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6章 织物的基本性能与品质评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6章 织物的基本性能与品质评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6章 织物的基本性能与品质评定

2 第一节 织物的拉伸性质 拉伸试验的测定方法 双轴向拉伸试验 织物的拉伸曲线 影响织物拉伸性质的因素

3 一、机织物 扯边纱条样法(Raveled-Strip Method) 抓样法(Grab method):
将一定尺寸的织物试样扯去边纱到规定的宽度,并全部夹入夹持夹内的一种测试方法 抓样法(Grab method): 将一规定尺寸的织物试样仅一部分宽度被夹入夹钳内的一种试验方法 剪切条样法(Cut-Strip method): 将剪切成规定尺寸的织物试样全部夹入夹钳内 适用于部分针织品、缩绒织品、毡品、非织造布、涂层织品及其他不易扯边纱的织物。

4 (a)扯边纱条样法 (b)抓样法

5 二、针织物 针织物拉伸断裂试验时试条的夹持方法 (a)梯形试条 (b)环形试条(虚线为缝迹)

6 三、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可以采用机织或针织试样和夹持方法进行拉伸试验,但大多采用宽条(一般10~50cm,甚至更宽,在一般强力仪上进行;或片状试样,在双轴向拉伸机上进行。

7 四、双轴向拉伸试验 (a)为两向拉伸力均等的情况;(b)为两向拉伸力不等(或保持一端不动)的情况;(c)为非对称的平行四边形变形拉伸。

8 五、织物的拉伸曲线 织物拉伸断裂曲线与组成该织物的纤维、纱线的拉伸断裂曲线基本相似。

9 不同织物及不同混纺纱经纬向拉伸曲线

10 几种针织物的拉伸曲线

11 非织造布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12 六、织物的拉伸性能指标 断裂强度:指标单位常用N/5cm 断裂伸长率 断裂功:常采用断裂比功Ww
Ww为织物断裂功(J),w为织物试样的平方米质量重量(g/m2)

13 七、织物的拉伸断裂机理 织物中纱线强力利用系数:织物某一方向的断裂强力P与该向各根纱线断裂强力pi之和的比值,一般大于1
图16-6 拉伸中的束腰现象与断裂 织物中纱线强力利用系数:织物某一方向的断裂强力P与该向各根纱线断裂强力pi之和的比值,一般大于1

14 八、影响织物拉伸性质的因素 机织物 纤维性质 纱线的线密度和结构 经纬密度和织物结构 如棉型低强高伸涤纶纤维和高强低伸涤纶纤维的差异
线密度、加捻、合股 经纬密度和织物结构 纬密不变,经密 ↑→经向,纬向强度↑ 经密不变,纬密↑→纬向强度↑,经向强度↓ 平纹织物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斜纹>缎纹

15 上机张力 测试条件 上机张力大,即纱线负荷较大,强度受损,织物强度降低 试样的平均断裂时间为20±3秒 毛织物试样的平均断裂时间为30±5秒
试样夹持长度,棉、蚕丝、麻类及其混纺织物为200mm,毛织物为100mm;纱线为500mm,纤维一般为20mm

16 第二节 织物的撕裂性质 织物边缘在一集中负荷作用下被撕开的现象称为撕裂,或称撕破tearing property 撕裂强力的测试方法
第二节 织物的撕裂性质 织物边缘在一集中负荷作用下被撕开的现象称为撕裂,或称撕破tearing property 撕裂强力的测试方法 撕裂破坏机理 织物的撕裂曲线及撕裂强力指标 影响织物撕裂强力的因素 织物的纰裂

17 舌形法 单缝法(Single rip method) 双缝法

18 梯形法(Trapezoid method)

19 落锤法(falling pendulum method)

20 翼形法(Wing tear method) 矩形试样,在短边中心开一切口,上下夹头夹持线呈一定的角度(65度)(澳大利亚标准,英国标准为55)。试验时,试样平面保持在上下夹头的同一边。

21 撕裂破坏机理 撕裂破坏主要是撕裂三角区的局部应力场作用 梯形法是拉伸作用,单缝法为剪切作用
单缝法撕破时,断裂的纱线是非受拉伸系统的纱线,即试样沿经向拉伸时是纬纱断裂;纬向拉伸时是经纱断裂。 梯形法撕破时,断裂纱线是受拉系统的纱线,拉伸力方向与断裂纱线的方向一致。

