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概述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概述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概述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
第二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概述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为中国散文的起源形成并初步独立时期。其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先秦时期,包括从殷盘周诰到战国时期的诸子

2 和史传,为中国散文的起步和第一个繁荣时期。第二阶段为两汉时期,说理和史传文章都有长足互会通协调发展,而且有相的进展,《史记》为其代表作。第三阶段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随着文学走向独立,散文的文体意识也表现出初步的觉醒。

3 2.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分类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包括: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等。

4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各家学派的文章。其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春秋末到战国初,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的语录体散文。

5 第二阶段为战国中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的辩对体散文。
第三阶段为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为代表的著论体散文。两汉散文基本上承袭先秦,主要有政论散文、史传散文和其他题材的散文。

6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局面的出现,散文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在传统政论散文和史传散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山水散文、杂传散文、书牍散文、辩难散文、诙谐散文等多种门类。在语体上,骈文逐渐盛行,并逐渐取代传统散文,占据文坛主流位置。

7 (二)先秦文 1.先秦历史散文与其代表作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确切地说,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时期,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均设史官,并开始了私人修史,出现了《春秋》以及《左传》《国语》等极富特色的历史散文。

8 战国时期,社会巨变,周天子的权威和“礼”的约束力已荡然无存。七雄纷争,游说权谋之士受到重视。《战国策》生动地反映了这些变化。

9 2.先秦诸子散文与其代表作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促成了诸子哲理散文的繁荣。当时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而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其次是兵家、名家和杂家等。

10 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诸子散文多成书于作者身后,由其门人及后学所辑,故多为语录体,或保留语录体痕迹。《老子》《论语》《墨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老子》一书共81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11 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已由语录体逐渐演进为单篇论文,由后学辑录发展师生合著,《孟子》《庄子》为其代表。
战国后期的诸子散文已发展为长篇大论,是独立的个人著述,标志着议论文在体式和技巧方面的高度成熟,《荀子》和《韩非子》为其代表。

12 (三)两汉文 1.两汉政论 两汉论说之文主要包括哲理和政论两大类。哲理论文如刘安的《淮南子》、桓宽的《盐铁论》、扬雄的《法言》和王充的《论衡》等。它们沿先秦诸子的路子发展,但成就均不及先秦诸子。两汉的政论文指单篇流传的奏疏或专论,最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晁错、刘向等人。

13 2.两汉史传 史传是汉代散文中成就最突出的领域,《史记》和《汉书》代表其最高水平。 除《史记》《汉书》外,两汉还有一些杂史类的历史散文,较为知名的有赵哗的《吴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

14 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成体时期,它在重实用的基础上而求美,形成了质文兼重的优良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和两汉政论,先秦历史散文和两汉史传,以其辉煌的文学成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一座高峰,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5 (四)魏晋南北朝文 1.魏晋散文 汉末建安时期,政局动荡混乱,思想解放,因此士人敢于放言无忌,抒发真情。主要有曹氏父子和建安诸子,尤其是“三曹”,不只开风气之先,也对散文的发展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16 曹操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曹丕的《与吴质书》《与繁钦书》等,曹植的《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等,都是“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佳作。

17 正始时期玄学盛行,波及文坛,出现了大量谈玄的论辩文。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这个时期“师心以遣论” 的代表作。

18 西晋散文,与诗歌发展趋向一致,也以繁缛绮丽为特征。李密《陈情表》,张载《剑阁铭》,潘岳《马汧督诔》《哀永逝文》,陆机《吊魏武帝文》《辨亡论》等,都是传世名篇。

19 东晋散文受到玄风及玄言诗的影响,文风渐趋古雅平淡,然亦有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名作传世。

20 2.南北朝散文 南北朝散文,指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和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三代的散文。整个南朝时期,除部分论议、奏疏外,骈文在散文中占统治地位。

21 3.南北朝骈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文句两两对偶。两马并驾曰“骈”,故称骈文。通篇对偶或以偶句为主而又讲声韵的文章,即可称为骈文。骈文滥觞于汉魏,形成于晋、宋(刘宋),而鼎盛于齐、梁、陈。中唐韩、柳倡导古文运动后,骈文渐衰,但直至清末,骈文都是一种相当流行的文体。

22 齐梁时,骈文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学领域,但南北朝时期并无“骈文”的名目,至唐始称为“骈俪”“骈偶”等,中晚唐以后,特别是宋代,骈文又被称为“四六文”。南朝刘宋时期,骈体文正式形成。此一时期骈文的代表作家是颜延之、鲍照和范晔。

23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左传》与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早 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名著。它与公羊高的《公羊传》、榖梁赤的《榖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24 它参照了《春秋》,但自成体系,是一部独立完整的著作。《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该书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真实地记录周天子衰微、诸侯争霸,以及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25 《左传》是一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历史著作,它既记事,也记言。记事提纲挈领,线索分明,材料详略得当。在叙事方式上,寓褒贬于冷静客观的叙述之中。记言则言简意赅,精妙传神。《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尤其注重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

26 《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文学的重大发展,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7 2.思想内容 本文记叙了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的一场斗争。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其母姜氏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历史事件,揭露了当时诸侯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和残酷性,以及统治阶级精神道德的虚伪性。

