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原理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原理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原理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2 基本概念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通过测定血中药物浓度,获取个体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依据期望的目标浓度,拟定合理的给药方案,使给药个体化,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避免毒副作用。

3 问题1 为什么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4 药物剂量与药物疗效和毒性的相关性 采用相同的药物剂量,不同病人的治疗效果不同,药物的代谢存在个体差异;
采用相同的药物剂量,同一个病人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治疗效果不同。

5 问题2 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能否反映药物作用的有效性和毒性?

6

7 何种药物需要进行TDM 某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很大,特别是由于遗传特性造成药物代谢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如异烟肼、氯吡格雷等。
某些药物的安全范围很窄,为了预防中毒,必须进行监测,如地高辛、茶碱等。

8 何种药物需要进行TDM 某些药物的动力学参数受药物浓度影响,因此调节剂量很不容易,必须通过多次测定血药浓度,才能够调节剂量,如苯妥英、茶碱等;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和所患病的症状不易区分,为帮助诊断需要进行监测,如地高辛和某些抗癫痫药物; 首过消除强及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的药物,如三环抗抑郁药

9 何时需要进行TDM 常规剂量下没有看到疗效或出现毒性反应; 药物的消除器官(如肝肾)功能受损; 怀疑由于合并用药而出现的异常反应。
预防用给药,测定血药浓度可以帮助达到预防目的; 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给药,测定血药浓度可以确定病人是否遵照医嘱用药。

10 常见需要进行TDM的药物 强心药物 抗哮喘药物 抗癫痫药物 免疫抑制剂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生素 地高辛 茶碱 苯妥英、苯巴比妥、
卡马西平、丙戊酸 环孢霉素、FK506 利多卡因、奎尼丁、 胺碘酮、美心律 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

11 抗肿瘤药物 三环抗抑郁药物 抗躁狂症药物 β受体阻断剂 甲氨蝶呤 阿米替林、丙咪嗪 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12 四、给药方案个体化的实施 明确诊断 确定给药方案 给 药 测定血药浓度 观察临床的疗效 求算参数、调整用药

13 药物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PK)
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即研究机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14 药物动力学模型 房室模型:将给药对象比作一或多个容器的组合,房室代表其中的容器。各房室间存在药物交换,一定时间后房室间达到动态平衡,同时药物通过代谢和排泄,经其中一个或多个房室排出体外。

15 单房室模型 假设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至全身各体液和组织中,迅速达到分布动态平衡,各个部分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并以一定的速率从该室消除 。

16 二房室模型 将机体视为两部分,并假设药物首先以很快的速度分布到中央室,在该室中瞬间达到动态平衡,然后再以较缓慢的速度分布到周边室。 二房室模型

17 药时曲线与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18

19

20

21 dC = - kC dt C = Coe-kt lgC 两边取对数后得对数方程式: k lgC=lgCo- t 2.303 t 积分得
C为给药后任何时候的血药浓度,C0为起始血药浓度,k为一级速率常数(单位为h-1) 。 t 一级动力学过程药—时曲线

22 消除速率常数(K) 表示单位时间内机体能消除的药物固定比值 K=0.515h-1 表示每小时机体可消除体内当时药量的51.5%。

23 消除半衰期(t0.5) 体内药量消除掉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级消除 t0.5=0.693/K 反映体内药物消除的快慢
单次给药后,经过5-6个半衰期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干净(消除96.9%)。 一级消除动力学t0.5恒定不变。

24 表观分布容积(V) 假定药物均匀地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其浓度与血浆药物浓度相同,此时药物分布所需要的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V=药物剂量/血浆药物浓度。以L/kg(体重)表示。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及体内分布特点。

25 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状况,一般来说,V越小,则说明该药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如血浆中; V越大,则分布于组织细胞内。
Vd>>0.6 L/kg体重,提示药物向组织分布能力很强,消除速率慢,其毒性较大 Vd<< 0.6 L/kg体重,则药物主要分布在血浆等细胞外液中,向组织分布能力较小

26 清除率 X0 静脉注射给药剂量, AUC 药时曲线下面积,单位是L/h 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表观分布容积中多少体积内的药物
CL = X0/ AUC X0 静脉注射给药剂量, AUC 药时曲线下面积,单位是L/h

