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義比較的歷史背景 一、初期教會的俗化: 從使徒時代教會建立到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期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義比較的歷史背景 一、初期教會的俗化: 從使徒時代教會建立到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期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義比較的歷史背景 一、初期教會的俗化: 從使徒時代教會建立到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期間。
注意屬世與屬靈環境的預備,時候滿足、希臘化、羅馬帝國的擴張、建設與法律 二、中世紀教會勢力的消長: A.D 路德馬丁改教以前的政教關係,注意教皇制的組織(對照:僕人式的領導)、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分裂等, 三、宗教改革與新教: A.D.1517以後,基督教宗派的衍生及其教義要點,注意改教領袖的才能、勢力,宗教戰爭與新航路發現以後的傳播 以本會中級班第三年第三季的教材,為主要的說明

2 初期教會歷史在新約聖經的描述 一、聖靈降臨、基督徒的出現與教會的定義:
二、基督徒受逼迫:先是受不信耶穌的猶太同胞迫害,司提反殉道,而後來保羅為主所感召,成為外邦的使徒。 ﹝影片:保羅﹞ 三、從問題教會看教會問題:人性、文化與迷惑 ‧亞拿尼亞夫婦的欺哄聖靈、寡婦的飯食被忽略 ‧西門欲買聖靈權柄,衍生Simmony一詞;猶太基 督徒堅持割禮與食物、守節條例;丟特腓的濫權。 ‧哥林多前後書提到紛爭結黨、說方言與領聖餐的次序、婚嫁與亂倫、姐妹地位與蒙頭等問題。 約翰壹貳参書提到反「道成肉身」觀(諾斯底主義)

3 聖經之後的教會史事要點 A.D.64尼祿(Nero)皇帝成為第一個迫害基督徒的羅馬皇帝。﹝影片:暴君焚城錄﹞
隨後,間斷、局部的迫害來到,殉道者更多:如里昂地區。德修(Decius, )起為全面性迫害。 A.D.313君士坦丁皇帝使之合法化,也把拜太陽日Sunday改做基督教禮拜的「主日」,還有聖誕節,基督徒免當兵,使政府凌駕教會之上。 A.D.381阿多修皇帝在位時,宣佈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量的增加,質的降低

4 教皇制的出現 ‧羅馬人迫害基督徒的主因:不拜偶像(眾神包括皇帝)、吃喝人的血肉(誤解聖餐)
‧長老與主教(首席長老)、大主教(五大城市: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安提阿、羅馬、君士坦丁堡),羅馬最後出線。 ‧蠻族的入侵:來自北方的日耳曼人、來自西亞的東西哥德人越過多瑙河,以及北匈奴人的西遷。 ‧羅馬以政治中心及首善地區而成為終極目標:西羅馬皇帝力戰不支。 452年,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王阿提拉談判,拯救全城。 476年,日爾曼傭兵叛亂,廢羅馬皇帝,自立為王。政治的真空使教皇擁有政權。此後一千年間,進入中古時代。 ‧羅馬教皇的擴權,修道院保存古籍與聖經經卷、修道士宣教與教育蠻族,使陸續成為基督教國家

5 教會內部的發展 異端的出現:異教與文化的酵,不求甚解的信仰
諾斯底主義、孟他努主義、嗣子論、父子聖靈的屬性、耶穌的神性、摩尼教的二元論、多納徒派,修道主義。幾次大公會議的舉開與定奪。 教父的傳承與護教: 希臘哲學的衝突與融合;伊格那丟、坡旅甲、游斯丁、俄利根、革利免、奧古斯丁、耶柔米等。 正典與信經: 聖經經卷的確定、旁(偽)經、信經(使徒信經等) 參考書:祁伯爾著,李林靜芝譯,《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台北:校園出版社,1986。

6 中世紀教會的演變 教皇的保護國:法蘭克國王克洛維要求其軍隊在聖誕節歸信基督教,這一天三千人接受灑水禮,是為「群體信主」的濫觴。
查理馬特爾抵擋回教的擴充,不至越過庇里牛斯山。 查理曼國王阻止蠻族倫巴底人入侵有功,取得「教皇領土」(教廷的前身),800年被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其子孫分裂成法德義三國。 962年德王鄂圖一世被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直到1806年。 封建制度的興起:第九世紀東歐的斯拉夫人、北方維京人分由海陸進犯,造成歐洲城市人民多避居鄉間,將土地獻給貴族或教會,以尋求庇護,使得社會經濟進入莊園制。國王又將土地分賜功臣,以換取其忠心和服務,臣子也對其部屬如法炮製,形成「領主」與「家臣」關係,這種領土大小不等「地方分治」的互助,彼此有一定的權利義務,稱為「封建制度」。

