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 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 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 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定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 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 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 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定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 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 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 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定义:
1

2 分 类: 因热结者,宜寒下; 因寒结者,宜温下; 因燥结者,宜润下; 因水结者,宜逐水; 邪实而正虚者,又当攻补兼施。
泻下剂 分 类: 因热结者,宜寒下; 因寒结者,宜温下; 因燥结者,宜润下; 因水结者,宜逐水; 邪实而正虚者,又当攻补兼施。 因而泻下剂相应地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 水和攻补兼施五类。 分 类: 巴豆 2

3 使用注意: 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 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 扶正之品,以其攻邪不忘扶正。
泻下剂 使用注意: 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 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 扶正之品,以其攻邪不忘扶正。 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 剂。 同时,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 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4 泻下剂 第五节 逐 水 第四节 攻补兼施 第三节 润 下 第二节 温 下 第一节 寒 下

5 寒下 –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伤寒论》 主冶: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 或发狂等 功用: 峻下热结 5

6 前人将本方证的证候特点归纳为“痞、满、 燥、实”四字。 所谓: “痞”,即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 “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寒下 – 大承气汤 前人将本方证的证候特点归纳为“痞、满、 燥、实”四字。 所谓: “痞”,即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 “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是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实”,是实热内结,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 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潮热谵语,脉实 等。 6

7 病机: 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燥屎乃成,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成实 大便秘结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胀痛
【证治方解】– 大承气汤 寒下 – 大承气汤 病机: 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燥屎乃成,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成实 大便秘结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胀痛 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 (痞、满) 腹痛拒按,按之坚硬 燥屎结聚肠中(燥、实) 谵语 里热炽盛,上扰神明 潮热,手足戢然汗出 热结于里,郁蒸于外 “热结旁流” 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燥、实) 热厥,痉病,发狂 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受遏,不能外达于四肢; 或热盛伤津劫液,筋脉失养而挛急; 或胃肠浊热上扰心神,神明昏乱等 舌苔黄燥或焦黑燥裂 脉沉实 热盛津伤 燥实内结 通因通用 寒因寒用 7

8 治则:峻下热结 君 大黄12g 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臣 芒硝9g 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 佐 厚朴24g 下气除满 枳实
寒下 – 大承气汤 治则:峻下热结 大黄12g 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芒硝9g 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 厚朴24g 下气除满 枳实 12g 行气消痞 8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9 煎服方法: 枳实、厚朴——先煎 大黄——后下 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9

10 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 兼阴津不足者,宜加玄参、生地等以滋阴润燥。
寒下 – 大承气汤 【运用】 辨证要点:本方为急下存阴之剂,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痞满燥实) 加减变化: 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 兼阴津不足者,宜加玄参、生地等以滋阴润燥。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幽门梗阻,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而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孕妇等均应慎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10

11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附方】 小承气汤《伤寒论》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功用】轻下热结 【证治方解】大黄12g 炙厚朴6g 炙枳实9g 本方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 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寒下 – 小承气汤 11

12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者。
【附方】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者。 【功用】缓下热结 【证治方解】大黄12g 炙甘草6g 芒硝9g 本方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 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寒下 – 调胃承气汤 12

13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寒下 – 复方大承气汤 【附方】 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证治方解】厚朴15~20g 炒莱菔子15~30g 枳壳15g 桃仁9g 赤芍15g 大黄后下9~15g 芒硝冲服9~15g 本方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 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组织坏死。 【用法】水煎服。最好用胃管注入,经2~3小时后,可再用本方灌肠,以加强攻下之力,有助于梗阻之解除。 13

14 <<金匮要略>>
寒下 – 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主冶: 肠痈初起, 湿热瘀滞证 功用: 泻热破瘀, 散结消肿 丹皮 14

