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組: 4000U002 郭婷宇 4000U013 張嘉汶 4000U014 沈婷雅 4000U024 吳佩純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組: 4000U002 郭婷宇 4000U013 張嘉汶 4000U014 沈婷雅 4000U024 吳佩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組: 4000U002 郭婷宇 4000U013 張嘉汶 4000U014 沈婷雅 4000U024 吳佩純
性變態 第十一組: 4000U002 郭婷宇 4000U013 張嘉汶 4000U014 沈婷雅 4000U024 吳佩純

2 性變態 性心理障礙(既往稱性變態)泛指以兩性性行為的心理和行為明顯偏離正常,並以這類并偏離作用性興奮、性滿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精神障礙。其正常的一行戀愛受到全部或者某種程度的破壞、干擾或影響。一般的精神活動并無其他明顯異常。性心理障礙臨床上包括三種類型:性身份障礙如易性癥,性偏好障礙如戀物癥、異裝癥、露陰癥、窺陰癥、摩擦癥、性施虐與性受虐癥,性指向障礙如同性戀等。

3 性心理障礙和人格障礙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性心理障礙在尋求性對象及滿足性欲的方式方法方面與常人不同。性心理障礙患者大多性格內傾,但多數患者對社會生活適應良好,除了性心理障礙所表現的異常性行為之外,並無其他與社會不相適應的行為,更沒有反社會行為,有不少患者還是社會知名和成功人士,不具備人格障礙所具有的特徵。

4 徵狀體徵 性身份障礙的臨床表現 性偏好障礙臨床表現 性指向障礙臨床表現 女性性身份障礙 易性癥 戀物癥(Fetishism) 異裝癥 露陰癥
男性性身份障礙 女性性身份障礙 易性癥 性偏好障礙臨床表現 戀物癥(Fetishism) 異裝癥 露陰癥 窺陰癥 摩擦癥 性施虐與性受虐癥 混合型性偏好障礙 性指向障礙臨床表現 同性戀(Homosexuality) 雙性戀

5 性身份障礙的臨床表現 心理上對自身性別的認定與解剖生理上的性別特征恰好相反,持續存在改變本身性別的解剖生理特徵以達到轉換性別的強烈願望,其性愛傾向為純粹同性戀。絕大多數為男性,他們厭惡自己的器官,要求手術轉換性別。 男性性身份障礙:持久和強烈地為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會方面的好處,而希望成為女性),或堅持自己是女性,並專注於女性常規活動。表現為偏愛女性著裝,或強烈渴望參加女性的游戲或娛樂活動,并拒絕參加男性的常規活動,或者固執地否定自己的男性解剖結構,如斷言將長成女人,明確表示陰莖或睪丸令人厭惡,或認為陰莖或睪丸即將消失或最好沒有。

6 女性性身份障礙:持久和強烈地因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渴望自己是男性(並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會方面的好處,而希望成為男性),或堅持自己是男性,固執地表明厭惡女裝,並堅持穿男裝,或固執地否定自己的女性解剖結構如明確表示已經有了陰莖或即將長出陰莖,或者不願意取蹲位排尿,或明確表示不願意乳房發育、月經來潮。 易性癥:對自身性別的認定與解剖生理上的性別特徵呈逆反心理,心理上持續存在厭惡和改變本身性別的解剖、生理特徵,以達到轉換性別的強烈願望,並要求變換為異性的解剖、生理特徵(如使用手術或異性激素),期望成為異性並被別人接受,其性愛傾向為純粹同性戀。

7 同性戀:兩者的性指向都是指向同性的,但易性癥對自己的生物學性別反感,且有改變性別的強烈願望,與性活動或性興奮無關。
自幼年即已開始,稱作原發性或真性易性癥。出現在成人期之后的任何階段,由於異裝癥、同性戀、性受虐癥、精神分裂癥等繼發產生的易性癥稱作繼發性易性癥。 同性戀:兩者的性指向都是指向同性的,但易性癥對自己的生物學性別反感,且有改變性別的強烈願望,與性活動或性興奮無關。 異裝癥:異裝癥具有反復衝動性和隱蔽性,平時衣著正常。他們穿戴異性服飾主要是為了激起性興奮和獲得性快感。 雙重異裝癥:雙重異裝癥是指個體生活中某一時刻穿著異性服裝,以暫時享受作為異性成員的體驗,但並無永久改變性別願望,也不打算以外科手術改變性別。在穿著異性服裝時並不伴有性興奮。其性愛指向往往是正常的。

