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7 基本生理需求 第一節 知覺之需要 第二節 活動之需要 第三節 休息與睡眠之需要 第四節 身體清潔與舒適之需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7 基本生理需求 第一節 知覺之需要 第二節 活動之需要 第三節 休息與睡眠之需要 第四節 身體清潔與舒適之需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7 基本生理需求 第一節 知覺之需要 第二節 活動之需要 第三節 休息與睡眠之需要 第四節 身體清潔與舒適之需要
CHAPTER 7 原著 陳鳳櫻 修訂 呂淑華 基本生理需求 第一節 知覺之需要 第二節 活動之需要 第三節 休息與睡眠之需要 第四節 身體清潔與舒適之需要 第五節 基本營養之需要與協助餵食 第六節 腸道排泄之需要 第七節 泌尿道排泄之需要 第八節 呼吸之需要

2 前 言 人類基本需要是指個人想達到健康或恢復健康的狀態,就必須滿足這些需要
這些需要的滿足是人們在有足夠力量、意志力或知識情況下,不需要他人協助就能夠自己完成的工作 人有生理、心靈、情緒、認知及社會上的需要;換句話說,人是這些需要的組合體

3 馬斯洛是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人類受許多基本需要所支配,這些需要支配著人類行為直至其獲得滿足
引起人類行為動機的基本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及保護、愛及歸屬感、自尊和自我實現 這些基本需要有先後層次的傾向 圖7-1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

4 圖7-1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

5 生理需要是最基本,優於其他項目的需要,因其是維持生存所必需的。包括了對空氣、水、食物、排泄、休息、活動、免於疼痛及性的需要
上述需要若未獲得最低限度的滿足,一個人將無法滿足他的較高層次需要,如挨餓多時的人,他的思想被食慾所占,他可能會犧牲安全,到處走動尋找食物,甚至不顧自尊挺而走險

6 生理需要一旦獲得滿足,安全需要便接著出現,此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安全;通常人對於熟悉的人、事、物會覺得最有安全感
馬斯洛也指出許多宗教儀式、傳統、迷信皆是源自安全的需要 當生理及安全需要得到滿足時,愛及歸屬感的需要會出現,如親近、親密、歸屬感及愛

7 小孩需要被關愛,成人也需要有人分享歡樂、憂愁及生活點滴;如果沒有人可分享,則可能將愛給予寵物
接著而來的還有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基本需要通常依上述的層次次序出現;但是它們並未形成絕對的層次,如為了理想、抱負的實現,可以犧牲愛及歸屬感,甚至不為五斗米折腰

8 當生病時,個人的基本需要可能無法自行得到滿足,這些未獲滿足的需要或許會危及生命安全或影響個人的行為
一個已獲滿足的需要,便不再是一種需要了

9 第 一 節 知覺之需要 知覺刺激是人的基本需要,能接受與正確的解釋環境所傳出的知覺刺激,是維持生存最重要的
第 一 節 知覺之需要 知覺刺激是人的基本需要,能接受與正確的解釋環境所傳出的知覺刺激,是維持生存最重要的 感覺是指感覺接受器接受刺激的經驗,是屬生理功能 感覺包括觸覺(皮膚)、嗅覺(鼻子)、味覺(舌)、視覺(眼睛)、聽覺(耳朵)、姿勢(肌肉運動狀態的感覺)、內臟的感覺(如飢餓、尿意等)

10 知覺是指人對其生活環境刺激的認知和了解,也就是當人的感覺接受器接受環境的刺激後,根據過去的經驗,而對刺激賦予某些解釋,再對刺激有所反應,是屬精神、心理作用
如某人「聞」到空氣中充滿了飯菜香味,「眼」見桌上擺好碗筷,也「感到」飢腸轆轆,他對這些感覺刺激的解釋是「該吃飯了」、「但是,主人尚未入坐」,因此他對這些刺激的反應是坐下來等主人一起進餐

11 人是需要某種程度的環境刺激,以維持每天正常功能;而當一個人對刺激無法正確判斷其意義及無法做出適當反應時,會產生不安、焦慮、害怕或憤怒等情緒反應

12 (一)感覺缺失 當個人接受感覺刺激的能力受到限制時,即產生感覺缺失
若是這種缺失是逐漸造成的,通常會由其他感覺來代償,如盲人其聽覺、觸覺比一般人更敏銳 如果是突然發生的感覺缺失,通常不易在短時間內有其他感覺代償,如中風的案主,當熱水燙傷其麻痺肢體時,他沒有熱的感覺,所以也無法說出

13 (二)感覺剝削 當環境刺激不足以使人執行正常功能時,即產生感覺剝削。其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下列幾點:
1. 環境的刺激質、量不夠或環境改變,如室內光線灰暗、房間沒有窗戶或圖片、缺乏報章雜誌、日曆、時鐘,缺乏社交活動、管灌餵食缺乏味覺刺激、受到約束造成行動受限等

14 2. 感覺缺失,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一個或數個感覺接受器受到損傷,無法接受刺激
3. 處理刺激的腦皮質中樞損傷,即喪失處理、解釋刺激的能力,如中風、腦傷、昏迷的案主

15 照顧服務員採取的措施是: 1. 提供感覺刺激。當生活的空間、環境千篇一律時,案主無法感受時間的經過,所以在案主情況允許下,白天案主起床後,應換上外出服或不同型式的睡衣;提供時鐘和日曆;且視案主需要,由白天至夜晚的光線要有變化

16 2. 鼓勵訪客探視,尤其是家人、好友、教友 3. 介紹案主認識病房其他人員 4. 對於長期臥床或不能下床活動的案主,則依案主的興趣提供收音機、電視機、報紙或書本 5. 和案主談各種不同的話題,刺激案主去回憶、組織其思想 6. 提供案主食、衣、住、行方面的改變

17 (三)感覺超荷 當環境的刺激超過一個人平常所能處理的量時,就會產生感覺超荷的情形
如案主住到醫院面臨陌生的「人」如醫護人員;「事」如身體檢查、檢驗和診斷報告;「物」如病床、衛浴場所;「聽」到的是陌生的專業術語、「看」到的是生老病死、「聞」到的是消毒藥水味、「吃」的是外帶食物等,會造成案主感覺超荷

18 案主處在這種情境下,也就容易產生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紊亂,如案主看起來精疲力竭、失眠或過度的睡眠以避開一連串的刺激,嚴重者可能會意識混亂,喪失定向感及產生幻覺
造成感覺超荷的原因可能是: 1. 環境的刺激過度,如上述的人、事、物 2. 個人在短時間內面臨過多的活動,即案主必須同時適應許多壓力

19 照顧服務員可以藉著下列方式協助案主處理感覺超荷:
1. 阻斷感覺刺激,即去除或減少過多的環境刺激,如使用眼罩、耳塞或播放案主能接受的音樂、使用除臭劑、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輕柔地對案主說話

20 2. 整理刺激的輸入,即向案主解釋那些存在卻不熟悉的刺激,如以簡單具體的辭句向案主解釋要去哪裡做檢查、目前的訪客是誰、誰正在做什麼、為何要這麼做等
必須提供案主日期、時間、晝夜等資料,使案主對所處的空間、時間能定位

