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眼底病 常見病徵中醫治療淺析 廣州中醫藥大學 李志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眼底病 常見病徵中醫治療淺析 廣州中醫藥大學 李志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眼底病 常見病徵中醫治療淺析 廣州中醫藥大學 李志英
眼底病 常見病徵中醫治療淺析 廣州中醫藥大學 李志英

2 目的:論述眼底病常見病徵中醫治療的規律,以提高中醫治療眼底病的療效 方法:綜合中醫理、 法、方、藥的基礎理論知識,分別闡述血管擴張、 出血、血管阻塞、微血管瘤、水腫、滲出物、組織增生、變性等眼底病常見病徵中醫治療規律 結果:眼底病常見病徵的中醫辨證治療有一定規律,理氣法,理血法,化痰法,祛濕法是其主要治法 結論:中醫藥是治療眼底病病徵的有效方法

3 眼底病屬中醫眼科學內障眼病範疇,可引起視功能障礙,甚至失明的一類眼病 古代中醫受歷史條件限制,對內障眼病診治僅憑 患者視力或視覺改變立法處方用藥 現代中醫結合現代眼科檢查技術,認為內障眼病包括葡萄膜、視網膜和視神經等病變,認为眼底病變可出現血管擴張、充血、水腫、滲出物、微血管瘤、組織增生、出血、血管阻塞、變性等病徵,中醫治療眼底病療效顯著

4 本文以西醫學眼底病臨床表現為基礎,運用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結合臨床實踐,探討中醫治療眼 底病常見病症的規律。

5 1 血管擴張及充血 血管擴張多從動脈擴張、充血,發展至靜脈擴張充血,形成血流壅滯。如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視網膜靜脈周圍炎、視網膜血管瘤、視盤血管炎、視神經乳头炎、視盤水腫等 原 因:氣、血、虛、實、風、火等 病 征:視網膜血管的擴張、紆曲、或視網膜血管呈串珠狀,FFA提示視網膜血管呈節段狀充盈,或血管壁螢光著色,或視網膜血管螢光滲漏、或表現為視盤表面毛細血管螢光滲漏

6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

7 上述改變均屬氣滯血瘀范疇 肝氣鬱結 氣血失和、氣滯血瘀 治法:疏肝解鬱,行氣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柴胡、赤芍、枳殼、桃仁、紅花、生地黃、川芎、茺蔚子、郁金 脾氣不足 氣虛血弱,或血不循經 治法:益氣健脾 方药:用歸脾湯加減:白術、茯神、黃芪、黨參、龍眼肉、酸棗仁、木香、炙甘草、五味子

8 此外,實火上燔,陰虛火旺或肝風內動等也可導致視網膜血管擴張及充血,臨症時須明辨證屬氣滯或氣虛,肝風內動或實火上燔,按症的輕重緩急,屬虛屬實及對視功能的影響分別選用方藥

9 2 出血 是眼底病常見的病徵之一,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現為螢光遮蔽。早期,不論出血部位屬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或視盤 病 因:阻塞、炎症、血管瘤、新生血管或外傷 治 法:急則治其標,用涼血止血之藥物先寒其源防止再出血;繼之結合局部和全身症候,辨別其寒、熱、虛、實和臟腑歸經,以審證求因,據因論治

10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

11 2.1 新血 血斑顏色鮮紅,呈火焰狀,位於淺 表者,證情較輕,多屬火熱灼絡,迫血妄行 治 法:涼血止血 方 藥:寧血湯,或十灰散,或四生丸加減 生地黃、仙鶴草、旱蓮草、梔子炭、白芍、白芨白蘞、阿膠、白茅根、側柏葉、生蒲黃。 若血斑位於深層或顏色暗紅而呈片狀、團狀者, 病情較重,兼舌色瘀紅者,多屬瘀熱較甚,須在涼血止血基礎上,選加黃連、龍膽草、黃芩、黃柏等苦寒 藥物,直折其銳氣,以達到清熱涼血止血之目的

12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高度近視性黃斑出血

13 2 新血與瘀血相混,或兼有白斑,或反復出血者,治療上仍應先止新血,但由於止血藥物性味多寒 涼,血得寒則凝,若過用寒涼止血之品,易傷脾胃, 須防其標未退而本先傷,反使病邪冰伏,導致血瘀滯 結加甚,促使反復出血 新血與瘀血相混 治 法:涼血止血與活血祛瘀兩法並用 方 藥:生蒲黃湯加減:生蒲黃、旱蓮草、生地黃、大薊、荊芥炭、丹皮、郁金、丹參、川芎、血竭、三七 既可止血,又能祛瘀,止血而不留瘀

