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探茶历程 ——查阅 ——观察 ——实践 ——总结
2
武夷岩茶——查阅 ——起源 ——品鉴 ——功效 ——制作
3
起源 大红袍的来历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5
品鉴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的品鉴: 鉴评武夷岩茶之优劣,清代梁章钜早已提出“活、甘、清、香”四字,因武夷岩茶是“重味以求香”的品类,这是鉴别武夷岩茶的最重要的原则,香有纯与不纯,锐短与幽长、青与熟、重与飘等区别;味有浓淡厚薄、韵的显露程度和持久性长短之分。活:系指润滑、爽口有快感而无滞涩感,喉韵清洌。甘:系指回甘时间短而快捷,清爽甘润。清:系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清丽明亮(指茶汤、叶底)香:系指口含茶汤有芬芳馥郁之气,冲鼻而出,饮后有齿颊留芳之感。浓:系指浓而厚醇,无明显苦涩感。厚:系指茶底厚薄,啜之有骨,持久不变,可谓“舌本常留甘尽日”之感。韵:即指"岩骨花香"中的岩骨而言。持久性:系指口腔舒适快感的持久性,而不是苦涩及杂味的持久性,优质茶应饭前饮茶,饭后尚感有余香
7
功效
9
制作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的制作:不外乎,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二有丰富的适制乌龙茶的品种资源;三归功于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 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在制造过程中即精选适制的茶树品种,严格采摘标准,又运用精湛细致的焙制技术。岩茶焙制的工序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岩茶的做青,摇青与做手交替进行。将晒青后的茶青置于水筛或摇青机中,不断回旋和翻动,使叶缘磨擦,摇青次数从少到多,力量从轻到重,间歇时间从短到长,周而复始,反复5~7次,后期摇青不足辅以双手轻拍做手。全程8~12小时。因茶树品种,气候,晒青程度等不同,做青次数,程度也不同,既“看青做青”、“轻萎凋重摇”、“重萎凋轻摇”。岩茶的烘焙特点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
10
凋萎
11
做青
12
杀青
13
揉捻
14
烘干
15
烘焙
16
武夷岩茶——观察 ——茶树 ——茶青 ——半成品 ——精致茶
17
茶树
18
茶青
19
半成品
20
精致茶
21
武夷岩茶——实践 星村之游
31
武夷岩茶——总结 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特别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帮助,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效率。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感觉受到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