21 一. 意識評估的重要性 當照顧服務員在照顧案主時,需隨時謹慎評估案主意識狀態的改變,尤其是對於頭部外傷、腦中風的患者而言,意識狀況的改變為病情改善或惡化的一項重要指標 因此了解意識不同的程度變化及學習簡單的評估方法,能夠早期發現案主意識狀況的改變,盡早通知醫師及護理人員予以適當處置,是照顧服務員一項非常重要的職責

22 二. 意識程度的評估 意識程度的變化,有時改變是非常突然、迅速的,因此需依病情改變,隨時掌握評估以獲得正確之資料,並且隨時將訊息告知醫護人員,了解案主病情之進展 意識程度變化可由正常清楚意識,到嚴重昏迷的不同等級,通常對於意識評估及紀錄的方法,可分為二種 照顧服務員須認識此基本概念,以隨時能發現及分辨異常,盡速通知醫護人員

23 (一)描述性 以描述的方式,可將意識程度分成四種不同等級:
1. 意識清醒:警醒、定向感佳、可以清楚的了解人、時、地,且對外來的刺激能有適當的反應

24 2. 嗜睡:經常呈睡眠狀態,肢體活動減少,對外來的刺激反應慢、注意力差、思考緩慢,給予問話等輕度刺激會有反應,但很快又呈現昏昏入睡狀態
3. 木僵:活動顯著減少,需要應用強烈的外來刺激,才能引起案主的反應 4. 昏迷:完全沒有意識,對外界刺激皆無反應

25 (二)格拉斯哥氏昏迷量表 格拉斯哥氏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以計分的方式,具體將意識程度以分數呈現出來,為臨床醫護人員最常使用的評估工具, 它包含三部分:張眼反應、最佳運動反應、語言反應,依測試的結果予以記分,滿分為15分,最低為3分;低於或等於7分,則表示案主處於昏迷狀態

26 1. 張眼反應(eyes open; E):其給分方式如下:
(1) 4分:處於清醒狀態,當有人靠近時,會自動 張開眼睛 (2) 3分:無法自動張開眼睛,需給予叫喚或聲音 刺激,才可張開眼睛 (3) 2分:必須施以疼痛刺激,如在眼框上緣、指 甲緣處、斜方肌及胸骨處壓迫,才會張開眼睛 (4) 1分:對任何刺激均無反應

27 2. 最佳運動反應(best motor response; M):其給分方式如下:
(1) 6分:能依照我們所給予的指示來活動,例 如:王先生請「抬起你的右手」、「手指頭比 1」,皆可正確達成 (2) 5分:無法遵從我們的指示來活動,但當我們 給予疼痛刺激(如壓迫他的胸骨)時,他可以 正確的做出欲移開刺激源的動作 (3) 4分:當我們給予疼痛刺激後,其被刺激的肢 體僅能呈回縮的動作

28 (4) 3分:當我們給予疼痛刺激後,其雙手手臂、 手腕、手指會在胸前呈內收的不正常屈曲狀 態,而下肢保持伸張,此形態又可稱為「去皮 質反應」
(5) 2分:當給予疼痛刺激時,其上、下肢均成內 收的強直性不正常伸張狀態,此形態又可稱為 「去大腦反應」 (6) 1分:對任何刺激均無反應

29 3. 語言反應(verbal response; V):其給分方式如下:
(1) 5分:具定向感,對周邊環境及人、時、地相 關的問題均可清楚地回答 (2) 4分:在人、時、地三方面皆不具定向感,呈 現混亂狀態,但可與人交談,對我們所詢問的 問題,如:「哪裡不舒服」、「會不會餓」可 正確回答

30 (3). 3分:無法與人溝通,且當我們給予疼痛刺激. 後,只能緩慢且簡單說出幾個字,如:「痛. ~」;有時說完話之後,很快地又睡了,此狀
(3) 3分:無法與人溝通,且當我們給予疼痛刺激 後,只能緩慢且簡單說出幾個字,如:「痛 ~」;有時說完話之後,很快地又睡了,此狀 況又可稱為「嗜睡」 (4) 2分:無法說話,即便是給予疼痛刺激,也只 發出一些呻吟或無法理解的聲音 (5) 1分:對任何刺激均無反應

31 第 二 節 活動之需要 一. 活動的重要性 「要活就要動」,活動是人類重要、且不可缺少的基本需求之一,能夠正常、自由的活動,也代表身體功能,有一定的健康程度 活動對身體的益處,包括可增加心臟輸出量、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呼吸的深度、增強腹肌、減少便祕、增進食慾、加強肌肉張力及維持關節活動等

32 對心理的益處,則包括可產生愉悅的感覺 人一旦喪失活動能力,會影響其對自己身體形象的看法,他可能會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不能自由活動,亦阻斷了與他人的溝通,也可能產生知覺剝削之問題 照顧服務員在照顧案主時,必須注意評估其活動的需要,當發現其無法滿足時,則需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及給予被動的肢體運動

33 二. 影響活動的因素 一個人要能夠正常活動,需仰賴完整且健全的生理功能,尤其是肌肉骨骼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彼此間需協調合作才可達成
如中風的案主便會因為神經系統損傷,而影響其活動能力

34 (一)生理方面 年齡會影響活動能力,如嬰幼兒神經尚未發育完全,因此其活動能力有限;老年人則因為生理機能退化、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等因素而影響活動能力

35 疾病及治療也是影響活動能力及活動範圍的主因,尤其是罹患肌肉骨骼、神經、循環系統方面的疾病
包括:骨折、打石膏、外傷、關節炎、中風、脊髓損傷、巴金森氏病、低血壓、心臟病等皆會造成活動能力受限

36 (二)心理社會方面 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活動意願 處在哀傷、憂鬱、沮喪的情境中,會降低與外界互動之動機,相對的活動量亦會減少 例如
在日常生活中,有無親人、好友的關心、陪伴、支持與鼓勵,這些因素亦會影響案主活動的意願 例如

37 (三)環境方面 外在的環境如:氣候、溫度、光線、有無完整的安全措施及輔助器具也會影響案主活動的意願

38 三. 協助活動的措施 當案主因各項影響因素而無法活動時,照顧服務員需依其個別情況,提供適當措施,以增加其活動量,或減少因長期不動所產生合併症

39 (一)協助盡早下床活動 當案主病情穩定且無特殊疾病限制,或醫囑未規定必須「絕對臥床休息」者,應鼓勵案主在能夠忍受的範圍內,盡早下床活動,以減少其產生不動之合併症 若剛開始案主覺得不舒服,則採漸進性活動,先協助案主慢慢坐起,稍微活動,待能平衡地坐在椅子上後,再練習走路。但一定要特別注意安全,防止案主因體力不支而跌倒

40 (二)定時地變換案主姿勢 對於無法下床活動者,需定時每2小時給予翻身,以防止皮膚因長期受壓而產生褥瘡
另外可利用各式大小枕頭,給予身體各個部位適當支托,以增加舒適,亦可以在腳底放足托板,預防發生垂足

