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胃 痛 Stomachache.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胃 痛 Stomachache."—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胃 痛 Stomachache

2 什么?胃痛?

3 光荣!学习刻苦累的。

4 别怕!99%的人都有过胃痛的经历。

5 吃两付中药准好。

6 胃 痛 Stomachache

7 秦建增 讲师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系内科教研室 qinjzcn@yahoo.com.cn http://www.china1net.com
自我介绍:秦建增 全军第一届中医本科生,中医系88级学员,2002级在读博士,算是你们师兄吧,所以,你们可以叫我秦老师,也可以叫秦师兄。 我先后给多种层次的班级上讲过课,从继续教育学习班,到研究生选修课;从到外地讲授计算机课程,到用英语给外军学员讲授中医;从10几人的小课,到几百人的大课都讲过。但是,给中医本科班上大课,我还是第一次。接到任务后,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当年上大学听课的感受。 我可以说是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的嫡系学生了,从本科到硕士,到现在的博士,全部是在中医系读的。并且从本科到今年八月份脱军装,在部队院校待了16年时间,对中医系的教学和部队的教学风格可以说非常熟悉,如今,我们已经顺利改制为地方大学,在许多方面应该进行改革。 中医系有很多教学非常出色的教员,比如中医诊断的陈素云教授,中医内科的罗仁教授等等,而且罗仁教授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提出了采用PCMC教学法,让我收益非浅。随着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更新提高,以及我们学校的转制,我也很想在我的教学中进行一些改革。 首先,我认为《中医内科学》安排的课堂讲授学时数太多。课堂讲授内容大多是重复以前的各家学说、脏象、诊断等内容,很没有必要。我们知道西医的内科学每个病种的课堂讲授时间是非常短的,一节课可以讲几十页教材。 其次,《中医内科学》作为临床学科,重点应该放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学习。临床学科的特点是将以前所学知识用于临床实践,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不在书本上,而在于学习和锻炼临床思维。中医学尤其需要学习临床思维,一个课堂考试满分的学生,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临床医生,临床思维是完全不同于课堂理论思维的。中医学更是如此,中医学的临床其实就是一种思维,中医四诊采集到有限的患者信息,然后重点是辨证过程,而辨证过程完全是一个思维过程,这种过程当然需要中医理论的指导,但重点是这种思维的方式和技巧的差别。 最后,在教学技术和教学理论上,必须从认知和行为理论的框架中走出来。部队教学一贯采取强行灌输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严格一点的教员会要求学员认真听课,宽松的教员则不管学员是否听讲,只要自己完成任务就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太落后,目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论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我们知道人的区别在八小时之外,也就是说我们一生中用到的知识有95%以上是来自于自学。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员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己探求和掌握知识,这就要求彻底抛弃以前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而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员只是起到主导作用。我在给研究生和外军学员上课的时候,大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的教学经验不多,而且改革需要“软着陆”,教员要逐渐改变,学员也要逐步适应。你们在部队学习了两年,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猛然改变可能你们还很难进入角色。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将采取逐步改革的方式。 首先,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生存本领,我认为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应该用在专业上,而应该博学多历,我一向不太看好整天抱着专业书本的学生。所以,我要讲授的这部分课程,不要求大家提前预习,也不希望课后再复习,所有知识必须在课堂上完全掌握,那就要求大家充分珍惜和利用好课堂时间。 其次,《中医内科学》要讲授的内容没有多少新知识,大多是对过去所学的归纳应用。我的教学重点引导大家从以前的理论思维过度到临床思维,逐步锻炼大家对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所以,要求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积极参与。 另外,课堂气氛要轻松,我们是师兄弟关系,大家不要拘谨。临床思维属于一种创造性思维,只有宽松的氛围,才能发挥大家的创造性思维。大家可以随时提问,可以随时去厕所,当然要随便不来上课,可能还是需要请个假的。 最后,请大家对我的教学给予客观评价,如果讲得不好,可以把我轰下讲台,我喜欢有个性的学生,因为他们充满朝气和创造力,当然,对我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你们自己的负责,我可以从批评中汲取教训,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我希望将来在临床上大家遇到我所讲授的几个病种的患者的时候,能够轻松应对,正确诊治,而不是仅仅考试拿100分。

8 【概念】 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 解释《中医内科》病名的由来。

9 【解剖】 西医解剖 中医解剖 中西医的相似处。

10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成年人胃在中等度充盈时,平均长度为25-30cm,胃容量为1500ml。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前壁在右侧与肝左叶贴近,在左侧与膈相邻,为左肋弓所掩盖。介于肝左叶与左肋弓之间的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西医解剖

