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節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夷夏並存的新秩序 ●夷夏觀念的轉變 ●北方民族的崛起 ●元、明、清統治下的民族政策 ●「征服王朝」對漢文化的態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節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夷夏並存的新秩序 ●夷夏觀念的轉變 ●北方民族的崛起 ●元、明、清統治下的民族政策 ●「征服王朝」對漢文化的態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節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夷夏並存的新秩序 ●夷夏觀念的轉變 ●北方民族的崛起 ●元、明、清統治下的民族政策 ●「征服王朝」對漢文化的態度

2 夷夏並存的新秩序 1.時代背景:宋代國防力量薄弱→已難實現 「王天下」的理想 A.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 B.推行「強幹弱枝」的文治政策 C.外患(遼、西夏、金)相繼崛起 2.與遼、西夏、金的互動新秩序:「國與國」 形式

3 (一) 宋、遼的對峙與議和 1.遼的興起與強大 A.興起:a.種族:東北的契丹 b.統一北亞草原-耶律阿保機 c.改國號「遼」-耶律德光 B.宋初:維持友好關係-互派使節 C.宋、遼和平關係告破裂:宋太宗兩次 北伐失敗

4 2.遼的大舉南侵與議和 A.時間:宋真宗/遼聖宗 B.議和訂「澶淵之盟」(1004) a.內容:建立對等、和平的外交關係 b.影響:宋、遼自此維持長期的和平關係 -偶有摩擦 (a)起因:遼多利用宋與西夏交戰之機 (b)化解:增加歲幣換取割地要求- 如宋仁宗時的富弼

5 澶淵盟約 (1004) 宋、遼約為兄弟之國 宋每年贈與遼歲幣-絹20萬匹、銀10萬兩
澶淵盟約 (1004) 宋、遼約為兄弟之國 宋每年贈與遼歲幣-絹20萬匹、銀10萬兩 規定:A.不得互越疆界 B.互不納叛亡 C.互不增加邊防設備 D.互遣使臣

6 (二)「澶淵之盟」的歷史意義 1.架構出夷夏並存的國際新秩序- 「國與國」的互動 A.建立對等的和平、友好關係 B.宋人採理性務實的態度與強敵維持和好關係 -外交策略、金錢賄賂 C.若干宋人對契丹態度轉為尊重-韓琦、富弼 D.仍有批判「澶淵之盟」為最下策─蘇軾 2.宋人試圖以聯夷制夷的策略取得主導地位 A.北宋:聯金滅遼-亡於金 B.南宋:聯蒙古滅金-亡於蒙古

7 北宋時東亞形勢圖

8 南宋時東亞形勢圖

9 鎏金銀高翅冠 為遼代 陳國公主( )所戴陪葬品,頗有契丹民族的特色;陳國公主為遼景宗( 在位)孫女,因家世顯赫、故陪葬物品精美、豐富

10 夷夏觀念的轉變 (一)傳統中國的夷夏觀 1.中國傳統的天下觀:以中國為中心
2.夷夏觀:隨國力強盛與否有所改變 A.國力強盛時-漢、唐、明 a.標舉「天下一家」的理想 b.向外擴張中國的政治與文化影響力 B.國力不振時-安 史亂後、兩宋、明 清 易代之際 a.強調「夷夏之防」 b.抱持閉關自守、區隔華夷的立場

11 (二) 唐人的夷夏觀 1.唐初─淡薄 A.對歸順或被征服的外族一視同仁 B.外族入居中土者甚多→呈現「華夷一家」 2.安 史亂後─轉趨鮮明 A.安史之亂後,使唐帝國趨於瓦解→遂引起 漢族對外族的仇視與排斥 B.社會風氣轉趨重文輕武,鄙視外族尚武精神 與文化

12 1.日益強化-背景因素 A.文人政治,科舉盛行,儒學益尊 B.外族契丹、女真的威脅
(三) 宋人的民族意識 1.日益強化-背景因素 A.文人政治,科舉盛行,儒學益尊 B.外族契丹、女真的威脅 2.學者強調「內諸夏而外夷狄」 A.朱熹以《春秋》的「夷夏之防」 說,極力主張收復北方失地 B.拒絕以和親政策以換取和平 朱熹 史料連結

