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 上海市普教系统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 2010-7-18
谈谈教师人文素养 刘定一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 上海市普教系统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
2
上海市科教党工委、上海市教委2007年5月制定的 《关于提升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若干意见》
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发展、能力培养。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 文 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沪教委德〔2007〕18号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提升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若干意见 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精神,推进《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沪教委德〔2006〕10号)的落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上海市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特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发展、能力培养。 (二)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能力,还要有高尚的师德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进一步明确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坚定理想信念、丰富人文底蕴、培育人文精神和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为重点,强化教育培养,优化人文环境,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造就一支富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德才兼备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1.坚定理想信念。引导教师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2.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教师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教师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和思想,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3.培育人文精神。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发展兴趣和特长,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理性思考和文化鉴赏能力,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教师的人格品质。 4.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引导教师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教育教学,进一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渗透和体现人文精神,不断提高育人能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 (一)构建培育系统。促进教师人文知识积累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要把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纳入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作为全体教师职务培训的重要内容。要组织专家讲座、征文比赛、网上论坛等系列活动,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学习。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拓宽视野,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完善资源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编写教师人文类系列丛书和资料包,推荐相关辅助学习资料。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满足教师学习需求。开设“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专题网页,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艺术场馆和人文讲坛等文化设施功能,开展“教师走进经典”系列活动,向教师提供优秀文化、科普、艺术成果配送服务。 (三)优化实践系统。开展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各类实践活动。探索多种载体,充分展示教师的才艺和魅力。组织教师参加以中外优秀文化、科技创新、城市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参观考察活动,陶冶情操,体验人生。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磨炼教师的意志品质,内省自身,感悟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四、加强机制建设,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形成组织保障。把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作纳入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宣传、科技、文化等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因地制宜,挖掘区域资源,形成工作特色。学校要把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工作与日常的教师政治学习、校本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工会、教师社团等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 (二)确保所需经费。市教育行政部门将在经费上予以支持,进一步推动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作的有效实施。各区县要确保相应经费的落实到位,实行项目管理。学校要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积极开展本校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作。 (三)强化实效评估。把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工作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中。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推广成功做法,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改善学校人文环境作为考核校长年度工作的内容之一,要加强对基层学校的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并及时做好工作总结。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二○○七年四月二十四日
3
一 什么是人文素养
4
人文和素养 素养,一般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彖传》 人文就是人类的文饰——道德文明、精神文明 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六十四卦的卦名读音 按周易古经顺序排列 1.乾: qián 2.坤: kūn 3.屯: zhūn 4.蒙: méng .需: xū 6.讼: sòng 7.师: shī 8.比: bì 9.小畜: xiao xù 10.履: lǚ 11.泰: tài 12.否: pǐ .同人: tóng rén 14.大有: dà yōu 15.谦: qiān 16.豫: yǜ 17.随: suí 18.蛊: gǔ 19.临: lín 20.观: guān .噬嗑: shì hé 22.贲: bì 23.剥: bō 24.复: fù 25.无妄: wú wàng 26.大畜: dà xù 27.颐: yí 28.大过: dà guò 29.坎: kǎn 30.离: lí 31.咸: xián 32.恒: héng 33.遁: dùn 34.大壮: dà zhuàng 35.晋: jìn 36.明夷: míng yí 37.家人: jiā 38.睽: kuí 39.蹇: jiǎn 40.解: xiè 41.损: sǔn 42.益: yì 43.夬: guài 44.姤: gòu .萃: cuì 46.升: shēng 47.困: kùn 48.井: jǐng 49.革: gé 50.鼎: dǐng 51.震: zhèn 52.艮: gèn .渐: jiàn 54.归妹: guī mèi 55.丰: fēng 56.旅: lǚ 57.巽: xùn 58.兑: duì 59.涣: huàn 60.节: jié .中孚: zhōng fú 62.小过: xiǎo guò 63.既济: jì jì 64.未济: wèi jì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文泛指一切自然现象及自然。因此,观乎天文的目的在于把握自然界的运行变化的轨迹与周期。而对于人文讲,它是文明的极致,所以说是“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的目的,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尤其对于帝王将相而言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因为只有按照符合人性的法则去教化民众、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得以“化成”。因此,我国的“人文”一词从本原上来讲就具有较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我国的儒学基本上承接了这种人文理念,继而把道德精神明确地转化为人文精神的观念核心,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学纲领。但是,我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是宏富的、博大的,我们除了拥有儒家的重群体、轻个体,重仁义、轻性情,重守成、轻创造的道德理想主义之外,还有以崇尚自然的老庄哲学、追求个性解放的魏晋玄学为代表的南中国精神。这一点曾被长期忽视。“竹林七贤”那种啸吟山林、放浪形骸、遗世孓立的超逸风度,不正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士子所倾慕心仪向往之吗?那响绝千古、韵流百代的《广陵散》,不正扣响人们敏感的心弦触发出思古之幽情吗?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禅境不是被阐释了千余年仍意犹未尽吗?因此,人文精神之于我国,一半是庄,一半是谐;一半是儒,一半是隐;一半是入世,一半是出世。正是在这种矛盾的二律悖反中,才真正演绎出了国人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品质。 在西方,人文精神是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有不同的内涵。人文精神滥觞于古希腊文明。当时它是指自由人的博雅气质与理性精神。在中世纪,它是世俗学校人文学中体现的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到文艺复兴时,人文精神则指反对神权,解放人性,张扬理性,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在科学主义盛行的十九、二十世纪,人文精神则被诠释为反对拜物教、反对科学技术至上论、反对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提倡解放人的感性;主张以人为本位来解释世界、确定价值和人生意义。可见,西方的人文精神是丰富多彩的,它在历史的平台上合乎逻辑地演绎着其丰富性。 我们根据上述中西人文精神的传统,可以把人文精神的内涵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第三,当代人文精神重视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 当人文以人文的方式到达自身,这就是“文明以止”。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 《周易》的《贲卦·彖传》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彖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彖tuàn 《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彖辞(亦称“卦辞”)。 人文的概念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素养,一般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
5
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思想、道德、情感、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如独立的人格,有精神追求,有平等的意识,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操守,知困而学,知难而进。
6
提升人文素养四重点 坚定理想信念 完善知识结构 培育人文精神 提升专业能力
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人文知识和思想 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学习。激发主观能动性,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拓宽视野,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7
提升人文素养四重点 坚定理想信念 完善知识结构 培育人文精神 提升专业能力
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人文知识和思想 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学习。激发主观能动性,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拓宽视野,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8
童年的钱穆 九岁能背诵《三国演义》 木字旁的乔 马字旁的乔 80万字须通读一遍,也有利于古文阅读水平的提高。
9
认知领域六级教育目标 创造 评价 分析 运用 研究性学习 理解 识记 接受性学习 体现了知识方法能力的统一
1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统一的认识观 我 环境 意思是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古代的解释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
二 提升人文素养有赖于改善知识结构
12
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之一 基础知识不扎实 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IT
树的主要四部份是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是在地下的,在一棵树的底部有很多根。 树是具有木质树干及树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一般将乔木称为树,有明显直立的主干,植株一般高大,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树有很多种。 俗语中也有将比较大的灌木称为“树”的,如石榴树、茶树等。 只重“三加一”,这是应试教育长期期施虐的结果 语数外学习不扎实 语文知识半世纪后派上大用场 大学数学全靠自学 外语自学英语 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IT
13
基础教育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IT 、… “引导教师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提升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若干意见》
14
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之二 语数外知识不扎实 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IT
树的主要四部份是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是在地下的,在一棵树的底部有很多根。 树是具有木质树干及树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一般将乔木称为树,有明显直立的主干,植株一般高大,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树有很多种。 俗语中也有将比较大的灌木称为“树”的,如石榴树、茶树等。 只重“三加一”,这是应试教育长期期施虐的结果 语数外学习不扎实 语文知识半世纪后派上大用场 大学数学全靠自学 外语自学英语 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IT
15