27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AUC=∑ (ti-ti-1)+ n Ci-1+Ci Cn
梯形法 n Ci-1+Ci Cn i= K AUC=∑     (ti-ti-1)+ 此方法不受房室模型的限制,为计算药物生物利用度最常用的方法

28 曲线下面积(AUC) 药物生物效应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与AUC有关。 可用于求生物利用度(F) F=AUCpo/AUCiv • Div/Dpo

29 与血管外用药有关的参数 生物利用度(F):表示血管外用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数,与药物的剂型有关。 达峰浓度时间(tp)
峰浓度(Cmax)

30 多剂用药 血管内多剂用药-恒速静脉滴注 血管外多剂用药

31 TDM的基本概念 稳态血药浓度 取样时间 有效治疗浓度范围 测定药物的类型 速率过程

32 稳态血药浓度 在恒定间隔时间重复给药的过程中,当一个给药间隔内的摄入药量等于排出量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此时的血药浓度即称为稳态血药浓度(CSS)。 一般给药后45个半衰期到达稳态 多次给药血药浓度达稳态的累积过程示意图

33 取样时间 药物的吸收相、分布相结束后,于消除相取血; 多剂给药最好达稳态后取样;
根据测定目的选择取样时间:想了解药物浓度是否达到治疗浓度,一般测定谷浓度,即每次服药前取样;判断是否中毒,可测定峰浓度,即达峰浓度时间取样;

34 取样时间 根据药物的具体情况确定取样时间: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表现为峰浓度依赖的抗菌活性,同时具有谷浓度依赖的肾毒性和不可逆耳毒性;服药后2小时的环孢霉素A浓度与AUC的相关性更好,而AUC与移植排斥高度相关。 急性药物中毒时,需立即取样测定。

35 测定药物的类型 总药物 游离药物:疾病改变了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如肝肾疾病使白蛋白减少,降低某些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急性炎症反应提高α-酸性糖蛋白水平,增加碱性药物蛋白结合率。 活性代谢产物

36 测定药物的类型 对映体:某些药物因含有不对称碳原子而构成手性中心,有左旋体和右旋体之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具有立体选择性。

37 有效治疗浓度范围 能够获得治疗效果的最低血药浓度为最小有效浓度,产生毒副反应的最低血药浓度为最小中毒浓度,这两个浓度之间的范围称为有效治疗浓度范围

38 TDM结果的应用原则

39 速率过程 dC = - kCn dt 一级速率过程-恒比消除 在单位时间内药物的吸收或消除是按比例进行的,药物转运速率称为一级速率过程
k为比例常数 , n代表消除动力学级数

40 一级速率过程的特点 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清除率等与剂量无关 曲线下面积与剂量呈正比
剂量改变时,相应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的改变呈正比 符合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在调整药物剂量时采用如下公式: 调整剂量=目标血药浓度x现剂量/实测稳态血药浓度

41 C dC = - ko dt 积分得 C = Co-kot t 零级速率过程-恒量消除
当药物的浓度远大于转运载体或酶浓度时,其转运速率只取决于转运载体或酶的浓度,而与药物浓度无关,称为零级速率过程 。 C dC = - ko dt 积分得 C = Co-kot t 零级速率过程药—时曲线

42 dC VmC = dt Km+C 非线性速度过程 Michaelis- Menten 动力学
Vm为最大速度,km是Michaelis- Menten常数 (其值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血药浓度)

43 非线性速度过程特点 药物消除动力学是非线性的,遵循米氏方程 血药浓度和AUC与剂量不成正比 药物消除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
符合非线性消除的药物调整剂量时,要测定两个给药速度R(即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稳态下等于dc/dt)下的血药浓度,根据米氏方程计算Vm和Km,最后根据米氏方程计算理想血药浓度的给药速度。

44 非线性过程的转化 当C<<Km时,米氏方程变为 dC Vm • C 转变为一级消除过程 dt Km

45 目前常规的TDM程序 按照制药商说明书提供的常规剂量给药,同时考虑病人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心脏功能和合并用药情况等进行相应调整。
抽血测定血药浓度 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保持或调整药物剂量 再次抽血测定血药浓度,使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

