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铜刀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5000年 马家窑文化 甘肃省东乡县林家出土 长l2.5厘米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为单范铸成。青铜器是指用铜和锡等合金铸成的器物。金属器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时期,铜器的制造已较普遍,整个黄河流域从西到东都有铜器出土,其中有红铜、黄铜和青铜。铜器的种类有锥、刀、斧、凿、钻、铃和镜等,制法有锻造和铸造两种。新石器时代铜器的发明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准备好了条件,这预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即将到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铜刀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5000年 马家窑文化 甘肃省东乡县林家出土 长l2.5厘米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为单范铸成。青铜器是指用铜和锡等合金铸成的器物。金属器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时期,铜器的制造已较普遍,整个黄河流域从西到东都有铜器出土,其中有红铜、黄铜和青铜。铜器的种类有锥、刀、斧、凿、钻、铃和镜等,制法有锻造和铸造两种。新石器时代铜器的发明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准备好了条件,这预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即将到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铜刀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5000年 马家窑文化 甘肃省东乡县林家出土 长l2.5厘米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为单范铸成。青铜器是指用铜和锡等合金铸成的器物。金属器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时期,铜器的制造已较普遍,整个黄河流域从西到东都有铜器出土,其中有红铜、黄铜和青铜。铜器的种类有锥、刀、斧、凿、钻、铃和镜等,制法有锻造和铸造两种。新石器时代铜器的发明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准备好了条件,这预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即将到来。

2 三联甗 商朝时期商前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炊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68厘米、长103.7厘米、重138.2千克
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用以盛物,下部为鬲,用以盛水,中间有箅以通蒸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甗,商代早期出现了铜甗,但数量很少,到商代晚期有所增加。商甗多为甑鬲合铸,连为一体,甑上多立耳,甑体较深。这种甗不仅见于中原,边远地区也有发现。还有上下两体分铸可以分合的甗,一般为一甑一鬲。晚商出现了一鬲三甑甗,3件甗联为一体,故名“三联甗”。这件三联甗,鬲身长如方案,面上有3个高出平面的圈口,体腔中空,平底下有六足。甑敞口收腹,底有3孔以为箅。全器花纹精美,上有夔纹、三角纹、云雷纹等。此器出土时案面有丝织物残痕,腹、足有烟炱痕迹,可见为实用器。这样的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为后代的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

3 乳钉纹方鼎 礼器 1974年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高100厘米、重82.55千克 器呈方斗形,腹部饰有饕餮纹和乳钉纹,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器。商代早期的铜鼎,有圆鼎和方鼎,器壁较薄,圆鼎为锥足,方鼎为柱足,足中空,与腹腔相通。商代晚期,方鼎的鼎腹发展为长方形,口沿上耳有立耳,柱足。圆鼎的锥足变成圆柱形足,三足与两耳对称,器身多有富丽繁缛的纹饰。西周早期的方鼎基本沿袭商鼎形式,到西周中期以后被淘汰。西周的圆鼎,其柱足向蹄足演变,器体加宽,最大腹径由中部逐渐下移,并多见长篇记事铭文。 『名词释意』     

4 鸮尊 商朝时期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45.9厘米、重16.7千克 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圆尊、方尊和异型鸟兽尊等。鸟兽尊种类繁多,有羊尊、牛尊、鸮尊、象尊、豕尊等。鸮尊在妇好墓中同出2件,整体作站立鸮形,双足与尾构成了3个支撑点,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5 铜盂 商朝时期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食或盛水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43.9厘米、口径54.5厘米、重32.9千克 盂一般作圆形,侈口深腹,有兽首耳或附耳。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商和西周初大多为中型,西周中晚期多为大型、春秋时已极少见。

