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2章 浅基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2章 浅基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章 浅基础

2 本章主要内容 要求 浅基础类型、基础埋深的确定、地基承载力确定、基底尺寸确定、减轻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1、掌握基础设计原则
2、无筋扩展基础设计及扩展基础设计方法 3、基础埋深及地基承载力确定 4、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3 2.1 概述 优先选用:天然地基上浅基础 2.1.1浅基础的设计内容与步骤 2.1.2浅基础设计方法 2.1.3地基基础设计的原则

4 上部结构荷载 地基中的应力状态 (自重应力 附加应力) 强度问题 变形问题 地基基础示意图

5 2.1.1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防止地基强度破坏:承载力极限状态 地基计算 控制地基的变形: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地基的稳定性验算:斜坡,高耸结构 地基基础设计 基础结构的强度 刚度 耐久性 基础设计

6 (软弱下卧层强度、变形稳定、抗滑验算等)
建筑物的型式与功能 上部结构荷载资料 场地勘察与室内试验资料 场地施工技术条件 基础型式方案比较 拟定基础型式及平面布置 设计步骤 确定基础埋深 确定地基承载力 计算地基承受荷载 确定基底平面尺寸 必要时的验算 (软弱下卧层强度、变形稳定、抗滑验算等) 计算地基净反力 基础结构设计(基础剖面尺寸、配筋) 编制施工说明、绘施工图

7 2.1.2浅基础设计方法 上部结构 基础 地基 常规设计法——将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三者分离,分别对三者进行计算。
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各种荷载都是通过基础传到地基中的。 建筑物设计 基础 地基 基础结构的外荷载 常规设计法——将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三者分离,分别对三者进行计算。 优缺点:计算简单(不考虑三者共同作用);满足静力平衡条件;忽略三者受荷后变形的连续性;不经济、不合理。 适用条件:沉降较小或较均匀;基础刚度大。 基底反力 基底压力 附加应力 地基沉降变形

8 2.1.3 地基基础设计原则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设计等级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设计等级划分原则: 1)地基复杂程度
2)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 3)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程度。

9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10 2. 地基计算的要求 地基计算内容 建筑物类型 地基承载力计算 所有建筑物(甲、乙、丙级) 地基变形计算 设计等级为甲、乙及部分丙级建筑物
地基稳定性计算 经常受水平荷载的高层建筑物;高耸结构、挡土墙;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基坑工程 抗浮验算 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物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

11 3.荷载取值的规定 荷载取值原则——遵循以概率理论为指导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该原则特点: (1)建立结构可靠度与结构极限状态方程;
(2)充分考虑各有关影响因素的客观差异性; (3)设计计算工作量大,地基基础设计有些参数因统计资料不足,很大程度凭经验确定。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值,如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地基变形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大变形,如地基失稳而破坏。

12 基本组合 简化基本组合 承载力极限状态 标准组合 准永久组合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3 计算内容 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 相应的抗力及限值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底面积及基础埋深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计算地基变形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在效应的准永久值组合 (不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地基变形允许值 [S] 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地基和斜坡的稳定、滑坡推力 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分项系数均为1; 确定基础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或验算材料强度 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验算基础裂缝宽度

14 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基本组合值取标准组合值的1.35倍
S=1.35SK

15 2.2 浅基础的类型 ★按组成基础的材料分类 ★按基础外形和结构型式分类 砖基础; 毛石基础;
混凝土基础; 毛石混凝土基础; 灰土基础; 三合土基础; 钢筋混凝土基础。 其中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灰土基础,三合土基础,都只适合于建造无筋扩展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适合扩展基础等更多的型式。 ★按基础结构和受力特点分类(规范分类法)

16 ★按基础外形和结构型式分类 单独基础(独立基础)——柱下单独基础(柱基础 的最经济型式:有无筋和配筋两种) 墙下条形基础(墙基础的最经济型式: 有无筋和配筋两种,设于砖墙或剪力墙下) 条形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 (钢筋混凝土基础) 十字交叉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筏板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箱形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17 1.无筋扩展基础(刚性基础) 特点: ★按基础结构和受力特点分类(规范分类法) (1)砖、石、灰土、素混凝土等材料抗拉强度很低
(2)有基础台阶宽高比(刚性角)要求 适用条件:多层民用建筑和轻型厂房