11 胃的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胃壁的四层机构:肌层(纵层、环层、斜纤维)和胃粘膜层

12 中医解剖 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又称胃脘。 胃脘部:两侧肋骨下缘联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13 胃脘分为上、中、下三脘

14 【生理功能】 西医生理 中医生理

15 西医生理 暂时储存食物,分泌胃液进行化学性消化,胃壁肌肉运动进行机械性消化。

16 中医生理 胃属腑,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相表关系。 (1)主受纳水谷:“水谷之海”
(2)主腐熟水谷: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综合,称为“胃气” (3)胃主通降:胃不和降则胀;胃气上逆则呕;胃气不降则脾气不升。 (4)与脾的表里关系: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17 【源流】 (一)宋元以前论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 1、“胃痛”之名首见于《内经》,并且对胃痛的病因病机作了论述。 2、张仲景奠定了辨证论治基础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2、张仲景奠定了辨证论治基础 《金匮要略》“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 “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 3、张仲景还以宿食为例,提出胃痛的脉证和治则。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宿食在上脘,当吐之”、“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当下之,宜小承气汤。” 。 4、张仲景的另一巨大贡献就是在于给后代留下了诸如大、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吴茱萸汤、芍药甘草汤等治疗胃痛行之有效的处方。

18 (二)、宋元时期医家指出“胃痛”与“心痛”有别
⒈唐代孙思邈有九种心痛之说,但总的说来这九种心痛多指胃痛。 ⒉《证治准绳·心痛胃痛》“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⒊《类证治裁·胃脘痛》“证如心痛相似,但胃痛必见胃经本病如腹满、呃逆、不食、便难、面浮肢倦,与心痛专在包络者区别。”因此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贡献就在于把“胃痛”与“心痛”区别开。

19 《景岳全书》论述胃病病因:“惟食滞、寒滞、气滞者诸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多暴痛者,多有前三症,渐痛者多有后四症。”
(三)、明清重点论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 《景岳全书》论述胃病病因:“惟食滞、寒滞、气滞者诸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多暴痛者,多有前三症,渐痛者多有后四症。” 《临症指南医案》“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 《医宗必读》、《赤水玉珠》对“胃无补法”“痛无补法”提出了批评,强调要辨证治疗。

20 【西医范围】 相当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证的病症,可按本病辨证治疗。 误诊:

2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为什么会痛? 胃为什么会痛?

22 ——不通则痛 什么不通? ——气、血 为什么会不通呢? ——血瘀、气滞 为什么会血瘀、气滞呢? ——气虚、寒凝、痰饮、外伤、久病…

23 胃为什么会痛? 胃的气机怎样? ——胃以降为顺 胃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脾、肝 哪些外斜最容易影响胃? ——饮食、风寒、风湿、暑热
哪些情志最容易影响胃? ——怒、忧、思

24 【病因病机】 外邪犯胃 内客于胃 气机阻滞 胃失和降 不通则痛 肝气犯胃 情志不畅 损伤脾胃 饮食不节 气郁化火,火邪伤阴

25 抑郁 肝气郁结 肥胖 胃痛,心更痛呀! 一气十八碗 再气不喝汤

26 久病脾 胃虚损 胃失濡养 不荣则痛 胃阴不足 素体脾 胃虚弱 脾阳不足

27 胃 痛 血 瘀 日久入络 加 重

28 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主要病机有二: 不通则痛(实) 不荣则痛(虚)

29 【诊断】 (一)症状:胃脘部疼痛。 (二)诱因:情志、饮食、劳累、受寒。 (三)病史:可反复发作。 (四)特检:上消化道钡透、胃镜、病检。

30 【鉴别诊断】 1、胃痞 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不痛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

31 2.胃脘痛类证鉴别表 胃脘痛 真心痛 腹痛 胁痛 病位 胃脘(胃) 胸(心) 胃脘以下, 毛际以上 两胁(肝胆) 病机 胃失和降 心脉痹阻
腹中气机紊乱 少阳枢机不利 症状 胃脘疼痛,伴嗳气、反酸、上腹痞闷或饿痛或饱痛 胸前闷痛,压榨感伴心悸、气促、手足青至节、脉结代 脐周或少腹、小腹疼痛伴肠鸣。大便失常(或腹泻或便秘) 两胁胀痛或窜痛刺痛,或见积块,或见发热、黄疸,多由气滞、血瘀、湿热所致 治疗 重在调和胃气 重在宣痹通阳 重在调畅肠道气机 重在调达少阳,治从肝胆