8 性偏好障礙臨床表現 戀物癥(Fetishism):反復出現收集某種異性使用無生命物體的企圖,它受強烈的性欲望與性興奮的聯想所驅使,幾乎僅見於男性。在強烈的性欲和性興奮的聯想驅使下,反復出現通過撫摸、聞嗅異性身體接觸的物品(如乳罩、內褲、絲襪等),并以手淫,或在性交時由自己或要求性對象持此物品,以獲得性滿足。也有部分患者以異性軀體的某部分(如異性的頭發、足趾、腿等)作為性喚起及性滿足的刺激物。戀物癥患者一般並不鐘情於物品的原有主人,而是僅僅對這些物品感興趣,寄托無窮的性想象。對專為刺激生殖器官而設計的用品的愛好,也不屬此診斷。 戀物癥幾乎僅見於男性。常涉及偷竊活動,可反復出現收集異性使用的某種物品的行為。有時可兼有窺陰癥。多數是異性戀者。患者大多膽怯,通過撫摸聞嗅這類物品,並伴有手淫獲得性滿足,因此所戀物體成了性刺激的重要來源或獲得性滿足的基本條件(對刺激生殖器官的性器具的愛好不屬戀物癥)。對女性不構成身體的威脅。

9 異裝癥:也稱戀物性異裝癥,是戀物癥的一種特殊形式。表現對異性衣著特別喜愛,反復出現穿戴異性服飾的強烈欲望,並付諸行動,由此可引起性興奮。其穿戴異性服飾主要是為了獲得性興奮,當這種性行為受到抑制時可引起明顯的不安情緒。病人並不要求改變自身性別的解剖生理特征。他們的性欲指向一般仍對異性感興趣,大多數患者在異性戀生活上沒有困難,有的患者只表現為性欲偏低。本癥幾乎僅見於男性。通常始於5~14 歲,并伴有手淫行為。

10 露陰癥:是一種反復發作或持續存在的傾向,表現為反復出現在陌生異性面前或向公共場合的人群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達到引起性興奮的強烈欲望,可伴有性喚起並繼以手淫,但對所選暴露對象並無進一步性活動的要求(與強奸犯以露陰作為性挑逗的一種手段,進而實行強奸行為明顯不同)。通常發生在公共場合,並與對方保持安全的距離。部分患者有固定的性關係,但當性關係發生衝突時,露陰的衝動會變得更加強烈。如果目擊者表現出震驚、恐懼或深為所動時,患者的興奮常會增加。大多數患者這一沖動難以控制。 本癥幾乎僅見於男性,一般至少持續半年。大多數發生於青年早期。他們以這種露陰行為,作為緩解性欲的緊張感和取得性滿足並獲得自信的主要或惟一手段,其家庭生活常不美滿。露陰頻率因人而異。患者個性多存在缺陷,他們缺乏陽剛之氣與自信,大多數不善於人際交往,尤其是和女性的交往,在女性面前表現為靦腆、害羞、拘謹,作風嚴肅,從不和女性開性的玩笑,更沒有過分的舉動,工作認真負責,循規蹈矩。

11 窺陰癥:反復窺視異性下身、裸體或他人的性活動,以滿足引起性興奮的強烈欲望,可當場手淫或事后回憶窺視景象并手淫,以獲得性滿足。沒有暴露自己的愿望,也沒有同受窺視者發生性關系的愿望。本癥幾乎僅見于男性。常在15 歲前開始。少數可兼有露陰或戀物行為。半數在成年后初次發病。多數沒有異性戀,少數異性戀者,已娶妻生子,但以窺陰等偏離方式作為性滿足的主要或惟一來源。觀看淫穢音像制品,并獲得性的滿足,不屬于此癥。 摩擦癥:男性病人在人多擁擠的場合或乘對方不備之際,伺機以自己的陰莖或身體的某一部分,反復地靠攏異性,接觸和摩擦異性身體的某一部分,以達到性興奮的目的。沒有與摩擦對象性交的要求,也沒有暴露自己生殖器的愿望。常伴有露陰癥。

12 性施虐與性受虐癥:性施虐癥是指反復、強烈的性渴求、性想象,涉及對性愛對象施加心理或軀體性傷害行為的一種性活動的異常偏好,并作為性興奮、性滿足的主要手段。至少持續半年時間。其手段為捆綁、引起疼痛和侮辱等,甚至可造成傷殘或死亡。與之相反,性受虐癥是以承受這類傷害或痛苦以獲得性興奮、性滿足。提供這種行為者為性施虐癥。以接受虐待行為來達到性興奮者為性受虐癥。兩者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并存。 性施虐癥患者男性居多,性格多怯懦,具有性卑劣感,對婦女懷有仇恨心。性受虐癥患者男女均有,女性居多。男性多見于陽痿患者,有的是以受虐待行為作為加強性興奮的刺激物;有的人還通過嗅、舔衣服或身體上的污物(如尿液、糞便)以取得性快感。女性多為癔癥性人格障礙者,通過這類“象征”的行為方式,以克服或抵消其在性方面的罪惡感情。受虐的行為方式常為針刺/切割乳房、捆綁身體、勒頸部等。

