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用幻灯片动画片解说老子(上) 思东创作室·2009年2月初稿 2010年7月20日修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用幻灯片动画片解说老子(上) 思东创作室·2009年2月初稿 2010年7月20日修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用幻灯片动画片解说老子(上) 思东创作室·2009年2月初稿 2010年7月20日修订
老子大道通过讲道理的比喻形式,揭示出人类智慧特有的思维方法、认识模式、认识规律、逻辑规则。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将老子大道中“不言之教”包含的丰富内容按照大道本身的逻辑结构展示出来,就是这个幻灯片、动画片创作的初衷。

2 第一部分:直接性的目录 1 2 3 4 5 解说老子使用的名词术语3~12 老子的哲学观点和理论形态13~24
老子的认识模式和逻辑结构25~34 3 老子的逻辑模式和逻辑规则35~46 4 老子与西方的哲学逻辑对比47~52 5 老子的逻辑模式体现了两个层次四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为此我按照老子的逻辑模式展开分析。按照辩证逻辑规则,它需要分为直接性和间接性两个部分,这里是直接性环节包含的五个方面内容。

3 一、解说老子使用的名词术语 玄:理性的思辨,把握了无限的反思能力 玄之又玄:无限环节的属性,两个层次 玄德:动态认识结构,方法、规律、逻辑
惚恍:逻辑的属性、形式和特点 道纪:逻辑法,从已知推论未知的方法 微明:辩证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玄同:动态真理特点,存在模式同一 老子用比喻和讲道理的形式,通过语言逻辑结构展示哲学逻辑规则,从而揭示了认识论的完整模式和把握真实存在模式的思维规则——一个环环相套的圆圈模式。从存在环节动态的演化形式到抽象的本质存在形式,从抱一的哲学理念进到玄之又玄的虚极境界。各个环节老子都创新出相应的名词术语,为此需要对它们逐一进行解读,按照道纪方法将它们与时代哲学使用的科学概念分别对应起来。

4 解说“玄之又玄”的内涵 玄是理性环节的认识形式——反思性。老子将它称作玄览。反思把握的对象包括玄德、玄同,抱一。
玄之又玄:理性思辨分为两个层次,形式是抱一,内容是逻辑模式、逻辑规则。 两个层次两种形式构成认识的整体结构 玄览是把握整体模式的逻辑方法,袭明是本质,要妙是形式,习常是动态。玄德是规律,惚恍是逻辑、道纪是推论、微明是辩证。玄同是动态同一,包含大、逝、远、反四个环节。虚极是理性的极限,处在间接抽象的层次上,内容是逻辑模式和逻辑规则。抱一是知性的极限,处在直接抽象的层次上,内容是把握整体模式。

5 “玄德”包含方法、规律、逻辑 玄德是老子用来把握动态过程的概念,它按照认识深度不同分为三种形式。 玄德隶属于道,10章的内涵是动态方法。
51章玄德的内涵是演化规律,认识从形式进到本质 65章玄德的内涵是认识属性即两个层次,本质是辩证逻辑,从知性到理性。 理性认识的三个环节分别是方法、规律、逻辑。 采用不同定义的方法解说玄德的内涵,这是没有科学分类法的具体表现。它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这一缺陷构成老子大道的逻辑属性与亚里士多德截然对立。这就是黑格尔将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根本对立起来的根源。《老子》对玄德的解说构成了黑格尔的“具体概念”特有的形式——按照认识结构分别展示出同一概念具有的不同内涵。

6 “惚恍”是表述逻辑的术语 老子用惚恍解说了不言之教的内容,它需要从语言表述的形式联系中把握逻辑关系,逻辑规则。
哲学逻辑是把握认识形式和认识属性之间关系的固定不变的格式。 把握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是知性逻辑规则的特点,直接形式为存在是一,认识是二,间接形式为本质是一,形式是二。 哲学逻辑的对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人类语言表述的内容都是抽象的,客观存在物则是具体的。存在物处在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这种联系和作用的形式就是理性把握的对象。可见,关系是直观看不到的,老子用惚恍将它的特点表述出来。逻辑是关系的形式属性,矛盾是关系的本质属性,二者处在直接和间接两个层次的认识环节,不可分割开。

7 “道纪”是逻辑推论的形式 现实存在和历史典故外部分立,认识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将二者联系起来。 道纪的内涵有三种形式。
执古之道:指历史经验和人类智慧。能知古史:认识能把握历史演化规律。御今之有:可以用来指导今天的现实。 道纪是逻辑推论方法,它可以把握历史规律,指导人们解决现实矛盾。 道纪是逻辑推论的方法,它依据认识深度分为两个层次,具体环节是预测,刑侦破案的过程,对案发现场进行的具体分析。本质环节是规律,理论指导和辩证推论。老子的道纪方法已经上升到本质高度,他强调认识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比周易八卦更加深刻的逻辑推论方法。

8 “微明”是辩证分析方法 辩证分析方法把握了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本质是两分法—同一律。
形式是矛盾分析,系统把握,辩证分析的四种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体现了四分法——四者同一律的逻辑规则。 辩证分析方法在抽象环节是两分法——系统形式。在具体环节则是矛盾分析法——系统模式。老子通过讲道理的比喻形式将它阐述出来。