32 【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一)辨缓急: 胃痛暴作:外感、饮食。 胃痛渐发:肝郁、脾胃虚弱、肝胃不和。

33 (二)辨寒热: 寒:暴作,疼剧、拒按,喜暖恶凉,苔白,脉弦紧。 热:急迫,灼热疼痛,烦渴喜饮,喜冷恶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
虚寒:隐隐作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

34 (三)辨虚实 实 虚 新病体壮者 久病体虚者 胃痛且胀 痛而不胀 大便秘结不通者 大便溏薄者 喜凉者 喜温者 拒按者 喜按者 食后痛甚者
饮而痛增者 痛剧固定不移者 痛缓无定处者 脉实 脉虚

35 (四)辨气血 气 血 初痛 久痛 胃胀且痛,胀为主 持续刺痛 痛无定处,时痛时止 痛有定处,舌紫暗,食积、痰阻、湿停亦可,为有形之痛
无形之气痛 有形之血痛

36 (五)辨脏腑:胃—肝—脾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爽,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37 ☆治疗原则 1、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 2、用药应做到:祛寒勿过于辛燥,养阴谨防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瘀宜兼理气。

38 ☆分证论治 1、胃气壅滞 2、肝胃气滞 3、胃中蕴热 4、肝胃郁热 5、瘀血阻滞 6、胃阴不足 7、脾胃虚寒

39 1、胃气壅滞 主证: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 兼次证:嗳腐吞酸,纳差。 苔腻 、脉滑。

40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 香苏陈皮炙甘草,胃气壅滞此方好。

41 2、肝胃气滞 主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 兼次症:嗳气频繁,大便不畅, 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喜太息。 苔薄白,脉弦。

42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枳芍草,香附川芎二味妙,疏肝理气兼止痛,肝胃气滞此方好。

43 3、胃中蕴热 主症:胃脘灼痛,得凉则减,遇热则增。 兼次症:口干口苦,喜冷饮, 或口臭、口舌生疮,小便黄, 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44 治法: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方药: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泻心汤用芩连黄,胃中蕴热此方尝。 金铃子散用延胡,理气止痛多用途。

45 4、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 兼次症: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数。

46 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化肝煎 化肝煎用青陈皮,芍药栀子与丹皮, 再加泽泻与贝母,肝胃郁热此方宜。

47 5、瘀血阻滞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刀 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
兼次症:病程长久,胃痛反复发作而不愈,面色晦暗无华。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48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 失笑五灵及蒲黄,瘀血阻滞此方良。 丹参饮用檀香砂,理气活血效堪夸。

49 6、胃阴不足 主症: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 兼次症:嘈杂,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干不欲饮,大便干结。 舌体瘦,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50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益胃沙参与麦冬,生地玉竹冰糖冲。

51 7、脾胃虚寒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或受凉疼痛加剧,得饮食或温熨后减轻。
兼次症:面色无华,泛吐清水,神疲纳差,四肢倦怠、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52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健中汤 黄芪建中芍药多,桂枝甘草饴糖和, 生姜大枣调营卫,脾胃虚寒此方瘥。

53 外感饮食 胃气壅滞 胃中蕴热 情志 肝胃气滞 肝胃郁热 胃阴不足 1、胃气壅滞 2、肝胃气滞 3、胃中蕴热 4、肝胃郁热 5、瘀血阻滞 6、胃阴不足 7、脾胃虚寒 瘀血阻滞 脾胃虚寒 肾阳亏虚

54 【转归预后】 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邪去则胃安。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者,则治疗难度较大,易反复发作。久病伤及血络,可至呕血便血,有时可危及生命。

55 【预防及护理措施】 ⒈调理情志:通过解析病情和对良性病变患者可以做出适当保证,让病人放松精神,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增强治病的信心。
⒉注重饮食调理 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进食按时定量,尽量不吃零食。 ②避免进食固体、坚硬、粗糙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吃过酸、过辣、色香味过浓及成酱等刺激性食物;对于冰冻饮料及生冷瓜果尽量少吃。 ③进食以营养丰富而质地软和易消化为原则,高胃酸者应减少糖类和过多蛋白质等酸性食物;低酸者可适当进食酸甜食物;碱性返流者,禁烟酒,进食低脂食物。 ④酸性物质反流患者:不能饮食过饱;某些饮食禁忌;口香糖;睡眠时间与位置。 ⒊劳逸结合。