3-5岁:学习语文的黄金期 语文教学目标的低级阶段是识记大量的汉字,通过组成生活中的常用词、词组获得理解,并运用于构造简单句子,这就及早为人生教育打下了人文知识的基础。 西方把数学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基本思维框架,一种思想方法;而我们仅仅是把数学看成数、理、化、生里面的一门学科而已,在教学上也更多地注意操作层面上的东西,忽视了数学本身是所有科学(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前不久,上海东方电视台的《大师》节目里介绍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虽然陈寅恪教授是研究国学的,但他招研究生却有一个要求,就是首先考他的数学水平。他说,他相信历史也应该像自然科学那样严密,别人考证到年代,他甚至希望能考证到年、月、日,然后到哪一天的上午或下午。 强化数学教育,也不是我在这里贸然提出来的,即使当今美国,仍然在讨论和强调这个问题。去年发表的美国两院文章《迎接风暴》又提到要培养大批量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因为他们觉得美国的数学教育太成问题。以我个人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教授和学生的数学水准普遍比我们要好。因此,我认为,如果在我们的教育当中,把数学当成一种思维框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考虑,并运用到教学中的话,或许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们在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缺憾。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德的一个观点很发人深思,他说:“在古代的学苑里,哲学家传授给弟子的是智慧,但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教育的目的只是卑微到教学生某些专业、学科的一部分知识。”他认为这是现代教育的失败。反观今天我们的教育,如果纯粹是升学和就业的话,那就更加失败了。同时,怀特海德也提出警告:“第一,不要设置过多的学科。学科设置得过多,你就把知识分割成一条条不相连接的条款,就会丧失教育本身的意义。第二,凡是教的东西都一定要教得透彻。这个透彻不是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而是你所要教的东西一定是你这个学科里最为精华的东西。要达到两个目标:一、使概念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概念,二、要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这些概念。”怀特·海德对教育还有一个说法:什么是教育,如果你忘掉了课堂上的内容,也忘掉了考试的内容,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真正结果。他想要强调的是: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真正的智慧,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我认为,东西方先贤的这些思想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16
《论语》解读报告会 主讲 刘定一 2009. 4. 9 主办单位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 华东师大第一附中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
主讲 刘定一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 华东师大第一附中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 上海市普教系统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 1.《论语》的得名,说法不一。班固《汉书· 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因此《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 2. 《论语》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先秦时期有相当广泛的读者,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也在禁毁之列。但入汉以后,儒学及其典籍却获得统治者青睐。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语》列入学官,被视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赵岐《孟子题辞》),地位日益尊显。元延祐年间,以《四书》开科取士,《论语》文句更成为金科玉律,这种状况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才有所改变。 3. 今天我们怎么看待《论语》呢? 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份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 主办单位
18
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西方把数学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基本思维框架,一种思想方法;而我们仅仅是把数学看成一门“理科”,在教学上也更多地注意操作层面上的东西,忽视了数学本身是所有科学(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 西方把数学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基本思维框架,一种思想方法;而我们仅仅是把数学看成数、理、化、生里面的一门学科而已,在教学上也更多地注意操作层面上的东西,忽视了数学本身是所有科学(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前不久,上海东方电视台的《大师》节目里介绍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虽然陈寅恪教授是研究国学的,但他招研究生却有一个要求,就是首先考他的数学水平。他说,他相信历史也应该像自然科学那样严密,别人考证到年代,他甚至希望能考证到年、月、日,然后到哪一天的上午或下午。 强化数学教育,也不是我在这里贸然提出来的,即使当今美国,仍然在讨论和强调这个问题。去年发表的美国两院文章《迎接风暴》又提到要培养大批量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因为他们觉得美国的数学教育太成问题。以我个人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教授和学生的数学水准普遍比我们要好。因此,我认为,如果在我们的教育当中,把数学当成一种思维框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考虑,并运用到教学中的话,或许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们在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缺憾。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德的一个观点很发人深思,他说:“在古代的学苑里,哲学家传授给弟子的是智慧,但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教育的目的只是卑微到教学生某些专业、学科的一部分知识。”他认为这是现代教育的失败。反观今天我们的教育,如果纯粹是升学和就业的话,那就更加失败了。同时,怀特海德也提出警告:“第一,不要设置过多的学科。学科设置得过多,你就把知识分割成一条条不相连接的条款,就会丧失教育本身的意义。第二,凡是教的东西都一定要教得透彻。这个透彻不是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而是你所要教的东西一定是你这个学科里最为精华的东西。要达到两个目标:一、使概念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概念,二、要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这些概念。”怀特·海德对教育还有一个说法:什么是教育,如果你忘掉了课堂上的内容,也忘掉了考试的内容,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真正结果。他想要强调的是: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真正的智慧,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我认为,东西方先贤的这些思想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19
许多人认为,自己一辈子也不需要外语,其实这已严重阻碍了他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志当存高远 许多人认为,自己一辈子也不需要外语,其实这已严重阻碍了他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20
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学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 阅读习惯是人生最重要的习惯
21
以性格为例 种下行动,收获习惯; 种下习惯,收获性格; 种下性格,收获命运。 ——威廉·詹姆士 Wm. James (1842-1910)
威廉·詹姆士,1842年1月1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10年8月26日逝世于新罕布什尔州戚叩落亚),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他的弟弟亨利·詹姆斯是著名作家。他和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一起建立了实用主义。他创造了他称之为“彻底经验论”的学说;他是名叫“实用主义”或“工具主义”的这种理论的三大倡导者之一。威廉·詹姆士在法国受到他的教育,他的专业是心理学。当时心理学和哲学之间的分别还不很大。回到美国後他一直在哈佛大学教书。虽然他不相信利用实验可以研究人的心理,他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
22
A.丘吉 数理逻辑导论
23
1980 年翻译出版的这本书([苏] 列尔涅尔著,科学出版社),重印三次。在全国学习系统科学的热潮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4
1983年翻译出版的这本人工智能书籍 ([英]厄 尔曼著,人民邮电出版社)为我国第一台信函自动分拣机的研制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25
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之三 有专识而缺乏通识 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 有些方法论的知识在学科知识之上,如系统科学、数学、逻辑学
树的主要四部份是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是在地下的,在一棵树的底部有很多根。 树是具有木质树干及树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一般将乔木称为树,有明显直立的主干,植株一般高大,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树有很多种。 俗语中也有将比较大的灌木称为“树”的,如石榴树、茶树等。 有些方法论的知识在学科知识之上,如系统科学、数学、逻辑学 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
26
长不高、长不了的丛生灌木 只见枝条 主干? 树的主要四部份是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是在地下的,在一棵树的底部有很多根。
树是具有木质树干及树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一般将乔木称为树,有明显直立的主干,植株一般高大,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树有很多种。 俗语中也有将比较大的灌木称为“树”的,如石榴树、茶树等。 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常见灌木有玫瑰、杜鹃、牡丹、小檗、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迎春、月季、荆、茉莉、沙柳等。 只见枝条 主干?
27
长不高、长不了的丛生灌木 只见枝干 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常见灌木有玫瑰、杜鹃、牡丹、小檗、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迎春、月季、荆、茉莉、沙柳等。 树的主要四部份是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是在地下的,在一棵树的底部有很多根。 树是具有木质树干及树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一般将乔木称为树,有明显直立的主干,植株一般高大,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树有很多种。 俗语中也有将比较大的灌木称为“树”的,如石榴树、茶树等。 主干?
28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有人叫做The General Education;也有人称为The Liberal Education。英国肯特大学将它定义为:大学使命的核心。课程扩展学生智慧的范畴,提升道德和人道主义价值,为学生居住在今天复杂的全球性社会作准备,为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作准备,并能让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事业人生。通过学习经验,学生能发展其智慧的灵活性,以适应一个不断变迁的世界。 ——铭传大学国际学院王立天 Liberal扩展心智的,非纯职业技术
29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 知识——宏观整体性的知识 常识——透过丰富的常识触类旁通创造新意 见识——有视野及洞悉力
胆识——挑战旧有思考未思考过的事务 赏识——培养我们欣赏和感恩之心 ——东吴大学校长刘兆玄
30
刘兆玄( ~ )出生于湖南浏阳。台湾空军司令刘国运上将五子。从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赴加拿大雪布克大学化学系、多伦多大学化学系深造,先后获得化学硕士、博士学位。1971年返回台湾,任教于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 1979年起,出任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企划处处长”。 1982年至1984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1987年至 1993年2月,任清华大学校长。1993年3月起,任台湾“交通部”部长。1993年8月,当选为台湾国民党中央委员。1996年6月任台湾 “国家科委主任委员”。1997年任台湾“行政院副院长”,2000年 5月20日卸任,出任东吴大学校长。2008年 5月20日,担任台湾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2009年9月7日,辞去“行政院长”之职。早年间与兄弟刘兆黎、刘兆凯以“上官鼎”的笔名创作武侠小说,出版了《芦野侠踪》、《沉沙谷》、《铁骑令》等10余部武侠小说,曾帮古龙代笔续完《剑毒梅香》。跟名画家梁又铭学画,绘画功底扎实。爱好阅读、网球、电视电影、音乐、参观展览、旅游、养宠物等。2010年1月接任台湾文化总会会长。
31
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之三 有外向的知识而缺乏内向的知识
32
教育的内向性与外向性 现代教育是外向性的,儒学教育则是内向性的,须相辅相成。 前者教学生向外用力,致力于不断扩充知识与能力;
广大教师接受的也是外向性教育,如果有内向教育的话,有不少也是左道旁门。 后者则教学生向内用力,致力于内心的丰富以及人格境界的提升。
33
甘阳谈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根本是追问在任何时代、任何变迁下,最基本、最不会变的东西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训练出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包括对伦理问题、人生问题的看法等等。
34
三 走进经典 训练基本的思考能力
35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诺奖得主、德国物理学家劳厄 Laue, M. von ( )
36
(1) 知本末
37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中的基本思想方法论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9
知本末 *经济建设:农业为本,重工业为末 *道德建设:修身为本,平天下为末 *教育:德行为本,文艺为末 ——先德行而后文艺 *体育:普及为本,金牌为末
40
(2) 道中庸
41
《中庸》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42
中国传统的“中庸”观念要求人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等,束缚着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压抑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教育界高层对中庸之道的误解 中国传统的“中庸”观念要求人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等,束缚着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压抑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引自2007年1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科教党工委的研究报告《教育:塑造未来奇迹的创造者》第62页)
43
(3) 止于至善
44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新]民 在止于至善
《大学》“三纲领”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新]民 在止于至善
45
释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商颂· 玄鸟》)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小雅· 缗蛮》)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46
释止于至善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47
从《论语》“过犹不及” 到《大学》“止于至善” 到《中庸》“中庸之道”
儒学思想方法论一脉相承 单峰曲线是非线性过程的一阶近似 极高明而道中庸 产出 x0 1 投入 过犹不及 至善之处
48
(4) 系统思想
49
