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正数和负数. 正数和负数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正数和负数. 正数和负数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正数和负数

3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4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时,其作用不可小觑,它开启了整个初中代数学习殿堂的大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自然数和正分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自然数和正分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5 一、 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了解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正负数的 概念和学习正负数的意义.
(1)在了解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正负数的 概念和学习正负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明确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意义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6 一、 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7 一、 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3)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 一、 教材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意义、 区分实际问题的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负数的意义以及0的内涵。

9 二 教学方法、手段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使自身的认知得到发展。
二 教学方法、手段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使自身的认知得到发展。    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0 二 教学方法、手段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二)教学手段
二 教学方法、手段  (一)教学方法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知识变为身边熟悉的事物,触类旁通、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用大量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趣。 (二)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11 三 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但思维较为活跃,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极高。 二、方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使学生不仅穴道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对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 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这同时也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12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二)师生互动 获得新知 (三)联系对比 突出重点 (四)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四 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二)师生互动  获得新知 (三)联系对比  突出重点 (四)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五)总结提高  渗透德育 (六)布置作业  学以致用

13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在引入部分,我先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从打猎计数开始,首先出现自然数,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在引入部分,我先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从打猎计数开始,首先出现自然数, 经过漫长岁月,人们用数0表示没有,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在丈量土地进行分配时,为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人们又引进小数。 设计意图: 使学生们感到,数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4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接下来,我将结合实例,让同学们复习在小学期间都学习过那些数?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接下来,我将结合实例,让同学们复习在小学期间都学习过那些数? 学生回答后我做以总结:   自然数1、2、3、4、……表示物体个数和事物顺序的数   自然数0表示没有   0.5、11.9、1.6、1/3……当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进了分数和小数。 设计意图: 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为下节课有理数的学习打下铺垫!

15 情境引入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战绩辉煌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 学习的积极性,引用奥运冠军的成绩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金牌,这个成绩打破了12.96的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实现了中国男子田径金牌0的突破. 在女子柔道52公斤级的冠军争夺战中,中国选手冼东妹仅用1.1分钟,就为中国柔道队夺得首枚金牌. 女力士唐功红在女子75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不负众望,以抓举122.5公斤,挺举182.5公斤,总成绩305公斤夺得第18枚金牌,与获银牌的韩国选手相比,她的抓举重量7.5公斤,挺举重量10公斤.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 学习的积极性,引用奥运冠军的成绩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1.1

16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那么小学所学的数,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呢?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那么小学所学的数,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呢? 某城市在一天内的最低气温为零下5°C ,最高气温为零上15°C ,怎么表示? 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如何表达二者的海拔高度? 收入50元和支出50元,如何表达着两种收入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17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36÷18= 17÷51= 88- 46= 2-5= ? 0-7= ? 5.7-9.4=?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以上事例说明仅仅小学所学的数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数的局限性也阻碍了数学自身的发展。 请同学们解决如下问题: 14+25= ×4= ×0.9= 36÷18= ÷51= = 2-5= ? = ? =? 设计意图; 困难的出现,使学生感到数的扩展势在必行,扩充的根源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和数学自身的发展的需要。

18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既然小学所学的数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引出新的数。 零下5°C ,比0°C 还要低5°C 提出问题: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负数 既然小学所学的数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引出新的数。 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 零下5°C ,比0°C 还要低5°C 提出问题: 那么,有没有比0还要小的数呢? 设计意图; 问题层层提出,此时,负数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学生顺利的接受了这一事实,负数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19 四 教学过程 正数:大于0的数 负数:小于0的数 (二)师生互动 获得新知
四 教学过程 (二)师生互动 获得新知 接下来,我采取联系对比的方法,始终不脱离小学所学知识,以比较轻松的态度和口吻给出正、负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正数:大于0的数 负数:小于0的数 表示方法: 正数:5或 读作:“五”或者“正五” 负数: 读作:“负五” 设计意图: 采取比较轻松的方式,尽量避免使概念复杂化,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难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