9 “玄同”的内涵是动态同一 玄同的内涵是动态同一、模式同一。理性真理要把握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动态同一、模式同一的特点是以过程形式出现的。
把握过程的逻辑规则是三分法——对立统一律。 玄同包括直接性和间接性两种形式,即两个层次。 直接是抽象的“一”,间接是具体的系统模式。 玄同是老子对真理属性的认识,不是直接反映的形式同一,而是把握过程和系统的动态同一。这里展示了过程同一的特点,大、逝、远、反则是系统同一的具体形式。过程和系统两种形式都是玄同讲述的内涵。

10 对“大道是无”的解说 大道是无,无的内涵是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关系,它用“逻辑”概念表述出来 中国语言中没有“逻辑”一词,故老子用“道”来表述。
老子的“道”是认识之道真理之道。它包含认识形式、认识结构、认识规律这是永恒不变的,不同时代人们把握它的程度不同 老子把握了完整形态的认识规律,只是在表述形式上缺乏清晰性。 老子讲述的“无”是本质之间的关系,它表现在思维和存在之间,是思维把握存在的形式、手段,表述的格式、下定义和推理的方法。同时也包括认识结构、认识模式、思维规律、逻辑规则。

11 解说“逻辑”概念的内涵 逻辑是表述思维和存在之间关系的概念,它的特点是形式同一,属性对立。为此逻辑在把握规律的时候需要将形式和内容作为两个层次的对象把握住,这就是哲学逻辑的基本特征,它和语言格式不同。 康德提出图像法,黑格尔提出逻辑法,老子大道是比喻和讲道理的形式,时代哲学发展到动画片形式 逻辑分为语言逻辑、认识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四种形式。语言逻辑构成文字结构的表述规则,认识逻辑构成思维把握存在的基本格式,形式逻辑是静态表述的规范形式,辩证逻辑是动态表述的规范格式。四种逻辑综合为一,就是哲学的逻辑模式。

12 解说老子大道的认识结构 存在形式、认识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规则四个环节构成老子大道的内涵。
习常、袭明、要妙是认识形式,玄之又玄是认识属性。玄览是逻辑形式。 微明是辩证分析。道纪是逻辑推论,玄德是动态规律,玄同是真理属性。 大道是逻辑规则,玄德隶属于道,二者构成两种形式的思维工具。 用概念把握认识论的整体结构,这一方法源自老子创新出来的名词术语:习常是可见的动态形式,袭明是本质认识,要妙是系统认识,玄览是整体模式。微明是辩证分析、把握矛盾的方法,道纪是逻辑推论的方法,玄德是把握过程和规律,玄同是真理的属性。大道是完整的认识规律。由此构成认识过程各个环节的基本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极限形式是抱一,内容是虚极,它是通过两次思辨达到的境界。这就是玄之又玄的内涵。

13 二、老子的哲学观点和理论形态 理论基础是系统矛盾论 认识特点是系统形式,把握整体 方法环节是系统方法,三位一体
认识结构是两个层次四种形式环环相套 逻辑规则:静态是矛盾,动态是同一 真理属性是玄同,真理形式正言若反 哲学观点关注认识问题的方法,它包括认识对象的形式特点。老子的哲学观点突出强调把握存在形式的变化过程以及前因后果的联系。这是在直接抽象形态下探讨认识论的规律。由于过程是关系的表现形式,所以把握矛盾关系就是老子哲学理论形态的核心。

14 老子大道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讲述了大道的理论基础:系统矛盾论 有无是逻辑关系中的矛盾 难易是认识形式中的矛盾 长短是存在形式中的矛盾
高下是抽象形式中的矛盾 音声是本质关系中的矛盾 前后是动态关系中的矛盾 恒也:永恒不变的形式 矛盾属性:普遍联系的关系网形态 矛盾 恒也 系统矛盾论构成老子大道的理论基础,把握矛盾关系需要借助大道给出的逻辑格式。81章逻辑图都是把握矛盾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些就是不言之教的内容。

15 动态演示系统矛盾论 矛盾论构成了老子大道的理论基础,这里展示它的动画片形式。 矛盾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处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中。
在相互作用中要把握存在的矛盾和认识中的矛盾,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绝对不能将二者割裂开。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告诉人们的核心内容。 矛盾是运动的根据,原始推动力。它包括内部自身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外部相互之间的联系,矛盾存在的条件。由此构成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与辩证法强调的一分为二不同,包括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个环节在里面。这就是辩证论与辩证法的区别。它是系统认识和具体分析之间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

16 有名与无名本质属性对立 存在的属性与认识无关,是无名的形式。认识开端就是起名和分类,相互之间属性根本对立,是两极矛盾,不能转化。
道把握了存在和认识属性对立的矛盾性,强调二者在过程中实现形式的同一性。 有名和无名构成认识的两种形式,是辩证逻辑关系的基础。 “无名”是存在的本质属性,一切表述的名称、概念都是人类智慧创造出来的,由此构成逻辑矛盾的基础:它表现在思维和存在属性截然对立上面,这种属性对立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认识只能在承认这一矛盾的基础上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必然性,规律性。这种把握总是建立在思维和存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是在对立关系中实现的同一性。因此同一性总是和对立性联系在一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永恒存在的,不可改变的。