18 2.扩展基础(柔性基础) F 柱下单独基础 墙下条形基础 特点(1)钢筋混凝土材料 (2)要满足抗弯、抗剪和抗冲切等结构要求
适用条件:宽基浅埋 F 柱下单独基础 墙下条形基础

19 矩形联合基础 梯形联合基础 连梁式联合基础 3.联合基础 特点: 调整相邻两柱沉降差、防止两柱相向倾斜 适用条件: 两柱设立独立基础时,其中一柱受限;两柱间距较小而基底面积不足或荷载偏心过大等。

20 4.柱下条形基础 (1)单向条形基础:在同一轴线(或同一方向)上若干个单独基础联合组成的长条形连续基础。
(2)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在柱网下纵横两个方向用条形基础连接组合而成。 特点:抗弯刚度大,具有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适用条件:地基较软,分布不均;基底面积受相邻建筑物或设备基础的限制无法扩展时;柱荷载差异大,以致基底面积扩大使其彼此接近或相碰时。

21 5.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是指在建筑物的所有柱墙下面用钢筋混凝土做一块连续的整片基础,也称筏板基础,俗称“满堂红基础”。 平板式 梁板式
平板式 梁板式 特点:基底面积大。整体性好,调整不均匀沉降能力强,抗震性好 适用条件:“硬壳层持力层,较均匀软弱地基上6层及其以下承重横墙密集的民用建筑。

22 6.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是筏形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它是由顶板、若干纵横墙和底板所组成的整体结构,如同一只埋在土中的刚性密闭的箱子。
特点:显著减少基底压力,降低基础沉降,抗震性能好 钢筋水泥用量较大,工期长,造价高,基坑施工及护壁, 对周围环境影响 适用条件:高层建筑

23 7.特种基础 (1) 壳体基础 由正圆锥形及其组织形式构成的壳体基础,一般用于筒形的独立构筑物(如烟囱、水塔、料仓、中小型高炉等)的基础。
(2)岩层锚杆基础 岩层锚杆基础适用于直接建在基岩上的柱基,以及承受拉力或水平力较大的建筑物、构筑物基础。 岩层锚杆基础 壳体基础

24 基底面积越来越大、对上部结构荷载的扩散作用越来越强 设计计算方法越来越复杂,一般情况下工程造价越来越高
常见浅基础特点总结 单独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 筏形和箱形基础 基底面积越来越大、对上部结构荷载的扩散作用越来越强 在相同的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和基底附加压力越来越小, 刚度越来越大,可以适应更软弱的地基,可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变形 在相同的地基条件下,可以承受更大的上部结构荷载作用 设计计算方法越来越复杂,一般情况下工程造价越来越高

25 2.3 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 ——持力层选择 1.基础埋深的概念 基础埋置深度是指基础底面至设计地面的距离。
2.确定基础埋深的意义 :选择了基础埋置深度就选择了地基持力层,反之亦然。 3.确定基础埋深的原则: 1)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尽量浅埋 2)当上层土强度大于下层土时,宜采用上层为持力层。 3)高层建筑应有足够的埋深来保持其稳定性。 4)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

26 d 4.基础埋深基本要求: 1) D大于50cm:表土扰动,植物,冻融,冲蚀 2)基础顶面距离表土大于10cm:保护作用
基础埋深和尺寸 4.基础埋深基本要求: 1) D大于50cm:表土扰动,植物,冻融,冲蚀 2)基础顶面距离表土大于10cm:保护作用 3)桥基要求在冲刷深度以下 d 大于10cm

27 5.基础埋深d的取值 1)一般至室外标高算起; 2)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至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 在上部结构施工完成以后,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3)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或筏形基础时,至室外标 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 面标高算起。 注:天然地面 设计地面 室外标高 室内标高

28 基础埋深的影响因素 2.3.1建筑结构条件与场地环境条件 (一)考虑建筑物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要求 F 1、有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建筑,其埋深必须结合地下部分设计标高选定。 地下管道应在基底以上,便于维修。 2、电梯缓冲坑:自地面向下至少1.4m

29 (二)考虑建筑物的高度和荷载大小的影响 承载力 变形 高层建筑基础 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 1/15 桩箱或桩筏基础 1/18~1/20 (不计桩长) 以上规定不包括岩石地基,岩石地基上的高层主要考虑抗滑要求 输电塔基础 要求较大的埋深 提供足够的抗拔阻力

30 (三)考虑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1.新建筑物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 2.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 3.否则要求支护并且严格限制支护的水平位移 分段施工,设置临时加固支撑、打板桩、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措施,或加固原有建筑物地基。

