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对2009年地理《高考大纲》和 地理《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认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对2009年地理《高考大纲》和 地理《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认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对2009年地理《高考大纲》和 地理《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认识
合肥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主讲:张宝璐 合肥六中

2 高考必须思考的三个问题 1.考什么? 2.怎么考? 3.如何备考?

3 备考所依据的三个纲领性文件 1.课程标准 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09版)
3.2009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

4 一、考试范围、内容 (一)范围 1.必修模块1.2.3. (1)与国家《考试大纲》的内容基本一致
(2)唯一的变动:将“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 前移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标题下(国家考纲将此放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标题下)

5 2.选修模块Ⅰ——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 ◇类型、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区域分布 ◇地貌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干旱(形成原因) ◇生物灾害——虫灾、鼠灾(危害)

6 (3)自然灾害与环境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中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

7 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 (1)将义教内容纳入高考的原因 ☆地球与地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内容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2)主要内容 ①地球与地图 ☆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地图三要素 ☆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8 ②世界地理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不同尺度区域(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 ③中国地理 ☆ 疆域和行政区划 ☆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四大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9 二、考试特点 1.试卷结构在继承中出现了新的变化 继承的部分: (1)仍是政治、历史、地理合卷(文科综合)
(2)仍由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构成 (3)总分值不变(300)、学科分值比例(各100)不变 (3)选择题仍采取组题形式,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仍按由易到难排列

10 变化的部分 (1)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分值发生变化(加重主观题份量) 选择题:140分→约130分 △对试题个数的估测:33个小题 △对地、史、政题量的估测:11:11 :11 非选择题:160分→约170分 (2)原则上不跨学科综合(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 △对非选择题题数和分值分配的估测: 56分 可能一:2个题,灾害内容纳入其中一题(占10分) 可能二:灾害独立成题,不排除放在第Ⅰ卷的可能。

11 2.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以情境为背景,设问的形式灵活
★“立意”是试题确立的主题——新高考是在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的能力考查 ★“情景”是针对立意所选择的背景材料——新课程及其高考都注重案例的价值 ★“设问”是对所回答问题的具体规定——立意、情境的延伸,是对问题回答方向、内容、程度的限定。 ★立意、情境、设问——命题“三步曲”,三者结合,形成“试题”。

12 3.考查的知识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命题原则之一)
(1)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但命题素材不会直接取自任何版本的教材) (2)教材语言往往成为高考试题的标准答案 不拘泥于课本 (1)命题可以在高中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范围 (2)命题可以是课本知识与能力的延伸 (3)命题可以体现课改精神的内容(如涉及开放性、探究性的内容)

13 4.体现学科特色 (1)区域性——通过图文结合的试题来实现 ◆读图题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常考的图像类型(日照图、区域图、坐标图、等值线图、统计图、景观图、知识网络图等) (2)综合性——通过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来实现 具体到试题,其表现有: ◆一题考查多个知识点(或多条标准) ◆一个知识点通过多个方面(层次)进行考查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相互联系 ◆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内容相互渗透 ◆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互结合

14 5.体现新课程特色 (1)以案例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新材料、新情境的设计与应用) 案例1 (2008年全国Ⅰ卷)——第1组选择题,以张某承包耕地为例,以不同年份种植结构变化、当地的气温为条件,要求学生对张某承包的耕地的位置、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因素作出选择。(08全解P133) 案例2(2008年广东卷)——第1组选择题以“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落成这一科学事件为例,要求考生通过斯群岛位置图隐含的信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仓库选址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原因。( 08全解P10)

15 (2)以《课程标准》作为命题的依据 △对《考试说明》所列内容的考查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命题材料(案例)回避任一版本的教学内容 例: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1-3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B) A. 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B)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A)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16 该题考查的课程标准有: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2题)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该题涉及气候、生物、太阳辐射、洋流、地形等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如第3题利用图中M、N、P三点的位置信息,结合地形、气候、海陆位置,解答樱花初放日期存在差异的原因)

17 (3)凸显新的课程理念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1:(07海南卷)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A、B、C三种方案(表1、表2,表格略) (1)略 (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答案:(2)本题可在B、C两种方案中任选一种。方案B,理由…… /方案C,理由……

18 例2:以下两图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地区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大气层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情况。读图计算并回答问题:
(1)-(3)题略 (4)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察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 气象要素: 课题名称:

