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颜 德 如 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颜 德 如 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颜 德 如 教授

2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一)孟子的生平及《孟子》的地位 孟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今山东邹县)。 生卒年无定论,大约从公元
前385到289年,也就是战国后期 (孔子百年后)。寿命比较长, 大约80多岁。 1.成长

3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1)“孟母三迁”。墓地——市场——学校 (2)“断机教子”。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从中我们得出两点看法: 一是孟子自小受母亲影响大,这对他的思想 性格有无影响? 二是百姓的迁徙是否比较自由?

4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受业(与孔学的关系) 受业于孔子之嫡孙孔汲(字子思,孔鲤之子) 的门人。《史记·孟荀列传》:“受业子思之门 人”。
自述他与孔学有密切的关系: “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 孔子也。”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5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 也。” 因此,他理应承担起“正人心,息邪说,距 诐行,放淫辞”的重任。
孟子为孔子的继承人,或者说他继承了“道 统”。韩愈点破这一点:“孔子之道大而能博, 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 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

6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授弟子,源远而未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 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二程也指出:“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 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 其功甚多。” 由是,孟子十分自负:“如欲平治天下,当 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7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3.游学 一生与孔子相似,主要是教学著书、游历列 国。曾游学过齐、宋、薛、邹、鲁、滕、魏等
国,前后历时10余年,最后达到“后车数十乘, 从者数百人”,排场和气势很大。 4.《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大概是 晚年所作。

8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认为:“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 伐为贤,而孟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
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 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是孟子与其弟子合作完成的。 在汉代,《孟子》被立为经学传授博士。 在唐代,由于韩愈之功,明确为“道统”的 传人。

9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在两宋时期,由“子”入“经”。尤其是王 安石为相期间,将《孟子》列入科举。 南宋的二程、朱熹,尤其是朱熹把《孟子》
与《论语》并为“四书”之列,并做注,将孟子 推许为“亚圣”。 元朝正式封孟子为“亚圣”。 明清继续尊孟子为“亚圣”,地位巩固。

10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明朝嘉靖九年,选定孔门“四圣”配享孔庙: 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东汉赵岐的《孟子注》,以训诂著称;南宋 朱熹的《孟子集注》,以义理著称;清代焦循的 《孟子正义》,以综合全面著称。

11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思想概要 1.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乱世与性善 (1)现实背景 司马迁所述: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 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 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各务于合众连横, 以攻伐为贤……”

12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认识: 一是从思想观念上看: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又)作;臣弑其君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 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 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 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 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

13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是从君王的实际作为看: 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
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二是从君王的实际作为看: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 之。”

14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在上述环境中生活的民众,其境遇糟糕透顶: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2)性善说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阐述性善说,主要有两处: 其一: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

15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 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 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同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16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其二: 主要的意旨:从人的本性来说,人都是可以为 善的;人不能为善,与资质无关;人不能为善,在
于人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善性;现实的人实现性 善,是一个努力追求的过程。 其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17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 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 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

18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综观上述两处,有疑问:孟子所言的性善太 玄乎,能不能有比较形象的说法?孟子有关人性 本善缺乏论证? 孟子关于性善的论证
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 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综观上述两处,有疑问:孟子所言的性善太 玄乎,能不能有比较形象的说法?孟子有关人性 本善缺乏论证? 孟子关于性善的论证 其一用“水”的特性来说明:

19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 其二从人的官能共性来说明: 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
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其二从人的官能共性来说明: “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 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独无所同 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其三从人的情感共性来说明:

20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留给世人最大的困惑:既然人之本性为善, 为什么还有圣人、君子、庶民的差别呢? 孟子的回答是:从现实看,确实存在这样的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 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 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留给世人最大的困惑:既然人之本性为善, 为什么还有圣人、君子、庶民的差别呢? 孟子的回答是:从现实看,确实存在这样的 区别;从理想看,“人皆可以为尧舜”。

21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前者(现实)从人与禽兽的差异来说明: “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之存
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 义也。” 后者(理想)从圣人与民同类来说明:“麒 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 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

22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他还多处强调这一点: 后儒认为:“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 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二程语)。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 “尧、舜与人同耳。”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 矣。” 后儒认为:“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 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二程语)。

23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理想秩序:王道之世 (1)何谓王道? “王道”的基本要求: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4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为此,希望君王行“仁义”: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5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不惟君王,父子、兄弟之间亦施“仁义”: (2)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2)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 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