22 织物撕裂破坏过程 织物撕破过程是纱线的逐根断裂,受力三角形底边的纱线受力最大,受力三角形顶点处纱线尚未受力

23 织物的撕裂曲线及撕裂强力指标

24 (1)最高撕裂强力: (2)五个最高峰值平均值: (3)撕裂能WT: (4)平均撕裂强力: (5)撕裂破坏点强力:
指撕破过程中出现的最高负荷峰值,单位为牛顿(N)。 (2)五个最高峰值平均值: 在撕裂曲线图上(梯形法除外)出现第一个峰值后,每隔一规定撕破长度分为一个区,将连续五个区中的最高负荷峰值加以平均就得到五个最高峰值平均值,单位为牛顿(N)。 (3)撕裂能WT: 它是指撕破一定长度织物时所需的能量,单位为焦耳(J)。 (4)平均撕裂强力: 为落锤法所采用,是从最初受力开始到织物连续不断地被撕破所需的平均值。单位为牛顿(N)。 (5)撕裂破坏点强力: 为梯形法所采用,纱线开始断裂时的强力。

25 影响织物撕裂强力的因素 内在因素 纱线性质 织物组织 织物织缩 织物的撕裂强力与纱线强力和断裂伸长正相关
一般平纹组织织物的撕裂强力最小,交织点多,纱线相对移动受限 织物织缩 主导:织缩↑→织物伸长↑,受力三角形↑,受力纱线的根数↑→撕裂强力↑ 织缩↑→纱线弯曲程度↑,使纱线间的相互挤压和摩擦增大,受力三角形↓→撕裂强力↓

26 内在因素 试验条件 织物的经纬密 织物的后整理 试样尺寸 、撕裂速度 、温湿度条件 织物经、纬密对撕破强度影响较为复杂
织物经树脂整理后,撕裂强度降低 试验条件 试样尺寸 、撕裂速度 、温湿度条件

27 五、织物的纰裂 织物的纰裂是指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后所产生的纱线横向滑移。
经纱沿着纬纱方向的滑移称为纬向纰裂或称经纰裂;纬纱沿着经纱方向的滑移称为经向纰裂或纬纰裂。 纰裂俗称扒缝,就是织物的经、纬纱线因交织不够牢固,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被扒出裂缝的一种损坏现象。 主要发生于衣裤的接缝和多摩擦的外拱处

28 第三节 织物的顶破性质 织物在一垂直于其平面的负荷作用下,顶起或鼓起扩张而破裂的现象称为顶破 bursting properties 或胀破break in distention 。 顶破试验可提供织物的多向强伸性能特征的信息,特别适用于针织物,三向织物、非织造布及降落伞用绸等织物的强度检验。

29 一、测试方法与指标 织物顶破试验仪原理示意图

30 胀破强度:为单位面积所受的力,即压强单位,N/m2或kN/m2;
顶破伸长(mm):为胀破压力下织物膨胀的高度,即胀破时,试样表面中心的最大高度。 顶破时间(s):为织物从受力到胀破时所需时间

31 二、织物的顶裂破坏机理 在顶力作用下,首先在变形能力较小的方向和强度最薄弱处的纱线断裂,接着沿着经向或纬向相对撕裂,因而裂口一般成直线形或直角形。 如果织物的经纬向变形能力相近,顶破时经纬纱接近同时断裂,裂口常为“L”或“T”字形。 针织物中,各线圈勾结连成一片,共同承受伸长变形,直至织物撕裂。因此,织物顶破或胀破是各向受力而不是单轴或双轴受力。 非织造布顶破或胀破,主要是纤维的断裂和纤维网的松散化,顶破口是一个隆起的松散纤维包;胀破是纤维网扯松开裂状。

32 三、影响织物顶破性质的因素 织物拉伸断裂强力 机织物经、纬两向的结构和纱线性质差异程度 织物的伸长率和织缩率
因具有高伸长率的特点和各向同性的调整,针织物顶破强度较高 非织造布的纤维强度,纤维间固着点的强度是影响顶破的最关键因素 试验条件

33 第四节 织物的弯曲性质 织物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称为弯曲或抗弯刚度。
第四节 织物的弯曲性质 织物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称为弯曲或抗弯刚度。 织物的硬挺度和柔软程度称为织物的刚柔性stiffness and softness 。 织物的弯曲刚度是影响织物悬垂性、起拱变形和织物手感风格的主要因素。

34 一、织物弯曲刚度测量方法和指标 1. 斜面法 织物样条 15cm×2cm
由刻度尺上推出的长度l0和斜面角度,可求出抗弯长度bending length C(cm): 取 = 450

35 2. 心形法 织物试样为条形(长20cm×宽2cm),带有有效长度的记号线。 心形法较适用于薄型织物、丝绸和有卷边现象织物的刚柔性测定。

36 二、 影响织物刚柔性的因素 纤维性状 纱线性状 织物几何结构 后整理 纤维初始模量是织物刚柔性的决定性因素
纱线直径较粗,捻度较大时,纱线的弯曲刚度较大,织物较硬挺 织物几何结构 针织物一般比机织物具有较大的柔软性。 后整理