13 北方民族的崛起 (一) 從游牧經濟到牧農並存
1.游牧經濟 A.擅騎射,常挾其武力優勢對中國威脅 B.逐水草而居,仰賴自然,須與農業社會 進行交換→受制於中國 2.到牧農並存 A.契丹-曾利用漢人農耕→形成游牧與 農業並存之經濟 B.女真-兼營農耕、畜牧、漁獵

14 卓歇圖 五代 胡瓌描繪契丹貴族的宴樂,描寫契丹可汗率部下出獵後歇息飲宴的情景

15 番騎圖 遼 李贊華( )繪。李贊華原名耶律倍,擅長繪畫遼國人物、鞍馬。此畫描繪四人邊騎馬邊聊天的情形。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

16 1.滲透王朝 A.在建立政權之前,即自塞外內徙→乘 漢末以後天下大亂時,相繼建立政權 B.民族:匈奴、鮮卑、氐、羌、羯
(二)「滲透王朝」與「征服王朝」 1.滲透王朝 A.在建立政權之前,即自塞外內徙→乘 漢末以後天下大亂時,相繼建立政權 B.民族:匈奴、鮮卑、氐、羌、羯 2.征服王朝 A.居住在中國的邊境,憑藉武力征服 中國的一部分或全部 B.建立政權:遼(契丹)、金(女真)、 元(蒙古)、清(滿洲) 史料連結

17 西晉疆域及內遷各民族分布圖

18 蒙古帝國疆域圖

19 清朝疆域圖

20 (三)「征服王朝」的統治特徵 1.實施「二元統治」-遼 、金、元、清 2.強調民族特質 A.創製屬於自己的文字 B.將本族語言奉為「國語」 C.提倡尚武精神,注重騎射訓練

21 實施「二元統治」的外族政權 遼-官制分北面官與南面官 A.北面官--管理契丹人 B.南面官--治理漢人
清-以八旗制度為基礎,旗、民分治

22 回鶻式蒙文 滿文 契丹文字

23 元、明、清統治下的民族關係 (一) 元朝的胡、漢之分 1.遼、金:A.漢人農民受嚴密控制 B.被俘虜的漢人,多編為奴戶

24 蒙古人統治下的社會階層 按種族分為四大階級: A.蒙古人-享有政治、經濟上特權 B.色目人-a.以為代理經營錢財,待遇 較漢人高 b.多為中亞來的伊斯蘭教徒 C.漢 人-滅金後,中原地區的人民 D.南 人-滅南宋後,江南一帶漢人 差別待遇:A.為官-漢人、南人多居副貳 B.科舉-有難易之別

25 元代社會階級示意圖

26 (二) 明朝的民族政策 1.朱元璋起兵時:以民族革命為號召-以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訴求 2.明朝建立後:採同化政策 A.措施:a.禁用「胡服、胡語、胡姓」 b.聽任外族與漢族通婚 B.影響:使不少蒙古人、色目人完全 融入漢人社會

27 (三)清朝的旗、民之別 1.採用高壓與懷柔雙管齊下的統治策略 A.高壓:武力鎮壓平亂、嚴禁立盟結社、 大興文字獄、勵行「薙髮令」… B.懷柔:禮遇明朝君臣、廣開科舉、編纂 巨籍、減輕賦稅… 2.八旗制度:凡隸屬於旗籍者,即為滿族 A.努爾哈赤創立 B.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 C.八旗子弟享有諸多優惠措施

28 清代八旗甲冑 鑲藍旗、正藍旗、鑲紅旗、正紅旗、鑲白旗、正白旗、鑲黃旗、正黃旗

29 清代滿、漢的差別待遇 朝廷官員雖是滿、漢並置,但首長非 滿人莫屬
朝廷官員雖是滿、漢並置,但首長非 滿人莫屬 旗人可以享有許多特權 A.與漢人分區居住 B.不受州縣衙門約束 C.不與漢人通婚 D.不許效法漢人風俗 滿族婦女打扮

30 「征服王朝」對漢文化的態度 (一) 遼、金時期─抗拒與接納
1. 遼 A.接納:a.延用漢士協助 b.適度採用漢人制度、文物 c. 翻譯儒書,立孔廟、佛寺 、道觀,樹立建國規模 d.引進考試制度 B.抗拒:維持「捺鉢」制度

