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歷史二 第三篇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2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新國際秩序形成的背景 宋遼間的平等外交 宋夏和戰 宋金關係

3 新國際秩序形成的背景 1.傳統的國際秩序─以中國為中心: A.背景:華夏民族基於文化的優越感以及 儒家的王道政治理念 B.理念: a.天朝上國 b.要求外族稱臣納貢 C.入主的蒙元與滿清亦是

4 2. 新的國際秩序─夷 夏並存 A. 背景: a. 安 史亂後,中國不再是東亞國際盟主 b. 北方民族遼、夏、金相繼崛起 c
2.新的國際秩序─夷 夏並存 A.背景: a.安 史亂後,中國不再是東亞國際盟主 b.北方民族遼、夏、金相繼崛起 c.宋朝國力不振 B.兩宋與強鄰的對策: a.維持多元或對等外交關係 b.以「國與國」形式互動 C.宋朝士人民族意識日強:夷 夏之防益嚴

5 宋遼間的平等外交 1.遼的崛起: A.族群:契丹─ 遼河上游 B.時間:唐末後梁之間 C.擴張: a.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稱帝(916) b.耶律德光─取得燕、雲十六州

6 遼墓室壁畫 遼寧省 赤峰市出土。契丹是騎馬打天下的民族, 其馬鞍在北宋已享有盛名

7 2. 宋 遼和戰: A. 宋初:對遼採取守勢 B. 宋太宗北伐: a. 統一中國,欲收復燕、雲十六州 b
2.宋 遼和戰: A.宋初:對遼採取守勢 B.宋太宗北伐: a.統一中國,欲收復燕、雲十六州 b.結果:失敗後,宋軍從此不敢輕言 北伐 C.宋真宗與遼訂定「澶淵之盟」

8 3.澶淵之盟的訂立: A.背景: a.遼舉兵南侵,對宋都汴京形成威脅 b.朝臣議遷都求和,宰相寇準力主真宗親征 c.雙方各懷隱憂,有息兵議和意願 B.內容: a.贈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 b.兩國約為兄弟 c.以白溝河(河北 拒馬河)為界 d.互不侵犯,不得容納叛亡與增加邊備

9 寇準 宋真宗 勇於諫言,被宋太宗 比擬為唐之魏徵 宋太宗第三子。淫於封禪之 事,朝政因而不舉

10 4.澶淵之盟的歷史意義: A.形成一套平等的外交慣例: a.宋 遼互稱「南北朝」、互派使節 b.兩國君主建立親屬關係,非君臣 關係 c.兩國進行官方監督的榷場貿易, 非宗藩體系的納貢貿易 B.維持百餘年和平,有助雙方文化與 經貿發展

11 北宋與遼 夏關係圖

12 5. 宋人對宋 遼和議的理解與評價: A. 以中國為尊─認為雙方和議,乃遼慕 義歸附,是德威兼施的 成功外交 B
5.宋人對宋 遼和議的理解與評價: A.以中國為尊─認為雙方和議,乃遼慕 義歸附,是德威兼施的 成功外交 B.實是求是態度─重新評估遼的實力, 體認維持和平現狀的 必要 C.憂慮─買和心態將導致邊防廢弛

13 遼墓室壁畫 河北省 宣化市出土。這幅壁畫是遼國貴族飲茶生活 的真實寫照。在宋 遼貿易中,茶葉是主要項目之一

14 宋夏和戰 1.西夏建國: A.位置:居中國西北─今寧夏、甘肅西北 、青海東北、內蒙古以及陝西北 部分地區 B.族群:羌族─党項人 C.崛起:a.時間:宋仁宗時─11世紀初 b.建國:李元昊稱帝(1038)

15 西夏位置圖

16 西夏武士 甘肅省 武威市出土, 西夏墓室壁畫

17 2.宋 夏和戰: (1)北宋: A.宋仁宗時─與夏議和 B.宋神宗時─宋、夏軍事衝突不斷, 貿易時通時絕

18 范仲淹與西夏 宋與西夏的戰爭,韓琦與 范仲淹共同擔任戰務。 歌謠是「軍中有一韓,西 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 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其實多半是北宋朝廷自己 編造的,純粹自我陶醉、 自以為有良兵悍將足以抵 禦外侮

19 宋神宗時與夏之衝突 為害原因:夏採「聯遼制宋」策略 遼國的態度:企圖主宰國際事務,常以 宋、夏紛爭中的調人自居
遼國的態度:企圖主宰國際事務,常以 宋、夏紛爭中的調人自居 宋朝的因應 A.力圖防範遼、夏並侵 B.試圖維持宋、夏間的宗藩關係