14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

15 3 出血日久不消散,血斑顏色晦暗,或玻璃體積血日久不吸收,甚至已出現機化,多屬久病傷陰,陰 傷及陽,或氣血俱損,或治血早期過用寒涼,致寒凝氣滯,舊血不去,新血不生。 若屬氣血不足者 治 法:益氣養血散瘀 方 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黃芪、黨參、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以扶正祛邪,促進瘀血吸收

16 屬陰虛火旺者 治 法:滋陰泄熱,津液充足則腎水自壯,水足便能抑火泄熱,血無火迫,自能清守歸順。 方 藥:常用知柏地黃湯加減 知母、黃柏、生地黃、山萸肉、茯苓、山藥、澤瀉、丹皮、旱蓮草。

17 左眼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

18 2.4 氣血相關理論的運用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滯則血瘀,氣寒則血凝。唐容川認為:“血之運,氣運之,即瘀血之行亦氣行之,血瘀於臟腑經絡之間,既無足能行,亦無門可出,唯賴氣行之”。故應用理血法時,又同時配伍理氣之品,使氣機通暢,氣行則血行,從而加速血液循環,視網膜新陳代謝得以改善,促進瘀血的吸收瘀血鬱結不散,多屬氣滯與血凝互為因果所致,此時需活血祛瘀與行氣散結兩法並重,可選用桃紅四物湯,重用川芎,酌加香附、郁金等行氣散結之品

19 若屬寒凝氣滯所致者,宜選加細辛、桂枝、肉桂等辛溫辛熱之品,以溫散寒邪,使氣機暢達,瘀血得以消散。 若眼底或玻璃體積血日久不消,甚至部分機化,儘管患者視力僅余光感,只要排除了視網膜脫離,也不要放棄治療,可適當配伍三棱、補骨脂、肉桂、莪術、貝母、雞內金、昆布等溫腎散結之品,或入米酒少許,加速血循環,增強祛瘀作用,往往能軟化已機化的纖維組織,使之逐漸吸收,病變組織得以修復,患者可恢復部分有用視力

20 2.5 血與痰的關係:凡血運不暢,局部血液停滯,或離經之血存留於眼內,未能消散而形成瘀血, 瘀血形成後又能影響氣血運行,氣血不暢,經脈不利,則臟腑功能失調,使津凝血敗而化為痰,瘀和痰 皆屬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眼底病血症之瘀血日 久不吸收,多有滲出物、組織增生、新生血管形成等 治 法:祛瘀與化痰散結同用,酌加止血之品標本兼治,療效更佳 方 藥:溫膽湯和生脈散加減:陳皮、法夏、枳實、黨參、五味子、瓦楞子、郁金、血竭、茜草

21 3 視網膜血管阻塞及血管瘤 屬中醫學絡脈瘀阻範疇,包括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或靜脈阻塞,視網膜微血管瘤,或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顯示臂-視網膜迴圈時間遲緩、中央動脈-靜脈充盈時間延長、視網膜血管或視盤螢光充盈不良、視網膜或脈絡膜毛細血管無灌注、微血管瘤呈強螢光等 中醫學認為絡脈瘀阻有因氣、因血、因風、因痰之不同,由於血管阻塞的病變過程包括淤血、缺血、水腫、出血、滲出、組織增生、變性等病理改變,這些改變可先後出現,或交叉出現,或可反復出現。在

22 辨證時難以將其截然分開,或以不同表現按階段用藥 凡血管阻塞早期當以治標為先,不論患者體質如 何,首當活血通絡宜用醒腦靜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 靜脈滴注,兼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桃仁、赤芍、紅花川芎、老蔥、生薑、紅棗、麝香、地龍幹、水蛭,以活血通竅,使血脈迅速複通,視功能得以康復 如視網膜動脈痙攣或明顯狹窄者,宜兼用益氣通陽、芳香通竅之品以助緩解,可重用黃芪,選加薤白,路路通、絲瓜絡、石菖蒲等若兼水腫、滲出明顯者,宜兼用利水滲濕之品,如澤瀉、瞿麥、木通、