31 2. 金 A. 接納:漢化極深,超過契丹人 a. 大量採用漢制 b. 尊孔、設學、建立考試制度 c. 熙宗與海陵王漢化更為積極 d
B.抗拒:世宗 a.限制漢化,大力推動女真文化 b.本人頗喜愛儒術史書,命人譯 為女真文字,頒行全國

32 慶州白塔 位於今內蒙古 赤峰,建於遼興宗 重熙十八年(1049)。興宗篤信佛教,該塔即他為母親章聖皇太后祈福所修建,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

33 遼墓壁畫「備經圖」 畫中兩位遼朝儒士正在整理經書,反映出當時儒學頗受重視

34 (二) 元朝─消極與放任 1.忽必烈的漢化態度 A.用漢士協助 B.仿漢制建年號、改國名 C.襲取漢人的典章制度 D.以科舉取士,翻譯儒家典籍 2.蒙古人漢化態度並不積極 A.始終未大規模的接受漢文化 B.始終保持游牧民族的本色

35 元世祖出獵圖 狩獵原是游牧民族 重要的經濟生活, 後來漸漸變成騎射 等軍事訓練

36 3.政府管制較為寬鬆 A.情形 a.對道教與儒家學術都給予保護 b.不查禁書籍文物 c.將漢族士人編為「儒戶」-給予優免 賦役的待遇

37 (三) 清朝─衝突與選擇 1.有系統的漢化政策 A.贏得漢族菁英的支持 B.使清朝成為最成功的「征服王朝」 2.漢化過程與衝突 A.太宗-a.翻譯漢文經史 b.採行考試取士 B.入關初-出現分歧,對漢制排斥 C.聖祖親政後-全面運用漢文化的方式 統治漢人

38 3.清朝成功的統治策略-高壓與懷柔並用 A.情形 a.懷柔-追求文治,維持儒家統治形象 b.高壓-嚴密控制思想言論 B.成效:使漢族士人大多為清廷所用 4.「征服王朝」的統治方針 A.強調民族的傳統特質 B.利用儒學來確立社會秩序-透過科舉 來穩定政治秩序

39 清 康熙讀書像 康熙定制,皇子皇孫 六歲始在上書房讀書 ,並親自為皇子們選 定師傅,漢人師傅敎 授儒家經典,滿人師 傅教授滿文、蒙古文

40 ★ 參考資料   李唐皇室,起源於北朝 胡化的漢人,他們的民族思想,亦即所謂夷 夏觀念,本甚薄弱。……安 史亂起,唐室怵於禍害,……夷 夏之防,也因而轉嚴。……宋代提倡文人政治,科舉轉盛,而儒學益尊,科舉制度遂逐漸成為發展儒家思想的工具。加以外患不息,宋人的民族意識也日益深固。民族意識、儒家思想和科舉制度是構成中國本位文化的三大要素,這些要素都在宋代發展至極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

41 ★ 參考資料   中國的帝國史(西元前221至西元後1911年)須分類來探討。第一類即典型的中國社會,以秦 漢為代表。經過一段時期之分裂後,疆土又日漸擴大,隋、唐、宋和明可作代表。第二以遼、金、元、清四個征服王朝時期為代表。……在分裂時期( )有許多「典型」的中國王朝在長江流域出現,而北方則有拓跋魏( )等滲透王朝。……秦 漢 隋 唐代表典型的中國帝制。遼和金則分別代表了征服型態的兩大類。遼是文化抵抗型,金是文化讓步型(指對漢文化的接受程度較高),清代則是兩者的中間型。              ~~魏復古,中國遼代社會史( 年)‧總述 註9…………………… 一為蒙古人,又稱國人;二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部族,又稱諸國人;三為漢人,指遼、金統治下的華北漢人,亦包括契丹與女真;四為南人,即南宋統治下的南方漢人。


Download ppt "第一節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夷夏並存的新秩序 ●夷夏觀念的轉變 ●北方民族的崛起 ●元、明、清統治下的民族政策 ●「征服王朝」對漢文化的態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