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簡洧晴、趙冉、周大為、謝明均、陳育涵 指導教授:蔡順良教授 參考PPT: 101學期報告同學
性格的生理基礎 簡洧晴、趙冉、周大為、謝明均、陳育涵 指導教授:蔡順良教授 參考PPT: 101學期報告同學
2
何謂「氣質」(temperament) 氣質是人格的生理面、是與生俱來的部分 經遺傳獲得的生理基礎 在嬰兒時期就有的 具有長期的穩定性
氣質與人格不同之處 人格=先天氣質+後天環境的影響 例如:隨遇而安小孩=先天易怒+後天父母高度回應
3
大腦和人格有甚麼關係? 大腦功能和人格有密切關係 鐵路工人,蓋吉例子:額葉受傷,人格改變 勤勉的工頭→酗酒的無賴 大腦結構改變因素:
除了特殊傷害、年齡以外,學習經驗亦是重要因素 神經系統的連結與削弱與經驗有關 1848年Phineas Gage 意外事件 失去大腦前葉與性格素質 性情、喜惡、夢想、抱負皆不同 額葉擁有最多人類特質,它被認為是道德的所在地,在認知的層次上,額葉掌管抑制不當行為,額葉受損會影響內省能力,控制衝動即預期自己行為後果的能力,缺乏這種能力將導致反社會行為出現。 額葉也是意識所在地,自我意識由此而生,也在此情緒由身體的生存系統轉換成主觀的感覺。 故看見一個人有行為上的問題,有時是因為大腦的問題,並不是個人的問題。
4
體質與氣質研究回顧
5
體質與氣質:早期看法 ~從生理角度解釋心理特徵的個別差異~
身體體液觀 古希臘Hippocrates 血液、黑膽汁、黃膽汁、黏液 樂觀、憂鬱、易怒、冷漠 1800 Immanuel Kant 血液的變化 19世紀 Gall 頭骨顱相學 嘗試將各種情緒與行為運作和大腦不同區塊對應 現代觀─非某區單獨負責某性格,是多個相連區域同步運作 20世紀 Kretschmer 體格類型與精神疾患(矮胖-躁鬱症,瘦弱-精神分裂) 上述研究 雖以生理為基礎,但其不只概念有缺點,科學方法亦不足 概念~與當今發現不吻合 / ‧未提供有關嬰兒或縱貫性的研究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氣質型態的分類根據體質或基本的身體化學成分組成 後續研究發現體型和性格關係微弱
6
體質與氣質:縱貫式研究 縱貫性研究 長期研究同一群人 可滿足「氣質」特色: 在生命早期就出現 有相當的穩定性
7
體質與氣質:縱貫式研究 1977年Thomas與Chess追蹤100位兒童從出生到青少年的縱貫性研究,定義 出三種嬰兒氣質:
容易型-好玩、有適應力 困難型-拒絕、不能適應 慢半拍型-活動性低、反應溫和 氣質具有長期穩定性 長大後困難型、慢半拍型嬰兒→易產生適應困難;容易型嬰兒較無適應上的 問題 氣質有改變的可能 關鍵:教養環境與小孩氣質的適配性 適配性─照顧者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使其適合嬰兒氣質 例如:對困難型嬰兒更敏感、更有回應性→適應性變佳
8
體質與氣質:縱貫式研究 Buss與 Plomin Kangan 抑制型/非抑制型小孩之研究(行為觀察+生理測量)
氣質有時間的連續性且多半為遺傳而來 母親評量同卵雙胞胎的相似度>異卵雙胞胎 (問卷調查) Kangan 抑制型/非抑制型小孩之研究(行為觀察+生理測量) 行為抑制─指從不熟悉的人、環境退縮的傾向 抑制型:在陌生情境,較多害怕行為、心跳、血壓上升 非抑制型:享受陌生環境、對新奇事物自得其樂 氣質具有長期穩定性 4個月、21個月、4歲半、8歲皆有一致性 氣質有改變的可能 許多抑制型嬰兒並未一直害怕 ~這些嬰兒的母親不過度保護,並給予合理要求 雖氣質壓迫發展方向,但環境在人格塑造上亦扮演重要角色 這些氣質上的差異多早就出現了? 這些差異是否有跨時間的穩定性? 差異是否有生理基礎?
