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现场检测 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 徐 景 副主任技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现场检测 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 徐 景 副主任技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现场检测 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 徐 景 副主任技师

2 职业病危害评价现场检测的类别 现场检测工作按检测对象可分为以下三类: 1、工作场所物理因素(强度)
2、工作场所可直读检测的化学有害因素(浓度) 3、卫生防护工程技术措施(防护能力)

3 现场检测的技术依据 1、《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2、《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 3、《照明测量方法》
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5、《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6、《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该标准包括11类物理因素的现场测量方法,规范了使用范围、测量仪器要求及测量方法。
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第3部分:工频电场、第4部分:激光辐射、第5部分:微波辐射、第6部分:紫外辐射、第7部分:高温、第8部分:噪声、第9部分:手传振动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第11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

5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基本概念 1. 稳态噪声: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档”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小于3dB(A)的噪声称为稳态噪声,如纺织机产生的噪声。 2. 非稳态噪声: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档”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大于等于3dB(A)的噪声称为非稳态噪声。

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基本概念 3. 脉冲噪声: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小于等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等于40 dB(A)的噪声称为脉冲噪声。 4. 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等效声级):在规定的时间内,某一连续稳态噪声的A计权声压,具有与时变的噪声相同的均方A计权声压,则这一连续稳态声的声级就是此时变噪声的等效声级,单位为dB(A)。 稳态噪声和脉冲噪声对人耳的作用不尽相同,在测量和评价方法有不同要求。

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噪声检测与评价标准 GBZ/T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中规定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噪声限值为85dB(A)。 非日8小时工作或非稳态噪声需计算8小时等效声级;非周5天工作时需计算40小时等效声级,按等效声级进行评价。

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1.现场调查 为正确选择测量点、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等,必须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局等,绘制简图。 (2)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等。 (3)预测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 (4)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

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2.仪器准备 (1)测量仪器选择:固定的工作岗位选用声级计,流动的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对不同的工作地点使用声级计分别测量,并计算等效声级。 (2)测量前应根据仪器校正要求对测量仪器校正。 (3)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设置为A计权、“S(慢)”档,取值为声级LpA或等效声级LAeq;测量脉冲噪声时使用“Peak(峰值)”档

1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3.测点选择 (1) 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3dB(A)],选择3个测点,每个测点记录2~3个读数,取平均值。 (2) 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3dB(A) ],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差<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 每个测点记录2-3个读数 取平均值。 (3)劳动者流动工作时,应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如使用声级计测量时,在流动范围内,应对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并记录累积作业时间计算等效声级。

11

12

13

1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4.测量 (1)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为:1.50m;坐姿为:1.10m。 (2)传声器指向声源的方向。 (3)测量仪器固定在三角架上,置于测点;若现场不适于放三角架,可手持声级计,但应保持测试者与传声器的间距>0.5m。 (4)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工作场所风速超过3m/s时,传声器应戴防风罩。应尽量避免电磁场的干扰。

15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5)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 (6)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根据声级变化(声级波动≥3dB)确定时间段,测量各时段的等效声级,并记录各时间段的持续时间。 (7)脉冲噪声测量时,脉冲的重复率较稳定时,记下一分钟或几分钟的脉冲重复率,依次推算一个工作日的脉冲数。脉冲的重复率不稳定时,则应记录一个工作日的实际脉冲数。 (8)噪声强度超标,应对噪声源噪声进行频谱分析。用实时窄带分析仪对脉冲信号作平均谱分析。频谱的频率范围从20Hz~20KHz。从频谱图上读出脉冲的主要频谱成分。

1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测量声级的计算 基本原理:均方A计权声压值相等 T10^(0.1LAeq,T) =∑ Ti10^(0.1LAeq,Ti) 全天的等效声级: n Laeq,T=10lg(1/T∑ Ti10^(0.1LAeq,Ti))

1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8h等效声级:将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的噪声强度等效为工作8h的等效声级。 LEX,8H=Laeq,T+10lg(Te/T0) “接触时间减半,接触限值加3”的来源

1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40h等效声级:非每周5d工作制的特殊工作场所接触的噪声声级等效为每周工作40h的等效声级。 n LEX,W=10lg(1/5 ∑ 10^(0.1LEX,8H))

