遺者《一柱樓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舉盃呼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弘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顯然誹謗政府。徐述夔剖棺剉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都處斬。

82 土 司 元朝始置土司,用於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族首領。土司的職位可以子孫相襲,但是襲官需要獲得朝廷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三種武官職務。明朝與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三種文官職務。土司對朝廷承擔一定的賦役、並按照朝廷的征發令提供軍隊;對內維持其作為部族首領的統治權力。

83 木蘭圍場 又稱清代皇家獵場。位於承德北部圍場縣境内,東西長約150公里,南北長約100公里,總面積約10400平方公里。 清代,這裡是皇帝、八旗子弟及王公貴族行圍習武的場所。它和避暑山莊一起,成為另一個政治活動中心。

84 好站連結 香港教育統籌局/教材庫/課程資源/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中國歷史科/2004中國歷史 (中四至中五)修訂課程支援教材/單元五宋元明清/第三部分:清初的民族政策 種族政策之淺探--以元、清兩朝為例

85 圖源出處 元代進士題名埤: 八思巴會見忽必烈: 丘處機: 馬可波羅:王言洽主編,《中華文明通史圖鑑》,上海人民出版社,頁447。 蒙古作戰圖: 金瓶掣籤:王言洽主編,《中華文明通史圖鑑》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頁470。 薙髮令: 木蘭圍場:


Download ppt "P74."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