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和 解 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和 解 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和 解 剂

2 · 和解剂 · 一、概念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 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3 二、分类与适应证: 1.和解少阳 — 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 和解剂 · 二、分类与适应证: 1.和解少阳 — 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2.调和肝脾 — 用于肝脾不和之证。 — 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3.调和肠胃 — 用于肠胃不和,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 — 半夏泻心汤。

4 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 2.劳倦内伤,或气血虚损所致之寒热
· 和解剂 · 1.和解少阳剂,主治邪在半表半里之证。 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 2.劳倦内伤,或气血虚损所致之寒热 故凡邪仍在肌表,或邪已入里, 往来,均不宜使用和解剂。 使用注意: 柴 胡

5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的病证。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的病证。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常用药:柴胡、青蒿、黄芩相配为主组方。 代表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达原饮等。 5

6 少阳病病变特点:正邪相争,胆火上炎, 气机阻滞,津液壅滞 少阳病用药特点: 半表半里 透邪外达 柴胡、青蒿 正气不足 益气扶正 人参、大枣、甘草 胆火上炎 清泄胆热 黄芩、青蒿 气机阻滞 舒畅气机 柴胡、陈皮、枳壳 津液壅滞 转输津液 半夏

7 小 柴 胡 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 【用法】
· 和解剂 · 小 柴 胡 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 半 夏 【用法】

8 · 小柴胡汤 · 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 原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 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法:

9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半表半里证) 和解少阳 【功用】 外感伤寒 热犯少阳,正邪相争 - 寒热往来,脉弦;
· 小柴胡汤 ·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半表半里证) 外感伤寒 热犯少阳,正邪相争 - 寒热往来,脉弦; 化热 传入 少阳枢机不利 - 胸胁苦满; 少阳 胆热内犯 扰心犯胃-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半表半里证) 胆火炎上 - 口苦,咽干,目眩。 妇人热入血室。 * 指妇人月经期间,外受风寒,化热内传,热与血相互搏结, 故见经水不当断而断,又见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候者。 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 和解少阳 【功用】

10 * 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佐:半夏、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 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
· 小柴胡汤 · 方解 君:柴胡 — 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 — 辛散疏畅少阳枢机的郁滞。 臣:黄芩 — 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 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佐:半夏、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 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 使(兼)炙甘草 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 调和诸药。 * 配伍要点:a.柴胡 + 黄芩 b.配伍参、枣、草之义

11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为治疗伤寒少阳病的基础方,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
· 小柴胡汤 ·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为治疗伤寒少阳病的基础方,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 咽干,苔白,脉弦。 2.临证加减: 兼气滞者 + 香附、苏梗、枳壳; · 热入血室证 兼血瘀者 + 归尾、桃仁、元胡; 兼热伤阴血者 + 生地、丹皮。 · 黄疸者 + 茵陈、山栀子。

12 2.临证加减: 运用 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萎清热理气宽胸; 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
· 小柴胡汤 · 运用 2.临证加减: 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萎清热理气宽胸; 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 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 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解表;咳者,去人参、大枣、 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13 · 小柴胡汤 · 运用 3.现代运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結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淋巴腺炎,中耳炎,产褥热, 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属邪踞少阳,胆胃不和。 4.使用注意: 柴胡升散,芩、夏性燥,阴虚血少者禁用 。

14 【主治】 邪踞少阳证偏于半表者。往来寒热,两头角痛, 耳聋目眩,胸胁满痛,舌苔白滑,脉右弦滑,左弦 而浮大。
【附方】 柴胡枳桔汤《通俗伤寒论》 · 小柴胡汤 · 【主治】 邪踞少阳证偏于半表者。往来寒热,两头角痛, 耳聋目眩,胸胁满痛,舌苔白滑,脉右弦滑,左弦 而浮大。 【功用】 和解透表,畅利胸膈。 【特点】 少阳经证偏于半表者,治当促邪外透为宜,故加 枳、桔、陈皮,畅胸膈之气,开发上焦。去枣留 姜以助柴胡透邪。雨前茶(上等绿茶)清热降火, 利水祛痰,助黄芩清泻邪热。如此配合,少阳外 透而解,升降复而三焦通畅,自然诸症悉除。 【组成】 柴胡(3-4.5g) 枳壳(4.5g) 姜半夏(4.5g) 鲜生姜(3g) 青子芩 (3-4.5g) 桔梗(3g) 新会皮(4.5g) 雨前茶(3g)