37 作业 1、名词解释:未充满系数、线圈长度 2、织物拉伸的测试方法有哪些?影响机织物拉伸性能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P304:T1、T7

38 第五节 织物的耐磨性 磨损是指织物间或与其他物质间反复摩擦,而逐渐磨损破损的现象;
耐磨性是指织物抵抗磨损的特性 fabric abrasion resistance 。 磨损是服用和家用织物在正常使用中,最主要的破坏和失效形式。

39 织物的磨损表现在下述几方面: (1)摩擦中纤维的断裂 (2)纤维从织物中抽出 反复碰撞,使纤维疲劳而破坏
纤维抱合力较小、纱线及织物结构较松时,纤维会被拉出,而造成纱线、织物结构的松散。

40 (3)纤维被切割断裂 (4)纤维表面磨损 (5)摩擦生热作用 若纤维配置得较紧密而磨料较尖锐时,纤维会受到切割作用
当纤维抱合力较大、纱线及织物结构紧密而磨料表面较细腻时,织物磨损的主要破坏形式是纤维表面磨损 纱中纤维片段的可移性极小,在反复摩擦作用下,纤维两端和屈曲部位的表层出现零碎轻微的破裂,或原纤化结构 (5)摩擦生热作用

41 织物耐磨性的测量方法及指标 耐磨仪测量 实际穿着试验 模拟织物在实际使用中的磨损方式来评定织物耐磨性。
依据作用形式分为平磨、曲磨、折边磨、复合磨多种。 实际穿着试验

42 平磨 flat abrasion 平磨是指织物试样表面在定压下与磨料摩擦所受到的磨损。
模拟上衣肘部、裤子的臀膝部、袜底、床单、沙发用织物、地毯等的磨损。 按对织物的摩擦方向又可分为往复式、回转式和马丁代尔(Martindale)多向式三种。

43 曲磨 flex abrasion 织物试样在弯曲状态下反复与磨料摩擦所受到的磨损。 模拟上衣肘部和裤子膝部等处的磨损 曲磨测定仪

44 折边磨 fold abrasion 织物试样在对折状态下,折边部位与磨料摩擦所受到的磨损。
模拟上衣领口、袖口、袋口、裤边口及其它折边部位的磨损。 折边磨测定仪

45 复合磨compound abrasion (动态磨)
织物试样在反复拉伸和反复弯曲状态下与磨料摩擦所受到的磨损。 模拟服装在人体活动过程中的磨损。 动态磨测定仪

46 翻动磨 tumble abrasion 织物试样在任意翻动状态下,受拉伸、弯曲、压缩和撞击,并与磨料摩擦所受到的磨损。
模拟被服在洗衣机中洗涤时的磨损。 翻动磨测定仪

47 表达指标 (1)磨一定次数后,看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质形状等的变化。 (2)磨断织物时所需的次数。
如:强度、厚度、重量、表面光泽、透气性、起毛起球、色泽。 (2)磨断织物时所需的次数。 (3)织物出现一定大小的破洞或磨断一定根数的纱线而需的磨损次数。 (4)综合指标 耐磨度 耐磨因素 耐磨比

48 影响织物耐磨性的主要因素 (1)纤维的性质和几何形状 a.纤维的几何特征 b.纤维的力学性能 c.合成纤维的软化点
纤维长时,纤维间抱合力大,摩擦时不易从纱中抽出,有助于耐磨性 纤维的细度适中有利于耐磨: 2.78~3.33dtex b.纤维的力学性能 纤维断裂伸长率大、弹性回复率高及断裂比功大的织物的耐磨性一般都较好 c.合成纤维的软化点 合成纤维的软化点越高,其织物的耐磨性越好

49 (2)纱线性状 a.纱线的捻度 b.纱线的条干 c.单纱与股线 d.混纺纱的径向分布 纱线捻度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织物的耐磨
纱线条干差时,粗处结构较松,摩擦时纤维易抽出,耐磨性下降 c.单纱与股线 线织物的耐平磨性优于纱织物,耐屈曲磨,折边磨,不如纱织物 d.混纺纱的径向分布

50 (3)织物几何结构 a. 织物厚度; b. 织物经、纬密和组织 c. 织物中经、纬纱细度 d. 织物单位面积的重量 e. 织物表观密度与毛羽
织物厚,耐平磨性好;反之,耐屈曲磨及折边磨性较好 b. 织物经、纬密和组织 经、纬密低,平纹耐磨;反之,缎纹。 c. 织物中经、纬纱细度 经、纬纱粗,织物的支持面增大,承受磨损的实际面积增大,且纱截面内所含的纤维根数多,耐平磨性好 d. 织物单位面积的重量 织物耐平磨性几乎随单位面积重量的增加而线性的增大 e. 织物表观密度与毛羽 织物表观密度小、毛羽多耐磨。 f. 织物结构相和支持面