7 政教關係的爭奪 政府控制教會:「加冕權」與「授衣禮」的鬥爭。 第八、九世紀,國君、貴族諸侯的征戰不斷,以土地人民為戰利品,控制教皇的廢立,教皇不再是義大利人,甚至是小孩或同時三個,還可進行聖職買賣。十一世紀確定教皇選舉法,廢平信徒(政治領袖)授衣禮 教會被擄:法王迫使教皇離開羅馬,教廷遷至法國南部的亞維儂( )。但十四世紀末,在羅馬另立教皇。 東羅馬帝國與東方教會:以政領教。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被回教攻陷滅亡。一些學者受聘於佛羅倫斯,開啟當地「文藝復興」。 東西方教會分裂:民族不同、使用希臘語文與地理的遠隔。如:崇拜圖像的爭辯。 1054年,兩方教會領袖阜丟斯(Photius)、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為爭權互相開除教籍。後來東歐斯拉夫民族主要受東正教影響。

8 宗教改革的背景與先鋒 一、改教背景 ‧教會腐敗:聲稱聖品階級高於平信徒階級、擁財富與高位,禁慾苦修到縱慾腐化,出賣大赦(贖罪券)
‧政府混亂:改教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忙於對戰法國,壓制新教不成。 ‧社會經濟問題:國君貴族收重稅 二、改教先鋒 ◎ 瓦勒度派(Waldens) :法國里昂富商領導,主張回歸聖經,平民可講道。 ◎ 約翰‧威克里夫:牛津大學教授,反對贖罪券,翻譯武加大拉丁文聖經為英文,獲得政治勢力庇護,不致被捕下獄,中風而死,惟死後被焚燒屍骨﹝影片﹞ ◎約翰‧胡司:受約翰‧威克里夫影響,反對贖罪券。波希米亞大學校長,被火刑而死﹝影片﹞

9 宗教改革的過程與重要人物 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 崇拜聖徒遺物,贖罪券的九十五條看法,貼在威登堡大學的教堂門口。形成抗議宗的信義會(路德會) ﹝影片﹞ 二、慈運理:在蘇黎世,可惜他因擔任軍牧而陣亡早逝。其跟隨者大多跟隨馬丁路德 三、加爾文:巴黎大學高材生,與羅耀拉同學。逃亡途中,落腳日內瓦,實行改革,先失敗後成功,形成長老宗。影響蘇格蘭(國教)、荷蘭改教(1609獨立建國)。 ◎注意他們對聖餐與教會組織行政的觀點 四、英王亨利八世:因離婚問題而脫離羅馬教皇,至其子女形成安立甘派(聖公會),實質仍近舊教 ﹝影片﹞ 五、重洗派:源於瑞士,反對嬰兒受洗與政府管轄,曾受新舊教圍剿,形成浸禮宗(浸信會),其溫和派如Amish(在美國賓州生活不用電等現代化設施),門諾會

10 宗教改革的餘波 一、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1530年代組成異端裁判所、新修會耶穌會,頒布禁書目錄。十六世紀新航路發現後,有利瑪竇來華傳教成功,後因禮儀之爭而被禁教120年,二次大戰後改可拿香祭祖。第二次梵蒂岡會議,決議回應普世合一運動,與東正教、新教對話。 二、宗教自決與宗教迫害:1555年簽訂奧斯堡和約,協議各統治者全權決定其人民的信仰宗派,不同意者遷居他國。法王亨利四世於1598年頒佈南特詔諭,允許新教徒信仰自由。 但新教各派本著個人可直接與神交通,對聖經自有見解而互不相容,甚至迫害反對者。 三、宗教戰爭:1610年,法王亨利四世被殺,新教徒大量出亡。德國有卅年戰爭,1648年簽訂和約。在英國,有 年清教徒革命、1685年光榮革命。從這些百年紛擾,造成人口大量傷亡,經濟蕭條,各國省悟之餘,漸採宗教寬容政策,導致宗教冷漠症。 四、結語:回歸聖經,端賴聖靈,方能參透一切真理(腓三12-14)。這是我們的使命。


Download ppt "教義比較的歷史背景 一、初期教會的俗化: 從使徒時代教會建立到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期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