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五章 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第一節 革命與建國 第二節 新文化與新思潮 第三節 從中原到臺灣
2
第五章 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第三節 從中原到臺灣
3
第三節 從中原到臺灣 學習重點 革命再起 南京十年 中日戰爭 國共內戰
4
革命再起 聯俄容共 1.背景:俄國1917年發生共產革命,俄共 奪權→成立「共產國際」推廣世 界共產革命 A.民國10年-扶立中國共產黨 B.民國12年-主動資助孫中山革命事業 2.聯俄容共 A.聯俄-外交上與蘇俄聯合 B.容共-同意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資格 加入中國國民黨
5
改組「中國國民黨」-民國13年 1.於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2.吸納俄共革命理論與精神: 希望增強內部力量,打倒軍閥 3.建立黨軍:成立黃埔軍校- 以蔣中正為校長
6
黃埔軍校開學典禮
7
孫中山北上與逝世 1.北上共商國是 A.背景:民國13年北京發生政變,北洋 政府為奉系、皖系與國民軍系 所控制 B.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 2.病逝北京-民國14年3月 3.國民政府成立 A.民國14年7月於廣州 B.軍隊改稱國民革命軍
8
北伐(民國15年7月~17年12月) 1. 自廣州出發,九個月內肅清長江以南 2. 克復兩湖後,中央北遷武 漢,為親共 分子把持
2. 克復兩湖後,中央北遷武 漢,為親共 分子把持 3. 蔣中正在上海發動「清黨」,於南京 成立反共的國民政府→「寧 漢分裂」 4. 蔣中正下野→寧 漢復合→蔣中正復職 繼續北伐 5. 張作霖敗北退回東北,為日軍炸死→ 張學良歸順→全國形式上完成統一
9
北伐路線圖
10
廣州民眾歡送國民革命軍北伐 民國15年北伐出師前,廣州民眾代表手持「北伐成功萬歲」等標語,歡送國民革命軍
11
南京十年 (一) 實行訓政 1.國民會議通過《訓政時期約法》/民國20年 A.意義:為訓政時期的國家根本大法 B.期限:6年→後因抗戰施行16年 2.「以黨治國」 A.由國民黨來對民眾培養參政的能力 B.未能落實:因內憂外患頻仍 C.引發知識界、輿論界批評:國民黨長期 壟斷政權
12
(二) 安內攘外 1.繼續推行統一運動 A.討平各地方軍人的反抗與動亂 B.民國19發生「中原大戰」 2.中共在各地武裝暴動 A.始自:國民黨「清黨」後 B.建立江西蘇維埃區 3.確立「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A.與日方妥協 B.展開五次圍剿中共-民國19~23
13
國軍圍剿共軍 國軍在第五次圍剿共軍,實行碉堡戰術與嚴密的經濟封鎖,迫使中共撤離江西瑞金,展開中共黨史上所謂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之途
14
共軍長征路線圖
15
(三) 推動建設 1.財政金融 A.收回關稅自主權 B.廢除釐金 (始自應付太平天國時期) C.幣制改革:a.民22-廢兩改元 b.民24-發行法幣 2.交通 A.公路-陸續建立西南公路網 B.鐵路-a.增建3300公里 b.以粵漢鐵路完工最重要 C.航空
16
法幣 法幣是在中國1935年起由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法幣的發行,結束了中國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銀本位幣制。法幣後來因大量發行引發惡性通脹,在1948年由金圓券取代。
17
(四) 平衡區域發展 1.剿共-開始注意湖南、江西等內地省分 之建設 A.修建西南公路網 B.開發西北(陜西、甘肅、新疆)油礦資源 2.抗戰-現代化有明顯進展 A.沿海工廠、學校及政府機構內遷 B.資源與人才大量流入
18
中日戰爭 (一) 日本步步進逼 1.民國20:發動九一八事變→進占東北→ 扶立「滿洲國」
1.民國20:發動九一八事變→進占東北→ 扶立「滿洲國」 2.民國21:發動一二八事變→侵犯上海→ 簽訂《淞滬停戰協定》 3.民國22:進占熱河→進犯長城 4.民國26:決定提前全面侵華-因見中國 西安事變和平落幕,國 共一致 對日
19
蔣中正說明抗日政策 1931年九一八 事變後,因攘 外與安內的爭 論,蔣中正於 南京總統府前 ,應學生之請 出面說明對日 抗戰政策
20
「西安事變」的報導 西安事變發生後,「西北文化日報」以救亡領袖稱呼張學良、楊虎城
21
1.抗戰爆發 A.盧溝橋事變-民26年7/7 B.淞滬會戰-民26年8/13 C.南京大屠殺-民26年12月 D.國民政府內遷重慶
(二) 中國被迫應戰 1.抗戰爆發 A.盧溝橋事變-民26年7/7 B.淞滬會戰-民26年8/13 C.南京大屠殺-民26年12月 D.國民政府內遷重慶 2.日本策略 A.先-「速戰速決」:「三月亡華」企圖 在淞滬會戰被粉碎 B.後-「以華制華」:扶立親日傀儡政權 -汪兆銘/民29 汪兆銘
22
南京大屠殺的報紙報導
23
