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骨折概论 授课人:李新志
2
第一节 骨折的定 义、成因、分类 及骨折段的移位
3
一、定义 :骨折(fracture)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4
二、骨折的成因: 骨折可由创伤和骨病所致:分为创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5
创伤性骨折: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而引起的骨折; 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间接传导而使肢体远处发生骨折 ; 3、积累疲劳:长期、反复直接或间接损伤使肢体特定部位骨折.
9
二、骨折的分类: (一)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分为 1.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粘膜 完整 ,骨折端与外界不相通.
1.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粘膜 完整 ,骨折端与外界不相通. 2.开放性骨折 :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10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1、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又可分为: (1)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隙,无移位,多见于颅骨和肩胛骨等。 (2) 青枝骨折: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与青嫰树枝折断时相似,多见于儿童。
11
2、完全骨折: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中断,按骨折线的方向和形态可分为:
(1)横形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2) 斜性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成一定角度。 (3) 螺旋形骨折:骨折县呈螺旋状 (4) 粉碎性骨折:骨折三块以上
12
(5)嵌插骨折:骨折端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
(6)压缩性骨折:多见于松质骨 (7)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 (8)骺离骨折:经过骨骺的骨折 (9)节段性骨折:骨干骨折呈多段
14
(三)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 (1)稳定性骨折 (2)不稳定性骨折
15
四、骨折段移位: 成角移位; 侧方移位; 缩短移位; 分离移位; 旋转移位
21
第二节 骨折的临床 表现和X线检查
22
1、休克 大出血所至,如股骨干骨折、骨盆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出血可达2000ml以上。并发内脏损伤时更易导致休克
一、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1、休克 大出血所至,如股骨干骨折、骨盆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出血可达2000ml以上。并发内脏损伤时更易导致休克 2、发热 吸收热;高热则考虑感染
23
(二)局部表现 1、一般表现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特有体症 (1)畸形 (2)异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1、一般表现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特有体症 (1)畸形 (2)异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具有其中之一者,即可诊断为骨折
24
二、骨折的X线检查 凡怀疑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检查。
注意:正侧位或正斜位片;包括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特殊位置拍片,如跟骨轴 心位片;必要时两侧对比;不同时期拍片对比。
25
第三节 骨折的并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二)晚期并发症
26
(一)早期并发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症 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可迅速出现生命危险
2、脂肪栓塞综合症 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可迅速出现生命危险 3、内脏器官损伤 肝脾破裂、肺损伤、膀胱或尿道损伤、直肠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血管、神经、脊髓 5、骨筋膜室综合症
27
(二)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 2、褥疮;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感染;5、损伤性骨化;6、创伤性关节炎;7、关节僵硬;8、骨质疏松;9、缺血性骨坏死;10、缺血性肌挛缩
29
第四节 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 分为三个阶段 1、血肿肌化演进期 2、原始骨痂形成期 3、骨痂改造塑形期
33
近年来,研究骨折愈近年合的资料较多,发现多种骨生长因子与骨折愈合有关。如胰岛素生长因子I、II(IGF-I、IGF-II)、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等在炎性阶段可进一步刺激间充质细胞聚集、增殖及血管形成。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有较强的跨种诱导成骨活性和骨损伤修复作用。
34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2) 局部无异常活动;(3)拍片有连续性骨 痂;(4)拆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向前平
举1公斤重物达1分钟;下肢不扶拐能平 地行走3分钟,不少于30步 ;连续观察2 周骨折处不变形。
35
第五节 影响骨折愈合的 因素 (一)全身因素 (二)局部因素 (三)治疗方法的影响
36
(一)全身因素 1、年龄:新生儿股骨骨折2周可达坚固愈合,成人股骨骨折需3个月左右,老年人需更长时间。
2、健康状况 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钙磷缺乏,骨折愈合时间延长。
37
(二)局部因素 1、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螺旋形和斜形骨折,骨折断端接触面积大,愈合较快。横形骨折接触面积小,愈合较慢。多发性骨折或节段性骨折愈合较慢。 2、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1)两骨折段血液供应良好 (2)一骨折段血液供应较差 (3)两骨折段血液供应均差 (4)骨折段完全失去血液供应 3、软组织损伤程度 4、软组织嵌入 5、感染