56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桃仁、五灵脂各15克,微炒为末,米醋为丸如小豆粒大,每服15~20粒,开水送下,孕 妇忌服。治血瘀胃痛。
(2)五灵脂9克,枯矾4.5克,共研细粉,分2次开水送服,治血瘀胃痛。 (3)姜黄18克,香附(炒)9克,研细末,每服2~3克,治胃院气滞作痛。 (4)黑香附12克,砂仁3克,甘草3克,共为细末,每服2~3克,治气痛。 (5)毕澄茄、白豆蔻各等分,研末,每服1.5~3克,治胃寒痛。

57 (6)苡仁30克,制附子15克,研末贮存,每服5克,治寒胃痛。
(7)百合30克,丹参20克,水煎空腹服。治虚热胃痛。 (8)百合30克,乌药、玄胡各9克,水煎服,治虚热胃痛。 (9)川乌、草乌各9克,白芷、白芨各12克,研末和面少许,调合成饼,外敷于剑突下胃脘部,一昼夜后除去。治胃寒痛。

58 (l0)荔枝枝,烧焦,每3克加木香0.5克,共为细末,热汤调下。治胃寒气滞疼痛。
(11)莱菔子15克水煎,送服木香面4.5克,治食积胃痛。 (12)鸡内金10克,香橼皮10克,共研细末,每服1~2克,治食积胃脘胀痛。 (13)香砂养胃丸(由白术、陈皮、厚朴、木香、砂仁等组成,水丸,每次6克,一天2次,可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主治脾虚肝郁胃痛。 (14)暖脐膏(由沉香、小茴香、肉桂、麝香等组成)每次1张,微火化开,贴脐腹。功能:温中散寒,暖腹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胃痛。 (15)甲鱼膏,又名二龙膏(由甲鱼、生三枝、乳香、没药等组成),每次1张,微火化开,贴脐腹。功能:消积化瘀止痛;主治气血凝结胃痛。

59 (16)疏肝止痛丸(由柴胡、白芨、良姜、香附,玄胡、川芎、郁金等组成),浓缩小丸,每次1袋,可用于气滞寒凝胃痛,必要时服。
(17)附子理中丸(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蜜丸,每次1丸,一天2次,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胃痛。 (1)十香丸(由沉香、丁香、木香、肉桂、玄胡、砂仁等组成),蜜丸,每次1丸,用于胃寒气滞。 (19)摈榔四消丸(由槟榔、大黄、山楂、砂仁、厚朴等组成),水丸,每次6克,痛作时服,功能:消食导滞,理气宽胸;主治食积胃痛。

60 二、针灸 (1)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适用于各种胃脘痛。暴痛实证用泻法,久痛虚证用补法。 (2)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61 【病例分析】 黄某,男性,68岁。因“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十余年,复发2天”于2003年11月3日来诊。 患者十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当时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后疼痛多次发作,均在我院门诊服用中西药物治疗后好转。2天前饮食不慎致上腹部疼痛再次发作,以隐隐烧灼样疼痛为主,伴有嘈杂感,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干不欲饮,大便干结,3日1次,舌质嫩红,少苔,脉细稍数。 请问该患者为何病?应辨何证?应用何治法?何方药?

62 张×× ,女,31岁。胃脘疼痛一周,加重一天。一周前因与邻居不和而致胃痛。来诊时胃脘灼痛不适,痛势急迫,伴胁肋胀痛。嘈杂泛酸,不欲饮食,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请问该患者为何病?应辨何证?应用何治法?何方药?

63 周××,男,45岁。胃脘痛一天。一天前因贪食粽子而致胃痛。证见脘腹胀满而痛,嗳腐吞酸,口渴欲饮,大便秽臭不爽,小便黄赤,苔厚腻,脉弦紧。
请问该患者为何病?应辨何证?应用何治法?何方药?

64 朱××,男,46岁。胃脘部疼痛不适6年加重一周入院。患者素有胃脘部疼痛史6年,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平素间断服用胃药,疼痛时作时止。近一周来因工作劳累,胃脘疼痛又作,疼痛每于午后三时许发作加剧,持续不休,得食疼痛减轻,畏寒喜温,痞胀不适,嘈杂,口苦,尿黄,神疲,食纳不振,舌苔中后部薄黄腻,脉细弦。 要求写出诊断、病因病机分析、治法、方药。

65 王永炎院士主编《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分型 方药 寒邪客胃 饮食停滞 肝气犯胃 脾胃虚弱 肝胃郁热 瘀血停滞 湿热中阻 胃阴亏虚 良附丸
保和丸 柴胡疏肝散 丹栀逍遥散 失笑散 清中汤 一贯煎 黄芪建中汤