51 (4)试验条件 (5)后整理 环境的温湿度、摩擦方向及压力等对织物耐磨性有较大影响。
织物在实际使用中,往往伴有日晒、汗液、洗涤剂等作用,因此对织物耐磨性的影响较为复杂。 (5)后整理 棉、粘织物经热熔性树脂整理后,耐磨性随摩擦作用的轻重、缓急程度而有一定差异。

52 第六节 织物的保形性 织物的保形性通常是指织物在使用中能保持原有外观特征,便于使用,易于保养的性能。 折皱性 褶裥记忆性 织物的悬垂性
织物的起毛起球与钩丝 织物的尺寸稳定性

53 一、折皱性 折皱性 抗皱性 wrinkle resistance 织物的折皱可分为:
织物受到搓揉时发生塑性弯曲变形而形成折皱的性能称为折皱性。 抗皱性 wrinkle resistance 织物抵抗由于受到搓揉而引起的弯曲变形的能力称为抗皱性,它与织物的弹性或塑性有密切关系。 织物的折皱可分为: 不规则起皱--穿着时产生,影响外观,且易磨损。 规则起皱--在服装造型中加工而成,使服装美观,如长裤的挺缝、衣裙的褶裥等。

54 测试及指标 1、垂直法:测量时折痕线与水平面相垂直。试样为凸形 。 2、水平法:测量时,折痕线与水平面相平行。试样为条形。
“凸”形试样沿折叠线处180°对折,平放于夹板内,加压,后释压,读出试样对折面间的张角(折皱回复角crease recovery angle )。 急弹折皱回复角;缓弹折皱回复角。 θ 垂直法

55 影响织物抗皱性的因素 1、纤维性状 2、纱线结构 纤维的初始模量及拉伸变形回复性 纤维线密度 纤维表面的摩擦系数
纤维粗,有利于抗皱性的提高。 纤维表面的摩擦系数 适中时有利于折皱回复性的提高。 2、纱线结构 纱线的捻度适中时,织物抗皱性好。 捻度过低时,纱线中纤维易发生滑移耗能,纤维的变形能不足,故织物的折皱不易回复; 捻度过高时,纤维已有变形,再加折痕弯曲变形,易引起塑性变形,纤维一旦滑移,回复阻力又大,抗皱性也差。

56 3、织物几何结构 织物组织 织物密度 织物的润湿状态 7.染整后处理的影响
交织点少的,抗皱性好。平纹组织织物的抗皱性比斜纹组织织物差,厚织物的抗皱性能较好。 织物密度 织物密度过大时,纱线之间的切向滑动阻力增大,外力释去后,纱线不易作相对移动,折皱回复性有降低的趋势。 织物的润湿状态 通常,织物处于润湿状态时易起皱。但麻织物润湿时,纱线会膨润,因此织物不易起皱。吸湿性差的合成纤维织物不受润湿的影响。 7.染整后处理的影响 树脂整理能改善织物的折皱回复性。

57 二、织物褶裥记忆性 织物经熨烫形成的褶裥(含扎纹、折痕)在洗涤后经久保形的程度称为褶裥保持性 pleat retention of fabric 。 褶裥保持性是合成纤维织物热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58 织物褶裥保持性的测试 采用目光评定法。 基本程序是:织物折叠→熨烫→洗涤→对比样照褶裥保持性评价。。 通常分为5级,5级最好,1级最差。

59 影响因素 1.纤维的热塑性thermo-plasticity和弹性 2.纱线的捻度 3.织物的厚度
热塑性和弹性好的纤维,在热定型时织物能形成良好的褶裥变形。 使用时虽因外力而产生新的变形,一旦当外力去消后,回复到原来褶裥或折痕、扎纹。 2.纱线的捻度 3.织物的厚度 捻度和厚度大的织物熨烫厚的褶裥持久性较好些。

60 4.热定型处理的温度、压强及织物的含水率 5.熨烫时间 6.树脂整理
一定的含水率时,折痕效果最大,而含水率再增加 时,则引起熨斗表面温度下降,使折痕效果降低。 提高熨斗温度,则最适宜的含水率向高的方向移动。 5.熨烫时间 在适当温度下,厚织物熨烫10s时,大体上可获得较好折痕,30s时折痕达到平衡。 6.树脂整理 非热熔性织物经树脂整理后,褶裥持久性有所提高。

61 三、织物的悬垂性 织物因自重下垂的程度及形态称为悬垂性drape property。 悬垂程度是指织物在自重作用下下垂的程度。
下垂程度越大,织物的悬垂性越好。 悬垂形态是指织物伸出部分能形成均匀平滑和高频波动曲面的特性。 波动越平滑均匀,波动数越多,悬垂形态越好。

