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章 诊法与辨证综合运用
2
诊法与辨证的关系: 是认识疾病的前后 阶 段,即诊察 与判断,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的病情资料的完整,准确,是正确 辨证的必要前提,而辨证思维、技巧 的熟练,又为及时掌握病情提出了要 求与方法。 .
3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外理 病情资料 病史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 ( 辨证诊病 症状 的依据 ) 体征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外理 病情资料 病史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 ( 辨证诊病 症状 的依据 ) 体征 应结合专科检查或实验室检查 及社会 心理因素
4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和系统性。 不系统(杂乱无章主次不明) 难下 结论 不能片面强调或夸大某种诊法的作用, 而应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查
不完整(遗漏或过于简单〕 漏诊 误诊 不系统(杂乱无章主次不明) 难下 结论 不能片面强调或夸大某种诊法的作用, 而应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查
5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和客观性。 <一>资料不准确有二方面的因素: 1、医生方面。
(1). 态度不认真,“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早已被 仲景所批评。 (2). 先入为主,主观臆测或暗示。 “问其所需”,“录其所需” (3). 经验不足:不能准确地,运用每一种诊法和把握关 键的病情资料。
6
克服办法: (1)实事求是、认真、系统、反复地调查病情资料,并进 行动态观察; (2)借用客观检查手段和现代医学知识,证实资料的可靠性;
(3)对重要资料,即有诊断或鉴别诊断意义的资料之或有或无,或轻或重 ,应当明确并予以分级量化,不能含混其词,似是而非; (4)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7
2、病人方面 (1)表达能力差:年龄,文化程度; (2)对病情关心不够; (3)神志状况不佳,讲不清或有假; (4)故意隐讳,夸大病情。
克服办法: 及时发现,正确引导,设法弥补。(可问家属〕
8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原因: <一>一致:症状,体征等各种病情资料所提示的病理意
义一致。说明病情本质不甚复杂,容易准确把 握,此为多数。 <二> 不一致: 原因: 1、多种病机并存,病情复杂,寒热夹杂,虚实相兼,合病 并病 2、病情发展的特殊性:病情进展并非所有的症状体征都会 同时发生改变。如燥糙,裂苔乃温病化热迅速,内热暴 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已烂,常见于温病或误 服温补之药。
9
3.治疗的影响 热病:大量输液--小便并不短黄,舌淡红而胖大可由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 甲状腺素--阴虚表现,大黄久用--阳虚 4、假性的不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相矛盾的 资料,可能反映着相同的病机。如数脉主热,迟脉主 寒,但心阳亏虑者亦有数脉;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 行,亦可见迟脉。又如阳虚者小便清长,自汗,但阳 虚不能气化蒸腾津液亦可见尿少,口渴、无汗,裂纹 舌主主阴津耗伤,但亦有先天生理性裂纹舌
10
病情资料不一致的处理: 确属不一致者:如热深厥深,虚阳浮越,至虚有盛 候,大实有羸状,应当采取“舍症从
脉”、“舍脉从症”、“舍舌从脉”、“舍 脉从舌”、“舍症从舌”、“舍舌从症” 的方法。但取舍是否正确,是需要 扎实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的, 必须仔细检查,分析,方可把握本 质。
11
四:病情资料属性的划分 根据它们在辨证中的意义和性质而确定。 <一> 必要性资料
指这种资料对某些疾病或证候的诊断是必然见到的,缺少了就不能诊断为这种病或证。即指主症。例如泄泻。 但是,必要性资断并非排它性资料,即某病或某证的诊断为必有,但不等于此症只主此病或此症。
12
<二> 特征性资料(特异性资料〕
这种资料仅见于该种病或证,而又不见于其他 的病或证,但这种病或证又并不一定都见到这种症 状,如便蛔仅见于蛔虫病,吐大量脓血腥臭痰仅见 于肺痈,但初期,成痈期并没有。 特异性的组合资料:阳明经“四大症”;尿频, 尿急,尿痛可诊为膀胱湿热证。