15

16 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使之速下
【证治方解】– 大黄牡丹汤 寒下 – 大黄牡丹汤 病机: 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聚 右少腹疼痛拒按,甚成肿痞 湿热与气血互结成痈,不通则痛 按之其痛如淋,而小便自调,无淋沥不畅之感 则知其非淋证 喜屈右足而不伸,伸则痛剧 是为缩脚肠痈 或时时发热, 自汗恶寒 肠痈已成,气血郁滞,营卫失和 舌苔黄腻 脉滑数 湿热内蕴 治则: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大黄12g 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 牡丹皮3g 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芒硝9g 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使之速下 桃仁9g 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共为臣药 佐使 冬瓜仁30g 甘寒滑利,清肠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去,并能排脓消痈,为治内痈要药 16

17 寒下 – 大黄牡丹汤 综观全方,合泻下、清利、破瘀于一方, 湿热得清,瘀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而 痛止 为治湿热瘀滞肠痈的有效方剂。 17

18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血瘀肠痈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寒下 – 大黄牡丹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血瘀肠痈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以活血祛瘀。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扎后感染等属湿热瘀滞者。 4.使用注意: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18

19 【证治方解】银花9Og 当归60g 地榆30g 麦冬30g 元参30g 生甘草lOg 薏仁15g 黄芩6g
【附方】 清肠饮《辨证录》 【主治】大肠痈 【功用】活血解毒,滋阴泻火 【证治方解】银花9Og 当归60g 地榆30g 麦冬30g 元参30g 生甘草lOg 薏仁15g 黄芩6g 本方与大黄牡丹汤同具清热活血消痈之功,均用于肠痈。 但大黄牡丹汤长于泻下破瘀,用于肠痈初起,少腹肿痞伴便秘或大便涩滞不畅者; 而清肠饮长于解毒、滋阴,用于肠痈屡发,毒甚且伴口干、舌红少津等阴伤表现者。 【用法】水煎服。 寒下 – 清肠饮 19

20 【主治】瘀滞型阑尾炎初期。发热,脘腹胀闷,腹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或阑尾炎症消散后,热象不显著,而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呆。
【附方】 阑尾化瘀汤《新急腹症学》 【主治】瘀滞型阑尾炎初期。发热,脘腹胀闷,腹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或阑尾炎症消散后,热象不显著,而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呆。 【功用】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证治方解】银花 川楝子 各15g 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延胡索 木香 各9g 本方是在古方大黄牡丹汤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参照现代研究成果而创立的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新方。 本方以行气活血药为主,辅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之品组方,长于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用于瘀滞型阑尾炎初期,或阑尾炎症消散后。 【用法】水煎服。 寒下 – 阑尾化瘀汤 20

21 【主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低热,或午后发热,口干渴,腹痛,便秘,尿黄。
【附方】 阑尾清化汤《新急腹症学》 【主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低热,或午后发热,口干渴,腹痛,便秘,尿黄。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证治方解】银花 蒲公英 牡丹皮 大黄 川楝子 赤芍 桃仁 生甘草 本方是在古方大黄牡丹汤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参照现代研究成果而创立的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新方。 本方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行气活血、通里攻下之品组方,长于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用于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 【用法】水煎服。 寒下 – 阑尾清化汤 21

22 【证治方解】金银花60g 大黄25g 冬瓜仁 蒲公英各3Og 牡丹皮15g 川楝子 生甘草各1Og 木香6g
【附方】 阑尾清解汤《新急腹症学》 【主治】急性阑尾炎热毒期。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肌紧张,有反跳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洪大滑数。 【功用】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 【证治方解】金银花60g 大黄25g 冬瓜仁 蒲公英各3Og 牡丹皮15g 川楝子 生甘草各1Og 木香6g 本方是在古方大黄牡丹汤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参照现代研究成 果而创立的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新方。 本方以清热解毒、攻下散结为主,辅以行气活血组方,功专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用于急性阑尾炎热毒期。 【用法】水煎服。 寒下 – 阑尾清解汤 22

23 寒下 -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 《伤寒论》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功用:泻热逐水

