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篇:宏观金融部分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 第六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篇:宏观金融部分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 第六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篇:宏观金融部分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 第六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 第六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供给 第三节 货币均衡

3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一、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的含义 二、 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 三、 我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探索

4 一、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的含义 从经济学意义上认为,货币需求是社会各部门(包括企 1、货币需求的含义 2、货币需求量的含义
业、事业单位、政府和个人)在既定的国民收入范围内,能够 或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实质:是市场需求,指的是实际经济的运转对 货币产生的需求。 2、货币需求量的含义 一国在一定时点上社会各部门对货币需要持有量的总和。 在这里所说的货币需求量是指宏观货币需求量。

5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数量说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6 1、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1)前提条件:《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有两个前提条件 A.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 B.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的。 (2)货币流通规律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反映在他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论述上。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是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在金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时的货币流通规律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的必要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 并成正比例变化。而货币必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变化。 货币流通规律是商品经济中一项重要规律,适用于一切存在商品 经济的社会,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 (二)纸币流通规律 马克思在阐明了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之后,科学地论述了纸 币流通规律,即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的发行量由流通中所
需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的规律。 马克思曾指出,国家固然可以把印有任意的铸币名称的任 意数量的纸币投入流通,可是它的控制同这个机械动作一起结 束。价值符号或纸币一经为流通所掌握,就受流通的内在规律 的支配。

8 2、 货币数量说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统称为数量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雪(1867一1947),于1911年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发表了以交易方程式而著称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又称“现金交易说”。 费雪认为,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流通中的货币量M;为自变量 (2)货币的流通速度V (即一年内同一货币用于购买商品的平均次数);短期内 基本不变, 可视为常数 (3)商品的交易量T。可视为常数 (4)物价水平用P来表示。为因变量。交易方程式为: MV=PT 或 P=MV/T 费雪断言:“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是 随着流通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地变动的”。这是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要点。 缺点: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9 简称“现金余额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
(二)现金余额方程式 简称“现金余额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 故又称“剑桥方程式,1932年发表的《货币、信用与商业》一书中提出。 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现金余额)基于两个动机: (1)作为交易媒介,其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比例; (2)财富贮藏手段:其货币需求也与名义收入成比例。 因此,经济主体愿意持有的平均货币数量或现金余额与名义收入之间存在 一个稳定的比例。用方程式表述,即: M=KPY 或P=M/KY 在上述公式中:M代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数量,或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量; k表示货币量与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率,k=1/v; p仍代表商品的价格水平; y表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 由于k是货币的流通速度(V)的倒数,即k=1/v,故此公式又可以改写为p=mv/y。

10 现金余额说与现金交易说的关系 联系: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与费雪的现金交易说相比尽管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观点有一致性。即都认为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在短期内,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变化。 区别 现金余额说 现金交易说 研究对象 研究的是货币存量,即人们手中持有的准备用以购物的货币量。着眼于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研究的是货币流量,即流通中用以交易的货币量,着眼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强调因素 强调的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主观愿望(即人们持有货币的量) 强调的是客观因素(如商品交易量、货币流通量等

11 (2)颠倒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作为古典货币数量说,无论是现金交易说,还是现金余额说 在本质上都是违背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主要表现以下二个方面: (1)否认货币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尺度职能。 (2)颠倒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12 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其重要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货币需求的实质就是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 流动性偏好: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 有其他缺乏流动性资产的心理倾向. 人们为什么会存在流动偏好呢?取决于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动机概括为三个方面: (1)交易动机 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需要货币。 (2)谨慎动机 即为了防备意外或为了应付不可预料的紧急需要,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3)投机动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是关于投机动机的分析 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为了能在将来有利的时机进行投机以获取更大收益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和需求。凯恩斯假定人们持有资产的两种类型: A.货币是不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 B.债券是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但有两种可能:债券价格下跌或上升。。