62 静态悬垂性是指织物在自然状态下的悬垂度和悬垂形态。
美的静态悬垂性,是指人穿着衣服不动时,衣服无架子感,不会缠身,能形成流畅的曲面,各部分悬垂比例均匀、和谐,给人以协调的美感 动态悬垂性是指织物(服装)在一定的运动状态下的悬垂度、悬垂形态和漂动频率。 美的动态悬垂性是在步行和微风吹拂时,衣服能与人体动作协调,人不动时又能恢复静的悬垂特性。

63 伞式法(或圆盘法)测织物悬垂性 U-悬垂度,F-悬垂系数AR为圆形试样的面积,Ar为小圆盘的面积, AF为实测伞状悬垂织物的投影面积 其原理是通过抛物面反光镜将光平行投射到织物上,未被遮蔽的光线通过另一抛物面反光镜聚焦到光敏元件上,形成透光量大小的电流信号变化,以此换算出悬垂系数。

64 影响织物静态悬垂性的主要因素 1、纤维刚柔性 2、纱线捻度 影响织物悬垂性的主要因素。 过分刚硬的纤维制成的织物不会有好的悬垂性,如麻织物。
柔软的纤维制成织物往往有较好的悬垂性,如羊毛织物。 纤维细时有助于织物悬垂性,如蚕丝。 2、纱线捻度 捻度小时,有助于织物的悬垂性。

65 3、织物厚度 4、织物紧度 5、织物单位面积重量 增加时,波状曲面上的屈曲波峰数减少,投影面积变大,悬垂性变差。
不宜过大。紧度松一些的织物,其中纱线松动的自由度较大,有利于织物的悬垂性。 5、织物单位面积重量 织物单位面积重量增加,悬垂系数变小,而单位面积过小时,织物会产生轻飘感,悬垂性很不佳。

66 四、织物的起毛起球 织物在穿着和洗涤过程中,不断经受摩擦、揉搓等作用,织物表面会产生毛茸(起毛),若这些毛茸不及时脱落,就会相互纠缠成球(起球),织造外观变坏(恶化)。

67 织物起毛起球的过程 (a) 毛羽 (b) 起毛 (c) 纠缠 (d) 成团 (e) 收紧成球 (f) 脱落

68 起毛起球的测试方法与评定 圆轨迹法 在一定的压力下以圆周运动的轨迹使织物试样先与尼龙毛刷再与标准织物作相对摩擦
经若干次数后,在规定的光照条件下,对比标准样照,评定起球级数。 适用于低弹长丝机织物、针织物以及其它化纤或混纺织物。

69 马丁台尔法 试验时,试样装在夹头上,磨料(试样本身织物)装在磨台上,在轻压下,试样与磨料作相对运动,其运动轨迹为李莎如图形(两个沿着互相垂直方向的正弦振动的合成的轨迹 ); 经规定摩擦次数后,使试样起球,与标准样照对比,评定起球级数; 多用于机织物。

70 起球箱法 试验原理是将一定尺寸的织物试样四块分别套在聚氨酯载样管上,然后放入衬有橡胶软木的箱内,试验箱经一定次数(如7200转、14400转或其他)翻转后,取出试样在评级箱内与标准样照对比,评定起球等级。 该法一般适合于毛针织物及其它易起球的织物。

71 基本评定方法 其他 织物起球性的测试采用与标准样照对比评定,分为1~5级。5级最好,不起球;1级最差,严重起球。
缺点:对同类织物必须制成一种标准,因为只有同类织物的毛球才可相互比较。 其他 单位面积起球数量 单位面积起球重量 起球曲线

72 影响织物起球的主要因素 织物的起毛是普遍现象,起球是特殊现象: 织物起球必须满足:
因为棉、麻、丝、粘胶织物并不起球,或并不起能被看到的球粒。 织物起球必须满足: ①纤维要求足够的强度和伸长性(高的断裂功或韧性大)和耐疲劳性; ②纤维要柔软、易于弯曲变形和形成纠缠; ③要有足够多和足够长的突出毛羽; ④要有产生纠缠的摩擦条件(非单向,能反复进行)。

73 纤维的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质: 锦纶的韧性大、耐疲劳性好,故最易起球,甚至毛不多但都能参与起球; 腈纶大多为较软的针织物,起毛概率大,起球也多;
涤纶虽韧性和耐疲劳性较好,但模量高,不易纠缠,又大多是结构紧密、表面光滑纱线或织物的外衣,故相对起毛起球少些。

