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认 识 经 方 冯 世 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2
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 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 一百一 十七周年 逝世三十一周年
3
前言 一、概念 去年一次经方会,有幸请到局领导讲话,回到原位说:什么叫经方,昨晚查了下电脑,感到很乱……
近10年来出现了经方热,老百姓相传“有病找经方!”学术界亦倡发展经方,甚者开学术会多标以经方为时尚。这是可喜可贺的事,但 何为经方? 经方的概念? 经方的定义?至今尚不明晰。
4
一、什么叫经方 二、经方的误读传统 三、经方的起源与发展史 四、经方的理论体系 五、六经来自八纲得到国内外共识
5
一、什么叫经方 1、近代误读传统的几种认识 “经方者,乃经典著作中之药方也,或曰:经,常也。经方者,谓其乃医家所谓常用之药方也”。
“指汉代以前的方剂:①《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十一家,实际上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③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目前持此说的人占多数”。(《中医词释》) “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 (《辞海》)
6
一、什么叫经方 2、《汉书·艺文志》已明确经方定义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何为经方?为此探讨做一小动慢 很明确,经方是指一个理论体系! 经方是:治病用八纲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在汉代由八纲发展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显然(《辞海》)的定义是不正确的。“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
7
一、什么叫经方 《辞海》所称“后世称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无疑是错误的,确切地说应称为 经方之方。
8
二、经方的误读传统 千余年来,尊张仲景为医圣,称《伤寒论》为圣典,一代一代人前仆后继问道《伤寒论》,所谓研究《伤寒论》著述汗牛充栋,却未能读懂《伤寒论》,原因何在? 李心机教授回答了这一问题: “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9
二、经方的误读传统 误读传统的起源: 王叔和以《内经》释《伤寒论》 中医自古即存在两大医学体系,如章太炎考证:
“医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医。《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己。……其后智慧萌动,知巫事不足任,术始分离,其近于巫者,流而为神仙家;远于巫者,流而为医经、经方两家”。 到汉代形成了较完善的两大医学体系,记载于《汉书·艺文志》:
10
“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二、经方的误读传统 “ ,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但经方在传承过程中出现问题: 医经者 经方者
11
二、经方的误读传统 在汉代医经和经方都发展致一定水平,但医经著作流传广泛,而经方做为方技流传非常困难,
杨绍伊考证认为:“《汤液经》(经方主要代表著作)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 又加兵燹战乱,王叔和亦仅见到张仲景《论广汤液》部分内容,又惜王叔和本是医经家,故以《内经》释仲景书,尤其严重者,把仲景书《论广汤液》改名为《伤寒论》,误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即《内经》的六经,自此,后世看到的经方著作,唯有王叔和注释的著作,甚至形成了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
12
毉 二、经方的误读传统 神农时代 远古时代 秦汉 西晋 一切理论来源于内经 经方 《伤寒论》 巫医混合 八纲 八纲六经 医经 医经 脏腑经络
王叔和 《汤液经法》 经方 《伤寒论》 《论广汤液》 巫医混合 两大医学体系 八纲 八纲六经 以《内经》释《汤液》 毉 《内经》《难经》 医经 医经 脏腑经络 脏腑经络 脏腑经络 中医古今有两大医学体系,自西晋后形成一切理论皆来源于《内经》,对解读经方、仲景医学形成了不良影响,使后世医家走了不少弯路。
13
二、经方的误读传统 误读传统的主要表现: 1、经方六经的实质:六经来自八纲。 此关系到正确理解《伤寒论》全文! 误认为是经络脏腑。