整体涌现性:无中生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 人文素养正是知识积淀涌现的结果
50
复杂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佛教称为“随缘”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佛教称为“随缘”
51
(5) 独立之思想 自由之精神
52
罗素 自由思想十诫
53
罗素:自由思想十诫 一、凡事不要抱绝对肯定的态度; 二、不要试图隐瞒证据,因为证据最终会被暴露;
一、凡事不要抱绝对肯定的态度; 二、不要试图隐瞒证据,因为证据最终会被暴露; 三、不要害怕思考,因为思考总能让人有所补益; 四、有人与你意见相左时,即使这些意见来自你的丈夫或孩子,也应该用争论去说服他们,而不是用权威去征服,因为靠权威取得的胜利是虚幻而自欺欺人的;
54
罗素:自由思想十诫 五、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五、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六、不要用权力去压制你认为有害的意见,因为如果你采取压制,其实只说明你自己受到了这些意见的压制; 七、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55
罗素:自由思想十诫 八、与其被动地同意别人的看法,不如理智地表示反对,因为如果你信自己的智慧,那么你的异议正表明了更多的赞同;
八、与其被动地同意别人的看法,不如理智地表示反对,因为如果你信自己的智慧,那么你的异议正表明了更多的赞同; 九、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十、不要嫉妒那些在蠢人的天堂里享受幸福的人,因为只有蠢人才以为那是幸福。
56
不甘受应试教育禁锢的特立独行者韩寒(1982.9- )
不甘受应试教育禁锢的特立独行者韩寒( ) 已出版书籍 2000年5月《三重门》 2000年8月《零下一度》 2002年1月《像少年啦飞驰》 2002年10月《毒》 2003年9月《通稿2003》 2004年9月《长安乱》 2005年2月文集《韩寒五年》 物以稀为贵 作品有法国,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 其中法国版本获得法国 2004年10月法国最畅销图书。
57
四 人文精神与理想信念
58
(1) 对人性的看法与态度
59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的出发点是私:人皆为己
个人的功利计算在道德规范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场、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私绝非洪水猛兽 五、激发全民族的利他天性 人类天性中的同情心和利他心是解决“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的有效手段。也就是所谓的自化之善克制自化之恶的法宝——人类淳朴的道德情操。 人类天性中这些美好的道德情操是固有的,但是也需要某种文化和思想的激发。古代圣哲都对此进行了思考:老子讲“无名之朴”和“上善若水”;墨子提倡“交相利,兼相爱”;耶稣教导人们“爱人如己”;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孔子说“仁者爱人”;佛教说“慈悲为怀”。用意是一致的。 人的自利天性发挥到极至,既会创造巨大财富,同时也会造成社会的道德滑坡问题。此时就需要把人的利他天性发挥到极至,让民风复归淳朴。现在的中国正处于道德的沦丧期,传统的道德价值被破坏,官方的意识形态道德价值早已无法为继。所以出现了种种乱象。而现代的民主自由道德价值并不能独立支撑一个民族的道德,这被西方的主要国家的科学技术、民主人权、宗教伦理的三轴合为一体所证明。 当今中国能够激发全民族的利他天性的思想学说,一个是佛教,另一个是新墨家,还有一个是基督教。新墨家的影响还很小,而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极其巨大,其推崇的博爱思想有可能把中国人的利他天性发挥至极至。而佛教思想早已融入我民族的血液中,将佛教的慈悲思想发扬广大应是其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在谈论激发全民族利他天性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利他的基础是自利,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全民族认识到自利与利他的辩证关系,真正了解自利的深刻内涵,把追求个人幸福与追求公共幸福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激发全民族的利他天性才是有可能的。 《道家思想正本清源》一文认为:杨朱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其实就是先秦版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正是指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方的境况改善,都不会不使另一方境况恶化。如果所谓的“天下大利”是以损害某些社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哪怕是“一”,也不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正是指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方的境况改善,都不会不使另一方境况恶化。如果一方的境况改善可以同时使另一方境况也得到改善,这就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此时的改进被称之为帕累托改进。 《千古一毛——杨子评说》认为:人人都说贪婪是一种恶行,其实人人又都具备贪婪之心。如果消灭了人的贪婪之心,社会就无法运行。人类所有的发展与提高,都是由人的贪婪之心推动的。问题在于贪心如果得不到制约,最终将毁灭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中,谁的贪心无法制约呢?答案非常明白:专制帝王。能最大限度满足专制帝王无边欲望的载体是什么?说穿了,是百姓。在专制政体面前,百姓只是一种俎上鱼肉。用杨朱的话说,叫做“悉天下奉一身”,也就是天下所有的人供奉一个人。如果人人不损一毛,不利天下,人人都明白自己的利益所在,“俎上鱼肉”这种局面将无法维持。此刻,杨子失踪之迷已是昭然若揭了。原来,杨子的理论将对帝王的欲望形成制约。而且,在当时上大夫们争相以自己的才能向帝王出售智谋,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情况下,杨子学说显得不合时宜,或者说显得过于先进。一种理论被剥夺生存土壤的两种可能双管齐下,杨子学说的失踪,成为必然。 墨家,它的很多主张更具人文关怀以及宗教价值。100年前的梁启超,就把墨子称做是中国的耶酥。墨家提倡无差别的利他,即所谓兼爱,的确很有耶稣的味道。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诉求天下之大利,近乎西方功利主义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其思想主旨无疑具有人民性。而且,他们“赴火蹈刃”,“摩顶放踵”,“以自苦为极”,有着殉道者般的自我牺牲精神。 墨学沉睡了两千年,这两千年,正好是中国帝王集权专制的两千年。墨学的道义,注定其本质精神,是无法苟合于集权的专制政体,而墨学的重兴,也必然要等待着专制集权制的崩溃。墨子的学说,在晚清时期重新被重视,这全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当封建专制面临解体时,思想上的专制罗网也被撕开一角,而墨家作为中国最富创造力的古代精华,其复兴与重新受到重视,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西谚云:水比石头坚硬,爱比暴力强大。基督教号称是“爱的宗教”其对爱的论述也的确精彩: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理含着刑罚。(哥林多前书13:4-8) 基督教的教义比较复杂,各教派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但基本信仰还是得到各教派公认的。基督教的教义可归纳为两个字——"博爱"。在耶稣眼里,博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耶稣曾经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的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37-40节)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爱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它的要求是:人应该自我完善,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忍耐、宽恕,要爱仇敌,并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反抗。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境界——爱人如己。 佛教的慈悲观,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甚至包括一切地狱魔鬼众生,在这点上远远超越了基督教。基督教对异教徒和撒旦使者并不怜悯。佛教告诉我们若对所有苦恼之人,皆以亲切、友情待之,则可称为慈,而慈乃由“友”演变而来者,其意即含深刻之友情,故慈悲实为爱之代名词。慈悲之极致为“无缘大慈”,意指吾人不存私念,不以己欲,于毫无条件、毫无意识下,而帮助任何人,此亦称大爱,为佛教待人态度之最高表现,也是脱离世俗之爱,实践佛教之真爱。 《佛教的普世价值》一文认为:佛教更具有普世价值,恢复本来面目的佛教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未来的主流精神。孙中山先生当年就曾明确地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可惜中山先生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这是长期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极大不幸),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外求诸物”,而人在道德良知自律上则是不断反省返求诸己的,中山先生所说的“可佐科学之偏”大概是指这一点吧,救人、救国之仁不一定可以救世,但是救世之仁一定可以救人、救国,所以中山先生所说的救人、救国之仁也是包含在救世之仁之中的。自古以来,不伤害他人乃至亲亲而仁民、仁民爱物,不偷盗公私财物乃至义利节用、济贫救困,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夫妻相敬,不妄言而诚实守信,不两舌而无人前人后搬弄是非,不恶口而出言慈和文明,不绮语而言说质直有礼,不滥用麻醉品等道德原则都是超越时空的人类社会公认道德准则。一个人人比较遵从公认道德准则的社会,自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会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当今中国正处于文艺复兴的黎明期,各种思想流派争鸣,似乎将再出现一次“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局面。 资中筠先生说:正如“先富起来”的人有责任以其财富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一样,先成为“知识分子”,并有机会看世界的幸运儿理应有责任对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做出贡献。古今中外总有一些担负社会良知的、有一定理念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价值恰恰在于超越一己的和某种狭隘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是关怀自由、人权、社会正义、全民族的长远命运。在全球化的今天,还要考虑全人类的命运(如环境保护、世界和平,等等)。有了某种思想,发表为言论,自然是为了要有听众和读者,也自然会产生影响,这点无需讳言,也不必矫情。否则,媒体、舆论、报刊、书籍以及今天的网络文化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一己之见当然会有缺陷,只要所思所想是出于与斯土斯民血肉相连,设身处地从实情出发,而不是高高在上,或隔岸观火指手画脚,既不媚上,也不媚俗,就总会有可取之处。我期盼着再出现一次“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局面,庶几形成新的一轮思想解放,或“再启蒙”,从而为千呼万唤的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新道家学派从关怀自由、人权、社会正义、全民族的长远命运、考虑全人类的命运出发,应该积极准备道墨兼用、道佛兼用或道耶兼用。 Adam Smith ( )
60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1759) 的出发点是“恕”:人皆有同情心
四、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建立了“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而其另一巨著《道德情操论》,则试图阐明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他希望自己能够圆满地解决经济上利己与道德上利人的矛盾,也就是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所谓的“斯密问题”(有的叫做“斯密难题”、“斯密悖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说: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说:不管是贫富差距拉大,国企改革扭曲还是股市非理性繁荣,这些经济上的狂飙引发的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的问题。这一问题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有过讨论,斯密晚年担心市场经济的过度发展可能会导致社会礼乐崩坏。这启发了后来的经济学者不断反思经济增长的意义所在。 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他盘算的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它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好方式是个人对他们自身利益的追求。” 事实上,过分强调人性的自利部分,的确会引发“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的问题。资本家的过分贪婪当然会导致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利用人类所具有的利他天性来调节社会矛盾;另一种是通过改造人性来解决社会矛盾。这正是20世纪人类意识形态斗争的根源。 亚当·斯密的学说与老子的思想一样建筑于人类的自然天性之上,主张利用人的同情心和利他心来解决”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问题。这就是《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 在《道德情操论》第一篇的第一章中,亚当斯密在首段便这样描述到:“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著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像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第一卷第一章论同情〉这样的描述在东方的孟子的性善说的四端中,可以在恻隐之心找到对应的位置,孟子就此谈到人性是性善时便打住了,但是亚当斯密在其後的论述却转向到人与人间的同情问题。 当然,过分地强调利他也会导致严重的问题。陈志武说:基于表面的朴实结论常常似是而非,经不起逻辑考究和经验实证。让我们暂且停谈“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等会儿再回到胡适。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充满了似是而非的“智慧”性道德说教,你稍微不小心就容易被那些看似朴实的道理忽悠。 比如,“有富共享”,作为行为准则,你很难挑剔这种道德境界,难道你要主张“有富独吞”吗?所以,社会中,当张三赚了钱马上在亲戚朋友中分光时,所有人和媒体都会赞不绝口,“张三是好人”,而没有人去问:张三的亲戚朋友为什么不能自己去赚?他们自己为什么不能自立?张三用钱把亲戚朋友养起来之后,是否有道德风险,亦即,这些亲戚朋友是否反而被养得懒惰了?--所以,中国社会里,成功者如果给亲戚朋友少分了,受到的道德指责反而比懒惰者受到的要多。 别的不说,在费孝通、张之毅先生写著的《云南三村》中的玉村,1943年当张先生回访玉村考察时,他发现玉溪旧有富商基本走向衰败,说,“我们看过以上玉溪四户富商之家的衰败情况后,最深刻印象是像文兴祥、冯祥这两位本人兴家的人一经死去,商号即因无人经营而停业。……由于本人在世经营商业时,家中兄弟子女等家人,几乎都是闲散过活,并多有烟、赌等不良嗜好,以致家人中没有一个成器的,所以本人一死,一家即后继无人。”为什么这样?在不承认个人产权、以集体压制个人的社会里,“有富共享”,也当然认定家中“一人成功、大家共享”,结果是纵容懒惰。 就像“爱”子女,表面上的逻辑自然是,既然你爱他,你就应该什么要求都满足他,否则,在子女需要钱的时候,你有钱也不给,心这么冷,这能算是爱他吗?这种一要必给的“爱”,到最后,只会让子女像玉溪的文兴祥、冯祥家兄弟子女一样,都不成器,实际效果上你给他们的是“害”,而不是“爱”。反倒是,如果在子女长大后,即使他们真的需要钱也不给,哪怕他们要从银行借钱,也冷酷不给,逼着他们自己担负起自立的责任,自己成器。由此看,表面上看似不可思议的“冷酷的爱”,反倒是最好的爱。 由此看来,我们既要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促使人们努力追求个人幸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避免道德风险。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解决贫富差距拉大,国企改革扭曲,股市非理性繁荣,这些经济上的狂飙引发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的问题,促使人们关心公共的幸福。 比尔·盖茨正是这样一个典范人物,他所具备的自我奋斗的精神与普世博爱的胸怀,完美地阐述了“经济人”与“社会人”的深刻内涵。任何一种制度都是某种特定文化与精神的反映,美国的社会制度深深根植于清教徒精神、兰德个人主义、耶稣博爱思想之中。正是这种充分发扬人类自然天性的文化与制度产生了比尔·盖茨这样杰出的人物。 人的一生需要一个总的终极关怀,如果仅仅是买房、买车等阶段性的目标,那人生的意义就只是物质层次而已,谈不上获得永恒的意义。财富只能解决人的现实物质问题,而当这些问题解决后,人必须找到高于物质财富的更高意义,找到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 比尔·盖茨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牟利这个人生目的的背后,有着更高的、终极的人生目的,这就是对人类、对他人、对世界的爱。没有了爱,赚取财富就与永恒无法联系起来;没有了爱,经营活动就成了功利性的、最终虚无的行为;没有了爱,我们每个人的人心就得不到最终的安顿。惟有爱,使我们的经济活动和每天的工作充满了意义,使我们的弁利活动和赚取财富得到了永恒之光的关照。 Adam Smith(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61