74 纤维的形态和表面性质: 纤维粗、异形,其截面惯矩大、抗弯刚度大,故不易弯曲缠绕,且相对接触和被摩擦的概率低,不易抽拔和纠缠;
纤维的表面粗糙、摩擦系数大、有卷曲,虽不利于纤维的起毛,但摩擦中有利于握持后的抽拔、纠缠与成球 羊毛织物会起球,绢丝产品不起球。

75 毛羽量和毛羽长度: 取决于纤维的长度 取决于纱线的结构 取决于织物的结构 取决于织物的后整理
短纤维会提供更多的端毛羽,而过短的纤维虽足以起毛,但易于脱落而不易成球; 取决于纱线的结构 纱线的捻度大,结构紧密,纱线粗节少,结构松区域小,纱线包缠结构,股线结构和纤维在纱中的转移,纱线的初始毛羽少,都不利于毛羽量和毛羽长度的增加; 取决于织物的结构 织物膨松、交织点少、浮长长、线圈长度长时,都会有利于起毛量和起毛长度的增加; 取决于织物的后整理 可直接减少织物的起毛起球。

76 五、勾丝 织物中纤维和纱线由于勾挂而被拉出于织物表面的现象称为勾丝。
针织物和变形长丝的机织物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尖硬的物体,极易发生钩丝,并在织物表面形成丝环。

77 1.测定方法 (1)钉锤式,(2)刺辊式,(3)滚箱式,(4)试穿。 评定: 大多采用实物或标准样照对比评级。 5级最好,1级最差。

78 影响织物勾丝性的因素 (1)纤维性状方面 (2)纱线性状方面 圆形截面与非圆形截面纤维相比,圆形截面纤维容易钩丝。
长丝与短纤维相比,长丝容易钩丝。 纤维的强度高、伸长大时,钩丝现象明显;纤维伸长率小、弹性大时,钩丝能通过弹性回缩来缓解和消除。 (2)纱线性状方面 一般规律是结构紧密、条干均匀的不易钩丝。 增加纱线捻度,可减少织物钩丝。 线织物比纱织物不易钩丝。 低膨体纱比高膨体纱不易钩丝。

79 (3)织物结构方面 (4)后整理加工方面 结构紧密的织物不易钩丝,因织物中纤维被束缚得较紧,不易被勾出。
表面平整的织物不易钩丝,因为粗糙、尖硬的物体不易勾住这种织物的组织点。 针织物钩丝现象比机织物明显,其中纬平针织物不易钩丝;纵、横密大的、线圈长度短的针织物不易钩丝。 (4)后整理加工方面 热定型和树脂整理能使织物表面变得较为光滑平整,钩丝现象明显改善或消除。

80 六、织物的耐刺割性 织物的耐刺割性是指织物被利器刺穿或切割或复合作用破坏的难易性。 耐刺穿主要是织物的结构紧密和纤维的抗切割及抗拉断强度
抗切割主要是纤维的硬度和韧性; 耐切割是两者的复合再加上良好的整体避让和弹性变形,以达到缓冲和耗散能量

81 七、织物的尺寸稳定性 一、织物的缩水性 织物在常温的水中浸渍或洗涤干燥后,长度和宽度发生的尺寸收缩程度称为缩水性。
除合纤织物或以合纤为主的混纺织物外,一般织物如果未经防缩整理,落水或洗涤后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82 缩水机理 织物缩水的普遍机理 吸湿性较好的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织物缩水的原因 毛织物缩水:
是由于吸湿后纤维、纱线缓弹性变形的加速回复而引起的。 吸湿性较好的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织物缩水的原因 由于一系统纱线吸湿后直径显著膨胀,压迫另一系统纱线,使它更加屈曲,从而引起该方向织物明显缩短。 当织物干燥后,纱线的直径虽相应减小,但由于纱线表面切向滑动阻力限制了纱线的自由移动,所以纱线的屈曲不能回复到原来状态。 毛织物缩水: 另一重要原因是羊毛的缩绒性

83 测试 织物缩水性的测试有浸渍法和洗衣机法两种。 浸渍法是静态的,洗衣机法是动态的。
毛织物规定用浸渍法浸透测试,而其他服装用织物倾向于用洗衣机法测试。

84 二、织物的热收缩性 热收缩性 热收缩的主要原因: 热收缩表征
合成纤维及以合成纤维为主的混纺织物,在受到较高的温度作用时发生的尺寸收缩程度称为热收缩性。 热收缩的主要原因: 合成纤维在纺丝成形过程中,为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均受有一定的拉伸作用。并且,纤维、纱线在整个纺织染整加工过程中也受到反复拉伸,当织物在较高温度下受到热作用时,纤维内应力松弛,产生收缩,导致织物收缩。 热收缩表征 织物的热收缩性可用热水、沸水、干热空气或饱和蒸汽中的收缩率来表示。

