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凡是由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概念】 凡是由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
【分类】 病 机 症 状 外风 风邪侵入人体,留于肌表、经络、筋骨、骨节等 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痉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等症 内风 大多是肝风上扰、热盛动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 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足废不用、语言蹇涩,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 【使用注意】 ▲ 必须辨证准确,分清外风、内风,而分别选用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法。 ▲ 需辨明外风是否引内风,内风是否兼挟外风。 ▲ 风邪不能独伤人,多挟寒热湿燥痰,故当灵活加减。 ▲ 疏风药多温燥,易伤津动火。
3
疏散外风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用所致诸病:风邪外袭,侵入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而设。常用辛散祛风的药物,如羌活、独活、防风、川芎、白芷、荆芥、白附子等为主组成方剂。在配伍用药方面,常因病人体质的强弱、感邪的轻重、病邪的兼夹等不同,而分别配合清热、祛寒、养血、活血之品。 具体方剂: 川芎茶调散,小活络丹,*大秦艽汤、*牵正散,消风散, 川芎茶调散,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4
二、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1、疏散外风—风邪侵犯人体肌肤、筋骨、关节、经络所 致之证。 *侵犯肌表:头痛,恶风等表证(参见解表剂)
·治风剂· 二、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1、疏散外风—风邪侵犯人体肌肤、筋骨、关节、经络所 致之证。 *侵犯肌表:头痛,恶风等表证(参见解表剂) *上犯头目: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头风)—川芎茶调散 *中于经络:口眼歪斜,手足不能运动—大秦艽汤 *与湿热相搏于肌肤:皮肤瘙痒、湿疹—消风散 *与痰湿瘀阻于肌肉、筋骨、关节:肢体挛痛,麻 木,屈伸不利(风湿痹证)—独活寄生汤(参见 祛湿剂) *中于经络:口眼歪斜(风瘫)—牵正散 *风毒阻于经络:口噤不开,手足拘急,角弓反张 (破伤风)—玉真散。 风邪
5
川芎茶调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 成】
川芎 荆芥 去梗,各四两 [各12g] 白芷 羌活 甘草 ,各二两 [各6g] 细辛 一两 [3g] 防风 去芦,一两半 [4.5g] 薄荷 不见火,八两 [12g] 【用法】 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清茶调下,常服清头目。[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每日二次,清茶调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6
【使用禁忌】 对于气虚、血虚或因肝肾阴亏、肝阳上 亢、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均非所宜。
·川芎茶调散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证或头风头痛证。 循经上犯头目: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 袭表,邪正交争:恶寒发热,目眩,鼻塞; 风邪外袭之征:舌苔薄白,脉浮。 风邪 【病机】 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受感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外邪自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 【治法】疏风止痛。 【使用禁忌】 对于气虚、血虚或因肝肾阴亏、肝阳上 亢、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均非所宜。
7
·川芎茶调散 【方解】 君:川芎—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尤善治少阳、厥阴 经头痛。 臣:羌活—祛风止痛;善治太阳经头痛。 白芷—祛风止痛;善治阳明经头痛。 佐:细辛 — 辛散搜风,散寒止痛,通鼻窍,并治少 阴经头痛。 薄荷 — 辛散疏风,清利头目。 荆芥、防风 — 疏风止痛。 清茶 — 苦寒清上降下,清利头目,且制约诸祛 风药之温燥、升散。 使:甘草—调和诸药。 *羌活、白芷与川芎相须为用,增强祛风邪,止头痛之力,以祛少阳、厥阴、阳明、太阳四经之风邪而治四经之头痛。
8
【运用】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邪头痛的常用方 2、辨证要点: 头痛,鼻塞,脉浮等。 3、临证加减:
·川芎茶调散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邪头痛的常用方 2、辨证要点: 头痛,鼻塞,脉浮等。 3、临证加减: 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用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 若头痛久而不愈者,可加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 4、现代运用: 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鼻窦炎所引起的头痛,属风邪上犯者。