17 有无一体,本质同一的逻辑关系 有是可见性,直接认识,无是反思性,间接认识,把握过程。
有是内容,认识对象;无是逻辑,它是把握存在的方法手段、形式规则。 无的用处是思维工具,真理格式。 有无一体,形式和内容不可分离,这是辩证逻辑讲述的方法、规则。 从认识形式上说,可见性是“有”,反思性是“无”。反思需要借助思维具有的联想功能把不同内容联系起来,例如将古代的寓言典故与当今的现象、矛盾关系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方式本身偏离了唯物论的根基,它是辩证论的特点。唯物论就是直观反映,辩证论是联想反思,它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形式。没有这种联想反思就没有创造性的出现,就没有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可见单有直观反映的唯物论还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使人的认识只能处在条件反射的初级阶段。头脑中必须具有辩证论的方法理念,才能实现“无中生有”的创新性发展模式。

18 解说“无中生有”的辩证发展观 万物的存在形式是变化、转化,动态的形式。老子用生于有表述存在的形式特点。
有生于无表明,经过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新生命产生,新物种出现。 万物生于有是直接的静态描述,有生于无则是动态过程中出现的质变。 无中生有是存在形式环节矛盾关系的反映。 普遍联系相互作用是客观事物的本性,没有孤立的静止的存在物。正是在这种联系和作用中产生出新事物,实现新陈代谢、物种进化的过程。遗传和变异,两种基因是同时存在的,以便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如果不能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该物种就会逐渐消失,从存在形式转化为非存在的形式。

19 解说动态矛盾:无有入于无间 有是存在即变化的形式,无是运动过程。有无一体不可分割。 逻辑把握有无一体的关系矛盾则是运动的根据。
大道是无,它的内容是方法规律逻辑。有无之间关系是大道的基础,也是辩证逻辑的基本矛盾。有是直接认识、可见性;无是间接认识、反思性。无有入于无间指无有二者同属于大道,是大道的形式。 “无有”是逻辑关系,它不是存在形式。因为认识论强调把握不同的内容,“空无”在科学理论中是没有意义的,是不需要研究的东西。“无”的内容是联系、反思、变化、转化、质变、规律,这些都是人类智慧创造出来的产物,它们不是从客观事物中直接形成的概念,而是经过人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发展,创造出来的把握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老子的大道是把握“无有关系”的手段、格式,它将语言逻辑关系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认识论的结构和整体模式。这就是“无有入于无间”的内涵。

20 有道和无道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有道指遵循规律办事无道是没有把握过程和规律。 有道和无道结果不同二者属于具体矛盾,是两种形式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章有名和无名是本质矛盾,与本章构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动态表述格式。 有道和无道是两种认识模式的表现,在现实中的行为截然不同。有道把握了规律,能够与自然和谐统一,无道偏离了自然规律,就会使现实矛盾尖锐化,向两个极端发展,从而失去平衡,不能达到和谐的境界。由此可见,两种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出来,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必然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

21 哲学逻辑和矛盾之间的关系 逻辑是把握本质自身内部矛盾关系的工具。
本质矛盾表现在认识形式和认识属性两个方面。由此构成本质矛盾具有五种形式:两极是属性矛盾、形式分为四种:存在形式过程形式、认识形式、逻辑形式,各个环节都是矛盾关系。 系统矛盾论强调动态关系网的形态。 哲学逻辑是把握矛盾关系的方法、手段,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就不能把握真实的动态的矛盾关系。因为逻辑关系将认识具有的层次联系起来,它使认识从片面的形式上升到整体模式的高度。矛盾是逻辑联系的内容。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单一的,这就是大道所说的,为道日损,它是从形式的多样性到本质的单一性和认识的极限性不断深化的辩证分析过程。作为逻辑规则,它只有为数不多的内容。极限规则是一:即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个环节对立统一。这是把握真实存在模式的科学方法,以环环相套的关系网模式把握客观存在。

22 老子大道具有的四种属性 老子的大道是把握存在模式的手段,在古代文字中没有对应的名词术语。 “大”是无限性,25章中的四大之首即认识的极限。
“逝”为变化性,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远”为反思性,1章指出玄而又玄,即两个层次的认识。 “反”为转化性,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理解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最好形式,就是联系老子关于“大道”与“玄德”的解说。这里老子用“大、逝、远、反”四种属性解说“道”的内涵,体现了“道”和“名”(即黑格尔所说的具体概念)的属性,与水果、蔬菜等固定不变的名称不同,它是与认识属性和认识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老子的大道本质就是认识的道路,认识的模式、认识的规律,表述的格式和逻辑规则。这就是“非恒道”的内涵。