26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倾向:贵王贱霸。“五霸者,三王之 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
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 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的倾向:贵王贱霸。“五霸者,三王之 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 今之诸侯之罪人也。”“五霸”即齐桓公、晋文 公、秦穆公、宋襄公(或吴王阖闾)、楚庄王。 “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武王。 有时对“霸”无可奈何:“今一见之,大则 以王,小则以霸。”

27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 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 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 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 也。故汤之於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总体来看,崇尚仁政:“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韩愈语)

28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3)王道与先王之道的关系 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 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 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 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 民不被其泽,不可法於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 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 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 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

29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可见:王道与先王之道是相通的。 何时迎来治世?孟子自己说:“天下之生久 矣,一治一乱。” 3、实现王道乐土的基本举措
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 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 乎?” 可见:王道与先王之道是相通的。 何时迎来治世?孟子自己说:“天下之生久 矣,一治一乱。” 3、实现王道乐土的基本举措 (1)“定于一”

30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 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
定?’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 ‘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 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 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 御’”。

31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仁君 君主的职分:“天降(又作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什么样的人能为仁君?“匹夫而有天下者,
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之荐之者。” 只有仁君,才能平治天下:“君仁,莫不 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 定矣。”“身正而天下归之。”

32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为此,必须加强修身:“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 而天下平。”
理想君主的模型:舜。舜“善与人同,舍己 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 帝,无非取于人者”;“好善而忘势”、“乐其 道而忘人之势。”

33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3)贤臣 其一、认识到贤臣的重要 “不用贤则亡。” “仁者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其二、合理任用他们
“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 而愿立於其朝矣。”

34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其三、处理好君臣关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
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仇)。” 其四、臣工要积极发挥辅佐仁君的作用 臣下应“格君心之非”。罪大恶极的是阿谀 奉承:“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35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臣的两种表现:如果臣是“异姓之卿”,就 应该“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如
果是“贵戚之卿”(王室宗族的卿)应“君有大 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4)贵民 其一、君主应树立重民的观念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 削。”

36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重要的是,树立“民贵君轻”的思想。“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 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 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在行为上,要与民同忧乐:“与百姓同乐,

37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则王矣。”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其二,实行诸多“得民之道” a.保民以安 1)保护民众免于自然的灾害;比如尧治理天下 时:

38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保护民众免于人为的祸端。主要表现有二: 反对穷兵黩武。对好战的国君,非常不满: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 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 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 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 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2)保护民众免于人为的祸端。主要表现有二: 反对穷兵黩武。对好战的国君,非常不满: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

39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因此,国君应该“好仁”:“国君好仁,天 下无敌焉”。 不要施行“弊政”。比如下面的对话:
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 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因此,国君应该“好仁”:“国君好仁,天 下无敌焉”。 不要施行“弊政”。比如下面的对话:

40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 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老弱转乎沟壑,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 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 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老弱转乎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 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41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b.制民之产 1)为什么要制民之产?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当然,对于“士”则不一样:“无恒产而有 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 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 可为也?”

42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如何制民之产? 从朝廷角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 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
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实行井田制的前提必须划定土地的界限: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 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 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43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从民众角度:“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 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
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 3)制民之产有何意义?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 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 也轻。”

44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反之,如果:“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 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 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c.取民有制 “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 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 也。……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

45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什一去关市之征。” “薄税敛。” d.用民以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6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e.养民孤老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
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其中显见“尊老”,为何?“天下有达尊三: 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 辅世长民莫如德。”

47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f.教民有方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 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
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 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 者师也。” 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8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5)有道之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 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49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6)“诛独夫”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 弑君也。”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诛独夫”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 弑君也。”

50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三)简要评析 萧公权:“孟子之功不在自出心裁创设其 旨,而在重张坠绪于晚周君专政暴之时。于是孟
子之政治思想遂成为针对虐政之永久抗议。虽势 不能见采于时君,而二千年中每值世衰国乱辄一 度兴起,与老庄之无君思想互相呼应。” 关于孟子所称述的王道政治,杨泽波:

51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王道政治应理解为“理想化的君本论”: 因为王道政治的基础仍然是“君本论”,这个大
限没有突破,所以它在专制政体中才能够生存, 没有被禁绝;又因为王道政治是“理想化”的君 本论,与“现实化”的君本论有一段距离,形成 了一定的张力,所以才能与现实专制政治相抗 衡,成为两千年来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

52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是孟子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到了当时政治 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反其道而行之,大力鼓吹王
道政治,就是希望以这种理论来校正霸道政治之 失。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王道政治在当时不 可能真正实现,只是一种理想,只能存在于人们 美好的想象之中,所以说它是一种“理想政治”。