9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 成】 【用法】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 成】 川芎 独活 当归 白芍 石膏 甘草 各二两 [各6g] 秦艽 三两 [9g] 羌活 防风 白芷 黄芩 白术 茯苓 生地 熟地 各一两 [各3g] 细辛 半两 [2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30g),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
【病机】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治法】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大秦艽汤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气血痹阻,筋脉失养:口眼歪斜,舌 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 正邪相争,营卫不和:恶寒发热,肢节疼痛; 风邪郁而化热:苔黄。 络脉空虚 风邪入中 【病机】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治法】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注意事项】 若属内风所致者,不宜应用本方
11
君:秦艽—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臣:羌活、独活 佐:当归、白芍 【方解】 防风、白芷、细辛 熟地、川芎
大秦艽汤 君:秦艽—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臣:羌活、独活 防风、白芷、细辛 佐:当归、白芍 熟地、川芎 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寓扶正御风。 生地、石膏、黄芩—清泄郁热,制祛风药之温燥。 使(兼):甘草—和中、调药。 疏风散邪,搜风通络。 (即四物汤)养血柔筋。 *四药相配:一则使筋脉得养,令舌体柔和,手足 强健;二则“济风药之燥”,使祛风而不伤阴血。 配伍要点:搜散风邪与养血活血法相合, 祛邪与扶正并举。
12
【运用】 方适用于风邪初中经络之证 1. 辨证要点: 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手足不能运动等病程较短,并兼有表证。 2 临床加减:
大秦艽汤 方适用于风邪初中经络之证 1. 辨证要点: 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手足不能运动等病程较短,并兼有表证。 2 临床加减: 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生地等清热之品; 若夹痰湿,去生地、石膏、加陈皮、胆南星 若阴天,多湿气,故加生姜以祛风散湿; 若心下痞属于气滞者,加枳实以行气消痞。 3.现代运用: 面神经麻痹、脑血栓形成、 脑血管痉挛、脑出血性中风、脑缺血性中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中经络者。
13
小活络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 成】 【用法】
小活络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 成】 川乌 炮,去皮脐 草乌 炮,去皮脐 地龙 去土 天南星 炮 各六两 [各6g] 乳香 研 没药 研 各二两二钱 [各5g] 【用法】 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茶下亦得。[现代用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炼蜜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口服,用陈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14
【主治】风寒湿痹。 【治法】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
小活络丹 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 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病机】风寒湿邪或痰湿瘀血留滞经络 ── 气血不得宣通,营卫失其流畅 【治法】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15
【方解】 君 制川乌 制草乌→温经活络以散络 中风寒湿邪 臣 南星—→ 燥湿活络以祛络中之痰,并能祛风 佐 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化络中瘀 血并能止痛 使 地龙—→ 通经活络,引药直达病所。
小活络丹 方中药力较峻烈,以体实气壮者为宜,对阴虚有热者及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
16
小活络丹 【运用】 1、 本方药性温燥,适用于痹证偏于寒性者。 2、辨证要点: 以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紫苔白为证治要点。 3、现代运用: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质增生症等属风湿血瘀者,均可用之。 实验研究:本方能促进胆汁分泌。用雄性大白鼠制成肝郁模型,然后用本方灌胃,在腹腔麻醉条件下,做胆汁引流,记录1小时胆汁流量,结果显示本方对肝郁动物的泌胆功能有显著促进作用(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1∶11)。