6 铜镜 商朝时期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照面用具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直径11.8厘米、边厚0.2厘米 铜镜一般作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铸以花纹。发现最早的铜镜是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的素镜和青海贵南尕马台出土的七角星纹镜,均属于齐家文化的铜镜。商代铜镜,目前共发现5面,殷墟妇好墓出土两面叶脉纹镜,两面多圈凸弦纹镜,还有一面是1934年在殷墟出土的平行线纹镜。商代末期,青铜铸造业发展迅速,在遗址中出土了数目庞大的青铜容器、工具、武器等,而铜镜则极少,是一种相当稀罕的物品。这种铜镜的纹饰与一般商代铜器上的花纹不一样,大概是从其他文化中传来的。这种铜镜已有了凸面镜,这就把凸面镜出现的历史提前了1千年。

7 铜觥 商朝时期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36厘米、长36.5厘米、重8.5千克 铜觥最早见于商代,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形制可以分为四足兽形铜觥、圈足觥、方觥等。这件铜觥器体扁长,底中部微外鼓,前两足呈兽蹄形,后两足如鸟爪,器身饰夔纹、器底中部和盖里均有“司母辛”铭文。司(后)母辛是妇好死后的庙号。

8 兽面钺 商朝时期 礼器 长25厘米、宽17厘米 在殷墟遗址中出土的铜钺大约有10余件,分为大、小两种。殷墟妇好墓中出土有2件大型钺,形状如斧,肩部有两个长方形穿,两侧有对称的血槽6对,因器身较大,不应是实用器。另外还出土了几件小型钺,这些器身较小的钺,一般为实用武器。而这件兽面钺虽然体型较小,制作却异常精美,束腰、弧刃,上嵌绿松石组成的兽面纹饰。

9 铁刃铜钺 商朝时期 兵器 1977年北京市平谷县出土 长8.7厘米 经化验,这件铁刃铜钺刃部的铁不是人工冶铸的铁,而是用陨铁锻造成薄刃后,浇铸青铜柄部而成。就世界范围而言,人类往往在青铜时代使用陨铁制成兵器或工具,当冶铁术发明后,则不再用陨铁制器。

10 乍父辛卣 商朝时期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酒器 高31厘米、口径15厘米 卣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卣的基本形制为扁园、短颈、带盖、鼓腹、圈足,有提梁。还有少数为直筒形、方形和圆形,还有动物形状的鸟兽卣。商代铜卣多为扁圆体,盖较高,上有钮,提梁多横跨两面,腹最大颈在中部或略下,圈足较高。器饰饕餮纹、云雷纹和联珠纹。筒形卣主要出现在晚商、早周,数量不多。方卣也在晚商时期出现,器形呈圆口方腹、长束颈、方圈足、大提梁,器上花纹为浮雕式。器物端庄浑厚,在商器中属精品。晚商还出现动物形卣,形象主要有鸭、豕、虎、鸟等。这些卣身上还铸有铭文,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11 铜爵 二里头文化 酒器 19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带流长14.5厘米、高13.5厘米、重0.75千克 这件铜爵是采用复合范铸造而成的青铜酒器。器壁单薄,纹饰简单,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

12 铜钺 商朝时期 兵器 1965年山东省益都市苏埠屯出土 长31.7厘米、宽35.8厘米、重4.9千克 这件铜钺形体巨大,两面均透雕着张口怒目的人面形,眉、目、耳、鼻、口均突起。微呈弧形刃,双穿,两侧有扉。两耳下各铸铭文“亚醜”,右为正写,左为反书。墓中还出土有铜鼎、斝、爵、矛、戈、镞、斧、锛等,其中在一件铜爵和铜锛残片上,都有“亚醜”铭文。过去苏埠屯出土的器物上也有“亚醜”铭文。由于苏埠屯村屡次出土“亚醜”青铜器,有人推测这里可能是“亚醜”族的墓地。据文献记载,商末周初这一带为薄姑氏所居,因此铜钺等青铜器或即薄姑氏的遗存。