41 (三)做全範圍關節運動 當案主無法活動時,可協助予以被動全範圍關節運動,以維持關節及軟組織的活動性,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肌肉攣縮、關節僵硬

42 第 三 節 休息與睡眠之需要 休息代表著寧靜、安詳和放鬆。充足的休息能維持健康,解除精神緊張及身體不適
第 三 節 休息與睡眠之需要 休息代表著寧靜、安詳和放鬆。充足的休息能維持健康,解除精神緊張及身體不適 休息並不意味著不活動,如從事辦公室的人,會以散步、游泳等身體活動來使自己休息 從事身體活動的人,會以看電視、看書、聽音樂來得到休息與鬆弛

43 生病時,適當的休息是很重要,休息能增進疾病復原的效果
常常病患覺得有活動比終日躺在床上、無所事事能得到更多的休息 照顧服務員要使案主得到適當的休息與放鬆,首先要滿足案主生理上的舒適,包括協助個人衛生、調整姿勢、保暖並減輕不適

44 其次,協助案主減輕焦慮、緊張,藉著解釋和鼓勵以增進案主放鬆,最後讓案主得到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所有生物節律生活型態的一部分 睡眠幾乎占據了我們1/3的時間,身體細胞皆需一段休息時間來得以新生,如睡眠對修補組織及身體成長是必需的,在睡覺時生長激素會增加

45 有研究指出一天睡覺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更有能力處理日常活動,這些睡眠短的人,大都是早上醒來覺得很舒服,精力充沛,做事有效率
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的人,大都醒來更覺疲累、頭痛,對自己生活較無信心,有憂鬱傾向 健康的成年人每晚約需7個小時的睡眠

46 人類的睡眠是以90分鐘為一週期,而此週期又可再細分為快速動眼期及非快速動眼期(包含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沉睡期)
正常人由清醒到入睡會歷經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沉睡期之後再重回熟睡期、淺睡期而進入快速動眼期,這樣一個循環如前所說的約90分鐘 此週期會一直持續循環直到睡醒了為止

47 正常的個體每晚平均7~8小時的睡眠,則會有4~6個睡眠週期
常見的睡眠問題是失眠(指無法入睡或過度清醒)、昏睡(睡眠過度)等 由於治療、檢查可能在一天當中任何時間發生,所以住院的案主可能發生晝夜節律(即生物時鐘)改變而發生睡眠剝削

48 不論一個人的健康情形是好是壞,睡眠剝削對身體功能發揮是有很深的影響
睡眠被剝削的人早期看起來是疲倦、頭痛、噁心,有些人會變得冷漠和倦怠或易怒和煩躁 再過些時候會變得比較激動、神經質,對於外界的刺激常會沒感覺而無反應。若繼續失眠,甚至會產生妄想及幻想

49 一. 影響休息和睡眠的因素 案主會認為睡眠不足可能是因他較平常不易入睡、入睡中常被喚醒或睡眠總量較平日少 影響休息和睡眠的因素有下列幾點:

50 1. 年齡:人類睡眠需要量與年齡成反比;嬰兒每天約需16~20小時睡眠,爾後隨著年齡增長,睡眠需要量逐漸減少
成長中的人、懷孕第一、三期的孕婦睡眠時間則增多 到了老年,睡眠時間遞減,且在睡眠時間內會醒來多次

51 2. 寢前習慣:每一個人有他自己上床前及準備入睡的習慣,如看電視、書報、洗個溫水澡、淋浴、吃些點心等
任何妨礙睡前習慣的事,會使睡眠發生障礙,如案主住院後無法維持寢前習慣會因而睡不好

52 3. 刺激:對大多數人而言,睡前承受過度的身心刺激,會難以入睡,如喝了咖啡、茶或訪客太多及引起疼痛的治療
在飢餓時也無法得到休息、過度攝食也會干擾睡眠、睡前喝太多水致使膀胱膨脹也會防礙睡眠

53 4. 環境:住院案主得面對陌生的床、過軟或過硬的枕頭、病房亮著的燈、室溫過高或過低,以及喧嘩的訪客聲、呻吟聲,治療如夜間服藥、清晨得醒來接受抽血等干擾
有些人習慣與兄弟姊妹同睡,或結婚多年習慣與伴侶同床而眠的人,除了面對陌生的病床和環境外,也喪失了有人同睡的舒適和安全感

54 5. 疾病:疾病會干擾睡眠和清醒的正常節律;生病的人需要更多的時間睡覺,但往往無法得到正常的睡眠;某些藥物也會影響睡眠的型態

55 二. 促進睡眠的措施 有充分的睡眠,才能使個人身心功能發揮到最高點 照顧服務員可採取下列措施協助案主滿足休息與睡眠需求:

56 1. 保持就寢前習慣:如幫案主洗澡、洗臉、刷牙,如廁,換上睡衣,睡前聽音樂、閱讀、禱告唸佛等
可以藉著背部按摩,適當的姿勢增加案主的舒適

57 2. 增進安全感:在陌生的環境,有些家裡熟悉的東西如枕頭、棉被、床褥、時鐘、睡衣等會讓案主覺得有安全感
需要時,向案主解釋夜晚可能發生的聲音如推車聲、醫護人員交班聲等

58 3. 維持日間的活動:滿足案主休息和睡眠需要,必須調整日間活動與夜間治療
使案主日間作息緊湊點,以免其過度地無聊、昏睡及打瞌睡 過度運動或過度疲勞也會造成失眠 夜間必須使案主擁有足夠的睡眠時段,即盡可能提醒醫護人員每次治療時間相差90分鐘以上,使案主每個睡眠週期大約持續90分鐘

59 第 四 節 身體清潔與舒適之需要 身體清潔的目的包括:潔淨、刺激血液循環、舒適和鬆弛及增進身體心像
第 四 節 身體清潔與舒適之需要 身體清潔的目的包括:潔淨、刺激血液循環、舒適和鬆弛及增進身體心像 良好的身體清潔習慣,對一個人的健康是很重要,如健康的牙齒和牙齦是維持營養所必需的;完整的皮膚是防衛感染及傷害的第一道防線 有了整齊清潔的外觀可以增進個人的精神,是心理健康所必需的

60 故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下,大都會教導小孩飯前、大小便後及手髒時洗手,早上醒來、入睡時要刷牙洗臉
個人的身體清潔是從小即養成的習慣 舒適是指「悠然自在或安寧幸福的心智狀態」 當一個人很舒適時,他對本身和環境都覺得很自在祥和

61 不舒適可由身心兩方面的刺激造成,如一個人在害怕或憂慮時會覺得不舒適,在冷或痛的情況下也會覺得不舒適
引起案主情緒不適的原因很多,如對醫院人、事、物不適而產生的壓迫感,害怕死亡、疼痛、失去能力等 身體不舒適如疼痛、噁心、發燒、姿勢不正確、身體不清潔等,除了讓案主覺得不舒適,也會影響案主的健康情形