1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 1 抽样原则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抽样对象。 2 抽样对象的选定 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接触噪声危害的劳动者都列为抽样对象范围。抽样对象中应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噪声危害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抽样对象随机选择。

2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2007 噪声
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 3 抽样对象数量的确定 每种工作岗位劳动者数不足3名时,全部选为抽样对象, 劳动者大于3名时,按以下原则选择,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3-5人抽2人,6-10人抽3人,10人以上抽4人

2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振动 1.概述
在生产中,按振动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将其分为手传振动(或称手臂振动)和全身振动。 2.测量参数 测量参数由加速度、频率组成。 3.测量仪器 振动测试仪。 4.测量方法及评价标准 测量方法参见《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称紫量 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 );评价标准参见《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全身振动参见IS02631《全身振动的人体评价》。

2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振动
按照生物力学坐标系,分别测量三个轴向振动的频率计权加速度,取三个轴向中的最大值作为被测工具或工件的手传振动值。

23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振动
使用手传振动专用测量仪时,可直接读取计权加速度值(m/s2);若测量仪器以计权加速度级(dB)表示振动幅值,则可通过式(1)换算成计权加速度 a=10(Lh/20) ∙a0 a0——振动加速度基准值,a0=10-6 m/s2

2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振动 在日接振时间不足或超过4h时,要将其换算为相当于接振4h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
(ahw)eq(4)=(T/4)1/2 * (ahw)eq(T)

25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紫外辐射 1.概述
紫外辐射的波长范围是100nm~400nm。通常将其分为三部分:长波紫外线(UVA),波长为400~315nm,又称黑斑区;中波紫外线(UVB),波长为315~280nm,又称红斑区;短波紫外线(UVC),波长为280~100nm,又称杀菌区。 主频率分别为365nm、290nm以及254nm。 2.辐照度 照射到表面一点处的面元上的辐射通量除以该面元的面积,单位是W/cm2,mw/cm2,μW/cm2。

2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紫外辐射 3.检测仪器 紫外辐射检测用紫外照度计进行。 应有选择性的使用不同探头。
4.测量方法及评价标准 测量方法参见《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评价标准参见《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

2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紫外辐射

2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紫外辐射
5.测量对象 应测量操作人员面、眼、肢体及其它暴露部位的辐照度或照射量。 当使用防护用品如防护面罩时,应测量罩内辐射度或照射量。具体部位是测定被测者面罩内眼、面部。 6.测量方法 测量前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校准。 为保护仪器不受损害,应从最大量程开始测量,测量值不应超过仪器的测量范围。

2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紫外辐射 计算混合光源(如电焊弧光)的有效辐照度方法:
混合光源需分别测量长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短波紫外线的辐照度,然后将测量结果加以计算。     Eeff= ×EA+0.64×EB+0.5×EC 式中: Eeff——为有效辐照度;     EA——为所测长波紫外线(UVA)辐照度;     EB——为所测中波紫外线(UVB)辐照度;     EC——为所测短波紫外线(UVC)辐照度。

3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射频辐射
射频辐射包括高频、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其对人体的健康损害因频率不同有所差异,因此在测量技术与评价方法上也有不同要求。 1.基本概念 频率由100KHz(100千赫兹)~30MHz(兆赫兹)电磁波属于高频段;其中30MHz~300M Hz (兆赫兹)段称为超高频,300MHz~300GHz(千兆赫、波长小于1米)属于微波段(见表)。 2.测量参数 超高频:电场强度、功率密度 高频:电场强度、磁场强度 微波:功率密度

3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射频辐射 3.测量方法及评价标准

3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射频辐射

33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射频辐射
4测量仪器 选择量程和频率适合于所检测对象的测量仪器。 5测量对象的选择 相同型号、相同防护的射频设备,选择有代表性的设备及其接触人员进行测量。 不同型号或相同型号不同防护的设备及其接触人员应分别测量。 接触人员的各操作位应分别进行测量。

3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射频辐射
超高频辐射的测量位置 测量操作者接触强度时,应分别测量头、胸、腹各部位。立姿操作,测量点高度可分别取为1.5 m~1.7m、1.1 m~1.3m、0.7 m~0.9m;坐姿操作,测量点高度可分别取为1.1 m~1.3m、0.8 m~1m、0.5 m~0.7m。 测量超高频设备场强时,将仪器天线探头置于距设备5cm处。