23 茯苓、車前子、琥珀末等,以利水消腫, 促其吸收。若病情穩定,視力有所提高時,可去麝香,選加三棱、莪術、劉寄奴、絲瓜絡、絡石藤等祛瘀散結通絡藥物;或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如屬血虛者,則重用川芎、當歸,酌加黃芪以助行血通絡;若偏氣虛者,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眼底視網膜血管阻塞,尤其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者,往往發病不久,即繼發視神經萎縮,雖經用多種方法全力搶救視力,收效甚微,或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後期出現視網膜缺血區,但只要患眼仍有光感視力,也不能認為複明無望而放棄治療,臨床上常有視網膜靜脈或動脈完全缺血者,可能仍存在著非檢眼鏡能看見,極細如絲,在血管內高度緩慢流動著的血

24 流,因而推測患者仍有複明的希望。可通過眼底螢光血管造影瞭解視網膜血管充盈形態,以指導臨床治療 總之,眼底血證病因病機複雜,治療用藥變化多若能掌握氣與血,止與行,血與痰等辨證關係,用藥得當,常能獲得較好療效。因此,治療時應注意適當運用涼血止血法,藥到即止,以免過用寒涼而引起寒凝氣滯,影響瘀血吸收;使用止血藥的同時,須配伍活血祛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使用活血祛瘀藥物時,須配伍阿膠、首烏、雞血藤、黃精、桑寄生補血之品,使祛瘀不耗血;同時要在應用活血祛瘀法時,注意配伍理氣藥物,以助瘀血吸收

25 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 FFA:00007 张丽娴 A-RCT:53秒 仅睫网A充盈

26 4 水腫 多見於視盤水腫、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視神經視盤炎、視網膜中央靜脈或動脈阻塞、視網膜脫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創傷的早期、視網膜鐳射光凝治療後組織反應等。由於病灶處血流緩慢,組織代謝障礙,血管壁滲透性增加,液體滲出形成水腫。多因氣機不暢,氣滯血瘀,水氣上淩所致。視網膜、視神經病變的水腫,多屬邪盛而正未虛的實症。常表現為視網膜或視盤的水腫,或螢光眼底血管造影顯示視

27 網膜或視盤表面的毛細血管明顯螢光滲漏,後期多有螢光積存。兼見頭重胸悶,不思飲食,神疲乏力,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 治 法:清熱利濕,利水消腫 方 藥:三仁湯加減 滑石、白蔻仁、厚樸、薏苡仁、淡竹葉、法半夏、杏仁、通草、苦參

28 后葡萄膜炎 后極部視網膜水腫

29 若屬脾虛氣弱者 治 法:健脾滲濕 方 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若因脾陽不足或脾腎兩虛所致者,全身多兼脾陽不足或脾腎兩虛症候 治 法:補益脾腎,溫陽利水 方 藥:附桂八味丸或真武湯加減 若兼有血瘀者,宜選加行氣活血之品

30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視神經乳頭水腫

31 若屬脾虛氣弱者 治 法:健脾滲濕 方 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若因脾陽不足或脾腎兩虛所致者,全身多兼脾陽不足或脾腎兩虛症候 治 法:補益脾腎,溫陽利水 方 藥:附桂八味丸或真武湯加減 若兼有血瘀者,宜選加行氣活血之品

32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中心性漿液性 視網膜脈絡膜病變

33 黃斑囊樣水腫

34 5 滲出物 視網膜和脈絡膜滲出物,或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顯示典型的視網膜神經上皮脫離、色素上皮缺損或色素上皮脫離的螢光形態。中醫認為乃臟腑經絡失調,影響津液之生成和輸布,組織發生水腫,日久不消,逐漸出現滲出物,或出現視網膜神經上皮、色素上皮損害的螢光形態。屬中醫學痰的範疇,“痰”是病變過程中的一種病理產物。其病因十分複雜,凡能引起臟腑功能失調的各種病因,如肺氣不宣,或脾運不暢,或腎水上泛都可以引起水濕停滯,濕聚成痰,故痰與

35 成痰,故痰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其中脾不勝濕,中陽不運,水濕凝聚,是生痰的主要原因。在生理上,脾喜燥惡濕,若有濕鬱,則脾便成生痰之源,若痰滯已成,則阻礙氣機的正常升降,清氣不升,濁氣上泛,形成視網膜和脈絡膜的滲出物,或眼底螢光血管造影顯示視網膜神經上皮脫離、色素上皮脫離或色素上皮缺損的螢光形態。臨床上常用溫膽湯加減為基礎方治之: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竹茹、桔梗、柴胡。另一方面,痰又有寒痰、熱痰、濕痰之分,而濕痰中又有寒濕和熱濕之別,辨證時鬚根