20 表格中的数字: 请读出 设计意图: 在学习中穿插练习,及时进行练习,强化记忆!使学生熟悉正负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1 四 教学过程 (三)联系对比 突出重点 从正负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
四 教学过程 (三)联系对比 突出重点 从正负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我们在小学时侯知道 0表示没有 0不能做除数 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 从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0不仅仅表示没有,0℃不是没有温度,而是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 .在实际意义中,0往往表示基准,比如海平面、警戒水位等,有着丰富的内涵。 设计意图:   以上对0的分析,实际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的理解;正负数的大小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的形成,也为下节课讲述有理数的分类打下基础。

22 四 教学过程 (三)联系对比 突出重点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宋代词人苏东坡写下的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佳句,其中,阴与晴、悲与欢、离与合,都是自然世界、人类生活中截然相反的状态的真实描绘,这些矛盾的东西融为一体,营造出了和谐而真实的氛围。在大千世界中,有上就有下,有赢就有亏。   在数学世界里,一对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也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它们彼此矛盾而又各平相处,为数学世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而负数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表示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正数和负数所表示的两个意义正好相反的量,叫做意义相反的量.   有了负数以后,课前我们提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3 四 教学过程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 1、两个量 2、意义相反 (三)联系对比 突出重点 零上5℃可以记作5℃或+ 5℃
四 教学过程 (三)联系对比 突出重点 零上5℃可以记作5℃或+ 5℃ 零下5℃可以记作- 5℃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收入50元记作50元,支出50元记作-50元 设计意图:   将负数与实际生活中意义相反的量结合起来,更能突出正负数的意义和他们的实践性.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    1、两个量    2、意义相反

24 四 教学过程 (三)联系对比 突出重点 由于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很不习惯,是理解上的难点,所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四 教学过程 (三)联系对比 突出重点 由于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很不习惯,是理解上的难点,所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1、“+””-”是性质符号,区分与“加号”、“减号” 的统一与差别。 2、 “+””-”作为性质符号有着更深刻的涵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同意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反意义 例:前进+3米表示真正前进3米,而前进-3米表示后退3米。 设计意图:   进一步向学生渗透相反意义所隐含的辩证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运算时能更深刻的理解。

25 四 教学过程 (四)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1、范例研讨 优化迁移
四 教学过程 (四)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1、范例研讨 优化迁移 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30±0.05(单位:毫米),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30毫米,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______毫米,最小不低于标准尺寸______毫米. 因为学生第一次见到这种标注误差的方法,很难回答。我采用铺垫式启发,让学生根据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点,回答出+0.07表示比30mm大0.07mm,-0.07表示比30mm小0.007mm。 设计意图: 这样使学生把正、负数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加深了与正、负数意义内涵的理解,通过启发这一环节,体现教与学的一致性。

26 四 教学过程 (四)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2、课堂练习 深入巩固 (1)读下列各数,并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四 教学过程 (四)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各组练习在进行中,进行后,都要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举手,加以统计,及时纠错及再讲解,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练习题目的多少与难易。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告诉,发挥评价的增益效应。 2、课堂练习 深入巩固 (1)读下列各数,并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2.5, +3,0, , 120, (2)如果80m表示向东行走80m,那么-60m表示    。 (3)月球表面的白天平均温度零上126℃,记作    ℃。夜间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    ℃。 (4)张大妈在超市买了一袋洗衣粉,发现包装袋上标有这样一段 字条:净重:800±5g.张大妈怎么也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你能给她解释清楚吗? 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发现不足,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应措施。 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学生的练习分出了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7 四 教学过程 (五)总结提高 渗透德育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种新数?大家都会读吗?
四 教学过程 (五)总结提高 渗透德育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种新数?大家都会读吗? 它有什么意义?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机会? 、向学生提问:哪个国家最早使用负数? 告诉学生,负数最早记载于中国的《九章算 术》,比其他国家早一千多年 。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自我总结,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感受数学思想。 学生的回答不尽统一,但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 设计意图: 借此增加学生的数学修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8 四 教学过程 (六)布置作业 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作业分多层次,多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并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29 五 板书设计 主 题 概 念 范 例


Download ppt "正数和负数. 正数和负数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