17
*消风散(《外科正宗》 【组成】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钱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水二盅,煎至八分,食远服。 [现代用法:水煎,空腹服。] 【用法】
18
【病机】风毒与湿热相搏,浸淫血脉, 【治法】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疹、湿疹。
消风散 【主治】风疹、湿疹。 有谓: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胜则动”、“痒自来”。 毒湿郁于肌肤、腠理之间:皮肤斑疹色红,瘙痒; 湿热浸淫:斑疹抓破后渗出津水,或遍身云片斑点; 病邪尚浅:舌苔白或黄,脉浮数有力。 【病机】风毒与湿热相搏,浸淫血脉, 郁于肌肤腠理。 【治法】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19
君:荆芥、防风 疏风散邪而止痒。 臣:苍术—祛风燥湿 佐: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方解】
消风散 【方解】 君:荆芥、防风 疏风散邪而止痒。 牛蒡子、蝉蜕 (止痒必先疏风) 臣:苍术—祛风燥湿 苦参—清热燥湿 除湿清热 木通—渗利湿热 佐: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当归、生地、胡麻仁— 滋阴润燥,养血活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①疏风药+祛湿药+ 清热药+养血药; ②外透内清,上疏下渗。
20
【运用】 本方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时,视风、热、湿之偏盛而加减治之。 如风毒盛者,加连翘、银花以疏风解毒;
1、辨证要点: 皮肤疹出色红,瘙痒,或抓破渗出津水,脉浮数。 2、临证加减: 临床应用时,视风、热、湿之偏盛而加减治之。 如风毒盛者,加连翘、银花以疏风解毒; 湿热盛者,去胡麻仁,加地肤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湿; 血热盛者,加赤芍、紫草以清热凉血。 3、现代运用: 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玫瑰糠疹、银屑病、急性肾炎等属风毒湿热者。 5、现代研究:具有抗过敏、免疫抑制、抗炎等作用。 6、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及辛辣刺 激性的食物。 消风散
21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组成】 白附子 僵蚕(各6g) 全蝎 去毒,并生用,各等分(3g) 【用法】 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22
牵正散 【主治】 风中经络,口眼喎斜。 【病机】 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隧不利,筋肉失养,故见口眼斜,甚或面部肌肉抽动。 【治法】 祛风化痰止痉。
23
【方解】 【注意事项】 君 白附子 辛温 祛风化痰,擅治头面之风 ┌ 全蝎 通络 ┐ 臣 ┤ ├ 祛风止痉 └ 白僵蚕 化痰 ┘
牵正散 【方解】 君 白附子 辛温 祛风化痰,擅治头面之风 ┌ 全蝎 通络 ┐ 臣 ┤ ├ 祛风止痉 └ 白僵蚕 化痰 ┘ 【注意事项】 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引起的口眼斜或半身不遂者, 不宜应用本方。方中的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 用量宜慎。
24
【运用】 本方为治风中经络,口眼斜的常用方剂。 方中白附子药性温燥,适用于风痰阻络而偏于寒性者。 1、辨证要点:
牵正散 【运用】 本方为治风中经络,口眼斜的常用方剂。 方中白附子药性温燥,适用于风痰阻络而偏于寒性者。 1、辨证要点: 以卒然口眼斜,舌淡苔白为证治要点。 2、临证加减: 若酌加蜈蚣、天麻、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可增强疗效。 3、现代运用: 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风痰痹阻经络者,均可加减应用。
25
平息内风 平熄内风法,是治疗内脏病变所致的风病,这种“风”称为内风,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从内生”之意。
平熄内风法,是治疗内脏病变所致的风病,这种“风”称为内风,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从内生”之意。 2.主治: A:高热昏迷,四肢抽搐。 B:筋脉拘挛,手足蠕动,神倦,脉虚。 C:头目眩晕,面赤如醉,胸中热痛。 D:下元虚衰,虚阳浮越,痰浊上泛。 具体方剂: *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川芎茶调散,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6
2、平熄内风—肝肾功能失常所致之内风病。 *热极动风(肝经邪热炽盛,热极动风): 高热抽搐、痉厥—羚角钩藤汤
·治风剂· 2、平熄内风—肝肾功能失常所致之内风病。 *热极动风(肝经邪热炽盛,热极动风): 高热抽搐、痉厥—羚角钩藤汤 *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肝肾阴虚,阳亢化 风):眩晕头痛,中风昏倒,半身不遂— 镇肝熄风汤 *阴虚风动(肝肾阴血亏虚、虚风内动) 瘛疭神疲,脉气虚弱—大定风珠 *血虚生风(血虚风动):筋脉拘挛,手足 — 阿胶鸡子黄汤 脏腑功能失常
27
*羚角钩藤汤 ( 《通俗伤寒论》) 【组 成】 【用法】
