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蘇軾回翰林院圖 手動翻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蘇軾回翰林院圖 手動翻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蘇軾回翰林院圖 手動翻頁

2

3 體裁:七言律詩。 釋題:和,音ㄏㄜˋ,和詩也,作詩術語,依照所和詩詞韻 腳所屬的韻部,選擇同步韻字來作詩詞,稱之為「和」。 背景:(1)宋仁宗嘉祐元年(西元一0五六年)蘇洵帶領蘇軾、 蘇轍至京應考,途中路過澠池縣寄宿奉閒和尚居室,並在壁 上題詩。 (2)嘉祐六年蘇軾往赴鳳翔任官,途中再經澠池,獲 弟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詩,即和其詩韻寫了此詩。 主旨:本詩以懷舊為題材,抒寫人生無常的慨歎,並以昔日 的坎坷艱難與弟共勉。 內容:前四句是議論,譬喻人生無常的慨歎;後四句是敘述, 追憶往日艱難的情境。 文評:(1)本詩不作抽象的思辨與推理,而借生動的形象,表 達對人生際遇的感受,這種手法正是宋代哲理詩的特色。(2) 頷聯「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採「單行入 律」,對仗未工整,然意境自然靈動,正是東坡詩的本色。 音韻:平起首句不入韻。韻腳:泥、西、題、嘶(平聲齊 韻)。

4 要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語譯:人生所到之處像什麼呢?應該像是飛鴻踏在雪地上。 句旨:謂人生無常,世事易泯。 要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語譯: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跡,鴻雁飛走了,那裡還計較腳印留在何處呢? 句旨:謂人生在世,漂泊不定。 要句: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語譯:老和尚已經過世了,變成一座新建的葬骨塔,牆壁毀壞,再也看不見舊日壁上的題詩。 句旨:謂奉閒和尚剛過世不久,而寺壁毀壞,往日題壁詩 要句: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語譯:你還記得當年坎坷艱辛的旅途嗎?路途遙遠、人已疲累,所乘的跛腳驢啼聲悲鳴。 句旨:以往日赴京應考旅途艱困的情景與弟共勉。

5 蘇東坡這首詩偈,將人生形容得非常深刻透徹。人生如浮萍, 隨水飄浮不知所終;人生也像白雲,飄盪空中,不知何處安住? 在動盪的世局下,多少人有國難歸,有家難回,為了功名富貴, 找一個安頓,找一個進階,不惜到處追求,甚至移民海外,真 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鴻鵠飛鳥在下雪的 泥土上,偶爾留下了爪印,可也只是短暫的一痕,一剎那又飛 走了,他哪裡會知道飛到何處去? 日常生活中,夫妻、父母、子女、朋友的關係就像相逢的旅人, 偶然在途中相遇,打個招呼,點個頭,慰問幾句,馬上又要各 奔前程,人與人間的關係,都像偶然的結合,大限來時,各奔 東西,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我們在生活中,若不知隨緣,便常與人計較;做事不隨分,就 常常不得當;說話不隨理,便沒有原則,人家也不信服。不能 隨遇而安,每天如在空中飄盪,時時處處與人計較得失,日子 會很難過,很煩惱。 所以,佛法的生活,就是要我們不要太執著、計較,要隨緣自 適,隨分做事,隨理說話,隨遇而安,隨人相處,隨心自在! 這首詩偈,很值得我們參悟。 星雲大師

6 譯:橫著看是連緜不盡的山嶺,側著看卻成了高聳的山峰,從遠近高低的不同處看山,山形各自都不同。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自身仍在此山之中。
解析:人存在主觀的角度去觀察現象,其觀點常常是片面的、主觀的、表面的,難以認清事物的全貌。看一座山,站在不同的視點,就會看到遠近高低不同的山形。看不清全貌,也是因為身在其中,無法站在更高更遠的視點。視點有限,就像人心受妄念塵垢所蒙蔽而未能開悟。