9
體質與氣質:縱貫式研究 2003年Schwartz等人 「行為抑制」特質之研究 小結
用腦顯影技術(FMRI)觀察受試者看到熟悉和新奇臉孔時的大腦區域活動 結果:曾在2歲被界定成抑制型小孩的年輕人 杏仁核活動程度較高;右半腦的活動>左半腦 提醒:非某區單獨負責某性格,是多個區域同步運作─勿過度推論 生理差異具跨時間穩定性 小結 雖氣質會穩定的影響人格表現,但並非每人都是穩定的 行為永遠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
10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演化心理學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參考來源:許予宸
11
演化原則 演化心理學簡介 變異原則〈variation〉 遺傳原則〈inheritance〉 適應原則〈adaptation〉
研究關注於人類如何解決過去演化中不斷發生的問題之歷程。 然而在過去演化中天擇的適應行為,並不能保證這樣的行為適 合目前的環境。 演化原則 事實上,現在許多人表現的社會反應看起來對自己和他人都會造成傷害〈例如團體間的侵略〉但也許在我們過去演化中是提供適應功能〈例如抗拒分擔資源給外團體競爭者〉。 〈1〉變異原則〈換言之,生物展現在形態和行為上顯型的不同〉 〈2〉遺傳原則〈有些顯型差異是遺傳的〉 〈3〉適應原則〈有些顯型特徵較能解決生存和繁衍的問題〉 變異原則〈variation〉 遺傳原則〈inheritance〉 適應原則〈adaptation〉
12
演化的產物 適應〈Adaptation〉 以一種複雜、經濟而效率的方式解決生存和繁衍的問題。Ex‧臍 帶。 副產品〈By-Products〉
13
演化的產物 干擾〈Noise〉 受到變異原則和隨機影響,而隨機變化因生 物繁衍而延續,成為無法預測的因子,甚至有突
變的產生。EX‧肚臍形狀不同
14
區分適應、附屬品和干擾 適應〈Adaption〉 協助家族生存間接幫助我們自己生存。 沒有家族的人就會和無血緣關係的人合作,來增加生存。
然而這需要社會交換機制,確保交換的夥伴雙方都提供和接 收到利益,若任何一方欺騙,那社會交換歷程就會失敗。 評估交換項目的花費和利益 找出欺騙者 保留關於過去交換的資訊,來避開欺騙者和尋求合作者。
15
區分適應、附屬品和干擾 附屬品〈By-products〉 社會交換衍伸出現代市場機制的交易。EX‧e-Bay。
這些能力並非為了生存而設計,而是為了適應社會交 換而產生。 干擾〈Noise〉 因應社會交換機制而產生多變能力,像是多種評 估價值的能力,或多種辨識欺騙者的能力。
16
演化與人類心智的關係 演化解決了許多與生存及繁衍後代有關的議題 演化而來的心理傾向對現代社會人來說不再有利 演化出的心理機制具有範圍特定性
演化而來的心理結構包含多個訊息處理機制來分別處理特定範疇的訊息
17
演化取向的精神病理學 以演化理論的觀點解釋精神疾病: 演化可容忍的精神病理學
〈Evolutionarily Tolerable Psychopathologies〉 演化新穎的錯配 〈Evolutionarily Novel Mismatches〉 對過去適應錯誤的標記 〈Miscalibration of Ancient Adaptations〉
18
演化可容忍的精神病理學 精神疾病只要不會極端阻礙個體的生存或繁衍, 就會透過基因遺傳到下一代。 例如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妥瑞氏症等,
即使病發也不會阻礙個體的繁衍能力
19
演化新穎的錯配 一旦生物作出固定的特定適應行為,適應特徵設計將 保持不變,除非修改這特徵有強烈的回饋。
例如人類愛吃甜食→高熱量以適應當時情境 →心臟病、蛀牙、過胖 ADHD 1.過動→增加對環境潛在因子和機會的探索 2.注意力不集中→覺察到危險的訊號 3.衝動→對環境刺激快速反應 過去狩獵採集時代→避開危險、把握稍縱即逝好處 但在現代環境,包含工作和學校,就顯得不適應。 生物為了適應環境而發生演化,而演化是漫長的過程,須跨越好幾個世代,才可能形成固定的適應特徵,然而在這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原先欲適應的環境改變了,因此會造成舊有適應特徵與新的適應環境發生錯配
20
對過去適應錯誤的標記 免疫系統是保護我們避免生病和細菌威脅,但當 錯誤的標記發生在免疫系統時,就會產生不適當
的免疫反應,更因此危害健康。如:過敏反應 錯誤的標記在人類心理建設上,導致不適應行為。 當焦慮閾限設定過低,害怕的反應太劇烈,復原 歷程太長,可能會形成嚴重的狀況。 例如恐懼症、懼曠症或PTSD等 懼曠症:害怕自己難以逃跑或無法找到幫助,這樣的狀況可能在過去進化中,已成為自動化的適應功能,讓人類避免這種情境。 PTS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21