2、经方的伤寒是无汗恶寒的表阳证。 误认为是伤于寒。 3、经方的中风是有汗恶风的表阳证。 误认为是中于风。 4、经方是古代治疗常见病的经验总结,其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论广汤液》。 自王叔和改编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后,误认为《伤寒论》治外感、流行性出血热,《金匮要略》治杂病。
14
二、经方的误读传统 5、经方的六经为六经鈐百病
两大医学体系的概念混淆造成学术混乱争论永无结果,如说《伤寒论》是主治外感病、热病的,又有人说张仲景没解决温病问题? 陈亦人:视《伤寒论》为外感病专著由来已久 ……随着温病学说总结出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为温热性质外感病的辨证纲领以后,六经辨证又由广义伤寒降而为只适于风寒性质的外感病了。 桂枝汤原本“治天行热病”,而时方派却认为桂枝“不可用于有热的病例”。寒温綂一论 6、经方的太阳病实是表阳证 由于误读传统,后世医家认为太阳是膀胱经病,因而认为太阳亦有里证,六经又各有表证。 以上误读传统,是读不懂《伤寒论》的主要原因。 张效霞方证对应因不用脏腑经络阴阳五行视为倒退
15
二、经方的误读传统 简言之,《伤寒论》的误读传统:是因古今中医即存在两大医学体系,西晋时王叔和以《内经》释《伤寒》而造成一切理论来源于《内经》,形成误读传统。 这里首先要明确:中医自古即存在两大医学体系,即如章太炎所述: “医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医。《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己。……其后智慧萌动,知巫事不足任,术始分离,其近于巫者,流而为神仙家;远于巫者,流而为医经、经方两家”。 必须明确:并不是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
16
经方 医经 中 医 源 流 简 史 医经 经方 时 方 神农时代 单复方方证 单复方方证
“医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医。《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己。……其后智慧萌动,知巫事不足任,术始分离,其近于巫者,流而为神仙家;远于巫者,流而为医经、经方两家”。 中 医 源 流 简 史 神农时代 初记载方药治病 初记载针砭、养生保健、医理 巫 毉 医经 经方 阴阳家言、 秦汉 源 公元前10000~5000年 人体实验 八纲 流 五行六气道教、 《神农本草经》 单方方证 用八纲而不用五行 流 公元前5000年 《汤液经法》 单复方方证 《内 经》 王叔和以《内经》释《汤液》 八纲 《易》唐以后 《伤 寒 论》 《论广汤液》 魏晋何晏、王弼 单复方方证 运气、玄学 时 方 经络脏腑针灸 经方 八纲、六经 医经 汤液 农伊 仲景医学 岐黄哲学医
17
二、经方的误读传统 误读传统的关键: 一是用医经的理论解释经方; 二是用医经的病证名解释经方的病证名。 例如:六经 伤寒 脉促
简单的常识:龙骨
18
三、经方的起源与发展史 1、经方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 章太炎曰:“医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医。《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己。……其后智慧萌动,知巫事不足任,术始分离,其近于巫者,流而为神仙家;远于巫者,流而为医经、经方两家”。
19
三、经方的起源与发展史 2、经方起源于单方治病 “神农尝百草”,代表了经方的起源,亦标明了经方初起治病用单味药。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
3、经方理论起源于八纲 我们的先民们,日常生活中,认识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亦用八纲,对药物的认识亦用八纲, 八纲是神农时代的基本常识。
20
三、经方的起源与发展史 古人在生活中,最多见的是症在表的病,用单味药如葱白、麻黄、桂枝、生姜等发汗可愈;
并观察到,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这样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其文字记载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
21
三、经方的起源与发展史 4、方证经验的积累促成经方理论的完善
经方治病主用八纲,即“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病位概念是表和里,但随着治病经验的积累,渐渐认识到有不少病证,不属于表,亦不属于里,而是在两者之间即半表半里。这一认识详细记载于《伤寒论》中: 如:《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是说病不在表,往里传,但不是里;
22
三、经方的起源与发展史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发汗表当解,攻下里当解,这里的“此为未解也”是说:伤寒表证,治用发汗,表证当解,病不愈入里,用下法治疗里证当解,即病已无表证和里证,今“此为未解也”,已注意到证不解不在表?不在里?在哪里呢?