13 司母戊鼎 商朝时期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炊食器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14 利簋 西周时期西周 盛食器 陕西省临潼县出土 高28厘米 利簋为圆形双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簋内底有32字铭文,记载周武王征商,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周武王亲自率领近5万人的军队进攻商王朝,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大败商军,商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目前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15 康候斧 西周时期西周 传河南省浚县出土 斧上有“康侯”铭文,康侯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封,也称“康叔封”。周初分封诸侯,姬封被封为康侯,其领地在原商王畿所在的地方,建立国名“卫”的诸侯国,康侯是卫国始封之君。河南省浚县发现过西周时期的卫国墓地,出土过有“康侯”和“卫”铭文的青铜器。

16 匽侯盂 西周时期西周 盛食器 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 高24厘米 匽侯盂内壁有5字铭文,表明这件器物是匽侯制作的用来盛饭食的青铜盂。匽就是“燕”字,燕国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有燕国古城址和古墓葬,并出土了不少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证明燕国的政治中心就在北京一带。这件匽侯盂在辽宁出土,说明西周初年辽宁一带是在燕国的封地之内。

17 禽簋 西周时期西周 盛食器 高13.7厘米 禽簋内铭文23字,记载周成王征伐盖侯的史事。武王灭商后,不到二年染病身亡,其子成王姬诵继位,当时成王年幼,不能主持政事,由周公摄政,此时,商纣王之子武庚聚集商朝残余势力,串通周朝贵族管叔、蔡叔和霍叔,联络淮夷、徐、奄、薄姑等邦国起兵叛周,周公率军队平叛,经过三年东征,终于取得胜利。禽簋铭文中的“盖”,就是奄,是参加叛乱的邦国之一;铭文中的王指周成王;周公就是率军东征的主帅。

18 颂壶 西周时期西周 盛酒器 高51厘米 颂壶是一件扁方壶,有兽形耳,腹部饰有一头双身的蛟龙,壶颈内壁铸铭文152字,内容大意是:三年五月甲戌日,周王在周康邵宫太室举行册命颂的仪式,宰弘担任傧右,尹氏担任记录,史虢生传达王的命令,周王命令贵族颂管理成周的商贾,共赏赐他命服、銮旗等物品。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职官的任命有一套完整的册命制度。颂壶铭文是关于西周册命仪式较完整的一篇记录,同时也是关于西周商贾的重要史料。

19 □簋 西周时期西周 盛食器 高17厘米 簋内有10字铭文,记载周王伐荆,□参加了这一战事,并用俘获所得铸造这件青铜簋。铭文中的荆就是楚,也称“荆楚”或“楚荆”。楚在西周时期是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对中央王朝时叛时服,周昭王曾亲率大军南征楚国,结果溺死于汉江。□簋是“昭王南征”的文物实证。

20 大盂鼎 西周时期西周 炊器 传陕西省郿县出土 高1O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鼎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大意为:康王向盂叙述了周初文、武等先王立国经验和商王沉湎酒色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掌兵戎大事,慎处讼罚,治民保疆土,并赏赐盂酒、命服、车马及人鬲、庶人、驭等1709个奴隶。盂铸造的青铜鼎有2件,一大一小,分别称大、小盂鼎。小盂鼎己失,只留下铭文的拓片;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重器之一。

21 驹尊西周时期西周 盛酒器 陕西省郿县出土 高32. 4厘米、长34厘米、重5
驹尊西周时期西周 盛酒器 陕西省郿县出土 高32.4厘米、长34厘米、重5.68千克 这件铜尊做成昂首站立的小马驹形象,腹空,口开于背,上有兽钮盖。驹体胸前铭文94字,记述周王举行执驹典礼,赏赐给贵族□马驹两匹。执驹典礼是幼马升为役马的仪式,此时,小驹长成,牵离母马,教其驾车服役。     

22 洹子孟姜壶 春秋时期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高22.1厘米、口径13.4厘米 铜壶颈部内壁有铭文142字,是齐侯为田洹子之父所作的祭器。铭文记述田洹子之父死后,齐侯请命于周王,为死者举行多种典礼。田洹子(桓子)即田(陈)无宇,娶齐侯之女孟姜为妻。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内部发生纷争,逐渐失却霸主地位。至齐景公之世,政权下移于卿大夫,卿大夫之间的兼并斗争愈演愈烈。斗争中,田(陈)无宇先后消灭栾氏、高氏,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公元前481年,田(陈)常杀齐简公,从此田(陈)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