35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射频辐射
超高频辐射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将偶极子天线对准电场矢量,旋转探头,读出最大值。测量时手握探头下部,手臂尽量伸直,测量者身体应避开天线杆的延伸线方向,探头1m内不应站人或放置其他物品,探头与发射源设备及馈线应保持一定距离(至少0.3m)。每个测点应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3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射频辐射
超高频辐射的测量值的表示 测量结果可用功率密度或电场强度表示。在以场源为中心,半径为一个波长之外的空间范围称为远区场,也可称为辐射场。在远区场,功率密度与电场强度可只检测一个指标,其关系如下: P=E2/3770 P:功率密度,mW/cm2 E:电场强度,V/m

3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射频辐射
高频辐射的测量位置 测量操作位场强时,一般测定头部和胸部位置。当操作中其他部位可能受更强烈照射时,应在该位置予以加测。 测量高频设备场强时,由远及近,仪器天线探头距离设备不得小于5cm,当发现场强接近最大量程或仪器报警时,应立刻停止前进。

3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射频辐射
高频辐射的测量方法 手持测量仪器,将检测探头置于所要测量的位置,并旋转探头至读数最大值方向,探头周围1m以内不应有人或临时性地放置其他金属物件。磁场测量不受此限制。每个测点连续测量3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应小于15s,并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若测量读数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延长测量时间,取三次值的平均数作为该点的场强值。 近区场内,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大小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对于电压低电流大的场源(如某些感应加热设备的模具),磁场要比电场大得多。

3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射频辐射
微波辐射的测量位置 应在各操作位分别予以测量。一般测量头部和胸部位置。 当操作中某些部位可能受更强辐射时,应予以加测。如需眼睛观察波导口或天线向下腹部辐射时,应分别加测眼部或下腹部。 当需要查找主要辐射源,了解设备泄漏情况时,可紧靠设备测量,所测值可供防护时参考。

4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射频辐射
微波辐射的测量方法 应在微波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进行测量,测量中仪器探头应避免红外线及阳光的直接照射及其他干扰。 在目前使用非各向同性探头的仪器测量时,将探头对着辐射方向,旋转探头至最大值。 各测量点均需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测量值的取舍:全身辐射取头、胸、腹等处的最高值;肢体局部辐射取肢体某点的最高值;既有全身,又有局部的辐射,则取除肢体外所测的最高值。  

4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工频电场
测量要求 采用高灵敏度球型(球直径为12cm)偶极子场强仪进行测试, 场强仪测量范围:0.003 kV/m~100kV/m。 其他类型场强仪的的最低检测限应低于0.05kV/m。 测量时应包括作业场所地面场强的分布,工作方式、工作地点,进行有代表性的选点测量。 地面场强是测定距地面高1.5m的电场强度,测量地点应比较平坦,且无多余的物体。对不能移开的物体应记录其尺寸及其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并应补充测量离物体不同距离处的场强。

4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工频电场

43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激光 1.概述
激光是指波长为200nm~1mm之间的相关光辐射。其评价涉及到照射量、辐照度、照射时间几个参数。照射量是指受照面积上光能的面密度,单位为J/cm2;辐照度为单位面积照射的辐射通量,单位为W/cm2;照射时间为激光照射人体的持续时间,用t表示。 光谱校正因子(CA和CB)激光生物学作用是波长的函数,为评判等价效应而引进的数学因子。CA和CB分别为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校正因子。

4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激光 2.测量仪器 根据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和输出水平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
1. 用1mm极限孔径测量辐射水平时,测量仪器接受头的灵敏度必须均匀; 2. 测量仪器均应经国家计量部门标定,测量误差不得超过±10%; 3. 测量时中小功率的激光器用锤型腔热电式功率计,小能量的激光器用光电式的能量计,大功率的激光器采用流水量热式功率计。

45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激光

4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激光 3.测量方法
测量时将激光器调至最高输出水平,并消除非测量波长杂散光的影响。 测量激光器和激光器系统对眼和皮肤的最大容许照射时,应在激光工作人员工作区进行。激光辐射测量仪器的接收头应置于光束中,以光束截面中最强的辐射水平为准。 测量最大容许照射量的最大圆面积直径为极限孔径。测量眼最大容许照射量时,波长为200nm~400nm与1400nm~1*106nm用1mm孔径,波长为400nm~1400nm用7mm孔径。测量皮肤最大容许照射量时,用1mm孔径。