19 应特别注意这类试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方式——
(1)命题立意:引导学生注意落实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相关问题。 (2)考查方式: ☆合理选择课题 ☆对某一课题作出评价(研究价值,是否科学等) ☆设计研究方案(确立子课题、确定研究内容等) ☆设计研究过程(实验器材的准备、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选择等)

20 (4)将选修Ⅰ(国家选修课程)内容列入高考
☆回顾2008年全国课改区对自然灾害的考查——体会命题形式 例1:山东卷(选做) 读我国涝渍灾害分布图 回答:(图略)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原因。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 例2:海南卷(选做) 根据淮河流域2003年大洪水资料和淮河流域图回答: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说明蓄洪区的分洪作用及有关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 ☆2009年安徽高考:选修5——确定为必做题

21 6.体现地方特色 (1)将借鉴新课改省份的经验 例1:2008年广东卷——以珠江水系为背景材料命题 例2:2008年上海卷——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背景材料的命题 (2)将安徽省地方教材的内容融入高考(注意2009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最后一题”)。 ☆特别注意《安徽地理》修订稿中新增内容——涉及产业转移方面的内容(如“联合利华”总部从上海迁移到安徽,要求对此作出分析)。 ☆揣摩《安徽地理》中可作为高考命题点的知识点(如自然灾害、城市化特点、产业转移等)。

22 (3)对2009年自主命题的难度作出理性的考虑 △2008年地理试题偏难(估计会适当降低难度) △政、史、地三科合卷(难度需相对一致) △首次自主命题(需平稳过渡) △高考的社会影响(需保持社会稳定)

23 三、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和要求主要有: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24 1.何为“地理信息”——特指地理试题中包含的对解题有用的一切文字资料、图像资料、数据(表格)资料等。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何为“地理信息”——特指地理试题中包含的对解题有用的一切文字资料、图像资料、数据(表格)资料等。 2.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思维过程 判断信息 (条件/干扰) 发现信息 提取有用信息

25 (1)全面理解试题中的信息 ◆文字所承载的信息——题干中、题肢中(选择题) ◆图像所承载的信息——图名、图例、注记、经纬网、方向标等 例: (2005年合肥二模题)

26 上图中的M、N两地均位于40°N纬线上;N地与北京在同一时区;M、N两地都位于各自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上;且两地日期和区时都不同。据此完成1-3题。

27 分析1(图析) 1.M地位于(C) A.东时区、东半球 B.东时区、西半球 C.西时区、西半球 D.西时区、东半球
2.此时,与M地日期相同的区域占全球的(A) A.一半以上 B.二分之一 C.一半以下 D.三分之二 3.若飞机从M地飞向N地,最近的飞行路线是(B) A.先向南再向北 B.先向北再向南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一直向东 分析1(图析) M地是几点? N地是几点? 第1、2题得以解决。

28 分析2: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问题。 必备条件: ①大圆 ②劣弧

29 (2)善于发现试题中的隐性信息 例: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的晨昏线,①地以西为东半球,①地与②、③两地的最近距离为3330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②、③两地的地方时分别是(A) A.昨天8点,4点 B.16点,昨天20点 C.8点,12点 D.20点,16点 2.图中④地的的昼长为(A) A.8小时 B.10小时 C.14小时 D.16小时

30 该题中有5个隐性条件: 1.纬度递变的方向暗示该区域位于北半球。 2.①地以西为东半球,暗示①地位于160°E。 3.①地与②、③两地均相距3330千米,暗示②、③的经度分别为170°W和130°E。 4.此时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暗示北半球夜长昼短。 5.地球的自转方向,暗示虚线为晨线。

31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 1.含义——将学科的知识、能力系统与试题的测试的知识、能力进行连接,并根据试题的要求,对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和运用。 2.高考常考查的知识系统有 ●地理基本数据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 ●地理原理、规律(自然地理)、地理观念(人文地理) ●地理区域特征(区域地理) ●自主学习中获得的地理信息(与所学知识有关联性的知识)

32 自然地理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的地理规律: ☆地球运动规律(自转、公转) ☆大气运动规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 ☆地壳运动规律(力的来源、运动形式、结果等) ☆水体运动规律(水循环、洋流等) ☆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等)

33 区域地理部分重点掌握的区位理论——优越区位的选择
☆农业区位理论(要点:如何使土地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工业区位理论(要点:如何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城市区位理论(要点:如何体现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地域结构) ☆交通区位理论(要点: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网))