23 [素命]鎛 春秋时期春秋 乐器 1870年山西省荣河县后土祠出土 高66厘米、口长44厘米、口宽34.8厘米 此器上有铭文l73字,记述[素命]的祖父鲍叔有功于齐,齐侯赐予[素命]封邑与人民,[素命]以此勉励自己,并铸此鎛祭祀其亡母仲姜。齐为周初姜尚的封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都营丘(今山东省临淄一带)。春秋初年,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数年间使齐国富强。齐桓公北却戎狄,救燕、救邢、存卫,南拒强楚,公元前651年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省考城),首霸中原。[素命]是齐国贵族鲍叔的孙子,管仲即是由鲍叔推荐给齐桓公的。

24 嵌赤铜鸟兽纹铜壶 春秋时期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传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季峪村出土 高32厘米 此器器盖及器颈各有两个带环铜耳,壶颈用赤铜嵌出两行鸟形花纹;壶的上腹亦用赤铜嵌饰两行兽形图案。与该器同时出土的还有鼎、敦、盘、簋、匜、牺尊及剑、戈、车马具等。春秋末年浑源属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国,所出青铜容器制作工艺精巧;造型和花纹独具风格,铜器嵌赤铜为饰的亦见于燕、蔡等国。战国初期代国为赵所灭。

25 铜方壶 春秋时期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高84.5厘米 铜壶出土地侯马一带,春秋时为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此后历经调查、勘探,发掘出一系列的古城遗址。在这些古城以南,分布有制作青铜器、陶器、骨器和石器的作坊;古城东南,有祭祀、盟誓遗址。晋是周成王叔父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省曲沃县天文曲村)。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锋(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改革内政,国力富强。公元前632年,晋联合齐、秦等国伐楚救宋,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城)大败楚军,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省广武县),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又迁都新田,从此新田成为历时200多年的晋国都城。

26 王子午鼎 春秋时期春秋 炊器 1979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 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千克 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作器者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楚共王时他为司马,在吴国入侵楚国时曾率楚军大败吴师。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继任令尹,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病卒。楚国开始在今湖北西部建都,后迁都于郢。春秋时不断与晋国争霸,楚庄王曾为霸主。

27 秦公簋 春秋时期春秋 秦景公时期(公元前576-前537年) 盛食器 传1924年甘肃省天水县出土 高19.8厘米、口径18厘米 器内共有铭文123字,是用一个个单字模打在陶范上而后铸出来的。记述秦国的祖先在华夏建都已经12代,威名大震,秦景公继承前辈的事业,要永保四方的土地。秦国是西周末年发展起来的嬴姓小国,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穆公时,秦成为西方强国,开始图霸中原,曾多次与晋国发生战争。公元前627年,秦兵偷袭郑国未遂,转攻晋国边邑,当秦兵路过崤山(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天险时,遭到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由于东向道路为晋所阻,秦穆公晚年决计向西发展,成为雄据西方的大国。

28 吴王光鉴 春秋时期春秋 盛水或盛冰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 铜鉴内壁有铭文52字,为吴王光嫁女于蔡所作之器。吴也叫句吴、攻吴,姬姓,其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拥有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区域,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其女叔姬名寺吁。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吴王光嫁女于蔡,为古代少见的同姓通婚之例,也反映了蔡、吴两国的关系。

29 吴王夫差剑 春秋时期春秋 兵器 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 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近镡处有篆书铭文10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30 铜剑 春秋时期春秋 兵器 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 长60.6厘米、宽5厘米 此剑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谭上嵌有蓝色琉璃及绿松石。剑的表面经硫化处理,有一层黑色硫化物保护膜,铜剑至今光亮如新,剑锋寒气逼人。此剑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同出,而二剑又极为相似,只是没有铭文,大概也是越国铸造的。春秋晚期吴越之剑天下闻名,当时的铸剑师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