62 每個人對身體清潔與舒適的需要會抱持著不同的態度
疾病會影響每個人的清潔習慣,也可能改變個人對清潔的意願與需求,如有些案主無法自我照顧,必須依賴別人來幫助他維持身體清潔,這會令他感到困窘及自尊受到威脅 案主常常會猶豫不安,是否要接受他人的協助

63 清潔照顧的種類 1. 完整的晨間照顧:包括擦澡、會陰沖洗、背部按摩、口腔清潔、洗頭、剪指甲及更換床單
1. 完整的晨間照顧:包括擦澡、會陰沖洗、背部按摩、口腔清潔、洗頭、剪指甲及更換床單 2. 部分的晨間照顧:口腔清潔、洗臉、手、梳頭,需要時給予會陰沖洗 3. 晚間睡前照顧:口腔清潔、洗臉、手、背部、背部按摩及更換衣服

64 照顧服務員要預期案主的需要,以案主所希望的方法、態度來協助其保持身體清潔及維護健康,如案主喜歡在晚上執行全部地清潔照顧,則試著滿足其需要
要維護案主的隱私及安全感,如拉上布簾、圍屏風、適當地遮掩身體以避免過度暴露。病患單位也要常保清潔整齊,讓案主得到身心鬆弛與舒適

65 第 五 節 基本營養之需要與協助餵食 營養是一個人進行攝取、消化、吸收、運送、利用營養物質的過程
第 五 節 基本營養之需要與協助餵食 營養是一個人進行攝取、消化、吸收、運送、利用營養物質的過程 適宜的營養有助於身體的生長發育和生理機能的調整,達到促進健康、恢復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不合宜的營養包括營養過多、營養不足、營養不均衡等,都會導致健康上的問題

66 食物中含有維持生命必需的營養物質稱之為營養素
它們可區分為醣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六大類 這些營養素對人體的主要功用是供應活動所需的能量,如:醣類、脂肪和蛋白質 建造或修補組織,如: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

67 調節生理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如:礦物質和維生素
由於人體無法製造全部的營養素,必須從外界獲取,所以食物是供應營養素的主要來源 每種食物內所含營養素的量及種類各不相同,因此飲食中必須包含各類別的食物,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素來維持身體的功能

68 行政院衛生署建議每日飲食須包含下列六大類的食物:
1. 五穀根莖類,能供應醣類和某些蛋白質,如米飯、麵食 2. 奶類製品,可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和鈣質 3. 蛋、豆、魚、肉類,為豐富的蛋白質來源

69 4. 蔬菜類和水果類,能供給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
深綠色和深黃色的蔬菜比淺色蔬菜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多,如菠菜、胡蘿蔔 5. 油脂類,可供給脂肪,其來源有炒菜用油和堅果類的食品,如核桃、花生

70 食物除了提供身體需要的營養外,還具有心理和社會的意義,如吃飽時,常覺得快樂和有安全感
聚會時,食物能使氣氛溫馨和友善,促進社交活動的歡愉 食物在不同宗教、文化、風俗習慣有其特殊的涵意,如回教徒不吃豬肉 基督教儀式中,酒象徵基督的血

71 壹. 影響食物攝取和營養狀態的因素 1. 年齡:嬰兒和青少年,生長發育快速,為了滿足身體組織的建造,營養素的需求量比成人和老人高,後者只需維持身體穩定狀況的營養,因此營養素的需求量較少 2. 飲食習慣:宗教、文化、生活方式、家中食物的製備方法及個人對食物的嗜好,會影響一個人對食物的選擇和攝取

72 3. 感官反應:食物的嗅覺、視覺、味覺,可使人提高或降低食慾,而導致食物的攝取量改變
4. 健康狀況:消化道功能障礙如口腔潰瘍、腸胃炎或腸阻塞,會干擾個體對食物的攝取、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的攝取不足 生病時,對營養的需要和平常時候不同。案主因疾病必須有特別的飲食治療,如糖尿病 生病缺乏活動而減輕對食物的需要或因要修補組織而增加對營養的需求

73 5. 心理因素:焦慮、興奮、憂鬱、哀傷等情緒反應,常會引起食慾不振,致使營養的攝取不足
6. 經濟因素:低收入家庭經常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易造成營養攝取不足

74 貳. 營養狀態的評估 1. 飲食史:收集個體的飲食資料,可約略了解其攝食的情形
1. 飲食史:收集個體的飲食資料,可約略了解其攝食的情形 包括:每餐進食的種類和份量、每日進餐的次數和地點、進食的型態及食慾、咀嚼和吞嚥能力、疼痛和食物過敏等狀況

75 2. 身高和體重: 身高和體重的測量值,可反應出個人營養狀態的變化 若體重低於理想體重範圍,可能表示營養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個人體重範圍若不是在理想體重的±10%內,則表示體重過重或過輕

76 行政院衛生署建議理想體重換算法為:理想體重(公斤)=22 × 身高2(公尺2)
一個成人,其身高為160公分,他的理想體重是 56.3公斤,理想體重範圍是介於50.5~62公斤 例如

77 3. 檢驗資料:血液生化的報告可做為營養狀態的指標 檢驗的項目,例如血中葡萄糖、血清白蛋白、鐵、血色素等
3. 檢驗資料:血液生化的報告可做為營養狀態的指標 檢驗的項目,例如血中葡萄糖、血清白蛋白、鐵、血色素等 4. 臨床表徵:營養良好或不佳,可從仔細觀察身體的外觀得知 表7-1 臨床表徵

78 表7-1 臨床表徵

79 參. 協助供給案主飲食 一. 由口進食 安排愉快進餐的環境 多數人在愉快氣氛下進食,胃口會較佳
1. 安排整齊、清潔的進餐環境,並去除環境中的異味 2. 協助案主如廁、洗手和清潔口腔,可促進食慾

80 3. 避免於進餐前,執行令人不愉快的措施或治療,如給栓劑、換藥等
4. 保持食物在適當的溫度,熱食應熱,冷食應冷 5. 減輕或除去案主身體上的不適或精神上的壓力, 疼痛,可給予止痛劑 6. 照顧服務員的態度須溫和關切及有耐心 7. 提供清潔、美觀的餐具及具吸引力的食物擺設 例如

81 協助進食 照顧服務員在協助案主進食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 進餐前: (1) 核對案主餐盤上的飲食是否正確無誤,如有疑 問要詢問醫護人員
1. 進餐前: (1) 核對案主餐盤上的飲食是否正確無誤,如有疑 問要詢問醫護人員 (2) 協助案主清潔口腔、雙手或如廁 (3) 安排舒適的進餐姿勢,可協助案主採坐姿、半坐 臥或側臥,不論何種姿勢,均須給予適當的支托

82 2. 進餐時: (1) 餐盤須放置在案主可看到和拿到的位置 (2) 協助案主圍上餐巾,以避免弄髒衣服或床單 (3) 鼓勵案主自行用餐,必要時須給予協助或餵食 (4) 用餐時,不可催促案主,須給予充分咀嚼和吞 嚥食物的時間 (5) 餵食案主時,每口的食物量要適中;對於失明 者,要告知餐盤上有什麼食物和每一口食物的 內容