24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证治方解】- 大陷胸汤 寒下 - 大陷胸汤 病机:表证未解而误下,或因误下而邪气内陷,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所致大结胸证 但见心下硬满而痛(轻)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甚) 水热内结 气不得通 大便秘结 腑气不通 舌燥口渴 邪热与水饮互结津液不得上承 “日晡小有潮热" 水热互结 脉沉紧按之有力、苔? 邪盛而正不虚 治则:泻热逐水 甘遂 1g 善攻逐水饮 泻热破结 臣佐 大黄 10g芒硝 10g 荡涤肠胃 泻结泄热 润燥软坚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25 综观全方,泻热与逐水并施,使水热 之邪从大便而去,且药简量大,力专效 宏,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寒下 - 大陷胸汤 综观全方,泻热与逐水并施,使水热 之邪从大便而去,且药简量大,力专效 宏,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本方煎法为大黄先煮,乃取其“治上 者治宜缓”之意 。

26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大结胸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硬满,疼痛拒按,便秘,舌燥,苔黄,脉沉有力为辨证要点。
寒下 - 大陷胸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大结胸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硬满,疼痛拒按,便秘,舌燥,苔黄,脉沉有力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疡、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3.使用注意:凡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因本方为泻热逐水峻剂,既要防止利下过度,伤及正气,又要及时攻下,以防留邪为患。能否继续攻下,应视药后快利与否而定。

27 泻下剂 第五节 逐 水 第四节 攻补兼施 第三节 润 下 第二节 温 下 第一节 寒 下

28 温 下: 适应证: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便秘、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 或厥冷,脉沉紧。 治法:泻下、温里。
1.选用温里攻下药。例如巴豆。 2.选用寒下药配伍温里药。例如大黄、附子。 3.气虚配伍补气药如人参、甘草。 代表方: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28

29 温下 -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主治: 寒积里实证 功用: 温里散寒, 通便止痛 29

30 治则: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君 大黄9g(三两) 泻下通便, 荡涤积滞 附子12g(三枚) 温里散寒, 止腹胁疼痛 臣 细辛3g(二两)
温下 - 大黄附子汤 病机: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 腹痛 寒入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 大便不通 寒邪阻于肠道, 传导失职 胁下偏痛 寒邪凝聚于厥阴 发热 积滞留阻, 气机被郁 手足不温 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舌苔白腻 脉弦紧 寒实之征 治则: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大黄9g(三两) 泻下通便, 荡涤积滞 附子12g(三枚) 温里散寒, 止腹胁疼痛 细辛3g(二两) 辛温宣通,散寒止痛 助附子温里散寒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30

31 附子,细辛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 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 阳通便。
温下 -大黄附子汤 附子,细辛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 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 阳通便。 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 用之法。 31

32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 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温下 - 大黄附子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 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 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 体虚或积滞较轻,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 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32

33 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病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3.现代运用: 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病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4.使用注意: 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33

34 温下 - 温脾汤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主冶:阳虚寒积证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34

35 【证治方解】- 温脾汤 病机: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 便秘腹痛 绕脐不止 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 手足不温
温下 - 温脾汤 【证治方解】- 温脾汤 病机: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 便秘腹痛 绕脐不止 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 手足不温 脾阳不足, 四末失于温煦 脉沉弦而迟 阴盛里实之征 治则:攻下冷积, 温补脾阳 大黄15g 苦寒泻下,攻逐积滞 附子6g 温壮脾阳,解散寒凝 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 芒硝6g 润肠软坚 助大黄泻下攻积 干姜9g 温中助阳 助附子温中散寒 人参6g 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 当归9g 佐使 甘草 6g 助人参益气,调和诸药 35

36 温下 - 温脾汤 配伍特点: 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 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 之中 具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36

37 大黄附子汤和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治法 温下+温散 温下+温补 针对病机 寒积里实,纯属实证 即使寒邪伤阳,程度也不重
中焦虚寒体质引起 的寒积在胃肠 主治证候 实证,脉弦紧,可以阳郁产 生发热,阳气不达而手足逆 冷,腹痛便秘 明显的中焦虚寒表 现(舌脉,四肢不 温,喜温),腹痛 便秘