31 鸟形铜鼎 春秋时期春秋 炊具 1952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 高16厘米、长22.9厘米 全器呈鸟形,器体似匜,流与鋬均做鸟首状,比较少见。该器出土地属燕国。燕国是周王室同姓诸侯国中最靠北边的一个,东为孤竹,北为戎狄,东北为肃慎,东南与齐国接界。因受九河和戎狄的阻隔,春秋时期燕国与中原各诸侯国较少往来。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至孤竹而还。当齐桓公回国时,燕庄公长途相送,不觉越过燕界进入齐境,齐桓公以诸侯相送不出国境之礼,将燕庄公所至之地割给燕国,燕庄公在止步之地筑城,取名燕留,以作纪念。燕留故城在今河北省长芦县东北

32 兽钮铜鎛 春秋时期春秋 乐器 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高86.2厘米 与此同时出土的铜器已知的有钟、鼎、鬲、簋、壶、盘和兵器、车马具等,共百余件,推测出自一座大墓之中。从墓的随葬品看,可能是郑国诸侯的墓葬。郑是周宣王之弟郑桓公的封国,初封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周幽王时,桓公见西周将亡,将财产、家属等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后,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后渐衰弱,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

33 蔡侯申甬钟 春秋时期春秋 乐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同时出土的甬钟l2件,其中8件比较完整,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者通高79厘米,最小者高约48厘米。钟上有铭文,每件铭文字数不一,有的自名“歌钟”,有的自名“行钟”。该墓出土器物中还有钮钟一套,亦有铭文。蔡虽是小国,但蔡候申墓中随葬器物却多得惊人,这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礼坏乐崩”,诸侯可僭越礼制。

34 王子婴次炉 春秋时期春秋 烧炭燎炉 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高11.3厘米、口纵45厘米、口横36.6厘米 此器形状似盘,圆角平底,器壁两侧有环钮,两端各有3节提链。器底下部有柱状残足23个。器壁内侧有铭文7字,意为王子婴次之炉。据研究,有人认为该炉为楚国令尹子重所作,是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役”楚师兵败后遗于郑地的。但当时楚国诸侯不称王。从此炉纹饰看,颇具吴器风格,故这个婴次又可能是吴王之子。

35 虢太子元徒戈 春秋时期春秋 兵器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052号墓出土 全长17.1厘米 此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6字铭文,可知墓主人为虢国太子。虢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北虢都上阳(今河南省陕县李家窑),占有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公元前655年为晋国所灭。上村岭虢国墓地属北虢。

36 宋公栾戈 春秋时期春秋 兵器 全长22.3厘米 此戈有铭文6字,为错金鸟篆体。宋公栾即宋国国君宋景公,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即位,卒于周贞定王十八年(公元前451年)。宋国为子姓,开国之君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建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春秋时宋襄公曾企图称霸,未成,此后国势衰弱。公元前4世纪中叶,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夺得政权。公元前286年为齐国所灭。

37 邾公华钟 春秋时期春秋 乐器 传山东省邹县出土 高36.4厘米、口宽18.1厘米 器上有铭文75字,作器者为邾宣公之父邾悼公,即邾公华。邾即邹,曹姓,相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有今山东省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建都于邾(今山东省曲阜东南陬村)。公元前6l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纪王城),至战国时期为楚国所灭。