36 中心性漿液性 視網膜脈絡膜病變 后葡萄膜炎

37 中心性漿液性 視網膜脈絡膜病變 FFA:神經上皮脫離

38 根據寒、熱、濕之孰多孰少,分別兼用清熱除痰、溫寒化痰、行氣滌痰、滲濕祛痰等法治之。同時“痰之生因津液不化,液之結乃氣機不運”,可見痰之生成與氣機是否通暢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治痰先治氣,宜在上述治痰的諸法中兼以理氣的藥物,以正本祛源,使中焦健運,氣機調暢,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機而暢達,濕無由聚,無濕則痰不生矣。

39 若滲出呈彌漫性,視網膜顏色灰白,多屬脾陽不振,健運失常,升降失職,濕濁上泛,治宜健脾滲濕,營運中氣以除上泛的濕濁,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治之

40 若滲出物日久不消,全身兼見虛症,乃痰鬱滯結不化邪未盡而正已虛,治療上須扶正祛邪,攻補兼施,宜在解鬱散結的基礎上選加益氣養血或滋補肝腎之品 或兼用溫經通竄的石菖蒲、細辛、川芎等助其吸收。若屬脾腎虛寒所致,可酌加桂枝溫陽利水,以助氣化。如痰積為寒濕所致,可選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細辛、補骨脂、仙茅根;或選用理中化痰丸、附桂八味湯以溫化鬱結之寒痰,使滲出物得以吸收

41 6 退行性病變 多見於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幹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顯示色素性螢光遮蔽、視網膜血管充盈不良、視盤低螢光、視網膜脈絡膜斑駁樣強螢光等 從疾病的發展過程分析,眼底病變後期必然導致臟腑經絡功能不足 臨床表現以虛症為主,如氣虛、血虛、脾腎虛、肝腎虛、心脾虛、陰虛、陽虛等 原因包括病初誤治失治,或病勢纏綿,久病傷正,或素體虛弱等導致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

42 凡久病不愈,容易引起局部組織退行性改變,主要病機多見於氣血兩虛和肝腎虧損。氣血兩虛者治宜補益氣血,用十全大補湯加減; 若氣血陰陽俱虛,則須大補陰陽,用人參養榮湯之類加減。 如肝腎不足者,須分清屬陰虛或陽虛而採用不同的治法。 若屬肝腎陰虛,治宜滋陰降火,用知柏地黃湯加減。由於陰虛多火旺,若只滋陰而不降火,則難以獗勢,反之,若只降火而不滋陰,則熱勢只能暫緩,

43 若兩者配合得當,則可滋其不足,瀉其有餘,從而獲得壯 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效果。陽氣為人身的根本,有化氣行水之功 若腎陽不足,則水邪為患,治宜溫腎壯陽,化氣行水,用真武湯加減。治療時還要注意“陰陽互根”的規律,陰陽兩者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一,缺一不可。治療上若純補腎陽,則可能導致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結果而得不到應有的療效

44 張景嶽: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以押送能夠 得陰助,則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 求陰,以陰得陽升,則泉源不竭

45 因此,對肝腎不足的眼底退行性病變,治療上要陰陽兼顧,用藥時按其所偏而有所側重,當能收到良好療效 眼底病的退行性病變,功能多屬不足,治療上應考慮改善眼底組織的微循環,增加視神經視網膜組織的血流量,促進新陳代謝,以康復視神經視網膜功能,達到提高視力的目的。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認為:活血祛瘀藥物增加組織血流量的作用。補肝腎,益氣血類中藥有改善組織細胞新陳代謝作用

46 推測選用滋養肝腎、補益氣血、祛瘀通絡藥物治療眼底退行性病變,可加速視網膜視神經組織細胞新陳代謝,提高視敏度。

47 高度近視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

48 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

49 遺傳性黃斑變性

50 视神经萎縮 視盤颜色蒼白:氣血不足

51 青光眼管状视野图 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 视盘灰白 边界清晰 生理凹陷扩大 血管偏鼻侧 呈屈膝状