31 L/ H=1~2 三 基础埋深和尺寸 台北国际金融中心 (四)基础埋深不同时 (1)主楼与裙房 高度不同,分期施工设置后浇带
三 基础埋深和尺寸 台北国际金融中心 (四)基础埋深不同时 (1)主楼与裙房 高度不同,分期施工设置后浇带 (2)台阶式相连 重要设备的基础需加大埋深 地下室与非地下室交界处的基础 山坡上的房屋 L/ H=1~2

32 h1 好土 好土 h1 软土 软土 软土 好土 (很深) 2.3.2工程地质条件 1)根据荷载的大小和性质给基础选择可靠的持力层
基础埋深和尺寸 2.3.2工程地质条件 1)根据荷载的大小和性质给基础选择可靠的持力层 I II III IV h1 好土 好土 h1 软土 软土 (很深) 软土 好土 基础条件 由其它条 件确定时, 尽可能浅埋 h1< 2m 基底在好土 h1=2m~4m高楼好土,低楼软土 h1>4 m 桩基或处理 只有低层房屋可用,否则处理 尽量浅埋 若h1太小就为II

33 2.3.2工程地质条件 2)置于边坡上的基础 = 条形基础 = 矩形基础

34 2.3.3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1) 尽量考虑将基础置于地下水位以上。 2) 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时,考虑:
基坑排水、坑壁围护、保护地基土不受扰动 出现涌土、流砂的可能性;地下室防渗; 轻型结构物 上浮托力; 地下水浮托力 基础底板的内力 3) 承压含水层的地基,控制基坑开挖深度,防止基坑隆起开裂 向下的土压力 向上的承压水压力 一般取0.7~0.9。

35 2.3.4地基冻融条件 冻胀:冻胀力,地面隆起 融陷:强度降低,建筑物下陷 不均匀沉降 建筑物开裂损坏 1.冻土分类
季节性冻土:是冬季冻结、天暖解冻,每年冻融交替一次的土层,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广泛。 多年性冻土:指连续保持冻结状态三年以上的土层,其性质较复杂,属特殊土地基,另见专著。

36 2.冻胀机理 冻结区 冻深 毛细区 地下水

37 基础埋深和尺寸 水变成冰的体胀 自由水冻结温度0oc,结合水冻结温度-0.5~-30oc 结合水 土颗粒 毛细水

38 自由水+外层(弱)结合水冻结,形成冰针,冰透镜
结合水膜变薄,离子浓度加大,吸力增加 吸引毛细水 吸引地下水

39 粗粒土:无冻胀 坚硬粘性土:冻胀微弱 粉土:冻胀最严重 3.影响冻胀的因素: 土性(土的粒径大小),含水量的多少,地下水位高低
基础埋深和尺寸 3.影响冻胀的因素: 土性(土的粒径大小),含水量的多少,地下水位高低 粗粒土:无冻胀 坚硬粘性土:冻胀微弱 粉土:冻胀最严重 4.冻胀性划分: 《建筑地基规范》根据冻土层的平均冻胀率的大小,将地基土划分为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强冻胀和特强冻胀五类。 注:冻胀区的基础,应保证有足够的埋深,使基底达到或基本达到冻胀影响深度以下,从而避免冻害。

40 dmin Z0 hmax 室内地面 5、冻胀土中基础埋深的要求 dmin = zd– hmax Zd hmax允许残留冻土最大厚度
Zd 设计冻深; Z0 标准冻深; hmax允许残留冻土最大厚度 Zd Z0 dmin 室内地面 hmax

41 s 2.4 地基承载力 p ~ s pu fa pcr p sa 2.4.1地基承载力的概念及设计理论 1.地基承载力的概念
2.4 地基承载力 2.4.1地基承载力的概念及设计理论 1.地基承载力的概念 地基承受荷载的能力 为了满足地基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设计时必须控制基础底面最大压力不得大于某一界限值,这一界限值称为地基承载力 。 pu fa pcr p sa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 p ~ s s

4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特点: 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实质就是容许承载力 2.按正常使用 极限状态原则确定 3.以地基的变形作为控制标准