13
<三> 偶见性资料: 或可不出现,随个体差异而定。 偶见性资料的意义: (1)价值不大,例如:脾肺气虚证,或吐痰清稀而多,
这些资料在病证中的出现率较少或可出现, 或可不出现,随个体差异而定。 偶见性资料的意义: (1)价值不大,例如:脾肺气虚证,或吐痰清稀而多, 或颜面浮肿。 (2)提示病证转化,不可忽视。如:胃脘痛偶见便血; 素干咳少痰偶见痰中带血。
14
<四> 一般性资料: 非特异性,只是具有一般的诊断意义。如纳呆,乏 力等可见于很多疾病。但将一般性资料与其他资料
指某一症状对任何病证的诊断既非必备性,又 非特异性,只是具有一般的诊断意义。如纳呆,乏 力等可见于很多疾病。但将一般性资料与其他资料 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其临床意义就显出来了。如: 纳呆、乏力、神疲、便溏、脉沉无力,则可诊断为 脾气虚。
15
<五>否定性资料 具有否定意认的资料,即某一病或证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可能出现的资料。 把握相关病证的否定性资料,往往能将类似病
指某些症状或阴性资料,对于某些病或证的诊断 具有否定意认的资料,即某一病或证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可能出现的资料。 把握相关病证的否定性资料,往往能将类似病 证加以鉴别而使诊断变得果断迅速。如: 黄疸:两目,小便黄。 萎黄:两目,便不黄。 总之,各种病情资料在辨证均有一定的意义, 既要重点把握,又要全面分析,既要有揭示病证的 阳性症状或体征。也要有鉴别病证的阴性症状或体 征。
16
第二节 辨证思维的方法和步骤 识 (证候诊断〕的过程。
第二节 辨证思维的方法和步骤 辨证:是从感性认识 (病情资料)到理性认 识 (证候诊断〕的过程。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步骤正确运用辨证的基本知识 把握辨证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17
一、辨证诸法的综合运用 的关系。 1、八纲辨证: 是辨证的基本纲领,只能从总体上分别反映证 候的部位和性质。但较笼统,抽象,常须跟其它辨
先来分析一下各种辨证方法的特点和它们之间 的关系。 1、八纲辨证: 是辨证的基本纲领,只能从总体上分别反映证 候的部位和性质。但较笼统,抽象,常须跟其它辨 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18
2、脏腑辨证 重点从“病位”上辨 3、经络辨证 别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 主要适用于 “内伤杂病” 4、六经辨证 重点是从“阶段” 5、卫气营血辨证 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 6、三焦辨证 段、层次 主要适用于“外感时病”
19
7、病因辨证: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各种辨证均
可以运用,与4、5、6关系较为密切。 8、气血津液辨证:主要分析气、 血、津液病证。 是八纲中寒热虚实四纲辨病性 的具体化,与脏腑辨证关系较 为密切。
20
熟悉了各种辨证方法的特点与相互关系后,便
可根据病情的具体实际而灵活选用恰当的辨证方法 了。 三焦辨证及六经辨证均要落实到脏腑,实际是 特有的脏腑辨证。经络辨证针灸推拿运用较多,经 络循行部位的证候明显时也可用。
21
二、辨证基本内容的掌握 辨证的基本要求,主要在于明确疾病现阶段的 病位与病因病性。所以,辨证的基本内容可概括辨 病位与病因病性两个方面。
22
1、辨病位 即确定疾病现阶段证候所在的位置。 (1)大体位置:表、里 (2)空间性位置:脏腑、官窍、经络等
(3)时间性位置(浅深层次):六经 、卫气营血、三 焦等。
23
2、辨病因病性 即明确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本质属性) (1)抽象笼统的病因、病性:如阴邪、阳邪、阳证、 阴证、虚证、实证等
(2)具体的病因病性 : 病因、气血津液等详细辨析。 辨证方法:首先区分寒热虚实,主要运用病因与气 血津液辨证。临床常用的规范证名,一 般由病因病性等组合而成。 如肝胆湿热、 脾肾阳虚、寒湿困脾、心脉痹阻。
24
三、辨证与诊法的关系 (1)辨证 必须“以症为据” (2)“诊”与“断”并非严格分开,往往是边诊 边断, 边断边 诊。
25
2、落实病位:上下、表里、脏腑、经络、官窍 3、分辨病性:寒热虚实、气血津液 4、判断病情:轻重、缓急、标本、阻、积、扰、
四、辨证的内容与步骤 1、探求病因病史、审证求因 2、落实病位:上下、表里、脏腑、经络、官窍 3、分辨病性:寒热虚实、气血津液 4、判断病情:轻重、缓急、标本、阻、积、扰、 闭、虚、衰、亡脱。
26
6、阐释病机:因、位、性、情、势结合起来进行 综合分析,作出全面统一的机理解 释。 7、确定证名:提出完整规范的证名诊断。对辨证步骤不
5、审度病势:演变趋势 转归 预后 6、阐释病机:因、位、性、情、势结合起来进行 综合分析,作出全面统一的机理解 释。 7、确定证名:提出完整规范的证名诊断。对辨证步骤不 能机械地理解,也绝非诸病一律、前后固 定不变。