53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三是中国两千年政治发展史证实了这样一个 规律:大凡“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
张力比较大的时候,就是这个社会治理得比较好 的时候;大凡“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之间 的张力比较小,或完全没有张力的时候,一定是 政治黑暗、社会腐败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能 够为“理想政治”提供蓝图的,正是孟子的王道 政治。因此可以说,孟子王道政治即“理想化的 君本论”所建构起来的“理想政治”,其功不可

54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不谓大也! “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 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
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 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余音绕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55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一)荀子的身世、《荀子》与诸子的关系及荀 子的命运 1.荀子的身世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
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 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 约生于公元前298年, 死于公元前238年。 一生与孔子、孟子一样,是在游历中度过的。

56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在齐国游学时,是“稷下先生”之一,一度 成为稷下学派的领袖(“祭酒”)。 晚年到楚国,受到当时的权势人物春申君的
礼遇,委以兰陵令,最后死在楚国。 荀子的师承问题。《韩非子·显学》:“自 孔之死也,有孟氏之儒,……有孙氏之儒,……。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 同,而皆自谓真孔墨。”荀子到底跟谁学习儒 家,只字不提。大概是向很多家的老师学习。

57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荀子》与诸子的关系 现在流传的《荀子》有32篇,由刘向编订。 《荀子》一书,大多数的文章是托荀子之名 的。
从《天论》、《解蔽》、《非十二子》可见 《荀子》与诸子关系:“荀子的主体思想属于儒 家,同时又批判地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看起 来有点杂,但杂而不乱,反而显得浑厚、充实、 容量大。”

58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比如,《解蔽》:“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
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 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 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勢谓 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 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59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3.荀子的命运 司马迁说:“孟子、荀卿之烈,咸遵夫子之 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史记·儒林 列传》)
刘向说:“惟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 (《孙卿新书叙录》)

60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徐干:“荀卿生乎战国之际,而有睿哲之 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明拨乱之
道,然而列国之君以为迂阔不达时变,终莫之肯 用也。”(《中论·审大臣》) 正如《荀子·成相》:“虽有贤圣,适不遇 时孰知之?”

61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宋代的理学家基本上是贬荀子。明代学者基 本上又扬荀。清代学者对荀子有抑有扬。 推崇荀子,认为他深得孔学的精髓,至少可
与孟子比肩。 诋毁荀子的有两点:一是背叛儒家,开启了 臭名昭著的法家;二是与实际的君主专制联姻。

62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贬荀的比如,谭嗣同:“悲夫!悲夫!民生 之厄,宁有已时耶!故常以为二千年来之政,秦
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 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梁启超也认为,《荀子》一书:“尊君权。 其徒李斯传其宗旨,行之于秦,为定法制。自汉 以后,君相因而损益之,二千年所行,实秦制 也。”

63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思想概要 1.性恶论 (1)人“最为天下贵” 其一,“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 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 最为天下贵也。”

64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二,有“辨”或“别”的能力。 “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 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其三,能“群”与“分”。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 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65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人何以能群?曰:分。(无分则争,争则 不能群也。) ” “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
(言分义须也。义,谓能裁断也。)和则一,一 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 也。(物不能害,所以安居。)故序四时,裁万 物,(裁,亦成也,)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 之分义也。(以有分义,故能治天下也。)”

66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人性:从无所谓善恶到恶 其一,从自然性出发,人具有“情”和“欲” “性者,本始材朴也。(朴者,素也。言性
本质素)”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67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由“性”而发生出来:“情”和“欲”。 “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
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具体来说,有 四个方面的“情”、“欲”: 1)感官欲望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 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 休,此人之情性也。”

68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好利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 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
不知不足(当为“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3)排他性和妒忌心 “生而有疾恶焉。” 4)喜欢名誉 “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天下之人应之 如景向,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

69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以上四点,作为人来说,无一例外,都是 “无待而然”的本性,没有善恶是非之分。 其二,现实的人都是争权夺利的,也就是说,
他们可能是恶的。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 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 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 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 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70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意思是说,如果完全按照人的本性去发展, 就要与“辞让”、“忠信”、“礼义文理”等发
生冲突。正是从这个意义说,人性是恶的。 任由人性发展,社会秩序将处于无休止的争 斗中:“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 荀子的性恶说,针对孟子的性善说:“孟子 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 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是善恶之分也已。”

71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王霸之辨 在荀子看来,王与霸虽有原则的差别,但不 是截然对立的。他在王霸之下做了更细致的区分:
王、霸、强、安、亡 。 对外来看:“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 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 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 危。”

72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所谓“夺之人”,是指争取人心。“夺之 与”,是指同其他国交好,建立信用。“夺之 地”,指占领他国土地。
“霸道”是“王道”的候补者。王、霸可以 相通:“上可以王,下可以霸。” 对内之表现,以对人民的态度作区分:“王 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 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

73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 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 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如何才能“王”、“强”、“安”、“亡” 呢?荀子说:“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 安,聚敛者亡”。 3.圣王:正名和化性起伪 (1)为何崇“圣王”?