43 1)容许承载力理论 2.地基承载力设计理论 2)极限承载力理论-安全系数法 3)极限承载力理论-分项系数法 分项系数 分项系数 重要性系数

44 F 1) 容许承载力理论 承载力:塑性区开展范围:Pcr,P1/4,s/b=0.01-0.02(载荷试验)、计算公式 荷载:标准值(组合)
1) 容许承载力理论 容许承载力:确保地基不发生剪切破坏而失稳,同时又保证建筑物的沉降不超过允许值的最大荷载。 承载力:塑性区开展范围:Pcr,P1/4,s/b= (载荷试验)、计算公式 荷载:标准值(组合) F 塑性区

45 1)容许承载力理论 在载荷试验中可以由其比例界限确定; 按一定沉降比人为规定,例如s/b0.002
在理论计算中可以由塑性区发展理论中的临塑荷载pcr=p1/4、 p1/3确定。 按容许承载力理论确定的承载力,其沉降一般也会满足要求,常常不需进行沉降验算。 在这种设计中,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无定量的概念。因而是一种经验的设计方法。 其设计荷载可取为标准值或标准组合。

46 2)极限承载力理论—安全系数法 承载力: 极限承载力理论公式、平板载荷试验 极限值/安全系数(2~3) 荷载: 采用标准值(组合)

47 在这一理论方法中,其安全程度用单一的安全系数K表示,但这一安全系数反映多大的失事概率是不得而知的。
对于地基承载力问题,单一安全系数法的一般表达式为: 在这一理论方法中,其安全程度用单一的安全系数K表示,但这一安全系数反映多大的失事概率是不得而知的。

48 3) 极限承载力理论-分项系数 承载力: 采用标准值除以承载力分项系数 荷载: 荷载效应组合的代表值×分项系数 --设计值S(基本组合)

49 3)极限承载力理论-分项系数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分项系数设计方法也是一种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由于工程中的荷载和抗力都是随机变量,有多少可能使荷载大于抗力而失事是一个随机事件。 破坏的概率(可能性)决定于两个随机变量的均值(众值,中值及某个分位值)及其分布。

50 R,S f(S) f(R) R S

51 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 可靠度设计:有待于科技发展和资料的积累 土层剖面与边界的不确定性 现场与实验室岩土指标的不确定性
现场应力与孔隙水压力的不确定性 外加荷载及其分布的不确定性 计算理论和方法的不确定性 应力变形的机理不清楚。 可靠度设计:有待于科技发展和资料的积累

52 2.4.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的方法 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以理论公式计算 载荷试验 按规范提供的承载力表确定(地方规范) 经验方法

53 1)理论公式 fa=Mbb+Md  md+Mcck 1、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 2)规范推荐的公式
注:以 p1/4=NB /2+Nq  d+Ncc为理论依据 ≥24°时,Mb实际比理论大

54 3)公式运用的注意问题 (1) 取值 (2) 对b的限制。 (3)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55 2.载荷试验法 规范要求: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采用载荷试验、理论公式计算及其他原位试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千斤顶 荷载板
载荷板的测试范围:在现场通过0.25~0.50m2的载荷板对扰动较少的地基土体直接施荷,所测得的成果一般能反映相当于1~2倍荷载板宽度的深度以内土体的平均性质。

56 费时、耗资;试验只能反映浅层地基的承载力。
载荷板试验的主要优缺点: 载荷试验可靠性高; 费时、耗资;试验只能反映浅层地基的承载力。 图 载荷板与实际基础对地基的影响深度比较 (a)载荷试验 (b)实际基础

57 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一) p-s曲线“陡降型”——取值主要由地基强度控制 常出现于低压缩性土
常出现于中、高压缩性土

58 (一)p-s曲线“陡降型” 取图中的比例界限荷载作为承载力特征值 对于少数呈“脆性”破坏的土,Pb与极限载荷很接近,
当Pu<2Pb时,取Pu/2作为承载力特征值。

59 (二)p-s曲线“缓变型” 当压板面积为0.25~0.50m2时,规定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作为承载力特征值 ,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60 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同一层土,应选择三个以上试验点,得到 则 取

61 (一)根据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二) 根据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计算确定

62 静力触探; 动力触探; 标准贯入试验等 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时,应结合室内试验成果综合分析,不宜单独应用。

63 地基承载力的修正计算 修正原因 : 考虑增加基础宽度和埋置深度时,地基承载力也将随之提高,所以,应将地基承载力对不同的基础宽度和埋置深度进行修正,才能供设计使用。 修正公式 b——基础底面宽度(m);b取值范围3~6 m d——基础埋置深度(m);