《国富论》立论从人都有私心出发 《道德情操论》立论从人都有同情心出发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Milton Friedman 米尔顿•弗里德曼 ( )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如是说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这话是美国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说的,而他说的这两本书都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可长期以来,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是深藏人性中的创造性动因,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斯密的学说(他的墓碑上镌刻着的碑铭是:《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相比之下,他在任教时期写下的《道德情操论》就显得微不足道。在我们目睹了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金钱欲的丑陋和种种罪恶之后,再读《道德情操论》,觉得斯密说的话是那么中肯,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到社会稳定。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伦敦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的专访中就提到了这段话。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对个人利益的关注称为“自爱”(Self-Love)。他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等;人们自爱的本性是与同情心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他还肯定了利己心的社会作用。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关系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名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论述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就本质而言,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交替创作、修订及其整个研究、写作计划来看,决不能否认斯密学术思想体系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上面,我们在论述斯密生平和《道德情操论》的创作、修订再版过程时,已提到1752-1764年间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主持的道德哲学讲座中,曾充分利用他在爱丁堡大学讲授经济学时所编写的讲义,以及他参加格拉斯哥经济学俱乐部等学术活动中所得到的启发与资料;而《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又都是在他的道德哲学讲稿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1759年4月,斯密对道德哲学讲稿第二部分进行加工整理,以《道德情操论》为书名首次出版了对其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这部杰出著作不仅从现在所说的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且从哲学、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作了探讨。从1759年到1774年,《道德情操论》共出了四种不同的版本(第一版1759年,第二版1761年,第三版1767年,第四版1774年)。在对该书这四个不同版本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斯密又在道德哲学讲稿第四部分以及他1763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所作的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的基础上,酝酿创作了《国富论》。《国富论》初版于1776年问世。1778年,他又修订出版了《国富论》第二版。《国富论》出版之后,斯密并没有停止对《道德情操论》的修订工作,1781年,他就出版了《道德情操论》第五版。1784年和1786年出版了《国富论》第三、第四版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即1790年,他又最终完成了《道德情操论》第六版的重大修改和出版工作。 从《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交替创作、修订再版过程,可以看出这两部著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决不能任意把它们割裂开来,以至对立起来看待。《道德情操论》第六版中吸收了《国富论》的一些内容,是显而易见的。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不仅是斯密进行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两部著作,而且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国富论》所阐述的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从现在的观点看来,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前者属于伦理学,后者属于经济学;但按照当时苏格兰大学中的学 科分类法,以及在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它们则属于“道德哲学”这一门学科,而且不是这门学科的全部,只是该学科的两个构成部分。当时苏格兰“道德哲学”这门学科,实际上包括了后来社会科学的许多门学科。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这门课程的内容,就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四大部分,而政治学这一部分,又包括了当时所称的政治经济学。这部由四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所组成的庞大讲稿,构成了斯密学术思想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 斯密原来计划要分部地研究和写出“道德哲学”这一学科的全部内容,以揭示作为自然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的本性及其生活的终极目的、过程和形态,从而建立一个庞大的学术思想体系;即使他到了晚年,眼看已不可能实现其全部写作计划,他仍坚持想实现他所谓的“道德哲学”的实用部分,即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部分。他在1790年临终前几个月,为《道德情操论》第六版写的新增前言《告读者》中写道:“在本书第一版的最后一段中,我曾说过,我将在另一本论著中努力说明法律和政治的一般原理……不仅涉及正义,而且涉及警察,国家岁入,军备,以及其它任何成为法律对象的东西。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我已部分地履行了这一诺言,至少在警察,国家岁入和军备问题上。我长期以来所计划的关于法学理论的部分……虽然我年事已高,很难指望如愿以偿地完成这个大事业,但我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个计划……因而我把3O多年前写的这段话未加改动地放在这里。”斯密的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他把《国富论》看做是自己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的思想的继续发挥。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这两部著作之间存在什么基本矛盾。(二)从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来看,《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是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的。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谈到本性贪婪和自私的地主的行为动机时说:“富人只是从这大量的产品中选用了最贵重和最中意的东西。他们的消费量比穷人少;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在《国富论》中,斯密又谈到唯利是图的资本家的行为动机。他说:“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既以牟取利润为唯一目的,他自然总会努力使他用其资本所支持的产业的生产物能具有最大价值,换言之,能交换最大数量的货币或其它货物。” 在斯密看来,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而从利己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斯密所假设的“经济人”(主要是指资本家)。正因为斯密把利己主义作为 “经济人”活动的根据,所以,西方某些研究者既把斯密看成是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又把他看作是一个信奉“适者生存”的被现金交易关系和残忍的竞争所支配的理论家。 当然,斯密本人是否认这种说法的。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把这种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Self-Love)。他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人们自爱的本性是与同情心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他还肯定了利己心的社会作用。他认为,“自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它决不能跟“自私”相混淆。他把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爱”看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就从这种“经济人”活动的利己主义出发,探讨了人类沉缅于“对财富的追求”的原因。他认为,原因主要有这样两个: 第一,人性的本能迷恋发明、改良和革新。斯密把人们追求财富的动因首先归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经济人”天生具有一种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它驱使他展开经济活动,促使财富增加。斯密以有的人对时间的准确性并不严格,对手表计时的准确性却十分挑剔为例,来论证人天生具有的创造性,或曰对发明、改良和革新的“迷恋”。斯密认为,正是这种“迷恋”激起了人们辛勤工作的热情,鼓励着人类去创造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写道:“天性很可能以这种方式来欺骗我们。正是这种蒙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正是这种蒙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筑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些科学和艺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完全改变了世界面貌,使自然界的原始森林变成适宜于耕种的平原,把沉睡荒凉的海洋变成新的粮库,变成通达大陆上各个国家的行车大道。”斯密对人们追求利得的这种论述,在他的《国富论》中是当作一种常识加以接受,并进行发挥的。 第二,为追求财富而“极度”地工作是出于实现和维持他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在斯密看来,人需要同伴的同情,而同伴的同情更倾向于同情自己的快乐而不是悲伤,所以在旁观者面前,每个人都把夸耀财富、掩饰贫穷作为动机。他说:“按照我们所说的人生的伟大目标,即改善我们的条件而谋求的利益”,就是“引人注目、被人关心、得到同情、自满自得和博得赞许”。他认为,人们肉体所需的必需品,“最低级劳动者的工资就可以满足”,他们之所以拼命追求财富,是由于“虚荣而不是舒适或快乐”。他说: “富人因富有而洋洋得意,这是因为他感到他的财富自然而然地会引起世人对他的注意。……相反,穷人因为贫穷而感到羞辱。……尽管这会产生一种约束力,……然而,人们认为,这使大人物变成众人羡慕的客观对象,并补偿了因追求这种地位而必定要经历的种种辛苦、焦虑和对各种欲望的克制”;为了取得它,宁可失去“一切闲暇、舒适和无忧无虑的保证”。从斯密的这些论述看来,他实际上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研究人们追求财富的动因的;但他却把人类经济活动的动因归于道德的、情感的因素,这就使他的研究偏离了正确轨道。这正是斯密的阶级局限性的反映。尽管在《国富论》中着重了经济因素的分析,他的这些弱点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但在《道德情操论》中它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斯密看来,只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是合理的完美的,因此,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格化的“经济人”(主要是指资本家)描绘成富有“同情心” 并有种种美德的人。 无论怎样,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证“经济人”的出发点,和《国富论》是相同的,一致的,即都是从人的利己主义的本性出发的。例如,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写道:“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他把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看作“人生的伟大目标”。这种论述在《国富论》中发展成为表述自利行为动机的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可见,《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在论述的语气、论及范围的宽狭、细目的制定和着重点上虽有不同,如对利己主义行为的控制上,《道德情操论》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而在《国富论》中则寄希望于竞争机制;但对自利行为动机的论述,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是把“同情”作为道德判断核心的,而其作为行为的动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他承认有种种行为动机,不仅有一般的行为动机,而且有善良的行为动机。这些动机包括自爱,这也就是《国富论》开头所说的自利,而不是“自私”。他是在轻蔑的意义上使用“自私”这个词的,他把“自私” 和“贪婪”相提并论,而赞扬“对我们自己个人幸福和利益的关心”。 在斯密生活的那个时代,“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因此,斯密竭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指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而为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地活动。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这些论述为前提的。 (三)《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之间的有机联系,还集中表现在斯密对那只 “看不见的手”的统一论述中。 斯密对利己心的论述,十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短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各出现一次。在《道德情操论》中,他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这只“看不见的手”被描述为对财富的追求或获取欲。这种获取欲是从荣辱之心一类的私利出发的,是受人们的个人感情和爱好驱使的,但是,人们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地实现着增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在《国富论》中,斯密谈到,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促进这种利益,他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在这里,这只“看不见的手”是用来比喻说明竞争过程的有益后果的。而在《道德情操论》中,这只“看不见的手”却被用来说明另外的问题,即对财富的获取欲本身如何实现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可见,在《道德情操论》中,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起的作用比在《国富论》中所起的作用更为基本。 在斯密看来,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而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必将促进社会繁荣。社会利益就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斯密的这一理论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他力图以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 来抨击封建主义超经济强制的不合理性。同时,也正是由于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使社会经济达到“自然平衡”。因此,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斯密是一位早期控制论思想的实践者。 斯密在论述通过那只“看不见的手”达到社会经济“自然平衡”的同时,还论述了通过那只“看不见的手”达到人类社会政治平衡的思想。