7 這首詩偈是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寫的,意思是說廬山橫看像嶺,側看像 峰,又因遠近角度不同,一下子高,一下子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 緣身在此山中」,比喻我們天天都為吃飯、睡覺、工作而盡心費神,忙 忙碌碌,對於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大事反而不知道,不能把握生 命的真諦,就像騎牛覓牛,實在可嘆。 有一個人有七頭牛,他在牛背上數牛,怎麼數都少了一頭。不放心地下 來重數,沒錯啊!是七頭牛,一頭不少。再跨上牛背一數,咦!怎麼又 少了一頭?為什麼呢?這就叫忘失自己,一如身在廬山不知廬山真面目。 如果我們能跳出身心的桎梏,從宇宙的眼光和角度來看,就能看到自己 的本來面目,認識人生的真相。 過去,有一個少女照鏡子時,一時恍惚生出錯覺,嚇!鏡中人怎麼沒有 頭?情急之下精神意志錯亂了,奔出門到處找頭。見到這個人就叫「還 我的頭來!」見到那個人也說「還我的頭來!」拉拉扯扯地到處跟人要 頭,半路遇到一個和尚,就扯著喊:「還我的頭來!」和尚看出她的病 況,揚手打了她一個耳光,少女怔怔地質問:「你為什麼打我?」「我 打妳哪裡了?」「你打我的頭!」「頭既然在妳身上,為什麼還要向我 要頭?」一言驚覺,少女如夢初醒。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蘊藏著無限寶藏,卻不知道精進、奮發、向上,不向 內心探索開採,只會在心外求法,期望別人幫助開示。自家兩畝田不耕 耘,卻去替別人一畝田幫佣,點滴工資,哪有自家收穫多?己立立人, 己助助人!心外無法,真正認識自己的佛心法海才是最重要的。 星雲大師

8 譯: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浪潮,如未曾看過,心中似有千般遺憾不能化消。等到有一天看盡了,才發現甚麼事也沒有,廬山依舊迷濛著煙雨,浙江依舊捲湧著浪潮。
解析:首聯是未悟前的情景,煙雨和海潮的迷離翻騰,如妄念翻動,未到盡頭,千愁萬念糾纏不休。後聯寫悟後的境界,體會到「道無處不在」,並不神秘,一切都很平常。此時再看原來迷離翻騰的煙雨和海潮,雖還是原來的煙雨江潮,但心中已覺平常無事。

9 是不是很奇怪的一首詩? 竟然有首尾句相同的. 這首[觀潮]與[題西林壁]等幾首小詩, 是蘇軾與照覺禪師論道後, 心有所悟, 回去後寫下的一系列作品.。
這首[廬山煙雨], 字面看是很簡單, 完全沒有深奧的詞彙, 也沒有偏僻的典故. 是白描的手法. 但內中的感情起伏, 是有很多層轉折變化的. 第一句是道出了舉世聞名的景觀點"廬山煙雨浙江潮", 人人皆渴望親臨一睹其風采. 第二句描寫, 未能願望成真時, 真的是會為之魂縈夢繞, 嚴重者, 甚至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以期達成心願, 遇到障礙時, 更會生出諸般恨意. 第三句寫出, 當夢想終於實現時, 得以親臨此兩大景點, 欣賞該處風光時, 似乎又覺得好像沒甚麼特別, 心中很可能更會生出"不過如此"之嘆. 尾句是道出了, 同樣一件事, 在獲得前與得到後, 那種感覺是有著天壤之別, 同樣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 對當事人來說, 內中所包含的意義與及觸發起的感覺, 已經是截然不同了. 結語所描繪出的心境, 是唏噓, 是惘然, 還是無奈? 或許全都有一點點吧.... 詩中借“廬山煙雨浙江潮”這兩處著名景點, 暗喻世間上, 人生之中, 種種情與物, 名與事, 快樂與財帛等等目標, 夢想, 理想的追求, 很多時, 都仿似虛幻不實, 兩頭皆空的模樣啊。

10 譯:溪聲就是佛的廣長舌,山色就是佛的清淨法身。清明的夜中,對聽到的八萬四千佛偈,都有了明晰的了悟,來日我該如何向他人解說呢?
解析:首聯在說明大自然中的森羅萬象,皆是佛性的顯現,道無處不在。山水雖是無情之物,無情卻可說法。一個悟道的人聽見溪聲,就好像是聽到佛在說法;看見山色,就好像看見佛的法身。後聯的解法,有人認為是在說明這種悟超越語言文字,很難向別人表達。有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有人認為這是作者慈悲心的表現,他開悟了,心中急著向他人分享,所以在思量著該如何向別人訴說。 第二境已由迷轉悟,為何還要有第三境?自覺是不容易的,人要由迷到悟,已經非常的不容易。而悟了之後,因為人固有的習性、慣性,所以有的時候,會造成悟的退轉、忘失。必須歷緣對境,在人生的種種處境中經過鍛練,這樣的悟境才能穩固、純熟、不退轉。