66 【现代名医经验】 现代名医经多年临床积累,创立了许多有效验方。如沪上家传第十二代世医张镜人医师用调气清热和胃方(炒白芍9克、清炙草9克、苏梗5克、制香附9克、生白术9克、平地木16克、旋复花9克、代赭石15克、八月扎15克、炒黄芩5克)治疗木郁化火,肝气犯胃之胃脘病。 廖仲颐(原湖南常德市中医院院长,湖南名老中医)用行气活血止痛方(党参12克、厚朴6克、大黄5克、广香5克、火麻仁5克、当归12克、麝香10克、槟榔10克、积实10克、桃仁6克、甘草3克)治疗胃脘疼痛拒按、不能进食,大便燥结,二三日一次,面色黑,伴头晕乏力。

67 步玉如(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用步氏和胃方(连皮茯苓、冬瓜皮、干百合、浮小麦各30克,法半夏12克,青竹茹24克,生姜、陈皮、炙甘草、炒枳壳各10克,台乌药15克,大枣8克)治疗胃院胀痛,发无定时,大便秘结,苔白腻或黄腻,脉沉弦。 李寿山(辽宁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用建中调胃汤(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6克、陈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胃痛嘈杂泛酸,苔白滑,脉沉细或弦。 谭日强(湖南中医学院教授)用硫肝和胃饮(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积实6克、瓜萎10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5克、甘草3克、蒲公英15克、煅瓦楞10克)治疗与情志情绪相关的消化性溃疡所致的胃脘痛。

68 张伯臾(上海中医学院教授)用参蒺苓芍汤(孩儿参9克、白蒺藜9克、丹参12克、当归9克、茯苓9克、制香附9克、炒白芍g克、佛手片6克、鸡内金9克、谷麦草各12克)治疗胃院隐痛、食后作胀、泛恶吞酸,纳胀,口干而不欲饮,脉细、苔薄白滑。 张梦依(湖北中医学院著名老中医)用安胃止痛方(大党参15克、吴茱萸5克、黄连炭5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乌梅炭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白茯苓10克、厚朴10克、生姜3片)治疗胃脘部疼痛,每于食后发作,痛处拒按,有痛剧发呕者,有时发时止,多年不愈者。 周仲瑛(南京中医学院教授)用滋胃饮(乌梅向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炙鸡内金5克、生麦芽10克、玫瑰花3克)治疗阴虚胃痛。症见胃脘部痞胀隐痛或灼热而痛。食少乏味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甚至厌食不饥,或以进食酸味、甜味为舒,干呕泛恶,口干渴,大便干燥,舌红,苔薄欠润或苔少无津,脉细无力。

69 【结语】 胃痛初起病在胃,久病伤及肝与脾。 不通则痛是病机,寒热虚实要辨知。 在气在血辨脏腑,临床灵活辨证治。

70 吐 酸 概念 :胃酸过多,随胃气上逆, 从口吐出,或口中发酸。 病位:胃、肝。 总病机:肝木曲直作酸。 治疗要点:治肝为根本。

71 分型论治 症状: 泛吐酸水,心烦易怒,咽干口 苦, 不思饮食,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泄肝和胃。 方剂:左金丸加味
热证病机:肝郁化热,横逆犯胃 症状: 泛吐酸水,心烦易怒,咽干口 苦, 不思饮食,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泄肝和胃。 方剂:左金丸加味 黄连、吴萸、牡蛎、鱼古

72 寒证病机:脾胃虚寒 症状: 泛吐酸水清稀,脘闷纳呆,饮食 不慎则益甚,胃脘喜暖喜按,四肢 不温,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舌质 淡,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中健脾,抑肝和胃。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半夏、木香、砂仁。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73 嘈杂 概念 :病人自觉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止,或食巳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的病证。 病因病机:肝火犯胃 过食辛燥 胃气失舒-上扰胸膈-嘈杂 久病中虚

74 分型论治 胃热 症状:嘈杂而兼见胸闷痰多,心烦少寐, 口干喜冷饮,嗳腐吞酸,舌质红, 苔黄,脉象弦滑或滑数。 治则: 清热和中。
方剂:黄连温胆汤。 药物:半夏、陈皮、枳实、竹茹、黄连、 茯苓、甘草、大枣。

75 胃虚 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 健脾和胃。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半夏、木香、砂仁。
症状:嘈杂而兼见口淡无味,食后脘胀,神 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 健脾和胃。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半夏、木香、砂仁。

76 血虚 症状:嘈杂而兼见面白无华,心悸头晕,少眠多 梦,形体消瘦,肌肤不泽,舌质淡,苔薄 白,脉细。 治则: 补养气血。 方剂:归脾汤。
药物: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 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 大枣。


Download ppt "胃 痛 Stomachache."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