38 铜斧 春秋时期春秋 采矿工具 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矿冶遗址出土 长25厘米、刃宽22厘米、重3.5千克 出土铜斧的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春秋至汉代的一处大型矿冶遗址,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l公里。春秋时的矿井有竖井和斜井两种,用木料制成方形的框架作为支护。矿井中出土的采矿工具,主要有铜斧、铜铲、木铲、竹筐、藤篓和辘轳等。炼炉均为竖炉,炉基、炉缸、风沟、金门(铜液和铜渣放出口)、鼓风口保存完整。经研究,春秋时已经采用了竖井、斜井、平巷、斜巷相结合的开拓方式,能够测定矿藏的方位,并且能够准确地选择在断层接触带中矿体富集、品位较高的地方进行采掘,初步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提升、照明、巷道支护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当时的炼炉已大体具备现代鼓风炉的式样,解决了防止炉缸冻结、连续加料、间断放铜放渣以及鼓风、配矿等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39 曲尺形铜构件 春秋时期春秋 建筑构件 年陕西省凤翔县姚家岗出土 长42厘米、宽l6厘米 这是某种木制物品上所用的饰件,其外露的两面饰有蟠螭纹,与当时青铜礼器上的纹饰相似。饰件的一端为尖齿形,可能象征兽嘴。有一面有2个小钉孔,用于固定所嵌入的部位。饰件器壁坚厚,纹饰繁密,不仅能加固木制物件,还可以起到装饰效果。这种构件目前发现较少。姚家岗铜构件出土地点,位于秦都雍城遗址附近,先后出土过两批,有长形、方形多种。

40 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 战国时期魏 车辕饰件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出土 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 这件铜辕饰呈马首形,其头、颈错金饰卷毛纹、鳞纹,制作精美,是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魏在春秋时代是晋国的一个大贵族,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公元前471年,韩、赵、魏三家消灭其他势力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为战国时期中原的强国。魏的疆域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初,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改革,加速了魏国的封建化进程,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有名的强国。辉县固围村大墓是形制规模很大的“中”字形墓(两墓道的墓),周围有陵园,类似诸侯陵墓的规格,所以出土的车辕饰异常精美。

41 十六联弧三兽纹铜镜 战国时期 照面用具 直径14厘米、边厚0.2厘米 此镜为圆钮,钮四周为花瓣形花纹,边缘内部以等长的弧线连接成16个内向联弧,联弧内有蜷曲飞腾的3个长尾神兽,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中国的青铜镜铸造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甘肃省齐家文化遗址中即有发现。商周青铜镜不多见,并且形体一般都较小。从战国时期开始,青铜镜大量流行,铸造、装饰工艺水平极高。

42 错金鄂君启铜节 战国时期曾 水陆交通运输凭证 1957年安徽省寿县城东丘家花园出土 铜节分舟节和车节两种,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无讹才发生效力,舟节(右)长30.9厘米,宽7.1厘米,厚0.6厘米,有错金铭文9行165字;车节(左)长99.6厘米,宽7.3厘米,厚0.7厘米,有错金铭文150字。铭文记载了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舟节和车节的过程,并详细规定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运载额、运输种类和纳税情况,是研究战国时楚国交通、地理和商业赋税制度的珍贵资料。

43 阳陵虎符 秦朝时期 调兵凭证 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 此符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用青铜铸成卧虎状,可中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处,左半存驻扎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的统兵将领处;调动军队时,由使臣持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44 铜方斗 两汉时期新朝 量器 通长23.92厘米、高11厘米、容积1940毫升 此器上下边缘刻篆书铭文,外壁漆画黍、麦、豆、禾、麻纹。据铭文可知,此器铸造于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时期所用之尺长23.05厘米,与战国秦商鞅尺23.2厘米大体相合,王莽时期以16.2立方寸为一升,与战国秦铸造的商鞅方升自铭16.2立方寸为一升相合,说明自秦统一中国后,度量衡制曾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45 七牛虎耳铜贮贝器 两汉时期西汉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高43.5厘米、底径21.8厘米 此器器身作圆桶形,上大下小,中束腰。腰部有对称的虎形耳一对,器盖上铸7牛。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中直接表现牛的题材最多,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的滇族社会中畜牧经济仍占重要地位。牛在当时还是衡量财富的一种标志。墓主把这些以牛为题材的青铜器作为随葬品,无疑是为了表现其财富的众多。

46 鎏金四人舞俑铜扣饰 两汉时期西汉 佩饰物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高11.7厘米、长15厘米 这四人服饰相同,均头戴冠,作舞蹈状。西南地区的民族自古以来均能歌善舞,喜以吹笙、击鼓相伴,踏歌为乐。