15 大 柴 胡 汤 (《金匮要略》) 【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大枣擘,十二枚 枳实炙,四枚 大黄二两
· 和解剂 · 大 柴 胡 汤 (《金匮要略》) 【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大枣擘,十二枚 枳实炙,四枚 大黄二两 【用法】 半 夏

16 心下痞硬或满痛, 便秘或下利, 舌苔黄, 脉弦数有力 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 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
· 大柴胡汤 · 病机: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 呕不止,郁郁微烦 心下痞硬或满痛, 便秘或下利, 舌苔黄, 脉弦数有力 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 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 治则: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柴胡15g 和解少阳 黄芩9g 配柴胡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 大黄6g 内泻阳明热结 行气消痞 枳实9g 芍药9g 柔肝缓急止痛;配大黄治腹中实痛;配枳实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 半夏9g 和胃降逆,治呕逆不止 生姜15g 佐使 大枣4枚 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 和解+泻下

17 治法:本方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即和解少阳,又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 大柴胡汤 · 本方特点 治法:本方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即和解少阳,又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组成: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 加大黄,枳实、芍药或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18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 大柴胡汤 ·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胁痛剧烈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 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3.现代运用: 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 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19 【附方】 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 【主治】 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 腹满,大便不通,发热, 脉浮而数。 【功用】 解肌发表,行气通便。
· 大柴胡汤 · 【附方】 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 【主治】 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 腹满,大便不通,发热, 脉浮而数。 【功用】 解肌发表,行气通便。 【特点】 本方原治里有浊气实热并夹有表邪者。 方中重用厚朴下气散满,配枳实、大黄荡涤实热,又有桂枝、生姜解表散寒,甘草、大枣调和诸药合而成方,表里双解,则腹满愈而表邪除。 对里邪甚而表邪微者,颇为适宜。 【组成】厚朴(24g) 甘草(9g) 大黄(9g) 大枣十枚 枳实(12g) 桂枝(6g) 生姜(15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 温服八合,日三服。

20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陈广皮一钱半 【组成】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一钱半至三钱 生枳壳一钱半
· 和解剂 ·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陈广皮一钱半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一钱半至三钱 生枳壳一钱半 仙半夏一钱半 碧玉散另包,三钱(滑石、甘草、青黛,纱布另包 ) 【用法】 * 水煎服 (原方未著用法)。

21 【主治】少阳湿热证。(胆热偏盛,痰湿内阻。)
· 蒿芩清胆汤 · 【主治】少阳湿热证。(胆热偏盛,痰湿内阻。) 少阳热盛,正邪相搏 —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少阳气机郁滞 — 胸胁胀满,膈闷; 胆热犯胃 胃失和降 口苦,吐酸苦水; 挟痰湿上逆 或呕黄涎而粘; 湿热下注 — 小便黄短; 胆热偏盛,痰湿内阻 —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 少阳热盛,胃失和降; · 湿热痰浊中阻。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22 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临床表现比较 · 蒿芩清胆汤 · 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往来寒热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胸胁苦满 胸胁胀痛,胸闷
咽干、目眩、心烦、 口苦喜呕 口苦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 苔薄白,脉弦 舌红苔白腻,脉滑

23 方解 治则: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君 青蒿4.5~6g 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 黄芩 4.5-9g 善清胆热,并能燥湿 臣 淡竹茹9g
· 蒿芩清胆汤 · 病机:湿遏热郁,阻于少阳胆与三焦;三焦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以致少阳枢机不利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痛 胆经郁热偏重 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 胆热犯胃 液郁为痰 胃气上逆 小便短少,其色黄赤 湿阻三焦 水道不畅 治则: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青蒿4.5~6g 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 黄芩 4.5-9g 善清胆热,并能燥湿 淡竹茹9g 善清胆胃热, 化痰止呕 生枳壳4.5g 下气宽中, 除痰消痞 半夏4.5g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陈皮4.5g 理气化痰,宽胸畅膈 佐使 赤茯苓9g 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 碧玉散9g

24 青蒿、黄芩配赤获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
· 蒿芩清胆汤 · 配伍特点 青蒿、黄芩配赤获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 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25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湿热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疼,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
· 蒿芩清胆汤 ·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湿热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疼,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呕多,加黄连、苏叶清热止呕; 湿重,加藿香、苡仁、白蔻仁以化湿浊;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以利小便。 3.现代运用: 肠伤寒、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肾孟肾炎、疟疾、盆腔炎、钩端螺旋体病属少阳湿热痰浊内阻者。

26 达 原 饮(《温疫论》) 槟榔二钱 厚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组成】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五分 【用法】 · 和解剂 ·
槟榔二钱 厚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五分 【用法】 * 水煎服 。

