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要求: 1、掌握炔烃的结构(sp杂化) 、异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2、掌握共轭作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要求: 1、掌握炔烃的结构(sp杂化) 、异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2、掌握共轭作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要求: 1、掌握炔烃的结构(sp杂化) 、异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2、掌握共轭作用。
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要求: 1、掌握炔烃的结构(sp杂化) 、异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2、掌握共轭作用。 3、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化学性质。 4、熟悉炔烃及的共轭二烯烃制法。

2 ①定义: ② 通式: C n H 2n-2 ③不饱和度:2 单炔烃与二烯烃互为构造异构体。 ④官能团: 炔烃:分子中含有碳碳叁键的烃。
二烯烃: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烃。 ② 通式: C n H 2n-2 ③不饱和度:2 单炔烃与二烯烃互为构造异构体。 ④官能团: 炔烃:碳碳叁键 C≡C 共轭二烯烃:共轭双键 C = C—C=C

3 § 7.1 炔烃的结构、异构和物理性质 7.1.1 炔烃的结构 (sp杂化) ①乙炔:为直线型分子
§ 7.1 炔烃的结构、异构和物理性质 7.1.1 炔烃的结构 (sp杂化) ①乙炔:为直线型分子 ②丙炔:C—C单键键长较丙烯中的C—C单键短(s成分较多) ③环炔:最小为环壬炔 C为 sp 杂化 线型分子 两个π轨道互相垂直, π电子云是以C—C键为轴对称分布的。

4 ↓ 比较碳原子的三种杂化方式 ¼ 少 ½ 多 杂化状态 构型 轴夹角 s成分 能量 成键能力 轨道电负性 碳上氢的酸性 sp3 正四面体
109.5° ¼ 少 sp2 平面正三角形 120° 1/3 ↓ sp 直线型 180° ½ 多

5 7.1.2 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①异构: 构造异构 (无顺反异构) A、碳链异构 B、位置异构 ②命名: A、普通命名:乙炔为母体。
①异构: 构造异构 (无顺反异构) A、碳链异构 B、位置异构 ②命名: A、普通命名:乙炔为母体。 二甲基乙炔 三氟甲基乙炔 乙烯基乙炔

6 B、系统命名 3-甲基-1-丁炔 5-甲基-3-庚炔 3-戊烯-1-炔 1-戊烯- 4-炔 (从烯一端编号) 二(1-环己烯基)乙炔

7 C、基:乙炔基,2-丙炔基 复杂化合物,炔基作取代基,例P153 (练习:P153 问题7.1) (E)-6-甲基-4-庚烯-1-炔
(2R,5R)-2-氯-5-溴-3-己炔 C、基:乙炔基,2-丙炔基 复杂化合物,炔基作取代基,例P153 (练习:P153 问题7.1)

8 7.1.3 炔烃的物理性质 ①沸点(比同数碳的烯大) 熔点 密度(d<1) 溶解度 偶极矩(比烯大) ②生成热:说明稳定性

9 §7.2 炔烃的反应 7.2.1 炔烃的酸性 官能团C≡C ①与烯似:易加成、氧化等(不饱和性) ②特殊性:炔氢具酸性,易被金属置换
§7.2 炔烃的反应 官能团C≡C ①与烯似:易加成、氧化等(不饱和性) ②特殊性:炔氢具酸性,易被金属置换 7.2.1 炔烃的酸性 ①含碳酸和烃类的酸性 (Ka↑,pKa↓,酸性↑) A、含碳酸 B、共轭酸碱的强弱关系 C、s成分越多,酸性越强 酸性:HC≡CH>H2C=CH2>H3C—CH3 pKa ~ ~ ~50

10 ②炔化物的生成( RC≡CH 型) A、反应: (两类试剂) RC≡CH + NaNH2/液NH3 —→ RC≡C- Na+ RC≡CH + R’Li —→ RC≡C – Li + 或R’MgX RC≡C – Mg+ X B、 应用: R’ X + R C≡C- Na+ —→ R C≡C R’ C – M + 为离子键,性质同一般有机金属化合物,在合成中提供 RC≡C – 源。( C — Mg 为共价键,但极化程度大。)