23
三、经方的起源与发展史 半表半里的概念亦是来自临床经验教训:
如《伤寒论》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论》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从《伤寒论》中可看到:这种只有表、里概念指导临床,产生了很多的经验教训,反复的经验教训,使人们(张仲景们)认识到,疾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还有不在表亦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即在半表半里者,治不能用汗法,亦不能用吐下,只能用和法,这就是长期的临床实践产生了半表半里理念,即张仲景补充和完善了八纲辨证,即在原有八纲中、在量疾病之浅、深基础上,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从而完善了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见图)
24
三、经方的起源与发展史 六经来自八纲 表 表 表 阳 证 太 阳 病 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 里 阳 证 阳 明 病 里 里
里 阳 证 阳 明 病 里 里 里 阴 证 太 阴 病 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表 阴 证 少 阴 病 汉前病位概念 汉代病位概念 六经来自八纲
25
三、经方的起源与发展史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六经来自八纲,是始终理会读《伤寒论》得出的研究结果。
这一理论是《伤寒论》全文的反映,即胡希恕先生通过分析《伤寒论》原文,并结合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
26
四、经方的理论体系 1、经方的基础理论: ⑴八纲 六经 ⑵方证、方证对应 ⑶切诊(脉诊、腹诊、切肤) ⑷食水瘀血致病
27
四、经方的理论体系 2、经方治病思路 ⑴怎样辨证:根据症状反应 (症状表现、脉象、舌苔、腹诊) 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参考病因),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经方的辨证施治的实质, 即经方治病是针对的原因指六经证,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此乃中医愈病之常理! 是适应人体抗病机制的治疗的一种原因疗法。
28
四、经方的理论体系 方证对应是讲经方的病因病机! 3、有关经方的病因病机 ⑴经方的病因病机是八纲概念,治则亦是八纲概念
⑵方证对应体现辨证论治 经方在神农时代,治病即应用辨证论治。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的倒退? 张能效霞 方证对应是讲经方的病因病机!
29
四、经方的理论体系 4、由病案看经方的病因病机
吴b,男,22岁,住院病案号54。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日:发热恶寒二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经X线检查: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 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便溏、盗汗。 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豉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服后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血常规检查:白血球8100,中性70%。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并见鼻煽、头汗出。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心悸、肢凉。因请胡老会诊。
30
四、经方的理论体系 胡老据:晨起体温38·2℃,下午在39℃以上,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盗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黄,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传少阳阳明。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一剂,后半夜即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22日(一周后)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 。
31
四、经方的理论体系 按:胡老解201条;辛凉解表亦伤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使用甘温的桂枝汤,是不可以的,不仅不能用桂枝汤,而且连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病就要用白虎汤,因为它是里热而非表热,解表无效,越解表越坏。 本案证主在少阳阳明,治皆禁解表发汗,前医辛凉解表,亦伤津 并指出小柴加生石膏治盗汗。
32
四、经方的理论体系 65年冬西学中者,固定一方治肺炎,以荆芥、防风、薄荷、银花为主, 值夜班学生发现一老者遍身凉汗,向老师彙报:此再不能发汗了?回答 :“你知道怎么搞科研吗?” “肺炎不是感冒,发一次汗即可,肺炎要连续发汗!不能发热都用小柴胡汤!” 第二天,老人休克死亡。 经方的理论来自于临床经验总结,其科学性经过千百年的考验。 八纲六经理论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 不遵守六经八纲治病,不但无效,甚则致人死亡。