27 《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膜,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 达原饮 · 《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膜,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温疫论》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人,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28 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 温疫热毒(湿)内侵入里
方解 · 达原饮 · 病机: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 憎寒壮热 温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争 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 温疫热毒(湿)内侵入里 治则: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槟榔6g 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 厚朴3g 芳香化浊,理气祛湿 草果1.5g 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 白芍3g 清热滋阴,防诸辛燥药耗散阴津 知母3g 黄芩3g 苦寒,清热燥湿 使 生甘草1.5g 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 【用法】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29 本方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 因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
· 达原饮 · 本方特点 本方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 因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 槟榔配伍厚朴、草果以直达膜原,逐邪外出。 配伍知母、白芍清热滋阴, 一是考虑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 二是防诸辛燥之品耗伤阴津。

30 1.辨证要点: 运用 本方为治疗温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 达原饮 ·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温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以 引经; 兼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加羌活以经; 兼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热溢于阳明经,加干 葛以引经。 3.现代运用: 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

31 【主治】 痰湿阻于膜原证。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
【附方】 1.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 · 达原饮 · 【主治】 痰湿阻于膜原证。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 【功用】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特点】全方着重透邪外出,升降气机,通畅三焦。 【组成】 柴胡(5g) 生枳壳(5g) 厚朴(5g) 青皮(5g) 炙甘草(2g) 黄芩(5g) 苦桔梗(3g) 草果(2g) 槟榔(6g) 荷叶梗(6g) 水煎服。

32 【主治】 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脉来 弦数。
· 达原饮 · 【附方】 2.清脾饮《济生方》 【主治】 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脉来 弦数。 【功用】 燥湿化痰,泄热清脾。 【特点】 着重治疗痰湿阻于膜原(半表半里)而成疟者。 【组成】 青皮 厚朴 白术 草果仁 柴胡 茯苓 黄芩 半夏 炙甘草 (各等分) 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 姜五片, 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33 第二节 调和肝脾剂 适用于:肝脾不和证。 33

34 * 原方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 和解剂 · 四 逆 散 (《伤寒论》) 【组成】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十分 【用法】 * 原方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35 【主治】 横逆乘脾 (胸胁、脘腹疼痛,胀闷,脉弦) 1.阳郁厥逆证; 伤寒邪气内传,肝气郁结 气机枢转不利 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
【主治】 1.阳郁厥逆证; 伤寒邪气内传,肝气郁结 气机枢转不利 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 四逆(手足不温,脉弦。) 2.肝脾气郁证。 横逆乘脾 肝气郁结 脾气壅滞 脾阳不达四肢 (木乘脾土) 四逆 肝脾气机郁滞 (泄利下重) (胸胁、脘腹疼痛,胀闷,脉弦) · 四逆散 ·

36 【病机】肝脾不和(气机郁滞),阳气内郁。
· 四逆散 · 【病机】肝脾不和(气机郁滞),阳气内郁。 【治法】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白 芍

37 【方解】 柴、芍相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 养阴血以补肝之体,体用并治。 · 四逆散 · 君 柴胡 透邪外达,疏肝解郁 臣 白芍
柴胡 + 枳实 柴胡 + 白芍 白芍 + 甘草 柴胡 透邪外达,疏肝解郁 白芍 敛阴养血柔肝,和柴胡为调肝常用的组合,又可制柴胡耗伤阴血之弊 枳实 理气解郁,泄热破结,和柴胡一升一降,舒畅调达肝脾气机,和白芍则调畅气血而止腹痛。 使 甘草 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柴、芍相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 养阴血以补肝之体,体用并治。

38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 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 2.临证加减:
· 四逆散 ·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 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 2.临证加减: · 气郁化火甚者 + 金铃子散或郁金、青皮; · 兼血瘀者 + 失笑散或丹参、赤芍、川芎。 3.现代运用: · 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 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等病证属肝脾(肝胃)不和者。 4.附方: · 本方枳实易枳壳 + 川芎、香附、陈皮 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

39 【附方】 1. 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
· 四逆散 · 【附方】 1. 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 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特点】 本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 、香附, 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 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组成】 柴胡 醋炒陈皮(各6g) 川芎 香附 麸炒枳壳芍药 (各4.5g) 炙甘草(1.5g)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40 【附方】 【主治】 气血郁滞证。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并主痈脓。 【功用】 行气和血,缓急止痛。 【特点】
· 四逆散 · 【附方】 【主治】 气血郁滞证。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并主痈脓。 【功用】 行气和血,缓急止痛。 【特点】 产后腹痛而致烦满不得卧,此由气血郁滞所致。 芍药散以枳实破气散结,芍药和血止痛,以治 之;佐以麦粥和其胃气,因产后定无完气故也。“并主痈脓”者,亦因血为气凝,久而腐化,本方能 行气和血,使气血宣通,故可治之。 【组成】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以麦粥下之。