52 典 型 案 例

53 李某某 男 43岁 初诊:1998年8月5日 主诉:右眼视力下降30天 检查:右眼视力指数/30cm。典型前部缺血性视神 经病变的眼底、视觉诱发电位和视野改变。对比敏感度、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减弱 西医诊断: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中医证型: 肝气郁结 治疗方案: (一)中医 治法: 疏肝解郁 活血祛瘀 方药:逍遥散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54 二诊:1998年8月31日 检查右眼:视力0.06,眼痛、视盘水肿减轻。原治疗方案去川芎、加石菖蒲,服田七胶囊
中药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二)西医:外院已用激素继续减量至停用 二诊:1998年8月31日 检查右眼:视力0.06,眼痛、视盘水肿减轻。原治疗方案去川芎、加石菖蒲,服田七胶囊 三诊: 1998年9月7日 右眼:视力0.5 治则: 补益肝肾,益气升阳 方药: 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 四诊: 1998年10月7日 检查:右眼视力1.0.视盘充血水肿 消退.视网膜出血吸收视野改变、对比敏感度、视网膜电图正常.P-VEP P100 潜时108. 追踪: 2006年5月27日复查右眼视力1.0.各项检查正常.

55 8 結語 綜上所述,眼底病病因複雜,但其病徵的辨證有一定的規律性。雖以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為主,但與氣、血、痰、濕的關係尤為密切,臨症時要按照病症 的輕重緩急、病程的長短,結合局部症候和全身症候參照眼底螢光血管造影、視覺電生理、視野、對比敏感度等現代檢測指標作為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掌握其辨證規律,遵循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不拘泥一方一藥治一病,或過於強調“分型”論治,而是要

56 善於在眾多的局部症候中,結合整體情況,在不斷變化著的症候中,抓住主要症候,明確病位,審寒熱,辨虛實,分緩急等,認證準確,立法處方,選藥中的,常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對一些疑難病例,處方用藥時還需要特別注意全身症狀與局部症狀相結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結合現代中藥藥理研究、疾病病理研究的成果選擇用藥,以提高療效。

57 此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中藥劑型的改革,單味中藥或複方中藥的注射液、口服液、膠囊、顆粒、片劑等劑型的研製成功,特別是中藥注射液能夠通過肌肉注射、靜脈滴注、結膜下注射、球後或球周注射、藥物眼部電離子導入等多種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的現代給藥方式,療效明顯優於傳統的中醫給藥方式。所有這些都顯示了中醫治療眼底病的廣闊前景

58 检查左眼:视力:指数/30cm×-6.00DS=0.03。视盘有环 形近视弧,视盘及附近视网膜散在性出血.视网膜反光增强中心
(二)创伤性视神经病变 伍文斌 男 21 学生 年5月5日 住院号:127594 主诉:左眼因车祸失明5天 检查左眼:视力:指数/30cm×-6.00DS=0.03。视盘有环 形近视弧,视盘及附近视网膜散在性出血.视网膜反光增强中心 光反射消失。VEP、ERG、视野、FFA异常 西医诊断:左眼 :1. 创伤性视神经病变 2.创伤性视 网膜病变 3.双眼高度近视 中医诊断:左眼暴盲(撞击伤目) 证属气滞血瘀

59 2.香丹注射液20ml, 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7天)
治疗方案 1.强的松片30mg,每天1次,服7天 2.香丹注射液20ml, 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7天) 3.川芎嗪注射液160mg,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7天) 4.桃仁10 红花10 丹参15 茺蔚子12 赤芍10 川牛膝15 泽兰10 柴胡10 枳壳10 葛根30 路路通10 甘草6二诊: 2000年5月21日 检查: 左眼视力:-6.00DS=0.06 视盘颜色正常,视网膜出血部分吸收

60 视野、FFA正常,P-VEP P100 潜时:105,振幅:95
三诊:2000年5月30日 检查: 左眼视力:-6.00DS=0.1 视神经颜色变淡 四诊:2000年6月6日 检查: 左眼视力:-6.00DS=0.6 视神经颜色变淡 治疗: 停用激素、香丹、川芎嗪注射液 改用田七胶囊,每次4颗,每日3次 五诊:2000年6月13日 左眼视力:-6.00DS=0.7 六诊:2000年7月11日 左眼视力:-6.00DS=0.9 七诊:2000年7月21日 左眼视力:-6.00DS=1.0 视盘颜色稍淡,边缘清晰 视野、FFA正常,P-VEP P100 潜时:105,振幅:95

61 (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并发视神经萎缩 陈姓 女 53岁 主妇 广东潮汕人 入院日期:2006年3月10日 住院号: 199872
陈姓 女 53岁 主妇 广东潮汕人 入院日期:2006年3月10日 住院号: 主诉:左眼视物不清5个月,近日有有重趋势 病史:去年10月无何诱因左眼视力突然下降至0.4,在当地医院诊治,诊断为左眼急性视神经炎,用激素等治疗,视力曾恢复至0.4,但12月始视力又继续下降至0.2,此后又继续在当地用激素等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到本院治疗