11 ③过渡金属炔化物 A、试剂: (2种) Ag NO3 / NH3 Cu Cl / NH3 B、 反应: C、应用:定性(有灰白色或红色↓),灵敏 D、↓物的危险性及处理(稀HNO3分解) E、 C — M 为共价键( 无C –)

12 7.2.2 亲电加成 1、加氢卤酸(HX) ①似烯(可加,马氏规律) ②不同:比烯慢; 分两步(可加1分子,或2分子)。 ①比烯慢。例:
解释:炔中π电子受核约束大(s成分较多); 见后机理中, C + 的稳定性次序。

13 ②反应分两步(仍符合马氏规律): A、可加2分子(2个X在同一C上); B、也可停在只加 1分子(因X使C=C—X活性降低)。 注意:与我们的教材相比,上述反应中多了汞盐(催化剂),为什么? 记得在“烯烃”中的活性次序 HI>HBr> HCl (> HF)

14 1-己炔 2-碘-1-己烯 73% 氯乙烯 ③立体化学: C≡C在中间时,得反式加成产物 3-己炔 (Z)-3-氯-3-己烯 97%

15 ④活性: RC ≡ CR’ > RC ≡ CH > HC ≡ CH ⑤机理:亲电加成 (见P156) 第一步得活性中间体——乙烯型 C + 注意:炔烃加成的中间体是:烯基碳正离子 (烯烃加成的中间体是:烷基碳正离子) 实验证明碳正离子稳定次序为: +

16 2、水合 ①反应: (互变) 烯醇(不稳定) 醛酮 分子内重排 重排过程: 醛酮式 烯醇式

17 ②符合马氏规律: ∴除乙炔生成乙醛外,均生成酮。 ③常用: 酸:H2SO4 ; 催化剂: HgSO4 ; 共溶剂: CH3OH、AcOH 等 ④以前曾用于工业生产乙醛,现在不用(?) 汞盐毒性、污染

18 3、加卤素(X2 ) ( X=Cl、Br) ① 似加HX:可加2分子,或1分子; 加1分子时,可得顺或反(主要)产物。
② Br2 / CCl 定性 3-己炔 (E)-3,4-二溴-3-己烯 90%

19 7.2.3 硼氢化反应 ①硼氢化反应:可停留在含烯键的产物 ②硼氢化产物的处理: A、加酸(HOAc),得顺式烯;
B、氧化(H2O2,OH -),得醛或酮

20 重排 将炔烃转化为顺式烯烃

21 注意: 重排 重排 总结: 乙醛 乙醛

22 7.2.4 氧化 ①氧化剂方法: A、O3氧化——H2O解 ; B、KMnO4 / OH - ——H3O+ ②产物:三键处断裂,生成羧酸
③应用: A、结构测定 B、定性( KMnO4 ) ( P159 问题7.7~7.4)

23 + + + +

24 7.2.5 加氢和还原 1、催化加氢: ①完全氢化 → 烷 ②部分氢化 → 烯(难,需特殊催化剂)
Lindlar 催化剂(中毒的钯)等,炔 →顺式烯 90% 特点:使反应停留在烯烃阶段,得顺式加成产物。

25 2、还原: ①还原剂:碱金属(Li、Na、K)/ 液NH3 A、炔 →反式烯 B、机理: P160 C、解释构型(顺式): P160

26 机理: 负离子自由基 乙烯型自由基 反式 顺式 稳定 乙烯型负离子 反式烯烃

27 ②炔烃用LiAlH4还原得反式烯烃(P161) ③炔烃硼氢化碱性氧化,醋酸处理得顺式烯烃(见前面)

28 练习:实现下列转变 1. 2. 1. 2.