83 3. 進餐後: (1) 即刻將餐盤移去和整理案主的環境 (2) 協助案主採坐姿或半坐臥20~30分鐘,以助消 化 (3) 記下案主攝食的量、種類和食慾;同時也須記 下案主拒吃的食物和原因 (4) 協助案主漱洗

84 二. 經管灌食 管灌食是將一條管子由口或鼻腔插入直到胃部(即口胃管或鼻胃管)、十二指腸(鼻十二指腸管)或空腸(鼻空腸管)
或是以外科手術方式將管子置入食道、胃或空腸(即食道造瘻管、胃造瘻管或空腸造瘻管),使食物得以直接灌入體內 圖7-2 經管灌食的種類

85 圖7-2 經管灌食的種類

86 圖7-2 經管灌食的種類(續)

87 雖然由口進食才是最自然、方便、最好的方式,但當案主罹患厭食或憂鬱症、有口腔疾病或剛接受過口腔手術、嚴重噁心、嘔吐或是吞嚥困難、意識不清而陷入昏迷時,便不宜再由口進食
醫療上則會考慮,改經由管灌食方式使案主獲得營養

88 1. 剛插入管子後,不可立即灌食,需休息15~20分鐘,以避免因插管的不適引發嘔吐
給予管灌食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 剛插入管子後,不可立即灌食,需休息15~20分鐘,以避免因插管的不適引發嘔吐 2. 每次灌食前,都需檢查鼻胃管位置是否正確,可藉由檢視鼻胃管固定刻度及反抽胃液等動作來加以確認 3. 鼻胃管應以安全別針固定於衣領或衣服上,以免滑脫或受壓迫 圖7-3 以安全別針固定鼻胃管

89 圖7-3 以安全別針固定鼻胃管

90 4. 為避免造成案主腹脹,灌食時應維持管內有灌食溶液,或適時將管子反折,切勿讓空氣進入
5. 在灌食時應採坐姿或至少抬高床頭30度,並持續維持此姿勢至灌食後30分鐘 6. 為防止管子阻塞,每次灌食前後均應灌入溫開水潤滑管子

91 7. 每日需進行鼻胃管護理,保持鼻孔清潔及檢視周圍皮膚完整,固定紙膠如有鬆脫或弄髒應隨時更換
8. 每日進行口腔護理,以保持口腔黏膜溼潤、避免乾燥、促進舒適 9. 應隨時評估案主是否有腹脹、腹瀉、腹痛、便祕、嘔吐或吸入性肺炎等症狀,若出現異常立即通知醫師及護理人員

92 第 六 節 腸道排泄之需要 人體有四個排除廢物的機轉: 1. 由腸胃道,如糞便 2. 由泌尿道,如尿液 3. 由肺部,如二氧化碳
第 六 節 腸道排泄之需要 人體有四個排除廢物的機轉: 1. 由腸胃道,如糞便 2. 由泌尿道,如尿液 3. 由肺部,如二氧化碳 4. 由皮膚,如汗液 腸胃道排泄廢物主要是食物消化後所留下的食物殘渣與氣體。當腸胃排泄功能發生障礙時,身體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93 一. 大腸的構造和功能 我們吃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剩餘的食物殘渣是由大腸(結腸)排出體外
大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和肛門 大腸的功能是吸收水分、儲存糞便和排出糞便

94 二. 糞便形成 未被小腸吸收的液態食物殘渣(食糜),通過位於盲腸的迴盲瓣進入大腸
食糜藉著持續性的腸蠕動作用,從盲腸往乙狀結腸方向移動,同時水分也被大腸黏膜吸收,食糜逐漸變成固態的糞便,最後儲存在乙狀結腸

95 三. 排便 排便作用源自於直腸膨脹的刺激。一般狀況,直腸是空的
結腸大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直腸因而擴張,腸內壓上升,肛門內外括約肌鬆弛,同時藉著收縮腹肌肉、增加腹內壓,將糞便排出

96 肛門內括約肌不受意志控制,肛門外括約肌則可由意志來控制,人們可經由收縮外括約肌來延緩排便動作
結腸大蠕動是由胃結腸反射和十二指腸結腸反射所激發,通常發生在餐後,特別是早餐後,大蠕動收縮力強,能使腸內容物向前移動一大段的距離

97 四. 排便功能評估 (一)生理檢查 腹部檢查、糞便觀察及收集排便的狀態能提供排便功能情況的資料
1. 腹部檢查:檢查腹部有無疼痛、腹脹、鼓脹聲和腸蠕動聲。正常情況,腹部應是平坦、無疼痛、無腹脹、無鼓脹聲和有腸蠕動的聲音

98 2. 糞便觀察:正常的糞便是軟而成形的,顏色呈棕色,外形似直腸狀,沒有異常物質存在
血液、黏液、膿、蠕蟲。食物或藥物會影響糞便的顏色 3. 排便狀態:正常排便每天約1~2次,不須依靠輔助方法來協助排便, 輕瀉劑、灌腸或人工造口等 例如 例如

99 (二)影響排便的因素 1. 飲食:高纖維飲食和產氣食物使腸道膨脹,刺激腸蠕動,有利於排便
1. 飲食:高纖維飲食和產氣食物使腸道膨脹,刺激腸蠕動,有利於排便 2. 液體攝入量:糞便內水分含量影響排便的難易;水分含量多,糞便軟,易排出;反之則硬,不易解出 3. 活動程度:身體活動量多,能增加腸肌和腹肌的張力,促使腸蠕動

100 4. 心理因素:焦慮、緊張、悲傷、害怕等情緒反應,會提高或降低腸蠕動力,致使腹瀉或便祕
5. 神經系統功能:神經系統損傷、會干擾排便訊息的傳遞或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導致便祕或失禁 6. 腸道病變:感染和疾病會改變腸蠕動的速度;發炎常增加腸蠕動的速度,而致腹瀉;腸道內有腫瘤則會造成阻塞

101 7. 藥物:含鎂的藥物,易致腹瀉;含鋁成分的藥物,則會導致便祕;腸胃檢查服用的顯影劑,會使糞便呈白色
8. 環境因素:盥洗設備的型態、適用性、隱私性會影響排便的意願 9. 年齡:老年人的腸道功能降低,易引起便祕 10. 手術:因麻醉的反應及害怕傷口疼痛或裂開而不敢排便,特別是接受會陰部及腹部手術者

102 五. 促進正常排便的方法 1. 增加富含高纖維食物的攝取 蔬菜、糙米
1. 增加富含高纖維食物的攝取 蔬菜、糙米 2. 增加液體攝入量,除非有限制,最好每日攝取2,000~3,000 c.c.的液體 3.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最好在早餐後,因胃結腸反射,有助排便 例如

103 4. 增加活動量,活動增加肌肉張力 5. 安排適當的排便姿勢,最有效的排便姿勢為蹲姿,因蹲姿會增加腹內壓。對於臥床案主,若沒有禁忌,可抬高床頭幫助排便 6. 維持排便環境的舒適和隱藏性