13 凯恩斯认为: L=L1(Y)+L2(ⅰ)=L(Y,ⅰ) 式中,Y:为国民收入;I:为市场利率水平。
为了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持有货币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 收入越多,此项需求也越多,因此,这种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为了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货币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的高低。利率越低,此 项需求越多,因此,这种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的递减函数。 因此,对货币需求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交易的货币需求额,这是国民 收入水平的一个函数,用L1表示;第二部分是投机的货币需求额,它是利率的一个 函数,用L2表示。货币的需求总额用L表示。 其函数式为: L=L1(Y)+L2(ⅰ)=L(Y,ⅰ) 式中,Y:为国民收入;I:为市场利率水平。 (三)贡献: 流动性偏好论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第一次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研究。 (2)强调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 (四)缺点: (1)用心理分析来代替经济分析,其科学性显然是值得怀疑的。 (2)货币仅指现金,完全抹杀了各种存款货币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14 (六)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同传统的货币数量说的区别
(五)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假说 即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预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 价格下跌,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贮存 起来。 (六)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同传统的货币数量说的区别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由此推论出货币 流通速度V或为其倒数的K的不稳定性,从而否定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关于物价与 货币量作同比例变动的结论,特别是在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极端情况下,货币数量 无论怎样增加,都将为M2所吸收,而不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15 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一文中,对影响人们货币持有量(即货币需求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后,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货币持有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财富的总额(包括货币在内的各种资产之总和); (2)财富的构成(其中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之构成); (3)人们持有货币及其他各种资产时所期待的收益率,其中实物资产的收益率就是物价 水平的变动率; (4)人们持有货币所得的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各种变量。由此得出的货币需求函数是: М/Р=F(y,w;rm,rb,rе,Рdt;u) 式中:M代表货币需求量; P代表物价水平; M/P是指个人财富持有者手里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 F是函数关系; y是用不变价格计算的永久性收入; w是非人力资本占总财富的比例; rm代表预期的货币收益率; Υb代表价值固定的债券的预期收益率; Υе代表预期的股票收益率; ldp 表示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也是预期的实物资产变动率; u代表人们持有货币的效用以及影响效用的各种因素。

16 三、我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探索 (一)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2、价格: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3、利率:一般情况下,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4、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居民进行投资选择,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保值,二是生利。不同的资产 组合会对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产生不同影响。 6、企业与个人对利润和价格的预期:企业对利润的预期与货币需 求同方向变化;个人对价格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化; 7、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收大于支时,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 8、其他因素。

17 1、经验数据法 (二)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重新构造 关于1:8的经验公式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中货币量=8:1 2、基本公式法
关于1:8的经验公式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中货币量=8:1 2、基本公式法 考虑到经济活动中货币流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根据经济增长率物价变动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三个因素,计算计划期的货币需求量增长率。其公式如下: 当货币流通速度延缓时取-,加快时取+。

18 (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很大,考虑这个因素,必须引入与货币需求负
3、公式的发展: (1)前提:是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不变的 货币供给增长率, 表示经济增长率, 指的是计划的(或预期的)物价上涨率。 (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很大,考虑这个因素,必须引入与货币需求负 相关的货币流通速度。公式可进行下面的修改: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那 么货币供给增长率应该相应降低;反之,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放慢,货币供给增长率应 该相应提高。

19 三、我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探索 (一)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2、价格: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3、利率:一般情况下,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4、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居民进行投资选择,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保值,二是生利。不同的资产 组合会对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产生不同影响。 6、企业与个人对利润和价格的预期:企业对利润的预期与货币需 求同方向变化;个人对价格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化; 7、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收大于支时,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 8、其他因素。

20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 货币供给理论的形成 二、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三、 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供给

21 一、 货币供给理论的形成 (1)菲利普斯在1921年出版的《银行信用》一书中,最先
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这对概念,菲利普斯最早注意 到了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区别,也就等于把握住了货币供给 理论的核心。 (2)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 (3)理论基础——信用创造说.

22 二、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1、货币供给概念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人、 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或抽 离货币的过程。

23 2、货币供给量 (1)概念: (2)组成: (3)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概念:
是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一国各经济主体所握有的通货及其他随时可自由支用 的存款货币二者的总和。 在纯粹的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量最初都是由银行供给的,是银 行的债务。 货币供给量是货币供给过程的结果,其源头是中央银行初始供给的基础货币, 经过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出现数倍的货币扩张。 (2)组成: 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通货)和存款货币。Ms=C(通货)+D(存款) 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给的,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3)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概念: 即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总量,它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货币流通总量这一流量概念是不同的。 货币需求量只是一个预测值,货币供给量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值,

24 “货币外生性” (4)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如果肯定是外生变量,则等于说,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供给,影响经济进程。 “货币内生性” 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是说,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局限性。 现实当中的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等多个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其中,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是影响货币供给量变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此,比较接近现实的看法是,货币供应量是具有很强内生性的外生变量。

25 三、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供给 (一)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给的特点 (二)信用创造原理 (三)货币供给基本模型 (四)制约货币供给的基本因素