23 大道的逻辑形式和逻辑属性 玄览是老子创新的逻辑形式,与抱一内涵一致,都是把握整体的形式。区别在于玄览是认识形式,抱一是行为准则。
袭明是把握两种关系,即两分法的形式。 要妙是把握四种关系,即四分法的形式。 习常是把握动态关系,与逻辑属性同一。 《道德经》10章老子提出抱一和玄览,27章老子解说袭明、要妙,52章老子解说习常。由此体现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动态逻辑规则。

24 老子大道揭示的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包括三种措施,四种方法,两种手段。 三种措施体现了三位一体的逻辑格式。 四种方法体现了系统认识的形式特点。
两种手段体现了辩证逻辑的特点:两个层次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方法与观点的属性不同,它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用的场合不同。人类智慧是不断深化的,随着认识的深化,方法环节也发生了变革。知性是两极思维的辩证法,理性是把握过程的三分法和把握系统的四分法,两种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构成理性的方法是系统形式,不是单一形式。老子的大道向人们展示了理性环节的方法。它以系统方法论的模式出现。

25 三、老子的认识模式和逻辑结构 图解老子的系统认识模式 认识特点是系统形式,把握整体 方法环节是系统方法,三位一体
认识结构是两个层次四种形式环环相套 逻辑规则:静态是矛盾,动态是同一 真理属性是玄同,真理形式正言若反 系统认识论、动态同一律、真理矛盾论,三位一体,构成老子的认识模式和逻辑结构的核心。81章就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论证的。自圆其说是逻辑论证的特点,为此,老子需要按照一个圆圈的逻辑理念将81章的内容链接起来。于是出现了重复的语句,它被没有逻辑思维的学者认为是错简。因为辩证逻辑思维牢牢把握认识具有的四个层次,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即作为认识的本体,四个层次分别是:感性是反映-确定名称,知性是抽象-形成概念、理性是反思-创新出范畴和规律,系统是洞见和玄览——创新出逻辑规则。

26 解说16章给出的认识模式 虚极是理性认识的极限,形式为玄之又玄,内容是逻辑规则。静笃的形式为玄,内容为抱一,即把握演化的规律。
哲学逻辑是动态的属性,本质为两个层次,具体为四种形式,菱形结构。 认识属性是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两种状态。理性是动态,知性是静态。 思维规则的内涵是逻辑规律、逻辑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核心内容。它是思维把握存在的手段、形式和科学表述的格式。这是从片面性的观点理论上升到真理高度的唯一途径。动态的逻辑规则就是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静态的逻辑规则就是真理的属性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整体的逻辑规则就是它的极限形式:动静一体,综合为一的思维形式规律或者称作思维形式规则。它的内涵为:认识属性两个层次,存在属性两种形式,过程属性三个环节,矛盾属性对立统一。整体模式四者同一,不可分割开的关系。

27 老子大道是系统认识模式 系统认识模式由存在形式认识形式、逻辑形式构成以三位一体的形式出现。
认识形式由玄览、袭明、要妙、习常构成,体现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动态认识属性。 逻辑形式体现在微明和道纪两种方法上面。 逻辑规则是时代哲学展示的环节。 逻辑规则是真理的格式,它是永恒不变的。逻辑格式的变化是人类智慧深化的表现,它以逻辑规则不断完善的形式出现。与客观存在的形式变化不同,它是本质自身的运动形式。所以代表逻辑形式的圆圈自身是不运动的,而里面的内容却呈现出变化的状态。这就是人类智慧不断发展的真实反映。

28 老子大道的认识结构 认识结构的完整图形是金字塔即三角形,老子的认识结构体现出这一特征。
金字塔顶部是大道,玄览的形式,袭明是具体认识要妙是全面认识,习常是动态形式。 金字塔底部是认识本体,理性是关系形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一体对立统一,由此构成认识论的基本矛盾。 知性结构是梯形,认识能力停留在形式同一环节。 认识结构分为形式和属性。形式是三种:习常、袭明、要妙,由此构成完整的认识过程。属性是玄览,即用逻辑结构把握三种认识之间具有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

29 老子大道的逻辑结构 逻辑结构由大小圆圈环环相套在一起,大圆圈是道,小圆圈是逻辑形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构成逻辑关系的四个环节。 逻辑关系的基础是动态过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逻辑规则是动态同一 老子的大道是把握动态的逻辑关系,逻辑规则。因此它要随着认识深度不同,认识形式也不相同。直观反映是抽象的一,直接抽象使认识从形式上升到属性,于是得到了形式和属性之间的矛盾关系,这就是“二”的特点,它是矛盾关系的表现形式。反思是把握过程的认识形式,它需要将变化过程分为开端、中介、终端三个环节。因此以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形式出现。这就是理性环节把握动态形式的科学方法。老子上升到把握动态模式的高度,因此构成辩证逻辑的原生态。

30 对“道生一”进行的解说 道是认识的规律,辩证逻辑规则,道纪是它的方法,从已知把握未知进行辩证推论。这种形式就是道生一的内涵,以无中生有的方式出现,它体现了人类智慧特有的创造性 老子讲述的观点是已知的内容,它的逻辑图就是无中生有的形式,由此体现了“道生一”的特点。 “道”是真理的格式——逻辑规则。它把握了万事万物的演化规律,都是从相互联系和作用中产生出来的,不是单纯的细胞分裂,必须还有细胞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温度气候等,不适宜生长活动的时候就要休眠,不进行分裂繁殖。可见,道生一揭示了“关系和存在”、“动态和静态”之间的关系。道是动态的属性,一是静态的认识。二者不能倒置起来。那种将“一分为二”绝对化的观点违背了老子“道生一”的逻辑规则,它是主观独断论的表现。