11 佛法在哪裡?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佛法在哪裡?佛陀的色身當然有生老病死,佛陀的法身慧命卻流布於大化之 間,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這首詩偈說「溪聲盡是廣長舌」,你要聽佛陀說法的音聲嗎?聽呀!佛陀音 聲在大自然中,生滅潺潺的流水聲就是佛陀廣長舌的音聲。你要看佛陀的樣 子嗎?「山色無非清淨身」,請看,青青山嵐就是佛陀清淨的法身!徹悟佛 陀真理的人,可以從一切事相上洞見人生,無論什麼聲音,只要你能用心觀 照,有所覺悟,那就是佛陀的說法聲。譬如小孩「哇!」的一哭,你就可以 感受到一個新生命又要流轉塵世。唉!人生苦,佛陀是藉著小孩哭聲在跟你 說法了。因此,即使看到人們打鬥、謾罵,也能體悟佛法,打架罵人不也是 佛陀說法的音聲嗎?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佛就在我們當下!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佛陀與我們這麼接近,又時時刻刻 對我們說法,有八萬四千偈那麼多的妙諦,那麼多的宇宙真理,我們應好好 的領會,再傳播給別人。有些人一學佛,就想要閉關,忙著自修、自利、自 了,這是多麼可惜。如果我們懂得這首偈語,生生世世活在佛法裡,時時刻 刻把佛法弘傳人間,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人生意義就盡在其中了! 星雲大師

12

13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現象,談人生 哲理。屬於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這種情懷,遇事便觸發了。《東坡志林》中說:“黃州 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寫出這樣一首於簡樸中見深 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只“莫聽”二字便見性情。雨點穿林打葉,發出聲響,是客觀存在,說“莫 聽”就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那麼便怎樣?“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 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 “何妨”二字逗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主腦,以下詞情都是從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與馬。前者是步行所用,屬於閒人的。作者在兩年後離開黃州量移 汝州,途經廬山,有《初入廬山》詩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錢遊;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用 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謂“我是世間閒客此閒行”(《南歌子》)者。而馬。則是官員或忙人的坐騎,即 俗所謂“行人路上馬蹄忙”者。兩者都從“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勝過後者在何處?其中 道理,用一個“輕”點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誠然是輕的,輕巧,輕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 帶水的,比起騎馬的便捷來又差遠了。那麼,這“輕”字必然另有含義,分明是有“無官一身輕”的意 思。 何以見得?封建士大夫總有這麼一項信條,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軾因反對新法,於元豐 二年被人從他的詩中尋章摘句,硬說成是“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於知湖州任上逮捕送禦史臺獄;羈 押四月餘,得免一死,謫任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三年到黃州後,答李之儀書云:“得罪以來, 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被人推搡 漫罵,不識得他是個官,卻以為這是可喜事;《初入廬山》詩的“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則是從 另一方面表達同樣的意思。這種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見他對於做官表示厭煩與畏懼。“官”的對面是 “隱”,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來,是這條思路的自然發展。

14 關於“一蓑煙雨任平生”,流行有這樣一種解釋:“披著蓑衣在風雨裏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 (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胡雲翼《宋詞選》)從積極處體會詞意,但似乎沒有真 正觸及蘇軾思想的實際。這裡的“一蓑煙雨”,我以為不是寫眼前景,而是說的心中事。試想此 時“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了,哪還有蓑衣可披?“煙雨”也不是寫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 上煙波浩渺、風片雨絲的景象。蘇軾是想著退隱於江湖!他寫這首《定風波》在三月,到九月作 《臨江仙》詞,又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之句,使得負責管束他的黃州知州徐君猷聽到 後大吃一驚,以為這個罪官逃走了;結合答李之儀書中所述的“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 雜處”而自覺可喜,他是這一種心事,在黃州的頭兩三年裏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來,用語雖 或不同,卻可以彼此互證,“一蓑煙雨任平生”之為歸隱的含義,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實。不過說“斜照相迎”,也透露著喜悅的情緒。詞序說: “已而遂晴,故作此。”七個字閒閒寫下,卻是點晴之筆。沒有這個“已而遂晴”,這首詞他是 不一定要寫的。寫晴,仍牽帶著原先的風雨。他對於這一路上的雨而復晴,引出了怎樣的感觸來 呢? 這就是接下去的幾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蕭瑟,風雨聲。”“夜 雨何時聽蕭瑟”,是蘇軾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顧來程中所經風雨,自有一番感觸。自然界陰晴 圓缺的迴圈,早已慣見;宦途中風雨的襲來,卻很難料定何時能有轉圜,必定有雨過天青的遭際 嗎?既然如此,則如黃庭堅所說的,“病人多夢醫,囚人多夢赦”(《謫居黔南十首》),遭受 風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蘇軾於此想得更深,他說無風雨更好。無風雨,則盼晴、喜晴的 心事也不需有了,這便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真諦。如何得到政治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 界?是“歸去”!這個詞彙從陶淵明的“歸來去兮”取來,照應上文“一蓑煙雨任平生”。在江 湖上,即使是煙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風雨好多了。