85 第17章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手感、风格 舒适性 人体对织物的生理感觉,往往以人体对织物的不适感为评价。
具体内容:织物的透通性、热湿舒适性、刺痒作用、静电及湿冷刺激等。 织物的透通性 织物的透通性是反映织物对“粒子”导通传递的性能,粒子包括气体、湿汽、液体、甚至光子、电子等。

86 人体对环境的舒适感取决于气、热、湿能量、质量的交换及其平衡状态。服装或织物在此过程起着调节作用,直接影响人体的舒适感,并取决于织物的结构形态、体积分数和物理性能。
人体 - 织物 - 环境的相互作用

87 (一)、织物的透气性 1、定义:织物透过空气的性能。 2、机理: 3、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
当织物两边的空气存在一定压力时,空气从压力较高的一边通过织物流向压力较低的一边。 3、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 夏季服装用织物,透气性好,则服装穿着具有凉爽适意感; 冬季外衣用织物,透气性小,则服装中具有较多的静止空气,具有防风保暖效果

88 4、测试及其指标: 织物透气性用定压式或定流量式织物透气仪测试。
织物透气性一般用织物透气量表征,即织物两侧在规定的压差下,单位时间内流过织物单位面积的空气体积: Q=V/(AT) Q:织物透气量(L/m2s) V:T秒时间内通过织物的空气体积(L) A:试样面积(m2)

89 织物透气仪原理图 织物试样置于腔I的前面,当排气风扇转动时,空气即透过织物进入腔I和腔II。空气在通过气孔时,由于截面缩小,即引起静压降落,其数量可由压差计2读得,由此可求织物的透气率。

90 5、影响织物透气性的主要因素 织物透气性主要取决于织物中空隙的大小和多少。
而织物中空隙的大小和多少与纤维性状、纱线性状、织物结构、织物后整理有关。

91 (二)、织物的透湿性 1. 定义:织物通过水汽的性能。 2. 透湿机理: 3. 透湿途径: 4.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
织物透湿的实质是水的气相传递,当织物两边存在一定相对湿度差时,水汽从相对湿度高的一侧传递到相对湿度低的一侧。 3. 透湿途径: 水汽直接通过织物空隙传递; 水汽被纤维吸湿,由纤维将水汽从高湿空气一侧传递到低湿空气一侧 4.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 皮肤表面蒸发的水汽如果不能及时通过织物排出,会在皮肤和织物之间形成高湿热区域,使人感觉闷热不适。

92 5. 测试及其指标: 织物的透湿性一般用透湿杯法测试 正杯法 倒杯法 蒸发法测量原理示意图

93 6. 影响织物透湿性的主要因素 织物透湿一部分通过织物空隙进行(参考透气性部分); 纤维的吸湿性:纤维吸湿性好,织物透湿性好。 环境温湿度:
举例:苎麻纤维吸湿性好,且放湿快 合成纤维吸湿差,透湿性差,作为夏季衣料穿着闷热。 丙纶纤维吸湿差,但具有很强的芯吸效应,透湿性好,可作夏季衣料。 中空合成纤维:透湿性改善 环境温湿度: 环境温度升高,透湿性提高;环境湿度增加,透湿性下降。

94 (三)、织物的透水性 1.定义:液态水从织物一面渗透到织物另一面的性能。 2.织物透水的机理: 3.织物透水途径:
织物透水的实质是水的液相传递,即织物两边存在水压差:水从压力高的一面向压力低的一面传递的过程。 3.织物透水途径: 1)纤维吸湿作用 2)毛细管作用 3)水压作用

95 4.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 一方面,织物应阻止来自外界的水到达,如雨水等,即织物应具有一定的防水性;
另一方面,当人体表面出现汗液湿,应尽快使汗液通过织物排出。 理想织物应具有防水透湿效果

96 5.测试与指标 常用静水压试验测定。 在织物的一侧施加静水压,测量在此静压下的出水量、或出水点时间;或在一定出水量时的静水压值(水柱高或压强)。

97 喷淋法 将连续喷水或滴水到试样上,观察试样在一定时间后表面的水渍特征,与具有各种润湿程度的样照对比

98 浸液法 接触角法 将试样浸没于水中一定时间后取出,测量试样所吸附的水量。
水滴附着于物体表面上时,水滴在织物表面接触点上切线所形成的角θ(p635)

99 6.防水透气织物的机理和实现的途径 机理: 实现的途径有:
水滴的直径(100~3000微米)远远大于水汽直径(0.0004微米),通过一定的加工使织物表面的微孔只让汽滴通过而不让水滴通过。 实现的途径有: 带微孔树脂薄层的层压织物 超细纤维制成超高密度织物