46 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 一点法:符合一室模型的药物;消除相取血。 稳态一点法:符合一级速率过程的药物,达稳态后采血。
Ritschel一点法:仅适用于主要由肾脏排泄的药物,根据肌苷清除率得到K值,预测最低稳态浓度。 重复一点法:给与患者两个剂量的药物,分别测定血药浓度,即可求出K和V两个参数,求算稳态血药浓度。

47 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 贝叶斯评估法(Bayesian estimation):
已知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群体值及各类参数的变异时,利用患者的一、两个实测血药浓度作为反馈,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估计出个体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48 肝脏疾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肝药酶含量和活性下降,口服时肝清除率下降,AUC增大,生物半衰期延长,峰浓度增高。
肝血流量减少,使肝血流限速药物的肝清除率降低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游离药物增多,表观分布容积增大。 药物的首过效应低下和生物利用度增加

49 肾脏疾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的吸收减少及生物利用度改变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分布容积的改变:弱酸性药物蛋白结合率降低
药物的代谢发生改变:主要经氧化反应消除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的消除速度增加,第二相反应的药物则无影响。 药物的排泄发生改变:主要经肾脏排泄的原形药或其活性代谢产物蓄积,消除半衰期延长,峰浓度和AUC增大,药理作用增强。主要经肝脏代谢后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情况复杂。

50 肾功能不全时给药方案的调整 根据剂量调整系数了解肾功能损害程度,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间隔: 剂量调整系数=1-F(1-CLCr/100)
CLCr为患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F代表肾功能正常时经肾脏排出给药剂量的百分数

51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吸收减少:肠粘膜水肿、瘀血、胃排空速度减慢、肠管蠕动减弱。 表观分布容积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肝脏瘀血、低氧血症等导致肝药酶活性下降 脏器血流减少,药物消除变慢 首过效应减少、生物利用度增加 药物排泄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52 心肌梗死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吸收减少 药物清除率降低:肝血流量减少
非结合型弱碱性药物减少:α1酸性糖蛋白浓度升高,与弱碱性药物结合增加,使这些药物的分布容积减小。如利多卡因、奎尼丁、普萘洛尔、丙吡胺等都属此类。

53 血药浓度监测的方法学 色谱学方法: 根据样本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不同,通过层析作用达到分离,并以适当的检测器检测定量的技术。 免疫化学方法:
药物作为半抗原,可以通过制备相应的抗体对其进行免疫测定。

54 色谱分析

55 气相色谱分析(GC) 流动相:气体(氮气); 固定相:普通填充柱或石英毛细管柱,材料需耐高温; 样品:易气化,耐高温;
检测器:多样,如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氮-磷检测器(NPD)、电子俘获检测器(ECD)、质量检测器(MS)等;

56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 灵敏度高、分辨率和特异性强,可同时测定多种组分。 对样品要求高:容易气化,高温时保持稳定。 样品须预处理

5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HPLC) 流动相:液体(如水、甲醇等)
高压泵: 检测器:多样,如紫外可见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质量检测器等等。

58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特点 适用范围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同时测定代谢产物。 样品需预处理 操作烦琐 仪器维护成本高 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

59

60 免疫化学分析

61 原理: 分析系统中存在3种成分,即标本中的被测药物、试剂中的标记药物及药物的特异性抗体。被测药物、标记药物与特异性抗体竞争性结合,被测药物的浓度与标记药物和抗体的结合率呈负相关。 特点: 标本无须预处理,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但抗体的质量影响测定的准确性,分子结构与母药相似的代谢产物和内源性物质干扰测定,使测定结果偏高。

62 酶免疫分析(EIA) 原理: 标记物是酶或具有酶作用的基质和辅基,一般是均相酶免疫分析,即分析过程中不需要分离游离和结合的抗原。 种类:
酶放大免疫分析(EMIT) 基质荧光标记酶免疫分析(SLFIA) CEDIA均相酶免疫法 微粒子捕获酶免疫分析(MEIA)