20 北宋與遼、夏榷場分布圖

21 宋金關係 1.金的崛起: A.族群:生女真族 B.原居地:東北 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一帶 C.建國:完顏阿骨打─ a.統一女真各部 b.叛遼稱帝,建國號「金」

22 完顏阿骨打的馬上雄姿

23 2.金兵南侵: A.背景:宋採「聯金滅遼」策略 a.金─屢敗遼師 b.宋─(a)參戰屢敗,自暴弱點 (b)又納金之叛降→予金藉口南侵

24 3. 宋室南渡: A. 南宋建立:高宗即位(1127) B. 宋 金對峙:高宗即位之初 a. 為金兵追殺,情勢危急 b
3.宋室南渡: A.南宋建立:高宗即位(1127) B.宋 金對峙:高宗即位之初 a.為金兵追殺,情勢危急 b.採主和派建議「避敵南 遷」,定都臨安(杭州) c.主戰派岳飛以「莫須有」 被調回處死

25 4. 南宋與金的紹興和議(1141): A. 背景:高宗無心再戰,急欲求和 B. 內容: a. 宋向金稱臣 b
4.南宋與金的紹興和議(1141): A.背景:高宗無心再戰,急欲求和 B.內容: a.宋向金稱臣 b.宋每年對金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 c.雙方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 C.意義: a.為宋最屈辱的和議 b.只維持20年的和平

26 南宋與金對峙圖

27 5. 南宋的外交策略: A. 外交上:採「輸金求和」策略,以紓 解戰禍 a. 南宋對金的榷場貿易與走私貿易大 量出超 b
5. 南宋的外交策略: A.外交上:採「輸金求和」策略,以紓 解戰禍 a.南宋對金的榷場貿易與走私貿易大 量出超 b.大規模戰爭的軍事費用,反造成財 政困難,不利兩國經貿往來 B.蒙古崛起:金國益趨衰微,南宋遂採 「聯蒙古滅金」→最後亦 為蒙古所滅(1279)

28 南宋與金榷場分布圖

29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北方民族建立政權的模式 征服王朝的特徵 近世政權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30 北方民族建立政權的模式 1.滲透王朝: A.即魏 晉 南北朝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 B.獲政權方式:在建立政權之前,即自塞 外內徙,逐步以半和平方 式滲透 2.征服王朝: A.即遼、金、元、清 B.獲政權方式:定居中國邊境,以武力征 服中國部分或全部領土

31 征服王朝的特徵 1.同時兼具長城內外農耕與游牧兩種不同型 態的社會 2.採用「二元體制」分別治理原有的部族與 被征服的漢族
3.選擇性攝取漢文化,設法維護本民族文化 A.遼:文化抵抗型─傾向有限涵化 B.金:文化讓步型─傾向文化融合 C.元:文化抵抗型─傾向有限涵化 D.清:過度時期

32 一、遼 近世政權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1.遼的族群政策─二元體制 A.採用「因俗而治」 a.南面官:以漢制治理漢人 b.北面官:以契丹舊制治理契丹人 B.成效:直至遼末,境內漢人與契丹人仍 各自保有原來的生活與生產方式

33 2. 遼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 A. 情形: a. 自建國以來,重視維護契丹的制度和 習俗 b
2.遼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 A.情形: a.自建國以來,重視維護契丹的制度和 習俗 b.耶律阿保機啟用漢士制定典章制度, 參酌契丹原有儀制與漢制而成 c.創制契丹文字,契丹語文獻得到保存 B.結果:眾多契丹人能恪守契丹傳統

34 契丹文字

35 二、金 1.金的族群政策─二元體制、族群等級制 A. 採遼的二元體制:滅遼、宋之後 a.以州、縣制治理漢人 b.以猛安、謀克制統治女真人 B.族群等級社會:女真人在各方面的地位 皆高於契丹人與漢人

36 2. 金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文化融合 A. 初建:兼採宋、遼政治體制與固有部族制 B. 熙宗、海陵王:改行漢制→守舊派反彈 a
2.金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文化融合 A.初建:兼採宋、遼政治體制與固有部族制 B.熙宗、海陵王:改行漢制→守舊派反彈 a.金熙宗:將大量女真人移徙至華北定 居,以期加強對漢地的統治 b.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 C.世宗:致力維護女真舊俗 D.章宗:允許女真人與漢人通婚

37 女真文字

38 三、元 1.蒙古建國: A.原居地:今黑龍江上游、蒙古東部 B.崛起:13世紀初,鐵木真統一大漠南北 C.擴張:後裔南進西攻,版圖橫跨歐 亞 大陸 D.建立第一個統治全中國的征服王朝─ 忽必烈,定國號「大元」