13 混合型性偏好障礙:最常見的組合是戀物癥、易裝癥及施虐-受虐癥。應根據對性偏愛的不同類型,以及對個人的重要性依次列出各種并列的亞型。

14 性指向障礙臨床表現 同性戀(Homosexuality):指正常生活條件下,從少年時期就開始對同性成員持續表現性愛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愛行為。對異性雖可有正常的性行為,但性愛傾向明顯減弱或缺乏,因此難以建立和維持與異性成員的婚姻關系。男性同性戀者偏重于性樂趣的追求,女性同性戀者偏重于情感的追求。對同性持續表現性愛傾向,同時對異性毫無性愛傾向者稱素質性同性戀(真性同性戀)。素質性同性戀的被動一方有矯治成功的可能性,而主動的一方矯治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15 雙性戀:指在正常生活條件下,從少年時期就開始對同性和異性兩種成員均持續表現性愛的迷戀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愛行為,因此難以建立和維持和諧的婚姻關系。
男性同性戀者偏重于性樂趣的追求,性伙伴關系一般持續時間不長,中年期后較難獲取性伙伴,因此難以維持關系。女性同性戀者偏重于情感的追求,常可形成曠日持久的同性戀關系。多數女性同性戀者在她們生活的某個時候,可從事異性戀活動,并由此取得少量性滿足,有些還可與異性結婚。

16 疾病病因 19 世紀早期學者通常把性變態看成是一種先天性異常。人們往往假設性變態具有生物學基礎。但是經歷較長時期研究,雖有若干有意義的研究結果,迄今對生物學原因不能得到大家公認的確切證明和結論。目前多數學者普遍認為性變態是通過后天經驗獲得的。多年來在理論探討上以精神分析、精神動力學派理論和行為主義學派理論影響較大。 幾十年的治療實踐和理論檢驗證明,2 種學派理論觀點雖對少數病(案)例可以說明解釋,並在治療上有積極作用,但任何一個學派理論都不能信服地解釋和治療多數患者。精神分析理論所強調的戀母情結等論點,主要來源於假設(Gelder,1983;Bluglass,1990),並非基於多數病例實踐的基礎。

17 生物學因素探討 胎兒發育:有人認為Y 染色體降低了男性胎兒的生長速度,使得基因組的信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翻譯,提示出生時男性胎兒不如女性胎兒成熟。這使得男性對大量的致病因素顯得更敏感、更脆弱。男性性心理障礙多見可能與這一因素有關。Ehrhardt(1968),Hawpson(1960)在實驗動物獼猴中發現不滿1 個月的雌性獼猴胎兒血中雄激素(androgen)可使胎兒雄性化,如果此時缺乏雄激素則有產生雌性化表現型(female phenotype)的趨勢。但是這一假說在人類胎兒激素上并未能證實。

18 腦發育因素:人的大腦和性器官的性分化具有自發的向女性化發展的傾向,當男性胎兒睪丸分泌大量睪酮後才能誘導大腦和性器官的性分化向男性發展。因此男性性分化過程較女性困難,發生問題的機會相應升高。有人還提出性變態患者血漿睪酮(睪丸酮,testosterone)異常,但也未能為以后驗證得以證明。 腦結構功能受損:學者們注意到顳葉可致戀物癖(Epstein,1961)、異性裝扮癖(Daries,1960)、性施虐癖(Hucker,1988)、戀屍癖(Smith 等,1978),但都不能在多數病例上加以證實。在酒精中毒時可發現露陰癖(Ellis,1956;Arieff,1942),戀尸癖(Bracenc,1978)。在顱腦外傷后產生露陰癖。精神分裂癥、精神發育遲滯、老年性精神病伴發性變態行為的報道都有發現。Roser 和Resnick(1988)報道戀尸癖伴發于精神分裂癥和酒精中毒的占11% 。