33
四、经方的理论体系 金某,男,36岁, 2011年2月25日初诊:10年前出现失眠,精神郁闷,之后胃脘不适,遗精,早泄。现在仍失眠,胃脘不适尤其饭后更甚,胃不痛不胀,不适之感难以形容,仍遗精早泄,口微干,手脚下午五六点钟发热,偶尔恶心,小便可,夜尿1次,无汗,无吞酸嗳气,大便1日3~5次质稀,苔白腻润,脉弦数。 辨六经属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桂枝龙骨牡蛎汤加白薇附子白术炮姜金樱子薏苡汤证:桂枝10g,白芍10g,白薇12g,炙甘草6g,川附片10g,焦白术10g,炮姜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金樱子15g,生薏米18g,生姜15g,大枣4个。7剂,水煎服,龙骨牡蛎附片同煎,日一剂。
34
四、经方的理论体系 二诊日期:2011年3月18日:患者诉吃上方睡眠、精神好转。
后来因没有挂上号,找另一个医生开的补肾壮阳药,睡眠又退步到原先的状态,故前来诊治。 刻下症见:胃脘不适,食欲差,自觉胃里有顶的感觉,有胃气向上反逆感,口微干,有时口苦,手脚下午五六点钟发热,早上也有点热,遗精3~4天1次,无梦,阴囊潮湿,会阴刺痛,早泄,下肢酸软无力,后背至右足趾、右手臂、右手3~5指痛麻,遇风冷加重,大便1日5~6次质稀,舌淡苔白腻,脉弦数。 上方去薏苡,增川附片量至15g。7剂,水煎服,龙骨牡蛎附片同煎。 结果:睡眠改善,遗精早泄减轻,服药七天内仅遗精一次,胃中顶感、反逆感已无,食欲好转。
35
四、经方的理论体系 按:后世注家如魏念庭认为:“失精家肾阳大泄,而精失血亡,阴阳俱尽矣”。因而遇本方证治疗时,大补肾之阴阳,多致罔效。
桂枝龙骨牡蛎汤证见于《金·血痹虚劳病》第8条: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失精、梦交,多由情欲妄动、神志不宁而生,其病也基于汗出津伤、荣卫不和所致。 要知本方主要作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生龙骨牡蛎敛浮越,才是治疗这类虚劳的关键。《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名曰二加龙骨汤。正是该方证的变治,是治表虚寒而呈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者。
36
五、六经来自八纲得到国内外共识 陈雁黎: 20世纪60年代(63年),老师在学院大礼堂作“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学术报告,令在场的莘莘学子耳目一新。为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此学术报告解决了“历代医学家所缺乏论述的难题” ( 《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P1) 。 但当时未能引起中医界观注,是因大家对胡希恕先生的学术研究未能了解。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开始整理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研究成果,经近几十年整理、介绍胡希恕先生的著作,人们渐渐认识了其学术思想。
37
上世纪80年代我整理了胡希恕先生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立刻引起日本汉方界重视、高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日本汉方医学界称赞胡希恕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 《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P2) 具体论著是
38
1983 第4卷第4号
39
第4卷第4号 45页 1983
40
平野钦也
41
1987 胡希恕治哮喘经验 1987.6日本高雄病院
42
1994 1994出版刘老序 “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1987年 经方理论体系的优越! 42 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 王 任
43
2005.1
45
2014年是胡希恕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祭扫定于盂兰盆节,本想从简,未想到的是,时值国际经方班结业,来京学习的8名经方爱好者,执意参加。8位洋学员,其中不少代表了双重国籍,于是代表着12个国家的洋张仲景,祭拜了胡希恕先生。祭拜时,洋张仲景激动落泪,恰秋雨绵绵,不胜感慨,小记于斯。
46
盂兰盆祭 甲 午 秋 悼 念 胡希恕先生仙逝三十周年 三十年前好孤独 冥冥沉眠受拥促 莫道经方传承难 如今仲景满五湖 46
47
Philippe Sionneau (法国人住在西班牙)
金楠权 金钟晔 Loc Huyng Debra Davis (美国) Frances Turner Maggie Bavington 47
49
小 结 经方是中医两大医学体系之一,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体系,它的主要理论是八纲六经、方证理论体系。 经方治病的特点是:依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50
祝大家身体健康! 祝大家身体健康 吉祥如意! 冯 世 纶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2014年3月 修改于8月 冯 世 纶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50
冯 世 纶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2014年3月 修改于8月 乙 未 夏 冯 世 纶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50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