31 对“一生二”进行的解说 “一”是老子大道各章的逻辑图。以它为基础把握老子的认识结构和逻辑结构就是一生二的特点:认识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静态是金字塔形式,动态是圆圈模式。 金字塔和圆圈二者处在分立的状态,由此构成它们之间具有的矛盾关系,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 “一”是存在形式和认识形式的特点,直观认识看到的都是具体存在物,是“一”的形式。看不到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为相互之间的关系需要借助联想功能才能够实现。需要思维将不同的事物从外部分立的状态变为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形式。

32 对“二生三”进行的解说 “二生三”体现了矛盾关系从对立形式向同一形式的质变,于是从两种形式的认识结构转化为整体的认识模式。
老子的认识模式体现出立体思维的特点,基础是存在为本,内容是金字塔结构,形式是大小圆圈的模式。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道纪方法表明,它要把握认识过程,于是认识模式将以三种形式出现。 “二”是联系形式,本质是逻辑关系和矛盾根据。从逻辑和矛盾的一体关系出发,才能够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其中逻辑是三段式法,它把运动过程分为开端、中介、终端三个环节,矛盾是运动的根据,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形式。可见,“二生三”是从静态认识转到把握过程的质变和飞跃的环节。

33 对“三生万物”进行的解说 三生万物讲述的是逻辑规则,存在是变化的过程,认识是深化的过程它们二者在“三”这个环节实现了同一性。由此构成动态同一这一逻辑规则的内涵,它将存在和认识两个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二者除了属性对立无法改变之外,在形式上绝对同一起来,二者都是矛盾运动的过程。 运动的规律本质同一,形式对立。这就是思维规律能够指导人们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根据。因为思维本身也是运动的形式,它的运动规律与事物的本质同一,形式对立。所以辩证法规律才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进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三“的内涵是过程具有三个环节:开端、中介、终端,三位一体的形式,本质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认识是三种形式:反映、抽象、反思。存在是三个环节。二者形式同一,属性对立。 哲学上的“一、二、三”不是数量关系,而是三种不同的认识形式。一是直观反映,直接抽象的形式;二是联系形式、关系形式,通过联想功能得到的认识。三是过程形式,动态认识具有的反思形式,四是系统形式,整体把握的存在模式、认识模式、逻辑模式、世界观形式。绝对不能把数量关系带到哲学理论中来。

34 哲学逻辑规则的四种形式 真理的属性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随着认识深度不同,它分为四种形式: 直接抽象是形式同一、本质同一。
间接抽象是动态同一、模式同一。 将四种同一综合起来,就是绝对同一具有的特征,它通过思维形式规律展示出来。 形式同一是语言逻辑规则:A=A的同一律。本质同一是认识逻辑规则:两分法—同一律。形式逻辑规则是三段式表述法。动态同一是辩证逻辑规则: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模式同一是系统逻辑规则:两个层次、四种形式。四分法——四者同一律。绝对同一是思维形式规律: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个环节对立统一。这是时代哲学展示的思维规则。

35 四、老子的逻辑模式和逻辑规则 系统认识论和动态同一律是老子的逻辑模式,它的缺陷是没有上升到逻辑规则的高度,停留在讲道理的比喻形式上。
分类认识清晰表述是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规则,老子的认识论模式中缺少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时代哲学理论必须将形式逻辑的分类规则和表述规则与老子的动态规律,整体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抱一和虚极的高度。 这里解说的逻辑规则已经超越了老子大道的逻辑理念,它是上升到时代哲学高度的具体表现。 把握动态模式构成老子大道的逻辑模式和逻辑规则,科学分类清晰表述则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展示的逻辑模式和逻辑规则。由此构成中国与古希腊文明在逻辑思维方面具有的不同特点,这是源自象形文字与符号语言各自在表述环节的结构不同,象形文字符合语言逻辑规则,不需要借助逻辑规则制约就能够达到表述内容清晰、无矛盾。西方的符号语言存在一词多义现象,为此需要通过逻辑规则实现表述的清晰性和无矛盾性。可见语言逻辑不同导致认识逻辑、哲学逻辑演变的模式截然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导致的结果。从认识方法上分析,亚里士多德也是系统认识,两分法、三段式、四因说。老子则将三段式转化为三分法。这就是静态认识和动态认识具有的本质区别:在“三”的形式上出现了对立性。静态是三段式,用来科学的分类;动态是三分法,用来把握运动规律。