4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高温 1.基本概念
高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热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 接触时间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与8h的比率。 GBZ1-2010、GBZ/T :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4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高温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GBZ ) 接触时间率100%,体力劳动强度为IV级,WBGT指数限值为25℃;劳动强度分级每下降一级,WBGT指数限值增加1℃~2℃;接触时间率每减少25%,WBGT指数限值增加1℃~2℃。 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30℃的地区,WBGT指数限值相应增加1℃。

4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高温 2.测量方法评价标准
《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3.测量参数 WBGT指数、接触时间率,体力劳动强度等。 4.测量仪器 测量高温使用的仪器有:WBGT指数仪、通风干湿球温度计、风速仪、定向辐射热计等。

5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高温
干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10℃~60℃)、自然湿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5℃~40℃)、黑球温度计(直径150mm或50mm的黑球,测量范围为20℃~120℃)。分别测量三种温度,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得到WBGT指数。 室外:WBGT=温球温度(℃)×0.7+黑球温度(℃)×0.2+干球温度(℃)×*0.1 室内:WBGT=温球温度(℃)×0.7+黑球温度(℃)×0.3

5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高温
现场调查 1 了解每年或工期内最热月份工作环境温度变化幅度和规律。 2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作业和休息区域划分以及隔热设施、热源分布、作业方式等一般情况,绘制简图。 3 工作流程包括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等。 4 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5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高温
测量时间 1常年从事接触高温作业,在夏季最热月测量;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在工期内最热月测量;从事室外作业,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 2作业环境热源稳定时,每天测3次,工作开始后及结束前0.5h分别测1次,工作中测1次,取平均值。如在规定时间内停产,测定时间可提前或推后。 3 作业环境热源不稳定,生产工艺周期性变化较大时,分别测量并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 4 测量持续时间取决于测量仪器的反应时间。

53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高温
测点的选择 1、工作场所无生产性热源,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存在生产性热源,选择3~5个测点,取平均值。 2、工作场所被隔离为不同热环境或通风环境,每个区域内设置2个测点,取平均值。 3、测点应包括温度最高和通风最差的工作地点。 4、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相对固定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定,计算时间加权WBGT指数。

5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高温

55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高温
1 测量前应对测量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校正。 2 确定湿球温度计的储水槽注入蒸馏水,确保棉芯干净并且充分浸湿,注意不能添加自来水。 3 在开机的过程中, 如果显示的电池电压低,则应更换电池或者给电池充电。 4 测定前或者加水后,需要10min的稳定时间。 5 测量高度:立姿作业为1.5m高;坐姿作业为1.1m高。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头部、腹部和踝部,立姿作业为1.7m、1.1m和0.1m;坐姿作业为1.1m、0.6m和0.1m 。

5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2007 高温
WBGT指数的平均值计算: WBGT=(WBGT头+2*WBGT腹+WBGT踝)/4 式中:WBGT ——WBGT指数平均值; WBGT头——测得头部的WBGT指数; WBGT腹——测得腹部的WBGT指数; WBGT踝——测得踝部的WBGT指数。 在热强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场所,应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 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WBGT*t)/∑t

57 《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934-2008
热球式电风速计工作原理 本仪器由热环式传感器和测量仪表两部分组成。传感器的头部有一微小的玻璃球,球内烧有中热玻璃的镍铬丝线圈和两个串连的热电偶。热电偶的冷端连接在磷铜质的支柱上,直接暴露在气流中,当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加热线圈后,玻璃球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此温度和气流的速度有关,流速小时温度较高,反之温度较低。此温度通过电偶产生电势在电表上指示出来。因此在校准定标后,即可用电表读数,表示气流的速度。

58

59 《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934-2008
在测杆垂直放置,测头闭合在测杆内的情况下,打开风速计电源,使读数显示在零位置。 轻轻拉出测头,测头尽量离开测试人员,测头上的红点应对准风向,读出风速值。 根据读出的风速,查检定报告中的校正曲线或校正公式,得实际风速。