從演化觀看家庭生活-親子關係 Bowlby依附關係是奠基於父母提供和維持安全感。
Trivers(1974)親職投資理論:父母投資自己的子女,而子 女將會提高父母的繁衍成功。但投資越多的心思,就降低 了機會去繁衍更多的後代。生理差異使得女性投資在孩子 身上的用心較多。
22
Parental care 人們對嬰兒的臉龐感到興趣,且對嬰兒哭泣有關懷的反應。 出生不久後嬰兒就會對社會刺激(注視人臉),展現高度注意。
嬰兒很容易學習到辨識自己的父母。 使用和嬰兒溝通的特殊方式,並能增加幼兒習得語言的能力。
23
Parental care 5. 嬰兒對陌生和不安全刺激的警覺性。 6. 母親荷爾蒙變化有利於懷孕時嬰兒的發展,以及幫助母 親提高關懷嬰兒的興趣。 7. 伴侶懷孕期間父親荷爾蒙也會有變化,讓他們做好父母 照顧得準備。 5. 源於過去演化,包含不熟悉的人(特別是男人)、動物形式的刺激和潛在掠食者。 6.在懷孕期間,女性在特定荷爾蒙出現改變(雌激素、催乳素等),有些改變對生育過程很重要,有些改變影響母親展現對孩子愛護的程度。 例如新手母親對嬰兒氣味的線索(身體、糞便和尿液)比非母親更為積極。也比非母親聽到嬰兒哭聲更有警覺性。 7.在伴侶懷孕期間男性表現許多改變,對照那些準母親,增加對嬰兒的興趣,以及降低攻擊性。
24
從演化觀看家庭生活-伴侶關係 父母的伴侶關係會影響下一代的繁衍。 孩子早年生活即有線索衡量他們出生世界的類型。
當幼兒出生於不確定或有危險線索的世界〈像父親缺席〉,這些 小孩就很可能快速成長〈實際成熟度〉且會用短期繁衍策略,以 確保他們有子女。 如果早期環境線索是安全的〈正向和諧家庭關係〉,孩子很可能 遵循長期繁衍策略。 男性可選擇把他們的精力投注在繁衍活動中〈子女多照顧不足—以量致勝〉或投注在和伴侶長久關係的維持〈子女較少照顧較多—以質致勝〉
25
從演化觀看家庭生活-伴侶關係 伴侶關係的適應機制運作 選擇伴侶的線索為健康和成功繁衍可能性〈像是優勢男性、年輕 女性〉。
保持專一可以得到在關係中的好處,包含對伴侶性的專一,和對 伴侶在照顧、保護與繁衍後代的投資上專一。 男性伴侶溫柔程度提升。男性在伴侶懷孕期間,睪丸酮素會降低, 當他們對浪漫關係有承諾時,其睪丸酮素也會降低,因而確保減 少攻擊程度,和增加撫育的興趣。
26
從演化觀看家庭生活-精神病理 一些現在我們認為是精神病理的行為,也許在過去演化時被接受。因此, 什麼被認為是精神疾病,其實是來自部分旁觀者的觀點。(社會觀點VS 生物觀點) 反映過去演化時期的適應歷程〈有些仍被傳統文化接受〉,其在現代西 方文化中常被視做不道德或病態的〈甚至非法〉。
27
從演化觀看家庭生活-精神病理 遺棄或虐殺嬰兒→在演化的機制下為一種「適應」的觀點: 嬰兒健康問題的線索 目前沒有能力撫養幼兒的父母
3.母親於產後虐待或忽視孩子&產後憂鬱症 缺少資源,如錢或社會支持 自覺照顧能力不足時 母親的產後憂鬱症:尤其面對具風險的孩子,當現代環境的要求超 過個體照顧能力時,產後憂鬱症是為了尋求他人的支持,而此反映 出演化的設計。 2.如果親職投資理論的規則在社會常規之外運作,〈在過去演化中〉父母繁衍利益會出現在當投資被折損,從一個不可能活到成年的孩子,或照顧的需求超乎父母現有能力。 儘管現代世界道德無法接受像虐殺嬰兒這樣的行為,演化設計仍導致有這樣的適應。 3.母親可能虐待〈身體虐待或忽視〉他們的嬰兒,當他缺乏資源〈經濟或社會上〉或他有低照護認知能力。而母親低照護認知能力,特別發生於生出一個有疾病的孩子,更可能在第一年遺棄或忽略他們的孩子。
28
從演化觀看學校與工作 競爭可以帶來利益,但也會付出個人代價。因此延伸出:合作機制。 在教室情境中合作的利益-減少敵對,提升學習力。
自我導向團體結構能有效改善組織生產力和員工的態度。也就是利益是 員工自己的也是組織的-互惠。 →成員在組織團體中一起工作,去解決一個共同問題, 就是利用互惠的機制而不是競爭,創造彼此的利益
29
從演化觀看學校與工作-病理 我們過去演化中未出現的情況,卻為現在帶來負面的結果。 → 缺乏適應的演化機制。
例如,社會權力有極端差異、資源分配不公平。 我們會思考在過去演化中是適應行為,但顯然在現代社會無法 適應的歷程。 EX:在學校和工作場域中形成霸凌或騷擾。 排擠那些異己者,像是群體對外來者或邊緣團體成員進行攻擊 保護團體免於不利己的威脅與恐懼。 霸凌是為了維護團體的規範或價值而對抗那些看似威脅的來源。
30
從演化觀看退休後的生活 人類的壽命延長,但還無法確定演化是否提供相對的適應 行為。 壽命延長可能造成的影響:
停經的婦女有機會照顧小孩,使後代生存率提高。 →經觀察發現,具風險的家庭〈如低收入戶〉,若 家中有祖母在,孩子能獲得較好的照顧。
31
從演化觀看休閒娛樂 觀察不同性別兒童在遊戲風格上的差異,顯現出成 男性繁衍的需求。