36 解说老子的认识论结构 二生三的内涵 一生二的内涵 二生三的内涵是 一生二的内涵是 从静态转向动态的质变。三是现象、过程 认识视角从分立到联系
道生一的内涵 一生二的内涵 二生三的内涵 道生一的内涵是 从理性向知性转化。道是逻辑、关系。 一是抽象形式 直观认识:存在形式 直接抽象:存在属性 认识形式:反映论 认识属性:静态 一生二的内涵是 认识视角从分立到联系 通过联想功能实现。二是形态变化、相互联系。属于间接认识形式。内涵是变化作用、联系和关系。认识形式联想和分析。概念属性 直接形式:同一性、联系 间接形式:对立性、差别 本质属性:矛盾性、变化 形式属性:逻辑性、规则 二生三的内涵是 从静态转向动态的质变。三是现象、过程 抽象认识:动态形式 具体反思:运动规律 本质属性:过程和系统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认识形式:反思论 认识属性:动态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辩证逻辑的论述形式。具体解说老子的认识论结构,就从无限环节回到了具体的认识形式上面。无限环节是质变的属性,具体环节是认识形式的变化。从两个层次上解说老子的认识模式,才符合辩证逻辑规则。

37 万物的存在模式和运动模式 人生过程:生死质变 存在形式:多样性 具体运动:两种形式 本质运动:两种模式
存在模式和运动模式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开的。认识采用两分法的形式把它们区分开,以便进行深入地分析。由此构成哲学逻辑的基本格式:两分法——同一律。认识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这个规则展开。 具体运动:两种形式 本质运动:两种模式

38 解说存在模式和运动模式 A 存在模式 B C D 人生过程:存在形态不断变化:存在属性是生死转化。理性过程是三段式法
存在形式:多样性的统一。认识形式直观反映,一和多、名与实是矛盾关系对立统一 具体运动,两种形式:连续的形态变化和间断性联系和作用,转化和质变。 存在模式 本质运动,属性是二:逻辑是形式,圆环的旋转,观点是内容,封闭在圆环内部不断更新。形式和内容一体,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D 存在模式体现了四重根即四分法——四者同一律的逻辑规则。人和物是两种存在形式,具体运动和本质运动是两个层次二律背反的矛盾关系。本质是理性认识把握的对象,而具体运动与人的认识能力、认识结论没有丝毫的关系,它是纯粹客观性的。认识论中的客观性包含主观能动性,即思维的创造性在里面。由此构成唯物论和辩证论在客观性内涵上具有的本质区别。

39 逻辑规则:一和二的关系 人和物两种存在形式 存 在 是 一 认 识 二 本 质 是 一 形 式 二 存在是物质思想精神 动态过程和静态结果
知性环节是存在与认识的关系,理性环节是本质和形式的关系。逻辑规则都是“一分为二”的形式,区别在于知性是静态两分法,理性是动态两分法。动态两分法内部包含两个层次的因素,因此构成了本质两分法、形式三分法,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逻辑结构。 连续性和间断性 直接性和间接性 运动的两种形式 一分为二:合二而一

40 解说“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 A 逻辑规则 B C D 存在是一,认识是二:质和量;存在和关系, 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本质是一,形式是二:静态和动态 过程和结果,分析与综合,具体和系统 运动是一,形式是二:连续和间断 联系和作用,转化和质变,并列和层次 逻辑规则 形式是一,属性是二:形式是过程,属性是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思维和存在,分立与综合,直接和间接,两个层次二律背反 D 两分法——同一律是静态环节的逻辑规则,它包含三种形式:存在环节是分立形式,认识环节是联系形式和层次形式。

41 逻辑规则:二和三的关系 男人和女人两种存在形式 人 和 三 物 分 是 法 两 的 种 两 静态认识过程的三分法 形 种 式 形 式
两种形式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的对立统一。三分法同样分为认识形式和本质属性两个层次。康德的三分法就属于认识形式,因为他害怕矛盾关系的出现。黑格尔则是矛盾运动自身具有的三个环节。这是把握真实运动的科学方法。老子则处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他既没有局限在认识形式环节,又没有深入到用概念把握矛盾运动形式的高度。按照“两极对立中介同一”的逻辑规则判定,可以看到老子的动态方法虽然停留在经验理论环节,但是在逻辑结构上不存在片面性。只是观点理论缺乏深刻性。老子81章整体结构以一个圆圈模式出现,可见它具有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这一属性。 动态运动过程的三分法 永恒和消失是两种形式

42 解说“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逻辑规则 A 逻辑规则 B C D E 男人和女人是两种存在形式 人和物是两种存在形式 :对立统一
永恒和消失是两种运动形式:对立统一 静态是认识过程:形式三分法,本质两分法: 静态和动态,过程和结果。三分法—过程论 逻辑规则 E 动态是运动过程:开端、中介 介。三分法—从对立到同一 D 三分法—对立统一律是本质属性,按照“本质是一、形式是二”的逻辑规则,它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从对立向同一的质变和飞跃,一是从同一到差别和对立的转化。二者都是对立统一律包含的内容。可见,两种形式对立统一在逻辑规则上也不例外,它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一分为二则是具有片面性的相对真理。 、终端,三位一体,两极和中