38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温下 - 温脾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荑增强温中散寒之力。 3.现代运用: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38

39 泻下剂 第五节 逐 水 第四节 攻补兼施 第三节 润 下 第二节 温 下 第一节 寒 下

40 润 下: 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症见: 热 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 常用药物:麻子仁、杏仁、郁李仁等
热 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 常用药物:麻子仁、杏仁、郁李仁等 代表方:麻子仁丸。 虚 秘:大便秘结,小便清长,面色青白,腰膝酸软, 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 常用药物:肉苁蓉、牛膝、当归等 代 表 方:济川煎。 40

41 润下 –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丸) 《伤寒论》 主冶: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41

42 何谓脾约? 成无己曰:“约者,约结之约, 又约束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 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 其脾为约。” 42

43 病机:胃肠燥热,脾津不足 胃肠燥热 脾受约束不能输布津液 大便秘结 燥热伤津 肠失濡润 小便频数 津不四布 但输膀胱
【证治方解】– 麻子仁丸 润下 – 麻子仁丸 病机:胃肠燥热,脾津不足 胃肠燥热 脾受约束不能输布津液 大便秘结 燥热伤津 肠失濡润 小便频数 津不四布 但输膀胱 治则: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麻子仁 500g 质润多脂,润肠通便 杏仁 250g 上肃肺气,下润大肠 白芍 250g 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枳实 250g 即小承气汤,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 大黄 500g 厚朴 250g 佐使 蜂蜜 (适量) 润肠通便,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43

44 润下 – 麻子仁丸 特点: · 下不伤正 · 润而不腻 · 攻润相合 44

45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又是润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舌苔微黄少津为辨证要点。
润下 – 麻子仁丸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又是润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舌苔微黄少津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痔疮便秘者,可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凉血止血 燥热伤津较甚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45

46 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4.使用注意: 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 46

47 润下 – 济川煎 济川煎 《景岳全书》 主治:肾阳虚弱, 精津不足证 功用:温肾益精, 润肠通便 肉苁蓉 牛 膝 47

48 【用法】水一蛊半,煎七分,食前服。 【证治方解】– 济川煎 病机:肾虚开合失司 小便清长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津液不布 大便不通
润下 – 济川煎 病机:肾虚开合失司 小便清长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津液不布 大便不通 肠失濡润, 传导不利 腰膝酸软 肾虚精亏 头目眩晕 清窍失养 舌淡苔白脉象沉迟 肾阳亏损 治则: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肉苁蓉 6-9g 温肾益精,暖腰润肠 当归 9-15g 补血润燥,润肠通便 牛膝 6g 补益肝肾,壮腰膝,性善下行 枳壳 3g 下气宽肠而助通便 升麻 g 升清阳 泽泻 4.5g 渗利小便而泄肾浊 【用法】水一蛊半,煎七分,食前服。 48

49 诸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又能润肠通便以治标。
润下 – 济川煎 诸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又能润肠通便以治标。 用药灵巧,补中有泻,降中有升,具有"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的配伍特点。 49

50 1.辨证要点:本方为温润通便,治疗肾虚便秘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润下 – 济川煎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温润通便,治疗肾虚便秘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景岳全书》方后加减法提出:"如气虚 者,但加人参无碍; 如有火加黄芩;若肾虚加熟地"; "虚甚者,枳壳不必用",皆可供临床参考。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4.使用注意: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50

51 泻下剂 第五节 攻补兼施 第四节 逐 水 第三节 润 下 第二节 温 下 第一节 寒 下

52 逐 水: 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症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 , 脉实有力等症。 治则:峻下逐水
常用药: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等 代表方:十枣汤 52