41 · 和解剂 · 逍 遥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甘草炙,半两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胡各一两 烧生姜 薄荷 【用法】

42 · 逍遥散 · 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 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 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 不拘时候。 用法: 当归

43 经气郁滞 - 两胁作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
· 逍遥散 ·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经气郁滞 - 两胁作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 木郁乘脾,脾弱失运 - 食少神疲,脉虚; 肝郁脾虚,血虚血不上荣 -头痛目眩,月经不调,舌淡 【病机】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肝气 郁结 白术

44 方解 柴、归、芍:疏肝气而 调肝之用,养阴血而补 肝体,体用并治。 君:柴胡 — 疏肝理气而解郁。 臣:当归 — 养血补肝,调血行滞; 白芍 —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佐:白术、茯苓 — 健脾益气,资营血生化, 又实土以御木乘; 薄荷 — 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烧生姜 — 温胃和中。 佐使:炙甘草 —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 — 益气和中调药。 * 配伍要点:a. 柴胡 + 当归; b. 配伍薄荷之作用特点。 · 逍遥散 ·

45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为疏肝养血的代表方,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脉弦而虚。 2.临证加减:
· 逍遥散 ·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为疏肝养血的代表方,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脉弦而虚。 2.临证加减: · 肝郁甚者 + 香附、川芎; · 血虚甚者 + 熟地黄、何首乌; · 脾虚甚者 + 黄芪、党参; · 血瘀者 + 桃仁、川芎、丹参。 地黄

46 · 慢性肝炎、肝硬化、肋间神经痛、胃十二指肠溃疡、慢 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
运用-续 · 逍遥散 · 3.现代运用: · 慢性肝炎、肝硬化、肋间神经痛、胃十二指肠溃疡、慢 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 征、乳房小叶增生、精神分裂症、黄褐斑等病证属于肝 郁血虚脾弱者。 4.衍化方: · 本方 + 丹皮、山栀子 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 · 本方 + 熟地黄 黑逍遥散(《医略六书》 5.类方比较:四逆散&逍遥散 · 逍遥散 ·

47 · 逍遥散 · 1.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 【主治】 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潮热晡热,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小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功用】 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特点】 本方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肝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 此时逍遥散已不足以平其火热,故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1)丹皮以清血中伏火,(2)加善清肝热的栀子导热下行。 【组成】 当归 6g 芍药 6g 茯苓 6g 白术 6g 柴胡 6g 牡丹皮 3g 山栀 3g 炙甘草 3g 水煎服。

48 【特点】 本方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地黄,治逍遥散 证而血虚较甚者。若血虚而有内热者,用生 地黄;血虚无热象者,用熟地黄。
· 逍遥散 · 2.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 【主治】 肝脾血虚证。临经腹痛,脉弦虚。 【功用】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特点】 本方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地黄,治逍遥散 证而血虚较甚者。若血虚而有内热者,用生 地黄;血虚无热象者,用熟地黄。 【组成】 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

49 类方比较 ·重在疏肝理脾,调畅气机,兼能透邪解郁,原 治阳郁证,临证尤多用治肝脾不和所致之胸胁、 四逆散 脘腹疼痛,脉弦等证候。
· 逍遥散 · ·重在疏肝理脾,调畅气机,兼能透邪解郁,原 治阳郁证,临证尤多用治肝脾不和所致之胸胁、 脘腹疼痛,脉弦等证候。 四逆散 ·均可疏肝理脾,用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胀 痛,脉弦之证。 ·重在疏肝解郁,兼能养血健脾,为调经的常用 方;临证用治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 证,见经行腹痛,头痛目眩,乳房胀痛,脉弦 等证候。 逍遥散

50 · 和解剂 ·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组成】 芍药炒,二两 白术炒,三两 陈皮炒,一两五钱 防风一两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51 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
· 痛泻要方· 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 《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 51

52 方解 病机: 土虚木乘,肝脾不和, 脾运失常 肠鸣腹痛 大便泄泻 泻必腹痛 泻后痛缓 痛责之肝 泻责之脾 · 痛泻要方·
治则: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白术 90g 补脾燥湿以治土虚 白芍 60g 柔肝缓急止痛 配白术,于土中泻木 陈皮 45g 理气燥湿,醒脾和胃 佐使 防风 30g 具升散之性;配伍白术、陈皮,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效 病机: 土虚木乘,肝脾不和, 脾运失常 肠鸣腹痛 大便泄泻 泻必腹痛 泻后痛缓 痛责之肝 泻责之脾 52