斯密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不仅存在着协调不同人的经济利益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协调不同人的政治价值的问题。在《道德情操论》第二卷第三章 中,他首先指出,在人们可以幸福地生存的社会里,希腊式的感情——爱、友谊和感激之情占据优势;然后,他进一步考虑到在缺乏这种感情的社会是如何继续存在的?表面上他承认神的存在。他说过,对伟大宇宙体系的管理,对一切有理性和感觉生命的普遍幸福的关心,是神而不是人类的事。实际上,他是以神的存在和人们“跟神的协作,并尽其所能地促成神的意图”来论证那只“看不见的手” 在政治平衡中的作用。他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即使缺乏希腊式的感情,但是通过社会法规的建立,“可以在人们相互之间缺乏爱或感情的情况下,像它存在于不同的商人中间那样,存在于不同的人中间;并且,虽然在这一社会中,没有人负有任何义务,或者一定要对别人表示感激,但是社会仍然可以根据一种一致的估价,通过完全着眼于实利的互惠行为而被维持下去。”这里,斯密通过互利的交换的现实来阐明其政治观点。他坚信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中,也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他表面上虽然承认上帝的存在,实际上却否定宗教原则是人类行为唯一的合宜动机。他说:“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行动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斯密所强调的利己主义原则。而且,社会法规正是作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具体表现,使不同利益的人得以和平共处,达到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平衡。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看不见的手”是一种对从利己出发的活动进行调节、从而使私利与公益协调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经济规律,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社会法规;它的作用是实现经济均衡、政治均衡。这种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早期的控制论思想和社会均衡思想。 总之,《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杰出著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对其学术思想体系和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还是对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论述,都涉及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因此,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是由于误解其著作而产生的。那种把他看成在《道德情操论》中“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在《国富论》中“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的观点,不仅割裂这两部著作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曲解了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 《国富论》立论从人都有私心出发 《道德情操论》立论从人都有同情心出发
62
我们是经济理性人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理性人必须作出选择。
告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进化赋予生物的本能,否则个体不能生存,人类不能繁衍。
63
“私”不是个贬义词,而是中性词,正面的是“自爱”,负面的是“自私”。
人皆有私 “私”不是个贬义词,而是中性词,正面的是“自爱”,负面的是“自私”。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孟子·告子上》
64
人有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告子与孟子同时,名不害,稍长于孟子。主张性无善恶。 恻隐,同义复词,哀悯同情。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子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孟子·公孙丑上》 火铄金系自外而内。
65
从学习《论语》开始 学习儒家经典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活动,还是一个人生的实践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生完善的过程。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北宋]程颐 《论语》一书并不抽象谈论义理,而是从实人实事出发,寓义理于实人对实事的具体应对判断和抉择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日常生活中指点宇宙人生的大关节。根本目的不是传授一般知识,而是通过对具体事情、具体处境的点拨,使学生得以通过日常立身处世的种种行为,人格境界得到提升,成己成物,达于大道。 与作为内向性的儒学相比,现代教育则是外向性的。前者教学生向内用力,致力于内心的丰富以及人格境界的提升,后者则致力于向外用力,教学生不断扩充知识与能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现代教育虽然也说德育,但在选拔竞争中纯属虚应故事。攻乎异端的弊病是显然的,可说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当代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知识单一狭隘,缺乏道德理想和判断能力,缺乏人文教养和关怀,对未来固然缺乏憧憬,对人类伟大的过去也毫无兴趣,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对其他知识几乎一无所知。这样的教育,是不能担当“人格的塑造者,价值的批评者和文化的守卫者”的责任的。即使从追求个人幸福的角度着眼,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丰富内心世界的需求就会上升,面对这些需求,当代学习《论语》益显其重要性。八音克谐,总要有一个音叉为之定音,《论语》比其他基调更能符合基本要求,不仅是一种普通的通识教育而已,主要是为成己成德服务的。人们熟知健身养身的重要性,富豪为此更是不惜工本,对修身的认识则滞后得多,但即使是富豪,只要不是为富不仁者,早晚也会认识到修身对他们的重要性。
6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根自同情心的恕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钱穆】古人求一字能终身行之,则必当下可行者始是。若仁字固当终身行之,但不能当下即是。只一恕字当下便可完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骤看若消极,但当下便是,推此心而仁道在其中。故可终身行之。 白话试译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行它的呢?”先生说:“怕只有一个恕字吧!你自己不愿要的,莫把来施给别人。” 今按:古人称一字为一言,亦有例外者,如“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兴邦”等是。 古人求一字能终身行之,则必当下可行者始是。若仁字固当终身行之,但不能当下即是。子曰:“吾欲仁,斯仁至”,此以心言,不以行言。仁之为道,非咄嗟可冀。只一恕字当下便可完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骤看若消极,但当下便是,推此心而仁道在其中。故可终身行之。
67
忠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
——《论语·里仁》 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 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 人心有相同,己心所欲所恶,与他人之心之所欲所恶,无大悬殊。故尽己心以待人,不以己所恶者施于人。忠恕之道即仁道,其道实一本之于我心,而可贯通之于万人之心,乃至万世以下人之心者。而言忠恕,则较言仁更使人易晓。因仁者至高之德,而忠恕则是学者当下之工夫,人人可以尽力。 德育环境若差,则君子可欺以其方。忠字褪色。 9.白话试译 先生说:“参啊!我平日所讲的道,都可把一个头绪来贯串着。”曾子应道:“唯。”先生出去了,在座同学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呀?”曾子说:“先生之道,只忠恕二字便完了。” ******************************************************************************************************************************************************** 参乎:参,曾子名。呼其名,欲有所告。 吾道一以贯之:贯,串义,亦通义。如以绳穿物。孔子言道虽若所指繁多,实可会通,归于一贯。 唯:应辞。直应曰唯,不再问。曾子自谓已明孔子意。 门人问曰:门人,孔子之门人。时同侍孔子,闻其言,不明所指,俟孔子出,问于曾子。或说:子出,当是孔子往曾子处,曾子答而孔子出户去。门人,曾子弟子。今按:《论语》,孔子弟子皆称门人,非孔子之弟子则异其辞。孔门高第,曾子年最少,孔子存时,曾子未必有弟子。盖曾子与诸弟子同侍于孔子,孔子有事离坐暂出。 何谓也:也,通邪。疑同辞。 忠恕而已矣: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人心有相同,己心所欲所恶,与他人之心之所欲所恶,无大悬殊。故尽己心以待人,不以己所恶者施于人。忠恕之道即仁道,其道宴一本之于我心,而可贯通之于万人之心,乃至万世以下人之心者。而言忠恕,则较言仁更使人易晓。因仁者至高之德,而忠恕则是学者当下之工夫,人人可以尽力。 解《论语》,异说尽多。尤著者,则为汉宋之两壁垒。而此章尤见双方之歧见。孔子告曾子以一贯之说,曾子是一性格敦笃人,自以其平日尽心谨慎所经验者体认之,当面一唯,不再发问。<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孔子亦自言之,曰:“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曾子以忠恕阐释师道之一贯,可谓虽不中不远矣。若由孔子自言之,或当别有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只当认此章乃曾子之阐述其师旨,如此则已。曾子固是孔门一大弟子,但在孔门属后辈。孔子殁时,曾子年仅二十有九,正值孔子三十而立之阶段。孔子又曰:“参也鲁”,是曾子姿性较钝,不似后代禅宗所谓顿悟之一派。只看吾日三省吾身章,可见曾子平日为学,极尽心,极谨慎,极笃实。至其临死之际,尚犹战战兢兢,告其门弟子,谓“我知免夫”。此其平日尽心谨慎之态度可见。此章正是其平日尽心谨慎之所心得。宋儒因受禅宗秘密传心故事之影响,以之解释此章,认为曾子一“唯”,正是他当时直得孔子心传。此决非本章之正解。但清儒力反宋儒,解贯字为行事义。一以贯之,曲说成一以行之,其用意只要力避一心字。不知忠恕固属行事,亦确指心地。必欲避去一心字,则全部《论语》多成不可解。门户之见,乃学问之大戒。本书只就《论语》原文平心解释,后儒种种歧见,不务多引,偶拈此章为例。读者如欲由此博稽群籍,则自非本书用意所欲限。 又按: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后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正可以见学脉。然谓一部《论语》,只讲孝弟忠恕,终有未是。此等处,学者其细参之。 白话试译
68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人文素养的四大表现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文,谓文献知识。行,指品行。忠,忠于职守、尽己之力以待人,信,恪守信用。 述而篇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有文字记载的《诗》《书》《礼》《乐》《易》及各国典籍,可统称历史文献。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说的就是文。例如,孔子的“诗教”就很有名,他通过各类古诗不仅传授知识、民俗、史实,而且揆情度理,提炼思想。前些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证明,孔子晚年曾对部分弟子讲《易》。行,行为、做事,亦泛指社会生活实践。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在孔子教学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自然包括在文、行范围之内。忠、信属思想道德范畴,蕴含在文、行之中;或者应该说,文、行以忠、信为最高原则。 有学者认为,“子以四教”是由外至内,由浅入深,似可成立。文、行是人的外在,忠、信是人的内心。在孔子那里,才智教育与道德教育是融为一体的。
69
身体力行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70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
雍也6.10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里仁》
71
君子以修己为始阶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 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 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 ——《论语·宪问》篇14.45 其答子路问君子,曰“修己以敬”,进而曰,“修己以安人”,又进而曰,“修己以安百姓”; 夫君子者无它,即学问成熟之人,而教育之最大收获也。曰安人百姓者,则又明示修己为始阶,本身不为目的,其归宿,其最大之效用,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此则较之希腊之人生哲学,又若更进一步,不仅以一己理智方面之修明为己足也。 然中国之安百姓,基本只有一途,即做官,而没有其他文化生态。
73
(2) 对生活的看法
74
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的盲区 在比尔·盖茨( )写给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有一个单子上面列有11项学生没能在学校里学到的事情。
75
比尔·盖茨教学生做人 1、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 你不能改变世界,只能适应世界。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76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的例子 1、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
鲍威尔在五十年代面对美国南方嚣张的种族主义说:“我的目标首先是在我的军人生涯中取得成功。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挑衅,我不能让自己毁于愤怒之火。既然南方人坚持荒谬的生活准则,我就权且充当他们分配给我的角色。如果我被限制于打半场,我就在半场上成为明星。不论在军营之外遇上什么事,不论尊严受到多大伤害,不论遭到何等不公正的待遇,都不能阻碍我的努力。我不能因为不让我打全场而使自己在感情上变残废。” 鲍威尔的父母都是移民到美国的,作为牙买加黑人,与美国黑人相比,是值得自豪的。英国人早在1833年就在加勒比海结束了奴隶制,比林肯解放黑奴早了整整一代。英国地主多数住在本国,或多或少让牙买加人自己当家,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制,黑人早早进行了下层公务员行列。因此他们有机会养成独立自主、自我负责和自我尊重的品格。鲍威尔的家族凡受到相当教育的都很出色(P.22)。
77
Colin Luther Powell ( 1937.4.5- )
鲍威尔每临大事有静气 “我的成功秘诀是: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想清楚再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小心地说,做不到的事不乱说,伤害人的事坚决不说,没有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别人的事谨慎地说,自己的事怎么想就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克林顿执政期间,鲍威尔还不是国务卿。有一次,克林顿在对叙利亚是否动武的问题上进行咨询的时候,挑战性地问道:“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或者说是一个男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应该一忍再忍呢?”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鲍威尔站起来说:“在妻子骂我们的时候,我们忍无可忍也得忍。”谁也没想到一向比较严肃的鲍威尔会这么说,一时哄堂大笑。也许是鲍威尔的这句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美国最终没有对叙利亚动武。
78
(3) 理想与信念
79
精神追求:志当存高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教师要有理想和信念。 当前教师一味“埋头拉车”,少有时间“仰望天空”,大大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80
为什么“志当存高远” …… 终身目标 …… 就业 后面的环节都以前面环节为基础 大学 高中 初中 由此进入 学前教育 小学
81