100 (四)、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1.决定热湿舒适感觉的因素 2. 热湿舒适感的环境条件 3. 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评价
人体 — 织物 — 环境三者间所形成的微气候 2. 热湿舒适感的环境条件 一般认为人体在衣服内温度32±l℃,相对湿度50%±10%,气流速度25±l5 cm/s的范围内感到舒适。 3. 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评价 物理指标评价法、微气候参数评价法、暖体假人法、生理学评价法、心理学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101 4-1.热舒适性物理指标: (1)导热系数l:织物表面温差为1℃时,通过单位面积织物的热流量。 (2)绝热率T (3)热阻 :
织物导热系数小,织物保暖性好。 (2)绝热率T 无织物包覆时热体的散热量与有织物包覆时热体散热量之差对无织物包覆时热体散热量之比的百分率。 绝热率T越大,织物保暖性越好。 (3)热阻 : 温差为1℃时,热能以1W/m2的速率通过时,为一个热欧姆。 织物热阻大,保暖性好。

102 (4)克罗值(CLO) 1941年,加吉(Gagge)和勃顿(Burton)从人体生理卫生角度出发,提出了热阻和隔热的定量单位 — 克罗(clo)。 一个静坐着或从事轻度劳动的人,其代谢作用产生热量约为210kJ/(m2·h),在室温为20~21℃,相对湿度小于50%,风速不超过0.1m/s的环境中感觉舒适时,所穿着服装的隔热值定义为1clo。 克罗值与热阻的换算为: 1 clo = T-,即1 T- = 6.45 clo。

103 4-2. 湿舒适性物理指标 透湿率U 相对透湿率B 放湿干燥率 保水率 毛细高度等指标

104 5. 热湿综合评价指标 6. 暖体假人法 7. 生理学评价方法
“透湿指数”, 1962年,A.H. Woodcock首次将透湿和传热联系起来分析,提出此概念。 6. 暖体假人法 7. 生理学评价方法

105 影响织物保暖性的因素 纤维直径:直径小,纤维表面捕捉的静止空气多,保暖性好; 纤维的性状:如中空纤维所包含的静止空气多,保暖性好;
纤维回潮率:纤维回潮率高,织物保暖性差; 纤维弹性:弹性好,包含的静止空气多,织物保暖性好; 纤维本身的导热系数:导热系数小,织物保暖性好。 织物结构: 织物厚度:厚度大,保暖性好; 织物表观密度:

106 织物的手感、风格 织物手感: 织物风格: 织物某些机械和物理性能对人手掌刺激所引起的综合反应。
是织物本身所固有的性状作用于人感官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由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构成,但表达和评价织物风格的主要感觉系统为触觉和视觉。

107 织物手感(触觉风格)的评定 感官评定: 客观评定(仪器测定) 织物手感风格评价的主要内容:
通过人的手对织物的触摸所引起的感觉并结合对织物的外观视觉印象来作出评价,即手感目测,通常又称主观评定。 客观评定(仪器测定) 织物手感风格评价的主要内容: 低负荷下,织物弯曲、剪切、拉伸、压缩以及复合变形,其决定织物的穿着舒适性、成形性、手感等服用性能。

108 感官评定的具体方法 一捏:将三个手指捏住布边,织物正面朝上,中指在呢下,拇指、食指捏在呢面上,将布交叉捻动确定布料的,滑爽度、弹性、厚薄和身骨等特性。 二摸:是将布面贴着手心,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呢下,将局部布料的正反面反复擦摸,确定布料的厚薄、软硬、松紧、滑糙等特性。 三抓:将局部布面捏成一团,有轻有重,抓抓放放反复多次,确定布料的弹性、活络、软硬、丰满、挺括等特性。 四看:从布面的局部到全幅仔细观察,确定布面光泽、条干、边道、花型、颜色、斜纹、贡子等质量优劣。

109 皮尔斯(Pcirce)的织物刚柔性评定 KES-F织物风格仪 YG 821织物风格仪
采用织物水平推出与45°斜面相碰的长度C(mm),计算弯曲刚度B (cNcm)。 KES-F织物风格仪 多机台多指标型风格仪,由拉伸、剪切试验仪,纯弯曲试验仪,压缩性试验仪和表面性能试验仪组成 YG 821织物风格仪 单台多测多指标的,可测量织物的弯曲性能,压缩性能,织物的表面摩擦性能,交织阻力,起拱变形和平整度,并作出织物相应的风格评语。

110 FAST织物风格仪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CSIRO)研制,多机台多指标型风格仪; 客观评价织物外观、手感和性能的简易测量系统。
包括三台仪器和一种测量方法

111 作业 1、名词解释:悬垂性、克罗值、织物风格、织物手感 2、简述织物磨损过程中的破坏形式。 3、织物起毛起球的过程及机理为何?
4、P T6


Download ppt "第16章 织物的基本性能与品质评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