29 7.2.5 聚合反应 (增讲) (主要讨论乙炔) 乙炔聚合与烯烃不同,一般不聚合成高聚物。在不同条件下,它可二聚、三聚(得苯)、四聚等。例:
乙烯基乙炔 1Z,3Z,5Z,7Z-环辛四烯

30 § 7.3 炔烃的制法 7.3.1 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①反应: ②常用试剂:NaNH2(强碱) (常用来制端炔) 邻二卤代烷 偕二卤代烷
§ 7.3 炔烃的制法 7.3.1 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①反应: 邻二卤代烷 偕二卤代烷 乙烯式卤代烃 强碱,高温 ②常用试剂:NaNH2(强碱) (常用来制端炔) 例: 50-60% 54% (此二反应在 P161)

31 用较弱的碱在较低温度下反应,得乙烯式卤代烃。
90% ③C≡C在中间时,强碱作用下移至链端,所以此法主要用于 RC≡CH 型的制备 ④由于醇脱水得烯,烯加卤素得邻二卤代烷,所以可从烯或醇制炔

32 7.3.2 炔烃的烷基化 (是一种增长碳链的方法) ① 炔(乙炔、 RC≡CH )→ 炔化钠(或锂) (前面讲过)
7.3.2 炔烃的烷基化 (是一种增长碳链的方法) ① 炔(乙炔、 RC≡CH )→ 炔化钠(或锂) (前面讲过) 试剂: NaNH2(或RLi)/ 液NH3 (或Et2O、THF) ② RC≡C- Na + (Li) + R’X —→ RC≡CR’ (作为亲核试剂) ③局限: A、 R’X只能为1° (因RC≡C-碱性强,使2°、3° R’X脱HX) B、位阻大的1°R’X,仍易脱HX 例: 亲核试剂

33 § 7.4 乙 炔 § 7.5 共轭作用 7.5.1 π-π共轭 1、二烯的分类: (自学) 根据两个双键排列方式不同,分为三类
§ 7.4 乙 炔 (自学) § 7.5 共轭作用 7.5.1 π-π共轭 1、二烯的分类: 根据两个双键排列方式不同,分为三类 ①孤立二烯烃 ②共轭二烯烃 ③累积二烯烃(后面讲)

34 2、由氢化热(表7.2)看稳定性等 3、共轭二烯的稳定性与其特殊结构有关 共轭二烯较孤立二烯稳定 ①分子轨道理论
②共轭作用:能量降低,稳定性提高 结果:稳定; 趋于平均化。 本质:电子离域 ③共轭体系: π-π共轭 Π4 4

35 7.5.2 由三个碳原子组成的共轭体系(p -π共轭)
1、分为三类: ①烯丙基正离子 ②烯丙基自由基 ③烯丙基负离子 2、由于p -π共轭,稳定性↑ 3、正、负电荷或未成对电子不平均、不集中,而主要分布在两端碳原子上 Π3 2 Π3 3 Π3 4

36 7.5.3 烯丙式卤代烃 1、制法: 定义:P167 ①烯的  - H卤代(自由基反应) ②与烯的加成竞争
选择适当条件,可控制产物为  - 取代: A、X2 / h v(或△) ([X2] ↓,加成受抑制) B、NBS / CCl4 / △ (或h v 、过氧化物) C、丙烯的高温氯化 Cl2 / 500℃ (气相下离子型亲电加成受抑制)

37 2、反应: ③NBS:N – 溴代丁二酰亚胺 A、需用少溶NBS的溶剂,如CCl4 B、产生少量的Br2
①亲核取代易(如与H2O,只用Na2CO3 ) A、不同类型卤代烃的SN2反应速度次序:P170 B、 SN1反应活性也大(碳正离子稳定性次序,P170) ②(CH3)2C(Cl)CH=CH2 与 (CH3)2C = CHCH2 Cl 水解产物相同(P169) 因它们具有相同的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

38 ③烯丙基溴与格利雅试剂 A、反应:生成新的C — C键 (一般1°RX不反应) CH2 = CHCH2 Br + RMg Br → CH2 = CHCH2 R 制C=C在链端的烯(碳链增长) B、由烯丙基溴制备格利雅试剂 常得偶联产物(用过量 Mg、乙醚等,可抑制偶联); 易发生重排(C — M虽为共价键,但极化度高,有碳负离子的性质)。 C、由烯丙基溴制备的格利雅试剂与有手性的RBr反应,得构型翻转偶联产物(为SN2反应)