34 例: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高考题 (2005年全国Ⅰ卷)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图中,O点到原料M1、M2 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D) A. 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 M1、M2 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 0.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 1个单位重量的M1、M2 2.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M1,2个单位重量的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B) A.N B.P C.Q D.R 解题关键:运费决定厂址,工厂应建在货运量最大的地方或距离这种货物最近的地方。

35 3.高考解题所需的基本技能 (1)选择和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答地理问题 ☆语言的组织能力(对问答题尤为重要) ☆绘图能力(如绘制剖面图)、计算能力(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间的计算等) ☆实验能力 (2)运用地理学科的专项技能 ☆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 ☆不同类型图表的判读和转换

36 例:(08二模 第36题) 读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已知a点所在经线为30°W。
例:(08二模 第36题) 读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已知a点所在经线为30°W。 (1)写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23°26 ′ , 150°E 。(2分) (关键:N的位置) (2)此时北京时间是 时。(2分) (考查基础知识:①经线圈。②自转线速度) (3)图示这一天,a地的昼长时间是 24 小时,(a地为66°34′N, 距离N地23°26′) f地的昼长时间是 0 小时。(4分) (f地的纬度是66°34′S )

37 ((4)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dcab 。(3分)
N(关键:N位于何地?a、b哪个离N近?) ((5)如图所示,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从a点到e点的最近行进方向是先向西北,再向西南。(6分) ((关键:能否建立立体图像)

38 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举例 ◇社会热点方面的知识 ①汶川地震(结合地震的基本知识、经济地理知识) ②北京奥运(结合时区和日界线、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知识) ③航天基地(结合宇宙知识、我国四大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等内容) ④经济区(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部崛起、重东北工业基地) ⑤重大建设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跨海大桥等)

39 例(2008年宁夏卷)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
(1)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 (2)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短。根据估算缩短的里程约为多少千米? (3)试评价大桥建成后的主要经济和环境效益。

40 自主学习中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的知识与技能
◇例1:等值线图的判读 共性: ①同线上数值相等; ②同图上等值距相等; ③疏密、曲直反映图示要素的变化或影响。(如地形图、气温分布图) 判断方法: ①闭合等值线——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判断(如气旋、反气旋); ②等值线弯曲——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③若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区域——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④太阳高度等值线图的判断(a中心为90°,且呈同心圆状向外降低;b“十”字的横线为纬线,介于0°—23°26′,“十”字的纵线为经线或经线圈;c当“十”字的横线为赤道时,最外大圆为晨昏圈,此时图示区域全为昼;d经线方向上,太阳高度与纬度的值呈等量变化——升高或降低)

41 读图回答1-3题:(2002年全国卷) 1.M处的气压值可能是(C) A.1020、1012.5 B 、1020 C 、1015 D.1015、1012.5 (2、3题略) ①应从不同的方向做判断 ②应做多方面的思考 ——体现了获取信息的精准

42 ◇例2:图上距离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比例尺公式计算(注意单位的统一和换算:千米化为厘米,加5个“0”, 厘米化为千米,减5个“0”) ②根据纬度差计算:1°=111千米(任何地区) ③根据经度差计算: 赤道上——1°=111千米;南北纬60°处,1°=55千米 其他地方:灵活掌握、模糊判断

43 例:(2003年高考)右图是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2题。
1.①山脉南北延伸约(B) A.200千米 B.700千米 C.400千米 D.1400千米 2.L段(①、②两山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C) A.50千米 B.100千米 C.300千米 D.500千米

44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 1.用地理语言来描述地理现象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1)定性概括 ▲地理名词和短语的使用(概念的区别) ▲基本的地理数据的使用(绝对数据和相对数据) ▲基本的地理图形语言(图形语言转换为文字表述)

45 (2)定量表述(主要针对位置、数量) ▲从试题获取的信息中,解读出定量信息并加以应用 ▲熟记一些终身有用的地理数据(如气温的垂直递减率等)

46 例:(08二模 第37题) (1)根据坐标计算,玉树的海拔约 米,黄河上游的流程约 3278 千米。(4分)(关键:通过对坐标信息的正确理解作出定量的分析) (2)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黄河沿岸两处灌溉农业区的名称:(4分) C D (应注意图中的提示(隐含的信息):兰州、河口)

47 (3)A点位于青海省境内,请描述AB段的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5分)(B在宜昌以西(图像中隐含的信息),实际上是要求描述长江上游的水文特征)
(4)根据河道剖面特征分析,长江水患主要发生在中游河段,黄河水患主要发生在下游河段,简述这两个河段易发生水患的共同原因。(6分) (应将读图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之上) ——将图形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的典型案例