64

65 2.4.3地基变形验算 地基变形验算目的——保证建筑物安全、正常使用和外观。
变形验算的要求:建筑物的地基特征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特征变形允许值,即 Δ——地基特征变形计算值 [Δ]——变形特征允许值。 注: 传至基础上的荷载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Δ≤[Δ]

66 地基变形特征:对各种建筑物产生危害的不利沉降形式。
沉降量 沉降差 倾斜 局部倾斜 地基变形特征的四种类型

67 (1)沉降量 ——指基础某点的沉降值。 控制对象:对于单层排架结构,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高耸结构基础的沉降量应注意验算。

68 (2)沉降差 ——一般指相邻柱基中点的沉降量之差。 控制对象:是不均匀沉降的一种,框架结构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的破坏。

69 (3)倾斜 ——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控制对象:高耸结构、长高比很小的高层建筑

70 (4)局部倾斜 ——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控制对象:一般砌体承重结构房屋的长高比不太大,易出现这种不均匀沉降。它是砌体承重结构的主要变形特征。

71 变形验算的规定 1、根据建筑物的情况,按表2-6进行相应的验算。
2、对于重要的或体型复杂的、或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建筑物,应作变形观测。 3、必要时,需预估建筑物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地基的变形值,以便预留建筑物有关部位之间的净空,选择连接方法和施工顺序。

72 2.5 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 基本原则: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要求 基本条件:基底压力的标准值不大于承载力的特征值 pk  fa

73 2.5.1按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计算基底尺寸 1、中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 要求 pk  fa 中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

74

75 例1 例图7.2

76 解: 1.确定基础埋深: 为了便于施工,基础宜建在地下水位以上,故选择粘土层作为持力层,初步选择基础埋深d=1m。
2.对持力层土进行深度修正:

77 埋深范围内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持力层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3.取1m长的条基作计算单元 基础宽度

78 取该承重墙下条形基础宽度b=1.25m。 4.验算: 满足要求。

79 2、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 要求 pk  fa 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

80 a e 3a 不对称布置 由于基底与土之间不能传递拉应力,基底压力重新分布如图。 要求3a  0.75l 即脱开面积小于25%
四 基础的验算 由于基底与土之间不能传递拉应力,基底压力重新分布如图。 要求3a  0.75l 即脱开面积小于25% a e 3a e 不对称布置 抗震设计: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不宜有拉应力;其它建筑脱开面积不应超过15%。 不满足时: 1) 增加A 2)增加l, 减少b, A不变 3)基础不对称布置

81 计算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底面尺寸——逐次渐近试算法
(1)先仅考虑中心荷载,对地基承载力仅进行深度修正,并按中心荷载作用下的公式(2-18),计算基础底面积A0; (2)考虑偏心影响,加大A0。一般按经验可根据偏心距的大小增大10%~40%,使A=(1.1~1.4)A0 。对矩形底面的基础,按A初步选择相应的基础底面长度l和宽度b,一般:l/b=1.2~2.0; (3)计算偏心荷载作用下的pkmax、pkmin,并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宽修正,再验算是否满足公式(2.16)和(2.21)的要求;如果不适合(太小或过大),可调整基础底面长度l和宽度b,再验算;如此反复一、二次,便能定出合适的基础底面尺寸。

82 注意:基底压力pkmax、pkmin相差过大则容易引起基础 倾斜,
高、中压缩性地基土上的基础 低压缩性地基土上的基础 (短暂作用)

83 2.5.2软弱下卧层验算 Es1 软土 Es2 软弱下卧层是指在基础持力层以下,成层地基的受力范围以内,承载力明显低于持力层的高压缩性土层。
基础的验算 2.5.2软弱下卧层验算 软弱下卧层是指在基础持力层以下,成层地基的受力范围以内,承载力明显低于持力层的高压缩性土层。 F p-pc0 d z pc0 pcz 软土 Es1 Es2

84 2、验算要求 传递到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与土的自重应力之和不超过下卧层的承载力 其埋深应取从地面到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85 3、附加应力按简化的“压力扩散角法” —根据基底处总附加应力等于扩散后面积上的总应力求出,则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应力=基底处总附加压力/ 扩散后面积
矩形基础 条形基础 注意:扩散角 与Es1/ Es2及z/b有关 持力层太薄,不起作用