28 3.叙事特点 善于剪裁史料,安排详略得当,是本文的叙事特点。

29 4.人物形象的描写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共叔段是个贪婪狂妄,愚昧无知。姜氏褊狭昏聩,以私情干政。颍考叔聪慧机智

30 (二)《论语·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后学将其言行辑录为《论语》20篇,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学说。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中庸”和教育思想。“礼”在孔子思想中占重要地位。

31 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以“克己复礼”来匡正社会秩序。“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孔子主张以仁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反对苛政,从而体现出他的政治思想。“中庸”思想是协调“礼”与“仁”关系,使对立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境界的重要渠道。

32 孔子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创立私学,并且以“有教无类”的方法取消教育对象的界限。把成“人”、成“君子”作为教育目的,并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地位显赫,具有重要影响。

33 他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和民族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4 2.“为国以礼”的政治思想 春秋时代,周王朝已经衰落,各个诸侯国争斗不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主张恢复以周礼为基础的礼乐之治,重建秩序。子路所说的使民“知方”,冉求所说的“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以及公西华所说的“宗庙之事”,都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的政治思想。

35 3.人物刻画和语言特点 子路的逞强直率,冉求的审慎谦让,公西华的委婉谦逊,曾皙的悠然潇洒。孔子温和谦逊、平易近人的师长形象。 语言精练含蓄,富于表现力,文辞的口语化。

36 4.语录体的特点 语录体的突出特点是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37 (三)《孟子·公孙丑下》(天时地利人和章)
1.孟子与其仁政学说 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人性善,将个人道德范畴中以“性善论”为核心的“仁”发展为统治者应该实行的“仁政”学说。他提出“仁政”“民为贵”“君为轻”等“重民”思想。

38 2.思想内容 主要记述孟子在齐国的言论和活动,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品德和政治主张。作者针对当时有人轻视民众的态度而发表的观点,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中,人和是最为重要的。

39 3.多种修辞方法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一是否定句式的大量运用。二是对偶。三是恰当地运用了排比句。

40 (四)《庄子·秋水》(节选) 1.庄子与道家思想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经常在变化着,人对于这种变化是无可奈何的,只有服从。因此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斗争。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连人的认识也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质的差别。

41 2.“万物等一”的精神境界 “齐物论”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齐物”,是说庄子认为世间的事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是非、大小、得失、善恶等,都是相对的。万物都是“道”的体现,因而是齐同的,那么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评论,当然也应该是齐同的。本篇通过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所阐发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42 在故事中,海神先说明了大与小的差别是相对的,因此大与小应该不存在质的区别,由此引申,将善恶、是非、成败都纳入等一之中。他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都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一切都随着“道”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流转而不同。因此真正的智者要顺应天

43 地的变化,复归自然和本真。庄子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看待世间万物,而且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间万物,于是他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和物我的分别,达到了这样一种“万物等一”的精神境界。

44 3.寓言故事 庄子自言其书“寓言十九”,寓言是庄子经常用来阐明哲理的手段,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庄子》的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刘熙载称赞《庄子》的寓言为“意处尘外,响落笔端”。

45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单纯通过概念和哲学推理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和暗示。因此,《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中去体味、领悟深刻的哲理。同时,《庄子》寓言中的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又是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46   在本篇中,河伯与北海之神若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都是虚构出来的寓言人物。庄子通过他奇幻的想象,由河伯的游历,引出海神若,通过他们二人之间的对话,层层譬喻,阐发了“齐天地,同万物”的道理。二人之中,海神若思想深刻而睿智,寄托了作者的精神和人格追求;河伯则更世俗化,更像一个凡人,同时也显得更加生动、自然。

47 (五)《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1.司马迁与《史记》
马迁(前1457一?),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先世为周代史官,父司马谈任汉武帝太史令。司马迁少而好学,二十岁后漫游几遍全国。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得继父职,他博览汉室藏书,参以游历见闻,在其父累积编次的大量史料

48 基础上,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天汉二年(前99),因替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出任多由宦官充任的中书令,使他更发愤著述,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年左右),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不久即去世,年约六十余。

49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三干多年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各有机配合,构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历史巨著。

50 《史记》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传记性作品,这些作品既能实录不讹,又有开合跌宕之致,加以语言峻洁生动,遂能于摇曳变化中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故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司马迁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1 2.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具有强烈英雄感的悲剧性。一方面,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从二十四岁随叔父项梁起兵后,一直抗击着强秦的主力,在多次决定性的战役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另一方面,他疏于战略,黯于用人,刚愎自用却又当断不断,企图以一夫之勇、一己之智来统一天下,终于不

52 可避免地被雄才大略而机巧多诈的刘邦击败,以乌江自刎结束了可歌可泣的一生。《项羽本纪》在记叙他一生重大事迹时,成功地塑造了这一丰满动人的英雄气概和悲剧性格,显示了他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53 3.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一是以事件写人物,即选择精彩和生动的生活片断来描写和刻画人物。二是细节描写。三是场面描写。四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54 4.典故释义:破釜沉舟 项庄舞剑 四面楚歌 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其出处是本文中的钜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55 项庄舞剑: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其出处是本文中的鸿门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56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其出处是本文中的垓下之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Download ppt "第二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概述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