60 《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934-2008
通风干湿表原理 将两支完全相同的水银温度计都装入金属套管中,水银温度计球部有双重辐射防护管。套管顶部装有一个用发条或电驱的风扇,启动后抽吸空气均匀地通过套管,使球部处于≥2.5m/s的气流中(电动可达3m/s),以测定干湿球温度计的温度,然后根据干湿温度计的温差,计算出空气的湿度。

61

62 《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934-2008
通风干湿表的操作 1检查温度计的水银柱是否连接,并检查两支温度计读数是否一致,其差值不应超过0.1℃。 2用橡皮球加蒸馏水,使之充分湿润,加水时仪器不能平放或倒置,并防止湿纱布堵塞套管。 将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垂直悬挂在测定点,上足发条,3min后读数,读数精确到0.1℃。 测定完毕,待仪器风叶停止转动后,才可收放仪器。 查专用计算表确定相对湿度。

63

64 《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934-2008
空盒气压计的测压原理 由于盒内抽成真空(实际还有少量余压),当大气压力作用于盒面上时,盒面被压缩,并带动传动杠杆使指针转动,根据指针转动的幅度即可读得大气压力数值。 读数要求如下:①测量时将盒面水平放置在被测地点,停留10-20分钟时间,待指针稳定后再读数; ②读数时视线应该垂直于盒面。 ③轻敲盒面,克服机械摩擦 ④待指针平稳后,读气压数,精确到0.1mmHg或0.1hPa)

65 《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934-2008
辐射热计原理 利用黑色平面几乎能全部吸收辐射热,而白色平面几乎不吸收辐射热的性质,将其放在一起。在辐射热的照射下,黑色平面温度升学高而与白色平面造成温,差,在黑白平面之后接以热电偶组成的热电堆。由于温差而使热电偶产生电动势,并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反映辐射热的强度。 将辐射热计的选择开关置于“辐射热”档,将感受面对着辐射源,打开前盖板3~5s时,读取的稳定值为单向(定向)辐射热强度。 辐射热的单位换算式为1kw/m2等于6J/cm2*min。

66

67 《照明测量方法》GB/T 照度:表面上一点处的(光)照度是入射在包含该点的面元上的光通量除以该面元面积之商。单位为勒克斯(lx) 工业建筑照明测量主要考虑局部照明和一般照明 测点高度分工作面、地面或不同工作要求的水平面 室外作业区照明 针对《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

68 《照明测量方法》GB/T5700-2008 原理:光能→电能 构造:探头、显示器 测定:注意键置“OFF” 探头插头插入读数插孔
探头置待测位,光敏面对光 开盖 开电源开关 量程自动选位,稳定后读数 单位:Lx(勒克斯) 注意:如显示器左下方出现“BATT”,应更换电池

69

7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160.28 一氧化碳测定仪 原理:对不分光红外线具选择性吸收作用
采样:用聚乙烯薄膜采气袋 采气0.5~1.0L 分析:仪器启动和校准 采气袋→过滤器(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 →仪器进气口、表头读数 直测:探头→进气口 直接读数测定 单位:mg/m3 换算:mg/m3 =ppm×28/24.0

71

72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160.28 二氧化碳测定仪 原理:对红外线具选择性吸收作用
采样:塑料铝箔复合膜采气袋 采气0.5~1.0L 分析:仪器启动和校准 采气袋→过滤器→仪器进气口 表头读数 直测:探头(传感器)→进气口,直接读数测定 单位:mg/ m3 换算:mg/m3 =ppm×44/24.0 注意时间加权的问题

73

74 卫生防护相关项目 排风罩的性能测定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16758-2008 新风量和换气次数的测定
其他针对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检测

75 排风罩的性能测定 [风速直读式测定] (1)热球式热点风速仪 (2)旋浆叶轮式风速计

76 排风罩的性能测定 排风罩的测量指标 ❀ 排风罩的排风量 ❀ 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 ❀ 控制风速 76

77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排风罩的排风量可以通过测定罩口平均风速的方法求 得,也可以通过测定排风罩连接风管内测定断面的平均风 速的方法得到。
❀ 罩口风速测定法 - 匀速移动法 - 定点测定法 ❀ 排风罩连接风管内平均风速测定方法

78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匀速移动法 [测定仪器]叶轮式风速仪,测定范围0.3~40m/s。