男孩→三歲開始玩rough-and-tumble〈混亂〉遊戲。 →競爭性活動 女孩則投入比較多能發揮母職的活動。 →投入cooperative bonds〈建立合作連結〉, 包含分享親密和社會支持。 →親子活動 男孩:這樣的攻擊性玩法是因為有高水平的雄性激素,而這種玩法並不會造成傷害,是一種正向的影響而非憤怒。
32
從演化觀看休閒娛樂-病理學 觀看或參與運動比賽,會產生高壓力和失落。球隊輸了會降低自尊, 男性的男性賀爾蒙下降。而醫院更指出,隨著主要運動競賽的失敗, 心肌梗 塞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 看電視因社會比較機制而出現問題〈看見比自己 成功、有吸引力的 人〉,我們開始對自己,甚至是同伴不太滿意。因媒體形象所造成對 自己的挫敗,可能會導致憂鬱增加。另外也可能導致人際疏離。
33
發展觀看演化 關於心理適應最大誤解,是認為如果要被視作演 化設計,那相關能力必須在出生時即具備。也就
是能力必須和經驗無關。完全源自生物,無需依靠經驗的大腦〈事 實上大腦和經驗無關也有關〉 最早適應行動的發展,是嬰兒的依附關係。 若錯過關鍵期,則會使適應受到阻礙而無法修復。 語言學習的關鍵期→聽覺障礙者未在關鍵期裝助聽器(即使後來裝 上)→對語言仍會有影響。 早期缺乏父母關愛→產生依附問題→即使後來處在功能良好的家庭 也無法完全彌補 嬰兒為了生存,他必須有效尋求照顧者照顧,而辨認和認出主要照顧者是重要的,透過演化他清楚主要照顧者有眼口鼻,(新生兒興趣焦點在臉部五官上)
34
生物/生理歷程看演化 演化心理學以生物為起源,從演化生物學構成 基本概念,借用神經內分泌學〈neuroendocrinology〉
基因為身體藍圖,神經傳遞物質和荷爾蒙是傳遞者, 而大腦不僅只是經驗的被動接收者,而是具有高度的 可塑性。 人接收到某經驗,其荷爾蒙會對此經驗產生反應,又此荷爾蒙反應可以最終影響與此反應有關的腦細胞活動,使其基因表現有所改變,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對此經驗反應
35
演化論的限制 演化心理學對歷史新穎適應能力,只能提出有限的見解: 學習閱讀和寫作 理解抽像思考層面 特殊社會習俗的發展
1.在大部分世界中,學習閱讀和寫作在適應問題上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人類並沒有透過演化準備這項任務。 例如幼兒有閱讀障礙問題遠高於口語障礙問題,我們容易獲得口語能力,是因為適應。 2.演化具有獲取和整合不同來源知識的能力,然而對理解抽像思維貢獻不大。 例如它無法幫助解釋個體從事需要理解微積分的抽象思維。 3.學習特定社會習俗的能力,是適應的展現,文化習俗差異甚大,像穿衣風格、吃飯規則等,而社會習俗的基本功能,也許在提供演化適應,然而特殊習俗的形式,並不全然是經由特定演化歷程。
36
演化理論的爭議 Harlow和Bowlby認為嬰兒和母親的關係是演化而來, 無法用傳統學習理論解釋。 演化心理學可解釋兩性不同玩遊戲風格。
吸引潛在伴侶的特徵展現,在性別之間有差異,且 是共同而跨越文化的,如同適應行為。
37
演化理論的爭議 在某些人性層面,演化理論存在一些爭議。 例如兩性在性和情感上忌妒經驗的差異。
BUSS(1989)主張引發男女忌妒的事情不同: 男性比較容易出現性方面的忌妒。 女性比較容易出現情感上的忌妒。 這個發現提供演化的證據,然而這項發現受到嚴 重質疑,在後續研究中並無兩性對性和情感忌妒上 差異的證據。 1.這觀點的理由是,男性比女性容易不確定子女是自己的,因此會更防止伴侶和其他男性有性接觸。 2.對依賴的子女,女性有極大保護和支持的需要,因此會反對伴侶將情感投入其他女性。
38
結論 演化心理學建立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的規範和病理 的了解。也使我們思考行為背後的適應機制。 演化心理學能使我們減少適應困難:
和親人維持正向聯結關係,建立親密友誼關係,能提供可靠的 支持。 有創造合作關係的能力,能讓全體成員因集體行動而獲益。 提供預防的功能,例如避免父母對具風險的孩子虐待或忽略。 當我們對生物機制有完整的圖像,不僅能提升科學,也能改善 我們的生活品質。
39
Genetics and Personality
遺傳學與人格 Genetics and Personality
40
行為遺傳學法則 (Laws of Behavior Genetics)1
