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八章 防治法则 王德海 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
2
第一节 预防
3
预防 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病”。 《素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 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4
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5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治疾病的发生。
未病先防 正气和邪气 疾病发生的原因
6
未病先防的措施 调养身体,提高机体正气 针药调理 防止病邪侵害
7
齐民要术 “羊有病,辄相污。欲令别病,法当栏前作渎,深二尺,广四尺。往还皆跳过者,无病;不能过去,入渎中行,过,便别之。”
8
既病防变 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采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早期诊治 防止传变 治肝病当先实脾
9
第二节 治则
10
就是治疗家畜疾病的法则。 治则 治则的具体表现: 早治防变,治病求本, 扶正祛邪,调理阴阳, 调理气血,调治脏腑, 三因制宜等。
11
治则与治法的区别 治则 治疗疾病 时必须遵守 的总的法则 治法 在一定治则指 导下制定的针 对于征候的具 体治疗方法
12
早治防变 预防
13
扶正与祛邪 扶正: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扶正主要适用于虚证。
祛邪:祛除病邪,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祛邪主要适用于实证。
14
运用原则 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运用方式 应注意扶正不留(助)邪,祛邪勿伤正。
15
运用方式 单独使用 合并使用 先后使用
16
治病求本 正治与反治 治标与治本 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疾病的病机。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均是病机的要素。 本 正治与反治 治标与治本
17
治标与治本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邪正关系而言,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因与症状而言,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先后病而言,则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就表里病位而言,则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并为标等等。
18
在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取舍 标急则先治其标 本急则先治其本 标本俱急则宜标本兼治
如以邪正关系而言,热性病过程中,大便燥结不通,邪热里结为本,阴液受伤为标。前人多主张泻热攻下与滋阴通便同用,即属于标本兼治。
19
在病证缓和时的标本取舍 可以先治其本:如风热表证出现头痛,可发散风热而解表,表解则头痛自除。
亦可以先治其标:如脾虚失运,易致食滞,可先理气消导,后补益脾气。 亦可标本兼治:如素体气虚,抗病能力低下,反复感冒,治宜益气解表。表证未解,里征又现,可表里双解。
20
正治与反治 是从所采取的药物的寒热性质、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提出的两种治法,都是治病求本治则的具体运用。
21
正治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是逆着疾病的临床表现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为逆治。即是采用与疾病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主要指症状及体征)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时的病证。 正治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2
反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是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它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反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3
例:寒因寒用 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又称为以寒治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如在热厥证中,阳热内盛,热邪深伏于里,常表现出壮热,恶热,烦渴饮冷,小便短赤,舌质绛,苔干黄或灰黄而干等里热征象,同时,由于里热盛极,阻遏阳气不能外达,因而可同时并见若干外寒之象,如手足厥冷(胸腹部扪之灼热不除,不欲近衣被),脉沉等。则证又可概括为阳盛格阴所致的真热假寒证。以寒治寒,亦即是针对其热盛的本质而言。
24
同治与异治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
25
调理阴阳 系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因而,调整阴阳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一条基本原则。
26
阴阳失调的表现 具体治则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 阴阳转化
损其有余:泻法 补其不足:补法 损益兼用:同于扶正祛邪
27
补其不足的具体应用 阴阳互制的补虚方法: 滋阴以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扶阳以制阴“阴病制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互济的补虚方法:利用阴阳互根的原理——“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中求阳”和“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阳中求阴” 阴阳并补:对于阴阳互损所表现的阴阳两虚证,需分清主次而双补
28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身形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调理气血是针对气血失调病机而确定的治疗原则。
调气 理血
29
调气 补气 调理气机
30
理血 补血 调理 血液运行 调理 气血关系
31
调整脏腑功能 因时因地因畜制宜 ——三因制宜
32
第三节、常用治法
33
治法 治疗家畜疾病的方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34
治法分类 内治法 外治法
35
内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
《医学心语》:“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以汗、下、消、吐、和、清、温、补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36
汗法 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由于其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区别。
37
注意事项 发汗后,忌受寒凉 夏季或平素表虚多汗者, 应慎用辛温发汗之剂 发汗以微微汗出为佳, 不可发汗太过而伤正气 对于津液已伤者,
应适当配伍益气、养阴药物
38
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9
下法 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燥粪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
40
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而津液枯竭的便秘不可峻下 表邪未解不可用下法,以防引邪内陷 病在胃脘而有呕吐现象者不 可用下法,以放造成胃破裂
41
和法 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
常见的有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
42
注意事项 病邪在表,未入少阳经者,禁用和法 病邪已入里的实证,不宜用和法 病属阴寒,证见耳鼻具凉, 四肢厥逆者,禁用和法
43
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等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入营血,气血俱热,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之别。
44
注意事项 热证最易伤阴,大热又能耗气,所以清热剂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切不可纯用苦寒泄火之法,苦能化燥伤阴,服之热反不退。
表邪未解,体质素虚者以及过劳虚热者禁用清法
45
温法 是运用具有温热性质的药物,促进和提高机体的功能活动,以祛除体内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
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疴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由于寒邪所在部位不同,寒邪与阳虚的程度不同,因而温法中又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之区分。
46
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 临床上常用的有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消食导滞等三种方法。
47
消法与下法的区别 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
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48
补法 又叫补虚法或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营养作用的药物,对畜体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
49
补法的具体应用 由于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所以补法有补气、补血、气血双补、滋阴、助阳、阴阳并补以及补心、补肝、补肺、补脾、补肾、滋补肝肾、补脾养心等。 若正虚感受外邪,肺虚停饮,脾虚停湿,宿食,气虚留瘀等则补法又需与汗法、消法合用。此外,尚有峻补、缓补、温补、清补以及“虚则补其母”等法
50
八法并用 汗下清并用 温清并用 攻补并用 消补并用
根据临床症状,灵活运用以上八种治法,同时根据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的先后次序以及八法自身的特点,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来运用于临床。 八法并用 汗下清并用 温清并用 攻补并用 消补并用
51
外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一种疗法,一般多用于外伤科病症。前述八法和八法并用都是通过内服药物发挥效用,统称为内治法。外治法是不通过内服药物途径,直接将药物作用于体表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主要包括贴敷、掺药、点眼、吹鼻、温熨、熏洗、口噙、针灸等方法。
52
复习提纲 防治法则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