羚角片 一钱半,先煎 [4.5g] 双钩藤 三钱,后入 [9g] 霜桑叶 二钱 [6g] 滁菊花 生白芍 茯神木 各三钱 [各9g] 鲜生地 五钱 [15g] 川贝母 四钱,去心 [12g] 淡竹茹 鲜刮,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 [15g] 生甘草 八分 [3g] 【用法】 水煎服
28
【注意事项】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 充斥内外:高热不退。 内扰心神:烦闷躁扰,甚则神昏。 肝经热炽 热极动风,
羚角钩藤汤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 充斥内外:高热不退。 内扰心神:烦闷躁扰,甚则神昏。 肝经热炽 热极动风, 手足抽搐,甚至发为痉厥。 风火相煽 灼伤阴液: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 脉弦而数。 【病机】 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灼伤阴液。 【治法】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注意事项】 若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而病属虚风者,不宜应用。
29
【方解】 君:羚羊角—清热凉肝,熄风止痉。 钩藤—清肝,平肝,熄风止痉。 臣:霜桑叶—散热清肝。 滁菊花—清热平肝。
羚角钩藤汤 君:羚羊角—清热凉肝,熄风止痉。 钩藤—清肝,平肝,熄风止痉。 臣:霜桑叶—散热清肝。 滁菊花—清热平肝。 佐:鲜地黄—清热凉血,滋阴增液。 生白芍—滋阴养血,平肝熄风,缓急舒筋。 川贝母、淡竹茹—清热化痰,以防痰闭心窍。 茯神木—舒筋解挛,宁心安神。 使: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羚羊角 + 钩藤; 桑叶 + 滁菊花。 *羚羊角、钩藤相合,增强凉肝熄风、清热止痉之力。 *桑叶、菊花共用,助君药以清散肝热而熄风。 *地黄、白芍相须为用,以滋养阴液,柔肝舒筋。
30
*本方具有解热、镇静、抗惊厥、促进意识恢复的作用。
【运用】 本方为治疗肝经风热的常用方剂。 1、辨证要点 高热,烦燥,手足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 2、临证加减: 热盛者,可加大青叶、夏枯草等以增强清肝之效; 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可配合紫雪、安宫牛黄丸等以清热开窍; 神昏痰鸣者,可加天竺黄、姜汁以清热豁痰; 抽搐甚者,可加全蝎、蜈蚣以增强熄风止痉作用。 2、现代运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原发性高血压、妊娠子痫、脑溢血、休克型肺炎、小儿脐风等属肝经热盛,热极生风者。 4、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热、镇静、抗惊厥、促进意识恢复的作用。 羚角钩藤汤
31
*鎮肝熄风汤 (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 成】 【用法】
怀牛膝一两[30g] 生赭石 轧细,一两 [30g] 川楝子 捣碎,两钱 [6g] 生龙骨 五钱,捣碎 [15g] 生牡蛎 五钱,捣碎 [15g] 生龟版 五钱,捣碎[15g] 生杭芍 玄参 天冬 各五钱 [15g] 生麦芽 茵陈 各二钱 [各6g] 甘草 一钱半 [4.5g] 【用法】 水煎服。
32
【注意事项】 【主治】 】 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 肝肾阴亏,肝阳偏亢, 头目眩晕,目胀耳鸣 阳亢化风,风阳上扰。 脑中热痛,面色如醉
鎮肝熄风汤 肝肾阴亏,肝阳偏亢, 头目眩晕,目胀耳鸣 阳亢化风,风阳上扰。 脑中热痛,面色如醉 亢阳上扰于心:心中烦热。 亢阳犯胃,胃失和降:时常噫气。 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歪斜 风阳上扰 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 中风 血气逆上 移时始醒;醒后不能复原 脉弦长有力。 中风先兆 【病机】 *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 *肝肾阴亏。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注意事项】
33
【方解】 君:怀牛膝— 重用之引血下行以降折亢阳 — 补益肝肾。 臣:代赫石— 降气镇逆,平肝潜阳。
鎮肝熄风汤 君:怀牛膝— 重用之引血下行以降折亢阳 — 补益肝肾。 臣:代赫石— 降气镇逆,平肝潜阳。 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平肝潜阳,又敛阴安神。 *怀牛膝、代赫石均量重而用,相互配合,重在引血 导气下行,又能平肝镇逆,以治气血并走于上之证。
34
佐: 生龟板、生杭芍—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鎮肝熄风汤 佐: 生龟板、生杭芍—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玄参—滋水养阴以制浮火。 天冬—养阴滋肾而清火。 *龙、牡、龟、芍与代赫石相须为用,其重镇潜阳而熄风之力尤强。 *玄参、天冬配合白芍,重在滋阴以制阳,柔肝以熄风。与重镇之药相配又增强滋阴潜阳而熄风之效。 茵陈 川楝子 以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 生麦芽 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达肝气之郁滞, 使:甘草—和中调药,与麦芽相伍,养胃和中。 * 配伍要点: a. 怀牛膝 + 代赫石; b. 配伍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之意。
35
【运用】 本方为治疗内风的常用方剂 1、辨证要点: 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心中 烦热,脉弦长有力。 2、临证加减:
鎮肝熄风汤 【运用】 本方为治疗内风的常用方剂 1、辨证要点: 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心中 烦热,脉弦长有力。 2、临证加减: 若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以清热; 痰多者,加胆星以清热化痰; 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山萸肉以补益肝肾。 3、现代运用: 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血管性头痛、甲状腺机 能亢进、眩晕综合征、癫痫小发作、癔病性晕厥、神经官能症、月经前期紧张症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 4、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降压作用;可以预防及治疗阴虚阳亢的中风证。
36
长于凉肝熄风,清热止痉,并 能柔润舒筋。 羚角钩藤汤 多用治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
·镇肝熄风汤· 长于凉肝熄风,清热止痉,并 能柔润舒筋。 羚角钩藤汤 多用治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 肢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等证者。 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用治肝风内动而见 头目眩晕,烦躁,脉弦有力者。 善于重镇降逆,潜阳熄风,并能滋阴液,舒 肝气。多用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动风, 镇肝熄风汤 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临证以头目眩晕,脑 部胀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等为特征。 而且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风之后, 凡其病机相符者,均可应用。
37
*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 天麻 栀子 黄芩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 [各9g] 川牛膝[12g] 钩藤 后下 [12g] 石决明 先煎 [18g] 【用法】 水煎服。
38
化热扰心:失眠,舌红,苔黄 。 【病机】 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治法】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天麻钩藤饮 【主治】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证。 阳亢化风:头痛,眩晕,脉弦。 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化热扰心:失眠,舌红,苔黄 。 【病机】 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治法】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39
【方解】 君:天麻—熄肝风,平肝阳,定眩晕; 钩藤—清肝热,平肝阳。 臣:石决明—咸寒清热,质重潜阳。 川牛膝—引血下行,直折亢阳 ;
天麻钩藤饮 君:天麻—熄肝风,平肝阳,定眩晕; 钩藤—清肝热,平肝阳。 臣:石决明—咸寒清热,质重潜阳。 川牛膝—引血下行,直折亢阳 ; — 活血祛瘀。 佐:栀子 黄芩 益母草—活血利水,利肝阳之平降(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杜仲、寄生—补益肝肾。 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二者相伍,平肝熄风之力增。 *二药相配,助君平肝熄风。 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得清而不致上扰; * 配伍要点 ①治标+治本,以治标为主。 ②平肝熄风药+清降肝热药+活血利水药。 (天麻、钩藤+黄芩、栀子+川牛膝、益母草)
40
【运用】 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 1、辨证要点: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2、临证加减:
舌红干,脉细数,肝肾阴虚较甚者,可去益母草之活血利水,加白芍、菊花以滋阴清热。 肝阳上亢,风痰内扰之癫痫,加石菖蒲、胆南星、菊花、白芍。 3、现代运用: 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脑血栓形成、脑出血、 脑梗死、面神经痉挛、更年期综合征、高血脂症、 颈椎病、耳源性眩晕等属肝阳上亢者。 4、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痛、镇静、催眠、抗惊厥、降压、改 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天麻钩藤饮
41
(2)试述镇肝熄风汤中配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 (3)桑叶、菊花在桑菊饮与羚角钩藤汤的配伍意义有何不同?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疏散外风剂配伍的基本规律。 (2)试述镇肝熄风汤中配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 (3)桑叶、菊花在桑菊饮与羚角钩藤汤的配伍意义有何不同? (4)试述川芎茶调散的制方原理。 (5)天麻钩藤饮与镇肝熄风汤在功效、主治上有何异同? (6)结合方证病机分析大定风珠的组方配伍特点。 ·············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