48 2.把握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阐述 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众多的地理概念、地理区位信息中通过分析取舍,再通过综合归纳的思维过程,准确找出其中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释。 ▲把握地理概念(理解、区别) ▲把握地理区位信息(显性/隐性)

49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主要针对开放性的试题 ☆有别于旧课程考试的特点之一(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程高考已有可供借鉴的范例

50 2.提出必要的证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主要针对问答题 ☆能有效地综合考查考生知识和能力 ☆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精神(如为落实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而设计的开放性试题)

51 3.能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1)胸中要有素材 ☆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 ☆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2)多掌握现实生活实例 (3)注重联系(善于运用相邻学科知识) (4)不张冠李戴、不牵强附会

52 4.论证的语言要科学、逻辑关系要严密,论证过程要清楚
☆要用地理语言,忌“大白话” ☆要针对问题回答,忌信口开河、文不对题、前后矛盾 ☆要组织好答题语言,忌语句杂乱、条理不清、冗长拖沓

53 四、2009年高考地理试题题型示例 重点掌握: ☆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如何解读信息

54 (一)选择题 例1: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完成1-2题。 1.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是(A)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 2. 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B)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

55 ☆考查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读: ◇需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信息):主要温室气体有哪些?(二氧化碳、甲烷、水汽等) ◇建立信息链: 第1题:调整能源结构(关键信息)-世界、中国能源结构-需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 第2题:关键在于解读题干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句话—— 对各国减排目标有限定-若超标则需购买它国节余的排放量-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的共同排放物是碳

56 例2: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的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的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
1.盖简易的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的阳光房中再搭架盆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C)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57 ☆考查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解读: 第1题:题干中“海拔4900米”是解答第1题的关键信息,和“阳光房”共同形成解题的知识链。而这一知识链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温室效应”理解的基础上。 第2题:题干显示,种在地上的蔬菜不能生长,而搭架盆栽才有收获,说明阳光房“地温低”是蔬菜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是要解决的问题。

58 (二)非选择题 例1(2008年江苏卷)下图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88米。回答1-3题。 1.两学生测量当地的海拔高度,所使用的便捷技术是(B)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数字地球 2.图中P、Q两点之间的4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B) A.① B.② C.③ D.④ 3.冬至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约为(C)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59 ☆考查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意义、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
☆解读:该题具体考查考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像、地理数据的技能。 第1题:要求考生对RS、GIS、GPS的功能的不同。(注意“3S”技术方面高考题的特点) 第2题:要求考生对等高线特点有正确的认识。 第3题:考查在对地理现象正确理解基础上的计算能力。

60 例2:(2008年全国Ⅰ卷)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61 ☆考查标准:①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解读: (1)等高线、水系特点——盆地。 (2)建立知识链:位置判断——气候特征、流域特征——水量特征 (3)根据三角洲的成因做逆向思维判断: 三角洲形成条件——泥沙多、流速慢 本区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特征——不利于形成三角洲

62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和上海区域发展的影响。
例3.(2009安徽《考试说明》地理“最后一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2002年开始,某企业集团先后关闭上海五谷工厂,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从上海迁至合肥(如图)。 材料二 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2007年全省常住人口约为6118万人。当年合肥市职工平均工资19027元,同期上海市为34345元。 (1)分析该企业搬迁的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和上海区域发展的影响。

63 考查标准:①产业转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②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分析: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选择最优工业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第(2)题:考查对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评价——必须注意的是:对两地的影响应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这是对于“评价”方面试题的总体要求。 该试题具有的特点是:①以现实中的地理事件为命题背景,以区域地图为载体;②需要通过整合文字、图像中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人口、交通等)才能作出完整的解答;③将安徽乡土地理与区际联系的知识紧密结合,贴近生活,凸显地理热点知识(产业转移),体现地方特色。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命题的特点。④试题的素材源自乡土地理教材。(见下图)

64

65 题外话(必须向考生说明) 答题注意事项: 1.非选择题的答题必须写在答题框内;一定要写在对应的题号下。 2.必须按规定用黑色水笔书写,且文字大小、书写轻重到合适。 3.字迹不可过于潦草。 4.严格审题,政史地题目要辩清,按相应学科的知识要求答题。 以上忠告是为了避免非知识性的丢分!

66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对2009年地理《高考大纲》和 地理《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认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