63 酶放大免疫分析(EMIT) 原理:酶与小分子药物结合形成酶标物后,酶活性不降低,但酶标物与大分子抗体结合后,酶受抑制而失去活性。酶活性的大小与标本中的药物浓度呈正比。一般采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作标记酶,测定还原型辅酶I在340nm的吸光度。 特点:测定试剂稳定安全,在普通的自动生化仪上就可使用,应用广泛,但测定灵敏度较低 (10-6g/ml)。

64 CEDIA均相酶免疫法 原理:将β-半乳糖苷酶用限制性内切酶切成一大一小两个片段,大的称为酶受体(EA),小的为酶供体(ED),EA和ED单独存在时没有酶活性,只有装配成亚基并聚合成四聚体后才有酶活性。用ED标记药物分子,不影响它与EA的装配,但当相应抗体存在时,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空间位阻使酶装配受阻,遵循竞争结合模式即可检测药物浓度。该法一般采用氯酚红- β-半乳糖苷作底物,经β-半乳糖苷酶催化产生氯酚红,在560nm测定吸光度变化率。

65 特点:灵敏度高于一般的酶免疫法,而且可以直接在一般的生化分析仪上使用,但试剂成本较高。

66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 原理:分子量小的物质不能产生偏振光,分子量大的物质在受到一定方向振动的光照射后,能激发出偏振光。荧光标记药物由于分子量小,基本没有偏振光性,而药物与抗体结合后,分子量变大,荧光偏振光度增大,根据竞争结合原理,被测药物浓度与荧光偏振强度成反比。 特点:测定灵敏(可达10-8g/ml)、快速、试剂稳定,应用广泛,但试剂成本较高。

67 微粒子捕获酶免疫分析(MEIA)

68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原理:以化学发光分子(一般为吖啶酯)标记药物,药物特异性抗体结合在固相的细磁粉上,将与抗体结合的部分和未结合的部分进行分离,测定结合部分的化学发光强度,被测药物浓度与发光分子的光量呈负相关。 特点:试剂稳定,没有放射污染问题,灵敏度高(可达10-15g/ml)。

69 强心甙类-地高辛

70 作用机制 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胞内Ca2+浓度升高,导致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输出量。
电生理效应:抑制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从而控制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

71 临床应用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对房扑、房颤、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有效。

72 不良反应 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多见。
心律失常:房性和室性期外收缩伴二联律最多见,此外还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心动过速、结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乏力、失眠、头痛、视觉改变等,不常见。

73 药代动力学 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0-80%,达峰浓度时间为60-90分钟。
分布:8-12小时完成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25%,分布容积V 5-10L/kg,主要分布于肾、心、肝等脏器中,心肌浓度是血清浓度的15倍以上。 消除和排泄:一级动力学,消除半衰期为36-51h,60-90%以原型药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排泌,10%通过肝脏代谢。

74 有效治疗浓度: ng/ml 中毒浓度:1.5ng/ml就有病人出现中毒,2.0ng/ml以上中毒发生率急剧增加。

75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疾病: 肾、心、肝功能,尤其是肾脏功能对其体内过程的影响最大。
甲亢者地高辛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甲减者则相反,易中毒。 低钾镁血症和高钙血症时,心肌对地高辛的敏感度提高,治疗浓度范围内即可严重中毒。

76 病例 一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人,在肾功能正常时,服用地高辛治疗的剂量应为每日0.25mg,但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检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60ml/min,如何调整地高辛剂量?

77 根据内生肌苷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 确定病人在没有肾功能障碍时的合理治疗剂量; 查出药物从肾脏以原药形式排泄的百分数(F),如地高辛为75%;
测定内生肌苷清除率估计肾功能障碍的程度; 剂量调整系数=1-F(1-CLCr/100) 利用剂量调整系数,计算出适当的日剂量。

78 药物相互作用 血药浓度升高:奎尼丁、钙拮抗剂、胺碘酮等心脏病药,广谱抗生素、环孢霉素等。 血药浓度降低:苯妥英钠(肝药酶诱导剂)

79 血药浓度监测 标本:血清或血浆 取样时间:连续用药10天,于某次用药前取样;如怀疑中毒,立即取样;急于调整剂量可于服药后8-12小时取样。
检测方法:荧光偏振免疫分析、CEDIA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80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