104 六. 排泄功能改變可採取的措施 脹氣 大量氣體積蓄在腸道內 1. 徵狀:腹脹、有膨脹感、疼痛、打嗝 2. 措施:
1. 徵狀:腹脹、有膨脹感、疼痛、打嗝 2. 措施: (1) 增加活動量以刺激蠕動,加速氣體的移動 (2) 避免產氣食物的攝入,如:豆類、洋蔥

105 (3) 協助採膝胸臥式,氣體較易下達至肛門口而排出
(4) 必要時,依醫囑給予插肛管,每次肛管留置時間約20分鐘。若留置太久會刺激直腸壁和導致 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

106 便祕 糞便乾硬不易解出 1. 徵狀:腹脹、排便困難、糞塊乾硬、裡急後重感,有時有頭痛、食慾不振、噁心的現象

107 2. 措施: (1) 運用前述之促進正常排便方法,來協助排便 (2) 給予案主梅子汁,具有輕瀉作用 (3) 早餐前,可喝冷飲料可使腸蠕動增加,而刺激 直腸排便反射 (4) 解便時,由上往下按摩左側腹部,可促使降結 腸上端之物體往下移動 (5) 必要時,依醫囑給予輕瀉劑、栓劑

108 腹瀉 排出疏鬆不成形糞便,且次數增加 1. 徵狀:腹痛、腸鳴、肛門周圍疼痛 2. 措施: (1) 增加液體的攝入,以防脫水
1. 徵狀:腹痛、腸鳴、肛門周圍疼痛 2. 措施: (1) 增加液體的攝入,以防脫水 (2) 減少刺激腸蠕動如減少食物攝取或降低食物中 的纖維質,必要時須禁食 (3) 預防皮膚的破損:於便後,用柔軟的衛生紙擦 拭或用溫水清洗肛門及其周圍皮膚,並塗擦保 護性油膏,如凡士林

109 大便失禁 是無法控制糞便的排出,其措施包括預防皮膚的破損,保持皮膚、衣服和床單的乾燥清潔,協助案主大便訓練重建腸道排便控制和給予案主心理支持

110 第 七 節 泌尿道排泄之需要 人體細胞代謝的含氮廢物,大部分由尿中排除 泌尿系統在維持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第 七 節 泌尿道排泄之需要 人體細胞代謝的含氮廢物,大部分由尿中排除 泌尿系統在維持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孩童早期即學習著控制排泄,一旦喪失此功能的自我控制,將構成個人社交上和情緒上的威脅 大部分的人不太願意討論到泌尿道功能和問題,照顧服務員除了協助案主滿足泌尿道排泄之需要外,也要引導案主自然地面對問題

111 一. 泌尿道的構造和功能 泌尿系統是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所組成 它主要的功能是排除體內廢物和維持體液、電解質及酸鹼平衡
腎臟製造尿液經輸尿管至膀胱儲存,最後由尿道排出 當膀胱內尿量達250 c.c.時就會激發排尿反射,而有排尿的意圖

112 排尿動作是取決於尿道內外括約肌。排尿開始前,排尿反射使膀胱收縮及尿道內括約肌鬆弛,若願意解尿,則尿道外括約肌亦鬆弛,尿液流出
如果此時不願意排尿,尿道外括約肌仍維持收縮,尿液就無法流出

113 二. 影響排尿的因素 1. 液體的攝取:液體攝取的量會影響尿量及尿濃度 液體攝入量少,會尿少色濃,反之則尿多且色淡
1. 液體的攝取:液體攝取的量會影響尿量及尿濃度 液體攝入量少,會尿少色濃,反之則尿多且色淡 2. 活動程度:活動量與身體新陳代謝的速度、廢物的產生和肌肉的張力有關 活動量少,會降低尿液的產生、排出和肌肉張力 肌肉張力減低,可能會造成尿瀦留,特別是長期臥床不動者 活動劇烈而流汗,亦會減少尿液的生成

114 3. 疾病情況:病變亦會影響尿液的多寡 糖尿病、尿崩症會有尿多的現象 腎衰竭、休克、發燒、大量出血等狀況,會造成少尿或無尿 尿路感染可能會引起排尿的不舒適 4. 壓力:焦慮、緊張會促使排尿頻繁;但是,如果焦慮造成肌肉緊張過度,則可能會妨礙尿液的排出 例如

115 5. 藥物:利尿劑會使尿量增加;抑制中樞神經系的藥物如鎮靜劑、麻醉劑、止痛劑會干擾自主反射的排尿動作
某些藥物如維生素、Pyridium®(尿路之消炎藥),能使尿液的顏色改變 6. 環境因素:盥洗室的隱密性、舒適性、可用性會影響排尿的意願 寒冷和溫度低,由皮膚的排泄量少,尿量則多 7. 尿路阻塞:如結石、攝護腺肥大會阻礙尿的排出

116 三. 排尿功能的評估 排尿功能的正常或異常,可藉由腹部檢查、尿液檢查和觀察及收集排尿的狀態來辨別
1. 腹部檢查:正常時,下腹部是平坦的;當膀胱脹滿時,在下腹部、恥骨聯合上方,會有腫脹樣的突起,對觸摸極為敏感

117 2. 尿液的特性、尿液的成分和性質、可提供有關腎臟及其他生理功能狀況的資料
一般成人每天排出1,200~1,500 c.c.的尿量;正常尿液的顏色是澄清帶有稻草或琥珀色 尿的酸鹼值(pH)介於4.5~8之間,正常約為6的偏酸性 尿比重範圍介於1.010~1.025,尿比重與尿量呈反比關係,尿量愈多,尿比重愈小

118 新鮮尿液聞起來是具有芳香的氣味,放置一段時間後,因細菌的分解而產生臭味
尿液的特性會因液體攝入量、疾病、感染或藥物而改變 若尿中有葡萄糖(糖尿)、紅血球(血尿)、蛋白(蛋白尿)或膿(膿尿),則為異常現象

119 3. 排尿狀態:正常排尿是無痛,每日5~6次,夜裡偶有一次;每小時尿量不可少於25 c.c.,每天尿量不可低於500 c.c.
排尿狀態的改變,可能表示有異常的情況 (1) 無尿:24小時尿量少於50 c.c.;可能是泌尿道 阻塞或腎衰竭所致

120 (2) 少尿:24小時尿量在100~500 c.c;可能因休 克、創傷、不當輸血或腎功能障礙所引起
(3) 排尿困難:排尿有疼痛或困難,會發生在排尿 之前、之間或之後;可能由於感染、尿道狹 窄、膀胱頸阻塞所致 (4) 頻尿:頻頻需要解尿;可能原因有感染、心理 壓力、懷孕或使用利尿劑

121 (5) 排尿灼熱感:排尿時,在尿道口有熱、痛的感 覺;常因尿道的感染或尿道受刺激引起
(6) 尿急:當膀胱排空時,仍想排尿的感覺;常因 泌尿道感染所致 (7) 尿瀦留:尿液的生成是正常的,但膀胱無法排 空,導致尿液的積聚;可能是神經肌肉功能受 損或尿路阻塞所致