所有人類的行為特徵皆可遺傳 個人行為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小於基因 一部分人類行為特徵的變異與基因和家庭環境無關 超越 1: Turkheimer, E. (2000). Three laws of behavior genetics and what they mea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5), The effect of being raised in the same family is smaller than the effect of genes.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the variation in complex human behavioral traits is not accounted for by the effects of genes or families. All human behavioral traits are heritable. “Every individual-differences characteristic that could be measured is probably at least somewhat heritable, but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is also typically as great as the influence of genes” (Turkheimer, 2000)
41
Outline Gene comparison studies: DNA sequencing
Heritability Coefficients Nature <-> Nurture Shared & non-shared environments Nature & Nurture Interactions
42
Gene Comparisons Selective Breeding (血源) Animals
Behaviors can be bred for Twin Studies 孿生子研究 MZ vs. DZ twins (同卵 vs. 異卵) Adoption (收養) MZ twins = 100% identical genetics DZ twins = 50% identical genetics
43
Heritability Coefficient
Proportion of observed variance in score explained by genetics MZ twins vs DZ twins MZ = DZ then h2 is 0 MZ > DZ then h2 is larger, up to 1.0 Only explains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 All people have it? Then h2 = 0 大家都一樣 但是一樣嗎? About 40% of personality is inherited* MZ twins = 100% identical genetics DZ twins = 50% identical genetics. * Question for professor: Early in the chapter they say “Recent estimates of the overall heritability of personality traits converge on roughly 40%” but then on the next page it says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40% of one’s personality is inherited.” Then what does it mean?
44
先天與後天 Nature <-> Nurture
Specific genes interact with environment Shared environments The more important, the more similar siblings raised together should be. Explains about 5% of personality Nonshared environments The more important, the less similar siblings raised together should be. Explains about 35% of personality Two children, one family Birth times Economic situations Reaction to genetic differences
45
Nature & Nurture Interaction
Same environment -> different effects Different genetics -> different environment reaction Different genetics -> different environments!