53 十枣汤 《伤寒论》 逐水 – 十枣汤 主冶: 1.悬饮 2.水肿 功用: 攻逐水饮 53

54 缓和诸药毒性;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证治方解】– 十枣汤 逐水 – 十枣汤 病机: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 胸胁作痛 水停胸胁,气机阻滞 咳唾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 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 饮为阴邪,随气流动,停留心下,气结于中 头痛目眩 饮邪上扰清阳 脉沉弦 饮邪结聚,胸胁疼痛 一身悉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水饮泛溢肢体,内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阻 治则:攻逐水饮 甘遂(等分) 善行经隧水湿 大戟(等分) 善泄脏腑水湿 芫花(等分) 善消胸胁伏饮痰癖 大枣(10枚) 缓和诸药毒性;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54

55 · 二是于清晨空腹服用,从小量开始,以免量大下多伤正,若服 后下少,次日加量;
逐水 – 十枣汤 【用法】 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现等量为末,每服0.5—1g,日一次,大枣10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使用本方应注意四点: · 一是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 · 二是于清晨空腹服用,从小量开始,以免量大下多伤正,若服 后下少,次日加量; · 三是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 · 四是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55

56 逐水 – 十枣汤 运 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是泻下逐水的代表方,又是治疗悬饮及阳水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腹水等属于水饮内停里实证者。 56

57 泻下剂 第五节 攻补兼施 第四节 逐 水 第三节 润 下 第二节 温 下 第一节 寒 下

58 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 足等临床表现。 治则:攻补兼施,邪正兼顾。 常用:大黄、芒硝等 —攻下药
攻补兼施: 适用于: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 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 足等临床表现。 治则:攻补兼施,邪正兼顾。 常用:大黄、芒硝等 —攻下药 人参、当归、生地、玄参、麦冬等 —补益药 代表方:黄龙汤 58

59 攻补兼施 – 黄龙汤 黄龙汤 《伤寒六书》 主冶: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59

60 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身热口渴、舌苔焦黄或焦黑,或自利清水、色纯青之"热结旁流"证 邪热入里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
【证治方解】– 黄龙汤 攻补兼施 – 黄龙汤 病机:肠胃燥结,气血不足 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身热口渴、舌苔焦黄或焦黑,或自利清水、色纯青之"热结旁流"证 邪热入里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 神疲少气、脉虚 素体不足或里热实证误治而耗伤气血 神昏谵语、肢厥、循衣撮空等危候 邪热炽盛,热扰心神,正气欲脱 治则: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大黄 9g 芒硝 12g 枳实 6g 厚朴 3g 攻下热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急下以存正气 当归 9g 人参 6g 益气补血,扶正以利祛邪,使攻不伤正 桔梗 3g 开肺气以利大肠 姜三片 枣二枚 甘草 3g 补益脾胃,助参、归补虚,甘草又能调和诸药 60

61 【用法】 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煎一沸,热服为度。
攻补兼施 – 黄龙汤 【用法】 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煎一沸,热服为度。 诸药合用,既攻下热结,又补益气血,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综合本方,用药精妙,配伍得当,攻补兼施,为邪正合治之良方。 61

62 原注云:"老年气血虚者,去芒硝",以减缓泻下之力,示人以保护正气之意。或适当增加参、归用量以加强补虚扶正之力。
攻补兼施 – 黄龙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攻补兼施的代表方,又是治疗阳明腑实兼气血不足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脘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或黑,脉虚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原注云:"老年气血虚者,去芒硝",以减缓泻下之力,示人以保护正气之意。或适当增加参、归用量以加强补虚扶正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老年性肠梗阻等属于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62

63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攻补兼施 – 新加黄龙汤 【附方】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功用】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证治方解】细生地15g 生甘草6g 人参4.5g 生大黄9g 芒硝3g 玄参15g 麦冬15g 当归4.5g 海参2条 姜汁6匙 本方主治热结里实,应下失下,正气久耗,阴液耗竭尤重,故方以调胃承气汤以缓下热结,并重用养阴增液之品,使之增水行舟,兼顾气阴之虚。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 63

64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 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 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 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定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