81 作用机制 降低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稳定细胞膜,降低其兴奋性。 增强神经系统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

82 临床应用 抗癫痫:是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或抽搐。 治疗外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
抗心律失常:用于治疗强心甙治疗引起的心律失常

83 不良反应 小脑-迷路系统的中毒症状: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复视、视力模糊、眩晕等。
大脑皮层活动的异常表现: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迟钝、判断能力差、语言障碍、昏睡和昏迷等。 四肢小抽搐(慢性中毒),全身性大抽搐(急性过量中毒)。 牙龈增生

84 药代动力学 吸收:口服后主要经小肠吸收,吸收过程可持续48h,达峰时间3-12h,生物利用度为90%。
分布:静脉推注,30-60分钟完成分布。体内分布广,在脑组织中的浓度与血浆中的浓度相近。分布容积为0.7L/kg,血浆蛋白结合率90%左右,蛋白结合率改变对苯妥英钠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产生很大影响。

85 消除:几乎全部经肝药酶代谢转化成无活性的代谢物后,再由肾脏等排泄。当血药浓度达5-10mg/L时,苯妥英容易由一级消除转变为非线性消除,遵循米氏方程。
没有恒定的清除率、半衰期和达稳态时间,这些药动力学参数都受Vm和Km的影响并随血药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排泄:主要转变成代谢产物对羟基苯乙内酰脲(p-HPPH)通过肾脏排泄,以原药形式排出的占5%以下。

86

87 有效治疗浓度:10-20μg/ml,游离药物浓度1-2 μg/ml。

88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改变: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同时服用其他酸性药物如保泰松、水杨酸等;内源性物质如胆红素升高等。
肝脏功能

89 药物相互作用: 抑制肝药酶减缓苯妥英的代谢速率:异烟肼、氯霉素、保泰松、心得安、双香豆素。
诱导肝药酶加速苯妥英的代谢速率:卡马西平、扑痫酮、苯巴比妥和利福平

90 血药浓度检测 标本:血清或血浆 取样时间:连续服药10天以上某次服药前取样。 测定方法:HPLC,免疫化学方法

91 剂量的调整 已知某一剂量R1下的苯妥英钠药浓度CSS1,和群体Km值,根据米氏方程 Vm•CSS1 R1= Km+ CSS1
大致计算个体的Vm值,再计算靶浓度Css2下的剂量R2。如果采用R2后达到了满意的靶浓度,则将R2作为维持量。

92 病例 某病人服用苯妥英剂量为300mg/d时,稳态浓度为8mg/L,改为350mg/d后两个月,患者自述自改量后未再发作过,但思想不能集中,血清苯妥英浓度20mg/L,考虑已有轻度中毒反应,欲将血药浓度降至14mg/L,问改用什么剂量?

93 R2 - R1 Km= R R2 - Css1 Css2 R Vm= R+ Km• Css

94 环孢霉素A

95 作用机制 下调白介素-2及其受体的表达,选择性抑制T辅助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96 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和多种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97 不良反应 肝肾损害 震颤、高血压、多毛等

98 药代动力学 特点:随移植物的种类及功能恢复而变化 吸收:口服或肌肉注射吸收不完全且不规则,约4h达峰浓度,生物利用度30%。
分布:呈多室模型,主要分布在红细胞内,表观分布容积个体差异大。 消除:呈双相,先是半衰期为5h的快消除相,然后是半衰期为16h的慢消除相。肝脏代谢产生30余种代谢物,再经肾脏和胆道排泻。

99 有效治疗浓度:随移植器官和移植时间的长短而不同
中毒浓度:谷浓度600ng/ml

100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肝脏功能 药物相互作用: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磺胺、两性霉素等可干扰环孢素的消除,而苯妥英、利福平等肝药酶诱导剂则加速其消除。

101 血药浓度检测 样本类型:全血 取样时间:空腹服药前(谷浓度),服药后2h 测定方法:
HPLC法:特异性好,可将原药与代谢产物分别测定,但预处理和操作复杂,耗时长。 免疫法:存在交叉反应,但操作简便快速。


Download ppt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原理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