46
小結 人格 = 基因 + 環境 Personality = Genetics + Environment 環境的影響仍與基因有關
Measures of Environment are genetically influenced 非共有的環境因子引響大於共有的 Nonshared environments influences personality more than shared 反思 生理的行為特徵 = 人格? 個性? 1: This summary is from the chapter in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3rd edition, where Krueger and Johnson put forth postulates that are firmly supported by research. Krueger, R. F., & Johnson, W. (2008). Behavioral genetics and personality: A new look at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nurture. In O. John, R. Robins & A. Lawrence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3 ed., pp. 287-???).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Measures of environment: This section is basically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slide. Genetics determines some part of personality which determines which environments the individual subjects themselves to. So any measure of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family, is going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genetics of the people involved. Nonshared environments: This baffles researchers because parental situations continually predict very well for children. Example: parental religion predicts offspring religion well, parenting styles predicts offspring parenting styles well. If shared environment effects everything else so much, then how can shared environments be so unimportant to personality?
47
神經科學與人格
48
神經科學與人格 大腦區域化功能 腦功能側化-左半腦與右半腦優勢 神經傳導物質功能-多巴胺、血清素 神經生理學與三大氣質向度 可塑性
49
大腦區域化的功能 杏仁核: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 產生負向情緒(害怕、逃避)。 功能:害怕的制約、潛意識的情緒記憶。
50
大腦區域化的功能 左右半腦 半腦側化:左前半腦-正向情緒、勇敢、非抑制; 右前半腦-負向情緒、害羞、抑制
51
腦功能側化-左半腦與右半腦優勢 半腦優勢:特定半腦中相對較多的活動 Richard Davidson (1998)
大腦左前葉活動通常與正向(趨近)的情緒相關 大腦右前葉活動通常與負向(退縮)的情緒相關 Richard Davidson 認為大腦側化的差異和正、負向情緒的反應傾向有關
52
腦功能側化 半腦優勢與情緒經驗之間的連結關係 Davidson的研究 播放激發正向或負向情緒的影片
在基準期有較多左前葉活動者,報告對正向電影片段有較多正向情緒 在基準期有較多右前葉活動者,報告對負向電影片段有較多負向情緒 基準期- 影片播放前
53
腦功能側化 腦部受損與情緒經驗之間的連結關係
Robinson & Downhill(1995) 大腦左後方受傷者較易憂鬱 大腦右後方受傷者較易躁狂 中風後憂鬱症—中風位置在左額葉最容易產生憂鬱 大腦皮質左後方的活動較低—憂鬱 憂鬱症常發生在中風患者身上,部分患者是因身體功能變差而產生了 悲傷反應,可是大部分患者的悲傷反應,常遠多於因其他疾病造成了 相似身體功能受損的患者,所以這些患者大都是中風後造成腦部功能 異常而產生情緒障礙。多數研究顯示,中風位置在腦部左側及前側, 尤其是左額葉最容易產生憂鬱;有些研究顯示腦皮質中風患者較易比 腦皮質下中風患者容易憂鬱,且憂鬱時間更久。左腦中風患者常失去 口語溝通的能力,較容易憂鬱、退縮,做事情沒有什麼動力。
54
腦功能側化 以嬰兒、小孩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 Davidson & Fox (1989) 和母親分離會較不安的嬰兒,右前葉較多活動