26 (一)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给的特点 2、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3)二元银行体制 (1)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总渠道
1、货币供给的主体 (1)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总渠道 银行是货币供给的主体:银行有两类: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 在整个货币供给中居于核心地位,可以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进行调控。 (2)国家财政是现实货币供给的渠道之一 2、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非现金结算制度。 只有当非现金结算制度确立之后,我们才能通过开出支票进行货币的支 付,或通过银行之间的相互往来进行转账结算,而无须使用现金。如果没有非 现金结算制度,公众自然就不会有对存款的要求,银行也就没有创造和发行存 款的可能。所以非现金结算制度是银行存款创造的基本条件之一。 (2)部分准备金制度。 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对银行存款创造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准备金制 度是现代银行与原始银行的重要区别之一。 若没有部分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就根本无法用吸收到的存款去发放贷款 (3)二元银行体制 由中央银行和多家商业银行组成.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27 (二)信用创造原理 1、基本概念 (1)存款货币: (3)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区别
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2)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指商业银行最初吸收到的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派生存款: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指由商业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又叫衍生存款。 (3)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区别

28 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原理(即商业银行与货币供给)
假设: (1)每家银行只保留法定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贷出,超额准备金等于零; (2)客户收入的一切款项均存入银行,而不提取现金: (3)法定准备金率为20%。 现假设A企业将10万元存入甲银行,该行增加原始存款10万元,按20%提留2万元法定准备金后,将超额准备金8万元全部贷给B企业,B企业用来支付C企业货款,C企业将款项存入乙银行,使其准备金和存款均同额增加8万元。该行提留1.6万元法定准备金后,又将超额准备金6.4万元贷给D企业,D企业又向E企业支付货款,E企业将款项存入丙银行,该行又继续贷款,如此循环下去,如表1所示。

29 银行名称 存款增加数 放款增加数 提留法定准备金数 A 100000 20000 80000 B 16000 64000 C 12800
51200 D 10240 40960 E 8192 32768 F 6554 26214 G 5242 20972 H 4195 16777 I 3355 13422 J 2685 10737 合计 500000 400000

30 总结: (1)公式: 银行的这种扩张信用的能力决定于两大因素,即原始存款数额的大小和法定准备 金率的高低。有公式表示。
派生存款总额=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 式中:D代表存款总额; R代表准备金额; 1/r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它表明存款扩张的倍数关系,又称存款货币派 生乘数(存款乘数),用Kd来表示。 银行系统派生存款倍数创造原理在相反方向上也适用,即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也 呈倍数紧缩关系。

31 上面分析了准备金与存款创造之间的关系,但对存款乘数 1/r(也称Kd)还没有作
(2)存款货币派生乘数的修正 上面分析了准备金与存款创造之间的关系,但对存款乘数 1/r(也称Kd)还没有作 出全面的考虑,这与现实生活差距甚远,因此,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修正。 (1)现金漏损 (2)商业银行经常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3)定期存款的准备金 除此之外,存款货币派生乘数还受社会公众行为、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和中央银行的控制力等诸方面的影响,这一切给货币乘数在实际运用中增加了困难。

32 (2)中央银行可以调低存款准备率,这也等于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实际可用的存 款额,增强其派生能力;
3、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 (一)中央银行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作为银行的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这相当于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 可以扩大其派生能力; (2)中央银行可以调低存款准备率,这也等于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实际可用的存 款额,增强其派生能力; (3)中央银行增加货币(现金)发行,企业单位和居民则会把现金存入银行, 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 (二)基础货币----原始存款的源头 又称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 现金通货和商业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 用公式表示:基础货币=流通于商业银行体系外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即 B=R+C B为基础货币; R为商业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含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现金库存) 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存款货币的创造的基础。

33 (三) 货币供给基本模型 1、货币乘数 是指中央银行创造(或减少)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将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就是货币乘数。其关系可以表示为: 式中,Ms代表货币供给量;B为基础货币;m为乘数。 2、货币供给决定基本模型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34 3、货币供给的原理 基础货币C+R与货币供给量C+D的关系可示意如图 由于Ms=C+D,B=C+R,所以,(11.9)式可列为:
相应的代数表达式 由于Ms=C+D,B=C+R,所以,(11.9)式可列为:       把上式中分子、分母同除以D,则成为:     式中,m为乘数;C/D表示现金提取率;R/D表示存款准备金率