53 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为辨证要点。
运用 · 痛泻要方·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 舌苔黄腻者,加黄连、煨木香以清热燥湿,理气止泻。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 53

54 第三节 调和肠胃剂 适用于: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升降失常证。 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第三节 调和肠胃剂 适用于: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升降失常证。 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常用药:干姜、生姜、黄连、黄芩、半夏等。 代表方:半夏泻心汤。 54

55 · 和解剂 ·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 【用法】 大枣

56 · 半夏泻心汤 · · 原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 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升,去滓,再煮,取三 原方用法:

57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病机】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治法】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辛开苦降法)
· 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 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 邪热乘虚内犯(肠胃) (寒)+ (热) 寒热互结 — 心下痞满而不痛; 肠胃升降失司 — 呕吐,肠鸣,下利; 邪偏热挟湿 — 苔腻而微黄,脉弦滑数。 【病机】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治法】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辛开苦降法) ·病位: 心下 — 肠胃;故“泻心”者,泻肠胃也。

58 方解 君:半夏 — 辛开散结以除痞;和胃降逆 。 臣:干姜 — 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 — 清降泄热。
· 半夏泻心汤 · 方解 君:半夏 — 辛开散结以除痞;和胃降逆 。 臣:干姜 — 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 — 清降泄热。 * 姜、夏 + 芩、连:既寒热并用以平调寒热;又辛开苦 降以散结消痞。 佐:人参 a.补益脾胃之气以促运化; 大枣 b.防温燥、苦寒药伤及虚土。 使:炙甘草(兼) —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调其升降,补 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 方中配伍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的意义。

59 运用 1.辨证要点 · 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 方。又是体现平调寒热、苦降辛开治法的代表方。
· 半夏泻心汤 · 运用 1.辨证要点 · 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 方。又是体现平调寒热、苦降辛开治法的代表方。 · 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 2.临证加减: · 痞满甚者,去大枣+枳实、厚朴; · 湿浊甚者 + 藿香、佩兰、蔻仁、滑石; · 兼食积者 + 山楂、神曲、莱菔子。 3.现代运用: · 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 不完全性胃幽门梗 阻等病证属于寒热错杂者. 4.名词解释:辛开苦降

60 ·名解· 辛开苦降: · 指用辛味药如干姜、半夏以开结消痞;配合苦 味药如黄芩、黄连,苦寒以清降泄热,从而用
· 半夏泻心汤 · ·名解· 辛开苦降: · 指用辛味药如干姜、半夏以开结消痞;配合苦 味药如黄芩、黄连,苦寒以清降泄热,从而用 治寒热互结,肠胃不和所致的心下痞证的一种 治法,如半夏泻心汤。

61 【 附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主治】 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 雷鸣下利者。 【功用】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 半夏泻心汤 · 【主治】 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 雷鸣下利者。 【功用】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特点】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 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 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 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 常所致的痞证。 【组成】 生姜12g 甘草9g 人参9g 干姜3g 黄芩9g 半夏9g 黄连3g 大枣4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2 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主治】 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 半夏泻心汤 · 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主治】 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功用】 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特点】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 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 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组成】 甘草12g 黄芩9g 人参9g 干姜9g 黄连3g 大枣4枚 半夏9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 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63 【 附方】 3.黄连汤《伤寒论》 【主治】 上热下寒证。 胸院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中痛, 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者。
· 半夏泻心汤 · 【主治】 上热下寒证。 胸院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中痛, 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者。 【功用】 寒热并调,和胃降逆。 【特点】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 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 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 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 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组成】 黄连 炙甘草 干姜 桂枝(各9g) 人参(6g) 半夏(9g) 大枣(4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64 病例分析 * 例 : 患者曾XX,女,36岁。曾有“肝炎”病史。近来 自觉身体倦怠乏力,饮食减少,纳谷不香,饭后则
· 和解剂 · 病例分析 * 例 : 患者曾XX,女,36岁。曾有“肝炎”病史。近来 自觉身体倦怠乏力,饮食减少,纳谷不香,饭后则 经常胃脘不适,大便溏烂。现仍觉两胁不舒,时或 疼痛,善太息,头晕目眩,月经多错后,经量偏少,经期间少腹时作痛,舌淡苔白脉弦细而虚。

65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和 解 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