15 【全詞串講】 別聽那穿透樹林、打在樹葉上的風雨聲音!咱不妨一邊從容的趕 路,一邊長嘯又歌吟。手拄竹杖,腳登草鞋;步履輕鬆,勝過騎 馬。有誰害怕?任憑它風雨一輩子吹打,披一件蓑衣頂著它! 微寒的春風吹醒了我的酒意,還真有些侵人的涼意。但迎面的山 頭上露出夕陽的餘光。回頭看看剛才風雨交加的地方:風雨沒有 了,落日的餘輝也消失了。正好回家! 【言外之意】 作者用圖畫思維的表達方式,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向讀者表達了一 個生活的真理:勇氣是戰勝困難、闖過磨難的最好武器。 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真不少,躲不了避不了。乾脆鼓足勇氣迎上去, 從容向前走,樂觀的有說有唱又有笑,風雨很快就過去了。回頭 再看,當初的害怕真可笑。 回家的路上風雨如磐,常有突然的磨難。心不動、膽自壯、勇往 直前。怕心一出,躲躲閃閃,反而容易受熬煎。等到沒風沒雨再 出來看看,早誤了回家的路程,追不上同行的伙伴。

16 惠州王朝雲墓(李常生攝影)

17 【注釋】 ○褪:褪色。 ○殘紅:落花。宋˙歐陽修˙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詞:「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 ○綠水:清澈、澄淨的水。 ○柳棉,柳絮。 ○天涯何處無芳草:指芳草長到天邊。原指各處皆有賞心悅目的花草,後用以比喻不必過分眷戀某些人或事物。天涯,天的邊際,指遙遠的地方。唐˙李商隱˙涼思詩:「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芳草,香草。比喻女子。 ○秋千:以兩條等長的繩索或鐵鍊,分別橫拴板塊的兩端所製成的遊戲器材。可前後擺盪。亦作「鞦韆」。宋˙歐陽修˙漁家傲˙紅粉牆頭花幾樹詞:「天欲暮,流鶯飛到秋千處。」 ○牆外行人:點明了蘇軾自己在仕途上是個失意的匆匆過客。 ○悄,消失。 ○多情,指牆外行人。無情,指牆裏佳人。

18 春天已經接近尾聲,殘花落盡,樹 上的杏子還是青青小小的。燕子飛 來的時候,綠水漲滿了溪河,圍繞 著人家。
在春風的吹拂下,柳枝上的棉絮越 吹越少;白色的柳絮隨著風而四處 飛揚,遠達天涯海角。而天涯海角 一定到處長滿了青青翠翠的芳草; 但芳草是不是像柳絮一樣,會愈吹 愈少呢? 附近有一戶人家,牆內的鞦韆上有 一位美麗的女子玩得正高興;青翠 的笑聲傳到了牆外,吸引牆外的我 停下來觀看。 看著看著,漸漸的女子的笑聲愈來 愈小,最後竟然回屋裡去了,留下 我獨自懊惱著女子的無情和自己的 自作多情。 惠州王朝雲墓(李常生攝影)

19 朝雲,是蘇軾的侍妾,跟隨他二十幾年,不但乖巧,而且忠誠,所以蘇軾相當寵愛他。
詞的故事: 朝雲,是蘇軾的侍妾,跟隨他二十幾年,不但乖巧,而且忠誠,所以蘇軾相當寵愛他。 這首詞,就是蘇軾作給她唱的,她的歌聲輕柔,唱起這種婉轉的詞調正合適。 一個初秋的日子,秋風陣陣,落葉蕭蕭,蘇軾和朝雲一面飲酒,一面唱著歌,朝雲唱到這首,「蝶戀花」的「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突然淚下如雨,哽咽不成聲。蘇軾很驚訝,就問他緣故,他回答說這兩句她唱不下去了。蘇軾聽了大笑說:「我正因為秋天來了,四處一片淒涼景象而悲秋,你卻反而悲起春來了。也罷,我們就不要唱這首吧!」 過不久,朝雲得了病去世了。蘇軾突然失掉了二十幾年來相依為命的知心人,非常悲痛,從此不再聽這首詞,也不再唱它了。 摘錄自華一書局《兒童啟蒙文學》 惠州朝雲墓旁蘇軾雕像(李常生攝影)