43 逻辑规则:三和万物的关系之一 1 主体是人 2 客体是物 3 逻辑是关系 在本体论中物是第一本体,认识是把握存在物的手段、形式。 在认识论中人是主体,它是人类智慧的演化规律即认识论规律。哲学不研究具体的人,只研究人类的智慧。 认识论中主体是人类智慧,客体是自然界的万物。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三种形式的对立统一。由此构成三位一体即三同一的逻辑规则。 逻辑的内涵是关系。这种关系停留在形式联系环节。由此构成把握关系的两个层次:形式是逻辑,内容是矛盾。 哲学逻辑是思维把握存在的手段形式、方法。也是表述真理的格式。 “三”和万物的关系属于真理的属性。真理在那个环节没有片面性呢?在过程环节,因为思维是认识过程,存在是运动过程,二者都是以过程形式出现,此时认识过程具有的矛盾性与事物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同一起来,只要将认识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规律展示出来,就能够准确把握事物运动的本质属性。这就是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真正价值所在,他借助认识过程中概念范畴规律的关系,把握了运动环节的规律性。运动规律不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抽象出来,因为事物变化形式是多样性的,只有认识的深化过程是唯一性的、永恒不变的。这就是思维能够通过认识论的模式、认识的规律把握客观必然性的理论根据。

44 逻辑规则:三和万物的关系之二 1 2 3 4 直接形式: 多样性的统一。无机物有机物,植物动物,生物微生物宇宙星球。可见物和不可见的关系。
间接形式: 本质把握的万物分为四种形式:存在和联系、作用和转化。属性用关系网表述它。 3 动态形式: 自我运动永恒循环,相互作用形式改变相互联系和转化,产生和消失等。用不同概念表述它。 万物的四种存在形式 系统模式: 普遍联系相互作用,自我否定转化质变。四种形式构成存在模式用系统矛盾表述它。 4 知性把握存在的形式为多样性,直观描述。理性在形式环节体现出“九九归一”的特点。“九”是它的极限。本质属性则是四种形式,这就是叔本华提出的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它是静态环节思维规律的基本格式。老子将完整的三个环节都包含在大道的观点之中,人们通过道纪方法可以将它提炼出来。这就是没有分类的理论形态具有的特点,它要按照认识过程的三个环节分别阐述自己的哲学理念,只是在表述形式上不能清晰化,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具有同样的缺陷:表述的逻辑关系掩藏在比喻的形式或思辨的形式中。

45 解说认识形式规律 认识形式规律是费希特通过范畴推演法揭示出来的它就是否定之否定的形式即正反合三段式法。
需要注意的是:正反合三段式与形式逻辑不同,它包括四个环节,与康德的菱形结构法一致。 认识形式规律的内涵是静态一分为二,动态是过程和结果的对立统一。体现了动静两种形式的两分法 认识规律停留在形式环节,它是否定之否定的演化过程,体现出一个过程两次否定的特点。这种形式变化没有将本质具有的矛盾关系把握住,因此还不能用它来分析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必须将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与认识形式的三个环节联系起来。这就是黑格尔对费希特的正反合、否定之否定模式进行的改造。由于黑格尔在表述形式上缺乏清晰性,所以他尽管解说了三段式、三分法、四分法的关系,但是没有逻辑图的帮助,直观描述缺乏层次关系,后人没有能够理解。我通过逻辑图的形式将黑格尔的观点清晰化了。他将辩证逻辑规则添加到正反合的三段式中。而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恰恰就是辩证逻辑规则的内容。费希特只有单纯的形式变化,没有本质自身的运动过程。老子的认识模式与费希特一致,但是老子强调矛盾运动而不是认识形式变化,这一点通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展示出来。可见老子的哲学理念与费希特的否定之否定并不一致,他把握了矛盾关系,只是停留在具体矛盾环节,没有上升到本质概念的高度。

46 解说系统认识的逻辑规则 四分法——四者同一律的逻辑规则源自叔本华提出的充足理由律四重根,认识形式分为四个层次,属性则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 叔本华将这一逻辑规则称作思维规律,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规律对立起来。这就是静态的思维形式规律和动态的思维本质规律最初的形态。 将静态和动态两个规律结合一起,就是它的极限规律。 系统认识的逻辑规则是叔本华在充足理由律四重根一书中揭示出来的,老子的认识没有达到叔本华的理性高度,但是,老子的两个层次四种形式处在运动变化的形式中,它分为三种形式,叔本华则是两分法的模式。由此构成静态是两分法——同一律,动态是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逻辑规则。

47 五、老子与黑格尔的逻辑对比 老子是隐藏形式的辩证逻辑规则,黑格尔是显露形式的动态分析方法,由于二者都在表述形式上偏离了真理的轨道,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所以相互之间具有共同的缺陷。 黑格尔揭示了动态分析方法:逻辑法——规律论老子揭示了把握存在模式演变的真实逻辑规则。从逻辑规则上讲,老子超越了黑格尔,从思辨深度上讲,黑格尔超越了老子的认识能力。 这里没有展示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规则,只有德国古典哲学的演变形式特点。因为亚氏与老子、黑格尔二人的哲学理念是截然对立的。 老子在观点环节停留在经验理论层次上,逻辑规则上升到系统模式的高度。黑格尔在观点认识环节达到了理性的高度,在表述形式上偏离了真理的轨道,这一缺陷表明,黑格尔在逻辑规则上具有片面性,属于独断论的形式。老子则是系统矛盾论的创建者。