39 鐵木真(1162~1227) 鐵木真生於蒙古部孛爾只 斤 乞顏氏族,13世紀初統 一蒙古諸部。 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選為
大汗,上尊號「成吉思汗 」,建立大蒙古國。1227 年攻滅西夏,死於在蒙古 軍圍困西夏首都時

40 元朝疆域與四大汗國

41 忽必烈(1215~1294) 鐵木真之孫(托雷四子)。其 長兄蒙哥即位後,下令攻打南 宋,忽必烈負責領導漠南 漢地
事務。他在這段期間内任用了 大批漢士,並提出「行漢法」 。1259年蒙哥去世後,其幼弟 阿里不哥被立為大汗;忽必烈 在開平中原部分諸王推戴下即 位;後來阿里不哥兵敗投降。 1271建國號為大元,1279年滅

42 2. 統治策略─族群等級制、多元文化制 A. 背景:元朝境內民族複雜,蒙古族人少 ,運用策略控制並分化 B. 策略: a. 族群等級制 b

43 族群等級制 依據:各族群的政治可靠程度與降附先後
劃分為四個等級 A.蒙古人─又稱「國人」 B.色目人─在中國的中亞各族人 C.漢人─原金朝境內的居民(包括契丹人) D.南人─南宋統治下的漢人 地位與待遇極不平等 A.職務─各級長官必用蒙古人、色目人 B.科舉─蒙古人、色目人右榜,漢人、南人左榜 C.法律─處罰不同

44 元 色目人俑

45 元賣魚圖壁畫 情形 本圖描繪元朝 漢人的社會生活 王殿東壁北部 山西 洪洞 廣勝寺 水神廟明應

46 多元文化制 多語兼用:將蒙古文、漢文、回回文並 列為官方語文
多語兼用:將蒙古文、漢文、回回文並 列為官方語文 諸教並崇 A.崇奉喇嘛教為國教 B.允許佛教、道教、猶太教、基督教、 伊斯蘭教各種宗教的傳播 各從本俗 A.明訂對各族婚喪禮俗的維護 B.不同族群的人犯法,各依其族舊俗審理

47 蒙古新字「百家姓」 選自元《陳元靚事林廣記》。 蒙古族本無文字。13世紀初, 成吉思汗命塔塔統阿用回鶻字 母拼寫蒙古語,始有文字。後
來元世祖命八思巴 (1235~ 1280)創制能譯寫各族語文的 文字

48 元朝 漢、蒙、敘利亞文景教碑 景教屬於基督教中 的聶思托利派,唐 朝時傳入中國,繼 而傳入內蒙古草原

49 北京 妙應寺白塔 建於元朝1271年,設 計者為來自尼泊爾的 阿尼哥。這是採用西 藏瓶狀塔建築的喇嘛 塔。藏人普遍信奉的 喇嘛教,乃融合古代
萬物有靈信仰與佛教 密宗而成的宗教

50 元朝 亦集乃路城清真寺 位於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這是元朝聚居於此的回回商人的禮拜寺

51 3. 蒙 元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 A. 背景:元世祖立國中原後,為加強蒙古 菁英統治漢地的能力 B. 做法: a
3.蒙 元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 A.背景:元世祖立國中原後,為加強蒙古 菁英統治漢地的能力 B.做法: a.多次召儒臣進講經史 b.令皇子兼習蒙古文與漢文 c.重建國子學,招納蒙古勛臣子弟研習漢學 C.阻力:自始即無意全盤漢化,採「祖述」、 「變通」並行的二元立國方針 D.結果:終元之世,始終未積極漢化

52 4. 蒙 元較難以漢化的因素: A. 文化差距過大─蒙古族為游牧民族,較 難理解漢族的農業文明 B
4.蒙 元較難以漢化的因素: A.文化差距過大─蒙古族為游牧民族,較 難理解漢族的農業文明 B.西域文化競爭─吐蕃 喇嘛教文化、中亞 伊斯蘭教文化與蒙古社 會背景相似 C.征服狀態局限─為確保蒙古族的統治權 ,不宜放棄蒙古認同 D.蒙古帝國牽制─立法施政必須以蒙古為 本位

53 八思巴見忽必烈壁畫 元世祖於1260年封藏傳佛教 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為 國師,1268年晉封為帝師

54 四、明 1.明朝建國: A.背景:元末天災、民變不斷,群雄四起 B.推翻蒙元:朱元璋(明太祖) a.以民族革命為號召 b.再度恢復漢族政權 c.致力於革除「胡俗」─僅在長城以南 地區施行

55 朱元璋的兩種不同面貌 方面大臉,慈眉善目 五官不正,相貌醜陋

56 2.明朝的族群政策─分化強酋、分設土司 A.對蒙古族與女真族: a.分化強酋策略─使其無力單獨犯邊 b.藉朝貢、互市以為羈縻
B. 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 a.因襲元制─設「土司」,以安撫為主 ,征伐為輔 b.廣設儒學─施行教化,促進當地文教 與族群融合