20

21 【字句淺釋】 解題: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住在城南長江邊的臨皋亭。后在附近開荒種地,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那裡修了棟“雪堂”。這首大名鼎鼎的詞記述了一個深秋之夜,作者在雪堂開懷暢飲后帶醉返回臨皋的情景。三更:相當於子夜前後一小時的時間。家童:家中的年青男僕。鼻息:鼻中呼吸的氣息。忘卻:這裡指擺脫。營營:奔競追求。夜闌:夜深。垮紋:縐紗似的細紋,用以比喻很細的水波。寄:暫時的託身。餘生:暮年、後半生。 【全詞串講】 在東坡夜飲喝醉了醒過來又喝醉, 回到家門口好象是半夜三更。 家中童僕正鼾睡發出鼾聲似雷鳴。 敲門時都沒有人來答應, 我便倚着手杖聽江水聲。 我經常怨恨這身軀不屬於我自己, 何時能擺脫世間的追求奔競? 夜深風靜沒一絲波紋江水一碾平。 從今後駕小船匿跡銷聲, 江湖河海間寄託後半生。

22 【言外之意(上)】 因為幾句詩而受到仕途上的重創,這樣的人生挫折卻沒有讓蘇軾消沉、趴下。他居然自己開荒種地、建屋修房,逆來順過,顯出其性格之爽朗、心胸之開闊。雖然如此,他心中的塊磊也必須借酒澆溶,因此喝起酒來醉了醒、醒了又醉,如此豪飲,也就不足為怪了。半醒半醉的走回家去,估計是半夜時分。萬籟俱寂中,家中童僕的鼾聲都象雷聲一樣響亮。僕人睡得沉,聽不到敲門聲,他便進不了門,於是乾脆倚靠着手杖傾聽長江流水的聲音。這層細節也足顯蘇軾隨遇而安的豁達性格。總之,上片不寫景,卻讓人感受到靜怡的夜景美;不寫情,卻讓人感覺到作者真實的情。特別是結句“倚杖聽江聲”,作為風狂浪險的宦海沉浮中的劫後餘生者,他該有多少複雜的情緒、難言的心境,默默融入這長江的浩浩靜流中啊! 酒後易露真情;靜中獨處,意馬心猿也最難駕控。因此聽着聽着江水聲,胸中的情緒便翻騰起來:怨恨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以至擺脫不了常人式的奔逐和追求。眼前的江面一平如鏡,沒有擾人的風波,何不駕起一葉輕舟,從此隱跡人間,悠然自在的遍游江湖河海,樂陶陶度過自己的後半生呢?以他當時的艱難處境、當晚的酒後情緒,以及他平素渴望自由、自然生活的心懷,沒有比這種設想更有吸引力的了。因此,這首詞的腹稿可能當時就定下來了。後來,他與朋友們在江上飲酒時,便寫了此詞,與大家高聲唱了幾遍。

23 【言外之意(下)】 第二天,人們在傳抄此詞時,便據最後兩句喧傳蘇軾已經掛冠而去、駕舟歸隱了。當地的郡守大人一聽,不免又驚又怕:這不走脫了朝廷要犯了嗎?立即帶着人到蘇軾家來查問,發現他還在床上沒起來呢!據說此詞很快就傳到皇上(宋神宗)手裡,連神宗也驚疑不定。這些波折反過來又使此詞更加有名、更加廣傳於世。當然,此詞能成為千古名作,主要的成功之處還在於:文如其人,寫出了東坡真實、鮮明的個性。真的東西,才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然而,那兩句話也沒說錯:他確實是走了。因為他的心已經走了,他說的是心裡話,他沒有亂說。但世人看的是他的身,就不免產生誤會。他在此詞中不是已經聲明了“此身非我有”嗎?這個身都不屬於他,當然就更不能代表他了!