理想: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 美国黑人牧师。1948年大学毕业。1963 年,马丁·路德 ·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 年 8 月 28 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的演说。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 年 4月,他在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谋杀,年仅39岁。 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另有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M.Schlesinger,Jr., )以该人物事迹出版了同名人物传记。 今天,我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了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集会。 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今天我们就站在他象征性的身影下——签署了《解放宣言》。这项重要法令的颁布,对于千百万灼烤于非正义残焰中的黑奴,犹如带来希望之光的硕大灯塔,恰似结束漫漫长夜禁锢的欢畅黎明。 然而,100年后,黑人依然没有获得自由。100年后,黑人依然悲惨地蹒跚于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之下。100年后,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质繁荣翰海的贫困孤岛上。100年后,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中间向隅而泣,依然感到自己在国土家园中流离漂泊。所以,我们今天来到这里,要把这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来到国家的首都是为了兑现一张支票。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拟写宪法和独立宣言的辉煌篇章时,就签署了一张每一个美国人都能继承的期票。这张期票向所有人承诺——不论白人还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让渡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 然而,今天美国显然对她的有色公民拖欠着这张期票。美国没有承兑这笔神圣的债务,而是开始给黑人一张空头支票——一张盖着“资金不足”的印戳被退回的支票。但是,我们决不相信正义的银行会破产。我们决不相信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宝库会资金不足。 因此,我们来兑现这张支票。这张支票将给我们以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块圣地还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正是万分紧急的时刻。现在不是从容不迫悠然行事或服用渐进主义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诺言的时候。现在是走出幽暗荒凉的种族隔离深谷,踏上种族平等的阳关大道的时候。现在是使我们国家走出种族不平等的流沙,踏上充满手足之情的磐石的时候。现在是使上帝所有孩子真正享有公正的时候。 忽视这一时刻的紧迫性,对于国家将会是致命的。自由平等的朗朗秋日不到来,黑人顺情合理哀怨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端。 如果国家依然我行我素,那些希望黑人只需出出气就会心满意足的人将大失所望。在黑人得到公民权之前,美国既不会安宁,也不会平静。反抗的旋风将继续震撼我们国家的基石,直至光辉灿烂的正义之日来临。 但是,对于站在通向正义之宫艰险门槛上的人们,有一些话我必须要说。在我们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切不要错误行事导致犯罪。我们切不要吞饮仇恨辛酸的苦酒,来解除对于自由的饮渴。 我们应该永远得体地、纪律严明地进行斗争。我们不能容许我们富有创造性的抗议沦为暴力行动。我们应该不断升华到用灵魂力量对付肉体力量的崇高境界。 席卷黑人社会的新的奇迹般的战斗精神,不应导致我们对所有白人的不信任——因为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同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自由同我们的自由休戚相关。他们今天来到这里参加集会就是明证。 我们不能单独行动。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勇往直前。我们不能后退。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会感到满意?”只要黑人依然是不堪形容的警察暴行恐怖的牺牲品,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我们在旅途劳顿后,却被公路旁汽车游客旅社和城市旅馆拒之门外,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限于从狭小的黑人居住区到较大的黑人居住区,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我们的孩子被“仅供白人”的牌子剥夺个性,损毁尊严,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密西西比州的黑人不能参加选举,纽约州的黑人认为他们 与选举毫不相干,我们就决不会满意。不,不,我们不会满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 我并非没有注意到你们有些人历尽艰难困苦来到这里。你们有些人刚刚走出狭小的牢房。有些人来自因追求自由而遭受迫害风暴袭击和警察暴虐狂飙摧残的地区。你们饱经风霜,历尽苦难。继续努力吧,要相信:无辜受苦终得拯救。 回到密西西比去吧;回到亚拉巴马去吧;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吧;回到佐治亚去吧;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吧;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窟和黑人居住区去吧。要知道,这种情况能够而且将会改变。我们切不要在绝望的深渊里沉沦。 朋友们,今天我要对你们说,尽管眼下困难重重,但我依然怀有一个梦。这个梦深深植根于美国梦之中。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一个非正义和压迫的热浪逼人的荒漠之州,也会改造成为自由和公正的青青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小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我今天怀有一个梦。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会有所改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滔滔不绝地说什么要对联邦法令提出异议和拒绝执行——在那里,黑人儿童能够和白人儿童兄弟姐妹般地携手并行。 我今天怀有一个梦。 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我将带回南方去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把这个国家的嘈杂刺耳的争吵声,变为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斗争,一同入狱,一同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有一天会获得自由。 到了这一天,上帝的所有孩子都能以新的含义高唱这首歌: 我的祖国,可爱的自由之邦,我为您歌唱。这是我祖先终老的地方,这是早期移民自豪的地方,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座山岗。 如果美国要成为伟大的国家,这一点必须实现。因此,让自由之声响彻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高峰! 让自由之声响彻纽约州的崇山峻岭! 让自由之声响彻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高峰! 让自由之声响彻科罗拉多州冰雪皑皑的洛基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加利福尼亚州的婀娜群峰! 不,不仅如此;让自由之声响彻佐治亚州的石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田纳西州的望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密西西比州的一座座山峰,一个个土丘! 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山岗!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轰响,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大村小庄,每一个州府城镇,我们就能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孩子,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将能携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英文原文: I Have a Dream by Martin Luther King, Jr. I am happy to join with you today in what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as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for freedom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 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his momentous 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 to millions of Negro slaves who had been seared in the 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 It came as a joyous daybreak to end the long night of their captivity. Bu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still is not free.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life of the Negro is still sadly crippled by 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lives on a lonely island of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 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is still languished in the corners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finds himself an exile in his own land. And so we've come here today to dramatize a shameful condition. In a sense we've come to our nation's capital to cash a check. When the architects of our republic wrote the magnificent word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ey were signing a promissory note to which every American was to fall heir. This note was a promise that all men, yes, black men as well as white men, would be guaranteed the "unalienable Rights" of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t is obvious today that America has defaulted on this promissory note, insofar as her citizens of color are concerned. Instead of honoring this sacred obligation, America has given the Negro people a bad check, a check which has come back marked "insufficient funds." But we refuse to believe that the bank of justice is bankrupt. We refuse to believe that there are insufficient funds in the great vaults of opportunity of this nation. And so, we've come to cash this check, a check that will give us upon demand the riches of freedom and the security of justice. We have also come to this hallowed spot to remind America of the fierce urgency of Now. This is no time to engage in the luxury of cooling off or to take the tranquilizing drug of gradualism. Now is the time to make real the promises of democracy. Now is the time to rise from the dark and desolate valley of segregation to the sunlit path of racial justice. Now is the time to lift our nation from the quicksands of racial injustice to the solid rock of brotherhood. Now is the time to make justice a reality for all of God's children. It would be fatal for the nation to overlook the urgency of the moment. This sweltering summer of the Negro's legitimate discontent will not pass until there is an invigorating autumn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Nineteen sixty-three is not an end, but a beginning. And those who hope that the Negro needed to blow off steam and will now be content will have a rude awakening if the nation returns to business as usual. And there will be neither rest nor tranquility in America until the Negro is granted his citizenship rights. The whirlwinds of revolt will continue to shake the foundations of our nation until the bright day of justice emerges. But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 must say to my people, who stand on the warm threshold which leads into the palace of justice: In the process of gaining our rightful place, we must not be guilty of wrongful deeds. Let us not seek to satisfy our thirst for freedom by drinking from the cup of bitterness and hatred. We must forever conduct our struggle on the high plane of dignity and discipline. We must not allow our creative protest to degenerate into physical violence. Again and again, we must rise to the majestic heights of meeting physical force with soul force. The marvelous new militancy which has engulfed the Negro community must not lead us to a distrust of all white people, for many of our white brothers, as evidenced by their presence here today,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ir destiny is tied up with our destiny. And they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ir freedom is inextricably bound to our freedom. We cannot walk alone. And as we walk, we must make the pledge that we shall always march ahead. We cannot turn back. There are those who are asking the devotees of civil rights, "When will you be satisfied?"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the Negro is the victim of the unspeakable horrors of police brutality.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our bodies, heavy with the fatigue of travel, cannot gain lodging in the motels of the highways and the hotels of the cities. We cannot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a Negro in Mississippi cannot vote and a Negro in New York believes he has nothing for which to vote. No, no, we are not satisfied, and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我有一个梦》 马丁·路德·金 牧师 一九六三年八月廿八日,于林肯纪念堂阶梯上的讲演。(华盛顿特区)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我们今天正站在他的纪念堂前。这份重要的法令如同大光为千百万被不公不义之火所吞噬的黑奴带来了盼望。它的到来如同快乐的黎明战胜了漫漫长夜的煎熬。 但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却必须面对悲惨的事实,因为黑人仍然没有自由。