62 入院检查:右眼:视力0.2,不能矫正。视盘颜色淡 白,边缘清晰 诊断:右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治疗:醒脑静注射液,每次20ml
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40mg 黄芪注射液, 每次20ml 眼部直流电川芎嗪离子导入,每次15min 2006年4月5日 右眼视力: 0.5

63 2006年3月11日陈玟华

64

65

66 自诉3月5日晚右眼视力突然下降至眼前手动。先后到 两所西醫医院眼科诊治,诊断及用药欠未详 检查右眼:视力:指数/30cm,未能矫正
梁某某 女 60岁 主妇 初诊日期: 住院号:171358 自诉3月5日晚右眼视力突然下降至眼前手动。先后到 两所西醫医院眼科诊治,诊断及用药欠未详 检查右眼:视力:指数/30cm,未能矫正 眼压:17.5mmHg。 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用0D见视盘,颜色稍淡,边缘清晰,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部见樱桃红点 形体消瘦,面色恍白,气短心悸,纳呆疲倦;舌质暗淡红,苔薄白,脉细。 高血压病10余年,血压180/102mmHg

67 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 FFA:00007 张丽娴 A-RCT:53秒 仅睫网A充盈

68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臂—视网膜循环时间13.5msn
药后第一天右眼视力开始提高,至3月25日视力达0.4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臂—视网膜循环时间13.5msn 图形视觉诱电位的P100潜时101,振幅85 视野部分恢复 黄斑部及附近视网膜水肿消退,可见黄斑部中心凹光反射。 6月11日复诊,右眼视力0.7

69 本院初诊时视力与发病后外院第一次检查的视力相同:指数/30cm
按语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发病原因复杂,治疗困难,预后差,多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1]。本病例的发病可能与高血压有关。发病至用中药干预治疗的时间已超过76小时,期间在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眼科按常规诊治,视力无变化 本院初诊时视力与发病后外院第一次检查的视力相同:指数/30cm 根据中医学对暴盲症的认识,结合西医学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病理改变 病 位:瞳神 病 机:脉络阻滞,玄府闭塞

70 急用用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内服补阳还五汤加减等 综合措施治疗, 药后第一天视力开始改善,2周后视力达到0.4
病 性:本虚标实 治 法:补气活血,通络祛瘀为 急用用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内服补阳还五汤加减等 综合措施治疗, 药后第一天视力开始改善,2周后视力达到0.4 以麝香为主药的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急性热病的中药注 射液。本例取其麝香气味芳香,性专通透走串,通络活血, 静脉给药,使药物迅速直达病所 补阳还五汤是《医林改错》补气活血的典范方剂,眼科 取其补气活血,常用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病后期属气虚 血瘀者

71 文献记载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小时后将失去治疗意 义。本病例发病至用中医药干预治疗已3天,理论上已丧
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当属病之后期,且患者形体消瘦,面 色恍白,气短心悸,纳呆疲倦等气虚诸证凸现,故辩证为 气虚血瘀,玄府闭塞。首选补气活血,通络祛瘀的补阳还 五汤,重用补气之参芪,使气足而血行,脉络通畅,配以 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祛瘀,石菖蒲、路路通、地龙通 脉络,开玄府,体现了中医“气为血帅,气行血行”的气血 相依理论。连续治疗2周,视力恢复到较好水平。

72 本病例抢救成功尚属个案,虽未能从根本改变视网膜中央动脉组塞难治,预后差的基本现状。但提示应用中医药多途径的给药方法治疗本病是值得研究的方向;在诊治疑难病种病例时,要特别注意传统中医辨证与西医辩病的有机结合,治法既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又适当兼顾西医的病理改变,以提高现代中医的诊疗水平

73 參考文獻 張梅芳主編.眼科血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朱廣智.桃紅四物湯對小鼠耐缺氧的實驗研究.中西醫結合眼科雜誌,1992,10(4): 孫建華.脈絡寧注射液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血液流變學等的作用及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 急救雜誌,1999,6(10): 陳奇主編.中成藥名方藥理與臨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60-366

74 聯繫地址: 廣州市機場路16號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 郵遞區號:510405 聯絡電話:020 – 89839599 / 13609707568 電子信箱:lzy_401@sina.com

75 (四) 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

76


Download ppt "眼底病 常見病徵中醫治療淺析 廣州中醫藥大學 李志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