27
在辨别病位病性等 ,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主症常可确定病位:心悸、呕吐 2、主症或可明确病性:水肿、盗汗 〈二〉全面分析以判断病因病性:
〈一〉、以主症为中心进行辨证 1、主症常可确定病位:心悸、呕吐 2、主症或可明确病性:水肿、盗汗 〈二〉全面分析以判断病因病性: 〈三〉个别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 如:满面通红与颧红如状;下肢冷或不冷;小 便短黄或清长。
28
五、辨证结论的具体要求 〈二〉证名要精练规范 (1) 一般四个字、八个字 (2)包括病位病性或病机 (3) 用词规范,不能随意造词
〈一〉内容准确全面 :病位病性必不可少。 〈二〉证名要精练规范 (1) 一般四个字、八个字 (2)包括病位病性或病机 (3) 用词规范,不能随意造词 〈三〉证候变则证名亦变 肝胆湿热 肝郁脾虚 〈四〉不能受证型的拘泥:知常达变。
29
第四节 疾病诊断概说 中医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即疾病诊断) 证名诊断 辨病:就是根据病情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
第四节 疾病诊断概说 中医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即疾病诊断) 证名诊断 辨病:就是根据病情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 下进行分析综合,对照“病”的定义, 确定病种,通过整体思维来抓住病种 的特征和基本规律。
30
一、“病”的概念与 意义 (一)“病”的概念及病、症、证的关系 1.病的概念: 健康:人体生理活动及其与外界环境处于相互
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即“阴平阳秘”。
31
疾病: 疾轻而病重,二者常通称。是在病因的
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而 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 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 相应证候。 因“疾病”的概念非常笼统,故必须具体地诊断病种和证候,即作出病名诊断和证名诊断。
32
2.病、症、证的关系: 历史上中医病、症、证概念常混淆不清;证、症、征在字义上可相通; 近代中医学约定了证、症、征各自的含义: 证——证名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 性所作的概括;证候是该证的特定临床表现。 症——指病人主观能感觉到的单个症状。 征——是被客观发现的体征。 症状与体征可统称为“症”。 目前病证名的规范化工作进展很快,常见疾病均进行了规范化研究。
33
病、症、证的关系: 病——是具体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症——症与证是点与面的关系。症是点,是最基本 的要素,是诊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证——是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 病和证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病状等作为命名的主要依据,但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症的表现和证的变动,因而病与证可理解为具有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故有同病同证、异病异证、异病同证、同病异证等情况。
34
(二)病名诊断的意义 1.把握病证规律:例如麻疹、中风,不能以西医病名来代替,也不能以证名来代替。 2.指导病证治疗:以辨病为主所进行的专方专药治疗,是中医学术发展和中医临床的一个重要内容。 专病专方:蛔厥用乌梅丸; 专病专药:海藻治瘿,青蒿素治疟疾,五味子降转氨酶; 同病异证可同治:肺痨不论何证均采用杀虫疗法
35
(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辨病为先,以病为纲:可以提纲掣领,减小辨证的盲目性。 2.从病辨证,认识深化:辨证治疗,可以佐证,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证的变化,可反映“病”的基本特征和传变的规律。 总之,辨病重在全过程,辨证重点在现阶段,因此辨病与辨证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应互相替代。
36
二、疾病的命名 (自学) 三、疾病的分类 (自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