79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罩口平均风速测定路线

80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定点测定法 [测定方法]
(1)矩形排风罩:将测定的断面划 分为若干面积相等的小块, 测点取在小断面的中心。断 面面积大于0.3m2,可分成9- 12块,每块面积小于0.06m2; 小于0.3m2,可取6个测点。

81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测定方法] (2)条缝形排风罩:在其高度方向 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 条缝长度方向根据其长 度可以分别取若干个测 点,测点间距小于等于 200mm。

82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测定方法] (3)圆形排风罩:可将测定 的断面划分为若 干个面积相等的 通行圆环,测点 布置在各圆环面 积等分线上,而 且在相互垂直的 直线上布置2个 或4个测孔。

83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测定方法] (3)圆形排风罩:按风管直径确定的圆环数m见下表: 风管直径 D(mm) <200
200~400 400~600 600~800 800~1000 >1000 环数m 3 4 5 6 8 10 测点数 12 16 20 24 32 40

84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测定方法] (3)圆形排风罩: 同心环各测点到风管中心的距离计算方法:
式中: Rn —— 风管中心到n环测点的距离,mm; R —— 风管半径,mm; n —— 从风管中心算起圆环的序号; m —— 风管断面所划分的圆环数。

85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排风罩罩口风速计算] 式中: V —— 罩口平均风速,m/s;
V1、V2、V3······Vn —— 各测点的风速,m/s; n —— 测点总数。

86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排风量计算] 式中: Q —— 伞形罩排风量m3/h; F —— 罩口面积m2; V —— 罩口平均风速,m/s。

87 排风罩风速、风量、风压的测定 排风罩连接风管内平均风速测定方法 [测定位置]
在连接排风罩的直风管上,距 连接口上游大于2倍管道直径,或下 游大于4~5倍管道直径处作为测定 断面。 *最少是1.5倍!

88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按GB/T12138的方法,计算出排风罩的排风量。 [测定方法]
毕托管与倾斜压力计的连接方法 如图所示,按上述测点位置逐个测量 各点的动压值和全压值(全压值在计 算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时用)。 至少测定三次,获得三组动压值,风 管内断面风速为至少三组动压值分别 求得的风速的平均值。 按GB/T12138的方法,计算出排风罩的排风量。

89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90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风速计算] (m/s) 式中: υ——风管内空气的平均流速,m/s; Pd——动压 ρ——空气的密度,kg/m3;

91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排风罩的阻力计算] Pz =│Pq│-Pm 式中: Pz—— 排风罩的阻力,Pa;
Pq—— 测定断面各测点的平均全压,Pa; Pm——排风罩连接口到测定断面处的摩擦阻力,Pa。

92 排风罩风速、风量的测定 [排风罩的阻力系数计算] 式中:Pd——测定断面各测点的平均动压,Pa。

93 新风量、换气次数的测定 全面通风量L=nV V,通风车间容积 m³ n,通风换气次数,次/h L,总风量,m³/h

94 新风量、换气次数的测定 通风换气次数(换气率)的测定方法 GB/T18204.19-2000 示踪气体:六氟化硫或二氧化碳
测定室内空气量M(相当于有效容积)

95 新风量、换气次数的测定 测定一小时前后的示踪气体含量
关闭门窗在室内均匀释放示踪气体,每立方米室内空气释放0.5~1.0g的六氟化硫或2~4g的二氧化碳,同时用风扇扰动空气使其充分混合。 梅花布点采样,立即分析,一般不超过3天。 按GB/T 检测二氧化碳浓度

96 新风量、换气次数的测定 计算公式 Ma= ×M×lg 六氟化硫的Ca取0,二氧化碳的取0.04% 通风换气率E=

97 管道内含尘浓度的测量 等速采样的原理 普通型采样管法、皮托管平行测速采样法、动压平衡型采样管法、静压平衡型采样管法。

98 除尘器性能的测定方法 进出口必须同时测定! 处理风量:等于除尘器进、出口风量的平均值 漏风率:风量平衡法和热平衡法
(出口风量-进口风量)/进口风量*100% 阻力损失:除尘器出口与进口平均全压差

99 除尘器性能的测定方法 除尘全效率:浓度法测定。 除尘器安装在风机吸入段时(Q2大于Q1) 除尘器安装在风机压出段时(Q1大于Q2)

100 谢 谢 !


Download ppt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现场检测 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 徐 景 副主任技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