Kagan(1994) 抑制型小孩右半腦較有活動優勢 非抑制型小孩左半腦較有活動優勢
55
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 多巴胺 和「愉快」感受有關,被稱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 酬賞系統
多巴胺循環的運作特性就是它是一個酬賞系統,它帶來的效果是「那感覺很好,讓我們再做一次!讓我們記得如何做才能帶來這種感覺(Hyman, 1999)。」
56
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 多巴胺高時-正向、活力、衝動 分泌過多:精神分裂症 多巴胺低時-嗜睡、焦慮、壓迫感 分泌不足:帕金森氏症
我們腦內的多巴胺系統會分泌多巴胺,在壓力之下,多巴胺的產生會較多,正常人的多巴胺系統會自動調節,使多巴胺不會產生過多。然而,在相同壓力下,精神病患者分泌多巴胺會比正常人多。可以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多巴胺的傳遞產生抑制作用。
57
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 血清素(Serotonin) 心情調節 「感覺很差」的化學物質(Hamer,1997),與心情﹑易怒 ﹑衝動有關
血清素低-憂鬱﹑暴力衝動 現代藥物SSRIS(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透過延長血清素在神經元突觸的作用而減輕憂鬱,如:Prozac, Zoloft(ex百憂解),可用於治療憂鬱、恐懼、強迫症 降低負向情緒、增加社會、自我主張行為
58
性別在情緒上的差異 一個實驗是,叫女生想悲傷的事情,女生整個腦都亮起來了,連小 腦都亮了起來(小腦也是有語言的);相同地,叫男生想悲傷的事 情,亮起來的地方只有一點點。 因為男生製造血清素的速度比女生快了百分之五十二,血清素是治 療憂鬱症的藥,serotonin一多心情就會好得較快。所以我們常常看 到,太太和先生吵架,太太還氣得半死,先生已經呼呼大睡了。 神經傳導物質與性別在情緒上的差異的關係 引自洪蘭教授在台藝大上課內容 2017/3/7 58
59
神經傳導物質-可體松 可體松 與壓力相關的賀爾蒙,由腎臟皮質層分泌以對抗壓力事件 可因應短暫壓力,長期會產生憂鬱、記憶力喪失
抑制型小孩五歲時面臨威脅可體松升高,但同一群受試者在七歲時未得到 同樣的研究結果 (Kagan,1994) Kagan的研究發現抑制型小孩在五歲時,其可體松含量會因面臨威脅而上升,但同一群小孩在七歲時的研究卻未得到此一結果
60
神經生理學與三大氣質向度 Clark and Watson (2008)個人在氣質上的不同可用三向度加以區分: 情感型態
NE (Negative Emotionality)正情緒性 PE (Positive Emotionality)負情緒性 情緒調節型態 DvC (Disinhibition vs. Constraint)去抑制vs.壓迫 三者受不同的生理系統控制,一個人可以分別在這三方面高或低。
61
神經生理學與三大氣質向度 NE (負情緒性) PE (正情緒性):與一個人願意參與環境的程度有關
高-經驗較高負向情緒,並將世界視為威脅、充滿問題與壓力 低-較冷靜、情緒較穩定,自我滿意度較高 PE (正情緒性):與一個人願意參與環境的程度有關 高-如同外向者,喜歡他人的陪伴,以『趨近(approaching)』的態度生活 (充滿活力、喜悅、熱誠) 低-如同內向者,比較保守、孤立,缺乏精力與自信 兩者互為獨立,背後皆有不同的內在生理機制影響著 NE與PE聽起來有相反的性質,但是兩者其時是互相獨立的向度,也就是一個人可以分別在NE和PE方面或高或低, 這是因為它們背後皆有不同的內在生理機制影響著
62
神經生理學與三大氣質向度 DvC (去抑制vs.壓迫) -情緒的調節 高-衝動、莽撞,以感覺為行動依歸,追求當下的快感
低-保守,會考慮長期的行為影響,避免冒險與危險
63
氣質的三向度在情緒與生活型態上的差異 NE PE DvC 情緒 高NE者呈現較多負向情緒, 如:恐懼、難過 、生氣、罪惡感、輕視
如:開心、 興趣、專注力、 興奮、熱誠 、驕傲(pride) 無特定情緒連結 生活型態 無特別差異 高DvC者被評工作表現較差,學業成績也較差。較多酗酒、吸毒、性行為。 睡眠 (時數皆無差異 ,型態有差異) 得分高者為 『早睡早起型』 得分高者為 『晚睡晚起型』 三者在情緒表現行為及生理狀態間的關連
64
氣質的三向度對應的生理機制 NE PE DvC 遺傳 研究指出三者與遺傳有關(clark & Watson, 2008) 三者關係穩定
三者的比例呈穩定的狀態,不隨時間改變 生理基礎 1.較少生理發現;低血清素常和憂鬱、焦慮等症狀有關 2. 右腦側化 3. 杏仁核的高敏感度 1. 與多巴胺有關 2. 與腦內『酬賞系統』的敏感度有關 3. 左腦側化 血清素、多巴胺、睪酮素有關 NE與神經元突觸間的低血清素及過度敏感的杏仁核有關-都會造成焦慮、憂鬱、強迫。 PE與多巴胺有關。 動物研究—多巴胺不足和誘因動機的不足有關 Clark&Watson: 生理系統對能引起誘因動機,正向情緒地酬賞訊號有不同的敏感性,這樣的個別差異構成了氣質的PE向度. DvC的生理基礎是血清素,過低使人具有侵略性。和睪固酮、多巴胺也有關聯