39 7.5.4 乙烯式卤代烃 1、与卤代烷相比: 偶极矩、键长、键离解能、电离能等 2、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特低(无论SN1、SN2)
定义:P171 1、与卤代烷相比: 偶极矩、键长、键离解能、电离能等 2、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特低(无论SN1、SN2) 解释: ①本身 CH2 = CH— Cl 有p -π共轭,特稳定 ②产物难形成或中间体不稳定 SN1: CH2 = C+H 不稳定 SN2:进攻受阻

40 § 7.6 共振式 7.5.5 超共轭作用 ①较 p -π 、π-π共轭小,所以称 “超” (自学) 因此,
SN2:烯丙式> 1°> 2°> 3° RX >乙烯式 SN1:烯丙式> 3°> 2°> 1° RX >乙烯式 7.5.5 超共轭作用 ①较 p -π 、π-π共轭小,所以称 “超” ②分为 - p 、 -π两种 § 7.6 共振式 (自学)

41 § 7.7 共轭二烯烃 1、命名: (多烯的命名) 1,3-丁二烯 (最简单的共轭二烯,为代表) 反式构象 S-反 S-顺 顺式构象
§ 7.7 共轭二烯烃 1、命名: (多烯的命名) 1,3-丁二烯 (最简单的共轭二烯,为代表) 反式构象 S-反 S-顺 顺式构象 (2Z,4Z)-2,4-己二烯

42 2、结构: ①键长、键角(数据见 P176) ②C(2)— C(3)键长较烷短 原因有二:sp2 杂化,s成分较sp3多;
共轭(趋于平均化),有部分双键性质 ③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④两种稳定构象: (室温下可迅速互变) S-反式(位能低) S-顺式(位能高)

43 7.7.1 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①与烯似:易加成 但:比烯更易; 除1,2-加成外,有1,4-加成(共轭加成)。 ②特性:D-A反应

44 1 、加卤素和卤化氢: ①可加1分子或2分子 ② Br2 / CCl4 同样可定性 ③ 加1分子: A、较快;
1,4-加成(共轭加成) ④ 1, , 1,4-加成产物的比例决定于反应条件 1,2-加成(低温), 1,4-加成(高温) A、机理:说明既有1,2- , 又有1,4-加成 马氏规律 B、 能线图

45 2 、 Diels-Alder(狄尔斯-阿德耳)反应:
①通式 + 二烯 亲二烯体 (共轭二烯) (烯或炔) 环己烯衍生物 Z为吸电基

46 ② 反应优点: A、改变二烯、亲二烯体,可得多种类型的化合物 B、常在室温或溶剂中△,即可反应 C、产率较高 ③ 应用: A、合成六元环烯; B、鉴别共轭二烯(与顺丁烯二酸酐生成白色晶体) ④ 立体化学:顺式加成,产物得保持原二烯与亲二烯体的原构型

47 7.7.2 共轭二烯烃的用途 ⑤二烯的构象: 以“S-顺式”构象参加反应,“S-反式”需转化为“S-顺式”才反应。
⑥反应可逆(较高温,即回) 用途:制备丁二烯; 质谱 7.7.2 共轭二烯烃的用途 ①异戊二烯 ②1,3-丁二烯 ③环戊二烯

48 § 7.7 累积二烯烃 7.8.1 丙二烯 1、结构: ① 3 C 一直线, sp 、sp2杂化 2、反应:比丙炔不稳定 定义:
§ 7.7 累积二烯烃 定义: 7.8.1 丙二烯 1、结构: ① 3 C 一直线, sp 、sp2杂化 ②立体形象(构型) ③对称元素 2、反应:比丙炔不稳定 ①强碱催化下异构为丙炔 ②易亲电加成(似烯) (如水合成丙酮)

49 7.8.2 丙二烯型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1、 型,有手性 2、 2 双键换为2环,有手性 既无对称面也无对称中心
2、 2 双键换为2环,有手性 既无对称面也无对称中心,有手性。 7.8.3 累积多烯烃


Download ppt "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要求: 1、掌握炔烃的结构(sp杂化) 、异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2、掌握共轭作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