86 4、软弱下卧层强度不足应采取的措施 1)增大基础底面积; 2)减小基础埋深; 3)对软弱下卧层进行地基处理,用人工方法提高其承载力; 4)变换地基持力层,或采用深基础避开软弱下卧层

87 【例2】

88 解: ①条形基础 水下土的有效重度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应力值 查表得

89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值 软弱下卧层顶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90 不满足要求。 考虑增大基底面积。设条形基础宽3.37m, 由题意,加大基底面积后,持力层承载力也肯定满足要求, 不用再验算。 这时,基底压力:

91 重新验算软弱下卧层承载力: 满足要求。

92 ②方形基础 查表得 满足要求。

93 三、地基稳定性验算 1、在水平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基础和深层土层一起发生整体滑动时,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验算。
承受水平荷载的高耸、高层建筑物、边坡上的建筑物 1、在水平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基础和深层土层一起发生整体滑动时,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验算。 2、满足下式条件的边坡上建筑物,可不进行验算;若不满足,则进行土坡稳定性验算。 = 条形基础 = 矩形基础

94 四 基础的验算 2.6扩展基础设计 扩展基础破坏形式 剪切 弯曲 冲切

95 2.6.1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一、无筋扩展基础结构计算 受力特点:脆性材料(抗拉、抗剪差);必须控制基础内拉应力和剪应力;
设计要求:按持力层承载力确定基底尺寸, 按满足刚性角(控制台阶宽高比)确定截面尺寸 构造要求:基顶埋深、基顶宽度、台阶高度、基础高度、垫层

96 计算公式: (一)无筋扩展基础的宽高比限值 ——刚性角,大小取决于基础材料和pk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底处的平均压力)
无筋扩展基础构造示意

97 (二)抗剪验算 当混凝土基础的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值pk超过300kPa时,还应按下式验算墙(柱)边缘或变阶处的受剪承载力:

98 无筋扩展基础的设计步骤 1.根据已知的d,进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深度修正。 2.按持力层承载力确定基底尺寸b。
3.按台阶宽高比允许值初选基础高度H0。 4.确定每一级台阶的宽度bi,高度hi。 注:为保证传力路线流畅,节省材料,施工方便,每一级台阶都宜符合宽高比要求。 5.满足构造要求。如砖模等。

99 2.6.2扩展基础设计 类型:独立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 受力模型:倒置的悬臂梁。 弯曲,剪切,冲切问题。 一、设计荷载取值:
1、确定基础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组合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相应的基底反力为净反力(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基础台阶上回填土重所引起的反力)。 2、验算基础裂缝宽度,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100 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结构计算 1.中心荷载: 基底的净反力 基础高度由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确定 一般取沿墙长度方向的基础进行分析
在基础底板内产生弯矩M和剪力V。Ⅰ-Ⅰ截面为结构控制截面,此截面上的弯矩M和剪力V为结构的控制内力。 基础高度由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确定

101 2.偏心荷载 计算基底净反力的偏心距 基础边缘处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为: 得出控制截面和相应的内力 基础结构抗剪和抗弯计算

102 三、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结构计算 45o Fl=Al•pj [V]=0.7hpftamh0 Al为阴影面积 am冲切梯形的中线
1、单独基础冲切破坏验算——确定基础高度 45o 要求 Fl≤ [V] Fl=Al•pj [V]=0.7hpftamh0 Al为阴影面积 am冲切梯形的中线 计算要点:冲切力的作用面积

103 冲切力作用面积Al的计算 a+2h l < 柱与基础交接处 基础变阶处

104 a+2h0 > l

105 2、单独基础弯矩计算—基础底板配筋 四块固定在柱边的悬臂板 b0 (b-b0)/2 b (- 0)/2 0 II I

106 2.8 减轻不均匀沉降损害的措施 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 (1)地基条件,土层极软或不均匀; (2)上部结构荷载不均匀;
2.8 减轻不均匀沉降损害的措施 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 (1)地基条件,土层极软或不均匀; (2)上部结构荷载不均匀; (3)相邻建筑物影响; (4)其它原因:如堆载、开挖深基坑等

107 中、小建筑物破坏的一般规律 1、砌体承重结构:主要是墙体开裂 斜裂缝、八字形裂缝、倒八字形裂缝
2、框架等超静定结构:沉降差引起构件附加内力,梁、板等产生裂缝、柱倾斜