47 永安五年神兽纹铜镜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吴 照面用具 直径12厘米 “永安”是吴景帝孙休年号,永安五年就是公元262年。古代中国东南部有丰富的铜矿,东汉中期至三国会稽郡成为铜镜制造的一个中心,产品主要有神兽纹镜和画像镜,前者在镜背以神人和奇兽作装饰,后者还加有历史人物图像。会稽制镜业主要是民营的,产品制作精美。

48 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 唐朝时期 照面用具 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唐墓出土 直径23.9厘米 嵌螺细铜镜是在镜背用漆贴螺蚌贝壳薄片构成图纹,有的饰片镂空刻画,有的饰片雕刻细线。这种镶嵌工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但运用到铜镜上则在盛唐时期。此镜人物的衣饰、禽鸟的羽翼都刻画得极为清晰,加之螺片本身光泽莹润,艺术效果十分别致,是唐镜中难得的精品。

49 鎏金铜观音造像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 佛教造像 1958年浙江省金华市万佛塔塔基出土 高53厘米 造像上的观音坐于假山之上,神态宁静安详,造型优美自然。塔源于印度,用来收藏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建塔时,常常要在塔基内埋藏盛奉舍利的容器、供养法器和施舍的财物等。五代后,塔基内流行放置塔幢和各种佛像。五代时统治今浙江省的吴越政权崇信佛教,大兴佛寺,铸造、印制了大批佛像分送各寺院供养。

50 嘉祐铜则 辽宋西夏金时期北宋 衡器 1975年湖南省湘潭县出土 高30厘米、厚20厘米、重64千克 铜则是官府颁发的标准衡器,相当于砝码。这件铜则通体刻细团花,前后两面刻有铭文,一面是“嘉祐元年丙申岁造”,即公元1056年造,一面是“铜则重壹佰斤黄字号”。根据实测重量推算,当时每斤合640克。

51 针灸铜人体模型 明朝时期 仿宋铸制 通高213厘米 北宋不断发现针灸新穴位,多由不同医生发现,难以交流验证。为防止混乱,医官王惟一于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铸造了两个空心铜人体模型,其全身标注559个穴位,其中107个是一名二穴,故全身共有666个针灸点。铜人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官院教学与考试的工具。考试时,铜人外层涂蜡,穿上衣服,体内灌水;学生根据命题以针刺穴,针入水出,方为合格。两具铜人分别放在医官院和大相国寺。金灭北宋,相国寺的铜人毁于战火,仅剩医官院内的铜人。元灭金后,将此铜人运至大都(今北京市)。因长期使用磨损,不堪再用。于是尼泊尔人阿尼哥奉命按样仿铸了一个新铜人。明灭元后,这个铜人仍然继续使用。但到明英宗时,又因磨损而无法再用,于是再仿铸一个,此即现存者。此仿铸铜人忠实于宋代原物,准确反映了宋代针灸学的水平。

52 铜壶滴漏 元朝时期 计时仪器 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造,整件由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组成。日壶高75.5厘米、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月壶高58.5厘米、口径54.5厘术、底径53厘米,星壶高55.4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受水壶高7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通高264.4厘米。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之水滴入星壶,星壶之水滴入受水壶。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舟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就可知道当时的时间。中国古代以漏壶为计时工具,开始时使用单只漏壶,后来出现多壶组成的复式壶。本件是现存最早的复式漏壶。壶身有制作年份和人员的刻文。


Download ppt "铜刀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5000年 马家窑文化 甘肃省东乡县林家出土 长l2.5厘米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为单范铸成。青铜器是指用铜和锡等合金铸成的器物。金属器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时期,铜器的制造已较普遍,整个黄河流域从西到东都有铜器出土,其中有红铜、黄铜和青铜。铜器的种类有锥、刀、斧、凿、钻、铃和镜等,制法有锻造和铸造两种。新石器时代铜器的发明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准备好了条件,这预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即将到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