65
生物學與性格之間的連結 杏仁核 :情緒反應中心。對於厭惡的情緒學習很重要 半腦側化:右前半腦-負向情緒、害羞、抑制; 左前半腦-正向情緒、勇敢、非抑制 多巴胺 :與獎賞、增強、樂趣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高一點會有正向 情緒、經歷充沛、非抑制性與衝動性。低一點會比較懶散 、焦慮與抑制。 血清素 :與情緒、易怒性與衝動性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太低會造成 沮喪、暴力與衝動(feel bad)。SSRIs治療憂鬱症、恐懼症與 強迫症。 可體松 :壓力相關的賀爾蒙。對於短暫的壓力有適應性的反應,但是 長期的壓力會造成憂鬱與記憶喪失。 睪固酮 :第二性徵賀爾蒙,與主導性、競爭性與攻擊性相關。
66
可塑性 生物和環境間存在雙向影響 (1)大腦可塑性(鱺魚-雄魚遭擊敗後下視丘細胞萎縮,育種行為改變) (2)動物研究中,特定的早期經驗(母親的照顧),可對個體產生長期的生理效果 (3)居住於自然環境中的靈長類較實驗室中的靈長類神經系統複雜,尤其顯現在海 馬迴與大腦皮質區域 動物研究中,特定的早期經驗(母親的照顧),可對個體產生長期的生理效果—恐懼,壓力-海馬迴
67
小結 將大腦視為『整體』去瞭解,雖然各區域有區域功能,但單區域的改 變,會造成整體的改變
特質與生理系統的關係應該考慮的是多項成分組合在一起後的功能, 非單一成分與特質的關係 生物和環境間存在雙向影響,基因和行為的影響並非和個體在環境中 的經驗相獨立;生理歷程也可以被改變
68
鏡像神經元系統(The Mirror Neuron System)
69
鏡像神經元系統(The Mirror Neuron System)
1992年意大利神經科學家Giacomo Rizzolatti和他的研究生一起研究小猴腦部的 運作,當小猴伸出手拿東西的時候,腦部的permotor cortex 就會運作,因為 premotor cortex負責計劃和行動。 在一次的實驗中,研究生在小猴面前吃冰淇淋,意外發現小猴腦部鏡像神經元的 存在:小猴看著研究生吃冰淇淋,身體沒有動作,可是腦中的premotor cortex 卻開始運作,好似他是吃冰淇淋的人。
70
鏡像神經元系統(The Mirror Neuron System)
71
鏡像神經元系統的特色與功用 了解他人的行為 了解他人的情緒(EX:臉部表情) 了解他人行為情緒的原因與目的 幫助社會化 建立同理心
72
若鏡像神經元運作不良… 自閉症 邊緣性人格
73
鏡像神經元:客體關係理論的科學佐證? 媽媽&寶寶 心理師&個案
74
References Rizzolatti, G., & Craighero, L. (2004). THE MIRROR-NEURON SYSTEM.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7, Retrieved from Christian Keysers, Mirror neurons, Current Biology, Volume 19, Issue 21, 17 November 2009, Pages R971-R973, ISSN , Clark, L. A., & Watson, D. (2008). Temperament: An organizing paradigm for trait psychology. Dapretto, M., Davies, M. S., Pfeifer, J. H., Scott, A. A., Sigman, M., Bookheimer, S. Y., & Iacoboni, M. (2006). Understanding emotions in others: Mirror neuron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Nature Neuroscience, 9(1), doi: Hamer, D. (1997). The search for personality genes: Adventures of a molecular biologis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4), Kagan, J., Snidman, N., Arcus, D., & Reznick, J. S. (1994). Galen's prophecy: Temperament in human na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Davidson, R. J. (1998). Anterior electrophysiological asymmetries, emotion, and depression: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undrums.Psychophysiology, 35(05), Robinson, R. G., & Downhill, J. E. (1995). Lateralization of psychopathology in response to focal brain injury.
75
END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