19 心理社會因素 精神分析、精神動力學理論:這種理論觀點把性變態看作是正常發育過程中異性戀發展遭受失敗的結果,可能與兒童早期遭受某些心理應激有關,通常是男性,包括戀母情結時的閹割焦慮和分離焦慮。兒童期未能解決的閹割焦慮或分離焦慮,在無意識中持續發生作用,當患者由於當前環境觸發因素作用下,解決現實兩性問題發生挫折或困難,為了緩解此種焦慮、心理衝突獲得心理的安寧,應用心理防禦機制,導致退行到兒童早期幼稚的性心理發展階段的狀態,異性戀發展受挫,使得性的生殖功能不能整合為一種成熟的發展方式,即性沖動被固著於不成熟的性心理、行為模式。嬰幼兒3~5 歲這一年齡階段男孩具有戀母情結,對異性雙親具有依戀感情,對同性雙親具有排斥傾向。

20 這一階段正常的性心理發展,在于消除孩子對異性雙親的依戀關係,發展對同性雙親的認同。如果此時不能順利地實現此種戀母情結的轉變,而仍過分依戀異性雙親,在以後建立異性戀的成熟兩性關係時,便會產生困難或阻礙。一般同性戀就被認為是(男童)未滿足與同性雙親認同的一種表現,來源於未解決的陰性戀母情結。露陰癖被認為是對閹割焦慮的一種逆向反應。近年研究有一種趨向是把戀母情結時的閹割焦慮、衝突的泛性論觀點做了某些修正,不少學者認為兒童期閹割焦慮可導致攻擊性,如懲罰、軀體損害等。把閹割焦慮、戀母情結、衝突看成是神經癥、性功能、心理障礙的原因之一。分離焦慮是多數學者極為重視、普遍承認的兒童早期重大威脅根源,如母愛剝奪、遭受遺棄,與母親分離,處罰等,均被認為是攻擊性的心理機制。

21 行為主義學派理論:蘇聯在1957 年就應用條件反射理論解釋戀物癖,提出多數性變態是性興奮偶與無關刺激物,通過條件化機制結合在一起形成性變態行為。Rachman(1966)在一位男性志愿實驗者面前反復顯現一種女靴的圖片,緊接著顯現一種易于引起性興奮的婦女圖片,配對重復數次以后,只出現女靴圖像也產生了性興奮。這一實驗提示和證明了戀物癖的條件化形成機制。Carlisle和Young(1965)提出了形成鞏固的病理條件聯系的原因。他們指出偶然聯系在手淫和性想象的不斷出現乃得以形成強有力的強化,從而牢固地形成病理性聯系。以后DR.Evans(1968)的病例研究證明性變態患者中有79%具有偏離性想象,并對帶有明顯性想象露陰癖的厭惡性條件化治療較沒有性想象的對照組需要更多場次的治療(約較對照組多6 倍)才能達到同樣效應。并表明性想象和伴有手淫時間越長治療效果越差。許多學者及治療家證實和支持上述意見(Marks,1974;Maletzky 和 Glel,1970;Clang,1970 等)。

22 整合理論模式:近年J.Meyer、G.Abel 等倡導和發展了整合理論模式,認為因素可能是早期生活中的首次性經驗,也可能是對別人性偏離行為的模擬,也可能來自兒童早期的性虐待。由於性問題往往在家庭和社會中是不能討論的,所以兒童的性偏離行為不能及時與別人討論、得到糾正,或與別人分擔痛苦、得到幫助。如果相反存在負性認知評價常常是不良的性渴求、性想象等反復發生、持續很長時間之後,還可產生內心衝突將產生焦慮,還可能導致某種性心理障礙。在社會化過程中,良好的家教可引導孩子學會社會期待行為,反之管教失當可能誘發非社會化行為。性變態興趣,想象,一般都開始於兒童早期階段。

23 由於性問題一向在家庭和社會中往往是不準許討論的,所以兒童的性偏離行為就不能及時與別人討論,得不到及時幫助、糾正或與別人分擔痛苦。往往是不良的性渴求、想象等反復發生持續很長時間以後,才逐漸被覺察。由於反復持久發展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沉疴”很難以很好糾正。Abel 還指出開始時可有罪惡感,但由於不斷性活動的快感強化,即可逐漸改變原有的正確認知和信念,而認為偏離性行為是合情合理的,或認為受害者很可能是同意的或歡迎的。

24 工作分配表 找資料:吳佩純.沈婷雅 製作ppt:張嘉汶.郭婷宇 報告:吳佩純.沈婷雅.張嘉汶.郭婷宇


Download ppt "第十一組: 4000U002 郭婷宇 4000U013 張嘉汶 4000U014 沈婷雅 4000U024 吳佩純"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