122 (8) 尿失禁:尿液不自主的排出;可能由於尿道 括約肌功能障礙、神經受損傷或膀胱炎所致
(9) 閉尿:腎臟無法製造尿液 (10) 多尿:尿液的排出量多,每日2,000 c.c.以 上;可能由於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腎臟疾 病、使用利尿劑或攝取過量液體所致

123 四. 促進正常排尿的措施 1. 協助採取適當的姿勢:最利於尿液排出的正常排尿姿勢是盡量協助男性案主站立排尿,女性案主則採取坐或蹲的排尿姿勢
1. 協助採取適當的姿勢:最利於尿液排出的正常排尿姿勢是盡量協助男性案主站立排尿,女性案主則採取坐或蹲的排尿姿勢 2. 鼓勵增加液體的攝取:液體攝入量多、尿量增加,可刺激排尿反射 由於尿量多、尿稀,可預防泌尿道結石和感染

124 3. 促進肌肉放鬆:肌肉緊張會妨礙尿液排出 可藉由溫暖的便盆、溫水會陰沖洗、溫水坐浴、隱密的排尿環境及給予案主安慰和心理支持來鬆弛緊張的肌肉 4. 運用暗示的力量,來刺激排尿: 讓案主聽流水聲、雙手浸泡在水裡及應用冰敷或揉搓大腿內側等方法 5. 維持正常排尿型態 例如

125 五. 泌尿道功能障礙的措施 尿瀦留 1. 徵狀:頻尿但是尿量少或無法排出尿液,在恥骨聯合上方,可摸到脹大的膀胱,案主會有不安、冒汗或下腹有壓痛感

126 2. 措施: (1) 注意案主的排尿量 (2) 運用前述促進正常排尿的措施 (3) 減輕阻塞現象:如因會陰水腫引起,給予冰 敷;若因糞便填塞造成,給予栓劑 (4) 必要時、告知醫護人員,依他們指示給予措施 (5) 記下並比較輸出入量

127 尿失禁 1. 徵狀:案主會因壓力如咳嗽、大笑而致滴尿;有尿意後,不自主排尿;持續性的尿流出或在未感受到尿意的情況下排尿 2. 措施:
1. 徵狀:案主會因壓力如咳嗽、大笑而致滴尿;有尿意後,不自主排尿;持續性的尿流出或在未感受到尿意的情況下排尿 2. 措施: (1) 沒有禁忌情況下,每天攝取2,000~2,500 c.c. 的液體,即白天平均每小時攝取200 c.c.;足 夠的尿量,可刺激排尿反射 (2) 協助及提醒案主,每1~2小時排尿一次

128 (3) 睡前限制液體攝取量,以減少尿液製造,可使案主睡久些
(4) 教導凱格爾氏運動(Kegel‘s exercise),以增強會陰部肌肉控制排尿功能 此運動方法是:指導案主像憋尿一樣的收縮會陰部肌肉約3~4秒,每回重複10次的收縮、放 鬆肌肉,每日做4回 (5)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預防皮膚受刺激、破損 (6) 男性案主必要時可使用尿套 (7) 給予案主心理支持

129 泌尿道感染 1. 徵象:排尿時疼痛、灼熱感、頻尿、急尿、腹痛、側腰痛、發燒,有時沒有任何症狀 2. 措施:
1. 徵象:排尿時疼痛、灼熱感、頻尿、急尿、腹痛、側腰痛、發燒,有時沒有任何症狀 2. 措施: (1) 鼓勵案主攝取大量的液體,以沖刷泌尿道的細 菌

130 (2) 鼓勵案主白天至少每2小時排尿一次,夜晚1~ 2次,可清除被感染尿液,減少尿液滯留,預 防再感染
(3) 維持尿液的酸性,以增加抑菌能力,如:維生 素C、肉類、蛋類、小紅莓及梅子有助尿液的 酸化 (4) 保持會陰部清潔;協助女性案主在便後須由前 往後擦拭 (5) 建議案主以淋浴代替盆浴

131 第 八 節 呼吸之需要 呼吸是首先須被滿足的基本生理需求。身體所有的細胞均須有氧才能作功和存活
第 八 節 呼吸之需要 呼吸是首先須被滿足的基本生理需求。身體所有的細胞均須有氧才能作功和存活 一些生命器官,如腦、心、腎、對氧的需要特別敏感 一旦呼吸停止7分鐘,就會造成腦部的損傷,若呼吸停止達到10分鐘,則會導致死亡 氧氣須依賴循環系統,才能輸送到細胞,若血循環有障礙,細胞會因無法得到氧氣的供給而缺氧,最後導致死亡

132 一. 呼吸的定義和種類 呼吸是將空氣中的氧送入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和將二氧化碳輸送出體外的過程
氧與二氧化碳間氣體的交換,可在肺臟及組織細胞二個地方進行 在肺臟進行氣體交換稱之為外呼吸或肺呼吸,它是肺泡的氧與血液中二氧化碳行氣體的交換 在組織細胞進行氣體交換稱之為內呼吸或組織呼吸,它是組織細胞的二氧化碳和血液的氧進行氣體的交換

133 二. 呼吸的調節 1. 呼吸中樞:呼吸中樞位於延腦,控制吸氣與呼氣的節律
1. 呼吸中樞:呼吸中樞位於延腦,控制吸氣與呼氣的節律 2. 化學性的調節:當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壓增高、氧氣分壓降低、酸鹼值改變,會刺激呼吸中樞,而使呼吸加速、加深,以調節二氧化碳與氧氣的含量 3. 伸張反射:肺臟的擴張或縮小會刺激肺臟的伸張接受體,而引發調節吸氣或呼氣的運動

134 三. 正常呼吸的狀態 1. 呼吸次數:成人:14~20次/分,青少年:18~22次/分,小孩:22~28次/分,嬰兒:30~40次/分
1. 呼吸次數:成人:14~20次/分,青少年:18~22次/分,小孩:22~28次/分,嬰兒:30~40次/分 2. 呼吸型態:呼吸是自然順暢、不費力、沒有雜音。男性呈腹式呼吸(橫膈的移動);女性呈胸式呼吸(肋骨的移動)

135 3. 呼吸節律:呼吸與脈搏之比約為1:4;吸氣與呼氣之比為2:3;呼吸週期是有節律性
4. 胸廓的外觀:胸廓應是兩側對稱的;呼吸時,胸廓的擴張與收縮亦應是左右兩側對稱

136 四. 影響正常呼吸的因素 1. 溫度的變化:溫度增高,組織代謝增加,而使呼吸次數增加。溫度低時,呼吸次數會減少
1. 溫度的變化:溫度增高,組織代謝增加,而使呼吸次數增加。溫度低時,呼吸次數會減少 2. 高度變化:高山上,氧氣稀薄,為了獲得足夠氧氣,呼吸的速率及深度會增加 3. 運動:運動時,氧氣消耗增加,二氧化碳產生增加,因此呼吸的深度及速率會增加,來調節體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含量