一百年过去了,黑人们依然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锁链中过着悲惨的生活。一百年过去了,黑人被孤立于物质繁华之辽阔海洋中的荒岛上。一百年过去了,黑人仍然潦倒于美国社会的角落,感到他们被放逐于自己的家园。所以今天我们才来到这里,要把这骇人听闻的现状公诸于众。 就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来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为了要兑现一张支票。当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写下宪法和独立宣言上庄严的文句时,他们已经签置了每一个美国人都有权承继的支票簿。这份票据的应许是对所有人(是的,黑人和白人)的生命、自由以及寻求幸福的不可剥夺之权力的保证书。 今天,显而易见的是美国在她有色人种的公民中没有履行这份承诺。美国未能兑现这份神圣的契约,而是给了黑人一张被退回的无效支票,上面标示着“资金不足”。但我们决不相信公义的银行会破产。我们决不相信在这个国度伟大机遇的保库中会资金不足。所以我们来兑现这张支票―一张将为我们带来宝贵的自由和公义之保障的支票。我们来到这个神圣的所在更是要提醒美国:这是个艰难与危机的时刻。现在不是缓和情绪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正是时候,是从黑暗与荒凉的种族主义幽谷中崛起进到充满阳光的种族平等的大道上的时候。现在正是时候,是向所有上帝的儿女打开机会大门的时候。现在正是时候,是将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迁到弟兄和睦相处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国家忽视这紧急的时刻或者低估了黑人的决心,那对她将会是毁灭性的。如果自由与平等的清爽秋日不来,黑人合理的哀怨的酷暑将不会过去。一九六三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如果国家依然我行我素,那些希望黑人需要宣泄一番然后就会满足的人将大失所望。在黑人得到公民权之前,美国既不会安宁也不会平静。抗争的风暴将继续震动我们国家的根基直到正义显现的光明之日。 然而我必需提醒大家,我们正站在通往正义之殿的门槛前。在获得我们公正地位的过程中我们决不可以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去饮用暴力与仇恨的杯。 我们必须永远在自重与自约的高尚境界中进行我们的奋斗。我们决不允许我们创造性的主张退化成为身体上的暴力。我们应该不断升华到用灵魂力量对付肉体力量的至高境界。我们不应因卷入黑人社区内不同凡响的新抗争而从此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对于很多我们的白人兄弟,正如今天这里同样在场的白人兄弟所证明的,他们已经发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系结在一起了,而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更是不可分隔,休戚相关。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当我们行动的时候,我们将要立定心志永往直前。我们不能回头。有人质问那些献身于民权的志愿者“什么时候你们才能满意?”。我们决不会满意,只要我们的民众,在经过艰难的旅途跋涉之后没有权力在公路边的旅店或市中心的宾馆住宿。我们决不会满意,只要黑人基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从一个狭小的贫困居住区搬到一个较大的。我们决不能满意,只要在密西西比州的黑人还没有投票选举的权力;而在纽约的黑人仍然认为他们与选举权毫不相干。不…,决不…,我们不能满意,我们决不能满意,直到有一天“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引自阿摩司书五章24节) 我并没有忽视到我们中间的一些人,他们是刚从大试炼和大患难中走出来的。你们有些人是刚刚从狭窄的单人牢房里出来的。有些人来自那些为了追求自由而被逼迫的风暴和警察暴行之狂风所蹂躏的地区。你们历经了这空前的磨难而成为斗士。继续战斗吧,要深信:这不该有的患难必然会过去。 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亚拉巴马去,回到乔治亚去,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回到路易斯安娜,回到北方城市中的贫民区和种族隔离区去,要知晓有一天这样的情景能够并且一定会转变。让我们不要驻足于绝望的幽谷。 今天我要告诉你,我的朋友们,尽管面对这个艰难与无望的时刻,我仍有一个梦。这个梦深深地源自美利坚之梦。 我有一个梦,那就是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兴起将“我们拥有这不证自明的真理:人人被造而平等”之信念的本意彰显于世。 我有一个梦,那就是有一天在乔治亚州的红色丘陵上,奴隶的后代与奴隶主的后代将会环坐在兄弟相爱的桌前。 我有一个梦,有朝一日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如今仍在不公和压迫的酷热中的沙漠之州,会转化成自由与公义的绿洲。 我有一个梦,我的四个孩子有一天会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不是根据他们的肤色而是根据他们的品德与性格来评判他们。 我有一个梦,就在今天! 我有一个梦,有朝一日在亚拉巴马州——尽管州长的喉舌们不久前还在对联邦法令出尔反尔,拒绝执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所在,在那里黑人的孩子们与白人的孩子们会手牵手走在一起情同手足。 我有一个梦,就在今天! 我有一个梦,有一天“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耶和华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引自以赛亚书四十章4-5节,另参路加福音三章5-6节) 这是我们的盼望。这就是令我回到南方的信念。因着这个信心我们将砍倒压抑盼望的巨石,就是那绝望之山岭。因着这个信心我们会将我们国家中那不和谐的吵闹转化成兄弟相爱的美妙乐曲。伴着这样的信心我们将在一起工作,一起祷告,一起奋斗,一起下监,为了自由站在一起,深知有一天我们终将自由。 那一天将是所有上帝的儿女以全新的意义歌唱的一天:“我的家园,你的居所,自由的美地,我歌唱。这是我们祖先安息之所,是天路客自豪的所在;从每一处山麓,让自由之声传遍。” 如果美利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度这歌中的美景必须实现。所以,让自由之声从新汉普郡的大山之顶响起;让自由之声从新约克郡的山脉间响起;让自由之声从宾西法尼亚州阿莱干尼高地响起。 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白雪皑皑的洛矶山上响起! 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婀娜的群山间响起! 但是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自乔治亚州的大石山上响起! 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眺望山上响起! 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州的每一座山、每个丘陵上响起。从每一处山麓,让自由之声响彻。 当我们使自由之声响彻之时,当我们使这声音响彻每一个村落每一个乡镇,从每一个省和每一个城市,我们就可以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所有上帝的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人和外邦人,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将手牵手地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灵歌,“自由了!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最后我们终于自由了!”
82
理想: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片断)
我有一个梦,那就是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兴起将“我们拥有这不证自明的真理:人人被造而平等”之信念的本意彰显于世。 我有一个梦,那就是有一天在乔治亚州的红色丘陵上,奴隶的后代与奴隶主的后代将会环坐在兄弟相爱的桌前。 我有一个梦,有朝一日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如今仍在不公和压迫的酷热中的沙漠之州,会转化成自由与公义的绿洲。 我有一个梦,我的四个孩子有一天会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不是根据他们的肤色而是根据他们的品德与性格来评判他们。 今天,我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了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集会。 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今天我们就站在他象征性的身影下——签署了《解放宣言》。这项重要法令的颁布,对于千百万灼烤于非正义残焰中的黑奴,犹如带来希望之光的硕大灯塔,恰似结束漫漫长夜禁锢的欢畅黎明。 然而,100年后,黑人依然没有获得自由。100年后,黑人依然悲惨地蹒跚于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之下。100年后,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质繁荣翰海的贫困孤岛上。100年后,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中间向隅而泣,依然感到自己在国土家园中流离漂泊。所以,我们今天来到这里,要把这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来到国家的首都是为了兑现一张支票。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拟写宪法和独立宣言的辉煌篇章时,就签署了一张每一个美国人都能继承的期票。这张期票向所有人承诺——不论白人还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让渡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 然而,今天美国显然对她的有色公民拖欠着这张期票。美国没有承兑这笔神圣的债务,而是开始给黑人一张空头支票——一张盖着“资金不足”的印戳被退回的支票。但是,我们决不相信正义的银行会破产。我们决不相信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宝库会资金不足。 因此,我们来兑现这张支票。这张支票将给我们以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块圣地还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正是万分紧急的时刻。现在不是从容不迫悠然行事或服用渐进主义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诺言的时候。现在是走出幽暗荒凉的种族隔离深谷,踏上种族平等的阳关大道的时候。现在是使我们国家走出种族不平等的流沙,踏上充满手足之情的磐石的时候。现在是使上帝所有孩子真正享有公正的时候。 忽视这一时刻的紧迫性,对于国家将会是致命的。自由平等的朗朗秋日不到来,黑人顺情合理哀怨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端。 如果国家依然我行我素,那些希望黑人只需出出气就会心满意足的人将大失所望。在黑人得到公民权之前,美国既不会安宁,也不会平静。反抗的旋风将继续震撼我们国家的基石,直至光辉灿烂的正义之日来临。 但是,对于站在通向正义之宫艰险门槛上的人们,有一些话我必须要说。在我们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切不要错误行事导致犯罪。我们切不要吞饮仇恨辛酸的苦酒,来解除对于自由的饮渴。 我们应该永远得体地、纪律严明地进行斗争。我们不能容许我们富有创造性的抗议沦为暴力行动。我们应该不断升华到用灵魂力量对付肉体力量的崇高境界。 席卷黑人社会的新的奇迹般的战斗精神,不应导致我们对所有白人的不信任——因为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同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自由同我们的自由休戚相关。他们今天来到这里参加集会就是明证。 我们不能单独行动。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勇往直前。我们不能后退。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会感到满意?”只要黑人依然是不堪形容的警察暴行恐怖的牺牲品,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我们在旅途劳顿后,却被公路旁汽车游客旅社和城市旅馆拒之门外,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限于从狭小的黑人居住区到较大的黑人居住区,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我们的孩子被“仅供白人”的牌子剥夺个性,损毁尊严,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密西西比州的黑人不能参加选举,纽约州的黑人认为他们 与选举毫不相干,我们就决不会满意。不,不,我们不会满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 我并非没有注意到你们有些人历尽艰难困苦来到这里。你们有些人刚刚走出狭小的牢房。有些人来自因追求自由而遭受迫害风暴袭击和警察暴虐狂飙摧残的地区。你们饱经风霜,历尽苦难。继续努力吧,要相信:无辜受苦终得拯救。 回到密西西比去吧;回到亚拉巴马去吧;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吧;回到佐治亚去吧;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吧;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窟和黑人居住区去吧。要知道,这种情况能够而且将会改变。我们切不要在绝望的深渊里沉沦。 朋友们,今天我要对你们说,尽管眼下困难重重,但我依然怀有一个梦。这个梦深深植根于美国梦之中。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一个非正义和压迫的热浪逼人的荒漠之州,也会改造成为自由和公正的青青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小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我今天怀有一个梦。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会有所改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滔滔不绝地说什么要对联邦法令提出异议和拒绝执行——在那里,黑人儿童能够和白人儿童兄弟姐妹般地携手并行。 我今天怀有一个梦。 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我将带回南方去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把这个国家的嘈杂刺耳的争吵声,变为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斗争,一同入狱,一同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有一天会获得自由。 到了这一天,上帝的所有孩子都能以新的含义高唱这首歌: 我的祖国,可爱的自由之邦,我为您歌唱。这是我祖先终老的地方,这是早期移民自豪的地方,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座山岗。 如果美国要成为伟大的国家,这一点必须实现。因此,让自由之声响彻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高峰! 让自由之声响彻纽约州的崇山峻岭! 让自由之声响彻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高峰! 让自由之声响彻科罗拉多州冰雪皑皑的洛基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加利福尼亚州的婀娜群峰! 不,不仅如此;让自由之声响彻佐治亚州的石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田纳西州的望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密西西比州的一座座山峰,一个个土丘! 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山岗!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轰响,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大村小庄,每一个州府城镇,我们就能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孩子,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将能携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英文原文: I Have a Dream by Martin Luther King, Jr. I am happy to join with you today in what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as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for freedom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 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his momentous 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 to millions of Negro slaves who had been seared in the 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 It came as a joyous daybreak to end the long night of their captivity. Bu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still is not free.