35 (四)、制约货币供给的基本因素 1、中央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2、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3、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4、居民行为与货币供给
从两个环节来调控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货币乘数的控制 2、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主要通过两种行为影响货币供给:一是超额准备金率,二是向中央银 行借款的规模。 3、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主要在两个方面影响货币供给: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或收缩及企业经 营效益的好坏。 4、居民行为与货币供给 客户提现率是影响商业银行派生能力的一项因素。

36 第三节 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一、 货币供求均衡 二、 货币供求失衡

37 一、货币供求均衡 1. 货币供求均衡及其理论模型 2. 货币供求失衡及其调整途径

38 1、货币供求均衡及其理论模型 (1)货币供求均衡的涵义 (2)货币供求均衡的标志 (3) 货币供求均衡的理论模型
(4) 货币供求均衡的特例及其现实论证

39 (1)货币供求均衡的涵义    货币供求均衡简称货币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 Ms )与货币需求( Md )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用公式来表示: Ms = Md 注意: ①Ms 与Md的大体一致,而非Ms 与Md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 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 是大体一致的。

40 (2)货币供求均衡的标志 1 商品市场物价稳定 2 商品供求平衡 3 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

41 (3)货币供求均衡的理论模型 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的第三种动机得知: Md与利率成反比而当Ms 与 Md处于均衡点时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 (见下图)

42 货币供求均衡的理论模型 E 均衡利率下的货币供求

43 注意: 事实上均衡利率很难求出,故只能用经验进行判断。 结论: Md不变, Ms增加,均衡利率下降。

44 ②货币当局不是根据Md的变化来调节Ms 。
(4)、货币供求均衡特例 如果Ms ①是外生变量。即完全取决于货币管理当局的货 币政策,而不是由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经济因 素所决定。 ②货币当局不是根据Md的变化来调节Ms 。 那么Ms就成了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见下图)

45 货币供给无弹性下的状况

46 结论: 此时,Md的变动只会引起利率水平的升降,而 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Ms 。 强调: Ms既是外生变量也是内生变量。

47 例子:货币供求均衡特例的现实论证 原因一 原因二 中国的货币供求均衡符合特例的原因:
由于中国的信用制度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不能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自然变动,所以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极为微弱,利率很难对货币供求发挥调节作用 原因一 中国现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企业的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的特征 ,由此导致社会经济经常处于投资扩张过度、货币供给偏多的失衡状况。 原因二

48 二、货币供求失衡及其调整途径 1、货币供求失衡的涵义 2、货币供求失衡的类型及其关系 3、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
4、从货币供求失衡到货币供求均衡的调整

49 1、货币供求失衡的涵义    货币供求失衡,是与货币供求均衡相对应的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偏离了货币需求,可能是货币供大于求,也可能是货币供小于求,从而使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用公式表示为:                      Ms>Md       或               Ms<Md     当Ms>Md时: 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物价上涨加快。     当Ms<Md时: 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商品严重滞销, 失业率上升。

50 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即Ms>Md )
2、货币供求失衡的类型 总量性货币失衡 结构性货币失衡 有两种情况: 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 ( 即Ms<Md ) 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即Ms>Md )

51 货币供求失衡的类型及其关系 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关系,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往往是两者相互交织、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以至于难以分辨。由于结构性货币失衡根源于经济结构,所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过多地注意总量性失衡。

52 3、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 总量性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 1.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 即Ms<Md 的原因) 1
经济发展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给量没有 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紧缺。 2 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管理当局仍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 从而使得本来均衡的货币走向供给小于需求的失衡状态。 3 在经济危机阶段,由于正常的信用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经济主体对货币 的需求急剧增加,央行的货币供给量却相对地滞后于货币需求的增加, 从而导致了货币失衡。

53 总量性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 2、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即Ms>Md )的原因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量大于相应的货币需求量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失衡现象。造成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 政府财政赤字面 向中央银行透支 2 原因 经济发展中,银行信 贷规模的不适当扩张 国际收支的影响 4 阶段性的央行扩张 性货币政策过度 3

54 结构性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 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因此,结构性货币失衡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而经济结构的刚性往往又使其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 结构性货币失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是指在货币供给与需求总量大体一致的总量均衡条件下,货币供给结构与对应的货 币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结构性货币失衡往往表现为短缺与滞留并 存,经济运行中的部分商品、生产要素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又求 过于供 。

55 4、从货币供求失衡到货币供求均衡的调整 供给型调整 需求型调整 逆向型调整 混合型调整


Download ppt "第三篇:宏观金融部分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 第六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