137 4. 情緒的變化:緊張、焦慮和害怕時,呼吸速率增加;沮喪、憂鬱時,呼吸速率會減慢
5. 失血:大量失血,會使體內含氧量下降,而使呼吸次數增加 6. 疾病:呼吸系統病變,會妨礙肺內的氣體交換,而導致呼吸困難;循環系統病變,則會阻礙氧氣的輸送,而致細胞的缺氧,為了要滿足氧氣的需求,呼吸速率增加

138 五. 引起呼吸功能障礙的因素 (一)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礙 肺臟、胸壁或二者彈性減低,而使肺擴張和吸氣受阻

139 其原因為: 1. 胸廓擴張能力改變:脊椎側彎、肋骨骨折 2. 神經肌肉疾患:重症肌無力 3. 肺組織纖維化 4. 吸氣時,橫膈下降受阻:腹水、懷孕、肥胖 5. 疼痛,胸部手術,因怕疼痛,而不敢深呼吸

140 (二)阻塞性呼吸功能障礙 呼吸道阻塞或塌陷,使出入肺臟的氣流受到阻礙。尤其是在呼氣的時候 其原因為: 1. 呼吸道痙攣,例如氣喘
1. 呼吸道痙攣,例如氣喘 2. 呼吸道結構變化,例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3. 黏液的積聚(痰多)

141 (三)循環功能不良 血液循環受干擾,而致氧氣無法輸送與交換 其原因為: 1. 心臟疾患:充血性心衰竭
1. 心臟疾患:充血性心衰竭 2. 血管病變:動脈硬化、靜脈炎、血管栓塞

142 六. 呼吸功能障礙的症狀和徵象 1. 皮膚黏膜蒼白或發紺;皮膚溼冷而黏 2. 杵狀指 3. 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特別是在用力或走路時
1. 皮膚黏膜蒼白或發紺;皮膚溼冷而黏 2. 杵狀指 3. 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特別是在用力或走路時 4. 呼吸時,鼻翼張開,使用頸部與腹部肌肉 5. 躺臥時換氣困難,須採坐姿才能呼吸 6. 易疲憊 7. 意識改變:可從焦慮、不安至混亂或意識不清 8. 呼吸時有痰聲

143 七. 促進有效呼吸的措施 1. 姿勢:患有呼吸疾病的案主,採取正確的姿勢,可助有效呼吸 坐姿或半坐臥,對呼吸窘迫的案主是最舒適的姿勢
1. 姿勢:患有呼吸疾病的案主,採取正確的姿勢,可助有效呼吸 坐姿或半坐臥,對呼吸窘迫的案主是最舒適的姿勢 為了維持案主在適當的位置,可將枕頭直立放置在案主的背部和頭部之後 對於氣喘發作的案主,可放置枕頭於床上、桌上,鼓勵案主稍向前傾靠,並將頭和雙手靠在枕頭上

144 2. 深呼吸:深呼吸有助肺下部的換氣及使分泌物移動,繼而藉咳嗽將分泌物排出
呼吸功能障礙的案主,可採用腹式呼吸,此種方法可增加呼吸的深度和提高肺部的空氣量

145 ‧腹式呼吸方法 (1) 讓案主採舒適的半坐臥式 (2) 將你的拇指放在案主的胸骨劍突下,手掌置於 左右肋骨下緣 (3) 指導案主用鼻子吸氣,並請案主在吸氣時,盡 量將腹部往外推至抵住你的手 (4) 教導案主採噘嘴呼氣;在呼氣時,手掌可輕推 肋骨緣 (5) 緩慢、深沉做此呼吸,每小時至少做10次

146 3. 有效的咳嗽:有效的咳嗽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促使肺擴張
用力咳嗽會使心臟、肺臟和腦部功能負荷量增加,有心、腦、肺功能損傷的案主,須特別注意

147 ‧有效咳嗽的步驟 (1) 讓案主採坐姿,因坐姿咳嗽最容易 (2) 利用雙手或枕頭支托案主胸部與腹部 (3) 鼓勵案主做深呼吸3次,在第三次深吸氣後, 屏息數秒鐘,同時收縮腹肌與肋間肌,以增加 胸內壓及腹內壓 (4) 囑案主咳嗽,每次深呼吸後的咳嗽,勿超過2 次

148 4. 翻身與下床活動:經常更換姿勢或活動,可預防分泌物的積聚和促進血液循環
若無禁忌,案主至少應每2小時翻身1次,每日下床活動2~3次,每日2~3次下床坐在椅子上約20分鐘

149 5. 水分:充分的水分作用,有助呼吸道分泌物的液化,使分泌物容易排出
除非液體的攝入有限制,應鼓勵案主每日攝取2,000~4,000 c.c.的水分

150 6. 氧療法:給氧的目的是緩和低血氧症。但給氧也有副作用及危險性
供給氧氣時應須注意下列事項: (1) 氧氣須溼化。氧氣是乾燥氣體,會刺激黏膜, 需借水蒸氣來緩和,以增進給氧的舒適 (2) 只能依醫囑給氧

151 (3) 在給氧區,要掛「禁止吸菸」的牌子和禁止使 用油劑或會產生火花的用物
(4) 觀察案主呼吸的速率、深度及氧氣的供給是否 通暢 (5) 對於持續用氧氣的案主,不可突然停止使用, 否則可能會造成氧分壓下降

152 7-1 鼻胃管灌食法 (一)目的 (二)用物及設備 經由鼻胃管灌食,供給案主所需營養或藥物。
7-1 鼻胃管灌食法 (一)目的 經由鼻胃管灌食,供給案主所需營養或藥物。 (二)用物及設備 1. 治療盤內鋪治療巾………………………….. 1個 2. 橡皮治療巾及布治療巾(或大毛巾,取自 病人單位)………………………………….. 各1條

153 3. 灌食空針……………………………………….. 1支
4. 灌食的食物或藥物…………………………….. 1杯 5. 杯子(內盛溫開水約50 c.c.)………………... 1杯 6. 2 × 2紗布…………………………………… 1~2塊 7. 彎盆……………………………………………. 1個 8. 橡皮筋(視需要)……………………………. 1條 9. 安全別針(視需要)…………………………. 1個

154 (三)步驟及要點說明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7-2 鼻胃管護理 (一)目的 1. 避免鼻胃管滑落,提供鼻腔清潔與舒適。 2. 預防鼻黏膜及胃黏膜因壓迫而受損。

163 (二)用物及設備 1. 治療盤內鋪治療巾…………………………….. 1個 2. 紙膠…………………………………………….. 1捲
1. 治療盤內鋪治療巾…………………………….. 1個 2. 紙膠…………………………………………….. 1捲 3. 小棉枝………………………………………….. 數支 4. 彎盆…………………………………………….. 1個 5. 去漬油(或丙酮)…………………………….. 少許 6. 生理食鹽水…………………………………….. 少許 7. 剪刀…………………………………………….. 1支

164 (三)步驟及要點說明

165

166

167


Download ppt "7 基本生理需求 第一節 知覺之需要 第二節 活動之需要 第三節 休息與睡眠之需要 第四節 身體清潔與舒適之需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