48 真理环节的对比分析 老子的真理观停留在形式特点环节:正言若反。 康德的真理观上升到本质属性高度:二律背反。
黑格尔的真理观呈现出动态的形式:具体真理。 时代哲学展示的真理观是系统形式,四者同一和绝对同一两种属性,以系统矛盾形式出现。 受语言发展的限制,老子只能将真理的属性形式特点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展示出来,康德上升到清晰概念的高度,黑格尔则进到动态真理观的环节。时代哲学则通过思维形式规则展示出真理的属性与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是真理观发展演变的四种形式:描述形式、概念形式、逻辑形式和极限形式的思维规则。

49 与黑格尔动态逻辑对比 老子的辩证逻辑没有深入到本质自身内部,它停留在动态认识形式上,属于事物辩证法范畴。
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把握了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属于概念辩证法范畴。 这是知性和理性两个层次的认识,逻辑规则同一,表现形式对立,这是认识深度不同的表现。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逻辑规则在动态分析方法环节同样体现出来。老子是抽象形式的动态方法,黑格尔是具体形式的动态方法。时代哲学则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完整形态的科学发展观。

50 与康德先验逻辑对比 康德的范畴表包括外部结构和内部关系两个层次,老子大道只有分立的形式没有将内外两种形式紧密结为一体。
康德上升到方法和图像高度,老子停留在比喻环节 康德是显露的概念和范畴表的形式,老子是讲道理的隐藏形式。 康德是认识的结构,老子是存在模式的变化。 康德的逻辑结构上升到理性方法的高度,老子则停留在隐藏形式的逻辑结构中,如果不能通过反思揭示出老子的逻辑结构,人们就无法按照老子的大道规则认识和分析事物。而康德的菱形结构法不同,他列举了诸多的实例进行解说。然而受思辨能力的影响和物质利益的制约,人们没有学会康德的理性分析方法。只有德国古典哲学沿着康德的方法推进了认识规律的探讨。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们转向了应用,强调哲学自身具有的实用价值,忽视了对认识规律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医学的发展一样,人们注重治疗各种疾病,忽视对生命机理的研究,因为生命机理是看不到的对象,难以深入进去,同时研究成果也难以获得社会承认,从而取得相应的物质利益。

51 与费希特的动态形式对比 费希特把握了认识过程具有的否定之否定形式,提出了正反合三段式法。
老子只是用比喻形式把握了变化过程,没有上升到概念辩证法的高度。 费希特创新出“扬弃”概念,将变化中的矛盾关系把握住了 费希特用概念形式解说认识过程,老子只是语言描述的形式。费希特创新出把握变化形式的概念——扬弃,老子则用“玄德”的三个定义解说了认识结构,用“有无”的演化形式解说了矛盾关系的变化特点。这就是知性和理性两个层次的认识能力不同。它是时代不同和认识能力不同打上的烙印,由此体现出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52 与叔本华的思维规律对比 叔本华站在黑格尔的对立面,提出了充足理由律四重根的思维规律,这是系统认识展示的内容,形式为四个层次,属性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 老子是动态过程和系统认识,叔本华只有系统认识模式,没有动态过程逻辑规则:三个环节,两极对立,中介同一的理念。 叔本华提出了充足理由律,将它作为思维规律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三大规律抗衡,老子只是从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角度解说了系统认识的基本特征,没有进到规律性的高度。他只有顺其自然,符合自然的哲学理念,没有将自然规律提升到认识规律和思维规律的高度。

53 直接性环节的逻辑图形式 两个层次四种形式构成老子大道的逻辑模式,我们的动画片就是按照这一结构编制出来的。
内部四个环节是老子的哲学理念,外部是与西方哲学逻辑进行的对比。 形式和内容二者不可分割它构成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 第一部分的解说其逻辑结构用直观形式的逻辑图像展示出来。恰恰与《老子》大道的逻辑理念吻合。由此体现出《老子》大道讲述的逻辑理念在实践环节具有的应用价值。

54 结束语 这是依据蒋忠明动画法绘制的《老子》大道幻灯片,它使哲学逻辑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此传统的书本哲学和课堂哲学将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您觉得它的创意新颖的话,希望将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同事,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请您自觉尊重知识产权,牢记著作权法。不得随意将它商业化,为个人牟取私利。 动画法发明人蒋忠明、由思东创作室编制 欢迎访问思东书屋: 老子一书中指出:死而不亡者寿。大道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岁月沧桑,至今还在闪耀着东方智慧之光。可见,老子的“不言之教”将与人类命运共存亡。只要人类还没有从地球上消失,老子的大道就会发挥出它在威力。我们将它用幻灯片、动画片进行了通俗的解说,就会使它的生命力更加强大。它将与五千多言的《道德经》合二而一,迎来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2013年2月12日编辑


Download ppt "用幻灯片动画片解说老子(上) 思东创作室·2009年2月初稿 2010年7月20日修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