24

25 十年生死兩茫茫 ---寫此詞時蘇軾妻王弗去世十年了,[生死]:指兩人一個生一個死。 [兩茫茫]:此時蘇軾被貶官到密州,生活極苦心境亦苦,心想亡妻於地下亦苦。或說分隔十年,人事滄桑,有點反問其妻「分離十年了,妳可好?」的意思。 不思量 自難忘 ---分離十年了不刻意去想妳,自是難忘(兩人往日美好時光)。 千里孤墳 無處話淒涼 ---蘇軾此時受新黨政治迫害人在密州,其亡妻葬於四川眉山的東北方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故言兩人分隔[千里]。 [無處話淒涼]是指他無法向她訴苦,她也無法向他訴苦。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 ---蘇軾迭遭政治迫害,飽嘗官場風波。 這三句是說,十年之間他被折騰得「塵滿面 鬢如霜」,風塵滿面,鬢髮發白,說盡人間滄桑。 告訴亡妻現在兩人若見面,恐怕「應不識」了。

26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唯有淚千行 ---到了這五句才寫到他的夢境,在夢裡忽然回到千里之外的故鄉。 在夢裡看到了亡妻在窗前梳妝,兩個人相看無語,唯有流下千行淚。 [無言]不是沒話說,是有太多話要說而不知從何說起,所以只有淚千行。 [千行]是誇飾,說盡兩人相隔十年的辛酸與思念。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 短松岡 ---這裡從夢境醒來回到現實世界了 料想 想到千里之外孤墳裡的亡妻,在冷冷的月光下,種著短松的山岡。 在年年傷逝之日。 是否會想念在世的親人而柔腸寸斷?

27

28

29

30

31

32

33 蘇軾原稿已失,但西安碑林尚有,故今各處所見多拓於該地。
此圖攝於常州東坡公園”仰蘇閣“----李常生攝影

34

35

36 上圖為東坡《前赤壁賦》原稿,現藏台北故宮,前面有一小段流失,由明文徵明補之

37

38 明文徵明草書《赤壁賦》 『前赤壁賦』翻譯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朋友們在赤壁之下泛舟遊覽。清風徐徐吹來,水面波浪平靜。我舉起酒杯,勸朋友們喝酒,高聲朗誦著《詩經.月出》篇的詩,唱著「窈窕」那一章。不久,月亮從東邊的山上升起,緩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間移動。白色的水氣瀰漫整個江面,水光與天色接連為一片。任隨小船游蕩,漂浮在茫茫無邊的江面上。心境開闊舒暢,就好像乘風駕御在虛空之間,不知道將要止於何處;輕飄飄地好像遠離了世俗,超然獨立,飛上天成了神仙。 此時,眾人飲著酒,歡樂極了,我叩著船舷,唱起歌來。歌詞說:「桂木棹呀,木蘭槳,拍擊著水中倒映的明月,逆著水流,追逐著隨波浮動的光影。我那悠遠的情懷呀,內心思慕的佳人呀,你究竟在什麼地方?」朋友中有人吹洞簫,和著歌聲伴奏起來。簫聲嗚嗚地,像有幽怨,像在思慕,像是哭泣,又像在傾訴;餘音迴盪悠揚,像絲縷般繚繞不絕;彷彿能使潛藏在幽谷中的蛟龍隨之起舞、讓獨守在孤舟中的孀婦跟著悲泣。 我的臉色變得嚴肅凝重,整理好衣襟,直起身子端坐著,問那位朋友:「為什麼簫聲如此地哀傷呢?」

39

40

41 范增繪《後赤壁賦》

42

43 宋·喬仲常《后赤壁赋》

44 蘇軾撰《水調歌頭》於山東密州超然台 李常生攝影

45 How rate the moon,so round and clear! 明月幾時有
With cup in hand,I ask of the blue sky, 把酒問青天 "I do not know in the celestial sphere 不知天上宮闕 What name this festive night goes by?" 今夕是何年 I want to fly home,riding the air, 我欲乘風歸去 But fear the ethereal cold up there, 唯恐瓊樓玉宇 The jade and crystal mansions are so high! 高處不勝寒 I fell no longer the mortal tie.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She rounds the vermilion tower, 轉朱閣 Stoops to slik-pad doors, 低綺戶 Shines on those who sleepless lie. 照無眠 Why does she,bearing us no grugge, 不應有恨 Shine upon our parting,reunion deny? 何事長向別時圓 But rate is perfect happiness--- 人有悲歡離合 The moon does wax,the moon does wane, 月有陰晴圓缺 And so men meet and say goddbye. 此事古難全 I only pray our life be long, 但願人長久 And our souls togerher heavenward fly! 千里共嬋娟 林語堂英譯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Download ppt "蘇軾回翰林院圖 手動翻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