38
(三)治疗方法的影响 1、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可损伤局部软组织 2、切开复位时,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多
3、开放性骨折清创时,过多取出碎骨块过多 4、骨折端分离 5、骨折固定不牢 6、过早和不恰当的功能锻炼
39
第六节 骨折的急救 1、抢救休克 2、包扎伤口 3、妥善固定 4、迅速转运
40
第七节 骨折治疗原则 1、复位 将移位的骨折恢复正常化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2、固定 维持骨折在复位后的位置。
第七节 骨折治疗原则 1、复位 将移位的骨折恢复正常化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2、固定 维持骨折在复位后的位置。 3、功能锻炼 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早合理的功能锻炼。
41
一、骨折的复位 (一)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 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 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称功能复位
42
功能复位的标准: (1)旋转移位和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不超过2cm;(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以后在骨痂改造塑形期内,可自行矫正。侧方成角必须完全复位。肱骨干骨折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必须复位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4)长骨干横形骨折至少对位1/3左右,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达3/4。
43
(二)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 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称为手法复位 (一)解除疼痛 (二)肌松弛位 (三)对准方向 (四)拔伸牵引
1、手法复位 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称为手法复位 (一)解除疼痛 (二)肌松弛位 (三)对准方向 (四)拔伸牵引 手摸心会,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分骨、扳正
44
2、 切开复位 指征:骨折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影响功能者;并发血管、神经损伤;多发骨折 有优、缺点 ,优点要大于缺点。
45
二、骨折的固定 (一)外固定 1、小夹板固定 2、石膏绷带固定 3、外展架固定 4、持续牵引 5、外固定器
46
(二)内固定 螺钉、髓内钉、钢板、可吸收螺钉和骨科缝线、粘胶等
47
三、功能锻炼 1、早期阶段 2周以内 2、中期阶段 2周以后 3、晚期阶段 骨折已达临床愈合阶段,主动锻炼非常重要。
48
第八节 开放性骨折的 处 理 处理原则: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尽可能地防止感染,将开放性骨折转为闭合性骨折
49
(一)术前检查与准备 1、询问病史 了解受伤的经过、性质、时间及急救处理的情况 2、全身情况的检查 3、专科检查神经、肌腱及血管
1、询问病史 了解受伤的经过、性质、时间及急救处理的情况 2、全身情况的检查 3、专科检查神经、肌腱及血管 4、观察伤口,损伤情况及污染情况的判断 5、了解骨折情况
50
原则上,越早越好。6~8小时以内清创,伤口大多数能一期愈合。
(二)清创的时间 原则上,越早越好。6~8小时以内清创,伤口大多数能一期愈合。
51
(三)清创要点 1、清创 清洗伤口,清除污染坏死组织。(1)清洗(2)清理 2、组织修复 骨折、肌腱、神经、血管修复,引流。 3、闭合创口 (1)直接缝合;(2)减张缝合和植皮; (3)延迟闭合;(4)皮瓣移植
52
第九节 开放性关节损伤处理原则:防止关节感染,恢复关节功能。 可一期处理或二期处理
53
第十节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骨折延迟愈合:超过一般愈合所需时间,骨折端仍未出现骨折连接。 骨折不愈合: 超过8个月达不到骨性愈合。 骨折畸形愈合:未达到功能复位的要求,存在成角、旋转、或重叠畸形。
54
谢谢 再见 2003年十月
74
了解几个问题 1. 病原体:丁型肝炎病毒(HDV),是单链 环状 RNA 病毒; 2.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依赖嗜肝DNA
病毒才能寄生; 3. 传播途径:输血、血制品;接触? 4. 可与HBV 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无乙肝者 不会患丁肝; 4. 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DV后病情加重; 5. 检测方法:HDV抗原和抗体; 6. 治疗同乙肝; 7. 尚无可用于预防的疫苗。
75
丙型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
76
病原学 1.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单股线性正链 RNA 病毒; 2. 极易变异; 3. 世界上有10个以上基因型,我国以Ⅱ 型为主;
4. 感染后体内病毒含量很低。
77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 2. 传播途径: 血液及血制品(血透者高发) 嗜毒:注射嗜毒
丙型肝炎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 2. 传播途径: 血液及血制品(血透者高发) 嗜毒:注射嗜毒 3. 易感性:普遍易感,已感染者可感染其他 亚型或变异株; 4. 流行情况:中国人感染率并不高。
78
临床特点 1. 80%以上为慢性,其中50%以上发展为硬 化,癌变率高于乙肝; 2. 肝细胞脂肪变性多于乙肝;
丙型肝炎 临床特点 1. 80%以上为慢性,其中50%以上发展为硬 化,癌变率高于乙肝; 2. 肝细胞脂肪变性多于乙肝; 3. 表现酷似乙肝,但病情比乙肝轻; 4. 肝外表现(自身免疫)比乙肝多; 5. 感染后无保护性抗体; 6. 诊断方法:抗HCV(IgM、IgG)+HCV RNA。
79
丙型肝炎 治 疗 基本同乙肝,但干扰素治疗效果似更差。
80
戊型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81
病原体是戊型肝炎病毒(RNA病毒,杯状病毒属)。其流行病学、发病经过、病理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基本同甲型肝炎,
82
与甲型肝炎比较: 1. 成人感染率比甲型肝炎高;儿童感染 率比甲型肝炎低; 2. 淤胆型肝炎更多见; 3. 病情恢复比甲型肝炎慢;
戊型肝炎 与甲型肝炎比较: 1. 成人感染率比甲型肝炎高;儿童感染 率比甲型肝炎低; 2. 淤胆型肝炎更多见; 3. 病情恢复比甲型肝炎慢; 4. 孕妇患戊肝后易发生重型肝炎,病死 率高; 5. 患病后无终身免疫作用 6. 尚无预防性疫苗可供使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