108 2.8 减轻不均匀沉降损害的措施 均匀沉降 影响建筑物的功能和正常使用 不均匀沉降 建筑物开裂、倾斜、甚至破坏 如何解决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2.8 减轻不均匀沉降损害的措施 均匀沉降 影响建筑物的功能和正常使用 不均匀沉降 建筑物开裂、倾斜、甚至破坏 如何解决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增强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能力 减少沉降 解决途径 具体措施 1)选用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 2) 采用桩基础或其它深基础; 3)地基处理方法(采用人工地基); 4)从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工作的观点为出发,在建筑、结构和施工方面采取某些措施。

109 一、减轻不均匀沉降的建筑措施 1、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 平面:一字形 立面:高差最好不超过二层 建筑物立面高差过大

110 2、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从上部结构檐口到基础底面将建筑物分割成两个或多个独立单元 沉降缝要求:分割出的独立单元(或沉降单元),应满足体形简单、长高比小、结构类型不变和所在处的地基比较均匀等条件的要求。 沉降缝作用:调整不均匀沉降。 沉降缝设置的位置 注意事项:沉降缝内填塞杂物、两单元对倾过大、宽度不足,沉降缝失效

111 建筑物过长:长高比7.6:1 3、加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1)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建筑物长高比是指它的长度L与其高度(屋顶檐口至基底的距离)Hf之比 2.5~3.0 建筑物过长:长高比7.6:1 (2)合理布置纵、横墙: 砌体结构

112 4、恰当安排相邻建筑物基础间的净距 附加应力叠加 相邻基础 不均匀沉降 (1)同期建造的两相邻建筑物,低(或轻)者受高(或重)者的影响; (2)不同期建造的两相邻建筑物,原有建筑物受邻近新建高(或重)的建筑物的影响。 决定相邻建筑物基础间净距的指标: 受影响建筑(被影响者) --刚度(长高比) 影响建筑(产生影响者) --预估平均沉降量 (地基压缩性、建筑规模)

113 由于沉降相互影响,两栋相邻的建筑物上部接触

114 对于不同期建造的两相邻建筑物,原有建筑物受邻近新建高(或重)的建筑物的影响。
修建新建筑物:引起原有建筑物开裂

115 5、调整建筑物各部分的标高 原理:根据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将预估沉降量大的部分标高提高,待其沉降后达到预定的标高,与沉降小的部分协调一致。 (1)室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应根据预估沉降量予以提高; (2)建筑物各部分(或设备之间)有联系时,可将沉降较大者标高提高; (3)建筑物与设备之间,应留有足够的净空; (4)当有管道穿过建筑物时,应预留足够尺寸的孔洞,或采用柔性的管道接头。

116 二、减轻不均匀沉降的结构措施 1、减轻建筑物自重 2、设置圈梁、基础梁(地圈梁) ①减轻墙重量:采用多孔砖,轻质墙等。
②选用轻型结构: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及各种轻型空间结构。 ③减少基础和回填土重量:如采用空心基础、壳体基础、以及加空地板代替厚填土等。 2、设置圈梁、基础梁(地圈梁) 增强建筑物的抗弯刚度 平面内形成闭合的网状系统。 钢筋混凝土圈梁 钢筋砖圈梁(或钢筋砖带)

117 3、减小或调整基底附加压力 ①减小基底附加压力: 减轻建筑物自重 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架空层) ②改变基底尺寸: 选择和调整基础底面尺寸 调整基底压力 减少沉降差 4、采用非敏感性结构 排架、三铰拱等铰接结构

118 三、减轻不均匀沉降的施工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程序 先重后轻(先建重的部分) 先高后低(先建高的部分) 先主体后附属(先建主体的部分)
2、基础周围不宜堆载、防止施工的不利影响 打桩,强夯,井点降水、深基坑开挖 3、保护基底的地基土 土的结构性 保持地基土的原状结构 开挖基槽时,保留约200mm; 防水

119 本章小结 1、地基基础设计首先要满足安全和正常使用的要求;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是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而正常使用的要求是由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来保证;地基基础按以上两个状态设计。 2、基础埋深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满足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可能浅埋,可便于施工和降低造价。 3、无筋扩展基础设计要求满足刚性角和材料模数;扩展基础可设计成多种形式,其截面尺寸和配筋需计算确定。 4、基底尺寸首先由上部荷载和地基承载力确定,然后经过必要的验算加以修正,以满足两种极限状态的要求。 5、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工作的原理是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从工程实践中,总结出建筑、结构、施工方面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


Download ppt "第2章 浅基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