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life of the Negro is still sadly crippled by 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lives on a lonely island of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 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is still languished in the corners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finds himself an exile in his own land. And so we've come here today to dramatize a shameful condition. In a sense we've come to our nation's capital to cash a check. When the architects of our republic wrote the magnificent word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ey were signing a promissory note to which every American was to fall heir. This note was a promise that all men, yes, black men as well as white men, would be guaranteed the "unalienable Rights" of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t is obvious today that America has defaulted on this promissory note, insofar as her citizens of color are concerned. Instead of honoring this sacred obligation, America has given the Negro people a bad check, a check which has come back marked "insufficient funds." But we refuse to believe that the bank of justice is bankrupt. We refuse to believe that there are insufficient funds in the great vaults of opportunity of this nation. And so, we've come to cash this check, a check that will give us upon demand the riches of freedom and the security of justice. We have also come to this hallowed spot to remind America of the fierce urgency of Now. This is no time to engage in the luxury of cooling off or to take the tranquilizing drug of gradualism. Now is the time to make real the promises of democracy. Now is the time to rise from the dark and desolate valley of segregation to the sunlit path of racial justice. Now is the time to lift our nation from the quicksands of racial injustice to the solid rock of brotherhood. Now is the time to make justice a reality for all of God's children. It would be fatal for the nation to overlook the urgency of the moment. This sweltering summer of the Negro's legitimate discontent will not pass until there is an invigorating autumn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Nineteen sixty-three is not an end, but a beginning. And those who hope that the Negro needed to blow off steam and will now be content will have a rude awakening if the nation returns to business as usual. And there will be neither rest nor tranquility in America until the Negro is granted his citizenship rights. The whirlwinds of revolt will continue to shake the foundations of our nation until the bright day of justice emerges. But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 must say to my people, who stand on the warm threshold which leads into the palace of justice: In the process of gaining our rightful place, we must not be guilty of wrongful deeds. Let us not seek to satisfy our thirst for freedom by drinking from the cup of bitterness and hatred. We must forever conduct our struggle on the high plane of dignity and discipline. We must not allow our creative protest to degenerate into physical violence. Again and again, we must rise to the majestic heights of meeting physical force with soul force. The marvelous new militancy which has engulfed the Negro community must not lead us to a distrust of all white people, for many of our white brothers, as evidenced by their presence here today,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ir destiny is tied up with our destiny. And they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ir freedom is inextricably bound to our freedom. We cannot walk alone. And as we walk, we must make the pledge that we shall always march ahead. We cannot turn back. There are those who are asking the devotees of civil rights, "When will you be satisfied?"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the Negro is the victim of the unspeakable horrors of police brutality.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our bodies, heavy with the fatigue of travel, cannot gain lodging in the motels of the highways and the hotels of the cities. We cannot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a Negro in Mississippi cannot vote and a Negro in New York believes he has nothing for which to vote. No, no, we are not satisfied, and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我有一个梦》 马丁·路德·金 牧师 一九六三年八月廿八日,于林肯纪念堂阶梯上的讲演。(华盛顿特区)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我们今天正站在他的纪念堂前。这份重要的法令如同大光为千百万被不公不义之火所吞噬的黑奴带来了盼望。它的到来如同快乐的黎明战胜了漫漫长夜的煎熬。 但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却必须面对悲惨的事实,因为黑人仍然没有自由。一百年过去了,黑人们依然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锁链中过着悲惨的生活。一百年过去了,黑人被孤立于物质繁华之辽阔海洋中的荒岛上。一百年过去了,黑人仍然潦倒于美国社会的角落,感到他们被放逐于自己的家园。所以今天我们才来到这里,要把这骇人听闻的现状公诸于众。 就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来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为了要兑现一张支票。当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写下宪法和独立宣言上庄严的文句时,他们已经签置了每一个美国人都有权承继的支票簿。这份票据的应许是对所有人(是的,黑人和白人)的生命、自由以及寻求幸福的不可剥夺之权力的保证书。 今天,显而易见的是美国在她有色人种的公民中没有履行这份承诺。美国未能兑现这份神圣的契约,而是给了黑人一张被退回的无效支票,上面标示着“资金不足”。但我们决不相信公义的银行会破产。我们决不相信在这个国度伟大机遇的保库中会资金不足。所以我们来兑现这张支票―一张将为我们带来宝贵的自由和公义之保障的支票。我们来到这个神圣的所在更是要提醒美国:这是个艰难与危机的时刻。现在不是缓和情绪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正是时候,是从黑暗与荒凉的种族主义幽谷中崛起进到充满阳光的种族平等的大道上的时候。现在正是时候,是向所有上帝的儿女打开机会大门的时候。现在正是时候,是将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迁到弟兄和睦相处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国家忽视这紧急的时刻或者低估了黑人的决心,那对她将会是毁灭性的。如果自由与平等的清爽秋日不来,黑人合理的哀怨的酷暑将不会过去。一九六三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如果国家依然我行我素,那些希望黑人需要宣泄一番然后就会满足的人将大失所望。在黑人得到公民权之前,美国既不会安宁也不会平静。抗争的风暴将继续震动我们国家的根基直到正义显现的光明之日。 然而我必需提醒大家,我们正站在通往正义之殿的门槛前。在获得我们公正地位的过程中我们决不可以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去饮用暴力与仇恨的杯。 我们必须永远在自重与自约的高尚境界中进行我们的奋斗。我们决不允许我们创造性的主张退化成为身体上的暴力。我们应该不断升华到用灵魂力量对付肉体力量的至高境界。我们不应因卷入黑人社区内不同凡响的新抗争而从此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对于很多我们的白人兄弟,正如今天这里同样在场的白人兄弟所证明的,他们已经发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系结在一起了,而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更是不可分隔,休戚相关。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当我们行动的时候,我们将要立定心志永往直前。我们不能回头。有人质问那些献身于民权的志愿者“什么时候你们才能满意?”。我们决不会满意,只要我们的民众,在经过艰难的旅途跋涉之后没有权力在公路边的旅店或市中心的宾馆住宿。我们决不会满意,只要黑人基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从一个狭小的贫困居住区搬到一个较大的。我们决不能满意,只要在密西西比州的黑人还没有投票选举的权力;而在纽约的黑人仍然认为他们与选举权毫不相干。不…,决不…,我们不能满意,我们决不能满意,直到有一天“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引自阿摩司书五章24节) 我并没有忽视到我们中间的一些人,他们是刚从大试炼和大患难中走出来的。你们有些人是刚刚从狭窄的单人牢房里出来的。有些人来自那些为了追求自由而被逼迫的风暴和警察暴行之狂风所蹂躏的地区。你们历经了这空前的磨难而成为斗士。继续战斗吧,要深信:这不该有的患难必然会过去。 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亚拉巴马去,回到乔治亚去,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回到路易斯安娜,回到北方城市中的贫民区和种族隔离区去,要知晓有一天这样的情景能够并且一定会转变。让我们不要驻足于绝望的幽谷。 今天我要告诉你,我的朋友们,尽管面对这个艰难与无望的时刻,我仍有一个梦。这个梦深深地源自美利坚之梦。 我有一个梦,那就是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兴起将“我们拥有这不证自明的真理:人人被造而平等”之信念的本意彰显于世。 我有一个梦,那就是有一天在乔治亚州的红色丘陵上,奴隶的后代与奴隶主的后代将会环坐在兄弟相爱的桌前。 我有一个梦,有朝一日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如今仍在不公和压迫的酷热中的沙漠之州,会转化成自由与公义的绿洲。 我有一个梦,我的四个孩子有一天会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不是根据他们的肤色而是根据他们的品德与性格来评判他们。 我有一个梦,就在今天! 我有一个梦,有朝一日在亚拉巴马州——尽管州长的喉舌们不久前还在对联邦法令出尔反尔,拒绝执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所在,在那里黑人的孩子们与白人的孩子们会手牵手走在一起情同手足。 我有一个梦,就在今天! 我有一个梦,有一天“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耶和华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引自以赛亚书四十章4-5节,另参路加福音三章5-6节) 这是我们的盼望。这就是令我回到南方的信念。因着这个信心我们将砍倒压抑盼望的巨石,就是那绝望之山岭。因着这个信心我们会将我们国家中那不和谐的吵闹转化成兄弟相爱的美妙乐曲。伴着这样的信心我们将在一起工作,一起祷告,一起奋斗,一起下监,为了自由站在一起,深知有一天我们终将自由。 那一天将是所有上帝的儿女以全新的意义歌唱的一天:“我的家园,你的居所,自由的美地,我歌唱。这是我们祖先安息之所,是天路客自豪的所在;从每一处山麓,让自由之声传遍。” 如果美利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度这歌中的美景必须实现。所以,让自由之声从新汉普郡的大山之顶响起;让自由之声从新约克郡的山脉间响起;让自由之声从宾西法尼亚州阿莱干尼高地响起。 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白雪皑皑的洛矶山上响起! 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婀娜的群山间响起! 但是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自乔治亚州的大石山上响起! 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眺望山上响起! 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州的每一座山、每个丘陵上响起。从每一处山麓,让自由之声响彻。 当我们使自由之声响彻之时,当我们使这声音响彻每一个村落每一个乡镇,从每一个省和每一个城市,我们就可以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所有上帝的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人和外邦人,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将手牵手地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灵歌,“自由了!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最后我们终于自由了!”
83
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纽约第五十三任州长罗杰 · 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在这儿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他仅说了他的小学校长皮尔·保罗。 1961年,当皮尔·保罗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
84
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 ·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 ·保罗先生的预言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五十一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
85
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有这么一段话。他说,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86
丽达和天鹅
87
达·芬奇于1506年创作的装饰画及仿作
88
16世纪佛罗伦萨雕塑 仿米开朗基罗 《夜》
89
Corregio( ),1531
90
Tintoreto (1555)
91
鲁本斯(1601):巴洛克艺术
92
[法]布歇,1742:罗可可风格
93
Gericault, :浪漫主义
94
Léon Riesener(1840)
95
August Cresinger(1864)
96
[法] 莫罗:新浪漫主义
97
十九世纪末雕塑二具
98
Maurice Ferrary( )
99
[丹麦]Rudolph Tegner 1902,1916
100
Odilon Redon(1840 – 1916)
101
Cy.Twombly 油彩,铅笔,蜡笔(1962)
102
达利: 原子的丽达 (1949)
103
[香港]黎明海 (1996) [法]Andre Lhote (1931)
104
Lucette Cartwright于1973年创作的雕塑,材料为青铜与纤维玻璃.
1975年5-7月展出于伦敦海德公园)
105
L.M.纳基(1895—1946):达达派摄影艺术
106
街头雕塑(柏林,埃斯特莱尔饭店,1996)
107
时装与广告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