57 五、清 1.滿清建國: A.族群:先世為女真族 B.建國: a.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 b.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 滿洲 C.入關:順治元年(1644),統治中國

58 努爾哈赤(1559~1626) 努爾哈赤曾任明朝 建州 左衛指揮,於明神宗 萬 曆44年(1616)併女真 諸部,建立後金。為滿
清政權的奠基者,廟號 太祖

59 皇太極─改國號清 順治─入關

60 萬樹園賜宴圖(局部) 清 郎世寧等繪,北京 故宮博物院藏。乾隆18年(1753),厄魯特蒙
古之杜爾伯特部首領率該部萬餘人內附,乾隆帝冊封他們為親王、 郡王、貝勒,並於翌年在承德 避暑山莊的萬樹園賜宴招待

61 2. 統治策略: A. 精神:認清少數統治多數的現實,採取 聯合蒙、漢策略 B. 措施: a. 對漢族─恩威並施 b
2.統治策略: A.精神:認清少數統治多數的現實,採取 聯合蒙、漢策略 B.措施: a.對漢族─恩威並施 b.對邊族─專設「理藩院」管轄,並採 「分而治之」策略 c.對西南少數民族─行「改土歸流」

62 清朝對漢族的恩威並施 懷柔政策 高壓手段 A.禮遇明室君臣 B.維持科舉取士 C.廢除苛捐雜稅 D.設法改善「圈地」等弊政 A.禁結盟社

63 清朝對邊族的「分而治之」策略 對蒙古 A.以聯姻、會盟、招降、宗教措施撫綏 B.以盟旗制度限定各旗勢力範圍
對西藏 A.將藏傳佛教劃分為四大教區,施行政教 分離政策 B.在拉薩設置駐藏辦事大臣 C.統兵分駐前藏、後藏

64 五世達賴喇嘛銀像 順治9年(1652)五世達賴 喇嘛(1617~1682)親至 北京朝覲,接受冊封。 這尊銀像是他獻給清帝 的禮物

65 將軍阿桂攻克勒烏圍戰圖平定金川圖之一 本圖描繪乾隆40年(1775)攻克大金川 勒烏圍情形。元朝始置
土司,這是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的職位。 清 乾隆年間曾兩次進兵大小金川,以武力強行廢除土司制

66 3. 滿清對漢文化的態度─介於遼、金之間 A. 背景:入主中國前已汲取漢文化成分 B. 入關前: a
3.滿清對漢文化的態度─介於遼、金之間 A.背景:入主中國前已汲取漢文化成分 B.入關前: a.努爾哈赤─對漢文化採抗拒態度 (a)凝聚滿洲族群向心力創滿文 (b)但本人懂漢語 b.皇太極─秉持「參漢酌金」原則 (a)確立漢式中央集權政治體制 (b)命滿洲貴族子弟研讀儒家典籍 (c)不忘諭令族人維持「國語騎射」傳統

67 具滿、漢、蒙三種文體的滿洲實錄 明 崇禎8年(1635)成書。明 萬曆 27年(1599),努爾哈赤命額爾德 尼、噶蓋仿蒙古文字,創制滿文。
崇禎5年(1632),皇太極又命達 海改造滿文,增補新字母和新的拼 寫形式,稱為新滿文或有圈點滿文 。滿文屬拼音文字,書寫方式為上 下直書,行序自左而右

68 C. 入關後: a. 順治:漢化政策曾遭保守勢力反撲 b
C.入關後: a.順治:漢化政策曾遭保守勢力反撲 b.康熙:滿洲邁入全面運用漢文化時期 (a)君主多精通漢語,熟悉漢文化 (b)提倡儒家倫理道德規範以教化臣民 (c)仍持續推動「國語騎射」政策 c.中葉以後:滿、漢長期雜處,即使清 帝明訂獎懲辦法,也無法 避免滿洲 漢化之趨勢

69 康熙皇帝(1654~1722) 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 皇帝,1662~1722在 位,廟號聖祖。 康熙帝在位期間,減 輕賦稅、崇獎學術,
平定三藩,奠定清朝 盛世之基

70 八旗旗幟與甲胄

71 清朝的「國語騎射」政策 廣設旗學:教導宗室、八旗子弟「國語 騎射」 每年舉辦行圍狩獵 規定軍政要務以滿文書寫

72 木蘭圖卷合圍 合圍是圍獵中的一部分,先由將士在獵場形成方圓數十里 的包圍圈,再逐漸合圍靠攏,由皇帝率皇子等入圍,射殺
困獸。本圖描繪乾隆帝入圍獵鹿的場景


Download ppt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