(三) 與反侵略戰爭合流 1.日本發動珍珠港事變→太平洋戰爭爆發 A.中國正式向軸心國宣戰→成為同盟國 之一 B.蔣中正被推舉為中國戰區統帥 2.與美、英訂立平等新約 A.背景:中國與美、英已成盟國,並肩 作戰,為加強彼此友誼 B.中國解除百年不平等條約的束縛 (1843~1943)
24
中 美平等新約
25
3. 應邀出席開羅會議-民國32年11月 A. 討論東亞問題 B. 發表〈開羅宣言〉: a. 戰後日本將歸還東北、臺灣、 澎湖 b
26
開羅會議
27
5. 雅爾達會議(民國34年2月)遭出賣 A. 召開目的:邀請俄國對日作戰-為提早 結束戰爭,減少美、英傷亡 B
5.雅爾達會議(民國34年2月)遭出賣 A.召開目的:邀請俄國對日作戰-為提早 結束戰爭,減少美、英傷亡 B.簽訂〈雅爾達密約〉犧牲中國權益- 將日本在滿洲的權益讓給蘇俄 C.補救:與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a.規定外蒙古地位由公民投票決定 b.長春鐵路及大連、旅順兩港由中、俄共管
28
雅爾達會議 邱吉爾 羅斯福 史達林
29
(四) 意義與影響 1.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成世界五強之ㄧ A.出席開羅會議 B.成為聯合國 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ㄧ 2.凝聚現代民族主義→確立一種新的中華 民族主義 3.造成國人生命財產重大的損失→國力嚴 重耗損 4.給予中共發展與壯大的時機→對國民黨 造成嚴峻挑戰
30
國共內戰 (一) 內戰的陰影 1.抗戰初 A.共軍接受改編-新四軍、第八路軍 B.不時發生軍事摩擦
31
國民政府委任狀 中日戰爭爆發,國共再度合作,共軍也接受政府改編,此為國民政府任命共軍將領朱德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委任狀
32
延安總部命令 中 日戰爭結束,為獲得抗戰勝利的果實,中共 延安 總部下達第六、七號命令,進占淪陷區
33
(二) 各方的調停 1.重慶會談-民國34年8月 A.蔣中正三次電邀毛澤東 B.針對和平建國達成原則性協議 2.政治協商會議-民國35年1月 A.邀各黨派於重慶召開 B.達成決議:改組政府、修改憲法草案 3.馬歇爾來華調停-民國34/12~ 36年/1月 A.以總統特使身分來華調停國 共衝突 B.促成國 共整軍方案
34
重慶會談 民國34年10月,蔣中正與毛澤東於重慶會談期間合影
35
馬歇爾來華 民國34年12月,美國特使馬歇爾抵達南京,受到 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和宋美齡的接待
36
(三) 東北的角逐 1.蘇俄進占東北 A.依據《雅爾達密約》對日宣戰,進占 東北 B.《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規定三個月內 撤軍-蘇俄卻遲不撤軍 a.掠奪東北超過二十億美金的工業設備 b.扶植中共 (a)因美 蘇對立形勢已形成 (b)國民政府又以美國為後盾
37
2.中共動員大量部隊進入東北 A.在關外建立各級政權 B.接收日軍留下之武器裝備
→使共軍獲得喘息 馬歇爾 AFIS提供
38
國軍進駐東北 民國35年瀋陽各界歡迎國軍進駐
39
(四) 走向戰爭 1.國民黨在東北獲勝後→主戰聲大 A.在關內發動全面進攻 B.蔣中正無視中共及民盟反對,召開 制憲國民大會→和談破裂 C.馬歇爾調停失敗返美(民36/1月) 2.民36/7月國民政府宣布動員戡亂 A.共軍全面進攻 B.國民黨忙於總統、副總統選舉,各派系 競爭激烈
40
3. 民國37年戰局逆轉 A. 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造成通貨膨脹, 金融崩潰,民心渙散,戰爭急轉直下 B
3.民國37年戰局逆轉 A.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造成通貨膨脹, 金融崩潰,民心渙散,戰爭急轉直下 B.國 共三次大規模決戰,政府軍失利 C.蔣中正下野,李宗仁代理-試圖藉和談 與中共劃江而治,失敗 4.大陸淪陷,遷都臺北 A.民國38/4月南京失守,戰局迅速惡化 B.最後遷都臺北: 南京→廣州→重慶→成都→臺北
41
中共軍隊進入南京 民國38年5月,中共軍隊攻進國民政府首都南京, 爬上總統府頂端,並降下中華民國國旗
42
(五) 國民黨失敗原因 1.經濟因素:戰後因接收不當及通貨膨漲 ,造成經濟蕭條、社會不安 2.政治因素:國民黨內部彼此爭執不已 3.社會因素: A.中 共-因實施土地改革,獲得廣大 農村農民支持 B.國民黨-相信軍權高於一切,忽視社 會改革
43
4.軍事因素: A.中共-a.採鄉村包圍城市策略 b.毛澤東賦予戰場指揮官全權 B.國民政府-a.據守城市→最後陷於孤立 b.蔣中正事必躬親
44
上海擠兌人潮 通貨膨漲使百姓手中的紙幣幾乎成廢紙,因此人們瘋狂地 擠向銀行門口,企圖兌換比較可靠的黃金,上海人稱為 「軋金子」
45
(六) 撤守臺灣 1.決定撤守臺灣之因 A.中共在臺灣並無勢力 B.國民黨掌握海、空軍的優勢 2.布署 A.任命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 B.將黃金等物資及軍隊轉運臺灣 3.政府遷往臺北 A.民國38年12月 B.臺灣正式成為反共的復興基地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