74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法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
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 以务象效其人。” (2)为何要圣王来“正名”? “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 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 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 名。”

75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3)为何要“圣王”来“化性起伪”?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 生于伪。”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 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76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4)如何正名? 其一,“立隆正” “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 是非不分而辨讼不决。故所闻曰:“天下之大
隆,是非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王制是也。” 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王之分,荣辱 是也。” 其二,“齐一”

77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 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谓之大本。
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 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 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其三,正名的功效 “制名以指实,上以别贵贱,下以别异同。”

78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4.隆礼重法:有治法无治人 (1)援法入礼 其一,什么是“礼”?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 师,是礼之三本也。”

79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礼是有关“生”、“类”、“治”的若干规 定的总和。 其二,“礼”“法”的关系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
礼而止矣。” 就是说“法”要以“礼”为根据:“故非 礼,是无法也。” 其三,“礼(法)”的起源

80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
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 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 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 也。” “礼”(包括“法”)起源于物质生产 (“物”)与消费(“欲”)的冲突。

81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四,“礼(法)”的特征 等级性:“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 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客观性:“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 丈检式也,人伦尽矣。”“礼者,节之准也。” 其五,“礼(法)”的功用 总体而言:“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

82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具体而言有三—— “养”:“故礼者,养也。” “辨”或“别”或“分”:“人之生,不能无
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 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 以管分之枢要也。”“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正国家”:“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 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 成,国家无礼不宁。”

83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先礼后法 其一,“礼”“法”的内容是否相同? “礼”的核心和实质是人伦道德规范:
“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 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贵贵、尊尊、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 之得其节,礼之序也。”

84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法”的内涵有四: 总的政治原则或者政治传统或被模式化的历 史经验,即“道法”、“礼法”。比如,“三王
之法”、“千岁之法”、“百法之法”。 一般性的标准、规矩,即“师法”。荀子 说,君子“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

85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国家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即“法度”、 “法数”。“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
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 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 刑法禁令,包括法令、法规和刑罚。比如, “立法施令,莫不顺此”,“刑法有等”。

86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二,二者作用的范围相同吗? “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 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
是非不乱。”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 则必以法数制之。”

87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三,二者运作方式和成效不同。 总体来看,在运作方式上,“礼”是以教化 为主,法是以刑诛为主;一个是疏导,一个是禁 止。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二者的功效也有差别: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3)礼法并用

88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一,治国应礼法并用 “治之经,礼与刑。” “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
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 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 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其二,赏庆刑罚与礼义道德结合

89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 以爱之,尚贤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
事、轻其住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 以定,风俗以一。……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 神,所为者化。” 5.尊君贵臣:有治人无治法 (1)尊君

90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一,为何要尊君?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 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
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 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 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 则法虽具,是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 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 乱。”

91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 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 其二,君的职责
职责之一为“能群”,具体化为“四统”。 “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 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 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善生养人者,人亲之; 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

92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藩饰人者,人荣之。四统者具,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 “生养人”:解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班治人”:设官分职,使人守职奉公、遵 法安政。 “显设人”:根据德行来排定地位的高低, 根据能力授予官职的大小,尽量做到贤德有爵, 能者有位,各得其宜。 这就是:“无德不贵,无

93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 幸生。” “藩饰人”:人们的车服、器物的装饰要有
一定的等级。如此可以:“上以饰贤良而明贵 贱,下以饰长幼而明亲疏。” 职责之二为“管分”。 “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具体就是:“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94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三,君主如何治国? 把握制定用人、治国的大原则: “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夏 之,兼照之,以观其盛者也。”
“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 等。” 处理与臣子的关系:

95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独,明主尚贤使能而飨 其盛,暗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诚必 用贤。”
也就是要求君主“兼听”、纳谏。他说: “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兼听齐明而百事不 留”。 要选择好宰相:

96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身能,相能,如是 者王。” 分析奸臣产生的原因:“凡奸人之所以起 者,以上之不贵义、不敬义也。”
其四,要以成为圣王为理想 “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 之所以取天下也。”

97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 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
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 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县天下之权称也。” (2)贵臣 其一,臣的职责 “政法令,举措时,听断公,上则能顺天子之命,下则能保百姓,是诸侯之所以取国家也。

98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下则能保其职,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循法则、度量、刑辟、
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 子相传,以持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 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 尤其要发挥“相”的职责,因为:“相者, 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 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 于君。”

99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二,臣的品分 “内不足以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 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宠乎上,是态臣者
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 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 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 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 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 类接誉,以待无方,曲城制象,是圣臣者也。”

100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四类:态臣、篡臣、功臣、圣臣。 使用不同的臣,达到的效果不一样:“用圣 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 亡。”
其三,臣如何事君 1)要坚持原则。一条是“忠顺”:“以礼事 君,忠顺而不懈。”何谓“忠顺”呢?荀子说: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逆命而利君谓之忠”。 另一条是“从道不从君”。

101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事君的行为是具体而灵活的: 忠。分为大忠、次忠、下忠,与“忠”相对的 大坏蛋,荀子称之为“国贼”。
“以德化君者,谓之大忠;以德补君之不足 者,谓之次忠;因诤谏而触怒其君者,谓之下 忠。” 谏。有勇气向君主进言,用则留,不用则去, 叫做谏。

102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诤(争)。有勇气向君主进言,用则留,不用 则死,叫做诤。 辅。当国家面临大患,能联合群臣,限制君的
权力,最终能够解决国之大患者,叫做辅。 拂。表面上看是抗君、反君,实际上却因此举 使国家转危为安,成国之大利,叫做拂。 以上行为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君主来灵活运用

103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如果遇着圣君,用不着谏诤,听命顺从而 已,不能私心自用; 如果是中君,应该谏诤,但不要阿谀谄上, 必须是非分明;
如果是暴君,不能谏诤强矫,可以在柔顺和 从的前提下,微谏暗喻,在一定的原则范围内, 曲意逢迎,以便能够尽量弥补缺陷,消除过失。 如果处于乱世,君主又是暴君,身不由己, 这时只好明哲保身,活命要紧。

104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6.庶民安政 (1)充分认识民的作用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 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
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2)处理好君民关系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 也。”

105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 安位。马骇舆,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
之。……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 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此之谓也。故君子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 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 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3)富国富民

106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足富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节用 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馀,裕民则民富。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 役,无夺农时,如此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 民。” (4)安政守分 其一,庶人不安政的表现

107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不肯 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其二,如何安政?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如
是,则庶人安政矣。” 其三,谨守职分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 器。”

108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三)简要评析(兼与孟子之比) 1.孟荀之异 “孟子以仁义为说,而荀子则礼乐是隆”; “孟子法先王,荀卿法后王”;
“孟子言性善,荀卿则谓性恶”; “故荀卿尤重礼乐,而以礼定分,节人之 欲;以乐兴感,节人之情。”

109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评析 人性恶和人性改造是荀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 础。 外来的改造与自我修身是进行改造的两条途
径,缺一不可,但外来的改造是主要的。 外来改造的武器是礼,礼既是道德规范,又 是政治制度。

110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礼这个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由圣人、 君子制造出来的,并肩负在圣人、君子身上。于 是圣人、君子构成了治之原、治之本。
在思想逻辑上,荀子与孔、孟不同:孔、孟 二人强调由己及人,荀子则强调由圣人君子进行 改造。 荀子到底是不是儒家的叛逆?或者说他是不是 法家的同道?

111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从表面上看,荀子与法家都是尊君的。但 是,“荀子尊君,固有与法家根本不同之点。法
家倾向于以君为政治之主体,荀子则不废民贵之 义。盖荀子尊君之主要理由,为君主有重要之职 务。以今语释之,荀子思想中之君主,乃一高贵 威严之公仆,而非广土众民之所有人。若一旦不 能尽其天职,则尊严丧失,可废可诛。”

112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荀学诚有与孔孟精神一贯之处,特不在其 论治法而在其重治人。简言之,荀子之政治思想
以法为末,以人为本。故接近申商者其皮毛,而 符合孔孟者其神髓也。……孔孟重君主之道德而 不重其权势,申商重君主之权势而不求其道德。 荀子乃兼重之。集成并美,其说似臻尽善。” (萧公权)


Download ppt "第四章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颜 德 如 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